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方程教案

时间:2024-11-29 09:11:31 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解方程教案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常常需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解方程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解方程教案

解方程教案1

  教学内容:

  数学书P58-P59及“做一做”,练习十一第5-7题。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图例,根据等式不变的规律会解方程。

  2、掌握解方程的格式和写法。

  3、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迁移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掌握解方程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新知学习

  (一)教学例1

  出示例1,从图中可以获取哪些信息?图中表示了什么样的等量关系?盒子中的皮球与外面的3皮个球加起来共有9个,方程怎么列?得到x+3=9

  要求盒子中一共有多少个皮球,也就是求x等于什么,我们该怎么利用等式

  方程两边同时减去一个3,左右两边仍然相等。板书:x+3-3=9-3

  化简,即得:x=6

  这就是方程的解,谁再来回顾一下我们是怎样解方程的?

  左右两边同时减去的为什么是3,而不是其它数呢?

  追问:x=6带不带单位呢?让学生明白x在这里只代表一个数值,因此不带单位。

  要检验x=6是不是正确的答案,还需要验算。怎么验算呢?可抽学生回答。

  板书:方程左边=x+3=6+3=9=方程右边

  所以,x=6是方程的解。

  小结:通过刚才解方程的过程,我们知道了在方程的左右两边同时减去一个相同的数,左右两边仍然相等。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在书写的过程中写的都是等式,而不是递等式。

  (二)教学例2

  利用等式不变的规律,我们再来解一个方程。

  出示方程:3x=18,怎样才能求到1个x是多少呢?同桌的同学互相讨论,如有问题,可以出示书上的示意图帮助分析。

  抽答,在方程两边同时除以3即可。为什么两边同时除以的是3,而不是其它数呢?刚好把左边变成1个x。让学生打开书59页,把例2中的解题过程补充完整。

  展示、订正。

  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在方程的两边同时减去一个相同的数或同时除以一个不为0的数,左右两边仍然相等。这是我们解方程常用的两种方法,想不想用它们来试一试呢?

  (三)反馈练习

  1、完成“做一做”的第1题。

  2、试着解方程:x-2.4=6 x÷9=0.7(强调验算)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讨论:什么时候应该在方程的两边加,什么时候该减,什么时候该乘,什么时候该除呢?

  四、作业:练习十一5—7题。

  解方程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中我力图直观,让学生在直观的操作与演示中自主建构。同时借助观察、操作、猜想与验证,一方面来促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等式的性质,能利用等式的性质来解方程,同时也让学生抽象方程,解释算理中来经历代数的过程,发展学生的数感及数学素养。

  1、在具体情境中理解算理,经历代数的过程。

  本节课属于典型的计算课,所以算理与算法是二条主线,今天的算法主要是突破学生原有的认知,能够利用天平的原理来解方程,所以理解算理,让学生体验到解方程只要使天平的一边剩下一个未知数,但要在这个变化中必须使天平保持平衡,可以通过在天平的左右二边同时减去相同的数是本节课的重点。我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来领悟算理,突显出本节课的重点。

  2、在直观操作中掌握方法,发展数学素养。

  在本节课中,通过充分的'直观,利用学生熟悉的素材,力图把方程建构于天平之中,在学生的头脑中建立深刻的模像。同时,在让学生用自己的生活,用自己的操作解释、验证中发展学生的数学素养。

  3、困惑:纵观学生的起点,他们已经具有丰富的生活经验与知识背景来解简单的方程,所以在教学中运用“逆运算”来解方程对于采用天平的原理来解方程造成了相当的冲突,部分学生虽然对于运用天平原理来解方程已经十分理解,但他们还是不愿意用这种方法,主要的原因是他们体验不到这种方法的优越性,所以如何在本节课中让学生体验到天平原理的优越性,从而自愿的采用这种方法,没有好的策略?

解方程教案2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用字母表示数和认识方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已经通过天平初步掌握了有关等式、方程的意义,基于上述情况,本节教学设计关注了下面两点:

  1.关注教具的合理运用。

  本节课再次利用直观教具——天平,使学生深入了解等式的性质,并在理解的基础上解简单的方程。

  2.注重动手操作,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

  在教学中,注重为学生提供动手操作、实践以及小组合作、讨论的机会,并且在教学的过程中重点突出了“等式的性质”,使大部分学生都能灵活地运用此规律来解方程,充分体现了“课堂学习要以学生为主”的这一教学理念。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天平

  教学过程

  ⊙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看图列方程。

  2.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数。

  6+8=14 2×6=12

  6+8-8=14-( )

  2×6×3=12×( )

  6+8+2=14+( )

  2×6÷3=12÷( )

  说说你为什么这么填。

  今天,我们就用这个道理来学习解方程![板书课题:解方程(一)]

  设计意图:从学生的经验出发,通过复习,使学生的兴趣和思维进入到课堂学习中。

  ⊙操作观察,感知规律

  (课件出示摆有砝码的天平)

  实验操作、发现规律。

  (1)师:今天我们要在天平上做游戏,通过游戏我们将发现一些规律。现在我在天平的左侧放一个5克砝码,右侧也放一个5克砝码,这时天平的指针指向中间,说明什么?用等式怎样表示?

  说明天平平衡,等式:5=5。

  (2)如果在天平的左侧再加上一个2克砝码,天平会怎么样?要使天平恢复平衡,可以怎么办?你还能用一个等式来表示吗?

