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通用9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语文教案9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教案 篇1
教材简析:
《雨点儿》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一年级上册第12课。课文讲的是云彩里落下的大小雨点之间的对话,通过这样童趣的对话,让孩子们知道雨的作用。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认识课文的11个生字,会写三个生字。
3、解课文内容,懂得雨点儿对植物生长的作用。
教学教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屏幕出示下雨加声音)那现在你听到的是什么呀?
对,雨声,耳朵真尖。
2、你喜欢下雨吗?
今天我们就来看看下雨给我带来的小精灵,雨点儿。
二、课文感知
1、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12课,雨点儿,听听它们究竟在说些什么。
2、我们一起来读课题,板书:雨点儿
我们在雨的后面加了一个儿,就是我们平常说的儿化?加上它,叫起来亲切多了,我们一下来叫一叫好不好。(齐读、指名读、男女生读)
3、那你们想读课文吗?
读课文之前,老师有个问题。A、遇到不认识的字怎么办呢?
不错,学习生字有很多的方法很多,这是其中一个。你已经掌握了。
B、那就大声地读课文,容易读错的多读几次,再把你不认识的生字,用你刚才说到的方法来记一记,把它变成你的朋友。
有些同学呀,已经在读第二次了。多会读书呀。
小朋友,你读得真认真,那你发现哪些地方容易出错呢。
呀,你还读出了这么多的多音字,还读准了,真能干。
三、识记生字
1、老师把生字宝宝都请过来了,小朋友们,来,看到这里来。
A数,(指名读)。你还知道它别的读音吗。
B清,谁来读。
C谁能在这两个字中间加个字变成一个词呢?
对,课文中说,雨点儿数不清,那你还知道我们的生活中什么是数不清的呢?
D课件。彩
谁能给彩找个朋友。(云彩)
云彩就是我们平常说的云。
E飘你是怎么记住它的。
生活中,你还会看见什么会飘落下来呢?(渗透一下轻的东西可以一边飘一边落,所以叫飘落)
F谁能把课文中带有数不清,云彩,飘落的句子找出来读一读呢?(个别读,男女读,开火车读,小组读)
2、瞧,生字宝宝又躲到课文中了,你们还认识它吗?请同学们把课文好好地读给你的同桌听,有困难好好帮助他哦。
3、谁能把课文读给大家听,我们要做到不落字,不添字,不错字,能做到吗,如果有错的话,机会就给别人了。好吗)
真不错,我们能把它通顺地读下来了,看来同学们已经和生字宝宝成为朋友了。
四、深入感悟文本
1、那你们想和雨点儿成为朋友吗?只要你听懂了它们的对话,我相信,你一定能成为它们的朋友?现在老师来读读它们的对话,你一边听一边从课文里找出来,好不好?
(老师来读对话)
2、谁找到书里面的对话了。请同学们把大雨点的话用~~~画出来,小雨点儿的话用---------画出来。
3、谁来读大雨点儿的话,这是一个问号,瞧,?,我们应该怎么读?真不错,你把问的语气读出来了。
看一看,哪里也有?应该怎么样读呢?
请同桌小朋友当当大雨点儿和小雨儿来打个招呼。老师请几个雨点儿来打个招呼。
谁也想来打个招呼呀?哦,这么多,要不,我们这几组来当大雨点,这两组来当小雨点,怎么样?
小朋友们呀,你们当了这么久的雨点儿,你听懂它们的话了吗?听懂了什么呢?
看来呀,真的已经和雨点儿成为朋友了,你看,它们的.话,你都听得懂它们的对话了。
3、那现在我们就来看一看,雨点儿去过的地方都怎么样了。(最后一个自然段。)你现在知道为什么它们要去这些地方了吗?
6、让我们一起去它们去过的地方去看一看,好吗?
A你有什么感受呀?
B怎么样才能把这么美的感受读出来呢?
7、读最后一个自然段,现在老师想来读一读,你们来当评委,好吗?你听出什么了?老师为什么要把更读得这么长,这么重呢?
?那让我们一起来美美地读,好吗?
男女生读小组读指名读齐读
五、拓展活化文化
1、那这么美的景色,你觉得功劳是谁的呢?
像想对雨点儿说些什么呢?
2、假如你是雨点儿,你想到哪里去呢?为什么?
3、你们是最可爱的雨点儿,是最可爱的孩子,相信世界有了你们更加美丽,可爱的孩子们,还认识这个字吗?---方写笔顺,笔画范写半写,反馈。
语文教案 篇2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朗读诗歌的基本要求,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能初步读出语气。
2、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3、品味重点词语的深层含义,领会全诗所阐述的人生哲理。
4、树立理想,并培养为实现理想而不懈奋斗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
1、朗诵课文。
2、品味重点语句的深层含义。
3、领会全诗所阐述的人生哲理。
三、课前准备:
教师:录音机、磁带(钢琴曲《大海》)、投影仪。
学生:熟读课文。
四、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每个人在童年时代,对生活,都有美好而奇妙的“梦想”,对未来,都有热烈的企盼与遐思。那么,生活在大山深处的孩子,他们又在想些什么呢?他们的想法,给我们又会带来什么启示呢?
