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4-12-08 08:05:18 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常用(5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语文教案5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语文教案常用(5篇)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学习〈〈一鼓作气〉〉,感悟其中的道理。

  教学重点:感受故事揭示的形象,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感悟其中的道理。

  教学用具:课件

  教学方法:导析法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教师导言: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卧薪尝胆》这则成语故事,谁能讲一讲这个故事呢?

  2.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第二则成语故事《一鼓作气》(板书课题:一鼓作气)这个故事又会告诉我们一个怎样的道理呢?相信同学们一定能通过自己的`学习解决的。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课件出示自学要求。

  (1)借助拼音,把课文读通。

  (2)圈画出生字、生词,多读几遍。

  (3)在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4)“一鼓作气”是什么意思?

  2、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生词卡片让学生认读。

  (2)指名读课文(正音)。

  (3)说说对题目"一鼓作气"的理解。

  (打仗靠勇气,擂一通鼓,勇气振作起来了,两通鼓,勇气就衰退了,三通鼓,勇气就完了,所以要趁劲头大的时候一下子把事情做完。)

  3.播放故事片《一鼓作气》,说说故事讲丁一件怎样的事?

  三、精读课文

  1.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讨论:

  (1)当齐国的军队擂起战鼓时,曹刿为什么不让鲁庄公出兵迎敌?

  (2)曹刿的破敌方法妙吗?为什么?

  2.学生自主探究,然后与小组交流。

  3.全班讨论交流。

  (1)指名读课文第5自然段,用笔勾画出曹刿说的话。

  (2)因为当时齐国的攻势很猛,如果鲁军在齐军士气正旺时出兵迎击,势必会伤亡惨重。当齐国三通鼓过后,士气低落,此时出击,自然会一举歼敌。

  4.播放录音带,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

  四、感悟寓意,拓展

  1.学生自由读课文。

  2.思考:

  (1)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怎样的道理?

  (2)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个成语的意思。

  (学生自由畅谈,教师相机指导)

  五、课堂

  学生互相质疑、解疑,再说说自己在这节课中的学习方法和收获。

  作业:双格

语文教案 篇2

  一、教材分析:

  《孙中山破陋习》是苏教版第五册第八单元的一篇课文,主要讲述了中国辛亥革命先驱孙中山小时候目睹自己的姐姐被迫缠足所受的痛苦,因而在辛亥革命后,首选废除缠足陋习的事。这篇文章运用对比手法。写出了孙中山姐姐缠足前的活泼能干,缠足后的肉体及心灵上的痛苦,强烈地控诉了辛亥革命前缠足陋习对中国妇女的残害,字里行间讴歌了中国革命先驱孙中山从小就具有凡事独立思考,不盲从,敢于反抗封建陋习的独立人格,坚决与封建气力作斗争的革命精神。

  二、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独特体验”。本着这样的设计理念,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设定为:

  三、教学目标:

  1、能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词,理解有关词语。

  3、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知道缠足这一封建陋习曾对妇女的身心造成严重的伤害,体会孙中山对封建陋习的仇恨以及他敢同封建势力作斗争的精神。

  四、教学重点、难点: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有条理地讲述这个故事。

  2、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知道缠足这一封建陋习曾对妇女的身心造成严重的伤害,体会孙中山对封建陋习的仇恨以及他敢同封建势力作斗争的精神。

  教学具准备:缠足的图片、资料,孙中山塑像,重点语句。

  五、教学时间:

  两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24课,齐读课题。

  2、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相信这几个词语大家一定能读好,谁愿来读?

  喜欢缠足痛苦总统废除陋习

  3、哪位同学能用上这几个词语来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孙中山小时候很喜欢姐姐,看到姐姐被缠足受尽了痛苦,他当上大总统后,首先废除缠足陋习的事。)

  二、精读感悟:

  (一)1、缠足之前姐姐是怎样的,自由读第一自然段,你仿佛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姐姐?

  2、指名谈体会:

  (1)生1:我看到了一个能干的姐姐。从“不怕吃苦、烧饭、插秧、挑柴、样样能干”看出的。

  师:哪个词最能看出?

  生:样样。

  师:“样样”是说哪些活?

  生:烧饭、插秧、挑柴。

  师:仅仅这些吗?

  生:还有担水、扫地、喂鸡……

  师:真是一个能干的姐姐。板书:能干。还有吗?

  (2)生2:我仿佛看到了一个开朗、活泼、快乐的姐姐。从“陪孙中山玩、唱歌”看出的。

  师:活泼快乐的姐姐平时有哪些表现?陪弟弟玩哪些游戏?

  生:走路连蹦带跳,跳舞、唱歌;爬树、游泳、捉迷藏……

  师:姐姐不仅能干,还那么活泼、快乐。板书:活泼。

  3、师总结:正因为姐姐是那样的能干、活泼,孙中山小时候才特别喜欢自己的.姐姐。如果你有这样的姐姐,你喜欢吗?

  生:喜欢。

  师:把这种喜欢通过你的读书体现出来。

  4、指名读,及时评价。

  5、师:让我们一起读出对这位姐姐的喜欢。

  (二)1、师:从朗读中老师听出了你们对这位姐姐的喜欢。可是好景不长,这样活泼能干的姐姐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请大家默读第七自然段,想想姐姐发生了哪些变化?

  2、指名说姐姐发生了哪些变化。

  生:姐姐再也不笑了,再也不唱歌了。

  师接:姐姐变得——生接:忧郁了、痛苦了。板书:痛苦、忧郁。

  师:让我们一起读出姐姐的痛苦。

  (三)1、师:此时你脑中肯定出现了大大的问号,指名质疑。

  生:是什么是活泼能干的姐姐变得这样痛苦、忧郁?

  师:谁知道?

  生:缠足。师板书:缠足。

  师:哪一自然段写了缠足?

  生:第二自然段。

  师:自由读第二自然段,想想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2、指名说:

  生:我体会到姐姐非常痛苦。

  师: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的?

  生:从“痛苦极了”,就是痛苦到了极点。

  生:从“眼泪直往下流”,就是眼泪一直往下流,连续不断的往下流。

  3、师:确实非常痛苦。用长长的布条一道又一道的缠足怎么这么痛苦,谁知道是怎么回事?

