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语文教案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语文教案8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在形成初步的序列概念的基础上学会按序排列一星期七天并能正确认识一星期的名称。
2、使幼儿在了解周日历基本构造的基础上,乐意独立地制作周日历。
3、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分析能力及阅读的能力。
课前准备
教具:一星期日历一份;一星期的名称字卡一份。
学具:水彩笔、操作材料纸若干;一周日名称字卡若干份。
活动过程
一、以“红红的生日”导入课题。
让幼儿知道一星期有几天,教幼儿识别每一页是一星期的第几天,并认识封面、内容、页码、封底。
二、教师出示小女孩——红红的图片和一份一星期日历。
师:在这份日历中,有一天上面画有红色蜡烛,这一天就是红红的生日,请小朋友找一找哪天是红红的生日?
1、教师引导幼儿说出日历上的封面、内容、页码、封底,并说出每一页各是一星期的.第几天?为什么?红红的生日是一星期的第几天?一星期有几天?
2、小结:一星期日历有封面、内容、页码、封底组成的,一星期有七天,这里的七天就是一星期。
3、认读一星期的名称。
师:小朋友,你们知道一星期的第一天叫星期几?第二天……
师分别出示星期一至星期日的字卡,带领幼儿认读。
幼儿集体、个别认读。
三、引导幼儿按序排列一星期名称。
师:红红的一星期的日历排的很乱,请小朋友按第一天到第七天的顺序将它一天一天的排排好,好吗?
1、请幼儿上来按从第一天到最后一天的顺序排列一星期名称。
2、启发幼儿说出星期六又叫周末。
师:这七天的颜色有什么不同?它代表什么意思?
师:红红的生日是星期几?前面一天是星期几?后面一天是星期几?今天是星期几?昨天呢?我们班上上绘画、珠心算、英语特色班的小朋友是星期几?
再次请幼儿一边看卡片一边说星期名称,巩固对一星期认识。
(a)通过游戏“我问你答”巩固对一星期名称的认识。
教师说第几天,请幼儿迅速回答星期几或教师说星期几,幼儿说它是一星期中的第几天。
(b)幼儿操作活动:制作一星期日历。
(c)活动评价:引导幼儿与老师一起谈谈这节课认识了什么?学会了什么?
(d)朗读一星期日历名称给爸爸妈妈听。
师:现在请小朋友拿着自己制作的一星期日历,大声的按顺序念给爸爸妈妈听,比比谁念得最好听。
活动效果
本次活动遵循本班幼儿的实际情况,在阅读过程中,教师的角色限定在支持者、合作者、引导着的层面,帮助幼儿构架自己的阅读经验,科学的设计了多种教学形式,一步一步地引导孩子们慢慢观察、发现,始终让孩子们拥有阅读的主动权。
在引导幼儿阅读过程中利用开放式的提问帮助幼儿进行更丰富的思考,引导幼儿关注阅读中的细节,并由此得出正确的阅读内容,采用多种多样的提问方式可以帮助幼儿回忆、想象,所以开放式的提问是阅读活动的标志,也是尊重幼儿主体活动地位的体现。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学会5个会认字。
2、默读课文,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解尼尔斯是一个勇敢、善良、有爱心的孩子。
3、使学生产生阅读的欲望。
教学重点:要求学生能够自主阅读长课文。
教学难点:理解内容,了解人物。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本单元我们学过了不少有趣的童话,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一篇长篇作品的节选。这就是瑞典女作家赛尔玛˙拉格洛芙的代表作《尼尔斯骑鹅历险记》。这部作品迄今已经被翻译成50余种文字在世界发行,还被改编为动画片,很有趣。让我们快读读吧!
二、默读课文,整体感知:
1、认读生字,理解词语。
诧异:觉得很奇怪。
蹑手蹑脚:形容走路时脚步放得很轻。
恳求:恳切地请求。
2、自己默读课文,了解课文的故事情节。
学习方法提示:①借助教师提供的`原著故事简介
②与同学探讨交流
3、全班汇总,简要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再读课文,感受人物:
集体讨论:你认为尼尔斯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学生寻找课文中语句为发表感受的依据。评价要点:勇敢、善良、知错就改、富有爱心。)
◎如对比谈:---------鹅的情感变化,正是对尼尔斯勇敢、善良、知错就改、富有爱心的很好诠释。
1、尼尔斯非常调皮,要么追得鹅满地跑,要么就拔鹅翅膀上的毛。鹅都非常怕他。
2、在一块巨大的浮冰上面,整群野鹅已经聚集起来,他们一见尼尔斯,就快乐地拍起翅膀来。
◎再如7、8自然段中尼尔斯对待马丁的态度(语言、行动),都说明他的善良和有爱心。
◎又如13自然段“立刻赶过去”体现他的勇敢。
四、交流学习体会:今天学习后,你有些什么收获吗?
