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4-12-28 10:31:51 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汇总7篇)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语文教案8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教案(汇总7篇)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词语。理解“饶头、智、亦云、亡、吊、何遽、居、将、十九”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2.了解寓言的文体特点及《伊索寓言》《韩非子》《淮南子》的有关文学常识。

  3.分析寓言的故事情节,领悟所蕴含的道理。

  能力目标

  1.学习阅读寓言的方法。

  2.从不同角度灵活理解寓意,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

  3.揣摩、理解寓言故事巧妙、合理的想像,通过续编或自编进行想像思维训练。

  德育目标

  联系生活实际感悟寓意,培养健全人格。

  ●教学重点

  诵读;教给学生“通过品味关键词语理解寓言含义”的阅读方法。

  ●教学难点

  联系生活经验,选定角度灵活理解寓意。

  ●教学方法

  1.诵读法。通过跟录音仿读、分角色读等多种方法感知寓言故事情节,理解关键语词的表达效果。

  2.自读与点拨相结合。所选四则寓言故事精短,构思新巧,且很富趣味,通过艺术地设计提问,把学生引入故事情境,激活学生的联想想像思维,深入理解寓言的内容和感受人生哲理。

  3.探究拓展法。通过探究、比较性题目的设计,如将故事情节作改变、删节,看表达效果的变化等,拓展想像空间,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具准备

  多媒体CAI课件、录音机及示范朗读磁带、投影仪及胶片、打印好的作业讲义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师生研读《赫耳墨斯和雕像者》,品味重点词语,理解赫耳墨斯爱慕虚荣的性格和寓意;指导学生自读《蚊子和狮子》,理解精巧构思和拟人手法。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选讲《伊索寓言》中的故事导入,如青蛙的肚皮、驴与愚蠢的狼、怯懦的蝙蝠、狼和小羊、贪婪的狗、愚蠢的乌鸦等)同学们,这个饶有趣味的寓言故事的出处大家知道吗?(学生回答,教师明确:《伊索寓言》)那么,谁还能讲出这部古希腊寓言汇编中的故事呢?(学生讲述)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伊索寓言》中的两则:《赫耳墨斯和雕像者》和《蚊子和狮子》。请同学们从阅读提示中圈点出有关寓言和《伊索寓言》的知识要点。

  二、资料助读

  投影显示:

  1.寓言

  寓言是以劝喻或讽刺性的故事为内容的`文学样式。篇幅大多简短,主人公可以是人,可以是拟人化的生物或非生物。主题多是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古喻今,借小喻大,使深奥的道理从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来,具有鲜明的哲理性和讽刺性。寓言在创作上常常运用夸张和拟人等表现手法。

  寓言最突出的特点是以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17世纪法国寓言诗人拉·封丹说过:“一个寓言可分为身体和灵魂两部分:所述的故事好比是身体,所给予人们的教训好比是灵魂。”

  寓言早在我国春秋战国时代就已经盛行。诸子百家著作中就有不少寓言故事流传下来。外国寓言作品,著名的有古代希腊的《伊索寓言》,法国的《拉·封丹寓言》和俄国的《克雷洛夫寓言》。

  2.伊索和《伊索寓言》

  相传伊索是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人,善于讲动物故事。公元前5世纪末,希腊寓言开始归于他的名下。

  《伊索寓言》是古希腊寓言的汇编。其中大多是动物故事,反映了平民或奴隶的思想感情。耶稣会传教士在明代把伊索寓言传入中国。

  三、师生共同研读《赫耳墨斯和雕像者》

  1.学生自由诵读,思考:恰如寓言诗人拉·封丹对寓言的形象概括,读寓言,要从“身体”读出“灵魂”,也即从所述故事读出道理。那么这则寓言在结构安排上有何特色?