  学生结合课前收集的资料谈缠足的情况。

  师总结补充,加上动作渲染:资料1:文字资料、配乐(《二泉映月》)播放:

  最残忍的“刑罚”

  缠足是中国历史上最残忍、时间最长、迫害人最多的“刑罚”。

  女子缠足从小时候开始。缠足时,五个脚趾紧靠一起,脚面用力弯成弓状,然后用四到五米的布条缠裹。缠上两层,用针线密缝,一面狠缠,一面密缝。缠完后,脚如炭火炙烧,疼痛难挨。如此日复一日紧紧纠缠,不到半月,脚面弯曲,折作四段,十指腐烂,鲜血淋漓。

  师:看完这段资料,你有什么感受?

  生:太疼了。

  师:“小脚一双,眼泪一缸”,真切地反映了女子缠足被摧残的痛苦。

  4、师出示课件,配乐叙述:大家看,这就是一只被缠后的小脚。你们看,脚已变形,脚趾被弯曲踩在了脚底,已失去了作用。被缠足的人只能用脚后跟踩着地,一颠一颠地慢慢朝前走。你觉得缠完足的女子怎么样?

  生:太痛苦了。

  师:那小脚含着缠足女子的泪,带着缠足女子的血,简直痛苦极了。

  5、师:此时的姐姐仅仅痛在脚上吗?

  生:还痛在心里。

  师:为什么?

  生:因为她知道自己以后再也不能跑了,再也不能跳了,再也不能干活,再也不能陪弟弟玩游戏了。

  6、师:此时姐姐真是身心剧痛,你认为怎样才能读出姐姐的痛苦?

  生:抓住关键词语。(生说不出来时,教师可引导:老师告诉你一个小秘诀,要想读出姐姐的痛苦,必须抓住一些关键词语)

  师出示课件:读读屏幕上的话,看应抓住那些关键词语来读?

  生:长长、一道又一道、痛苦极了、直往下流。

  师出示标有关键词语的段落,采用多种方式让学生读。

  (四)1、师:面对此情此景孙中山真是又生气又心疼,他同妈妈展开了激烈的争论,他们各抒己见,都说了些什么呢,请同学们默读3——6自然段,用“——”标出孙中山的话,用“﹏”标出妈妈的话,反复读,结合提示语、人物神态边读边体会他们说话时的语气,试着读出这种语气。

  2、分组交流,互相提建议,看哪小组读得好。

  3、全班交流:

  (1)师:孙中山的话应用怎样的语气读?

  生:应用“心疼、生气”的语气读。

  师:为什么用心疼的语气?

  生:看到姐姐那么痛苦,他非常心疼。

  师:你能联系上文来思考,不简单。为什么用生气的语气?

  生:明知缠足不能下田干活还让姐姐受罪,明知不好还这样做。所以他非常生气

  师:此时孙中山对缠足产生了怎样的感情?

  生:痛恨。

  师:他认为对于不好的就不应该去做,不能怕别人笑话。这说明他从小怎么样?

  生:敢于抗争。

  师:请大家用心疼、生气、痛恨的语气再读一读孙中山的话。

  (2)师:妈妈的话应怎样读?

  生:应用“无可奈何、没有办法、心疼”的语气读。

  师:从哪儿看出?说说理由。

  生:因为妈妈也不想为姐姐缠足,可那是祖宗传下来的。从“叹了口气”可以看出妈妈的无奈。

  生:从“含着眼泪”可看出妈妈的心疼。

  师:请大家用“无奈、心疼、痛苦”的语气再读读妈妈的话。

  (3)想不想分角色朗读?同桌分角色练读,一人当妈妈,一人当孙中山。

  (4)指名分角色朗读。

  (5)女生读妈妈的话,男生读孙中山的话。

  师:读得真好,让我们把掌声送给他们。

  (五)1、师:缠足陋习已有一千多年了,缠了一代又一代,残害的妇女数不胜数,母亲也是受害者之一,但为了不让别人笑话,只得含着眼泪把又气又急的孙中山推出了房门。

  2、师出示课件:请看图,妈妈和姐姐在屋子里干什么,此时孙中山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生:妈妈在用长长的布条一道又一道的为姐姐缠足。师:你很会联系上文想象

  生:听到了姐姐的哭叫声。

  生:想到了一定要废除缠足这个陋习,使姐姐不再痛苦。

  3、师:当时不管孙中山怎么想、怎么反对都无济于事,姐姐照样被缠了小脚,那小脚含着姐姐的泪,带着姐姐的血。因此,以后的几个月——生齐读大屏幕上的话:孙中山再也没有看到姐姐的笑脸,再也没有听到听到姐姐的歌声。

  4、师:此时,孙中山看在眼里,疼在心里,这件事深深地刺痛了他那幼小的心。从此,他就有了一个坚定的决心,一个明确的目标,那就是——生接:废除缠足这个陋习。师板书:把“破”和“缠足”连起来。

  5、师:随着年龄的增长,孙中山更加清楚的认识到封建缠足陋习给包括姐姐在内的千千万万中国妇女带来了巨大的痛苦,他的目标更坚定了。经过努力,他成功了吗?

  生:成功了。

  师: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师:这真是件大快人心的事,这就是“有志者,事竟成”让我们为他鼓掌。

  师:被缠足这个陋习残害了上千年的中国妇女听到这一振奋人心的消息,欣喜若狂,让我们再次齐读最后一小节,领略着大快人心的事。

  三、拓展延伸

  师:如果没有孙中山,我们在座的女同学也许正在被缠足;如果没有孙中山,你们的奶奶、妈妈也许早已被缠足;如果没有孙中山,老师也许早已被缠足。面对孙爷爷的塑像,你想说些什么?

  生:孙中山爷爷,是你废除了缠足这个陋习,解除了中国妇女的痛苦,你真了不起。

  生:孙爷爷,要不是你,我也许正在被缠足,正挣生活在痛苦之中,谢谢你。

  生:孙爷爷,你敢于和封建势力抗争的精神,值得我学习。

  四、教师总结:

  孙中山不仅废除了缠足陋习,还推翻了清朝政府,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来的封建制度,他的形象将永远屹立在人们心中。让我们再次齐读课题,永远记住这位伟人。

  五、布置作业:

  1、搜集不同时期孙中山的故事、图片,做一期手抄报。

  2、询问周围老人其他的习俗并写下来。

语文教案 篇3

尊敬的各位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情景随笔课《抢凳子》,对此我从五个方面进行教学说课。

  一、说学情分析:

  六年级学生学习了人教版上册第五组初识鲁迅,课文中运用了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方法,这些描写不仅把人物写活,而且以小见大,蕴含哲理,把事情写清楚了。为把这些细节描写方法熟练地运用到学生的习作中,我选用了《抢凳子》情景随笔课指导学生习作。