如:积累了词语:蹑手蹑脚、无声无息、出其不意、百爪挠心;
了解了课文内容;
知道了人物特点;
有了继续阅读的兴趣等等
五、布置作业:
1、将文中的好词好句画一画,读一读。
2、可以找到原著全文读一读。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引导学生积累古诗句、古名言警句,了解诗句的作者故事资料。
2、引导学生将古诗改写成戏剧小品。
3、引导学生搜集中国戏曲文化资料,并观看、欣赏戏曲。
过程与方法:
1、回顾、交流。
2、朗读、背诵、理解古诗、名言警句,改写小品。
3、搜集资料、欣赏戏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积累知识、搜集资料的'习惯,陶冶学生的文学艺术素养。
重点、难点:
1、回顾交流,读、说、写结合,积累古诗句、改写小品。
2、将《清明》改写成戏剧小品。
教学准备
古诗句卡片、名言警句卡片
课时安排
1课时。
主教案个性教案
教学过程
一课时
一、复习导入。
我们以前学过很多诗句,而且这些诗句中都有“我”字,你知道诗句中的“我”是谁吗?请看“语文活动4”中的“万花筒”。
二、万花筒。
1、出示“我知道”中古诗句卡片。
(1)学生读卡片中诗句,背诵原诗。
(2)讲解诗句意思。
(3)指出其中“我”是指谁。
2、“我会改”。
(1)读《清明》绝句。
(2)说说对绝句的理解。
(3)改写成戏剧小品。
A 交流改写方法,以《负荆请罪》为范例。
B 具体改写:将标点符号作一下改动。
C 排演戏剧小品。
第二课时
一、百宝箱。
1、出示卡片。
2、学生读卡片。
3、交流对卡片上名言警句的理解。
4、背诵名言警句。
二、大舞台。
1、出示经典剧目,让学生了解中国戏曲这一文化精粹。
2、让学生收集相关资料,展示相关资料。
3、对收集的资料作简要说明。
4、教师推荐资料。
5、集体整理收集的戏曲资料。
三、课堂小结。
总结一下这次语文活动的收获吧!
作业设计: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内容
33、《火车的故事》第一、二课时
教学课时
第 2 课时
教学课型
阅读
是否集体备课
是
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篇介绍火车演变的常识性课文。分别向我们介绍了蒸汽机车、内燃机车、电力火车、磁悬浮火车以及火车提速、修建青藏铁路等有关我国铁路建设的成就,展现了我国铁路建设迅速发展的大好形势,借以激发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
教学目标
1、认识“郊、列”等14个生字和1个新偏旁“建之旁”。会写“书、发”等6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通过多种形式的反复朗读,读懂课文,了解课文介绍的几种火车和它们的特点。
3、感受科技的迅猛发展,感受祖国的伟大,为自己是中国人而自豪。
教学重点
1.识字、写字,了解课文中介绍的有关火车的知识。
2.量词“列、节、辆”的正确运用。
教学难点
1.生字的识记,汉字的规范书写。
2.用“最早……后来……再后来……”介绍火车的成长过程。
3.对“创举、夕发朝至、世界屋脊”等词语的理解。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课件
预设过程
设计意图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见过火车吗?有关火车的知识你们知道多少?交流课前查阅的有关火车的知识。(这个环节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用……原来……的句式说话,比如当有学生说“问了爸爸,知道了……”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说“我问了爸爸,原来火车……”)
今天,咱们一块来学习有关火车的故事。(板书:火车的故事)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标上自然段序号,把不会读的字从文中划出来,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2.检查自学情况:指名分段朗读课文,了解学生读书情况。重点指导第三节和第五节的朗读。(随机正音)
3.学习生字
师:小朋友们,你们看,课文里的词语宝宝坐着火车来了,让我们赶紧和他们认识一下,做个朋友吧。(此环节有条件的学校可制作课件,词语坐着火车出现,没有课件的学校,老师可以在小黑板上画一列火车或让学生扮演火车,把词语卡片贴在学生的胸前出现,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①自己看着车厢里的词语读一读。
②请小老师领读。
③开小火车读一读。
④齐读。
(出示的词语:郊游 弄明白 查书 提速 不断 一列火车 一节车厢(此处延伸“一辆汽车”) 修建 世界屋脊 创举 做梦 一名学生 蒸汽机车 内燃机 磁悬浮)
3.我们把词语宝宝送回课文中,我们再来读读课文,相信这一次一定能把课文读得更好。
4.再读生字:(师)现在小朋友们已经能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调皮的生字宝宝跑出来了,你能认识他们吗?出示原来的“火车”,生字去掉拼音,让学生认一认。
三、学习课文
孩子们,读了课文,你明白了什么,知道了什么,从哪里知道的?随机指导学生朗读好相关的段落或句子。
预设:
1.小明和爸爸在郊游是看到了火车。火车开得很快(借此理解:飞驰而过)……
2.火车是很长很长的,是一节接一节车厢连成的。是由机车带动的……
3.我们课文中讲到的有关火车的知识都是小明自己查了许多书,才明白的。
4.我国正在修建世界最高的铁路……(随机理解:世界屋脊)
5.小明梦见自己成了火车司机……
这些都是小朋友们自己读明白的,那对与这个故事你还有哪些地方不明白的或想知道的呢?我们下节课再来讨论、理解。
四、指导书写:
1.出示要书写的`6个汉字。认读要书写的字,并组组词。
2.怎样在田字格中写好这6个字呢?观察各字在田字格中的位子、书写要求。
3.反馈,指导:
请学生交流自己的观察发现。并根据学生的发言补充或强调,范写。
注:①“成”字要重点指导斜钩的写法,要写得有点弯度,不能写直。
②“晚”的撇是从口中出来的。右边部分要在左半格中占一些位子。提醒“晚”字不可多点。
4.描一描,写一写,完成书写作业 。
5.优秀书写作业 展示。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
(一)卡片抽读生字。
(二)认读课后“我会读”中的词语。
二、质疑、探究中阅读、理解、感悟课文:
(一)过渡:上节课,我们通过自己的努力,知道了课文中的许多内容。这节课,我们还要继续来学习《火车的故事》这篇课文。现在请你再读一读课文,边读边向,你还有什么不理解,不明白的?
