语文教案

时间:2025-01-09 10:02:42 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集锦[9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9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语文教案集锦[9篇]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的:

  1.领会作者被贬永州后寄情山水聊以忘忧的情怀

  2.理解课文在比照与映衬中写景的特点。

  3.积累文言词汇。

  4.学会翻译文言文。

  重点难点:

  1.重点:

  (1)体会课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2)积累文言词汇。

  2.难点:学会翻译文言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惴栗(zhuìlì) 榛莽(zhēn)

  衽席(rèn) 灏气(hào) 颓然(tuí) 冥合(míng)

  2.查工具书,试翻译课文。

  二、导入

  1.作者简介。柳宗元(73-819),字子厚,唐代河东(今山西省永济)人,人称“柳河东”。晚年贬为柳州(今广西柳州)刺史,故又称“柳柳州”。他是唐代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与韩愈同为当时古文运动的领袖,同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贞元九年(793),柳宗元进士及第。公元805年,他参加了以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集团,升任礼部员外郎,积极从事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改革。但为时不久,就在其政敌联合反击下而失败,受到残酷迫害,先是被贬为永州(今湖南省永州市)司马;十年之后,又改任为柳州刺史。柳宗元在中唐的文坛上与韩愈齐名。他能诗善文,成就很高。他的散文包括论说、寓言、杂文和游记等类,文笔犀利,含义深刻,形象生动,气势奔放。就游记而言,他是唐代一位集大成的刻画山水的能手。一方面,他通过自己敏锐的观察,深入的体会,运用简洁概括、鲜明生动的语言,精细而准确地把那些易于被人忽视和遗忘的自然景色画图般地再现出来,给读者一种亲临其境的真切之感;另一方面,他在描写山水木石、鸟兽虫鱼的声色动静时,往往将自己横遭贬谪、饱受压抑的境况渗透在里面,达到情景交融的地步,从而曲折地反映了中唐黑暗的社会现实。他的作品收入《柳河东集》。

  2.解题。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后,一十年内到处搜奇觅胜,写出一系列刻划入微又托意深远的山水游记。其中最著名的是《永州八记》,《始得西山宴游记》是《永州八记》的第一篇,起着开宗明义、领带各篇的作用。

  三、正课

  1、朗读课文,注意不读错音。读好句子的节奏、重音。要读得流畅,读出感情。

  2、请学生翻译第1段,注意以下字词解释。

  (1)始得西山宴游记:始得,初游。宴,安逸,快乐。游,游览。记,文体的一种。 (2)余自为僇人:僇(lù)人,受刑的人,罪人。僇,通“戮”。这里是遭到贬谪的意思。 (3)居是州:居,住。是,这。是州,指永州。 (4)恒惴栗:恒,常常。惴栗,忧惧的样子。 (5)其隙也:隙,空闲的时候。 (6)则施施而行:施施(yì),缓慢行走的样子。 (7)漫漫南游:漫漫,随意不受拘束的样子。 (8)日与其徒上高山:日,每日。其,自己的。徒,同伴。 (9)穷回溪:穷,尽,穷尽。回溪,弯曲的小河。 (10)幽泉怪石:幽泉,幽深的.泉水。怪石,奇异的石头。 (11)无远不到:意思是,只要风景好,不管多远的地方都去。 (12)到则披草而坐:披草,拨开草。披,拨开。 (13)醉则更相枕以卧:更,更换交替。相枕,互相紧靠着。 (14)意有所极,梦亦同趣:心里想到那里,梦中也就到了那里。极,到。趣,通“趋”,往。 (15)以为凡是州之山有异态者:异态,奇异的形态。 (16)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未始,未尝。怪特,奇怪、特别。

  3.请学生翻译第2段,注意以下字词翻译。

  (1)始指异之:指异,指点而称奇。 (2)缘染溪:缘,沿着。

  (3)斫榛莽:斫(zhuó),砍。榛(zhēn)莽,杂乱丛生的草水。 (4)焚茅筏:焚,烧。茅筏(fá),茅草之类。筏,草叶众多的样子。 (5)箕踞而邀:箕踞(jījù),席地而坐,两脚伸直岔开,成簸箕状。遨,游赏。 (6)则凡数州之土壤:土壤,土地。 (7)皆在衽席之下:衽席,古代睡觉用的席子。

  (8)岈(xiā)然洼然:山谷深幽的样子,溪谷低洼的样子。 (9)若垤若穴:垤(dié),蚁垤,蚂蚁洞外的小土堆。穴,洞。 (10)尺寸千里:看上去只有尺寸的大小远近,而实际上有千里的大小远近。 (11)攒蹙累积:攒(cuán),聚集。蹙(cù),缩小。累积,重叠积压。 (12)莫得遁隐:遁隐,隐藏不见。 (13)萦青缭白:青山和绿水萦绕在一起。萦,缭都是缠绕的意思。(14)外与天际:际,连接、结合。天际,天边。 (15)四望如一:向四面环顾,看到的情景都一样。 (16)然后知是山之特立:然后,这样以后,指看了眼前的美景之后。特立,高出一般的立在那里。 (17)不与培塿为类:培塿(pǒulǒu):大小坟冢。这里借指小土堆似的山丘,小土丘。 (18)悠悠乎与灏气俱而莫得其涯:悠悠,广大的样子。灏(hào)气,弥漫于天地之间的大气。灏,水势大。涯,边际,极限。 (19)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究:洋洋,得意的样子。造物者,即天地、自然。 (20)引觞满酌:引觞(shāng),拿起酒杯。引,拿起。 (21)颓然就醉:颓然,形容醉倒的样子。就,接近。(22)心凝形释:凝,凝结,停止了思维活动。释,消散。 (23)与万化冥合:万化,万物。冥合,融化其中,浑然一体。 (24)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向,从前。未始,未尝。 (25)游于是乎始:于是,从此,从现在。