  教师明确:第一段讲述故事,第二段点明寓意。

  2.研习寓言的故事部分,感知情节发展和人物形象。

   反思

  依照新课标要达到的三个维度目标,语文教学就是要扎实活泼有序地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丰富学生的迁移能力,发挥学生的语感和思维,发展个性,健全人格。我在这堂课的学习中,重视体现学生的迁移能力的训练。

  1、首先开启学生的思维,原来寓言就在我们的身边,我们已经接触很多,消除认为寓言很高深的情绪,让学生很想了解寓言和其写法。

  2、点击学生的兴奋点,通过改编寓言让学生了解到原来寓言的写作其实很简单,就是取决于作者想告诉人们一个什么道理,依照寓意来布置寓言故事情节。学生个个跃跃欲试。

  3、联想与课外迁移,通过前几步到了自编寓言时就水到渠成了让学生主动地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少数学生合作完成一篇),主动参与,挖掘学生的潜能,局部学生写出了如《北风与太阳》、《狼与驴》等很有内涵的寓言。

  4、体现教学机智,学生在我安排自编寓言时,有局部学生提到也可以写如黑板与粉笔的题目时,我就顺水推舟加了除了我给的四个寓言题目之外可以自拟题目,学生的发明力与主人意识得到了充沛尊重,提高了他们写作的积极性。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能讲名人小时侯的故事。

  2、通过收集资料,培养学生查找资料的能力。

  3、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讲故事。

  教学重点1、能熟练、流利地讲故事。吐字清晰,表情自然。2、学会收集,整理资料。

  教学难点训练学生倾听他人讲话的能力。

  教学准备收集自己喜欢的名人小时侯的故事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利用休息的时间收集到哪些名人小时侯的'故事呢?你从中又有哪些收获呢?这节课我们就来进行故事比赛吧,看谁讲的故事最吸引人。(板书课题)

  二、小组内交流收集到的名人故事。

  三、小组内讲故事。

  1、组内自评。

  2、组内评选出2-3名讲的好的同学。

  四、班级交流

  1、每组挑选2-3名同学讲故事。

  2、班级的故事比赛。

  3、班级评议。

  1、选出班级的故事大王。

  2、说出自己向别人学习什么。

  3、说说自己又了解那些名人小时侯的故事。

  四、汇报展示,教师相机进行小结。

语文教案 篇3

  【教材分析】

  《愚公移山》选自《列子汤问》,是古代寓言中的名篇,它有如下几个特点:

  1、浓郁的神话色彩,易激发学习兴趣;

  2、可读性强,易于记诵;

  3、基础性强,有一定数量的文言词汇需要积累;

  4、寓意深刻,实践性强;

  5、故事性强,人物形象鲜明,但教材偏重于理性,有可能束缚学生对“智叟”的形象思维。

  本文安排在现行初中语文教材第六册第六单元中。从本单元教学目标和编者意图看,是希望通过本文的学习让学生达到:能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在反复诵读中领会文章丰富的内涵和精美的语言、积累一些常用文言词语,提高学习文言能力的目的。

  【学生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十几篇文言文,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基础,要学习与现代汉语不完全相同的古代语言,又要像阅读现代文那样理解文章内容和写法,对于初三的学生来说,难度并不大。只要教师给予方法技巧上的点拨指导就能成功。

  【教学创意】

  创意一:

  从“体验”角度组织教学,全课的教学由“朗读体验”──“发现体验”──“学法体验”三个部分组成。在“学法体验”中向学生介绍若干种阅读方法,进行阅读实践。

  创意二:师生互动,进行探究与合作学习;激励性评价贯穿课堂教学。

  【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目标设计的综合化、系统化、细目化、行为化原则,及以上对教材和学生的分析,我将教学目标定为如下几方面:

  1、知识目标:

  理解积累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寓意,理解对比、衬托手法以及课文以神话结尾的作用。

  2、能力目标:

  文言文的诵读;多种学法的体验。运用全面的、辩证的、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

  学习古代人民战胜艰难险阻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积极进取,要有战胜生活学习上的“太行、王屋”的决心和勇气。

  4、创新目标:

  智叟也智。

  教学重点确定为发现体验。教学难点是通过探讨愚公移山举动的“智”与“愚”,学习愚公的意志与毅力。教学课时为第一课时,教学课型定为学法体验课。

  【教法学法】

  为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教师主导、训练主线”原则,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科特点,主要采用启思、点拨式教法,借助多媒体课件,激趣、启思、点拨。分四个版块进行教学。学法则以诵读、发现、体验为主。旨在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全程参与,主动获取知识。

  【教学程序】

  教学版块之一:

  同学们进行读诵体验。(15分钟)

  教学活动围绕掌握课文诵读和理解课文的大意、积累文言词进行。

  1、导入。请一个学生讲愚公移山的故事导入课文学习(1分钟)。

  2、同学们听录音朗读,要求:听准字音,听清楚人物对话的语气、语调,画出疑点。听朗读后的师生互动探讨。(3分钟)

  ⑴着重掌握以下几个句子节奏:

  方/七百里;

  惩/山北之塞;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投诸/渤海之尾

  ⑵着重读准以下几个语气语调: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担忧的语气)

  “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讥讽的语气语调)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痛斥的语调)

  “何苦而不平?”(坚定反驳的语气)

  3、同学们集体朗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大意。(4分钟)

  思考这么一个问题:这篇课文从什么写到什么?