  二、说教学理念: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本节课就是在此理念的基础上,让学生在游戏中体验,在活动中观察,在情景中感悟,在交流中提高。活动是随笔化习作的载体,目的是调动学生习作的积极性,让学生产生表达的欲望。

  三、说教学目标:

  新课标对于高年级习作的要求中,有这样的论述: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内容具体,感情真实。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做到语句通顺。《随笔化写作教学体系》中要求小学阶段学生的习作要达到“真”、“情”、“趣”、“多”,基于以上认识,我制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从活动入手,激发兴趣,引导学生在活动中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进行细致的观察,让学生有话可说,有话可写,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然后过渡到写具体活动过程,达到准确、流畅地进行细节描写,用上好词佳句,有真情实感,培养学生思维、表达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整个教学过程我设计了五个环节:

  (一)激趣导入。上课一开始,我就开门见山的说“今天我们要做一个游戏,获得冠军的同学还有一份奖励。”,游戏和奖励把学生的兴趣调动了起来,拉近了师生的距离,使学生迫不及待地想参与到游戏中来。

  (二)活动准备。首先出示规则:在音乐声中,大家一起围着凳子走,当音乐声突然停止时,每人奋力抢坐到凳子上,未能抢到凳子的人被淘汰,抢到凳子的人再组成新的一组,并减少一个凳子,再次游戏,直到最后。获胜的同学获得奖励。接着对全班25名学生进行分组:男生组、女生组、男女混合组,每组六人。一名学生自告奋勇负责管音乐的停放。最后学生将课桌凳靠边放,空出中间的场地,放上五个凳子,六名学生在凳子四周朝顺时针方向站好,一切准备就绪。

  (三)体验游戏。游戏前,我让同学们齐说习作六到:看到、听到、说到、想到(想象联想)做到、悟到。游戏中,我不时的悄悄提醒负责音乐的同学,要把时间控制的长短不一,故意制造紧张气氛,同时我又有意识地煽动抢凳子的的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活动中,以期望生成意想不到的效果,有个同学不小心被另一个同学挤下凳子,摔倒在地上,引来观看的同学一片善意的笑声,我立刻喊停,对这个同学进行采访,让他说原因、谈心理感受,其他同学也发表自己对这一画面的.看法。一组比赛结束后,冠军获得了奖品,一本阅读笔记本。然后我对获得冠军的同学进行采访,你现在最想说的是什么?有什么经验要表达等,我还请作为观众的学生说说游戏中最有趣的镜头和画面,也可用“有的……有的……还有的……”把他们的情况描述出来。这些都为下一步学生习作积累了丰富的素材。

  (四)师生同写。活动之后,我说不管比赛结果如何,刚才同学们都有出彩的表现。请动脑想一想,理一理思路,然后拿起笔,把印象深刻、情节难忘的地方赶快写出来,和大家分亨你的精彩吧。老师要和同学们一起写,还要和同学们一起展示习作。写完的同学请到黑板前把自己的名字、习作的字数和名次写上,只写前六名。

  (五)展示评改。最先完成习作的同学可以先自己读一读,再改一改。30分钟后,让生生交流,评出小组中最好的。再全班交流。交流时,先让学生自愿主动展示,然后小组内最好的展示。展示后,都要让学生积极参与评价。通过读评让学生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提高习作的水平。最后展示老师的习作,目的是用老师的作品实现榜样和引领作用。

  五、说教学得失:本节课我以循序渐进的方式进行,先调动孩子们想要游戏的兴趣,让学生“动心”,再以比赛的形式进行体验感悟、观察场景。从始至终,孩子们活动的热情始终高涨,再让学生“动笔”。使习作教学过程充满情趣,学生有话可写,有情可抒,写出自己的习作。

  我的说课完毕,欢迎大家指导。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饱含深情地诵读课文,发现并体味济南的冬之美。

  2、体会比喻、拟人手法的妙用,学习表现美的方法。

  3、仔细揣摩作者对平凡景物的独特感受,寄予的深情。

  [教学重点]:

  朗读、品读课文,发现并感悟济南的冬之美。

  [教学难点]:

  借鉴语言大师老舍用心体验美、用笔表现美的技艺。

  [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意会导入。

  1、欣赏狗尾巴草的图片,请教学生一个问题:你关注过路边的狗尾巴草吗?你对它们有怎样的感觉?

  2、学生自由抒发感想,老师引导学生认识:平凡亦出神奇,美在于发现。引用:“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罗丹

  3、冬天万物萧条,风雪凛冽,没有其他季节那种勃发的生命力,但是,在老舍眼中冬天的济南一切都是美的,可爱的!在中国文学史上,人们曾经对中国现当代的一些著名作家进行排位,用六个字来概括:鲁郭茅,巴老曹,(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曹禺。)

  当然,这种排名并不是绝对的。但是,可以肯定的是,他们都不是等闲之辈,在艺术上各有千秋。老舍曾在济南齐鲁大学和青岛山东大学任教7年之久,对山东一往情深。下面,请随着老舍一起去发现洋溢着的特殊的美丽。看看他是怎样发现美,又是怎样来表现美的。(出示“发现美表现”)

  二、整体感知,集体赏析。

  1、思考:济南的冬天最特别之处在于什么?参考:温晴。

  2、听课文录音,学生在语言的熏陶中(可闭眼倾听)感受一下温晴的济南的美丽景色。

  3、冬天的特色是雪,我们平时对雪的印象是如何的?你的笔下的雪景如何?老舍笔下的雪又是如何的呢?设问并引出品读第三节:薄雪覆盖下的山景。

  (过渡:我们共同来分析一下,老舍是从什么角度来发现美、表现美的)

  4、配乐(班瑞德的《初雪》)朗读并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采用读、品、议相结合的方法来赏析第三节。

  预设:

  (1)请同学来朗读这一段。

  (2)请用一个词语来概括“薄雪覆盖下的小山”。参考:秀气。

  (3)作者如何表现这种秀气?请学生找出欣赏的句子读读,或讲自己的认识。

  要点:一髻儿白花,一道银边,带水纹的花衣,山的肌肤,害了羞……以及一些关键的字词。(这一过程中学生或许会质疑,可以穿插在品读中。)

  (4)从文中的景物描写我们可以感觉出作者对于济南的山水有什么的感情?从哪些语言可以看出来?它们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5)再次配乐齐读第三节。

  三、适度模仿,自由点评。

  1、下了小雪的济南的山无比美妙,济南的水也富有情趣;由此过渡到最后一节的自由品析阶段。

  2、要求模仿第三节的学习方法,小组合作交流,在书的边上作好点评,自由谈最后一节的学习体验。

  四、方法借鉴,学会发现。

  1、文章把冬之美表现得淋漓尽致,向我们呈现了一个充满活力与温晴的冬天的济南,写作成功的要素有哪些?