  (26)故为之文以志:为,写。志,记,记叙

  4.请学生整篇翻译。

  四 词语小结

  (1)古今异义。

  ①未始 古义未尝,从来没有 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今义没开始

  ②累积 古义重叠、积压 攒蹙累积。今义积累

  ③然后古义 这样以后 然后知吾向之末始游。今义连词,表示接着某种动作或情况之后

  ④于是 古义从此,从这时游于是乎始。今义连词,表示后事紧接着前一事

  ⑤更 古义,动词,更换交替。醉则更相枕以卧。今义程度副词,更加。

  ⑥披 古义拨,拨开。到则披草而坐。今义覆盖在肩背上。

  ⑦就 古义接近颓然就醉。今义就是

  ⑧向 古义从前然后知吾向之末始游。今义朝

  ⑨志 古义记故为之文以志。今义志气、志向。

  ⑩是 古义代词,这 是岁元和四年也。今义判断动词。

  (2)一词多义。

  ①异A称奇始指异之。B独特以为凡是州之山有异态者。

  ②特A特别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B超出一般然后知是山之特立。

  ③为A成为 自余为僇人。B作,写。 故为之文以志。

  4则A连词 就 醉则更相枕以卧。 B 转折连词 却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C 动词 就是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D名词 模范 榜样 以身作则。

  5 与A 动词 连接 外与天际。 B 介词 和 悠悠乎与颢气俱 。

  C 连词 和 客亦知夫水与月乎

  6其 A代词 我的 日与其徒上高山 。 B代词 那些 其高下之势 。 C 代词 它的 而莫得其涯。 D 表反问的语气助词 其如土石何?

  E 代词 这种 专其利三世矣!

  7 而 A 连词 表修饰 则施施而行。 B 连词 表转折 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

  C 连词 表承接 卧而梦 D 连词 表递进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E连词 表并列 蟹六跪而二螯。 F连词 才 穷山之高而止。

  (3)通假字:

  ①僇,通“戮”,这里是遭贬调的意思。

  ②趣,通“趋”,往,到。意有所极,梦亦同趣。

  (4)词类活用:

  1 箕踞而邀 名词作状语 像簸箕一样。

  2日与其徒上高山 名词作状语 每天

  (5)文言句式

  1故为之文以志。 省略句 “志”后省宾语。

  2是岁,元和四年也。 判断句。

  3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定语后置。

  4皆我有也。 被动句 “我有”即“为我所有”。

  第二课时

  一、预习:

  熟读课文,在此基础上背诵全文。

  二、导入:

  上节课我们已疏通文字,略知课文的内容。这节课,我们将深入探究课文的主要内容和艺术特色。

  三、正课: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提问:请根据文意给课文划分层次,并归纳段意。

  讨论并归纳:

  第一部分(l段):概述被贬到永州后,寄情山水,自以为游遍了永州,却不知还有一个“怪特”的西山。

  第二部分(2段):特写游西山的经过。

  第一层(从“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到“始指异之”):写偶识西山的欣喜。

  第二层(从“遂命仆过湘江”到“穷山之高而止”):写登山的经过。

  第三层(从“攀援而登”到“不知其所穷”):写西山形势的高峻,气象之阔大。

  第四层(从“引觞满酌”到“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写宴饮之乐。

  第五层(从‘心凝形释”到最后):抒发感受。

  3.提问:作者描写西山宴游,表露作者什么样感情?讨论并归纳:表露作者寄情山水,聊以忘忧的傲世情怀提

  4写法借鉴

  1用比照映衬来写西山之景:本文没有直接写眼中的西山,而从多角度登西山所见所感,采用比照映衬手法突出其高峻峭拔之貌。

  2借景抒情:如文章开头写以往游览,记叙之中流露出被贬失意抑郁不平

  心态。而后文写游西山则表现出偶识西山之喜,沉醉之乐,借西山的高峻气势,表现出自己高洁的人格。

  四.欣赏品味:

  本文根据表达的需要,或叙述。或描写、或抒情,语句或长或短,或偶或散,或上下钩连。试举例说明这些语句的特点。讨论并归纳:。

  (1)“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对偶句,描写出游时慢步徐行,任意西东的悠闲。叠词连用,描摹生动。

  (2)“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散句、短句。运用顶针,强调“到”“醉”“卧”“起”等动作,造成一种单调无味的效果,表现出以往的出游未能真正的投入,并照应前文的“施施而行,漫漫而游”。

  (3)“以为凡是州之山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加西山之怪特。”散句。长句。抓住西山的特点:怪、特,为下文游西山做铺垫。

  (4) “其高下之势,蚜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短句、将主观感受融于景物描写,运用比喻描写西山形势的高峻、气象的阔大。

  (5)“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土娄为类。”散句,抒写作者对西山高峻的感受,并喻自己卓尔不群的人格,表现自己志高不俗的志向。

  (6)“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长短句搭配抒写作者达到物我合一的境界。

  五、作业:

  1熟读成诵全文。

  2完成必修一教材第94页“积累与运用”第4题,积累“而”“乎”“其”“且”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语文教案 篇2

  一、导入课题

  教师板书“鞋”字,引导学生用“鞋”字组词,板书“修鞋”;引导学生谈对“修鞋”的认识,随机板书“钉、绱”,强调“钉”是一个多音字,并引导学生,练读课文中“用钉子订”一句话,加深对“钉”的印象;同学们请看老师这还有一个词语,引导学生对“姑娘修鞋”和“修鞋姑娘”进行比较,感悟顺序变了,课文的重点也就变了,由此可见,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篇课文重点是写小姑娘这个人物,那她到底是个怎样的人呢?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打开课本39页,课前老师让大家预习了课文,下面老师检查一下预习情况,谁愿意起来给大家展示一下。

  2、读完课文了,谁能概括一下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学生用一句话概括课文内容。那这篇文章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倒叙)

  三、重点感悟,渗透学法

  读完课文后,你认为修鞋姑娘是个什么样的人?

  从哪些句子中你可以看出这个姑娘具有的品格?下面请同学们拿出笔来,画出这些句子,并在后面写上你的想法,开始。

  2、指名朗读划出来的句子,教师引导学生体会重点句子、词语的含义,渗透通过人物外貌、动作、语言描写体会人物的思想品质,并进一步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1)、句子1:而她却坦然地接过去,自信地对我说:“不用绱,钉几个钉子就行了。”这是对人物的动作和语言的描写,说明这个姑娘非常的有自信。(板书:坦然,自信)

  (2)、句子2:她只是打量我一眼,也不管同意不同意,吧吧吧,三个钉子钉进去,接着一手拽着鞋底,一手扯着鞋帮,冲我使劲扯了扯,那意思是说:“这下你该放心了吧?”说明姑娘修鞋技术非常的娴熟,动作利索。

  (3)、句子3:借着她干活的机会,我看了看这个不起眼的姑娘。她矮乎乎的身架,胖乎乎的脸蛋,蚕眉下,一双圆圆的'眼睛,一眨也不眨地盯着手上的活儿。她那冻肿了的手背,记录着她经历的风霜艰辛。(板书:艰辛)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体会修鞋姑娘生活的艰辛。

  (4)4、6两段说明姑娘非常的主动、热情,周到。

  (5)9到14自然段,角色互读,突出姑娘诚实、善良。

  分角色朗读“修鞋姑娘”和“我”对话部分。

  1、小组合作,练习分角色朗读。小组探究“我真惭愧。是她诚实,还是我诚实?是她相信我,还是我相信她呢?”引导学生阐述自己的观点。

  2、学生展示读,去掉提示语的朗读,但要在对话中把提示语的意思表现出来。

  四、这样一个诚实而有善良的好姑娘,课文中的我从一开始就相信她吗?从哪里可以看出来他不相信这个姑娘。文章中有许多描写作者这种心里活动的描写,你能找出来吗?

  句子1:我还有点怀疑她能否用锥子扎透我这牛皮鞋底。

  句子2:我不放心的提醒她要修结实点,花钱多点不在乎。

  句子3:7、8两段怀疑

  后面的尴尬、惭愧

  五、一个诚实善良的姑娘,让作者从怀疑到惭愧,到苦苦寻觅这个姑娘。

  教师想问:作者苦苦寻觅的仅仅是修鞋姑娘吗?他还在寻觅什么?

  4、实际上,这是作者发自内心的心灵的呼唤,他在呼唤诚信,那这句话应该怎样读呢?

  六、结尾

  同学们诚信就在我们身边,一个约定,一个承诺,一个美好的心灵。我们的社会呼唤诚信,我们的生活更需要拥有美好心灵的人,愿我们每位同学都……

  七、板书

  修鞋姑娘

  我 怀疑不放心怀疑尴尬惭愧

  姑娘坦然自信 真诚

  教学反思:

  《修鞋姑娘》是本学期语文组的举行的第一次同题研讨。整个教学思路由五年级语文老师集体备课。我先执教了第一节课,课后非常的有幸的得到了全国特级教师支老师的点评。

  本节课,由于准备时间不足,所以对于教学参考书没有读透,对于课文的认识不够深刻。这篇课文歌颂的是人与人之间相处信任的美好品质,教育孩子要讲诚信。而我在整个教学中对于孩子的诚信教育讲解得比较少,没有达到教书育人的效果。

  课文的讲解比较的凌乱,指导朗读的部分太少。课下经过支老师的点评,如果讲课时能从人物的外貌、行为、语言等方面让孩子一点点地来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那整篇文章的讲解就会非常的有序。听了支老师的点评,我顿觉的茅塞顿开,思路变得异常清晰,这节课的收获真得很大。

语文教案 篇3

  【《索溪峪的“野”》教案设计】

  设计思路

  指导思想:感受索溪峪风景区天然野性的自然风光,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设计理念:课文如画,课堂如诗。依靠课件、音乐等媒体营造出课文的意境,让孩子倘佯其中。读悟结合,边读边悟,促其积累。让阅读过程个性凸显,使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听中想象,读中想象,移情体验,抓住契机,训练语言,发展思维,让孩子获得审美体验,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让阅读教学成为学生、老师、文本之间的积极对话。

