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的语文教案(通用)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语文教案9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通过自学理解和积累文中字词。
2、能用自己的话概括情节,理清小说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
3、了解小说的基本知识及基本阅读方法,即通过情节分析理解人物形象。
4、能通过细节描写体验人物的思想感情,能联系生活实际对小说中的人物事件发表自己的看法。
(二)过程与方法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重视学生与老师、与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并在合作学习中体验到学习的快乐。
2、重视学生在阅读中的情感体验,注重感悟,开拓其思维,培养其创新精神。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我国古代小说的艺术成就,领略我国古代先贤们的超人智慧,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在生活中积极思索和敢于创新的精神,激发学生献身祖国的思想。
教学重点
通过情节分析人物形象的小说阅读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形象的作用。
【基础知识及相关背景】
一、字音及词义:
麋mí鹿:哺乳动物,毛淡褐色,雄的有角,角像鹿,尾像驴,蹄像牛,颈像骆驼,但从整个来看哪一种动物都不像。性温顺,吃植物。
瞑míng目:闭着眼。瞑,闭眼。
遂suì:于是。
迸bèng裂:裂开并往四处飞溅。迸,向处溅出或喷射;突然碎裂。
喜不自胜:高兴得不能控制自己。
径jìng:直接。
镌juān:雕刻。
开辟:开天辟地。
天真地秀,日精月华:天地日月的灵气。
二、相关背景:
1、关于作者
吴承恩(约1500~约1582),字汝忠,号射阳山人,淮安府山阳县(今江苏淮安)人。我国明代著名小说家,他所创作的《西游记》为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
2、关于《西游记》
《西游记》是吴承恩的前代传说和平话,戏曲的基础上,将无支祁传说跟取经故事结合到一起,并熔进现实生活的内容,创作出一部宏大的神话小说,它描写了唐僧师徒四人在前往西天取经途中历尽艰辛,一路降魔伏妖,最后取得真经的故事。
《西游记》塑造了孙悟空、猪八戒、唐三藏等性格鲜明、血肉丰满、理想化的神话人物形象,创造了神奇绚丽的神话世界,情节生动、奇幻、曲折,人物语言生动流利,富有鲜明的`个性特征,表现了一种幽默诙谐的艺术情超和丰富大胆的艺术想象力。
西游记》内容梗概:全书情节可分为四部分:第一,从第1回至第7回,叙述孙悟空出生、求仙及得道大闹“三界”;第二,从第8回至第12回,描写如来说法,观音访僧,魏征斩龙,唐僧出世的故事,交代取经缘起;第三,从第13回到第99回,描写孙悟空被迫皈依佛教,玄奘西行,路遇八十一难,但在佛力的支持下,由八戒、沙僧协助孙悟空保护唐僧,一路斩妖除怪,化险为夷,安达西天;第四,第100回为全书的结尾,描写师徒四人取经回到东土,都得道成为真佛。
三、全文按情节的发展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 ,这是情节的开端,写石猴的出世。
第二部分(第2、3自然段) ,这是情节的发展,写石猴的山间生活和发现水帘洞。
这一部分又可分为两层:
第一层:(第2自然段),写石猴的山间生活。
第二层:(第3自然段),写众猴玩耍,以及发现了瀑布。
第三部分:(第4自然段),写石猴发现水帘洞,带领众猴迸洞居住,而被拥戴为王。这是故事的高潮和结局。这一部分又可分为两层。
第一层(从“好猴”到“省得受老天之气”),写石猴发现水帘洞。
第二层(从“众猴听得”到完),写石猴带领众猴迸洞居住,被拥戴为王。
第三教学板块:大胆放手,弓1导参与;小组讨论,自主学习。
围绕课文让学生提出问题,最后经过筛选确定三个主要问题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
1、本文塑造了美猴王的形象,美猴王 “美”在哪里?
2、他有哪些性格特点?
3、这个形象既有神的色彩,又有猴的的特点和人的思想感情,三位一体,怎样理解?
教师深人巡视,参与讨论,由学生回答得出以下的答案。
1、引导学生从石猴的身世、行为、语言等几个方面探讨,得出美猴王的“美”表现在:身世美、行为美和言语美这三个方面(利用多媒体投放出对此的概括)作者通过这三方面生动的描写,主要通过石猴发现水帘洞和带领群猴迸住这两件事的描述,刻画了美猴王这个令人喜爱的形象。
2、学生通过讨论明确:这是个聪明荧巧、本领超群、有胆有识、深字众望的猴王。
3、美猴王是猴,是人,又是神。猴,表现了他的生物性;人表现了他的社会性;神,表现了他的传奇性。
四、精读课文,品析人物:
1、美猴王显然是故事中的主要人物,美猴王“美”在何处?