今天,我们学习诗歌《在山的那边》,和山里的孩子一起,去探寻山外那美好的世界。
二、检查学生预习字词(投影出示)
1. 给加点的字注音。
2. 形似字辨析。
3. 解释词语。
三、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在朗读中品味重点语句含义
1、范读课文,可播放背景音乐。
学生听读时:a.注意老师朗读的节奏、停顿及意义重音。
b.理解诗中‘‘山’’与‘‘海’’的意思。
2、组织学生讨论“山”与“海”在诗中的意思。
学生刚刚接触合作讨论的方式,能说对大意就行。老师要以鼓励为主,即使说的不全面、不深刻也无妨,后面还要引导深入探究。
3、学生练习集体朗读课文。
[教师指导]
先给诗句划分朗读节奏。b.再挑选意义重音。
以上两点是教给学生最基本的朗读方法,掌握了朗读节奏与重音,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诗句意义。教师可以以几个诗句为例,然后让学生讨论、自己划出节奏及意义重音即可。
投影出示举例诗句的重音及节奏。
c. 学习集体朗读。
4、结合朗读生意,指导学生探究式阅读,讨论。
a. 讨论,理解重点词语含义.(教师投影出示问题组)
◆“铁青”什么意思?是写山的颜色吗?如果不是,那又是表现什么?
◆我的“幻想”指什么?“零分”又指什么?
◆“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具体指什么?为什么说是“飘来”的?
◆“诱惑”是什么意思?课文中指什么?
◆“喧腾”是什么意思?课文中指什么?
◆“你终会攀上这样一座山顶”的“终会”表达了一种什么心情?
学生通过讨论,以上重点词语基本可以正确理解。个别有争议的词语,教师可指导学生结合“山”与“海”的含义,也从象征意义上来理解,来解释,可予以补充,纠正。
b.在学生初步掌握朗读节奏、意义重音的基础上,再指导学生揣摩语意,初步读出句子所表达的语气。然后讨论重点句子所表达的`深刻含义。(教师投影出示句子)
◆“小时候,我常伏在窗口痴想/??山那边是什么呢?”这两句话写出了小时候的“我”有什么特点?
◆“??在山的那边,依然是山/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
◆“妈妈,那个海呢?”
◆“是的,我曾一次又一次地失望过/当我爬上那一座座诱惑着我的山顶/但我又一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
◆“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
◆“你终会攀上这样一座山顶/而在这座山的那边,就是海呀/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
合作探究性阅读,是学生接触的新学法,也是本节课重点环节,教师要注意引导、点拨,以调动学生思维。答案不求统一,要点合理即可。
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引导学生理解全诗所讲述的道理
①引导学生再次讨论“山”与“海”的深刻象征意义。
②讨论,全诗讲述了一个什么道理?
以上所讨论的内容,尽量鼓励学生多参与,多想,多说,不要强求答案用语标准,意思正确就行。
五、结合自身生活体验,深刻领悟诗歌所表达的人生哲理
①引导学生讨论,谈谈自己为了实现一个目标克服困难的经历或感受。
这是体现语文与生活联系的一个重要方面,要引导学生说真话,诉真情。
②全班激情齐读。
六、小结,布置作业
①小结:激越的情感,显示出我们已深深懂得:要翻过山,见到大海,必须百折不挠,坚持奋斗。在今后的人生之路上,让我们永远牢记,心中要有个“海”,为了这个“海”,从现在开始,就要努力翻过一座座山。’
②布置作业。
a.根据“山”与“海”在文中的含义,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以“我终于见到了大海”为题写一段话(也可以写自然的海)。
b.熟练朗读课文,挑选自己最喜欢的诗句背诵。
c.抄写生字。
七、信息反馈: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认识“钞、炫、橱、菲、揪、怔、灼、襟”,会写“钞、票、炫、橱、菲、揪、瞬、嘉、颁”,能正确读写“钞票、炫耀、价格不菲、一瞬间、嘉奖、颁奖、诱惑、后悔、依然、橱窗、协商、淡然一笑、不解”等词语。
2、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从中受到感染,树立诚实的美德,做到做错了事要勇于承认和改正。
3.联系上下文体会句子中一些词语的意思,主动积累词语。
教学重点:
能联系上下文体会句子中一些词语的意思,主动积累词语。
教学难点:
能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从中受到感染,树立诚实的美德,做到做错了事要勇于承认和改正。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钞、炫、橱、菲、揪、怔、灼、襟”,会写“钞、票、炫、橱、菲、揪、瞬、嘉、颁”,能正确读写“钞票、炫耀、价格不菲、一瞬间、嘉奖、颁奖、诱惑、后悔、依然、橱窗、协商、淡然一笑、不解”等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重点:
1、认识“钞、炫、橱、菲、揪、怔、灼、襟”,会写“钞、票、炫、橱、菲、揪、瞬、嘉、颁”,能正确读写“钞票、炫耀、价格不菲、一瞬间、嘉奖、颁奖、诱惑、后悔、依然、橱窗、协商、淡然一笑、不解”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当你做错了事,犯了某种错误的时候,你是怎么想的?又是怎么做的呢?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新课文,题目是《装在信封里的小太阳》,讲的是一个犯了错误的孩子,在别人的帮助下承认和改正错误的故事。
看到这个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可以提出来,大家共同探讨。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做到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检查预习,理解词义
(1)炫耀什么意思?它的近义词是什么?(夸耀)
(2)价格不菲什么意思?文中指什么价格昂贵?。
(3)诱惑什么意思?文中说谁诱惑了谁?