(二)学生各自读课文,思考。
(三)反馈交流:
注:预设
“鼓励”什么意思?
①请小朋友们读读这一自然段,老师相信我们小朋友肯定会理解“鼓励”的。学生自由读句子——指名读
②孩子们,面对小明的不理解,如果你是爸爸,你会对小明说些什么?
③是的,爸爸说的这些话,其实就是对小明的——鼓励。(谁能读好这个词?指名读——齐读)
④孩子们,再平时的生活中,谁在什么时候给过你鼓励,他是怎样鼓励你的?
⑤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段话吧!
“机车”是什么?
①看图,了解机车,听讲解明白机车的作用和功能。知道‘机车’的变化,推动着火车的发展进步。
②读读课文,说说火车的发展、演变历程:(学生读第三小节后回答,教师板书)蒸汽机车——内燃机车——电力火车、磁悬浮
③作者是怎样把火车的变化过程写清楚的呢?请小朋友们再读这一节,看看哪些词把火车的发展过程一步一步写清楚了。
(读后学生反馈,教师板书(最早)蒸汽机车——(后来)内燃机车——(再后来)电力火车、磁悬浮
A. 读括号里的词。
B. 说说有了这些词,你知道了什么?
C. 多媒体或挂图出示不同时期的火车,教师适当解说,学生简单了解不同时期火车各自的特点。
D. 现在你就是火车,你能用上“最早……后来……再后来……”介绍一下自己的成长过程吗?
什么叫“绿色环保型”火车?
①读读课文第三自然段,想想“绿色环保型”火车是指哪些,为什么称它们是“绿色环保型”火车。
②讨论说。
③指名还知道哪些事物也被加上了‘绿色’或‘环保’或‘绿色环保’的称号。
什么叫“夕发朝至”?
①给“夕”和“朝”组组词。(夕阳、朝阳)你现在知道这个词语的意思了吗?
②知道了“夕发朝至”,那你一定也能说说“朝发夕至”的意思了。
③读课文第四自然段,说说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④指导朗读第四自然段。
⑤自由读——指名读——齐声朗读。
“世界屋脊”是什么?
①出示有屋脊的房子,请学生找找“屋脊”。
②你现在能说说‘世界屋脊’什么意思了吗?
③看图片,了解世界屋脊,感受修建“青藏铁路”的艰难险阻。(你觉得在这样高的地方修建铁路,会遇到什么困难?学生回答后,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从地势高,工作人员缺氧;地势高,运输困难等方面稍作补充。)
这样艰难、这样浩大的工程,在世界上是从来没有过的,像这样的举动就叫做——创举。(谁能读好这个词?指名读——齐读)
①这么了不起的工程,所以课文说——“这真是一个了不起的创举!”指导朗读句子。
②你还知道哪些创举?
③现在,你想怎样夸夸那些做出创举的人呢?
④再读“这真是一个了不起的创举!”这句话。
是啊,我国的火车在不断的提速,不断的发展,这是我们每个中国人的骄傲,相信,等小朋友们长大了,会有更多的创举。
(五)让我们再美美地读读课文,用我们的朗读来表达我们的自豪吧。
三、作业
完成《课堂作业》练习题
板书设计
33、火车的故事
机车:(最早)蒸汽——(后来)内燃——(再后来)电力、磁悬浮“绿色环保型”
夕发朝至:北京——上海
创举:青藏铁路 真是了不起
作业设计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1、与《窦娥冤》一文的学习相结合,进一步了解元杂剧的特点与成就。
2、鉴赏富于文采的曲词:
(1)运用多种多样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人物的心理性格特征;
(2)善于化用或借用古代诗词的语句乃至意境。
3、欣赏崔莺莺的形象,了解本课曲词富于抒情性和音韵美的特点。
二、能力培养目标
1、鉴赏女主人公莺莺的艺术形象。
2、体味剧作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鉴赏剧作富于文采的语言。
三、德育渗透目标
认识王实甫《西厢记》反封建礼教的意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爱情观。
四、美育渗目标
把握、鉴赏女主人公莺莺的艺术形象,鉴赏剧作曲词的音韵美和体会其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学法指导
1、从分析情节入手,了解莺莺的心理变化,从而准确把握人物思想性格。
按情节可把全折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是赴长亭路上的场面。通过三支曲子,写出莺莺为离别而愁苦怨恨的心境。第二部分是长亭饯别的场面,通过八支曲子,写出崔、张二人缠绵依恋而又无可奈何的情态、心理,突出了莺莺重爱情而轻名利的反抗精神。第三部分是临别叮嘱的场面,用六支曲子写出莺莺对张生的关心与担心,关心的是他身体,担心的是他考中后“停妻再娶妻”,进一步表现莺莺对功名利禄的轻视。第四部分是分手后的场面,用两支曲子,写出莺莺目送张生依依难舍的情景和离别后的痛苦。