(1)美在出身神奇——名山仙石,天灵地秀,日精月华,化而为猴,却五官具备,四肢俱全。神奇的出身为美猴王神奇的本领做铺垫。
(2)美在行动活泼——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与猿鹤为伴,麋鹿为群,夜宿石崖,朝游峰洞。自然风光很美,石猴的行动活泼自在。
(3)美在行动勇敢——三次“瞑目蹲身”跳进跳出,动作敏捷,胆量超群。
(4)美在语言形象——“我进去!我进去!”“大造化!大造化!”“没水,没水”,在这重复的语言中,猴性尽显,急躁好胜的神态如在眼前。
(5)美在语言个性——“我们都进去住,也省得受老天之气。”这一句话和前文“避暑”一词遥遥照应,显示着对自由的追求。
2、他有哪些性格特点?
提示:这是个聪明灵巧、本领超群、有胆有识、深受众望的猴王。 美猴王是猴,是人,又是神。猴,表现了他的生物性;人表现了他的社会性;神,表现了他的传奇性。
3、小说的三要素是人物、情节、环境。其中,环境又包括了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作者为什么要塑造一个石猴赤条条的在花果山水帘洞这美丽如画的背景上活动呢?
提示(1)表达人们对美好自然生活的向往;
(2)表达人们对无拘无束的自由生活的向往。
五、拓展与延伸:
你看过《西游记》吗?你能不能说几个关于孙悟空的故事?
【教学目标】
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所以我设计一个具有浓厚现实色彩的虚拟情境,使用自由辩论的方式来分析美猴王形象,达到了我预想的效果。综合性学习提倡跨领域学习,所以我使用网络知识请同学们做网站,设计网页,立意是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的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又兼容并包,一举多得。虽然存在一定问题,如:有近一半学生对网络一无所知,但这种缺憾会给他们以强烈的震憾,引导他们去探究未知的领域。综合性学习强调合作精神,所以我都采用小组合作式、集体讨论式完成问题探究过程。课文虽是节选,但情节清晰,内容完整。
语文教案 篇2
学习目标:
1、认识本课6个生字,会写本课15个字。
2、正确读写信息、网络、遍布、信箱、五湖四海、迫不及待、目不转睛、赞叹、恋恋不舍、新奇、功能等词语。
3、能正确朗读课文。
学法指导:
利用偏旁、部件、新旧字联系等记认字形。
一、自主学习
1、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遇到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遇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把课文读通顺。
2、同桌之间互读课文,共同正音。
3、检查识字情况,指名读词语。
信息 网络 遍布 信箱 赞叹 新奇 功能 敞开
情不自禁 五湖四海 迫不及待 目不转睛 恋恋不舍
4、给下列加粗的字注上拼音。
( )( )( ) ( ) ( ) ( )
信息 网络 遍布 信箱 五湖四海 迫不及待
( ) ( ) ( ) ( ) ( )
目不转睛 赞叹 恋恋不舍 新奇 功能
二、合作探究
1、自主识字。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识记生字。
(2)学生交流自己的识字方法,鼓励有创意的识字方法。
2、认真观察今天要写的生字,说说我们在写这些字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3、通过联系上下文或借助工具书,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
情不自禁: 迫不及待:
目不转睛: 恋恋不舍:
4、讨论交流,课题中的“信息高速路”到底指的是什么?
三、课堂小结
通过读课文,我知道了 。
四、课堂检测
1、拼一拼,写一写。
wǎng lu p bù jí dài chǎng kāi píng mù
( ) ( ) ( )( )
jiā tíng xiào mī mī yóu jiàn yuè lǎn
( ) ( )( ) ( )
2、比一比,组词语。
跨( )贺( )悟( )盯( )
垮( )架( )语( )钉( )
五、课后反思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知道学校是学习知识的地方,作为学生,要养成天天上学不迟到的好习惯。
2、在语言环境中识记“我、校”2个生字、1个词语,能正确朗读句子。
3、通过参观活动感受校园的美丽,学习用语言将自己所看到的校园面貌清楚、响亮地表达出来。
教学过程:
一、儿歌导入,揭示课题。
1、小朋友,我们已经是一名小学生了,和大家一样,画面上的这个小朋友今年也刚刚读一年级,你瞧,他背着小书包要干什么去呀?
2、出示词语:学校
(1)抽生领读。
(1)学习生字:校
交流记字的不同办法
:生活中处处有识字的机会,除了别人教,自己学,还要认真听,用心记,这样我们认识的字就会越来越多。
3、(继续看图)小朋友背着书包正高高兴兴往学校走去,听,他一边走还一边唱着(上学校)呢,让我们也来一起听听。
听录音(上学歌)
再听录音,想一想:小朋友喜欢上学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4、交流。
过渡:是呀,小朋友喜欢上学,他要自豪地告诉大家——我高高兴兴上学校。
二、继续学习生字、新词,指句。
1、出示句子:我高高兴兴上学校。
(1)师领读。
(2)抽生读,齐读。
2、句子中还有个生字想跟大家见面,你认识它吗?
抽生读,随机学习生字:我
(1)我:读准第三声,开火车读,知道“我”指的'就是自己。
画面中的小朋友介绍自己高高兴兴上学校,你也能向大家介绍一下自己的情况吗?