  学生仔细观察,说出自己看到的现象,写出等式:5+2=5+2。

  (3)在天平左侧放的砝码的质量用x表示,右侧放一个10克砝码,天平两侧平衡。用等式表示天平两侧平衡的状况。(学生在纸上写一写)

  学生汇报。

  (4)如果在天平的左侧再加上一个5克砝码,右侧也加上一个5克砝码,你们发现了什么?用一个方程来表示。(学生在纸上写一写,指名汇报)

  (5)如果在两侧都加上一个10克砝码呢?会出现什么情况?怎样用方程表示?如果都加上一个12克砝码呢?

  (6)通过上面的游戏,你发现了什么?

  (同桌之间互相研究一下)

  (7)引导学生发现:等式的两边都加上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

  设计意图:在游戏中,利用课件演示,不仅让学生清楚地看到天平两侧的变化,更加深了学生对“等式”的理解,还能帮助学生体会等式变化的规律,为学生更好地总结规律埋下伏笔。

解方程教案3

  教学内容:

  教科书58页例1。

  教学目标:

  1、结合图例,根据等式不变的性质,学会解简易方程。

  2、掌握解方程的书写格式,并能用代入法进行检验。

  3、提高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同时渗透函数的思想。

  教学重点:

  掌握解方程的方法和书写格式。

  教学重点:

  掌握解方程的方法。

  教具准备:

  可见、平台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提问:什么是方程?

  2、判断下面各式哪些是方程?

  a+24=734 X =36+1723÷a>43X +843 X +4y=848÷a=9

  3、后面括号中哪个x的值是方程的解?

  (1)X +42=98 (X =57,X =135)

  (2)5.2- X =0.7 (X =4.5,X =8.8)

  4、等式的性质是什么?(方程两边同时加减或乘除同一个数(0除外),左右两边仍然相等)

  5、导入:今天,我们就利用等式的性质来解方程。

  板书课题:解方程

  二、新课学习。

  1、出示例1的图

  (1)问:你们猜盒子里装的是什么?(皮球)问:从图中你获取了哪些信息?

  (盒子里有X个皮球和外面3个皮球等于9个皮球)

  (2)请学生根据关系列出式子。

  板书:X +3=9

  (3)问:怎样解这个方程呢?(出示课件)

  (4)师:我们可以用天平保持平衡的道理来帮助解方程。

  (5)看课件演示

  问:要使天平左边只剩下“X”而还能保持平衡,该怎么办呢?

  (6)学生思考后回答。

  (7)演示课件

  教师一边演示一边在黑板写出:X +3-3=9-3

  (8)师生小结:方程两边同时减去同一个数(3)

  (9)问:为什么要减3,减2可以吗?学生回答

  (10)天平两边同时减去同一个数,天平两边还平衡吗?

  出示课件,学生回答:平衡

  师板书:左右两边仍然相等

  (11)那么天平左边剩下X右边剩下6个球,X =6是不是正确的答案呢?我们来验算一下(师在黑板板演验算过程)

  2、小结:今天,我们利用了什么知识来解方程?(等式的性质)在解方程

  的过程中我们还要注意些什么呢?(我们要注意书写格式,等号要对齐,注意:x=6表示一个数值,后面不能带单位,解方程要用代入法检验一下方程的解是否正确。)

  3、质疑:看书58页,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通过练习测试学生的掌握程度)

  三、练习。

  1、出示课件:第59页做一做的第一题中的第一个图:列方程解答并验算

  (1)学生独立完成,师巡视。

  (2)指名学生板演,并说说如何解答的?

  2、加法会解了,那么减法又怎样做呢?我们来挑战一下。

  (1)课件出示:x-2=15 小组讨论完成

  (2)投影学生的计算结果,让学生说出解题思路。

  3、我最棒

  (1)我是小法官

  A:x+1.2=5.7 B:x-1.8=4 x+1.2-1.2=5.7-1.2 解:x-1.8+1.8=4+4 x=4.5 x=8

  4、找朋友

  8+ X =16 X =3

  X -6=17 X =9.6

  X +2.1=5.1 X =8

  X -3.2=6.4 X =23

  5、拓展

  X -0.5=3+1.9

  四、作业

  数学课本63页练习十一的第5题中的前四题。

解方程教案4

  教学目标:

  1、学会利用等式性质1解方程;

  2、理解移项的概念;

  3、学会移项,数学教案-解方程。

  教学重点:利用等式性质1解方程及移项法则;

  教学难点:利用等式性质1来解释方程的变形。

  教学准备

  1、投影仪、投影片。

  2、天平称、若干个质量相同的物体,与物体质量相同的若干个砝码。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 上节课的想一想引入新课:等式和方程之间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方程是等式,但必须含有未知数;

  等式不一定含有未知数,它不一定是方程。

  2、下面的一些式子是否为方程?这些方程又有何特点?

  ① 5x+6=9x②3x+5③7+5×3=22④4x+3y=2

  由学生小议后回答:①、④是方程。

  分析这些方程得:①等式两边都是一次式或等式一边是一次式,另一边是常数,②这些方程中有的含一个未知数,也有的含两个未知数。

  我们先来研究最简单的(只含有一个未知数的)的一元一次方程。

  3、一次方程:我们把等号两边是一次式、或等号一边是一次式另一边是常数的方程叫做一次方程。

  注意:一次方程可以含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未知数:如上例的④。

  4、一元一次方程:只含有一个未知数的一次方程叫做一元一次方程。

  5、判断下列方程哪些是一次方程,哪些是一元一次方程?(口答)

  ① 2x+3=11②y2=16③x+y=2④3y-1=4y

  6、什么叫方程的解?怎样解方程?