  小组讨论,交流归纳:

  A、融情于景B、展开联想C、巧用修辞

  2、投影一组不起眼的花草图片,要求学生根据图片想象并发现美,用几句话来描写,表现美;至少运用一种修辞。

  3、用名家之言作结,如“情动而辞发”等,以求对学生阅读与写作美文有所启迪。

  五、布置作业,由此延伸。

  观看美丽的画面,想别人之未想,发别人之未发,把你眼中的美景用恰当的语言表现出来吧。播放《钱塘潮大潮》的视频图像,在钱塘潮壮阔的景象和雄壮的声音中发现美,并运用今天学过的方法表现美。

  六、结语。

  愿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用你热情的心去感受生活,用你的慧眼去观察生活,愿你发现生活中的'美,愿你的生活如花一样灿烂。

  2、作者通过这些对比,目的是为了什么?

  (烘托出济南冬令阳光和煦、天朗地秀的总体形象。在结构上是全文的总起,为下文具体描述作铺垫。突出济南独有的“温晴”美景,赏它是个“宝地”。)

  3、济南的冬天是“温晴”是个“宝地”,作者在文中是通过什么来具体描述这一内容的?(冬天的山景和水色)

  四、精读课文,深入理解

  1、学生诵读课文

  2、作者用2、3、4三段文字写冬天的山景:先用拟人化的笔法烘托出一个“暖和安适”的“理想境界”,给人以济南冬天的总体感觉,然后分写济南冬天的山,请学生能根据文中的描述,给每幅画面起一个合适的名字。(阳光朗照下的山、薄雪覆盖下的山、城外远山、水清绿)

  3、作者在写这些景物时,是突出它们的什么特点?

  4、文中是如何来写这些景物的特点的?

  阳光朗照下的山:温睛小摇篮

  薄雪覆盖下的山:秀气山上(矮松青黑)山尖(全白)

  山坡(白暗黄)山腰(粉色)比喻、拟人

  城外远山:美水墨画比喻

  水:澄清暖蓝水晶冒热气比喻

  5、文章的结尾直到什么作用?(段落在文中的作用)

  (照应标题写出济南冬天的美表达了作者对济南冬天的赞美与喜爱)

  五、课堂总结

  六、布置作业

语文教案 篇5

  第二课时

  课时要求:

  理解课文第二、三自然段;进一步了解课文内容;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学会五个生字。

  教学过程:

  (一)过渡谈话

  上节课我们学过第一自然段,知道天冷了,爷爷给小树穿上稻草衣裳,保护了小树。几年以后,小树长得怎样了?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二)理解第二自然段

  1.指名读,注意全段有几句话(两句)

  2.理解第一个句子。

  ①指名读。说说这句话什么意思?(小树给爷爷撑开绿伞)撑是什么意思?(教师可用动作演示)。

  ②句子中的”绿伞“指的是什么?要引导学生读句子想,因为绿伞是小树撑开的,所以它应该是长在树上的密密层层的枝叶,即树冠。在这基础上让学生看插图加深印象。

  ③枝叶是”撑开“的吗?可课文为什么这么说,请联系句子想想,然后回答。

  ④指导读。读的时候把小树为什么要给爷爷撑开伞,撑开什么样的伞读清楚。

  (2)理解第二个句子。

  小树给爷爷撑开了绿伞,爷爷怎么样?指名读,强调不热了。

  3.指名正确流利地读第二自然段,把句字意思表达出来。

  4.指导背诵

  (三)理解第三自然段

  1.指名读

  2.理解句子

  “爷爷真好,小树真好”。是本段仅有的一句话。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要想知道,就要联系全篇课文去想,想想第一自然段写了什么,第二自然段写了什么。理解句子的意思就是要放在课文中去想。请你用这个方法想句子的意思,然后说说。

  3.指导读。要把夸爷爷,夸小树的'语气读出来。

  (四)读全文,从整体上进一步了解课文内容,熟读并背诵。

  1.指名读

  2.引导加深了解课文内容,让学生再看课题想一想:人和树有什么联系,读完课文你知道了吗?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回答作简单小结:人和树是有密切联系的,爷爷保护了小树,小树就能茁壮成长,为人们做许多的事情,如:可以乘凉,可以美化环境,可以净化空气等等。如果我们每个人都像爷爷那样保护小树,那多好啊!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课中休息--

  (五)继续学习五个生字的形,指导书写。

  1.出示生字“热”。

  (1)先告诉学生“热”字下边是个新偏旁,叫四点底,然后指名学生说说怎样记字形:重点提示右上的“丸”不要丢点。

  (2)指导写。先引导观察范字,然后看范字写两个。热要写得上大下小,上边左右部分一样高,一样长。下边的四点底,一个点向左,三个点向右,两边点大,中间的两点小,四点要写得和上边部分一样宽。

  2.出示生字“绿”。

  (1)指名说怎样记字形。重点提示右上第三笔横要写得长些,右下是

  (2)指导写。先引导观察范字,然后看范字写两个。“绿”要写得左窄右宽;左高右稍矮;左短右稍长;右边第三、七笔从横中线起笔。

  3.出示生字“真”、“冷”、“好”。

  先指名记字。提示“真”字的里边是三横,“冷”字最后一笔是点。然后让学生自己看范字,各写一个生字。

  4.巩固学过的八个生字。

  (1)认读,重点读“热、绿、裳、真”四个字,说明要注意的地方。

  (2)试默八个生字词,不会的字可以看板书写,做出不会写的记号。

  (3)教师巡视检查全班试默情况,同学们练习刚才不会写的字或错字。

  (4)正式默写全课生字。

  (六)总结

  《爷爷和小树》这课书学完了,同学们学得很好,做到认真读书,一边读书,一边识字,理解词,能放在句子中想意思。理解句子,能放在课文中想意思,这样学语文才能学得又快又好,真正的读懂课文。

《语文教案常用(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小学教案01-03

(精选)语文教案12-09

(经典)语文教案08-11

语文教案【经典】09-23

语文教案(精选)04-19

【精选】语文教案12-02

语文《台阶》教案12-19

语文教案08-09

语文教案07-22

语文教案[经典]08-31

语文教案常用(5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语文教案5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语文教案常用(5篇)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学习〈〈一鼓作气〉〉,感悟其中的道理。

  教学重点:感受故事揭示的形象,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感悟其中的道理。

  教学用具:课件

  教学方法:导析法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教师导言: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卧薪尝胆》这则成语故事,谁能讲一讲这个故事呢?