(2)指句。
除了双休日,从星期一到星期五,小朋友都高高兴兴上学校,刮大风,下大雨都不怕,你也能做到吗?读句子,指导学生读出高兴的语气。
3、巩固字词——叫号游戏。
三、参观学校,练习交流。
1、小朋友,我们高高兴兴上学校,学校就像我们新的家,这个家中都有些什么呢?下面就请大家跟着老师到校园里走一走,一起来认识认识我们的新家。
2、参观校园,师作介绍。(也可以播放录像)
3、交流:你看到学校里有什么?
(1)抽生交流。
(2)把你看到的讲给你的同桌听。
语文教案 篇4
教材分析:
这是拓展阅读中的一篇文章。课文讲述了德国著名化学家李比希“一成一败”的两个小故事。课文别具匠心的标题和巧妙的描写,向我们展示了一个要求自己“更认真”“更严谨”的化学家形象,让我们明白只有不断地吸取失败的教训,才能迎来一次又一次的成功。
学情分析:
一看题目,学生就会提出许多问题,带着问题阅读,学生会有强烈的探究欲望。另外,文章的词句也较为浅显,只要老师能够大胆放手,学生一定会在交流中生发出更富个性化的想法,形成自己的独特感受。
教学目标:
1、在略读和精读的过程中,感知课文内容,了解人物的.内在精神。
2、明确为什么以“标签”为题。
3、品读课文中的细节描写。
4、学习李比希认真、严谨、一丝不苟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
了解李比希认真、严谨、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
教学难点:
通过重点词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
课件、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1、出示课件(形形色色的标签图片)
同学们,图片上的这些东西我们都可以用一个词语来称呼它们,叫什么?(学生回答:标签)
2、师相机提问:看了图片,谁能简单的说说什么是标签?
3、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是《床头上的标签》,看着这个题目,你们会产生什么样的疑问?(请学生把问题写在小纸条上。)
抽生回答。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内容
1、检查预习情况(课件出示字词)。
抽生朗读、跟读、齐读。(相机介绍文中三位人物)
2、读课文,思考:课文围绕主人翁重点写了几件事情?
3、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填空(课件展示)。
(三)分析交流,解决疑问。
1、带领学生整理提出的疑问,简单的问题直接在交流中解决。
2、结合学生的质疑提出新的学习目标。
预设
(1)是什么使李比希与新元素失之交臂?
(2)为什么要将标签贴在床头?
(3)标签起到了什么作用?
(4)为什么以“标签”为课题?
将学生分为4人小组,分别研究这4个问题。
3、抽生交流。
在交流问题(1)时,老师出示句子
他()呼吸,()地阅读,读完()。
请学生填空,然后抓住填上的词语说说自己的感受,想象李比希此刻会想些什么?
在交流问题(2)时,师问:把李比希贴标签的句子勾画出来。(课件出示),你感受到了什么?
在交流问题(3)时,师问:李比希的“更认真”“更严谨”表现在哪里?学生在课文中画出有关词句。如:问、没有放过、反复思考、动手实验、查等。让学生体会抓住一个方面将事情写具体的方法。
(四)总结
从李比希的一成一败两个故事中,你学到了什么?李比希身上具有怎样的科学精神?
(五)小练习。
如果选取下面这件事来介绍李比希,应当怎样调整内容?
李比希经常从黎明工作到黄昏,又从黄昏工作到黎明。他的仆人常常这样抱怨说:“您整天都在实验室里工作,使得我简直没有机会等您不在时打扫它。”
(六)配乐朗诵课文。
(七)课外拓展。
推荐阅读叶永烈的《逝世前的科学记录》、《叶永烈讲述科学家故事100个》、爱因斯坦的《悼念玛丽。居里》。
板书设计:
床头上的标签
叶永烈
失败:与新元素失之交臂
李比希 认真、严谨、持之以恒
成功:提高柏林蓝的质量
语文教案 篇5
设计理念:
运用多种教学形式,从兴趣入手,让学生在乐中学,趣中学,巩固知识,培养能力。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识字的方法
2、丰富学生的词语和进行句子的训练。
3、引导学生读读背背和说话训练。
重点难点:
重点:丰富学生的词语和进行句子的训练。
难点:进行说话训练。
方法:自主、小组、讨论、探究、自习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词语片。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激趣引入:
同学们,今天老师想带大家去语文百花园五进行一次擂台比赛,你们想去吗?
二、 识字比赛(学习汉字真有趣):
可以利用部首来记字。像“花、苗、芽¨¨¨”都是与草有,关所以都是“草字头”:而“宝、安”都是有“宝盖头”的字,可以想像因为在一个物体的遮挡下,宝贝的安全才能得到保障,教给学生此类的记字方法,让他们自己总结并利用这种方法举一反三地说一说其他生字。
1、课件出示第一题中的字,自由读。
2、每组选一个同学进行比赛,看谁的发音最准确。
3、读了这些字,看谁的发现最多。
4、你还有什么更好的记字方法,向大家介绍。(可任选字,方法好的奖红花。)
三、 词语积累(学习读一读,说一说)
我们汉字不单单是字有趣,你们看,这些词语更有趣了。(课件放出第二题中的词语)
1、指名读,你们有什么发现?