  教材分析:作者身处美丽的索溪峪,感受到的是一个字——“野”。作者选取独特的视角,描绘了张家界索溪峪独特的美景,表达了畅游于大自然时愉快的心情。文意在表达上有两个特点:一是充分运用联想和想象来表达独特的感受;二是在谋篇布局时,采用了先概括后具体的描写方法,在概括索溪峪“野”的特点后,分山、水、动物、游人四个方面具体描写。从而,使学生感受索溪峪的美,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学情分析:通过五年的语文学习,学生已经养成了能够自主预习,自主识记生字词的习惯。但对关键的词句还不会正确的理解。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正确记忆“恶作剧、不拘一格、年过花甲”等词语。

  2、领悟作者抓住景物特点,先概括后具体的描写方法。

  3、体会作者通过联想和想象来表达独特的感受的方法。

  方法与途径

  1、让学生充分质疑,说说自己见解。

  2、尽量用朗读表达自己体会,讨论交流,整体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3、通过多种形式朗读,让学生入情入境,读中想象,读中感受,领悟表达方法。

  情感与价值

  感受索溪峪风景区天然野性的自然风光,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现代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室

  教学重点

  感受索溪峪天然野性的自然风光。

  教学难点

  领悟作者抓住景物特点,先概括后具体的描写方法。

  教学准备

  以张家界森林公园图片、索溪峪风景区图片,课文朗读,轻音乐制作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在这秋高气爽的季节,是我们最佳的出游时光。今天,我就带领大家到到湖南的张家界,领略一下索溪峪的独特风光。

  (二)揭示课题

  1、揭示课题:索溪峪的“野”

  2、欣赏张家界索溪峪的迷人风光。

  3、索溪峪的“野”体现在哪儿?为什么说索溪峪是“野”的?

  4、读课题,抓题眼。

  (三)初读课文,把握“野”字

  1、自由朗读课文。

  (1)读准字音,读通顺文章。

  (2)边读边圈。思考索溪峪的“野”表现在那几个方面?

  (3)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的?画出每一部分中心句。

  2、讨论交流。

  (1)记忆“恶作剧、不拘一格、年过花甲”等词语。

  (2)山野、水野、动物野、游人野

  (3)按总分的结构方式,先概括后具体的描写方法。2-5自然段的开头句就是中心句。

  (四)讲读第2自然段

  1、读第2自然段。边读边想,这一自然段从哪几个方面来具体山“野”?(是一种惊险的美。是一种磅礴的美。是一种随心所欲、不拘一格的美。)

  2、你从哪句话当中感受到了一种惊险的美?(“几十丈高的断壁悬崖拔地而起,半边悬空的巨石在山风中摇摇晃晃,使人望而生畏。什么‘一线天’,什么‘百丈峡’,听著名字就让人胆颤。”)哪些词可以凸显呢?(拔地而起、摇摇晃晃、望而生畏、胆颤,一线天、百丈峡,它们的名字听着也让人觉得害怕。)

  3、有感情朗读, 读出你的惊讶,读出你的赞叹,并谈谈自己的收获。

  (四)小组合作,感受索溪峪的水、野物和游人的“野”的?

  (1)选择其中一个部分,根据分析第二自然段的方法,分组研读,交流讨论,体会作者是怎样描绘索溪峪的水、野物和游人的“野”的?

  (2)根据学生的回答选择板块在多媒体上进行教学

  1、体会水“野。”

  ①多媒体出示句子“索溪峪像一个从深山中蹦跳而出的野孩子,一会儿绕着山奔跑,一会儿撅着屁股,赌着气又自个儿闹去了。”

  ②你觉得索溪峪的水“野”体现在什么地方?

  ③作者的心情是什么样的?(从侧面表达出了行走在曲折起伏的索溪边的.游人们轻松愉快的心情。)

  ④这一段中,作者还有哪些奇特的想象?(索溪峪是一个野孩子,山路是它的哥哥,树木是它的大叔,石头是它的弟弟。)

  ⑤赛读,读出索溪的趣。

  2、体会“山上的野物是‘野’的。”

  ①读第四自然段,找出体现野的句子。

  ②用自己的话谈谈体会。

  3、体会“游人也‘野’了起来。”

  ①人们亲身感受了索溪峪的山、水、动物的十足“野”性后,也变得“野”了。读最后一自然段,那个词最能看出这一点?(返璞归真)

  ②再读最后一段,看看游人们“真”在何处,“野”在哪里?

  (五)跟随课文朗读,品“野”

  1、跟着朗读全文,体会索溪峪的“野”。

  2、学完全文你有什么收获?

  3、仔细观察文章各段的写法,说说作者在谋篇布局上采用了怎样的描写方法。(先概括特点,再具体描写。)

  (六)布置作业

  1、摘抄本文的好词佳句。

  2、收集描写张家界、索溪峪的文章,细细品读,注意体会:他们对索溪峪的感受是什么?又是怎样表达的?