  关键是把方程进行变形为x=?即求得方程的解。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如何求一元一次方程的解(点出课题)利用等式性质1解一元一次方程

  (二)、讲解新课:

  1、 等式性质1:

  出示天平称,在天平平衡的两边同时都添上或拿去质量相同的物体,天平仍保持平衡,指出:等式也有类似的情形。

  强调关键词:"两边"、"都"、"同"、"等式"。

  2、 利用等式性质1解方程:

  x+2=5

  分析:要把原方程变形成x=?只要把方程两边同时减去2即可。

  注意: 解题格式。

  例1 解方程5x=7+4x

  分析:方程两边都有含x的项,要解这个方程就需要把含x的项集中到一边,即可把方程变形成x=?(一般是含x的项集中到方程的左边,使方程的右边不含有x的项),此题的关键是两边都减去4x,初中数学教案《数学教案-解方程》。

  (解略)

  解完后提问:如何检验方程时的计算有没有错误?(由学生回答)

  只要把求得的解代替原方程中的未知数,检查方程的左右两边是否相等,(由一学生口头检验)

  观察前面两个方程的求解过程:

  x+2=5 5x=7+4x

  x=5-2 5x-4x=7

  思考:⑴把+2从方程的一边移到另一边,发生了什么变化?

  ⑵把+4x从方程的一边移到另一边,又发生了什么变化?(符号改变)

  3、 移项:

  从变形前后的`两个方程可以看到,这种变形相当于:把方程中的某一项改变符号后,从方程的一边移到另一边,我们把这种变形叫做移项。

  注意:①移项要变号;

  ②移项的实质:利用等式性质1对方程进行变形。

  例2 解方程:3x+4=2x+7

  解:移项,得3x-2x=7-4,

  合并同类项,得x=3。

  ∴x=3是原方程的解。

  归纳:①格式:解方程时一般把含未知数的项移到方程的左边,把常数项移到方程的右边,以便合并同类项;

  ②解方程与计算不同:解方程不能写成连等式;计算可以写成连等式;

  ③一个方程只写一行,每个方程只有一个等号(理由:利用等式性质1对方程进行变形,前后两个方程之间没有相等关系)。

  练习:书本105页 1(口答),2(板演),想一想。

  (三)、课堂小结:

  ①什么是一次方程,一元一次方程?

  ②等式性质1(找关键词);

  ③移项法则;

  ④应用等式性质1的注意点(例2归纳的三条)。

  (四)、布置作业:见作业本。

解方程教案5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掌握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基本方法,能够正确地推导出方程的解。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团队合作精神。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 教学重点:掌握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基本方法,能够正确地推导出方程的解。

  2. 教学难点:理解方程的含义和解方程的思维过程,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三、教学准备

  1. 教学材料:白板、彩色粉笔、教学课件、学生练习册。

  2. 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解题法、归纳法。

  3. 教学内容:一元一次方程的基本概念、解题方法。

  四、教学过程

  1.引入:通过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入方程的概念,让学生了解方程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示例:小明有一些苹果,如果每天吃掉3个苹果,5天后还剩12个苹果,那么小明原来有多少个苹果?

  2.讲解:介绍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和解题思路,让学生明确方程的`含义和解方程的步骤。

  示例:用“x”代表小明原来有的苹果数,建立方程3x-15=12,推导出x=9,得出小明原来有9个苹果。

  3.练习:让学生进行练习,巩固所学知识,培养解题能力。

  示例:小华去商店买了一些铅笔,如果每支铅笔3元,买完后还剩10元,问小华买了多少支铅笔?建立方程3x+10=20,推导出x=3,得出小华买了3支铅笔。

  4.拓展:引导学生应用方程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示例:根据自己家庭的模型建立方程,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5.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梳理解题思路和方法,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个清晰的认识。

  五、教学反馡

  1. 检查学生的解题情况,对学生的表现给予及时的肯定和指导。

  2. 收集学生的问题和困惑,及时进行解答和引导。

  3. 鼓励学生勇于尝试,培养他们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课后作业

  1. 完成课堂练习册的练习题。

  2. 撰写解题思路和方法的总结。

  3. 自主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应用所学方法。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将能够掌握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基本方法,增强他们的数学学习兴趣和解题能力,提高数学素养,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解方程教案6

  教学目标:

  1、理解等式的基本性质一,并能较熟练地运用它解形如x+a=b的方程。

  2、能较为熟练地运用形如x+a=b的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初步理解方程的解、解方程的含义,会检验给出的未知数的值是不是某方程的解。

  4、培养学生规范书写和自觉检验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1、 对等式的基本性质一的理解和运用。

  2、 掌握解形如x+a=b的方程的依据、步骤和书写格式。

  3、 能较为熟练地运用形如x+a=b的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1、 掌握解形如x+a=b的方程的依据、步骤和书写格式。

  2、 较为熟练地运用形如x+a=b的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教学时由复习方程的意义入手,在出示情境图后提出问题,学生最先想到的是算术方法,此时引导:你能列方程解决这一问题吗?在列出方程600+x=860

  后,怎样求x呢?在学生渴望解决这一问题的内在需求的驱使下,展开合作探索活动。

  在教学等式的基本性质时,可利用实物演示,通过提问:怎样变换,能使天平仍然保持平衡呢?,以引导学生思考,启发学生把两组图的内容归纳成一句话。这样,及时引导学生超脱实例的具体性,实现必要的抽象概括。

  这时就可以让学生自己思考、探索x的值的求法,然后在小组讨论后汇报。学生在陈述自己的想法时,不仅要说出自己是怎样推算的,还要请学生说出这样推算的理由。在这一过程中,要特别强调解方程的每一步得到的都是等式,而不是递等式。

