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选)语文教案8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语文教案8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明确什么是请教。
2、懂得向人请教是道德修养的一种表现形式。
3、向人请教应该注意些什么。
教学重难点:
能围绕一个意思把话写具体。
教具准备:
录音磁带
教学过程:
一创情景,激发学生对“请教”的兴趣
老师可以连续提出几个学生不太懂的问题,让他们知道“请教”是生活和学习中的一种需要。
二读一读“请教”全文,标出自然段,了解文章内容。
1、读一读第一自然段,说一说讲了什么?请学生自由发言。
学生发言。
2、读一读第二自然段,说一说告诉了我们什么?
学生发言。
3、读一读第三自然段,说说你明白了什么?
学生发言。
教师总结:
“请教”就是请求别人指教的.意思。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道出人要虚心请教的道理。只有不断地向别人请教,才能变不懂为懂,不知为知。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梳理详略,加深理解。
2、揣摩文中的美词佳句,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独特感受。
3、学习小说采用白描的手法,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来刻画人物的方法。
4、领会小说景物描写的特色,理解本文景物描写对表达中心思想的作用。
5、体会农家少年的'淳朴善良、好客能干和“我”与农家小朋友的诚挚情谊。
教学设计:
以品读体验为主
《社戏》全文原有前后两个部分,课文节选自后一部分。在这一部分中,作者记述了一段幼时看社戏的经历,表现对童年美好生活的回忆和留恋之情。本文的景物描写、细致逼真,充满了江南水乡的诗情画意。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品读体验,在品读中领会作者是如何抓住特点描写景物,又是如何融情于景的,同时联系生活,在品读体验中揣摩语言,加深对人物形象的理解。本篇安排三个课时进行教学。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之情,学会通过文字来表达感情。
2.学会正确选择材料写作文。
3.先想后写,学会通过具体事例来表现内心情感。
教学重点
怎样把事例写具体,通过事例来表达自己的感情。
教学难点
选择合适的材料。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谈我们的生活。
1.小组同学相互说一说自己生活中美好的事情。
2.比一比,谁的生活最美好。
3.议论一下:美好的生活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今天,我们就来写写我们的美好生活。
(板书:让生活更美好)
二、说说心动的活动。
出示:
微笑、诚信、梦想、创意
运动、集邮、旅行、种花
1.各小组的同学阅读课件上的词语,然后就自己喜欢的一项活动谈一谈。
2.指名班内汇报。
梦想:让人奋进,为实现梦想不断努力。好好学习,超越自我,追求永不停步。
创意:美好的创意让生活变得充实、美好,充满诗意。
旅行:欣赏祖国的.大好河山,领略迷人的风光,陶冶情操,开阔视野。
……
3.教师小结,评价。
三、写写选好的话题。
1.围绕上面课件上出示的话题写一篇习作。
2.温馨提示:
出示:
是什么让你的生活更美好?
它是怎样影响你的生活的?可以通过写哪件事来体现这样的影响。
把这件事给你带来的快乐与美好写详细一些。
3.读读优秀的例文
(1)习作前,学生读一读这篇优秀的例文《诚信,让生活更美好》(课前已经发到学生手中)
出示:
诚信,让生活更美好
诚信就像一颗蜜糖,给你甜蜜;诚信就像一汪清泉,给你清凉;诚信就像一艘轮船,带你启程远航……在我心中,诚信是那么珍贵。
还记得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里,妈妈给了我10元钱,让我去买文具。于是,我兴高采烈地来到文具店里,只见文具店里的文具多得让人看了眼花缭乱。当天文具店里的生意十分火爆。我看中了一支8元的钢笔,我刚给了钱,当老板要找我钱时,一个顾客又把老板喊了过去。不知是老板匆匆忙忙,还是把钱看错了,老板给了我10元。我心里想:别看是10元,对于大人来说可能不算什么,但对于我们小学生老说,是一笔不小的财富,10元还可以买许多文具,但是我就变成一个不诚实的孩子了,可是不拿的话,到嘴的鸭子又飞走了。
于是,我颤抖着手接过了钱,拿到钱我马上塞进口袋里,便飞快地向门口冲去了。但没等我跑出门口,老板就把我叫住了。我一惊,心里就想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难道是老板发现多找我钱了。我一转身,老板笑着说:“小朋友,你忘拿钢笔了。”我这才想起来我走得太快忘记拿钢笔了。于是,我接过钢笔,我觉得这钢笔变得非常重,时间又像在和我作对,感觉过得非常慢,我才走了几分钟,就像走了几个小时。我终于接受不了良心的指责,于是,我又回到了文具店里,我向老板承认了错误,但没想到,老板非但没有怪我,反而夸我是一个诚实的孩子。这时我心中的一块石头终于落地了,我再也不用受良心的谴责了。
诚信是可贵的,拥有诚信的人是幸福的。让我们都拥有诚信,让生活变得更美好!