语文教案 篇4

  一、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锗路人为他人欢乐默默付出辛劳的高尚品格。

  2、学习主字新词,理解“葱茏”“傀疚”“仰望”等词的意思。

  3、练习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4、能回答裸后问题,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两个自然段。

  二、教学重点

  课文中描写与赞美铺路人的部分。

  三、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四、教学时间:

  两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简介峨眉山

  1、同学们游览过哪些大山?今天我们学习一篇课文,写的是作者游峨眉山途中看到的事,题目是《峨眉道上》。

  2、简介峨眉山。

  峨眉山在四川省峨眉县城西南7公里,耸立在四川盆地西南边缘,山势巍峨,层峦迭翠,一向有“天下峨眉秀”之称。山间有很多古迹,是我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主峰万佛顶海拔3099米。课文中提到的洪椿坪是地名,是峨眉山上的一处景点。

  二、范读课文

  那么,作者在峨眉道上看到了什么事呢?听教师把课文朗读一遍。

  三、读课文,指导分段

  1、出示下列生字词练读。

  2、自由轻声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

  3、指名朗读,思考:课文着重写了什么人?是从课文的哪儿开始写的?那么课文可以分为几段?

  讨论归纳。

  第一段(第一自然段),讲我们在石板铺成的山路上攀登感到非常吃力。

  第二段(二一六自然段〕”途中“我”和一位峨盾山上的铺路人谈话。

  第三段(第七、八自然段):讲销路工作的艰辛,赞美销路人默默奉献、计当无名英雄的高尚品格。

  四、讲读第一段

  1、指名读第一段。

  2、作者在峨眉道上攀登的是怎样的路”有什么特点?(攀登的是用一块块两尺见方的.、石板接连起来的阶梯,非常陡。)

  3、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山路的陡峭?(仰望、天梯、竖、陡坡〕

  4、结合理解有关词语。

  “仰望”是怎样的看?谁来做个仰望的样子?

  五、识记生字,书写生字词

  六、作业

  抄写词语,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齐读第一段

  二、讲读第二段

  1、默读第二段,看看这一段分几层意思来写的?

  讨论归纳

  第一层(第二自然段):讲登山途中我们遇到十几个装着石板上山的人。

  第二层(三一六自然段〕:通过询问“我”才知道他们是给峨眉山铺路的人并了解到铺路的艰辛。

  2.指名读第二自然段,看看作者在登山时遇上了十多个什么人?他们有什么不同寻常的地方?为什么”我”会觉得他们真了不起?

  3、轻声读三至六自然段,看看通过询问“我”知道了什么?哪些地方体现了铺路人的辛劳?(十多里外开山取石,凿成石板。背上山去灿路,)

  三、讲读第三段

  1、默读,思考:由铺路人作者想到什么?画出第七自然段中表示铺路人辛劳的词语。

  2、归纳铺路人的辛劳之处。

  游览路线:二百多里

  石板数量:几十万、几百万、数不清

  运送方法:靠人工

  工作时间:年复一年

  3、我想到这里,我内心感到一阵愧疚。”愧疚”在这里是什么意思?(伤愧不安)“我”为什么愧疚?(我们走在别人铂设好的道路上还嫌吃力,而销路人长年累月背着大石板上山铺络,吃了那么多的苦,流了那么多的汗,都依然默默无闻付出着卒劳,与他们相比,作者感到愧疚)

  4、铺路人这么辛劳地工作是为了什么?为什么作者把他们称为真正的无名英雄?(铺路人一心只想让游人方便,给滁人欢乐,他门长年累月默默无闻地选石铺路)

  四、总结全文

  1、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

  2、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受?