  教学中还要重视对学生书写的要求,初学时,可要求学生等号对齐。方程两边同时减去一个数的.计算过程,开始练习时也要求学生写出来,待熟练之后再简写。无论是解方程还是检验,都要从一开始就强化书写规范,以发挥首次感知先入为主的强势效应,促进良好的书写习惯的形成。

  最后引出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概念时,要强调:方程的解是一个数,而解方程是一个过程,帮助学生理解、区别这两个概念。

  模式方法:观察――实验――讨论――交流――概括结论

  作业设计:自主练习1-3题。

  讨论要点

  1、 教学时,要充分利用天平,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讨论、交流,帮助学生理解等式的基本性质一。

  2、 教学时,要关注学生的算术思维向方程思维的转变。

  3、 在检验的问题上,要注重引导学生由算术法的验算向方程法的检验转变。

  4、 教学时,要加大引领力度,充分发挥教师的作用。一要做好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的引领,进一步拓宽学生解决问题的渠道,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是对解方程以及列方程解决问题的思路、步骤及格式的引领。

  活动总结

  本次教研活动,使老师们更加清楚地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较为准确地把握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设计较为实际的教学环节,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同时也为教师在教学中围绕重点、突破难点指明了方向。

解方程教案7

  引言:

  解方程是数学中的重要概念,能够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针对四年级学生的特点和需求,本文设计了一节解方程的教学课程,并对课程进行了反思。

  一、教学目标

  1.理解方程的定义和意义。

  2.学会利用逆运算解方程。

  3.掌握一步解方程的基本方法。

  二、教学准备

  1.教材:教材中的解方程相关知识点和例题。

  2.展示工具:黑板、彩色粉笔、数字卡片等。

  3.练习材料:提供给学生的解方程练习题。

  三、教学过程

  1.情境引入:

  引导学生回顾在一些数学问题中,如何求出未知数。例如,如果一个数加5等于12,那么这个未知数是多少?

  2.引入方程:

  介绍方程的概念,将其定义为一个等式,其中包含了一个或多个未知数。如:5 + x = 12。

  通过多个例子展示方程的形式,让学生理解方程的结构和意义。

  3.利用逆运算解方程:

  定义逆运算为将方程两边的数互换位置。如:5 + x = 12可以转化为x + 5 = 12。

  强调逆运算的原则是保持等式的平衡。

  4.一步解方程:

  解释一步解方程的基本概念:方程中只有一个未知数,并可以通过一个运算找到未知数的值。如:x + 5 = 12。

  指导学生将方程改写为x = 12 - 5 = 7,并解释步骤和原理。

  5.练习实践:

  提供给学生一些解方程的练习题,让他们运用刚刚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在学生完成练习后,逐个解答并讲解答案和解题思路。

  6. 总结概括:

  回顾解方程的基本概念和方法,让学生总结所学内容。

  鼓励学生提问和分享解题思路,培养交流合作的能力。

  四、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设计充分考虑了四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需求。通过引入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帮助他们理解解方程的定义和意义。利用逆运算和一步解方程的原则,简化了解方程的过程,使学生易于理解与掌握。通过练习实践,学生得到了锻炼,并在讲解答案和解题思路中得到了反馈和巩固。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考虑到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接受程度,可能需要增加一些示例和练习的难度。此外,考虑到学生的发展和学习进度,可以设计一些拓展练习,使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解方程的方法和应用领域。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要多给予学生积极的反馈和鼓励,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见解和思考,进一步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和创新能力。

  总结:

  通过本节解方程的教学设计,学生能够了解方程的定义和意义,掌握利用逆运算解方程的方法,以及一步解方程的基本原则。这对于他们进一步学习数学和培养逻辑思维能力是非常有帮助的。然而,教学设计中还有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以适应学生的需求和提高教学效果。

解方程教案8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6页的7~12题。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方程的含义。

  2、进一步理解等式的性质,能根据等式的性质正确地解方程。

  教学重点与难点:能根据等式的性质正确地解方程。

  教学流程:

  一、基础练习

  1、说出下面的式子哪些是方程,哪些不是,为什么?

  20+17=3712-Y=4a+12=3521-b<14x=14+2

  2、解方程

  X+125=370520+X=710X-4.9=6.4

  120-X=257.8+X=2.5X+8.5=12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学生板演。

  选3题让学生说说想的过程。

  二、完成第6页的7~12题。

  第7题学生独立完成后指名回答,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

  第9题指名学生说:错在哪里,帮他分析一下,可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怎样改正,我们在做题时要注意一些什么?

  第8题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

  第12题学生读题后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

  小组内交流。全班交流,只要学生说出的方法是有道理的,教师都要给于肯定。

  三、课堂作业

  第6页的第10、11题。

解方程教案9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67页内容。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通过演示操作理解天平平衡的原理。

  2、初步理解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含义。

  3、会检验一个具体的值是不是方程的解,掌握检验的格式。

  能力目标:

  1、提高学生的比较、分析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的意识。

  情感目标:

  1、感受方程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2、愿意与别人合作交流。

  教学重点:

  理解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含义,会检验方程的解。

  教学难点:

  利用天平平衡的原理来检验方程的解。

  关键:

  天平与方程的联系。

  教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游戏铺垫,引出课题(出示课件)

  师:明明周末在超市玩起了称糖果的称,我们一起合作使称保持平衡!

  师:同学们反映真敏捷,能通过观察马上想出使天平保持平衡的策略。

  生:从中你有什么想说的?或者你联想到了什么?