2、小组交流。
3、全班分四组比赛,说出带有数字的词语来。(说出一个十分,冠军奖红旗。)
小结:这节课大家一起练习记忆有关汉字的方法,并且也学习快速记住这些词语丰富了词汇能正确选择填空,背诵唐代诗人李峤的《风》。
后记:
朱红英:这节课我们运用了多种教学形式,从兴趣入手,让学生在乐中学,趣中学,巩固了知识,培养了能力,对“清清的”、“青青的”两个词语,他们能根据字型去选择句子。但有少数学生不能记住住。
肖丽英:这节课我们运用了多种教学形式,从兴趣入手,让学生在乐中学,趣中学,巩固了知识,培养了能力,对“清清的”、“青青的”两个词语,他们能根据字型去选择句子。
胡梅影:在设计运用多种教学形式,从兴趣入手,让学生在乐中学,趣中学,巩固知识,培养能力。大家一起练习记忆有关汉字的方法,并且也学习快速记住这些词语丰富了词汇能正确选择填空。但有少数学生不能记住住。
第二课时
一、选词读句(学习看图填词语,读句子):
要求:先让学生弄清楚被选的三个词语的意思,再分别根据句子需要,将其填入空格中。“青青的”和“清清的”读音相同,意思却不同,只有说水很干净时,才用“三点水旁”的清。
1、图上有什么?它们在什么地方干什么?(课件出示课文的图,并随机点出“青青的”、“清清的”、“圆圆的”。)
2
、出示课本第三题,让学生把上面的词语拉到合适的位置。
3、指导读。
4、补充练习。
四、 背一背:
要求:是背诵的是唐代诗人李桥,诗人对自然现象观察非常细微,通过秋叶的飘零、春花的开放、波浪的涌起、翠竹的歪斜,从是令上、强度上写出了无形的风的力量
1、让学生借助拼音自己读,把是读通顺、再由熟读到背诵。诵读时,要注意读出重音和停顿,读出节奏和韵味。
2、教师范读,学生自由读。
3、指名读正音。
4、同桌互读。
5、试背一背。
6、让学生自己说一说是怎样背诵的。
小结:这一节课我们主要巩固了词语的.积累,丰富了学生的词句的听、说、写能力的培养,学习了诗歌的背诵方法。
后记:
朱红英:通过巩固练习学生把握了字、词、句的听、说、写的锻炼,丰富了词汇。但是句子的练习课后还要注意个别铺导,加强差生说写能力的培养。
肖丽英: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语文百花园六的“背一背”和词语的积累,学生能够较熟练地掌握,但是,诗歌的朗诵缺少语气,今后加强练习。
胡梅影:通过语文百花的巩固练习,学生进一步地熟练了本单元的字、词的掌握丰富了词汇,但是,今后也还应加强词语的积累。
第三课时
一、 谈话引入:
我们听过了《羊和兔过桥》的故事吗?你们想知道我们今天的“桥”是怎样演变而来的吗?
二、 指导训练
(一)、读一读
1、出示《走过一座桥》,齐读。要求学生能借助拼音和自己的经验把短文读通、读懂。注意读准字音。
2、学生自由读,注意把词语读准。
3、再读短文,边读边画出自己的发现。
4、小组交流。
5、再读短文,让学生说一说:你通过学习短文,知道了什么?
6、学生汇报。
7、教师指导朗读。
(二)、能说会道:看谁想得妙
1、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有哪些东西是圆形的。
2、引导学生读题,弄清楚题目的具体要求。
3、图上画的是什么?它们都是什么形的?