(2)读完后,小组同学说一说自己的收获。
(3)开始习作
四、分享伙伴的作品。
1.写完后,和附近的同学交换看一看。
2.互相批阅,提出自己的建议。
3.听同学建议,修改自己的作文。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2.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以及生活积累理解诗句的意思。
3.理解诗中所蕴含的哲理。
教学重点:
理解诗意。
教学难点:
感悟诗的意境,理解“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所表达的思 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课
1.从小学一年级或者更早的时候,同学们就已经开始接触古 诗,通过或读或背的形式,相信同学们也一定积累了不少古诗,那现在有 没有同学愿意来背诵你所知道的其中一首古诗了?生背诵已学过的`古诗。引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四课古诗二首里的第一首古诗《乐游源》。
2.播放学乐师生精彩的导学成果。
二、新授
(一)作者简介
李商隐,唐代诗人。诗作文学价值很高。 主要作品有《锦瑟》《夜雨寄北》《无题》等。 名言佳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二)初读诗文,感知诗意
1.要求学生至少读四遍。前两次读准字音,看注释了解诗意,了解全文内容。后两次带着感情去读,注意其中的停顿。
2.老师指点朗读,纠正其中的错误,指出重点掌握的字词。
3.学生自主朗读诗歌,读准读通。
读准字音:适( ) 驱( ) 昏( )
4.指名读,纠正字音。
5.默读古诗,结合课文里的解释,掌握字词,理解诗意。
(1)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夕阳: 好: 近: 黄昏:
(2)图文结合,谈谈你对整首诗的理解?
(三)品读感悟
1.知诗人心
齐读诗的第一、二句,思考:
(1)诗人何时驱车登古原?心情怎样,你是从哪个词看出来的?
(2)指导朗读第一、二句,体会诗人郁闷压抑的心情。
2.感诗景美。
(1)介绍乐游原:汉渲帝立乐游庙,又名乐游苑、乐游原。登上古原,全城风光尽收眼底。
(2)教师创设情境,学生闭目想象画面:夕阳把它的金辉铺洒下来, 这时的乐游原是怎样的美景呢?远望繁华的都市长安又是什么模样?(学 生自由想象并表达)
3.悟诗人愁
(1) 面对美景,诗人有什么感慨?为什么会发出这种感慨?
(2)结合第三、四句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3) 指导朗读第四句,学生体会诗人心情,读出惆怅与伤感
三、练习
背诵古诗。
四、总结
这次他驱车登古原,却不是为了去寻求感慨,而是为了排遣他此际的“向晚意不适”的情怀。
五、作业
这次他驱车登古原,却不是为了去寻求感慨,而是为了排遣他此际的“向晚意不适”的情怀。
语文教案 篇5
教材分析:
《一株紫丁香》是苏教版二年级上册中一首儿童诗,讲的是小朋友把一株紫丁香栽在老师窗前,表达了小朋友赞美老师,热爱老师的一片真情。这首诗充满着童真,童心,童味,字字句句都清纯明洁,诗的想象是丰富,美好,贴切,是对学生进行敬师,爱师的好教材。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绿线内二类字只会认读即可。
3,通过对课文的吟读领悟,体会老师工作的辛苦,激发崇敬老师的感情。
教学流程
设计意图
一,情境渲染,启动情感。
配乐《每当我走过老师窗前》,教师用深情的语言导入:老师像一支粉笔,画出的是彩虹,洒下的是汗水;老师像一艘航船,载着我们驶向知识海洋。
看着辛勤工作的老师,有一群可爱的孩子们为老师栽下了一株紫丁香,这是为什么呢? 让我们一块儿学习课文《一株紫丁香》。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出示紫丁香插图,谁能向大家介绍紫丁香?(学生汇报课前收集到的资料)
2,出示课文插图,引导学生观察。
①你从画面上看到了什么?能给大家说说吗?(图上画了一株紫丁香,一位老师正在台灯下备课,批改作业……)
②想象:如果你看到这个情景,你会为老师做些什么?