  生:只要两边都拿掉或增加相同数量的糖果,就能保持平衡;让我想到了等式的性质(全班一起口答:等式两边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左右两边任然相等;等式两边乘同一个数,或除以同一个部位0的数,左右两边任然相等)(板书“等式性质”)

  师过渡:是的,知识就是这样被有心人所发现的。

  二、探究新知

  师:这里有个纸箱里面装着一些足球,你猜会有几个呢?(课件逐步出示)

  再给你点信息,这幅图谁能用一个方程来表示。

  生列方程,并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1、解方程

  师:在这个方程中,x的值是多少呢?(学生思考,小范围交流)

  汇报预设:①因为9-3=6②因为6+3=9所以x的值为6所以x的值为6(多少)

  师引导:当然,我知道这么简单的'问题是难不住大家的,但是我们的思考不能停止,从今天开始我们将学习怎样利用天平保持平衡的原理来寻求x的值,这种思考的方法到初中遇上更加复杂的方程时仍然会用到。

  师:现在我们就将X+3=9这个方程转换到天平上来?(黑板贴图)

  师:球在天平不好摆,我们可以用方块来代替它。

  自主尝试:看着天平,如何去寻求x的值?

  请用笔记录下你的想法。

  组织好语言上台汇报你的想法。

  教师统一书写:

  师介绍:求解x的过程我们在最前面写“解”字。(板书写“解”字)

  追问:两边都拿掉3个,天平还能平衡吗,两边还相等吗?(贴图展示)

  为什么要减3个?(可以方程的一边只剩x,就可以知道x=?)(再叫2-3个)

  生活动:我们看着板书来说说是怎么成功得到x的值,每一步的依据是什么。(2-3个)

  你学会了吗?赶紧和你的同桌说一说方法。

  2、强调格式:

  师:这个求解的过程和以前递等式有什么区别或相同的地方?

  生:等号对齐;等号两边都要写;最前面要写解字

  3、练习一:

  师:按照大家借助天平运用等式性质的想法,就是说当我们遇到方程33+x=65你也能求解?解:33+x○()=65○()

  x=()那么x-4.5=10呢?(学生独立尝试,一个学生板演)

  生完成填空和独立节解方程。(课件中校对)

  4、介绍概念:像这些(课件中圈出来),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

  叫“方程的解”;举例:x=3是方程x+3=9的解??

  而求方程的解的过程,我们叫“解方程”(板书)

  这些知识在数中有介绍,我们找到划一划读一

  读。(看书)

  两个词都有解字,有什么区别呢?(“方程的解”中的“解”是名词,它指能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是一个数值;“解方程”中的“解”是动词,它指求方程解的过程,是一个演算的过程.)

  5、验算:

  师:刚才我们解出来x的值是不是正确的答案呢?你打算怎么检验?

  生:放进去计算一下。

  师:大家心里都有了想法,但方程的检验也是有一定格式的,下面我们到书本中来学习一下。生自学书本后回答:根据等式性质,把x=6代入方程,看方程左右两边是否相等。生活动:尝试验算一个方程的解,另一个放心里代入验算。

  6、小结

  师:你学会了吗?你会解怎样的方程了?(含加法或减法)

  解方程的步骤?(结合板书和课件)

  生:解方程的步骤:

  a)先写“解:”。

  b)方程左右两边同时加或减一个相同的数,使方程左边只剩X,方程左右两边相等。 c)求出X的值。

  d)验算。

  四、巩固练习

  练习二:解方程比赛(书P67)

  (1)100+x=250(2)x+12=31※(3) x -63=36

  练习三:我是小法官:1.X=10是方程5+x=15的解()。

  2.X=10是方程x-5=15的解()。

  3. X=3是方程5x=15的解()。

  4.下面两位同学谁对谁错?

  X-1.2=4 X+2.4=4.6

  解:X-1.2+1.2=4-1.2=4.6-2.4

  X=2.8 =2.2

  师:谈谈你觉得解方程过程中有什么要提醒大家注意的?

  生:注意等式性质的正确运用!注意解方程时的格式!

  练习四:看图列方程并求解

  五、课堂总结

  师:我们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和大家来分享下!

  板书设计:

  解方程(含有加法或减法)等式性质解:X+3-3 =9-解方程(过程)学生板演天平贴图

  X=6 ?解(值)检验:方程左边=x+3

  =6+3

  =9

  =方程右边

  所以,x=6是方程的解。

解方程教案10

  一、设计理念:

  随着学生学习知识的迁移,让学生在利用等式性质解方程的基础上学会运用移项的方法解方程,既巩固了小学基础知识,又为初中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在利用等式性质解方程的基础上学会运用移项的方法解方程,运用相关规律,熟练的进行解方程计算。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通过体验移项解方程的历程,观察、比较,进而归纳出解各类方程的快捷方法,得出一些相关规律,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对比,归纳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运用“勾漏”双向四步教学法,适当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让学生在让学生在利用等式性质解方程的基础上学会运用移项的方法解方程,掌握各类解方程的一些规律,运用相关规律,熟练的进行解方程计算。

  教学难点:让学生体验移项解方程的历程,观察、比较,进而归纳出解各类方程的快捷方法,得出一些相关规律,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对比,归纳的方法。

  四、教学方法:“勾漏”双向四步教学法;观察法、比较法、归纳法。

  五、教学准备:教学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勾人入境:

  同学们,利用等式的性质我们学会了解方程,其实上,熟练后,我们可以不用写得那么麻烦,三言两语就可以轻松地解方程了啊!想学吗?

  (二)、漏知互学:

  我们先按运算符号把方程分成四大块:一、加法方程,二、乘法方程;三、减法方程;四、除法方程

  先来看第一大块的加法方程

  186+x=200

  用等式的性质这样解:

  186+x=200

  解:x+186—186=200—186

  X=14

  熟练后可以这样解:

  186+x=200

  解:x=200—186

  X=14

  有什么规律呢?先看符号(+——--符号相反)再看数字(数字顺序也相反),那合起来说就是:加法方程,数符相反。有趣吗?