  五、练习背诵七、八两个自然段。

  六、识记其余生字,书写生字词。

  七、作业

  完成“思考·练习”3。

  背诵最后两个自然段。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写作时代背景。

  2、理解词的意思,感悟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

  3、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词,并能背诵下来。

  教学重点:

  理解“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意思。

  教学难点:

  理解项羽为什么“不肯过江东”。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简介作者,了解历史背景。

  二、出示全诗内容,指导朗读。

  三、分小组讨论,理解诗句含义。

  (一)默读这首诗,看看你能读懂什么?尤其注意抓住关键词语来理解诗句,想好之后,可以和小组同学说一说。

  (二)汇报。

  1、理解前两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学生发言:活着要做人中豪杰;死了,也要成为鬼中英雄。

  师指导朗读:诗人用哪两个词来称赞项羽?从古至今,还有哪些人可以称得上是“人杰”“鬼雄”?这两句应该怎样读?

  学生自读后指名读。

  2、理解“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学生发言:至今人们还怀念项羽,佩服他宁死不肯逃回江东。

  思考讨论:

  (1)“项羽”是什么人?李清照为什么“至今思项羽”(说说项羽的故事。)教师适时用多媒体出示项羽资料。

  (2)读了这段文字,你理解了项羽为什么“不肯过江东”吗?

  师小结:是啊!项羽活着是西楚霸王,人中豪杰,就是死,也要做鬼中英雄,而决不屈膝投降。他不是“不能”,不是“不想”,不是“不愿”,而是不肯苟且偷生(板书不肯),这样的精神和气节无愧于七尺男儿之身,无愧于江东父老。与项羽比起来,大敌当前,南宋的那些统治者却在做什么呢?请同学们再看一段资料。(多媒体播放一段有关的历史资料)

  (3)看完这段介绍,你又有何感想?

  师小结:有一首诗写道“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反映的就是当时中原人民的状况,而另一首写在临安城一家旅馆墙壁上的.诗“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多媒体出示)反映的就是这种状况,面对这样的遗民,面对这样的统治者,李清照再也忍不住了。(师领读全诗)

  四、在理解全诗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和朗读指导。

  师过渡:李清照大声地呼喊“南宋的统治者啊!你们为什么不能像项羽那样……”生接着说“南宋的统治者啊!你们为什么……”

  师再次领读,过渡:此时此刻,诗人在赞颂项羽、思念项羽的同时,还表现了她怎样的情感?(对南宋统治者的愤恨、失去家园的悲痛、为国家担忧等等。)此时,诗人是怎样的心情?(气愤、悲伤……)

  师:把这种心情读出来!

  五、总结全诗,朗读升华

  1、师总结:李清照,一个封建时代的弱女子,竟有如此的爱国情怀,竟有如此的胸襟和气魄,实在令人佩服。

  2、讨论:读了这首诗,你懂得了应当怎样做人?

  3、师小结:做人要像李清照那样,做一个热爱祖国的人,做一个顶天立地的人。同学们只有从小树立远大的理想,勤奋学习,将来把我们的祖国建设得更加强大,才不会受敌人的欺辱。让我们怀着对李清照的敬仰,让我们抱着“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信念,再一次大声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吧!

语文教案 篇6

  学习目标:

  1、掌握课文中出现的基本字词、文学常识

  2、理清故事情节,学会讲述童话故事

  3、掌握本文的写作手法,总结童话的写作特点

  3、分析把握文中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

  5、联系现实生活,体验反思,培养敢说真话的良好品质。

  教学重点:

  1、联想和想像的写作手法

  2、作品中人物的性格特点

  3、培养敢说真话的良好品质。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情况(课文中出现的生字词):

  二、接触新课,走近作者

  1、写出你知道的童话故事,说说看童话有什么特点?

  2、写出你知道的本文作者的相关情况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复述课文故事

  1、本文讲述一个什么故事?把本故事压缩在150字以内

  3、故事中写了哪些人物?各有什么性格特点?

  四、研究课文,理解内容

  1、刚才我们分析了人物的性格特点,那么试试可不可以用一个字来概括所有人物的性格特点

  2、在光天化日,众目睽睽之下,骗子行骗为什么一路绿灯?