(给老师沏茶,给老师唱歌……)
现在就让紫丁香为我们做这一切吧。紫丁香是怎样和老师做伴的?紫丁香为老师做了什么呢?
三,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提出自读要求:
①看清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②画出生字,生词,
借助音乐渲染和老师富有情感的语调,使学生尽快进入情境中,为学习本课奠定情感基础。
培养学生观察收集资料的能力
巧妙凭借插图,训练学生的观察和口语表达能力。
合作的基础是自主。有自读
多读几遍。
③把不理解的为词句或问题标出来。
2,学生汇报自读情况
①同桌互读课文,检查读音是否正确。(教师关注学困生的朗读情况。)
②小组合作学习,互相认读生字,新词,把自己不理解的内容或问题提出来讨论。(教师巡视课堂,或询问,指导,启发)
③抽检识字和朗读情况,教师重点指导较难读准的儿化音(脚尖儿,绿叶儿),翘舌音(师,枝,株,窗),后鼻音(星星)。
3,齐读课文。
四,精读课文,读中感悟。
1,自由轻声读课文。想一想:紫丁香为老师做了些什么?用" "画出相应的句子。
2,小组交流,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合作完成口头空填空:
我们栽下一株紫丁香,为的是让绿色的枝叶夜夜____;是让沙沙的绿叶儿声帮你____;让满树盛开的小花感谢你____;让花香飘进你____的梦里。
3,这些都是小朋友美好的.心愿,他们多想把这些心愿说给老师听啊。请你把课文再读一读,读出感情。
4,在小组里读一读,互相评议,看看谁读得好。标准如下:
合格:正确地读(不添字,不漏字)
良好:大声,正确地读
优秀:大声,正确,有感情地读。
5,全班交流。小组挑战赛。各小组推选一名学生。读给大家听。互评互议,以读带评,读评结合,读出自己的感受。
师根据学生的朗读情况,适当点拨,重点作以下朗读指导,不一定按以下顺序教学:
第一节:请学生做"踮起脚尖"动作,和轻轻的语气读,体会不打扰老师工作,给老师送一份惊喜的情感。
第二节:想一想诗出亲切的语气,美好的祝愿。]
第三节:抓住"沙沙","盛开","感谢"等词语,读出轻柔,亲切的语气。
第四节:
a。引导学生读懂"挂牵"指的就是关心,关爱。利用教师亲身体会,回忆自己的老师当年对学生的挂牵。
例:当举行运动会时,老师和我们一起为运动员呐喊助威;当寒冬来临时,老师早早来到学校为我们升起的一盆炭火;当我考试得了满分后,老师教育我不要骄傲……
b。让学生说说你也能从老师的一个眼神,一句话语,一个动作体会到老师对你的关爱吗?
引导学生仿照例句,用"当……时,老师……"。进行说话训练。
师小结:老师的爱虽不起眼,但它却无时不在,无处不在,一点一滴地,悄悄地,慢慢地滋润着同学们的心田。你能把这种感情读出来吗?
c。感情朗读。
第五节,看图想象说话:夜深了,连星星都困得眨眼,可老师还在工作,想想应该该对老师说些什么呢?用怎样的语气去劝老师休息呢?