(4)焦灼什么意思?(着急)
(5)懊悔什么意思?近义词是什么?(后悔)
3、指名分段读课文。
4、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事情是怎样发生的,经过怎样,结果如何?
5、试着给分段。
按事情发展顺序:
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家境贫寒的库伯一时经不住诱惑,捡起了同学丢在课桌下的十美元钞票。
第二部分(第3自然段)讲库伯走出教室后就后悔了。
第三部分(第4—9自然段)讲丹尼斯的爸爸给库伯改正错误的机会,库伯用特别的方式承认了错误,将十美元钞票还给了丹尼斯。
第四部分(第10—12自然段)讲多年以后,库伯也成了一名警察,由于他勇敢正直,工作努力,成绩突出,获得了总部的嘉奖。
按时间顺序:
第一部分(第1—9自然段)讲童年的库伯在教室里捡起了同学丢在课桌下的十美元钞票,是丹尼斯的爸爸给库伯改正错误的机会,库伯用特别的方式承认了错误,将十美元钞票还给了丹尼斯。
第二部分(第10—12自然段)讲多年以后,库伯也成了一名警察,获得了总部的嘉奖,在颁奖会上库伯将小太阳还给了颁奖的丹尼斯的爸爸。
三、练习朗读课文
1、同桌互读
2、小组分段读
四、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受到感染,树立诚实的美德,做到做错了事要勇于承认和改正。
2、联系上下文体会句子中一些词语的意思,主动积累词语。
教学重点:联系上下文体会句子中一些词语的意思,主动积累词语。
教学难点: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受到感染,树立诚实的美德,做到做错了事要勇于承认和改正。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课文,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二、深入阅读,感悟理解
1、请同学们用简要的`语言说一说,库伯犯了一个什么错误?
2、读第2、3自然段,画出描写库伯心理活动的句子,想一想库伯是小偷吗?为什么?
(1)库伯在什么情况下犯了错误?
(2)丹尼斯的爸爸是如何给库伯改正错误的机会的?
(3)有感情地读课文。
3、库伯没来得及改正错误,事情被发现了,丹尼斯的爸爸来到学校,班上
的同学们是怎样议论的,库伯是什么表现?
4、如果此时你是库伯,你会怎么办?
5、丹尼斯的爸爸向同学说了些什么。他采取了一个什么办法,结果怎样。此时丹尼斯的爸爸是如何给库伯改正错误的机会的?
6、此时如果你是库伯,看到丹尼斯的爸爸这样的做法,你会怎么想?
7、事情解决了,库伯把钱还了回去,通过这件事你认为库伯是个什么样的
孩子?(诚实、知错就改)
三、读后交流
先进行小组交流,再组织全班交流,并完成下面的练习:
读句子,给加点的部分换个词语。
1、最后,库伯决定找个机会,神不知鬼不觉地把钞票还回去。
2、警察父亲也只是淡然一笑。
四、拓展活动
演课本剧。
五、巩固练习
1.读生字卡片,说说自己是怎样记住这些生字的。
2.抄写要求会写的生字和词语。
六、作业:
积累文中的好词好句。
正所谓教无定法,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还得因材施教才可以。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知识教学:掌握文中出现的常用生字、新词。
2、能力训练:初步了解肖像、对话、心理等描写手法的作用;初步学会赏析和有表情地朗读民间故事,注意描述语言的正确运用。
3、思想情感教育:感受课文所歌颂的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重点、难点]
1、重点:渔夫和魔鬼两个形象的性格特征。渔夫是诚实善良、机智勇敢的劳动者形象,表现了劳动人民的觉醒过程,歌颂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魔鬼是邪恶势力的化身,揭露了敌人的残暴和愚蠢。
2、难点:把握渔夫和魔鬼的矛盾发展转化过程。
[教学方法]
讨论式、电教辅助式。
第一课时
一、复习回顾民间故事的特征
二、检查课后练习四、进行正音
渔yu 锡xi 撬qiao 魔mo 耸song 桅wei 唆sou 吻wen
三、板书课题,解题并介绍《天方夜谭》
四、范读课文(或听课文录音)
五、理清文章思路、分析结构
1、第一部分(从开头至“他觉得非常奇怪”)描写渔夫捕鱼捞到一个黄铜瓶。
2、第二部分(从“隔了一会儿”至“刚才我是跟你开玩笑的“)具体写渔夫同魔鬼的斗争过程。
3、第三部分(最后一节)交代斗争的结果。
六、组织学生讨论故事的`细节描写
1、渔夫第四次撒网的动作描写:撒——捞——拉拢来——拉不动——跳下水——拖上岸——打开网——发现瓶
2、魔鬼的心理活动描写:第一个世纪——第二个世纪——第三个世纪——整整四百年……
3、渔夫的心理活动描写:捞起黄铜瓶时的想法:魔鬼告诉渔夫“非死不可时”渔夫的心理活动。
4、魔鬼的外貌描写:结合练习三,体会比喻手法的运用及其作用。
学生朗读有关细节描写的语句。
七、分角度有表情地朗读课文
八、布置作业
1、归纳本文的寓意;2、分析渔夫同魔鬼的对话描写;3、准备“正义战胜邪恶”的有关故事。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二、继续讨论故事的细节描写即渔夫与魔鬼的对话描写——两次正面交锋
三、要求学生从概括形象入手,归结寓意。
通过提问并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后概括形象。
提问:a、渔夫天真地想说服魔鬼放弃杀人念头,说明了什么?b、渔夫用什么方法最后战胜了魔鬼?表现了渔夫的什么品质?c、魔鬼错把渔夫当作所罗门时而向他哀告,而当知道渔夫并不是所罗门时却凶想毕露,这说明了什么? d、魔鬼再次求绕表现了什么?