  五、拓展延伸,提升能力

  朗读课文,体会其中的情节发展,骗子在安徒生的笔下他们最终没有落入法网,实在耐人寻味。运用你的想象力续写文章《大典之后》。

  《皇帝的新装》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童话运用想象的艺术特点以及运用夸张达到讽刺效果的写法。

  2.正确认识童话中的人物形象,理解作品的社会意义。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揣摩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品析人物形象。

  2.通过梳理写作思路和分析人物形象,理解作品主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多元解读童话主题,在感染和熏陶中培养健康人格。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从动作、语言和心理描写中感知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多元解读童话主题,依据主题训练学生的想象力。

  三、教学策略

  学生对于安徒生的这篇童话早有了解,学习兴趣非常浓厚,但往往流于情节与人物的浅层理解。因此,本课主要采用复述法和讨论法进行教学,同时通过开拓学生的想象空间,加深对童话主旨的理解。

  1.童话篇幅颇长,不宜在课堂通篇朗读,通过复述梳理脉络,抓住叙事要素即可。

  2.学生对于童话有个性化理解,分组讨论可开阔学生思路,在分组讨论的基础上完成全班的讨论交流,有助于学生对童话的深入理解。

  3.童话的主要写作手法是想象,最后的拓展应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五、六两个单元引导我们走入大千世界,探索万事万物的奥秘和见识各色各样的人物。我们已经在第五单元中见证了伟大的科学在各个领域的巨大影响力。在第六单元中,我们将走入想象的世界,看看在想象中折射出来的各种社会现象。我们首先走入的就是想象最为丰富的童话世界。而提到童话,大家会不约而同地想起一位大师,那就是──安徒生。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尽快进入学习情境。

  (二)作者简介

  师:同学们对安徒生和他的创作有哪些了解,我们一起交流一下。

  (教师补充相关资料)安徒生,19世纪丹麦文学的代表作家,童话作家。生于鞋匠家庭,童年生活贫苦。早期写有诗歌、剧本和长篇小说。1835年开始写童话,一生共创作160多篇杰出的童话作品。代表作品有《卖火柴的小女孩》《丑小鸭》《海的女儿》等。

  在《小克劳斯和大克劳斯》《夜莺》《皇帝的新装》《她是一个废物》等篇中,主题以揭露当时社会的黑暗和金钱支配一切的罪恶,讽刺统治阶级的专横愚昧,反映贫富之间的悬殊与同情下层人民的苦难为主。作品想象丰富,情节生动,语言朴素。

  【设计意图】扩大知识面,为理解童话主旨做铺垫。

  (三)研读文本

  1.整体感知。

  师:(1)下面是关于这篇童话的结构图,请大家根据结构图复述童话的情节。

  (2)童话刻画了哪些人物?这些人是怎样联系在一起的?

  (3)你能否用一个准确的动词将人物和“新装”表现出来?

  (明确文章的线索和结构)

  【设计意图】抓住童话的主要人物,理清情节发展过程。

  2.选读重点情节,读准字音。

  炫耀(xuàn) 愚蠢(yú) 妥当(tu?) 钦差(qīn) 滑稽 (jī) 陛下(bì)

  赐给(cì ) 爵士(jué) 头衔(xián) 勋章(xūn ) 称职(chèn) 呈报(chéng)

  御聘 (yù pìn) 骇人听闻(hài)随声附和(hè)

  【设计意图】掌握本课的重点字词的读音。

  (三)合作探究

  1.文章的引子和开端部分刻画了一个怎样的皇帝?是怎样表现皇帝的这些特点的?

  2.文章的`高潮和结局部分刻画了一个怎样的皇帝?是怎样表现皇帝的这些特点的?

  3.骗子有怎样的特点?请从文中找出依据。

  4.分别分析大臣官员和孩子的性格特点。

  5.文中刻画了哪两个群体形象?他们说谎的原因和皇帝大臣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群体形象的刻画有什么意义?

  6.能否用一个字来概括这篇童话的情节?从行骗者和被骗者的角度分别分析谎言不被揭穿的原因,从中分析这篇童话的意义。

  师点拨:这个故事本身就是一个骗局,而这个骗局是有两个骗子导演的,这个故事从骗子行骗开始,到小孩揭穿骗局结束,始终没有离开这个“骗”字。所以说,这个故事是围绕着一个“骗”字展开的。那么这个故事中的各色人物就围绕着一个“骗”字显出了他们的真面目。

  他们为什么用织新衣而不用别的手段来骗皇帝呢?就是因为皇帝爱新装已经到了成癖的程度,对骗子所说的神奇而又漂亮的新装自然会感兴趣,所以狡猾的骗子看准了皇帝的心思,投其所好,用织新衣来骗他,自然会行骗成功。