  (七)板书设计:

  山野

  水野

  索溪峪的“野” 动物野 畅游大自然的愉快

  游人野

  【教学总结】

  《索溪峪的野》这篇课文,通过描写索溪峪的奇丽风光,赞颂了索溪峪天然野性美,表达了作者畅游其间无比愉快的心情。文章紧紧围绕题目展开叙述和描写。首先把走进张家界索溪峪的整体感受概括为一个"野"字;接着,分别描写索溪峪山的野、水的野、动物的野、游人的野;最后,作者说由于索溪峪的天然野性荡涤胸怀,使自己感到从未有过的快慰和清爽。

  在重点段的教学设计上,我以“哪个方面的美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为中心问题提出,让学生自渎自悟。在学生感悟惊险的美、磅礴的美两个方面,我处理的方式是一样的,以学生自主品悟为主,而老师只是在其中起个牵针引线的作用,煽动学生为惊险的美而感慨动魄、为磅礴的美而浩气长抒,同时能根据“一线天”、“百丈峡”、“十里画廊”、“西海峰林”等字面来想象画面理解词语。在教学随心所欲不拘一格的美一方面,我则没有像前面那样放手让学生交流感悟,而是又将学生的思维牵引到我的两个层面的阅读上来,一是通过理解随心所欲的含义,让学生探究这索溪峪的山怎样随心而长,各长成了哪几种样子,让学生读一读、数一数,结果是有往高处长的,有横着长的,有斜着长的,有三五成群长的,有两两相对长的,有独自一个长的,作者描写出的就有六种,而后面的'省略号更是告诉我们,这山的形态是各式各样,变化多端。第二个层面的阅读则是让学生品读作者通过丰富的联想,优美的语言文字把我们带进无限遐想之中,它们有的敢与白云嬉戏,有的将绿水作镜打扮自己,有的相依相偎,有的如亭亭玉女。仿佛这些不再是毫无生气的静物,而是充满生机、有情有意的生灵。配以优美的音乐朗读,当学生陶醉于这山的各种美中时,我马上将学生的思绪拉出来,用一问激出关键:欣赏了索溪峪惊险的美、磅礴的美、随心所欲不拘一格的美,那你明白了吗,这山野究竟野在哪?这“野”字是什么意思?学生立刻会意到:“野”就是天然的美,野性的美,不经过人工雕琢的惊险的美、磅礴的美、随心所欲不拘一格的美。

  一节课下来,整个教学思路是非常清晰的,教学节奏也把握得教好,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较高,教学效果不错。

  不足的是:孩子的想象力很弱,理解第二小节出现了问题。拟人手法的本意理解得不到位。或许是由于部分同学课前预习得欠充分,原本简单的、灵动的文章学生学起来却感到很吃力。今后将要求学生预习得充分些。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理解课文善用丰富的想象、对偶、比喻、排比、夸张等修辞方法的特点,并明确它们对突出主题思想的作用,语文教案-阿房宫赋 教学设计示例(二)。

  2.掌握“一、爱、取、族”等实词的用法,培养朗读、背诵的能力。

  (二)能力训练点

  学习本文善于从多种角度,具体、生动、细致地描写艺术形象,并在此基础上议论的写作特色。

  (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作者对秦亡原因的.阐释,了解本文作者借古讽今、讽时刺世的写作目的,认识封建统治者骄奢淫逸、横征暴敛、不顾人民死活、必然导致覆亡的道理。

  一、导入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总结历史的兴亡教训可以补察当今为政的得失。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贾谊写了《过秦论》,其中心论点是:“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针对汉初的情况,主张施行仁政。同样是总结秦亡的教训,针对唐敬宗继位后,广造宫室,天怒人怨的现实,杜牧作《阿房宫赋》以讽时刺世,那么,在这篇赋中,杜牧又提出了怎样的观点呢?让我们通过学习来体会。

  二、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正音。

  2.学生大声地自读。

  3.在预习的基础上,让学生课上对照注解疏通全文,将疑点划出,以备质疑、释疑。

  4,完成课后练习第一题,从总体上把握全文。

  三、学习第一段

  1.提问课后练习第一题答案,从总体上把握全文。

  2.找一学生读第一段。

  3.学生齐读。

  4.学生质疑、教师指导、明确重点掌握的词。

  (1)需要掌握的重点实词:

  六王毕:完了、结束

  北构而西折:动词,架木做屋

  不霁何虹 雨止初晴

  (2)特殊用法

  四海一 “一”数→动 统一

  骊山北构而西折 “北”、“西” 名→状 向北、向西 “骊山” 名→状 从骊山

  未云何龙 “云” 名→动 出现云彩 “龙” 名→动 出现龙

  未霁何虹 “虹”名→动 出现虹

  歌台暖响 “响”动→名 歌声

  5.段意理解。

  本断可分四层:

  第一层:开首十二字,交代时代背景,点出地理环境,高中一年级语文教案《语文教案-阿房宫赋 教学设计示例(二)》。 “兀” “出”虽是粗笔勾勒,但已显爱憎,揭示了秦始皇统一后骄纵享乐,几十万劳动者的辛劳与血泪才换得阿房宫“出”。

  第二层:“覆压……流入宫墙。”夸张手法,总写阿房宫的宏伟规模。“覆压”言其广,“隔 离”言其高。骊山,起伏不断;二川,滔滔不绝,这两句将宫殿趋向、座落地势、规模之大形象鲜明地描绘出来。

  第三层:“五步……不知西东。”以大量的对偶、排比等骈句,极力描绘、渲染了阿房宫内楼台殿阁的宏伟、豪华,桥梁复道的奇丽、壮观。“五步” “十步”,写出楼阁之密;廊腰飞檐,指出宫室之美。廊腰缦回突出曲线美;钩心斗角突出结构美。“盘盘焉、囷囷焉”,是概括各式各样楼阁的形状,像蜂房那样邃密,如漩涡那样纡回。“矗不知其几千万落”,掷笔长叹,言非笔墨所能尽言。

  第四层:本段最后部分。

  从行文上看,这部分带过渡性质,从建筑写到宫殿中人物的活动,“歌台暖响”等四句既写宫中歌舞之盛,也写出这欢歌狂舞背后隐藏着宫人的无限悲戚。“—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重在写人之感受,亲疏各别,冷暖不均。