6,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伙伴,配上动作朗读全诗。
7,配乐《每当我走过老师窗前》,请学生推荐读得好的同学上台朗读表演。
8,师总结:这一群小朋友在浓绿的小院中栽下的这一株紫丁香,给老师送去了绿叶紫花的美丽,也送去了小朋友对老师的感谢与关怀。这一株紫丁香指的是——(生答:同学,小朋友),表达了同学们,小朋友对老师的——(关心,热爱,尊重)
四,积累背诵,加深感悟。
1,自读自背。
2,借助多媒体演示尝试背诵。
3,尝试背诵。
五,自主作业,拓展感悟。
让学生从以下几项作业中,有选择地完成自己感兴趣的1—2项作业。
自悟自我发现的自主意识,才能在合作中不失去自我。
这一环节设计,既巩固了识字,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为学生的口语交际创设了情境。培养了学生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
通过各种方式的朗读使学生读出自己对老师的尊敬,感激之情。让学生读出自己的独特感受。
利用评价的激励功能,把学习中的知识技能与情感态度融合在一起,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始终保持体验成功的喜悦,始终保持愉快的心情。
以学定教,按学生选择的内容来安排学习的先后顺序。
化静为动,激发兴趣, 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踮起脚尖,理解文字内涵。
老师的角色转变: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利用亲身体会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老师回忆既为学生的说话提供示范,打开思路,又是把情感传到学生的心里,引导共鸣。
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借助句式去体会"挂牵"的实际含义,注重语言的感染,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让学生在充分体验的基础上,自由地选择听众,自由地将内心对老师的敬爱与赞美自然而然地释放于朗读中。
设计有层次的作业,让各层次学生能自主选择,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作业设计成阶梯形,直观的显示步步登高,层层递进,喻示生不断的向上拓展
师爱生
讲小故事
做贺卡
唱赞美老师的歌
抄赞美老师的诗句
读赞美老师的诗句
语文教案 篇6
【教材分析:】
首次接触到苏教版的教材,对教材的编排非常喜欢,觉得这是比较接近语文课的一种教材。《秋声赋》在本册课文中被编入第四个文本研习专题:笔落惊风雨。这一安排体现了编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视。我在教材处理时会借助对文本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薰陶。这一专题的编排有一个特点引起了我的注意,那就是编者在概括诗词赋时分别使用了这样三句话:“诗从肺腑出”、“词别是一家”、“文以气为主”。我认为诗词文均是作者肺腑喷出之“气”,编者这样说只是一种话语表述的方式,我们在处理教材时可把此作为互文见意来理解,绝不能曲解,把这三句话作为三者的不同特点以至误导学生。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熟悉《秋声赋》这篇文章;
2、 在朗读中体会赋文的特点;
3、 通过对文章的学习,初步了解欧阳修;
【教学重点:】
同目标1、3。
【教学难点:】课文的二、三段用语典雅,引经据典,体现了赋的特点。可也正因为如此,学生在学习中很可能会象文中的童子那样“垂头而睡”。
【教法设计:】
针对教学目标,本课在诵读的基础上,以问题带动学习的`参与,生成课堂。
【教学过程:】
一、 以课文在全册的位置分析导入
二、 诵读
1、范读,整体感知(如能找到好的诵读资源最好,否则由老师范读)
2、学生读,扫清字词障碍
3、师生边读边议,找出文章的思路:
夜读――闻秋声――童子所见――欧阳子所感(此为文章主体部分)――童子昏睡
(在此环节,可顺便解决赋体文的特点问题)
三、 问题设计:
1、欧阳子对秋声的描述如此优秀(千载以下,此文仍在传诵即是明证),可童子们为何听得“垂头而睡”呢?
2、如何才能把“课”讲得更生动,你能帮欧阳子出出主意么?