寓意:正义力量一定能战胜邪恶势力,对付魔鬼那样的凶恶敌人,不能抱有幻想,施加仁慈,而要敢于斗争,依靠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去战胜它。
让学生说说自己知道的其他类似的事例。
四、分组进行故事比赛
要求:1、在关键处有细节描写;2、突出人物性格特征。讲述后进行评议。
五、分角色朗读渔夫和魔鬼的对话
六、布置作业
课外阅读《一千零一夜》故事。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感受家乡的变化,培养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2、继续学会围绕总起句写一段话。
3、培养学生仔细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教学重点:
用总起分述方法介绍一个商店。
教学难点:
写观察所得有困难。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习作要求,感受家乡变化。
2、学会说一段总起分述的话。
教学过程
1、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2、看图讨论,学习观察。
(1)图上是一家水果店,这个殿你看了有什么印象?
(2)如果要写这一家水果店,你准备写哪一方面?
给1分钟准备,同桌可讨论交换意见。
(3)围绕总起句里的重点词怎样说具体呢?
(4)指名说一说,集体评议。
3、交流集体参观的一家小店,讨论印象。
1、指导习作。
读课后“要求做到”部分。
学生可以写集体观察的小店,也可写书上插图中的小店。对学习好的学生可另外选材。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懂得分述部分要围绕总起句展开。
2、尝试自我修改作业中不符合要求的地方。
教学过程
1、指定学生交流。
2、集体修改作文。
例(1):这家水果店真漂亮!商店虽不大,各色各样的水果可真多啊!柜台的上方吊着一串葡萄和香蕉,还有许多荔枝、桂圆也绑成一串挂在上面,还有几只苹果和菠萝吊在哪儿吸引着顾客,柜台上面有一堆西瓜,许多苹果、香蕉、桔子和梨,把小小柜台堆得满满的。
评改:中心句不明确,应去掉“真漂亮”。
例(2):新开的这家水果店非常卫生。你看营业员戴着白帽穿着白大褂准备迎接顾客,柜台用彩色瓷砖砌好,上面一点灰尘也没有。各种水果擦洗得干干净净,摆放得整整齐齐。红色苹果、黄色的香蕉让人一见就想去购买。
评改:最末一句与总起句脱离,建议删去。
3、自我修改作文。
4、眷抄作文。
语文教案 篇6
《春江花月夜》
教学目标 :
1、赏析本诗的景、情、理,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2、提高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进入诗歌意境。
3、培养学生在诵读中感受诗歌的能力。
教学重点:
展开联想和想象,进入诗歌意境。
教学难点:
景、情、理如何有机地融合的。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步骤 :
一、导入 语:
自古以来,月是个永恒的母题,伴随着人类的脚步,关注着苍生的冷暖,千百年来一直成为文人墨客笔下所吟咏的对象,在此之中倾注了他们的爱恨情愁,寄托了他们的悲欢离合,展示了他们的人生坎坷。月亮在中国文化中象征意义十分丰富。她是美丽的象征,创造了许多优美的审美意境;同时,月亮也是人类相思情感的载体,她寄托了恋人间的相思,表达了人们对故乡和亲人朋友的怀念。在失意者的笔下,月亮又有了失意的象征,引发了许多失意文人的空灵情怀。那高悬于天际的月亮,也引发了人们的哲理思考,因而成为永恒的象征。当我们遥望夜空,看见朗朗明月之时,心中总是引起无限遐想。我们自然会想到与月相关的诗句: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诗经·陈风·月出》),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张九龄《望月怀远》),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兔寒蟾冷桂花白,此夜姮娥应断肠(李商隐《月夕》)……关于写月的诗,不胜枚举。