  2.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第二则成语故事《一鼓作气》(板书课题:一鼓作气)这个故事又会告诉我们一个怎样的道理呢?相信同学们一定能通过自己的`学习解决的。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课件出示自学要求。

  (1)借助拼音,把课文读通。

  (2)圈画出生字、生词,多读几遍。

  (3)在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4)“一鼓作气”是什么意思?

  2、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生词卡片让学生认读。

  (2)指名读课文(正音)。

  (3)说说对题目"一鼓作气"的理解。

  (打仗靠勇气,擂一通鼓,勇气振作起来了,两通鼓,勇气就衰退了,三通鼓,勇气就完了,所以要趁劲头大的时候一下子把事情做完。)

  3.播放故事片《一鼓作气》,说说故事讲丁一件怎样的事?

  三、精读课文

  1.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讨论:

  (1)当齐国的军队擂起战鼓时,曹刿为什么不让鲁庄公出兵迎敌?

  (2)曹刿的破敌方法妙吗?为什么?

  2.学生自主探究,然后与小组交流。

  3.全班讨论交流。

  (1)指名读课文第5自然段,用笔勾画出曹刿说的话。

  (2)因为当时齐国的攻势很猛,如果鲁军在齐军士气正旺时出兵迎击,势必会伤亡惨重。当齐国三通鼓过后,士气低落,此时出击,自然会一举歼敌。

  4.播放录音带,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

  四、感悟寓意,拓展

  1.学生自由读课文。

  2.思考:

  (1)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怎样的道理?

  (2)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个成语的意思。

  (学生自由畅谈,教师相机指导)

  五、课堂

  学生互相质疑、解疑,再说说自己在这节课中的学习方法和收获。

  作业:双格

语文教案 篇2

  一、教材分析:

  《孙中山破陋习》是苏教版第五册第八单元的一篇课文,主要讲述了中国辛亥革命先驱孙中山小时候目睹自己的姐姐被迫缠足所受的痛苦,因而在辛亥革命后,首选废除缠足陋习的事。这篇文章运用对比手法。写出了孙中山姐姐缠足前的活泼能干,缠足后的肉体及心灵上的痛苦,强烈地控诉了辛亥革命前缠足陋习对中国妇女的残害,字里行间讴歌了中国革命先驱孙中山从小就具有凡事独立思考,不盲从,敢于反抗封建陋习的独立人格,坚决与封建气力作斗争的革命精神。

  二、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独特体验”。本着这样的设计理念,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设定为:

  三、教学目标:

  1、能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词,理解有关词语。

  3、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知道缠足这一封建陋习曾对妇女的身心造成严重的伤害,体会孙中山对封建陋习的仇恨以及他敢同封建势力作斗争的精神。

  四、教学重点、难点: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有条理地讲述这个故事。

  2、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知道缠足这一封建陋习曾对妇女的身心造成严重的伤害,体会孙中山对封建陋习的仇恨以及他敢同封建势力作斗争的精神。

  教学具准备:缠足的图片、资料,孙中山塑像,重点语句。

  五、教学时间:

  两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24课,齐读课题。

  2、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相信这几个词语大家一定能读好,谁愿来读?

  喜欢缠足痛苦总统废除陋习

  3、哪位同学能用上这几个词语来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孙中山小时候很喜欢姐姐,看到姐姐被缠足受尽了痛苦,他当上大总统后,首先废除缠足陋习的事。)

  二、精读感悟:

  (一)1、缠足之前姐姐是怎样的,自由读第一自然段,你仿佛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姐姐?

  2、指名谈体会:

  (1)生1:我看到了一个能干的姐姐。从“不怕吃苦、烧饭、插秧、挑柴、样样能干”看出的。

  师:哪个词最能看出?

  生:样样。

  师:“样样”是说哪些活?

  生:烧饭、插秧、挑柴。

  师:仅仅这些吗?

  生:还有担水、扫地、喂鸡……

  师:真是一个能干的姐姐。板书:能干。还有吗?

  (2)生2:我仿佛看到了一个开朗、活泼、快乐的姐姐。从“陪孙中山玩、唱歌”看出的。

  师:活泼快乐的姐姐平时有哪些表现?陪弟弟玩哪些游戏?

  生:走路连蹦带跳,跳舞、唱歌;爬树、游泳、捉迷藏……

  师:姐姐不仅能干,还那么活泼、快乐。板书:活泼。

  3、师总结:正因为姐姐是那样的能干、活泼,孙中山小时候才特别喜欢自己的.姐姐。如果你有这样的姐姐,你喜欢吗?

  生:喜欢。

  师:把这种喜欢通过你的读书体现出来。

  4、指名读,及时评价。

  5、师:让我们一起读出对这位姐姐的喜欢。

  (二)1、师:从朗读中老师听出了你们对这位姐姐的喜欢。可是好景不长,这样活泼能干的姐姐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请大家默读第七自然段,想想姐姐发生了哪些变化?

  2、指名说姐姐发生了哪些变化。

  生:姐姐再也不笑了,再也不唱歌了。

  师接:姐姐变得——生接:忧郁了、痛苦了。板书:痛苦、忧郁。

  师:让我们一起读出姐姐的痛苦。

  (三)1、师:此时你脑中肯定出现了大大的问号,指名质疑。

  生:是什么是活泼能干的姐姐变得这样痛苦、忧郁?

  师:谁知道?

  生:缠足。师板书:缠足。

  师:哪一自然段写了缠足?

  生:第二自然段。

  师:自由读第二自然段,想想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2、指名说:

  生:我体会到姐姐非常痛苦。

  师: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的?

  生:从“痛苦极了”,就是痛苦到了极点。

  生:从“眼泪直往下流”,就是眼泪一直往下流,连续不断的往下流。

  3、师:确实非常痛苦。用长长的布条一道又一道的缠足怎么这么痛苦,谁知道是怎么回事?