4、学生动手,鼓励学生大胆创造,并指导学生在圆圈中画出各种不同的画。画上颜色,变成不同的画。
5、在四人小组中把你画的向大家说一说。并说说是怎样想的。
6、选出几位同学的评一评,让他们说一说,看谁想得妙。
小结:这节课我们分组讨论如何将三个圆圈添上几笔,画上颜色,变成不同的画,并让大家评一评,将好的贴出来。
板书:
语文百花园六
1、汉字真有趣
花苗芽菜草苹宝安空穿
2、读一读,说一说
一干二净七上八下
三心二意九牛二虎
四面八方五颜六色
3、 看图填词
语,读句子
青青的清清的圆圆的
孔雀在——————草地上散步。
青蛙坐在——————荷叶上唱歌。
鸭子在——————小河里游水。
后记:
这节课“能说会道”,通过学习,学生明白了桥的来
在“看谁想得妙”中,大家都能画出图形,但形式不多,向大家说一说时,句子不够通顺。今后注意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语文百花园六”的“读一读”以及“能说会道”,通过学习,学生明白了桥的由来,在“看谁想得妙”中,大家都能画出图形,但形式不多,向大家说一说时,句子不够通顺。今后注意句子练习培养。
通过学习丰富了学生的词语和进行句子的训练。我们分组讨论如何将三个圆圈添上几笔,画上颜色,变成不同的画,并让大家评一评,将好的贴出来。巩固了知识,培养了能力。
语文教案 篇6
一、教学目的:
1、认识17个声子生字,其中会写“英、芬、扑、黑、法、便、念、最”8个字。
2、读懂课文内容,理解结尾句的含义。
3、学习英子孝敬长辈,关爱他人的美德。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掌握生字的音、形、义,读懂课文内容。
2、难点:理解结尾句的含义。
三、教学准备:
1、课前观察阳光下景色,感受阳光的美好。
2、教学课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1、春天,到处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色。一大早,英子就来到绿茵茵的草坪,她看到了什么呢?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2、(课件:听《七色光》的旋律,看主人公英子来到绿茵茵的草坪。草坪里花儿开,鸟儿飞,阳光非常明媚。)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坐在这灿烂的阳光下,英子有一个美妙的想法,她想做什么呢?能做到吗?我们看看课文是怎么说的。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把每个句子读通顺,把不会念的或难念的字圈出来,借助拼音或请教同学、老师多读几遍。还可以和同学合作练习朗读,这样你会读得更好。
2、说一说小英的想法是什么?
3、快乐识字。(出示课件:带生字的花朵)
(1)瞧!花儿沐浴着春光就要开了,花儿上的字你都认识吗?
(2)教师相机点拨:“英”、“坪”、“翔”的韵母是后鼻音,“芬”、“茵”、“欣”、“严”的韵母是前鼻音。“英”和“茵”应进行比较认读,加以区分。
(3)你们有什么好的办法能把小花上的生字记下来吗?
教师相机点拨:“英、芬、扑、便”等字可采用熟字加偏旁部首的方法识记,其中“扑”字是“提手旁”,不要写成“木字旁”。用比一比的方法,通过与熟字比较字形帮助识记生字。如“黑”和“里”字形相近,“黑”的上面部分里面是两点,不能写成“里”。
(三)形成应用,巩固生字。
1、我们新认识了这么多生字宝宝,其中有8个生字包宝宝想住进我们的田字格里,下面我们就来给他们安家吧!
2、仔细观察8个生字,想想写这几个字要注意什么。
a) 上下结构的字:“英”、“芬”、“最”下面部分占的位置稍大,“黑”、“念”上面部分占的位置稍大。
b) 左右结构的字:“扑”左右均等,“法”、“便”右边部分占的位置稍大。
c) “最”字中间的一横应拉长,贯穿左右。
d) “黑”中间的.一竖要写在竖中线上。
3、教师范写,学生观察。
4、学生独立书写。
5、老师通过投影展示优秀作品。
第二课时
(一)情境导入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阳光》,请大家和老师一起读课题。
学生齐读课题
(二)精读课文
1、今天,阳光是那么明媚,英子来到了绿茵茵的草坪。她发现不光是她的花儿、草儿,沐浴着阳光都显得特别美,不信你看看!
2、(课件:大自然在阳光下的景象。)
①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②想想英子还可能看到哪些景色?听到什么样的声音?
③读一读课文中是怎样描写的,你能从第二自然段中找出一个最能概括这美丽的景象的词吗?(“欣欣向荣”)
④你能把这欣欣向荣的景色读出来吗?我们比赛看谁读得美。
3、你们瞧,在明媚的阳光下,英子乌黑的头发闪闪发亮,阳光是多么可爱啊!
这时英子心里闪出一个美妙的想法。
4、(课件:人物画面弹出一个旁白:“多好的阳光啊!我要把它带回去,作为礼物送给奶奶。”)
①指名读这段话。
教师点拨:读了英子的想法,你们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到第4自然段中去找答案。
②想一想,如果把课文的第4自然段去掉行不行。
(去掉就不能让读者明白英子送阳光的原因了,只有把这个原因补充说明了,事情的发展才显得完整。)
5、下面,我们就和英子一道把阳光送到奶奶那里去吧!
①指名读5、6自然段
说说英子是怎样把阳光带给奶奶的?(用裙子把阳光包回家)
②为了能把阳光带给奶奶,英子可小心了,她包得多仔细啊!你从哪里可以看出她包得很小心。(“紧紧”、、“严严实实”)。
③这么严实她还不放心,她回家的速度还特别快,你能从哪里看出她回家迫不及待吗?(“一进门”,“一边说着,一边打开”)
6、谁能体会英子的心情,把描写她包阳光的句子读一遍。
学生读过后,老师示范读
7、同学们,你们能告诉英子,阳光跑到哪儿去了吗?