  现在我们再看第二大块的`乘法方程

  36×x=108

  用等式的性质这样解:

  36×x=108

  解:X×36÷36=108÷36

  X=3

  熟练后可以这样解:

  36×x=108

  解:X=108÷36

  X=3

  师:他们又有什么规律呢?(课件展示)哦真聪明!乘法方程与加法方程的规律一样,数字顺序和运算符号都相反了,所以我们把乘法方程与加法方程合在一起称为:乘加方程,数符相反。明白了吗?记住了吗?

  现在我们再来看第三大块,减法方程:

  X—36=12

  用等式的性质这样解:

  X—36=12

  解:X—36+36=12+36

  X=48

  熟练后可以这样解:

  X—36=12

  解:X=12+36

  X=48

  那么它们又有什么规律呢?先看未知数x都在减号前,接下来的运算符号都用加法,那么是不是所有的减法方程都是用加法呢?别急,请看:

  108—X=60

  用等式的性质可以这样解:

  108—X=60

  解:108—X+X=60+X

  108 =60+X

  60+X =108

  X+60-60 =108-60

  X=48

  熟练后可以这样解:

  108—X=60

  解:X=108—60

  X=48

  同学们,比较一下,这两题减法方程与上面两题有什么不同呢?对,未知数x都在减号后面,运算符号都是用减法,那么我们就可以把这两张种减法方程合并起来说:减法方程,前加后减。未知数x在减号前用加法,未知数x在减号后,用减法。

  接下来我们再来学习第四块,除法方程:

  X÷12=5

  用等式的性质可以这样解:

  X÷12=5

  解:X÷12×12=5×12

  X=60

  熟练后可以这样解:

  X÷12=5

  解:X=5×12

  X=60

  同学们,你发现了什么?对,眼睛真厉害!未知数x在除号前,解完这道题,谁发现,有没有似曾相识的感觉:与减法一样,1、未知数X在除号前面,2、都用乘法,3、数字没有相反。怎么办,对,先算完另外一种情况(X在除号后的)再说,那么请开始吧。

  48÷X=3

  用等式的性质可以这样解:熟练后可以这样解:

  48÷X=3 48÷X=3

  解:48÷X×X=3×X解:X=48÷3

  48=3×X X=16

  3×X=48

  X=48÷3

  X=16

  仔细观察比较,你发现了什么?解除法方程的规律你找到了吗?1、未知数X在除号后面,2、都用除法,3、数字没有相反。以上说明在除号前后的计算方法不一样,那么它的规律要根据X在除号前后来判断,X在除号前用乘法,X在除号后用除法,从而得出他的规律是除法方程,前乘后除,它和减法有类似感。

  (三)、流程对测:

  小组内各出加减乘除的方程各一条,然后交换计算,看谁算得又快又准确。

  小组开始探究,教师巡逻指导

  (四)、结课拓展:请同学们说说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解方程教案11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图例,根据等式不变的规律会解方程。

  2、掌握解方程的格式和写法。

  3、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迁移的能力。

  知识重点掌握解方程的方法

  教学过程教学方法和手段

  引入前面,我们学习了等式保持不变的规律,等式在哪些情况下变换仍然保持不变呢?等式这些规律在方程中同样适用吗?完全可以,因为方程就是等式,今天我们将学习如何利用等式保持不变的规律来解方程。板书:解方程。

  教学过程新知学习

  (一)教学例1

  出示例1,从图中可以获取哪些信息?图中表示了什么样的等量关系?盒子中的皮球与外面的3皮个球加起来共有9个,方程怎么列?得到x+3=9

  要求盒子中一共有多少个皮球,也就是求x等于什么,我们该怎么利用等式保持不变的规律来求出方程的解呢?

  抽答。

  方程两边同时减去一个3,左右两边仍然相等。板书:x+3-3=9-3

  化简,得到x=6

  这就是方程的解,谁再来回顾一下我们是怎样解方程的?

  左右两边同时减去的为什么是3,而不是其它数呢?因为,两边减去3以后,左边刚好剩下一个x,这样,右边就刚好是x的值。因此,解方程说得实际一点就是通过等式的变换,如何使方程的一边只剩下一个x即可。

  追问:x=6带不带单位呢?让学生明白x在这里只代表一个数值,因此不带单位。

  要检验x=6是不是正确的答案,还需要验算。怎么验算呢?可抽学生回答。

  板书:方程左边=x+3

  =6+3

  =9

  =方程右边

  所以,x=6是方程的'解。

  小结:通过刚才解方程的过程,我们知道了在方程的左右两边同时减去一个相同的数,左右两边仍然相等。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在书写的过程中写的都是等式,而不是递等式。

  (二)教学例2

  利用等式不变的规律,我们再来解一个方程。

  出示方程:3x=18,怎样才能求到1个x是多少呢?同桌的同学互相讨论,如有问题,可以出示书上的示意图帮助分析。

解方程教案12

  一、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类比等式变形的过程抽象出等式的性质,了解等式性质是解方程的依据。

  2、会用等式性质解形如x+5=12的简单方程。

  3、培养观察、分析概括的能力。

  二、课时安排:

  1课时

  三、教学重点:

  能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

  四、教学难点:

  了解等式的性质。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故事引入:在古代三国的时候,有人送给曹操一头大象,曹操要知道大象的重量,大臣们都不知道怎么办。这时小儿子曹冲却称出了船上石头的重量。你是怎样理解曹冲的方法的?