  学生结合课前收集的资料谈缠足的情况。

  师总结补充,加上动作渲染:资料1:文字资料、配乐(《二泉映月》)播放:

  最残忍的“刑罚”

  缠足是中国历史上最残忍、时间最长、迫害人最多的“刑罚”。

  女子缠足从小时候开始。缠足时,五个脚趾紧靠一起,脚面用力弯成弓状,然后用四到五米的布条缠裹。缠上两层,用针线密缝,一面狠缠,一面密缝。缠完后,脚如炭火炙烧,疼痛难挨。如此日复一日紧紧纠缠,不到半月,脚面弯曲,折作四段,十指腐烂,鲜血淋漓。

  师:看完这段资料,你有什么感受?

  生:太疼了。

  师:“小脚一双,眼泪一缸”,真切地反映了女子缠足被摧残的痛苦。

  4、师出示课件,配乐叙述:大家看,这就是一只被缠后的小脚。你们看,脚已变形,脚趾被弯曲踩在了脚底,已失去了作用。被缠足的人只能用脚后跟踩着地,一颠一颠地慢慢朝前走。你觉得缠完足的女子怎么样?

  生:太痛苦了。

  师:那小脚含着缠足女子的泪,带着缠足女子的血,简直痛苦极了。

  5、师:此时的姐姐仅仅痛在脚上吗?

  生:还痛在心里。

  师:为什么?

  生:因为她知道自己以后再也不能跑了,再也不能跳了,再也不能干活,再也不能陪弟弟玩游戏了。

  6、师:此时姐姐真是身心剧痛,你认为怎样才能读出姐姐的痛苦?

  生:抓住关键词语。(生说不出来时,教师可引导:老师告诉你一个小秘诀,要想读出姐姐的痛苦,必须抓住一些关键词语)

  师出示课件:读读屏幕上的话,看应抓住那些关键词语来读?

  生:长长、一道又一道、痛苦极了、直往下流。

  师出示标有关键词语的段落,采用多种方式让学生读。

  (四)1、师:面对此情此景孙中山真是又生气又心疼,他同妈妈展开了激烈的争论,他们各抒己见,都说了些什么呢,请同学们默读3——6自然段,用“——”标出孙中山的话,用“﹏”标出妈妈的话,反复读,结合提示语、人物神态边读边体会他们说话时的语气,试着读出这种语气。

  2、分组交流,互相提建议,看哪小组读得好。

  3、全班交流:

  (1)师:孙中山的话应用怎样的语气读?

  生:应用“心疼、生气”的语气读。

  师:为什么用心疼的语气?

  生:看到姐姐那么痛苦,他非常心疼。

  师:你能联系上文来思考,不简单。为什么用生气的语气?

  生:明知缠足不能下田干活还让姐姐受罪,明知不好还这样做。所以他非常生气

  师:此时孙中山对缠足产生了怎样的感情?

  生:痛恨。

  师:他认为对于不好的就不应该去做,不能怕别人笑话。这说明他从小怎么样?

  生:敢于抗争。

  师:请大家用心疼、生气、痛恨的语气再读一读孙中山的话。

  (2)师:妈妈的话应怎样读?

  生:应用“无可奈何、没有办法、心疼”的语气读。

  师:从哪儿看出?说说理由。

  生:因为妈妈也不想为姐姐缠足,可那是祖宗传下来的。从“叹了口气”可以看出妈妈的无奈。

  生:从“含着眼泪”可看出妈妈的心疼。

  师:请大家用“无奈、心疼、痛苦”的语气再读读妈妈的话。

  (3)想不想分角色朗读?同桌分角色练读,一人当妈妈,一人当孙中山。

  (4)指名分角色朗读。

  (5)女生读妈妈的话,男生读孙中山的话。

  师:读得真好,让我们把掌声送给他们。

  (五)1、师:缠足陋习已有一千多年了,缠了一代又一代,残害的妇女数不胜数,母亲也是受害者之一,但为了不让别人笑话,只得含着眼泪把又气又急的孙中山推出了房门。

  2、师出示课件:请看图,妈妈和姐姐在屋子里干什么,此时孙中山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生:妈妈在用长长的布条一道又一道的为姐姐缠足。师:你很会联系上文想象

  生:听到了姐姐的哭叫声。

  生:想到了一定要废除缠足这个陋习,使姐姐不再痛苦。

  3、师:当时不管孙中山怎么想、怎么反对都无济于事,姐姐照样被缠了小脚,那小脚含着姐姐的泪,带着姐姐的血。因此,以后的几个月——生齐读大屏幕上的话:孙中山再也没有看到姐姐的笑脸,再也没有听到听到姐姐的歌声。

  4、师:此时,孙中山看在眼里,疼在心里,这件事深深地刺痛了他那幼小的心。从此,他就有了一个坚定的决心,一个明确的目标,那就是——生接:废除缠足这个陋习。师板书:把“破”和“缠足”连起来。

  5、师:随着年龄的增长,孙中山更加清楚的认识到封建缠足陋习给包括姐姐在内的千千万万中国妇女带来了巨大的痛苦,他的目标更坚定了。经过努力,他成功了吗?

  生:成功了。

  师: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师:这真是件大快人心的事,这就是“有志者,事竟成”让我们为他鼓掌。

  师:被缠足这个陋习残害了上千年的中国妇女听到这一振奋人心的消息,欣喜若狂,让我们再次齐读最后一小节,领略着大快人心的事。

  三、拓展延伸

  师:如果没有孙中山,我们在座的女同学也许正在被缠足;如果没有孙中山,你们的奶奶、妈妈也许早已被缠足;如果没有孙中山,老师也许早已被缠足。面对孙爷爷的塑像,你想说些什么?