(让学生指出阳光是不能用裙子包回来的)
8、请同学们体验英子带阳光回去先高兴后伤心的心情。
先自由练读,再四人小组练读,指导互相评价,再推荐代表朗读。
9、英子多么伤心啊!阳光带不回来,奶奶又不能出去,那她就不能像我们这样沐浴着阳光了啊!英子越想越伤心,奶奶知道了赶紧抱住了英子。
10、请同学们读这两个句子
(课件:“奶奶把英子抱在怀里,很久没有放开。”
“奶奶把英子抱在怀里,很久很久没有放开。”)
①比较这两个句子,课文中的句子说明了什么?
体会到奶奶之所以“把英子抱在怀里很久很久没有放开,是因为她已经被英子的行为深深地打动。所以她对英子说:“好孩子,不要着急,阳光跑到了你的心里,也跑到了我的心里。”
②“阳光跑到了心里”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英子的关爱、体贴已经像阳光一般温暖着奶奶的心。
11、全班齐读第7自然段。
(三)课外延伸。
1、阳光是看得见却摸不着的,爱动脑筋的小朋友,你有什么好办法让阳光长上脚跟着我们走吗?
2、引导学生借助镜子,玻璃等物体折射阳光,让阳光按着我们指定的方向前进,达成英子的心愿。
六、板书设计
6、阳光
英子 奶奶
爱
语文教案 篇7
冀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1 槐乡的孩子
教学要求
⒈正确认读本课十一个生字,会写田字格里的十一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积累优美语言。 ⒊品读重点语句,谈谈自己的体会,感悟槐乡孩子自立、自强的形象。
⒋结合课文语段,想象作者描绘的画面,体会画面的美,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和热爱劳动的情感。
教学重点
1.通过朗读课文,感受槐乡的风土人情及槐乡孩子勤劳淳朴、吃苦耐劳的品格。
2.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精妙,品析语言的魅力。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布置预习:1熟读课文。2、自学生字新词3、了解槐树、槐花。
第一课时
一分钟竞赛(一分钟记忆)
山山洼洼噼噼啪啪摇摇晃晃匆匆忙忙犹犹豫豫
甜丝丝香喷喷白茫茫绿油油美滋滋清凌凌
一、导入新课
槐林飘香
一湖月夜渚流光,万树琼花浮暗香。心醉不知归去路,欲把草畔做寝床。
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槐乡,走进生活在那里的天真可爱的孩子们。
二、初读课文
1.教师朗读,学生边听边想象画面。
2.当我们沉醉于这如诗如画的槐乡风情中,此刻你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让学生说出听后的整体感受。
3.槐乡独特的风土人情令人陶醉,相信读了课文你们一定会被槐乡那独特的风情所吸引.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
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生字新词的读音。遇到不理解的词语,联系上下文理解。一些词语要想像当时的情景、联系生活实际去理解,如暮霭、草垛等。
三.品读欣赏
1、按自然段指名朗读,教师相机纠正读音。
(如“酿”读niàng,不要读成liàng;“塑料”的“塑”读sù,不要读成suò。)
2、你最喜欢槐乡的那个季节?把你喜欢的部分读给大家听,并联系课文说说理由。
学生交流,教师适时评价。
(1)请喜欢五月槐乡的孩子谈体会:
(槐乡的五月令人兴奋,让人陶醉,处处浸润着槐乡特有的风情。)
(2)喜欢八月槐乡的同学谈体会:
(槐乡的八月,给孩子们带来繁忙与收获,浸透着孩子们吃苦耐劳的精神。)
3、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喜欢的段落。
4、小结:槐花飘香的五月,是孩子们满意的季节,他们幸福快乐;繁忙的八月,孕育了孩子们勤劳善良、自立自强的品格。
5、说说心里话:你想做槐乡的孩子吗?为什么?小组讨论,指名回答,畅所欲言。
四、布置作业。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第二课时
一分钟竞赛(一分钟记忆)
热情好客 勤劳淳朴 风土人情 令人兴奋 让人陶醉 潇洒豪放 吃苦耐劳 自力更生
孕育 勤劳 善良 自强 自立 馥郁 如雪的颜色 多姿的形
态 飘溢的香味 笔笔融情
一、检查复习,导入新课。
⒈指名背诵你喜欢的段落。
⒉上节课,我们欣赏了槐乡的美景,感受了槐乡孩子的幸福快乐。这节课,我们一起来体会作者优美质朴的语言。
二、品读佳词妙句,领悟作者用词的准确。
找出你认为写得好的词语,多读几遍,想一想作者这样写得好处。以下是要求学生重点领悟的':
⑴叠词的广泛运用,使文章读起来琅琅上口。如:槐豆豆、香喷喷、山山洼洼、摇摇晃晃、一缕缕炊烟、香香的花粉。找出文中的叠词,读一读。 ⑵比喻、拟人修辞方法的运用,使文章的描写更生动形象。“有的槐花抱在一起,远看像玉雕的圆球;有的槐花一条一条的挂满枝头,近看如新疆姑娘披散在肩头的小辮儿。”生动形象的写出了槐花的润泽精美以及槐花的俏皮和充满灵气。那美丽的样子,真使人见人爱。“老槐树心疼的伸出手臂为他们遮住露水,并轻轻的哼着谁也听不懂的歌。”槐乡人培育了槐树,槐树庇护着槐乡的儿女,如父母疼爱着自己的儿女。多么温馨的画面啊!