2、选择几支曲子,反复诵读,了解所用的修辞方法,品味其情景交融的意境。如,可把几支描写秋天景色的曲子【端正好】【脱布衫】【一煞】集中起来读,然后作两种比较:一是与毛泽东《沁园春·长沙》中描写秋景的诗句对比,看看所选取的景物和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二是将这三支曲子描写的景象对比,看看景物特点和表达的气氛有何不同。
一、重点、难点
把握、鉴赏女主人公莺莺的艺术形象,鉴赏剧作曲词的音韵美和体会其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是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二、解决办法
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应在疏理剧情的基础上,重点赏读若干支曲词,通过诵读、比较,让学生掌握有关知识,进行文学鉴赏的训练。
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第一课时,要求学生梳理剧情,并重点赏读这出戏开头的三支曲词和结尾处【一煞】、【煞尾】两支曲词,体会曲词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2、第二课时,重点赏读自【脱布衫】至【二煞】共十四支曲词,体会曲词中反映的莺莺的心理活动,并理解人物的思想性格。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大致了解剧作及课文节选的.这一折戏。
2、重点赏读【端正好】、【一煞】、【煞尾】和【叨叨令】等几支曲词,体会其情景交融的抒情美。
二、整体感知
《长亭送别》是《西厢记》的第四本第三折,《西厢记》共五本二十一折,这在元杂剧中是颇为少见的(全剧剧情可参看课本题解),《长亭送别》也是全剧最为脍炙人口的精彩片断之一。随着剧情的发展,莺莺终于克服了身心解放要求与封建精神桎梏的矛盾,迈出了关键的一步,与张生私下结为夫妻。但接下来便是老夫人逼张生赶考,并说考不取功名便“休来见我”,崔、张爱情又面临新的威胁。无奈中张生只好起程“上朝取应”。这场送别戏共有十九支曲文,由莺莺主唱,既是塑造莺莺形象的重场戏,也充分体现了王实甫剧作情景交融、富于文采的特点。
三、教学过程
1、导入:《西厢记》是脍炙人口的艺术杰作,同学们是从什么时候起知道这部作品的?读过哪些与《西厢记》有关的书,是否欣赏过相关的影视戏曲作品?
(学生可自由作答,能引入课文学习的正题即可。)
2、梳理剧情:《长亭送别》写莺莺、红娘、老夫人到十里长亭送别上京赶考的张生,莺莺是最重要的剧中人,据此可把课文划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开头至【叨叨令】结束):赴长亭途中
第二部分(承上至【四边静】之前):长亭别宴
第三部分(承上至“小生又生此念”):临别叮咛
第四部分(【一煞】至此折剧终):长亭别后
3、赏读曲词【端正好】全曲共六句二十五字,可要求学生先背诵,后作赏析。提问:这支曲子在修辞上有什么特点?是怎样渲染出剧中主人公的离愁别恨的?
(曲子句式既整饬又参差错落,前3个三字句构成对偶、排比。后又各有一个四字句、七字句和五字句。前四句一句一景,点明送别的季节,以景衬情。后二句用设问手法,说是“离人泪”“染霜林醉”,一“染”一“醉”,写得极有分量。沟通了景与情的联系,使大自然的景物融人凝重的离愁,创造了委婉深沉、令人感伤的悲凉意境。)
4、与【端正好】对比,赏读剧本末尾的【一煞】、【煞尾】。
提问:和【端正好】一样,【一煞】和【煞尾】也是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的。王季思教授评点这两支曲子时说:“末二曲写张生去后莺莺的怅惘情景,景中有人、有情,虚情实写,正语反诘,俱臻妙境。”试说说你对这段评语的理解。
(“虚情实写”,就是寓情于景,借生动的景物来传情。这两支曲子写夕阳残照、青山疏林、淡烟暮霭、秋风马嘶,我们仿佛看到莺莺满怀凄楚,怅然痴立,目送张生转山坡、出疏林,“离愁渐远渐无穷”,此时的满目秋景,都是莺莺悲凉心境的外化。【煞尾】的末句“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便是“正语反诘”,即用反问句抒写心境。比之于李清照的“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的正面直说,更显得激越真切。)
5、与以上三支曲子对比,赏读【滚绣球】和【叨叨令】。
提问:这两支曲子主要写什么?有人说,只有【端正好】、【一煞】和【煞尾】这样的曲词,才可以称为“绝妙好辞”,【滚绣球】与【叨叨令】便相形见绌,你的看法怎样?