[对问题一的讨论,要紧扣文本。在讨论的起始,为了活跃气氛,可以以现实中的语文课堂来与之比较。可这这个问题的设计,主要是要学生通过细读文本,来突破对课文难点的学习。教师要发挥导向作用。
对文本解读发现的答案举例:
(1)欧阳子是夜读有感,发而为文;而童子没有感觉,是在欧阳子的指使下被动听“秋”;情感基础不同
(2)欧阳子采用赋体来形容秋声,童子没有这么丰富的知识积累,故而不懂;文化基础不同
(3)欧阳子历经沧桑,而童子风华正;人生感悟不同]
[对问题二,只作为学生对文章学习的感悟与吸收,属发展范畴。如课堂不能完成,也可留作课外作业]
四、 小结
本部分为对课文内容短小精致的描述,是老师上课重点“灌”的内容。说到这里,我认为,高中语文课的学习,其精粹内容,对文化的传承,绝对以老师的“灌输”为主,学生讨论,课堂生成都只是为下面的“灌”打基础,以使“灌”的过程自流流畅,水到渠成。仅仅停留在“生成”的课堂对高中生来说是一种浅层次的课堂。
五、 作业
在熟习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结合课本详细的注释,翻译全文。
(本次作业即是对第二课时所做的预习。第二课时预计在第一课熟悉文章、了解作者的基础上,从文字细节上去“读”课文,以解决文言文学习中的知识积累问题。)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能简单概括故事内容。
2、通过课文研读,能够说出安恩这一人物形象的特点。
教学重点
1、理解安恩对奶牛的深厚情感及淳朴、善良、慈爱的人物特点。
2、把握生动传神的人物形象描写。
教学难点
1、理解安恩对奶牛的深厚情感及淳朴、善良、慈爱的人物特点。
2、把握生动传神的人物形象描写。
教学方法
1、课件教学。小组学习。教师导学。
2、整体引导,个别点拨,学生自主、合作。
教学过程与学生活动
一、走进作者
丹麦小说家诗人。1944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代表作有《希默兰的故事》 、《漫长的旅途》等。这是延森以日德兰半岛北部故乡风光人物为背景,把幼时听到过的各种故事和逸闻进行文学加工而写成的短篇故事集。其中最出色的短篇小说就是是《安恩和奶牛》,曾作为丹麦的语文教材,广泛流传。
二、正音释词
miǎn tiǎn 腼腆羞怯; biě 干瘪瘪 ; zhě 七皱八褶;
Cáo 嘈杂 ;xiè 卸货 ;wēi依偎 ;jiàn 相间
xiá cī 瑕疵 ;dú小犊 ;zīzhū 锱铢必较 ;
chóu chú 踌躇
三、整体感知
安恩为什么带着她家的奶牛来到牲口交易市场?读了全文你觉得安恩是怎样的一个人?
四、初识安恩
朗读课文第1自然段,看看这段文字是从哪些方面刻画安恩的?
朗读课文第2自然段,你觉得这是怎样的一头奶牛?写奶牛对表现安恩有怎样的内在联系?
五、走近安恩
阅读课文3-19自然段,用课文中的话回答,安恩对买牛人的态度分别是怎样的?
六、人物形象归纳
年老贫困、勤俭朴素、
沉静安详、善解人意、
善良慈爱、自尊、富有同情心
把奶牛当做自己平等的同类、朋友,像亲人一样理解、尊重、关怀奶牛的精神世界,极富慈爱之心。
七、课堂小结:随着我们对文字的亲近和深入,心中的不解和惊奇被温暖和感动代替。安恩,这一平凡而特殊的形象清晰地走近我们的心灵,被她感动的同时,我们也在思考自己的生活,这就是文学的力量:启迪人生,升华灵魂。
就让我们翻开文学史,走进色彩斑斓的文学长廊,和大师交谈,认识他们用心灵与智慧塑造的一个又一个经典人物形象,感受文学的魅力与风采。
文学“是一扇神奇的大门,所有愿意走进这扇大门的人,都不会空手而归。”
希望同学们亲近文学,推开这扇神奇之门,真正步入神圣的`文学殿堂,领略其绮丽的风光。
七、预习布置:第五课的预习
课堂练习 一、整体感知
1、在复述课文的基础上,用一句话概括故事内容(要理清情节的开端、发展和高潮)。
2、本文按照情节的发展可分为两部分,请说说各讲了什么内容。
第一部分:§1 -§2 描写集市上安恩老太太的外貌和她的奶牛。
第二部分:§3 -§19 集市上贩子、屠夫们对安恩产生误会,安恩说出了事情真相。
课堂小结 随着我们对文字的亲近和深入,心中的不解和惊奇被温暖和感动代替。安恩,这一平凡而特殊的形象清晰地走近我们的心灵,被她感动的同时,我们也在思考自己的生活,这就是文学的力量:启迪人生,升华灵魂。
就让我们翻开文学史,走进色彩斑斓的文学长廊,和大师交谈,认识他们用心灵与智慧塑造的一个又一个经典人物形象,感受文学的魅力与风采。
课外作业
学习文章中作者对安恩老太太的人物刻画的方法,写一篇200字左右描写人物的短文。
板书设计人物形象:
年老贫困、勤俭朴素、
沉静安详、善解人意、
善良慈爱、自尊、富有同情心
把奶牛当做自己平等的同类、朋友,像亲人一样理解、尊重、关怀奶牛的精神世界,极富慈爱之心。