  生:孙中山爷爷,是你废除了缠足这个陋习,解除了中国妇女的痛苦,你真了不起。

  生:孙爷爷,要不是你,我也许正在被缠足,正挣生活在痛苦之中,谢谢你。

  生:孙爷爷,你敢于和封建势力抗争的精神,值得我学习。

  四、教师总结:

  孙中山不仅废除了缠足陋习,还推翻了清朝政府,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来的封建制度,他的形象将永远屹立在人们心中。让我们再次齐读课题,永远记住这位伟人。

  五、布置作业:

  1、搜集不同时期孙中山的故事、图片,做一期手抄报。

  2、询问周围老人其他的习俗并写下来。

语文教案 篇3

尊敬的各位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情景随笔课《抢凳子》,对此我从五个方面进行教学说课。

  一、说学情分析:

  六年级学生学习了人教版上册第五组初识鲁迅,课文中运用了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方法,这些描写不仅把人物写活,而且以小见大,蕴含哲理,把事情写清楚了。为把这些细节描写方法熟练地运用到学生的习作中,我选用了《抢凳子》情景随笔课指导学生习作。

  二、说教学理念: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本节课就是在此理念的基础上,让学生在游戏中体验,在活动中观察,在情景中感悟,在交流中提高。活动是随笔化习作的载体,目的是调动学生习作的积极性,让学生产生表达的欲望。

  三、说教学目标:

  新课标对于高年级习作的要求中,有这样的论述: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内容具体,感情真实。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做到语句通顺。《随笔化写作教学体系》中要求小学阶段学生的习作要达到“真”、“情”、“趣”、“多”,基于以上认识,我制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从活动入手,激发兴趣,引导学生在活动中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进行细致的观察,让学生有话可说,有话可写,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然后过渡到写具体活动过程,达到准确、流畅地进行细节描写,用上好词佳句,有真情实感,培养学生思维、表达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整个教学过程我设计了五个环节:

  (一)激趣导入。上课一开始,我就开门见山的说“今天我们要做一个游戏,获得冠军的同学还有一份奖励。”,游戏和奖励把学生的兴趣调动了起来,拉近了师生的距离,使学生迫不及待地想参与到游戏中来。

  (二)活动准备。首先出示规则:在音乐声中,大家一起围着凳子走,当音乐声突然停止时,每人奋力抢坐到凳子上,未能抢到凳子的人被淘汰,抢到凳子的人再组成新的一组,并减少一个凳子,再次游戏,直到最后。获胜的同学获得奖励。接着对全班25名学生进行分组:男生组、女生组、男女混合组,每组六人。一名学生自告奋勇负责管音乐的停放。最后学生将课桌凳靠边放,空出中间的场地,放上五个凳子,六名学生在凳子四周朝顺时针方向站好,一切准备就绪。

  (三)体验游戏。游戏前,我让同学们齐说习作六到:看到、听到、说到、想到(想象联想)做到、悟到。游戏中,我不时的悄悄提醒负责音乐的同学,要把时间控制的长短不一,故意制造紧张气氛,同时我又有意识地煽动抢凳子的的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活动中,以期望生成意想不到的效果,有个同学不小心被另一个同学挤下凳子,摔倒在地上,引来观看的同学一片善意的笑声,我立刻喊停,对这个同学进行采访,让他说原因、谈心理感受,其他同学也发表自己对这一画面的.看法。一组比赛结束后,冠军获得了奖品,一本阅读笔记本。然后我对获得冠军的同学进行采访,你现在最想说的是什么?有什么经验要表达等,我还请作为观众的学生说说游戏中最有趣的镜头和画面,也可用“有的……有的……还有的……”把他们的情况描述出来。这些都为下一步学生习作积累了丰富的素材。

  (四)师生同写。活动之后,我说不管比赛结果如何,刚才同学们都有出彩的表现。请动脑想一想,理一理思路,然后拿起笔,把印象深刻、情节难忘的地方赶快写出来,和大家分亨你的精彩吧。老师要和同学们一起写,还要和同学们一起展示习作。写完的同学请到黑板前把自己的名字、习作的字数和名次写上,只写前六名。

  (五)展示评改。最先完成习作的同学可以先自己读一读,再改一改。30分钟后,让生生交流,评出小组中最好的。再全班交流。交流时,先让学生自愿主动展示,然后小组内最好的展示。展示后,都要让学生积极参与评价。通过读评让学生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提高习作的水平。最后展示老师的习作,目的是用老师的作品实现榜样和引领作用。

  五、说教学得失:本节课我以循序渐进的方式进行,先调动孩子们想要游戏的兴趣,让学生“动心”,再以比赛的形式进行体验感悟、观察场景。从始至终,孩子们活动的热情始终高涨,再让学生“动笔”。使习作教学过程充满情趣,学生有话可写,有情可抒,写出自己的习作。

  我的说课完毕,欢迎大家指导。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饱含深情地诵读课文,发现并体味济南的冬之美。

  2、体会比喻、拟人手法的妙用,学习表现美的方法。

  3、仔细揣摩作者对平凡景物的独特感受,寄予的深情。

  [教学重点]:

  朗读、品读课文,发现并感悟济南的冬之美。

  [教学难点]:

  借鉴语言大师老舍用心体验美、用笔表现美的技艺。

  [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意会导入。

  1、欣赏狗尾巴草的图片,请教学生一个问题:你关注过路边的狗尾巴草吗?你对它们有怎样的感觉?

  2、学生自由抒发感想,老师引导学生认识:平凡亦出神奇,美在于发现。引用:“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罗丹

  3、冬天万物萧条,风雪凛冽,没有其他季节那种勃发的生命力,但是,在老舍眼中冬天的济南一切都是美的,可爱的!在中国文学史上,人们曾经对中国现当代的一些著名作家进行排位,用六个字来概括:鲁郭茅,巴老曹,(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曹禺。)

  当然,这种排名并不是绝对的。但是,可以肯定的是,他们都不是等闲之辈,在艺术上各有千秋。老舍曾在济南齐鲁大学和青岛山东大学任教7年之久,对山东一往情深。下面,请随着老舍一起去发现洋溢着的特殊的美丽。看看他是怎样发现美,又是怎样来表现美的。(出示“发现美表现”)

  二、整体感知,集体赏析。

  1、思考:济南的冬天最特别之处在于什么?参考:温晴。

  2、听课文录音,学生在语言的熏陶中(可闭眼倾听)感受一下温晴的济南的美丽景色。

  3、冬天的特色是雪,我们平时对雪的印象是如何的?你的笔下的雪景如何?老舍笔下的雪又是如何的呢?设问并引出品读第三节:薄雪覆盖下的山景。

  (过渡:我们共同来分析一下,老舍是从什么角度来发现美、表现美的)

  4、配乐(班瑞德的《初雪》)朗读并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采用读、品、议相结合的方法来赏析第三节。

  预设:

  (1)请同学来朗读这一段。

  (2)请用一个词语来概括“薄雪覆盖下的小山”。参考:秀气。

  (3)作者如何表现这种秀气?请学生找出欣赏的句子读读,或讲自己的认识。

  要点:一髻儿白花,一道银边,带水纹的花衣,山的肌肤,害了羞……以及一些关键的字词。(这一过程中学生或许会质疑,可以穿插在品读中。)

  (4)从文中的景物描写我们可以感觉出作者对于济南的山水有什么的感情?从哪些语言可以看出来?它们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5)再次配乐齐读第三节。

  三、适度模仿,自由点评。

  1、下了小雪的济南的山无比美妙,济南的水也富有情趣;由此过渡到最后一节的自由品析阶段。

  2、要求模仿第三节的学习方法,小组合作交流,在书的边上作好点评,自由谈最后一节的学习体验。

  四、方法借鉴,学会发现。

  1、文章把冬之美表现得淋漓尽致,向我们呈现了一个充满活力与温晴的冬天的济南,写作成功的要素有哪些?