杜甫有诗: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在人才辈出、群星璀璨的唐代诗坛,就有这样一位诗人,因为一轮明月而成就了诗坛的千秋美名,这位诗人就是初、盛唐之交的张若虚,这首诗便是千百年来无数人为之迷恋、为之倾倒的《春江花月夜》。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领略张若虚笔下那轮明月的光华吧。
二、作者介绍及背景提示
(一)、作者:
张若虚,唐代扬州人,初唐诗人。与贺之章、张旭、包融齐名。被誉为吴中四士。曾任兖州兵曹。他在诗风上厌恶六朝以来的空洞艳体,追求自由豪放,富有理想的高远意境。
(二)、解题:
《春江花月夜》为乐府诗。(清商曲辞、吴声歌。)作者吸取了南朝民歌的内容形式,以和谐的歌调,点染出祖国锦绣的江山。探索宇宙的神奇奥妙。描述了动人心弦的春江花月夜之景,抒写了游子思妇离恨闺怨之情。格调宛转优美,抒情幽怨缠绵。打破了六朝以来宫体诗的空洞庸俗,提高了言之有物、并开拓了诗歌的高远意境和格律。使诗歌的内容和形式达到了完美统一。为写景、叙事、抒情融合一体的诗歌,铺垫了基础。对诗歌的继承和发展,影响极为深远。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宫体诗的自赎》)的《春江花月夜》,一千多年来使无数读者为之倾倒。一生仅留下两首诗的张若虚,也因这一首诗,孤篇横绝,竟成大家。
三、指导理论与教学目的:
①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它不象其它艺术可以直接诉诸于人的听觉、视觉。用语言塑造的文学形象是间接的形象,但它却能比其它艺术给人更多的审美感受,这是因为它给人提供的想象空间更大,回味余地更多。因此要感受这些形象,欣赏它们,就要通过想象把语言还原成可视可听的画面,进而走进这画面中去。记住:想象是至关重要的。
②诗人作诗多用虚写,因为虚拟的手法,更能揭示事物的本质和普遍的规律。故我们读诗也要多从虚处去读
诗歌须有意境,有意境的诗才是好诗。组成意境的带有诗人主观感情色彩的具体物象称作意象。诗歌的意象大都是虚实相生、情景交融的复合物,那幺由意象形成的画面也应该是亦虚亦实的,因此读那些以表现主观情感为主的文学作品,就要用虚实相生的`方法,而且更多地要从虚处去读,不要读死了,读实了,否则诗歌的意蕴就显得狭窄和浅薄,读者的想象空间、回味余地就小了,得到的美感也就少了。记住并理解这一条文学欣赏的理论,用它来指导我们今天的阅读(关于这条理论,同学们可阅读课本《文学欣赏的基本理论》中的意境部分和文学欣赏的心理过程)。
③领悟思妇游子相思这一原型主题,领悟月在中国人情感世界中的意义。
四、朗读
要求学生在欣赏时,展开想象,把语言文字还原成既符合原作的描绘又带有学生自己审美情趣的画面。
五、 层次结构
关于这首诗的层次划分,近人歧见纷纭。我们以为,此诗应分成三个部分:
开头八句为第一部分,依题目摹写春、江、花、月、夜的幽美景色,侧重描绘皓月当空、光照整个江天、天地一派空明的美妙境界。
接下八句为第二部分,由月之“照”人,从描写景色转向观照人生,思索茫茫人生与漫漫宇宙之间的相互关系。
余下二十句为第三部分,喊观照人生进而抒写人间思妇游子的离愁别绪,讴歌人们对爱情的向往和对幸福的憧憬。具体而言,这一部分又分为一二层:从“白云一片去悠悠”到“鱼龙潜跃水成文”为一层,写思妇怀人;从“昨夜闲潭梦落花”到最后为一层,写游子想家。
结构上,此诗既以月亮从升起到坠落的过程作为全诗起止的外在线索,同时又以月亮为景物描写的主体和引发感喟、抒写情思的依托,表里兼顾,情景交融,使全诗显得浑然一体。
六、赏析诗歌
(一)欣赏诗的景物美
1、导:这首诗就是从春江月夜的美景入笔的。
2、问:在前几句诗中,诗人写到了哪些意象?请展开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这副画面。
3、学生描绘画面意境:
春江的潮水涌动,仿佛和大海连在一起,气势宏伟,这时一轮明月伴着潮头冉冉而升,明月与江潮相互辉映,波光粼粼,哪一处春江不在明月的朗照之中!江水曲曲弯弯地绕过花草遍地的春之原野,花林闪着银光,空中月光似天降流霜,江畔白沙与月光融成白茫茫的一片。
(二)领悟诗的哲理美
1、导:诗人在感受无限美景的同时,睹月思情,又情不自禁地引出对宇宙人生的思索。
2、出示幻灯字幕及配画,指名一学生朗诵本节。
3、评价学生的诵读,并加以指导,在指导中让学生感受哲理。
读出“江天一色”的辽阔与苍茫,“空中孤月”的寂寞空旷。
“何人”“何年”应重读,以读出诗人对月的苦苦追问与思索。
“人生代代无穷已”应读出一种沉重的历史沧桑感,“江月年年望相似”“但见长江送流水”应读出诗人对人生短暂、宇宙无穷的惆怅。
七、课文译文
月亮出来了!从潮水中央,在江潮涌向海潮的地方。随着千万里春潮荡漾,千万里春江涨满月光。江水弯过芳香的平野,月照林梢,那繁花如雪。空中流洒着月色如霜,滩上白沙消失在霜里。江水碧澄澄,长天也碧澄澄,只剩下皎皎的圆月一轮。江畔什么人最初见到江上月?江月又从哪年起默默照着人?人生一代代没有穷尽,江月一年年始终如一。不知江月等待什么人,只见长江送走东流水。一片白云飞去不回头,留给青枫浦一片离愁。谁家的游子今夜漂泊江船上?相思的人儿在哪座明月楼头?惹人的月影在楼上徘徊,该照见她那梳妆的镜台;透进窗帘,卷也卷不去,泻满捣衣砧,掸了还来。苦苦眺望,却听不着你的声息,愿化为月光,流照千里外的你。千里月明,大雁不传你的音讯,鱼跃江心,空皱出满江的波纹。昨夜梦中,花落进悠悠江水,春要归去了,你却还不回家。花已经落去,月亮也快落了,江水流春,就像是流送落花。西斜的月亮沉入茫茫的海雾,碣石,潇湘,望不尽山山水水的路。到底有几个人能踏着月色归来?落月摇荡着——愁人的情思满江的树。
八、内容述评
这是一首抒情诗。诗人细致地描绘了江南春江花月之夜清幽静谧的自然景色,并由此而生发出对宇无穷、人生短促的思索和对明月今宵、游子思妇却天各一方的惋惜。诗中尽管不无人生苦短的伤感,然而读来轻曼如烟,悠悠惆怅中还交织着岁生命的依恋,对青春的珍惜,对“人生代代无穷已”、得以与明月长久共存相伴的一丝欣慰;尽管也有夫妇别离的哀愁,但是写来柔婉似水,绵绵相思中饱和着“借明月寄相思”的脉脉温情,含蕴着对重逢的美好企盼。
从表层看,明月长圆而人情不圆,显示了景物与人情的乖背;明月长在而人生不再,则展示了宇宙与人生的矛盾。但从深层看,“借明月寄相思”又显示了人心与自然的和谐,而“人生代代无穷已”与“江月年年只相似”,则展示了生命与宇宙的同一。作者对天人关系的思索,超越了前人仅仅哀叹生命短暂的窠(kē)臼,表现出对生命的热爱和对人生幸福的追求,在礼赞自然的同时礼赞生命。这既体现了诗人本身对生命意义的深切体认和对天人关系的深刻认识,也体现了中国古代哲学“天人一体同仁”的传统精神。因而,闻一多先生称赞此诗展现了“夐(xiòng)绝的宇宙意识,一个更深沉而寥寂的境界”。
《春江花月夜》采用乐府清商曲吴声歌旧题。这首诗结合题目从月升写到月落,交织着青春的美好和人生的离别之情。
诗人把游子思妇的离愁放在春江花月夜的背景上,以良辰美景衬托离别之苦;又以江月与人生对比,显示人生的短暂,而在短暂的人生里,那离愁就越发显得浓郁。这首诗固然带着些许伤感和凄凉,但总的看来并不颓癈。它表现了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对于青春年华的珍惜,以及对宇宙、人生的探索,境界是相当开阔的。
赏析:
这首诗从月生写到月落,把现实的情景和诗中人物的梦境结合在一起,写得迷离恍惚,气氛朦胧。诗的感情随着月下景物的推移逐渐展开、变化,忽此忽彼,亦虚亦实,跳动着,断续着。有时让人觉得难以把握,但又觉得有深邃的东西在里边,值得深入发掘。这就是人生的短暂,离别的痛苦,以及青春的美丽。
诗题中的五个字:春、江、花、月、夜,全都点到了,但又有重点,这就是「月」,其它四个字都是陪衬。诗人从月生开始,继而写月下的江流、月下的芳甸,月下的花林,月下的沙汀,然后就月下的思妇反复抒写,最后以月落收结。有主有从,主从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构成完整的诗歌意境。
这首诗的景物描写,采取多变的角度,敷以斑烂的色彩,很有艺术效果。同是写月光,就有初生于海上的月光,有花林上似霰的月光,有沙汀上不易察觉的月光,有妆镜台上的月光,有捣衣砧上的月光,有斜月,有落月,多么富于变化!