  6.小结“赋”的特点。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赋的特点是“铺采摘文,体物写志”。作者围绕一个事物,就某一客观对象反复描写,多方渲染,极尽铺陈之能事,以达曲传其义,情尽意足之效果。本文的第三段就体现了上述特点。

  7.学生反复读,尝试背诵。

  四、布置作业

  背诵第一段,预习下几段。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把握全文,探讨文章的主旨,理清思路

  2.理解文中关键语句的含义

  3.领悟本文美学观点

  教学重点

  1.分析关键性语句的含义,注意表述特点

  2.领悟本文美学观点,理解艺术作品的暗示性带来的审美效果

  教学方法

  提问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解题

  通过对维纳斯的简单介绍引入本文话题对象——米洛斯的维纳斯,再通过对维纳斯的美的讨论,引入本文话题重点——断臂。

  二、研习课文

  1.默读课文

  ①找出表现全文主旨的句子,归纳主旨

  明确:“她为了如此秀丽迷人必须失去双臂。”

  ②本文可以划分为几个层次,分别讲了什么内容?

  明确:一失去双臂;二复原双臂;三必失双臂

  ③文章围绕维纳斯的双臂,从哪几个层面对作者的观点进行论证?

  明确:用辩证说理的写作方法,从正面、反面、侧面说理

  2.各自阅读课文,分析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同一意思的不同表述方法)

  (1)人们称为美术作品命运的、同创作者毫无关系的某些东西正出神入化地烘托着作品。

  (2)我既感到这是一次从特殊转向普遍的毫不矫揉造作的飞跃,也认为这是一次借舍弃部分来获取完整的偶然追求。

  (3)那失去了的双臂……正深深地孕育着具有多种多样可能性的生命之梦。

  (4)因为在这里成为问题的,已不是艺术效果上的数量的`变化,而是质量的变化。

  (5)这一方面的包孕着不尽梦幻的“无”,而那一方面却是受到限制的、不充分的“有”,哪怕它是何等地精美绝伦。

  3.课堂讨论

  (1)维纳斯失去双臂使她成为美的典型,是由她的手臂的残缺产生美,在其它领域,是否也有这样的情况?

  (2)残缺就是美吗?维纳斯双臂残缺带来美的关键就在于失去了的双臂产生了艺术作品的暗示性作用,给人带来无尽的联想。在其它的艺术作品中,你能找出相似的例子吗?

  4.作业:根据你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写一篇关于“断臂维纳斯”的说明文。

语文教案 篇6

  我会填 这是一项数笔画,按笔画数填写的练习。题中有六个汉字,三个花瓶,花瓶上分别写着笔画数,每个花瓶里有两朵花,要求把这六个字按笔画数进行分类,把笔画相同的字写在同一个花瓶的花朵上。这六个字的笔画数不多,填起来不算困难。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弄清题意,教给学生方法,让学生独立完成。通过练习,复习学过的汉字的笔画和笔顺,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观察习惯和良好的书写习惯,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

  过程建议

  1、 出示卡片:子、头、长、出、飞、火,这些都是我们见过的生字宝宝,你还认识他们吗?(开火读,注意字音是否标准。)把这些字贴在黑板上。

  2、 你会写这些字吗?(组内练习书空,纠正错误的笔顺。)

  3、 出示花瓶图或教师在黑板上画简笔画,说说题目要我们做什么?

  4、 同桌商量,共同完成题目。(提示学生在数笔画时要仔细认真,书写时要工整干净。)

  5、 汇报,鼓励学生说出多种方法:如逐个数、逐个填;将所有字的笔画都数好后,再归类填写。

  看看读读这项活动的目的是复习巩固学过的汉字,逐步养成正确使用量词的习惯,让学生懂得说不同的事物要用不同的量词。题中配有一幅色彩鲜明的风景图,能够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充分发挥插图的作用,在巩固字词、正确使用量词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通过不同渠道加深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培养语感。

  过程建议

  1、 同学们,老师带大家去郊外参观,出示图画或课件(不带词语),看!多美的景色呀!说说你都看到了什么?(指导学生按一定顺序观察,点击课件出示词语,指导读词。)

  2、 你能根据图画编一个小故事讲给大家听吗,?(小组内练习后推荐一人讲给大家听)

  3、 出示“一只小狗 一条小河 一朵白云 两只鸭子 一条木船 几朵野花”指名领读,同桌互读,拍手读,男女生对读。

  4、 在生活中象这样的词还有很多,你会说吗?(组内练说然后汇报,注意量词用得要准,教师随时纠正。)

  5、 拓展:五( )星星 一( )山 一( )同学 两( )书 几( )小鸟 一( )画 四( )房 一( )飞机 三( )树 一( )水

  读读画画这项活动是复习带有相同偏旁的生字。题目中有一个大转盘,周围是十四个学过的生字,里面有三朵不同颜色的花,花分别写着“艹、扌、足”花的颜色提示了将要涂的字的颜色:“艹”的.字涂绿色,“扌”的字涂蓝色,足字旁的字涂粉红色。通过“读、思、说、画”,让学生的口、眼、脑、耳、手等多种感官参与活动,指导学生在玩中学知识,培养自主、合作、探究的意识,增强学习语文的自信心,激发学习语文的成就感。