  小组讨论,交流归纳:

  A、融情于景B、展开联想C、巧用修辞

  2、投影一组不起眼的花草图片,要求学生根据图片想象并发现美,用几句话来描写,表现美;至少运用一种修辞。

  3、用名家之言作结,如“情动而辞发”等,以求对学生阅读与写作美文有所启迪。

  五、布置作业,由此延伸。

  观看美丽的画面,想别人之未想,发别人之未发,把你眼中的美景用恰当的语言表现出来吧。播放《钱塘潮大潮》的视频图像,在钱塘潮壮阔的景象和雄壮的声音中发现美,并运用今天学过的方法表现美。

  六、结语。

  愿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用你热情的心去感受生活,用你的慧眼去观察生活,愿你发现生活中的'美,愿你的生活如花一样灿烂。

  2、作者通过这些对比,目的是为了什么?

  (烘托出济南冬令阳光和煦、天朗地秀的总体形象。在结构上是全文的总起,为下文具体描述作铺垫。突出济南独有的“温晴”美景,赏它是个“宝地”。)

  3、济南的冬天是“温晴”是个“宝地”,作者在文中是通过什么来具体描述这一内容的?(冬天的山景和水色)

  四、精读课文,深入理解

  1、学生诵读课文

  2、作者用2、3、4三段文字写冬天的山景:先用拟人化的笔法烘托出一个“暖和安适”的“理想境界”,给人以济南冬天的总体感觉,然后分写济南冬天的山,请学生能根据文中的描述,给每幅画面起一个合适的名字。(阳光朗照下的山、薄雪覆盖下的山、城外远山、水清绿)

  3、作者在写这些景物时,是突出它们的什么特点?

  4、文中是如何来写这些景物的特点的?

  阳光朗照下的山:温睛小摇篮

  薄雪覆盖下的山:秀气山上(矮松青黑)山尖(全白)

  山坡(白暗黄)山腰(粉色)比喻、拟人

  城外远山:美水墨画比喻

  水:澄清暖蓝水晶冒热气比喻

  5、文章的结尾直到什么作用?(段落在文中的作用)

  (照应标题写出济南冬天的美表达了作者对济南冬天的赞美与喜爱)

  五、课堂总结

  六、布置作业

语文教案 篇5

  第二课时

  课时要求:

  理解课文第二、三自然段;进一步了解课文内容;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学会五个生字。

  教学过程:

  (一)过渡谈话

  上节课我们学过第一自然段,知道天冷了,爷爷给小树穿上稻草衣裳,保护了小树。几年以后,小树长得怎样了?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二)理解第二自然段

  1.指名读,注意全段有几句话(两句)

  2.理解第一个句子。

  ①指名读。说说这句话什么意思?(小树给爷爷撑开绿伞)撑是什么意思?(教师可用动作演示)。

  ②句子中的”绿伞“指的是什么?要引导学生读句子想,因为绿伞是小树撑开的,所以它应该是长在树上的密密层层的枝叶,即树冠。在这基础上让学生看插图加深印象。

  ③枝叶是”撑开“的吗?可课文为什么这么说,请联系句子想想,然后回答。

  ④指导读。读的时候把小树为什么要给爷爷撑开伞,撑开什么样的伞读清楚。

  (2)理解第二个句子。

  小树给爷爷撑开了绿伞,爷爷怎么样?指名读,强调不热了。

  3.指名正确流利地读第二自然段,把句字意思表达出来。

  4.指导背诵

  (三)理解第三自然段

  1.指名读

  2.理解句子

  “爷爷真好,小树真好”。是本段仅有的一句话。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要想知道,就要联系全篇课文去想,想想第一自然段写了什么,第二自然段写了什么。理解句子的意思就是要放在课文中去想。请你用这个方法想句子的意思,然后说说。

  3.指导读。要把夸爷爷,夸小树的'语气读出来。

  (四)读全文,从整体上进一步了解课文内容,熟读并背诵。

  1.指名读

  2.引导加深了解课文内容,让学生再看课题想一想:人和树有什么联系,读完课文你知道了吗?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回答作简单小结:人和树是有密切联系的,爷爷保护了小树,小树就能茁壮成长,为人们做许多的事情,如:可以乘凉,可以美化环境,可以净化空气等等。如果我们每个人都像爷爷那样保护小树,那多好啊!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课中休息--

  (五)继续学习五个生字的形,指导书写。

  1.出示生字“热”。

  (1)先告诉学生“热”字下边是个新偏旁,叫四点底,然后指名学生说说怎样记字形:重点提示右上的“丸”不要丢点。

  (2)指导写。先引导观察范字,然后看范字写两个。热要写得上大下小,上边左右部分一样高,一样长。下边的四点底,一个点向左,三个点向右,两边点大,中间的两点小,四点要写得和上边部分一样宽。

  2.出示生字“绿”。

  (1)指名说怎样记字形。重点提示右上第三笔横要写得长些,右下是

  (2)指导写。先引导观察范字,然后看范字写两个。“绿”要写得左窄右宽;左高右稍矮;左短右稍长;右边第三、七笔从横中线起笔。

  3.出示生字“真”、“冷”、“好”。

  先指名记字。提示“真”字的里边是三横,“冷”字最后一笔是点。然后让学生自己看范字,各写一个生字。

  4.巩固学过的八个生字。

  (1)认读,重点读“热、绿、裳、真”四个字,说明要注意的地方。

  (2)试默八个生字词,不会的字可以看板书写,做出不会写的记号。

  (3)教师巡视检查全班试默情况,同学们练习刚才不会写的字或错字。

  (4)正式默写全课生字。

  (六)总结

  《爷爷和小树》这课书学完了,同学们学得很好,做到认真读书,一边读书,一边识字,理解词,能放在句子中想意思。理解句子,能放在课文中想意思,这样学语文才能学得又快又好,真正的读懂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