诗中景物的色彩,虽然统一在皎洁光亮上,但是因为衬托着海潮、芳甸、花林、白云、青枫、玉户、闲潭、落花、海雾、江树,因此随着景物出现变化,而取得了斑烂多彩的效果。
分段释析: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开首这八句,由远及近,由大及小,描绘出一幅「春江花月夜」的景象。江潮浩瀚,与大海相连。明月就涌生于这无垠的大海之上,万里的春江,无不在明月朗照之下!江流绕着芳草蔓生的原野;那映照在月色之中的花林,好象铺上雪珠一样。月色如霜,所以霜飞也就无从察觉;洲上的白沙与月色融合,也看不分明了。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祇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诗人身处江天一色,毫无纤尘的纯净之境,不禁对空中这轮孤月发出奇想:究竟是谁最先在江畔看见这明月呢?江月又在什么时候开始照着人呢?人生代代绵延无已,但江月却年复一年没有变化。她可是在等待什么人吗?但月下只有滔滔不绝的江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青枫」,暗用《楚辞?招魂》:「湛湛江水兮上有枫,目极千里兮伤春心」的典故。
「浦」,河水分叉的地方。《九歌?河伯》有谓:「送美人兮南浦」,因此「浦」暗指分别之地。
「明月楼」,指思妇的闺楼。曹植《七哀诗》:「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上有愁思妇,悲叹有余哀。」
诗人由江边青枫浦上远去的白云,想到扁舟离家的游子。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这里写思妇想念游子的情形十分别致,月光无处不在,玉户帘上是月,捣衣砧上是月。那一轮可爱的明月总是照在她的妆镜台上,似乎想要安慰她,但是思妇见月,更增加了悲苦。她想把捣衣砧上的月光拂去,又想把帘子卷起来,以便把上面的月光卷去,可是这恼人的月光「卷不去」,「拂还来」。那无边的月光,笼罩着一切,鸿雁不停地长飞,仍然飞不出无边的月光去,水底鱼龙泛起阵阵波纹,思妇只好托月华来遥寄相思了。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碣石」,山名,在渤海边上。「潇湘」,潇、湘二水在湖南零陵县合流后称潇湘。「碣石潇湘」,泛指地北天南。
「摇情」,是说即将落下的月亮,摇动起满树象征着离人情意的光辉。
最后这几句写落月,落花闲潭,春光将老,隐含思妇青春将逝。在这春江花月夜,不知有几许游人能乘月而归。此时明月西下,游子思妇的一腔离情伴随月影洒在江边的树上。
语文教案 篇7
〖学习目标〗
1.积累生字词.
2、整体感知课文,梳理文章的写作思路,弄清作者介绍园林的条理和顺序,培养学生按事物本身规律组织材料,有条理地说明事物的能力。
〖重点难点〗
1、学习本文严谨的结构层次.
2、了解苏州园林的特点,领略我国江南第宅园林建筑的风貌,从而得到美的享受并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灿烂文化的'感情。
〖使用说明及学法指导〗
在熟读的基础上,结合每段的中心句,梳理结构.把握苏州园林的整体特点,明确说明顺序。感受苏州园林的图画美。
学生自主学习案
策略与反思
纠错与归纳
一、〖自主学习〗——建立自信,克服畏惧,尝试新知。
1、借助工具书,会读会写生字词 。
2、搜集作者和苏州园林的相关资料。
3、熟读课文.梳理课文结构。
引入:播放介绍苏州园林的图片和音像,由学生谈自己所见所感
反馈预习成果,师补充纠正。
〖合作探究案〗——升华学科能力(大胆质疑),透析重难点。
1整体感知,知己知彼
1)、本文是( )说明文。也可是( )说明文。
说明对象:( )
2)、对象的总体特征:( )
3)、苏州园林为了达到图画美这个目的,具体设计主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还注意了哪些细节?
4)、本文结构特点:( )
5)、说明顺序是( )。具体是从( )到( ),
从( )到( ),从( )到( )。
2、苏州园林美点追踪(精读3-----9段)
请用“苏州园林很美,美在层次,你看有几个园林还在适当的位置撞上一面大镜子,几乎可以说把整个园林翻了一番。”展示你所找到的美。
苏州园林很美,美在( ),你看( )。
3、请你为苏州园林写几句宣传语。
例如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
1、明确学习目标。
2、师生交流学习说明文的方法。
3、课件展示说明文相关资料。
4、寻找苏州园林美点:
学生自由读文
圈划出文中语
句加以说明。
5、组织交流、评价。
6、小组讨论:宣传苏州园林。
7、师生共同总结本基恩、内容。
二、〖课堂练习〗——技能拓展应用,搭建金级平台。
1.第二段的“为了达到这个目的……的层次”,四个排比分句的顺序能否颠倒?为什么?
2、假如要你来介绍苏州园林,你还有别的思路吗?
学生独立完成,反馈纠错。
体会说明文结构的严密性,和多样性。
三、〖拓展延伸〗——情感体验,主题升华。
小作文:我的校园
提示:先抓住学校的教学楼、实验楼、宿舍、食堂的共同点,先概述,后分说。可用逻辑顺序,也可用空间顺序,也可二者穿插使用。
字数为150字。
学以致用,提高写作水平。
语文教案 篇8
一、教学目的
1、学习由整体到局部,由近及远地观察画面,看懂图意。
2、学会本课的7个生字和由它们组成的词语,学习并掌握“片”、“石”两个部首。
3、理解3个句子的意思。
4、会正确地朗读课文。
5、认识街道,会认读门牌。教育学生热爱自己的学校,热爱自己的家乡。
二、教学重、难点
学习由整体到局部,由近及远地观察画面,看懂图意。
三、教学时数:
3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视读训练。
1、词语:jiedao门pai号码piao亮长qing路
2、句子:我们的学校在嘉庚路,门牌号码是57。
二介绍课题,导入新课。
三指导看图。
1、指导学生由整体到局部,由近及远地观察画面。
2、让学生明确这幅图上主要画的是一所学校,然后指导学生由近及远地观察:校门外的景物;又长又宽的街道;家长和孩子;校门口的景物、校牌、门牌、师生的活动;校内的景物、新颖美丽的教学楼、优美洁净的校园……
3、在观察画面的基础上,启发学生想象:教室是如何明亮、舒畅,学校是怎样漂亮、可爱。
四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教师范读课文,教学生字词。
出示生字卡片。
1、指导读准字音
2、分析字形
街:左中右结构,与“行”字做比较,指导书写。
道:半包围结
构。部首是三画。
牌:左右结构。新授部首“片”字旁,共4画。
码:左右结构。新授“石”字旁,写时注意左窄右宽。
3、理解词义,扩词。
街道:两边有房屋的,比较宽阔的.街道。
门牌:是固定在门上表示路名或号码的标志,实物观看。
码:表示数目的符号。
漂亮:美丽、好看的意思。
五课堂练习。抄写生字。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抽读生字词。
2、朗读课文。
二学词学句。
1、在学句时随机出现“长庆路”、“漂亮”二词,结合学句和说话来理解词义。
2、朗读课文,说说共有几句话。
(1)长庆路是一条怎样的街道?(齐读第一句)。
(2)这所学校在哪里?门牌号码是多少?(齐读第二句,指名读)
(3)指名观察图,由图上可以觉得这所学校怎样?(指名读第三句)
(4)用“很”练习说话。
很——这朵花很漂亮。
我们的学校很漂亮。
池塘里的水很清。
教室的地板很干净。很。
(5)指导学生逐个说说自己家的地址,门牌号码是多少?