(【滚绣球】仍是莺莺的内心独白,借去长亭途中的景物,从正面刻画莺莺与张生难以离舍的复杂内心世界。【叨叨令】由红娘的问话引发,叙说动身前无心打扮的原因,没想今后孤凄的生活情景。关于曲词的评价,【端正好】、【一煞】等化用唐诗宋词精美语句固然堪称“绝妙好辞”,而【滚绣球】、【叨叨令】亦各有特色。这两支曲子使用对偶、排比、夸张等修辞手法,写得也很生动真切;同时,又更多地融口语入曲,语言通俗,才能使演员宜于演唱,听众容易接受,雅俗共赏。【叨叨令】多用叠词、衬字,更能体现口语化的音韵美。有时委婉含蓄,有时尽情倾泻,两种曲子风格各异而能统一,正是王实甫才具超群之处,不必硬性分出高下。)
总结、扩展
本课时我们只重点赏读了五支曲子,对课文华美典雅、富于文采的语言已多有领会。王实甫是酿造气氛、描摹环境的圣手,他描绘的情景交融的艺术意境,有使人感泣的魅力;他又是杰出的语言大师,曲词艳丽典雅,又自然流利,毫不矫揉造作。下一课时,我们将进一步赏读其余曲词。
课后作业
1、复习已讲析、讨论的五支曲子,进一步作吟诵体味。
2、诵读自【脱布衫】至【二煞】等十四支曲子,体会其中反映出的莺莺的心理活动与思想性格。
附:板书设计
剧情分析曲词赏读
一、(【端正好】至【叨叨令】)送别途中【端正好】:浓色重彩以景写情
二、(【脱布衫】至【朝天子】)长亭别宴【滚绣球】:借景抒情哀婉动人
三、(【四边静】至【二煞】)临别叮咛【叨叨令】:口语入曲通俗真切
四、(【一煞】至【收尾】)长亭别后【一煞】、【煞尾】:虚情实写正语反诘
第二课时
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与前一课时的内容相结合,本课时重点赏析课文二、三部分的曲词,进一步把握曲词的艺术特色,并对莺莺这一形象作分析评价。
二、整体感知
与课文一、四部分不同,二、三部分都是写莺莺、张生在长亭别宴上的表现。张生赶考,莺莺送别,表现了二人之间的真挚爱情,更反映出莺莺的痛苦心情和叛逆性格。对此,应通过曲词的赏析,用心体会。
三、教学过程
1、学生吟诵、赏读曲词,教师作适当解说。
2、进行课堂讨论。
问题讨论一:自【脱布衫】至【二煞】的十四支曲子,并未脱离长亭送别的具体情境,也仍旧体现了情景交融的特点。哪些曲词体现了这一特点?
(在叙事抒情中融情于景、借景抒情,如[脱布衫]的“下西风黄叶纷飞,染寒烟衰草萋迷”,把整个离宴用萧条气氛笼罩起来,使秋境与寓情统一。又如【四煞】的“泪添九曲黄河溢,恨压三峰华岳低”,黄河与西岳华山,也被用来作离愁别恨的陪衬。还有【四边静】的“两意徘徊,落日山横翠”,把席残人散、两人相别的人物活动包容在苍山落照的秋景之中,气象阔大,使人如在画里,历历在目。)
问题讨论二:莺莺是重爱情轻功名的,具有反抗封建礼教的叛逆性格,哪些曲词中体现了这一点?
(在莺莺心目中,金榜题名,并不是爱情的前提与基础。如在【朝天子】中,她称上朝应考是“‘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拆鸳鸯在两下里”,在【二煞】中说“你休忧‘文齐福不齐’”、“你却休‘金榜无名誓不归’”,在【幺篇】中说“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这些言语,与老夫人汲汲于功名的态度形式鲜明对比,是莺莺叛逆性格的体现。)
问题讨论三:虽然张生一再表白自己不会再在异乡拈花惹草,但莺莺却总担心他“停妻再娶妻”,故而一再试探、叮咛,驾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担心?
(在男尊女卑的封建时代,妇女地位低下,始乱终弃的事是屡见不鲜的。实际上,作为《西厢记》故事雏形的《会真记》(唐元稹作)和《莺莺歌》(唐李绅作),都将张生描写为始乱终弃的薄情文人。莺莺的离愁别恨,固然反映她对爱情的执著,同时也是她对不能掌握自身命运的悲哀和抗争,而不只是单纯的儿女情长。)
问题讨论四:课文二、三部分的十四支曲子中,细节生动,描摹逼真处甚多,试举你最喜欢的曲子作说明。
(此题无统一答案,可由学生自由发挥。如【满庭芳】、【快活三】、【朝天子】的细节描写,【耍孩儿】、【四煞】的夸张对比等,都很突出。)
总结、扩展
《西厢记》既有曲折的故事和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又有华美典雅的语言,称它能代表元杂剧的成就,绝非过誉之词。而且,不仅《红楼梦》中的宝、黛爱读《西厢记》,今天读它也还有现实意义。当代作家李存葆,便为《西厢记》写下了他感悟人类情爱的长篇散文《飘逝的绝唱》。
问题讨论:
李存葆在《飘逝的绝唱》中说,当代世界,“暴力对美色的霸抢远未结束,权力对美色的侵吞仍显贪婪”;以金钱为媒,“用钞票铺设婚床”的现象更为多见。你思考过这些问题吗?作为已步人青春期的年轻人,你认为什么样的爱情观才是正确的?