找出文中的其他比喻句、拟人句,读一读,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⑶侧面烘托的描写。如“嗡嗡嗡,小蜜蜂飞来了,采走了香香的花粉,酿出了甜甜的蜜。噼噼啪啪,孩子们跑来了,篮子挎走了白生生的槐米。”作者从侧面写出了槐花的香,这是槐花的馨香引来了蜜蜂,引来了孩子。“鸡儿热的耷拉着翅膀,像塌了架的草垛;狗儿热的吐出舌头,躲在树荫下直喘粗气;蝉儿热的不知如何是好,到处扯着嗓子乱叫。”这几句对动物的描写,道尽了八月的炎热,更衬托出槐乡孩子勤劳勇敢、吃苦耐劳的品格。
三、学习生字。
1、自读生字,想一想,在字形方面,你要提醒大家什么?你有没有最好的方法记住它?
2、用生字组词扩展对字义的理解。
四、布置作业:摘抄好词佳句
2、 捅马蜂窝
教学要求:
1、正确认读本课十四个生字,会写田字格里的十二个生字。能借助工具书或结合语境与生活经验理解“乐园、冒险、复仇、痊愈、罪孽、舒心”等词语的意思。体会“爬满青苔”的“爬”,“闯进屋来”的“闯”,“拖进了屋”的“拖”等词的形象性。
2、朗读课文,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3、联系课文有关语句说一说“我”情感的变化,引发思考人与动物如何相处。
教学重点:
1、学会生字、新词。
2、能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能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谈话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来学习《捅马蜂窝》,说说你曾做过类似的事吗?检查预习情况
出示本课生词,指名认读
闯进 反驳 胆怯 耗尽 慌忙 胶水
教师提示:“怯”字读“qiè”,不要读成“què” ;“嬉”字读“xī”,不要读成“xǐ”;“慌”字不要多一点。
观察每组字有什么不同,再组词。
邦( ) 去( ) 荒( ) 交( )
绑( ) 怯( ) 慌( ) 胶( )
语文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认识帘,女等14个字,会写女、太等6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在父母生病或有困难时,有体贴、照顾父母的愿望和行动。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课文蕴涵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2课时
课前准备
1.巩固字词的课件。
2.文中的两幅插图。
3.《乌鸦反哺》的故事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抓住字眼,谈话质疑
1.看到课题你有哪些疑问?(根据学生疑问教师梳理:月亮的心愿是什么?它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愿?实现心愿了吗?)
二、初读感知,学习生字
1.感知。
(1)轻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句子做上标记。
(2)同桌互相检查读文,没读好的句子多读几遍,再听听学习伙伴是怎么读的。
2.识字。
(1)小组内组长带领认读生字,注意读准翘舌音装,后鼻音另、病。
(2)组内自主交流:这些生字中哪些你已经认识了?是怎么记住的.?(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识字,如熟字加偏旁,猜字谜,联系生活等)
(3)检查字词(带拼音读、去音读、环境中读)。
3.书写。
(1)重点指导女。(了解女字和女字旁在书写上的区别:太写竖撇时要先竖后撇,气写好最后一笔,弯处要像一张弓,钩处要有力)
(2)生练习书写,师生共同评价,交流展示。
三、精读课文,自主探究
1.读议。
(1)默读思考:自己提的问题哪些能解决?哪些还有困难?
(2)组内交流读书收获,教师相机点拨指导。
2.交流月亮开始的心愿:(出示图一)
(1)边观察边读找一找:月亮为什么会有这个心愿?(找相关句子读一读)
(2)理解自言自语,仿照说一句话。
(3)应怎样读这句话?试着读一读。(指名读,生生评价,自己评价)
(4)明天有个好天气意味着什么?(引导学生说出孩子们可以高高兴兴地郊游,想象着当时情景说一说)
四、课后小结,留下思考
1.教师小结孩子们如期去了吗?我们将继续学习第8课。
2.布置作业巩固生字词。
板书设计
8月亮的心愿
↓
(图一)明天有个好天气
第二课时
一、复习字词,导入新课
1.出示词卡,读准字音。
背包天气装着照顾另一家(背字是多音字,应强调)
离开生病太累医生悄悄地
2.集体抽读,巩固记忆。
3.导入:月亮让明天有个好天气的愿望实现了吗?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8课。
二、深入体会,角色朗读
1.师,月亮看到小女孩准备好了行装,就决定明天有个好天气,它的心愿发生变化了吗?(出示图一,回顾上节课内容)打开书找一找,读一读。
2.细读二──八自然段。
(1)读懂了什么?小女孩的心愿是什么?月亮看到这一幕,它会想什么?(指导学生读书,启发说出小女孩的心愿是照顾妈妈;大胆想象月亮的想法)
3.朗读母女对话。
(1)你觉得应怎么读?