  过程建议

  1、 出示大转盘,指导学生按一定的方向自由读字。

  2、 引导观察:仔细观察这些字,你发现了什么?(培养学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善于发现、善于表达的良好个性,发展思维,发展语言。)

  3、 这道题是什么意思,你会涂色吗?怎样涂?(组内合作,先说说怎样涂,然后再动手。)

  4、 汇报,集体订正。

  5、 你还知道哪些“艹、扌、足”的字?你在哪里见过这些字?(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识字,通过交流识字经验增强识字的自豪感。)

  6、 拓展:找一找“氵、亻、口”旁的字。读读背背《东西南北》是一首辨别方向的儿歌,儿歌能帮助学生利用太阳辨别方向。教学中要以读为主,熟读成诵。让学生借助插图,在读中感悟、了解利用太阳辨别方向的方法。

  过程建议

  1、 游戏:指方向。教师说方向,学生用手指出来,比比读的动作快。(将东西南北、前后左右打乱顺序练习。)

  2、 下面我们就来学一首辨别方向的儿歌:东西南北。

  3、 借助拼音自由练读,注意要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

  4、 多种方式练读:指名读,同桌互读,边评边读,组内读,男女生赛读,齐读,边读边做动作……

  5、 说说你读懂了什么。(帮助学生弄清利用太阳辨别方向的方法)

  6、 看图:小女孩早晨起来面向什么方向上学去,你还能判断出其它三个方向吗?

  7、 老师在教室里指出东方,让学生找出其它方向。

  8、 你还知道其它辨别方向的方法吗?9、 齐背儿歌。

  口语交际《这样做不好》这个口语交际练习有两幅图,这两幅图色彩鲜明、环境优美,可是有些人的行为与这自然的美不一致(在草地上踢球、浪费自来水)。图中的大姐姐和小弟弟都在说“这样做不好”,这是在劝说别人不良行为时常说的一句话,可是这样做为什么不好?能把理由说出来让对方信服才是关健。这是本次口语交际的重点。学习劝说别人不要做有损于公共利益的事情,说话时有礼貌,并且学会关心身边的事情,勇于表明自己的态度,是这次口语交际的目的所在。在教学中,应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他们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说出自己独到的见解,培养健康的人格,发展健康的个性。

  交际准备挂图或课件组织过程

  1、 揭题:生活中,我们常会遇到不良的行为,比如随地乱扔果皮纸屑,摘公园里的花,乱摇小树,在公物上乱写乱画……看到这样的现象你会怎么说怎么做呢?(指名回答,板书课题。)

  2、 师出示课件或挂图。看这两幅图,你能说说发生了什么事吗?

  3、 指导学生简单地说出图意。

  4、 这样做为什么不好?如果你看到了这种行为,会怎样劝说呢?在劝说的时候要注意什么?(明确要说出这样做不好的理由,道理要能把人家说服,说话时还要态度大方,有礼貌,语气温和,不能强硬等等。)

  5、 分组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6、 汇报:每组推选出两名代表,一人说一幅图。(师生评议,注意听他表达的是否清楚,理由是否充分,讲话是否有礼貌,挖掘出学生的优点多鼓励和肯定,适当地提出意见和建议。)(明确:小草也有生命,在草地上踢球会伤害小草,破坏环境,影响别人休息。开着水龙头洗菜太浪费自来水了,可是水资源却是有限的。)

  7、 表演:自由选择合作伙伴练习表演,注意劝说者的语言、方法、态度、表情,加上被劝说人的语言、动作。可以两个人表演,也可以几个人一起合作;可以选择一幅图练习,也可以两幅图都说。

  8、 哪组想汇报就让哪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识读字词,并发现其特点;了解词语的含义并正确表达。

  2.能力目标:通过读、背积累知识,了解生活经验。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主动识字、词兴趣;培养学生正确阅读的兴趣。

  教学重点:识读字词,并发现其特点;了解词语的含义并正确表达。

  教学难点:激发学生主动识字、词兴趣;培养学生正确阅读的`兴趣。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识读字词,并发现其特点;了解词语的含义并正确表达。

  2.激发学生主动识字、词兴趣。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趣味识字。

  1、学生自由读生字。(教师正音)

  2、教师范读词语。你们发现什么了?(这些词语都是生活用品)

  3、集体齐读词语。

  二、我的发现。

  1、学生读字词,教师正音。

  2、同学们有什么发现?

  (反犬旁的字都和动物有关,鸟字旁的字和鸟类有关,虫字旁的字都和虫子有关)。

  3、学生分小组读字词。

  三、课堂。

  同学们,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书写且了解半包围结构的笔顺规则。通过读、背积累知识。

  2、培养学生阅读兴趣。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字词句运用。

  1、学生读代表心情或情绪的词语。

  2、学生表演不同词语。

  3、集体读词语。

  4、读词语,用词语说句子。(学生自由回答,教师指导)

  二、日积月累。

  1、学生自由读句子。

  2、学生试说句子含义。(教师提示、补充)

  3、集体齐读,学生背诵。

  三、布置作业。

  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阅读《三只白鹅》。

  四、课堂。

  学了这一课,你懂得了什么?

语文教案 篇8

  设计理念

  通过阅读《奇怪的东南风》《关于李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了解怎样写简单的研究报告

  设计思路

  阅读例文,教师讲解怎样撰写,学生了解研究报告的写法和需注意的问题。

  一、阅读材料,领悟撰写方法

  1、学习《奇怪的东南风》

  学生先朗读课文,交流读后感,教师适时点评。

  师:这课文研究的是什么问题?