  那么该如何来评价文中的骗子呢?两个骗子其实代表了社会上靠行骗为生的一种社会病态,所以作者把骗局当作一面镜子,一方面照出了文臣百官的丑恶灵魂,也可以当作一把解剖刀,剖析这种社会病态。

  本文写出骗子用根本不存在的布料、衣服向皇帝行骗,写出皇帝和大臣们都甘愿受骗、并且骗人,最后写出皇帝赤全身在大街上,构成了丰富想象、大胆夸张的写作特点,无情地鞭挞了至高无上的皇帝和道貌岸然的大臣,辛辣地嘲笑了他们的愚蠢虚伪、卑鄙自私,曲折地反映了现实生活,反映了封建王朝的腐朽,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热衷权力和无知、虚伪、愚蠢的本质,同时告诉人们,应该保持天真烂漫的童心,无私无畏,敢于说真话。

  【设计意图】深入探究童话的主旨。

  (四)语言品析

  1.为了穿得漂亮,不惜把所有的钱花掉。

  他每一天每一点钟都要换一套衣服。人们提到他,总是说:“皇上在更衣室里。”

  (提示:抓住皇帝爱穿新衣服的特点,紧扣皇帝的身份,从修辞手法作用的角度分析。)

  2.“哎呀,美极了!真是美极了!”老大臣一边说,一边从他的眼镜里仔细地看,“多么美的花纹!多么美的色彩!是的,我将要呈报皇上,我对这布料非常满意。”

  (提示:结合说话人的身份,从语气语调的角度分析。)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关注童话的语言特点及写作手法。

  (五)拓展思维训练

  就下面设定的情景,展开大胆想象,对故事情节进行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合理增补,体会童话想象力丰富、情节生动的特色:

  1.一天,皇帝在更衣室里,有个大臣来报重要军情,想象一下,皇帝的反应如何?

  2.大臣走后,想象一下两个骗子会说什么?

  3.皇帝看到新装后,想象皇帝回到宫里想什么做什么?

  4.假如孩子没有把真话说出来,事情会怎样发展?

  【设计意图】把握童话主旨,训练学生的想象力。

  (六)布置作业

  愚蠢的皇帝在赤全身后,回到宫里他会怎么做?是怒不可遏地将小孩子抓起来,给予严厉惩罚,还是悔过自新,做一个一心为民称职的好皇帝呢?请你发挥合理想象,为文章续写接下来可能发生的事。不少于300字。

  【设计意图】将本文所学运用到实际写作中,实现学以致用,训练学生的想象力。

语文教案 篇7

  学习目标:

  1、能找出文章的主要观点,简述理由。

  2、能恰当引用课文语句,写一段文字表明自己的观点。

  3、能对文章的观点说出自己的看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17世纪英国著名的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写的一篇杂感《论美》。常言道: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有的人为了让这张脸变得好看一些,花许多钞票去美容,还有甚者,不惜千金去做整容手术,当一回或人造美男。我们都不是一掷千金的富翁,当然没有那么许多闲钱花在这张脸上,那么我们如何去追求自身的美呢?那么我们学习完这篇课文,相信同学们能找到一个满意的答案。

  (二)整体感知。

  1、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用文中的句子归纳课文的主要观点,并简要说说课文论述的思路。

  (三)观点运用。

  1、有一位品学兼优的同学,他的.脸上有一块难看的胎记,其他同学的异样眼光使他很难为情。他自己也常常为这块胎记而郁郁寡欢。作为好朋友,请你写一封信劝说他(她)。

  要求:

  (1)运用文中的一些观点或语句进行劝说。

  (2)认真研读课文,收集有关语句,仔细揣摩。

  (3)150字左右,10分钟左右完成。

  (四)辨别观点。

  1、 仔细阅读课文,对于作者的一些见解你是否赞成?如果赞成请举一个例子证明;如果不赞成也请举一个例子来反驳。

  总结:

  教师寄语:拥有美,犹如拥有冬日的阳光,温暖了别人,也会温暖你自己。学会热爱,学会珍惜,学会奉献,你就是最美。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教案(精选)04-19

(经典)语文教案08-11

语文教案(经典)08-24

【精选】语文教案12-02

语文教案[精选]09-24

语文教案【精选】09-27

语文教案(经典)08-21

[经典]语文教案08-17

语文教案[经典]08-31

[精选]语文教案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