(2)同桌练读,互相评价。
(3)指名读──分角色读。(说一说读得怎么样?)
三、精读课文,熏陶情感
1.轻读课文,想想月亮的心愿为什么前后不一样?
2.小组合作交流。
3.月亮是怎样让每个孩子都开心的?(读最后一自然段)
4.再读课文,说说你喜欢文中的谁。请你夸一夸。
四、课外拓展,活动实践
1.故事《乌鸦反哺》,《乌鸦爱妈妈》。(要学生清楚乌鸦在妈妈老的时候,能处处照顾妈妈,多令人感动啊!自己也应体贴照顾家人)
2.为他人再许个心愿。
板书设计
8月亮的心愿
↓
图1:明天有个好天气
↓
图2:还是下雨吧
(照顾妈妈)
语文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①快速阅读课文,概括课文内容要点。
②理清文章的思路。
③领会运用比喻的妙处。
④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的兴趣和留心自然现象的习惯。
教学重点
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理清写作思路,体会运用比喻的妙处。
课前准备
学生搜集有关云和天气的谚语,有关云的成语、诗词、文章片断等,解决课文中的生字。
教学内容
《看云识天气》是一篇科普文,作者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从两个方面介绍了云和天气的关系:不同形态的云和天气的关系;不同光彩的云和天气的关系。作者在说明的过程当中,选取了恰当的说明角度和说明顺序,因此显得层次清晰,条理分明。这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检查预习
①导入新课
唐代诗人刘禹锡在《竹枝词》中写道,“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生动地描绘了一种有趣的天气现象,说明作者对这种自然现象观察得非常细致。因为天气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所以,千百年来,人们也在一直留心观察自然界,以图掌握规律,为人类服务。事实上,天气的变化也自有它的.规律,自有它的征兆。现在,我们来看一组图片,你能说出它们与天气有怎样的关系吗?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科学小品文——《看云识天气》
②检查预习生字情况
二、整体感知
①出示学习目标。
②听读课文,思考:
a.云和天气到底有怎样的关系?
b.本文主要介绍了哪些云及其光彩?它们各有怎样的特征?分别预示怎样的天气情况?
请你设计一种表格来完成,看谁设计的好。
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共同完成上述题目。
[明确]
①天空的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
②对于设计得好的同学要提出表扬。
三、重点研讨
①本文介绍了这么多的云和云的光彩,但我们读来条理清晰,作者是怎样做到这一点的?
你能从课文中找出有关语句吗?
学生速读课文,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交流,最后师生共同明确:
文章先说不同形态的云和天气的关系。第1段概述,先用“天上的云,真是姿态万千,变化无常”一句总说,然后描绘了万千姿态的云。第2段是3、4、5段的“纲”:“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后面三段就是遵循这个“纲”展开的。第3段照应“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第4、5段照应“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第6自然段开始写“云的光彩同天气的关系”,最后一段总结全文。在文章内部,作者也是按照一定的思路来介绍的。例第3段,把“薄云”又分为“卷云”、“卷积云”、“积云”和“高积云”,并分别介绍了它们的特点及和天气的关系。
②本文是一篇介绍科学知识的说明文,但语言生动,对云的描摹也细致形象。作者主要采用了哪些修辞方法?运用这些方法有何好处?试从课文中找出几例加以体会。你能否
仿照课文中的例子造几个句子?
a.学生在课文中画出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方法的句子。(侧重于比喻的修辞方法)
对于修辞方法,学生了解即可,关键体会运用比喻等修辞方法的好处(学生朗读找到的运用修辞方法的语句,重点谈谈体会)。
b.齐读课文第1自然段,体会说明语言的生动特点,并仿照课文造句。
示例:天上的云……像峰峦,像河流,像雄狮,像奔马……
[造句]
远处的霓红灯亮了,……
每月光照在地上,像……
四、小结
本文介绍了种类繁多的云及云的光彩,但文章层次清晰,很有条理,关键在于作者选取了合理的说明顺序。先说什么,后说什么,作者做到了心中有数。另外,作为一篇科普说明文,作者写得非常生动形象,这得益于运用了恰当的修辞方法。除此外,更重要的是对于自然现象的细心观察。其实,只要我们做生活的有心人,善于观察,一样可以写出精彩的文章来。
五、拓展延伸
小组交流自己收集到的有关云的谚语、成语、俗语、诗词及文章片断等。
六、布置作业
留心自然界的各种现象,写一则观察日记。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教案(经典)08-24
[经典]语文教案08-17
【经典】语文教案11-20
语文教案07-22
语文赵州桥教案11-28
语文小学教案01-03
语文树教案12-06
语文下册教案12-14
(精选)语文教案12-09
语文《台阶》教案1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