  生:爸爸奇怪的咳嗽的原因。

  师:作者重点讲述了什么?

  生:了解问题的研究过程。

  师:作者是怎样讲述的?

  生讨论交流:先实地观察和记录,把观察得到的信息做成记录表,从中发现爸爸的咳嗽与东南风有关,然后请教医生,明白工厂的气体污染是爸爸咳嗽的病因。

  师:让我们一起归纳作者的'做法:记录信息——分析信息——请教别人——得出结论。

  2、学习《关于李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

  师:这课文虽然也是一研究报告,但不同于上,请同学们阅读课文,找出这课文重点讲述的是什么问题。

  学生阅读课文并小组讨论。

  师:重点讲述了研究报告的写法。你找出研究报告分几部分了吗?

  生:四部分,分别是问题的提出——调查方法——调查情况和资料——结论。

  师:这是比较规范的研究报告,每个部分都很清晰。我想同学们已经从这课文中学习到了研究报告的写法,谁能复述一下?

  学生个人交流,小组交流。

  二、浏览课文,探寻共性

  师:学习了这两课文,相信同学们对研究报告已经有了一个深入地了解,你能找出这两文章的共性吗?

  生讨论交流:文章都是以搜集资料和分析资料为基础的,都具有科学性。

  师:尊重事实,科学研究,这是进行简单的科学研究和撰写研究报告最重要之处。

  三、知识,布置作业

  师: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两研究报告,知道了研究报告的写法及需注意的问题,同学们也有许多感兴趣的话题吧,课后想想,下节课我们一起撰写一研究报告。

  教后记

  优点:初步了解研究报的形式,归纳出作者的做法。

  缺点:研究报告的注意事项,了解不清。

语文教案 篇9

  (一)教学点

  1.细节描写在人物形象塑造人物个性体现上的作用。

  2.体会人物语言中蕴涵的人物状态和思想活动。

  3.了解中国古代话本、拟话本的特点。

  (二)训练点

  1.训练掌握以典型细节刻画人物的。

  2.训练学生从精从巧方面构思文章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1.学习古代妇女追求自由幸福生活的精神。

  2.培养学生向善向真的美好品质。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明代杰出的小说家冯梦龙,字犹龙,江苏吴县人。他广泛收集宋元到明代的话本和拟话本,进行整理加工、润饰、编辑成《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三部白话小说集,文学史上合称为“三言”。“三言”代表了自宋代到明代六百多年间白话小说创作的成就。

  “三言”内容复杂,有些是宣扬封建伦理道德、宿命论思想的作品,但更多的作品是歌颂善者,同情弱者,鞭挞鄙者,表现人民的美好情操及追求的。《杜十娘怒沉百宝箱》选自《警世通言》,是“三言”中最优秀的作品,也是代表明代拟话本中成就最高的`作品。

  二、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请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主要内容

  三、师生共同赏析

  1.编写全文情节提纲

  请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编写出小说的情节提纲

  参考示例:

  ①杜十娘欲从良情投李公子(开端)

  ②杜十娘筹赎资痴恋李公子(发展)

  ③李公子为千金背弃杜十娘(再发展)

  ④杜十娘怒投江愤绝李公子(高潮结局)

  2.研读表现主要人物性格的语句

  师生共同研读表现主要人物性格的语句,看看哪些典型细节表现了人物的什么性格特征。

  参考示例:

  杜十娘:

  杜十娘暗积百宝,为从良作物质准备:计激鸨母,脱离火坑;假托借银备车船——这些细节一步一步地显示了杜十娘虑事的周密和细致,突出表现了杜十娘的机智。

  李甲愈穷,杜十娘心头愈热;面对夜归的李甲,杜十娘“曲意抚慰、满斟热酒、抱持怀间、软言抚慰”——杜十娘随时随地精心呵护自己的爱情,表现了她的善良多情。

  冷笑讥讽负心郎,梳妆别人世,三掷珠宝,抱匣沉江——这些细节表现了杜十娘美好理想破灭的悲愤绝望的心情,更表现了她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坚贞刚强的性格。

  李甲:

  贪恋美貌,惧怕老爷,动辄疑惑,流泪不语—&mdash 高中学习方法;怯懦自私、动摇不定。

  千金卖十娘,见珠宝则大悔——重财轻人、见利忘义。

  孙富:千金夺佳人——阴险狡诈、卑鄙无耻。

  注意:

  在师生共同分析鉴赏的过程中,要使学生明晰:杜十娘与李甲、孙富形成鲜明对比,更加突出了杜十娘的高尚人格,使杜十娘这一光彩夺目的形象高高矗立在读者心中。

  同时,还要使学生在分析鉴赏的过程中注意体会作者在文中蕴涵的情感。

  四、总结、扩展

  明代的拟话本,一般都具有故事完整,叙写委婉,善于通过细节描写展现人物性格,展开故事情节的特点,它体现了我国古代小说描写技巧的进步。同学课外赏析“三言”中其它优秀的篇章,认真体会上述特点。

  五、布置作业

  课外阅读几篇“三言”中的小说,并做简要的读书笔记。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09-08

【经典】语文教案11-20

(精选)语文教案12-09

语文教案[精选]09-24

语文教案【精选】09-27

语文教案(经典)08-24

语文教案08-09

(经典)语文教案08-11

[经典]语文教案08-17

语文教案(经典)0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