例:集美小学在嘉庚路,门牌号码是57。
三巩固字词。
1、认读生字并扩词。
2、找出左右结构的字。
四朗读课文
总结:通过本课学习,我们懂得了我们集美小学的地址要怎样记,先看在什么街
道,再记门牌号码。
五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街道长庆路门牌号码学校漂亮
2、用“很”练习说话。
第三课时
一复习。
听写词语。
二指导学生完成课后作业。
1、看图读句子,指名回答问题。
(1)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有哪些人?
(2)这所学校在哪里?门牌号码是多少?
2、读读写写。
除指导学生读准,写正确外,引导学生进行扩词训练。
如:庆(国庆)(庆祝)(欢庆)(庆贺)等。
3、写出带有下面部首的字。
片()石()彳()辶()
4、用“很”写一句完整的话。
让学生先口头练说,然后再写下来。
语文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掌握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培养阅读文言文的兴趣。
3.通过故事明白一个道理。
重点难点:
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理解故事内容。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我们将听到一个精彩的故事。
二、自读,初步思考学法。
1.自读。初步了解学习内容。
2.同学们已经了解到了,这个故事是用文言文记载下来的。看看关于这个故事的学习,课本都安排了哪些内容?
文言原文;注释;译文;阅读提示。
3.摸索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1)回顾文言文的`学习方法。
(2)根据学生的提议,制定学习方案。
预设:
初读故事,注意停顿
与译文互现,了解大意
疑难字词,注释帮忙
把握停顿,读出韵味
熟读回味,收获感悟
但不需以教师的为准,可顺着学生的提议,稍作调整。
三、理解故事,感悟寓意。
1.采用适合自己的文言文学习方法自己学。
2.把自己学习的收获和译文带到小组中交流。
3.汇报初学情况。
(1)指名读。相机画出停顿标记。
参考:
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傍/也;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
(2)齐读。
(3)字词质疑交流。
3.小组长开启问题袋,试用原文中的句子作答。
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故事,熟悉课文。同时也为感悟做铺垫。
4.交流问题袋中的问题。
(1)蝉危矣,因为——不知螳螂在其后也(或“螳螂在其后也”);
螳螂危矣,因为——而不知黄雀在其傍也;
黄雀危矣,因为——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
(2)他们不知这些危险,只知道什么呢?
蝉只知——高居,悲鸣、饮露,
螳螂只知——委身曲附欲取蝉,
黄雀只知——延颈,欲啄螳螂,
5.致命错误啊!快劝劝他们吧!
生自由说,在劝说中自我感悟道理。
6.你在生活中有没有看到过或经历过同样的事?说出来,让我们也引以为戒。
联系实际说。
7.齐读阅读提示,警醒自己。
四、拓展。
1.寥寥58个字,却给我们讲述了一个悬念重重,波澜起伏的故事,让我们有这么多感悟,作者真了不起!这个故事是谁带给我们的呢?
你怎么知道的?(进一步强调看注释的方法,注意自学能力的培养。)
补充:刘向 中国西汉文学家。编著了《新序》、《说苑》、《古列女传》3 部历史故事集 。
我们从注释中还知道,这个小故事选自西汉刘向的《说苑正谏》。既为谏,则所谏何人?所谏何事?若想知道这些,可找原文读一读。
2.这则短文寓意深刻,故事性强,你能将它改编成课本剧表演吗?
3.我国文化博大精深,成语就是其中的一块瑰宝,有的成语来自历史故事,有的成语来自神话故事,有的成语来自民间传说,有的成语来自古诗词句,有的成语像“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一样来自寓言故事,你们还知道哪些成语来自寓言呢?课后搜集。
板书设计: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只知…… 不知……
只见眼前利益而不顾后患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小学教案01-03
语文教案07-22
语文教案【经典】09-23
(经典)语文教案09-27
语文《台阶》教案12-19
语文教案08-09
语文教案(经典)08-21
[精选]语文教案09-09
【精选】语文教案12-02
【经典】语文教案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