(社会丑恶现象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不必隐晦,自然也不要夸大。让年轻人早一些接触“爱情观”问题亦无坏处,可避免他们在独立面对生活时的迷失。爱情是人类最美好的情感之一,引导青年人珍惜它,有利于他们美好情操道德的形成与坚守。)
课后作业
1、选择最喜欢的一支或几支曲子,背诵出来,并把它改写成现代诗。
2、课后阅读《西厢记》全剧剧本。
3、阅读李存葆《飘逝的绝唱》,写一则读书笔记。(李文原载20xx年第3期《十月》,《散文·海外版》等多种报刊转载,并收入《20xx年度中国散文》等文集)附:板书设计
语文教案 篇6
学习目标:
1。学习课文的作者是如何把文章的主要意思一层一层表达出来。
2。选一件生活中难忘的、能够从中接受教训的事,写一篇作文。
3。把事情的经过写具体,写完后要认真修改。
教学重点:
写一件生活中难忘的、能够从中接受教训的事,并把事情的经过写具体。
教学难点:
围绕中心有条理地记叙。
习作指导:
一、谈话揭题:
生活中我们做过许多事,不管是好事,还是坏事或其它傻事,在我们脑海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特别是一些发人深省的教训更是令我们终身难忘。揭示题题——难忘的教训。
二、初步审题。
1。教训是什么意思?(教训:从错误或失败中取得的知识等。)为什么难忘?
2。从题目上看写这件事心须具备哪两点?(一是难忘,二是教训。)
3。你认为应该写一件什么事?(一件难忘的“错事”。当然,我们应该把“错事”的范围看得广一点,你曾经做过的坏事、错事、傻事,不成功或失败的事等等,都可以。)
三、具体指导
1。选择材料(明确写什么?)
(1)问:在你难忘的事中,哪一件最令人难忘,给你的教训最深?请选一件真实的向大家说一说。
(2)学生自由发言。
(3)教师小结:这些错事我们永远难忘,它就像一面镜子随时照着我们,使我们看到自己的不足,并时时提醒我们千万别再犯类似的错误,因为它使我们从中受到了深刻的教训。那么,你从这件事中吸取了一个什么教训呢?
2。确定中心。(为什么写?)
师:这个教训就是中心,中心来自对生活的感受。比如,老师我“因看书成了近视眼”这件事,受到的教训是要注意看书的时间、姿势和光线。
问:那么,你从你“难忘的教训”这件事中受到的教训是什么?(或吸取了什么教训?)先同桌相互说一说,然后老师请几个诚实又勇敢的同学来说。
小结:我们在确定文章的中心时,要尽量准确。确定了中心,再围绕中心写,就能写出有中心的文章。当然,光有中心不够,还得把文章的主要意思按一定的顺序一层一层地表达出来,即“理清文章的条理”。
3。理清条理(怎样写?)
(1)以《田忌赛马》为例,理清文章的条理。(师生一起回忆)
(2)“难忘的教训”这件事你准备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请思考。)
(3)有条理地简要说一说你“难忘的教训”。(先分组说,再抽代表说,师生评判。)
四、强化巩固(范文引路)
1。教师念范文《说大话的下场》(学生人手一份)。
去年暑假的一天,我们几个淘气鬼打过扑克后,就到竹林里说起大话来。
比我小半岁的弟弟说他不怕老鼠;强强说他敢和山羊打架;莉莉说她是捉鸡能手。我也眯起双眼吹起牛来说:“蜂子是我的手下败将,它们从不敢螫我。”强强撇撇嘴:“燕燕吹牛,我才不信呢。”“不信?那你给我找个蜂窝,我要不敢,是……是小狗。”“我家房檐下有只大蜂窝,走,看你敢不敢?”
于是我们几个很快跑到强强家的.后墙根。“在这儿呢。”我顺着看去,不看还罢,一看还真把我吓一跳,这么大的蜂窝,我犹豫了。可是不捅,“小狗”这“美名”呀开学准会传遍全班的。可这么高,怎么办呢?还是强强眼尖,他看到旁边草堆边有根木棍儿,忙捡来递给我。我接过木棍儿不管三七二十一,对准蜂窝就是一阵猛捅。“嗡嗡——”蜂子没命地到处乱飞。那几个胆小鬼早已藏到草堆里边。我扔掉木棍连滚带爬窜向草堆。那蜂子像长了眼似的,在我的胳膊上、脸上螫了几下,疼得我直掉眼泪。当时我那狼狈相,绝对赛过电视里的小丑。
唉,看来说大话是有害无益的啊!
2。师:听了这篇作文,你觉得写得怎么样?为什么?(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及时给予肯定及鼓励性评价。)
3。出示讨论题目(先分组讨论,然后各组长汇报,师生共同评议、补充。)
(1)这篇文章的题目怎么样?为什么?你认为还可以用哪些题目?
(2)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各有什么特点?你认为还可以怎么写?
(3)这篇文章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
(4)“我”从这件事中受到的教训是什么?
五、总结:
教训是深刻的,所以是难忘的,从错误和失败中吸取教训,从教训中学到知识,明白道理,正是我们写“难忘的教训”的目的和意义。
六、作业
教师出示小黑板。
1。课内作业:拟订作文提纲
本次作文我所写的事是(),从这件事中我受到的教训事是()。这件事我打算先写(),再写(),最后写()。
2。课后作业:以“难忘的教训”为题写一篇作文,注意:选材真实,教训难忘;题目自拟,尽量新颖;条理清晰,经过具体;写完后认真修改。
附:板书设计
难选择材料——真
忘
的“错事”确定中心——准
教
训理清条理——序
语文教案 篇7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习生字新词。
2、初读课文,理清课文脉络。
一、揭示课题
1、齐读课题。
2、思考:
你是怎样理解“只有一个 地球”这个课题的?