语文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通过学习量词短语,认识“辆、匹、册、支、铅、棵、架”7个汉字,体会量词在生活中的使用。
2、进一步巩固26个字母大小写的区分,能熟练地对应大写字母与小写字母。
3、拓展相同部首的汉字,并比较相同部件在不同结构汉字中的写法。
4、在其他课本中识字,拓展学生的识字渠道。
5、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古诗《春晓》,大致理解诗意。
6、通过“和大人一起读”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丰富课外阅读量,理解阳光在生活中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
过程与方法
1、图片、录音和视频结合。
2、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相结合,老师适当点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培养爱阅读、爱积累的好习惯。
2、积累古诗,感受传统文化的美好。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通过量词学习,积累新字新词,学会在生活中运用。
2、进一步巩固26个字母大小写的区分,能熟练地对应大写字母与小写字母。
教学难点
1、积累古诗,培养阅读和积累古诗的习惯,感受春天的美好。
2、体会生活的美好,培养热爱生活的情感。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识字加油站
1、点读、齐读,借助拼音,把字词读正确。同桌之间你读我听,我读你听。老师个别指导。
(1)朗读指导:“辆”的声母是边音,“册”是平舌音,“支”是翘舌音。
(2)书写指导:“匹”第一笔是横,第二笔是撇。写的时候要注意笔顺。
“册”上面的部分不能连写在一起。
“架”是上下结构的字,写的时候注意在田字格中的占位。
2、想一想:这些词语我们平时说过吗?
(1)这些词语在生活中经常出现,我们把这样的词语叫作数量词。
(2)明确“量词”的含义,学会运用。
量词是表示人、事物或动作的单位的词,如“尺、斤、个、支、只”等。量词经常和数词一起用,如一个人、一辆车、一匹马等。
3、看一看:引导学生发现量词运用中的不同。
明确:我们发现,车、马、书、铅笔、树、飞机等事物前所使用的量词都不一样。
4、说一说: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练习说话,达到正确运用量词的目的。
示例:一个人、一台电视、一把茶壶、一扇门、一块黑板、一把椅子、一碗饭、一个文具盒、一块橡皮。
二、字词句运用
1、找一找,连一连。
(1)背一背:引导学生复习背诵字母表的内容,点名背诵,按顺序背诵,巩固大写字母表。
(2)读一读:点名学生读或是齐读,分组读,把题目中上排和下排的大小写字母读正确。
(3)连一连:让学生自主学习,试着自己先连一连。看看下排的小写字母与上排的`哪个大写字母是对应的,然后连起来。老师在这一过程中适当指导。
(4)看一看:对照大写字母表检查是否连正确了,不正确的要马上改正。
明确:N-nR-rD-dT-tA-aB-bG-gH-hE-eQ-q
2、读一读,想一想。
(1)读一读:点名读生字,引导学生把这些生字都读准确。
(2)看一看:观察左右两组生字,引导学生发现其中的规律或是特点。
明确:左边一组字都含有“日”,“星、早”两个字中的“日”在上面,“明”字中的“日”在左边,而“阳”字中的“日”在右边。可见,“日”这个字和其他偏旁部首或字组成生字时,可以在字的上边、左边、右边。右边的一组字都含有“寸”,可见,“寸”和不同的偏旁可以组成不同的生字,意思也不一样。
3、说一说:引导学生多说几个带有“日”和“寸”的生字,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的习惯。
示例:日--晨、暖、晴、旺、易、旦、春、显,寸--付、讨、忖、射、寻、导、夺、封。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台阶》教案12-19
语文教案(精选)04-19
[经典]语文教案08-17
语文教案(经典)08-21
语文教案[经典]08-31
语文下册教案12-14
(经典)语文教案09-27
语文教案【精选】09-27
语文教案【经典】09-23
语文教案[精选]0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