  (板书:大象的体重=石头的重量)

  师:曹冲之所以聪明,就在于他“运用了数量之间的等量关系来解决问题”的策略。今天我们也要用他这个策略解决以下问题。

  检查预习。

  (二)讲授新课

  探究一:学习等式性质

  1、师操作:在天平两侧各放一个5克砝码。

  提问:你能用一个等式表示天两边关系吗?

  提问:如果在天平一边加上一个砝码,天平会怎样?要是天平不平衡,怎么办?

  提问:你还能用一个等式表示吗?

  教师呈现其他天平直观图,鼓励学生观察并写出等式。

  全班交流,

  教师总结概括出等式性质。

  等式两边都加上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

  师操作在刚才的基础上一个一个减砝码。

  提问:你能用等式来表示吗?

  提问:如果在天平一边去掉一个砝码,天平会怎样?要是天平不平衡,怎么办?

  提问:你还能用一个等式表示吗?

  教师呈现其他天平直观图,鼓励学生观察并写出等式。

  全班交流,

  教师总结概括出等式性质。

  等式两边都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

  3、教师小结:我们刚才用天平演示的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者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这是等式的性质。这也是我们今天解方程的依据。

  (三)重点精讲。

  探究二:学习解方程

  师板书x+2=10问:用天平如何表示?

  问:如何用刚才的知识解方程?(两边都减去2)

  1、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并画出天平图。

  2、师在解题示范时要注重“解”和“等于号”的书写要求。

  3、交代检验方法。

  4、学生试着解方程。

  y-7=12 23+x=45

  组内交流收获和疑惑。

  小组汇报。

  教师总结板书:根据等式的性质解方程。

  (五)随堂检测

  1、请你画图或举例说说下面这句话的意思:等式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

  2、看图列方程,并解方程。

  3、解方程。

  (1)x – 19 = 2

  (2)x - 12.3 = 3.8

  4、看图列方程,并解方程。

  5、看图列方程,并解方程。

  6、看图列方程,并解方程。

  板书设计

  X+5=7 x-5= 7

  解:X+5-5=7-5解:x-5+5=7+5

  X=2 x=12

  等式的两边同时加上或者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

  七、作业布置

  课本69页5、6题

  八、教学反思

解方程教案13

  设计说明

  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是使学生了解等式性质(二),并会用这个性质解方程。由于学生在探究等式性质(一)时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学习经验,因此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主要突出以下两点:

  1、在操作实践中验证等式性质(二)。

  在教学中,通过学生的亲身实践,边操作边观察边总结,使等式性质(二)顺利地生成,同时让学生对此有直观的理解,强化学习效果。

  2、通过直观图理解解方程的过程。

  在指导学生利用等式性质(二)解方程时,充分发挥了直观图的作用,加深学生对解方程的过程和依据的了解,提高学习效率。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学生准备:

  天平,若干个贴有标签的砝码

  教学过程

  猜想导入

  师:谁能说出我们学过的等式性质?

  [学生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内容,并汇报: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

  引导学生猜想:等式两边都乘同一个数(或除以同一个不为0的数),等式是否仍然成立呢?思考并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然后汇报。

  设计意图:学生已经学过了等式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的性质。上课伊始,先复习所学知识,并由此进行合理猜想,再自然地引入新课,直奔主题。

  动手验证,探究规律

  师:大家的猜想对不对呢?我们来验证一下。

  1、(课件演示,学生操作)天平左侧的砝码重x克,右侧放5克的砝码,这时天平的指针指向正中央,说明了什么?你知道左侧的砝码重多少克吗?怎样用等式表示?(说明天平平衡,左侧的砝码重5克,x=5)

  2、如果左侧再加上2个x克的'砝码,右侧再加上2个5克的砝码,这时天平的指针指向正中央,说明了什么?你能写出一个等式吗?(说明天平平衡,3x=3×5)

  3、如果左侧有2个x克的砝码,右侧有2个10克的砝码,这时天平的指针指向正中央,说明了什么?你能写出一个等式吗?(说明天平平衡,2x=20)

  4、如果左侧拿走一个x克的砝码,右侧拿走一个10克的砝码,这时天平的指针指向正中央,说明了什么?你能写出一个等式吗?(说明天平平衡,2x÷2=20÷2)

  5、通过上面的游戏,你发现了什么?

  小结:等式两边都乘同一个数(或除以同一个不为0的数),等式仍然成立。

  设计意图:利用课件的演示和动手操作,让学生体会天平两侧的变化情况,加深学生对等式的理解,体会等式的变化规律。

  解方程

  1、(课件出示教材70页方程:4y=20xx)

  师:你们能求出这个方程的解吗?

  (学生先独立尝试,然后小组交流,并汇报)

  预设

  方法一:想?×4=20xx,直接得出答案。

  方法二:用等式性质解方程,方程的两边都除以4,从而得出答案。

  师:为什么方程的两边都除以4,依据是什么?

  预设

  生:依据是等式的两边都乘同一个数(或除以同一个不为0的数),等式仍然成立。

  让学生说出用等式性质解方程的过程。

解方程教案14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谈话导入

  师:看下面的字母,你知道它们分别是什么意思吗?

  SOS EMS m2

  (SOS:求助信号;EMS:中国邮政快递;m2:平方米)

  字母在生活中随处可见,这说明它很重要。今天我们就来进一步巩固用字母表示数及解方程等知识。(板书课题:用字母表示数、解方程)

  ⊙回顾与整理

  1.用字母表示数。

  (1)用字母表示数的作用和意义。

  用字母可以简明地表示数、数量关系、运算定律和计算公式,为研究和解决问题带来了很多方便。

  (2)我们曾经学过哪些用字母表示数的知识?