课文为什么要以“只有一个地球”为课题呢?
板书:只有一个地球
二、检查反馈学生的自学情况
1、检查字词的学习情况。
(1)组词
渺( ) 矿( ) 赐( ) 慷( )
秒( ) 旷( ) 场( ) 康( )
慨( ) 滥( ) 睹( ) 堵( )
概( ) 监( ) 赌( )
(2)理解词语
慷慨:本文指不吝惜。
节制:控制或者限制。
渺小:微小。
遨游:任意游历。
璀璨:形容光彩鲜明耀眼。
和蔼可亲:态度温和,可以亲近。
枯竭:用尽,断绝。
2、指名分段朗读课文,要求正确、流利。
3、说一说课文向我们介绍了哪些有关地球的知识?向我们提出了什么要求?(整体感知课文。)
4、再读课文,找到不理解的地方,用笔标画在书中。
三、再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
1、课文每个自然段主要写的是什么?
2、试着给课文分段,想想每一段的段意以及分段的依据。
(课文共分为四个段落。分段的依据:根据不同的内容分段。)
第一段:(1——2自然段)介绍地球上人类活动的范围很小。
第二段:(3——4自然段)介绍地球的自然资源是十分有限的。
第三段:(5——7自然段)介绍人类不能指望在破坏了地球以后移居到别的星球上。
第四段:(8——9自然段)我们要精心地保护地球。
3、指名分段读读课文。
四、教师小结
五、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只有一个地球”的道理,增强保护环境的自觉性。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只有一个地球》,初步了解了课文的内容。那么,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了人类对地球的破坏?为什么说如果地球破坏了,“我们别无去处?”下面,我们就来深入地学习课文。
二、逐段学习,落实训练。
(一)讲读第一段
1、我们大家生活在地球上,我们的地球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呢?让我们跟随宇航员一起到太空上看一看地球。
请你在书中划出相关的语句,进行讨论。
板书:美丽而渺小
2、关于“美”,思考:
(1)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地球美?
(2)作者用什么方法写出地球的美?
配合挂图指导学生。从中找出:“蓝色”“白色的纹痕”“水蓝色的纱衣”。
理解分析比喻句“地球,这位人类的母亲,这个生命的摇篮,是那样的美丽壮观、和蔼可亲。”的含义。(在这句话中,作者把地球比作母亲和摇篮都是说明有了地球才有了人类和一切生命。)
3、学习关于“小”。
用学习“美”的'方法学习关于“小”。
要求:看图、读文,自己提出问题,自己寻找答案,全班进行交流。
教师在学生讨论交流讨论后进行归纳总结:
(1)列数字:半径6300公里。
(2)打比方:一叶扁舟。
(3)作比较:地球——宇宙
4、理解“人类活动范围小”,方法同上。
5、指导朗读课文第一段。
6、教师小结:通过对这一部分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地球是美丽的、壮观的,然而它又是渺小的。我们人类所生活的范围更是很小很小。我们应该珍惜它、爱护它。但是有些人却根本不了解我们所生活的环境,不了解我们所拥有的自然资源也是有限的,是不能够随意破坏的。
(二)讲读课文第二段
1、快速阅读,找出中心句。
板书:自然资源有限
2、讨论交流:
投影出示:
(1)文中列举了哪些自然资源?他们有什么不同?
(一类是不能够再生的,一类是能够再生的。)
(2)课文从哪几个方面讲了人类对地球的破坏?(一类是不加节制地开采有限资源,二是随意毁坏可以再生的自然资源、滥用化学品,使它们不能再生。)
(3)这些破坏会导致怎样的后果?(发挥学生的思维,联系生活实际讨论。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巡视,检查小组的讨论记录。)
3、填空(进行拓展训练。)
地球上水资源本来是(可以再生的),但是,因为人们随意破坏水资源,向江河里排放各种废水、废物。不但使清洁的水资源不能够再生,还会使人害病,鱼类灭绝。给人类的生存带来严重的威胁。所以,我们要保护资源。
(三)讲读第三段
1、学生自学。(请你在书中画出本段的中心句)。
2、交流自学效果。(教师把握住“其它星球不适合人类居住”这个要点。)
3、指名朗读。
(四)讲读第四段
1、指名读,思考:这段主要讲了什么?
板书:精心保护地球
2、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只有一个地球。请你有感情地朗读出你对这一段的理解。
3、自由读课文的最后一段。想一想第一、二句与第三、四句是什么关系?(因果关系。因为地球只有一个,如果他们被毁坏了,我们别无去处。如果地球上的各种资源都枯竭了,我们很难从别的地方得到补充。所以,我们要精心地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让地球更好地造福于我们的子孙后代。)
三、对照板书,总结全文。
1、对照着板书,你能说说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吗?(课文一层一层地说下来,最后发出保护地球、保护环境的呼吁。)
2、课文为什么以“只有一个地球”为课题呢?
四、品味课文的内容,畅谈学文后的感受。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在我们的生活中,怎样做才是保护环境呢?把自己听到的、看到的、想到的、听到的记录下来。
第三课时
教学目的:
总结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及写作方法。
教学过程:
一、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思考: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分别是什么?
(课文介绍了我们居住的地球的有关知识,提醒我们要精心地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让地球更好地造福于我们的子孙后代。)
二、总结课文的写作特点。
1、课文内容生动、形象。作为一篇科普读物,作者运用的是多种多样的说明方法。你能从课文中找到这样的例子吗?
(1)运用列数字的方法。说明地球在茫茫的宇宙中是那样的渺小,人类的活动范围是很有限的。
(2)运用比喻的方法。说明地球的美丽,是人类和地球生命能够生存的环境。
(3)运用分类别、举例子的方法。说明地球上的自然资源是有限的:一是不能再生的资源被不加节制地开采;二是能够再生的资源遭到破坏。
2、教师小结:这些说明方法的运用,不但向读者介绍了科普知识,更能使大家警醒,承担起保护环境的责任。
附:板书设计
教案点评:
为什么地球上人类活动的范围很小,为什么不能破坏地球的自然资源,为什么不能移居到别的星球上去?这是本课教学的重点,采取以下做法:
1、通过自学引导学生逐段进行讨论学习。
2、利用多媒体素材辅助教学,使学生获得更形象、直观的印象,感触更深。
3、联系实际谈感想说体会,完成课后布置的作业,使课程面向社会实践,让学生认识环保的极端重要性,自觉担负起保护环境的责任,用实际行动使我们的家园变得更加美丽。
语文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
1、 掌握本课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 理解和掌握本课重点句子。
3、 理解教师工作的崇高,激发学生热爱老师的思想感情。
实验目标:
利用教师节这一契机,以筹备教师节庆祝活动为目的,让学生去搜集资料,调动已有知识和情感,加深对教师的理解和认识,激发学生热爱教师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师生共同搜集相关资料,学生课前走访教师。
课时安排:
两课时
一、谈话导入 ,调动情感。
1、汇报走访教师的感想,主要谈谈他们教书育人的感受。
2、教师在你们心目中的形象?
二、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一年一度的教师节就要来了,我们中队决定举行一次庆祝教师节的活动,大家来出出主意,你想出什么节目?生自由交流。想唱的就唱两句,想说的就说两句。
相机引导出诗朗诵。
三、 提供诗稿、自由练读
1、 师配乐范读。
2、 小组合作,自由练读。
(1) 自学生字词,分析字形,简单记忆。
(2) 小组互读,纠正读音,初步确定朗读感情。
(3) 试着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 小组表演,生生互评。
四、 教师指导,提高朗读
1、 分句训练。
(1) 自由读,体会一下,你最喜欢哪一句话,说说为什么。
(2) 其他学生补充说明这句话的精彩之处。
(3) 指名朗读这句话,生点评。
(4) 生竞赛读这句话,达到朗诵水平。
2、 如上,对相关句子进行训练。
3、 重点部分,拓展训练。
(1) 生质疑:哪些句子不太理解?
(2) 指名读这些句子,师生共同解决。
(3) 再读句子,抒发感情。
(4) 重点句子:让春晖和朝霞在心灵闪耀;笔尖飞舞,那是春蚕悄悄地编织理想的丝线;笑语盈盈,那是甘露轻轻地撒向茁壮的新苗。带学生理解春晖、朝霞、春蚕、理想的丝线、甘露、茁壮的新苗的象征义。
(5) 相机出示句子:古今中外,哪个人的成长不浸透着教师的`心血!地北天南,哪一项创造不蕴含着教师的辛劳!
① 指名读;
② 理解浸透、蕴含的表层意思。
③ 换一种句式,读一读,比一比,体会有什么不同?
④ 根据你搜集的资料,来证明这句话。
⑤ 饱含感情地再读一读。
4、 齐读。
五、 补充资料,增强积累
1、 调动学生积累,说说赞美教师的诗句。
2、 师出示有关赞美教师的诗文,小故事。(附后)
六、 小练笔
1、 你们一定也有好多话想对教师说,你是不是也仿照课文写一首诗,长短不限,我们来个新的节目诗歌联诵。
2、 各自起笔。
3、 主动朗读,师生点评,以鼓励为主,提出改进性意见。
4、 修改后进行诗歌联诵。
七、 作业 :
1、 抄写优美词句
2、 小组合作,排练诗朗诵。
附资料:
您是蜡烛
点燃了自己照亮了别人
您是黄牛
勤勤恳恳在黑板上耕耘
您是春蚕
春蚕到死丝方尽
不,都不对
您比蜡烛的光辉更明亮
您比勤劳的黄牛更朴实
您比奉献的春蚕更无私
对,我知道了
您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塑造心灵
净化灵魂
永远不知疲倦
长大了我也要
做一名老师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小学教案01-03
(精选)语文教案12-09
(经典)语文教案08-11
语文教案【经典】09-23
语文教案(精选)04-19
【精选】语文教案12-02
语文《台阶》教案12-19
语文教案08-09
语文教案07-22
语文教案[经典]0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