  整理:

  ①用字母表示数的'简写。

  ②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

  ③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

  ④用字母表示计算公式。

  (3)常见的用字母表示的数量关系有哪些?

  预设

  生1:路程用s表示,速度用v表示,时间用t表示,三者之间的关系如下:

  s=vt v= t=

  生2:总价用a表示,单价用b表示,数量用c表示,三者之间的关系如下:

  a=bc b= c=

  (4)常用的运算定律有哪些?

  预设

  生1:加法交换律:a+b=b+a

  生2:加法结合律:(a+b)+c=a+(b+c)

  生3:乘法交换律:a×b=b×a

  生4:乘法结合律:a×b×c=a×(b×c)

  生5:乘法分配律:a×(b+c)=a×b+a×c

  (5)常见的用字母表示的计算公式有哪些?

  预设

  生1:长方形的长用a表示,宽用b表示,周长用C表示,面积用S表示。

  C=2(a+b) S=ab

  生2:正方形的边长用a表示,周长用C表示,面积用S表示。

  C=4a S=a2

  生3:平行四边形的底用a表示,高用h表示,面积用S表示。

  S=ah

  生4:三角形的底用a表示,高用h表示,面积用S表示。

  S=

解方程教案15

  教学目的和要求:

  1.使学生了解有理数加法的意义。

  2.使学生理解有理数加法的法则,能熟练地进行有理数加法运算。

  3.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有理数加法法则的教学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归纳及运算能力。(在教学中适当渗透分类讨论思想)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理解有理数加法法则,运用有理数加法法则进行有理数加法运算。

  难点:理解有理数加法法则,尤其是异号两数相加的情形。

  教学工具和方法:

  工具:应用投影仪,投影片。

  方法:分层次教学,讲授、练习相结合。(采取合作探究式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学习知识,掌握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在小学里,已经学过了正整数、正分数(包括正小数)及数0的四则运算。现在引入了负数,数的范围扩充到了有理数。那么,如何进行有理数的运算呢?

  2.问题:

  一位同学沿着一条东西向的跑道,先走了20米,又走了30米,能否确定他现在位于原来位置的哪个方向,相距多少米?

  我们知道,求两次运动的总结果,可以用加法来解答。可是上述问题不能得到确定答案,因为问题中并未指出行走方向。(大部分同学都会用小学学过的的知识来完成。先给予肯定,鼓励同学们对小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再鼓励同学们想想还有没有其他情况)

  二、讲授新课:

  1.发现、总结(分类):

  我们必须把问题说得明确些,并规定向东为正,向西为负。

  (同号两数相加法则)

  (1)若两次都是向东走,很明显,一共向东走了50米,写成算式就是:(+20)+(+30)=+50,

  即这位同学位于原来位置的东方50米处。这一运算在数轴上表示如图:

  (2)若两次都是向西走,则他现在位于原来位置的`西方50米处,

  写成算式就是:(―20)+(―30)=―50。

  (师生共同归纳同号两数相加法则:[来源:z+··+]

  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

  (异号两数相加法则)

  (3)若第一次向东走20米,第二次向西走30米,我们先在数轴上表示如图:

  写成算式是(+20)+(―30)=―10,即这位同学位于原来位置的西方10米处。

  (4)若第一次向西走20米,第二次向东走30米,写成算式是:(―20)+(+30)=( )。即这位同学位于原来位置的( )方( )米处。

  后两种情形中,两个加数符号不同(通常可称异号),所得和的符号似乎不能确定,让我们再试几次(下式中的加数不妨仍可看作运动的方向和路程):

  你能发现和与两个加数的符号和绝对值之间有什么关系吗?

  (+4)+(―3)=( ); (+3)+(―10)=( );

  (―5)+(+7)=( ); (―6)+ 2 = ( )。

  再看两种特殊情形:

  (5)第一次向西走了30米,第二次向东走了30米.写成算式是:(―30)+(+30)=( )。

  (6)第一次向西走了30米,第二次没走.写成算式是:(―30)+ 0 =( )。我们不难得出它们的结果。

  (师生共同归纳异号两数相加法则:

  绝对值不相等的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

  (互为相反数的两数相加为零

  问题:会不会出现和为0的情况?

  (5)第一次向西走了30米,第二次向东走了30米.写成算式是:(―30)+(+30)= ( )。

  师生共同归纳法则3:互为相反数的两数相加得0)

  问题:你能有法则来解释法则3吗?

  学生回答:可以用异号两数相加的法则)

  ((6)第一次向西走了30米,第二次没走.写成算式是:(―30)+0= ( )。我们不难得出它们的结果。

  一般地,一个数同0相加,仍得这个数)

  2.概括:

  综合以上情形,我们得到有理数的加法法则:

  (1)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

  (2)绝对值不相等的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

  (3)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得0;

  (4)一个数同0相加,仍得这个数.

  注意:

  一个有理数由符号和绝对值两部分组成,所以进行加法运算时,必须分别确定和的符号和绝对值.这与小学阶段学习加法运算不同。

  3.例题:

  例:计算:

  (1)(+2)+(―11);(2)(+20)+(+12);(3);(4)(―3.4)+4.3。

  解:(1)解原式=―(11―2)=―9;

  (2)解原式=+(20+12)=+32=32;

  (3)解原式=;

  (4)解原式= +(4.3―3.4)=0.9。

  4.五分钟测试:

  计算:(1) (+3)+(+7);(2)(―10)+(―3);(3)(+6)+(―5);(4)0+(―5)。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从实例出发,经过比较、归纳,得出了有理数加法的法则.今后我们经常要用类似的思想方法研究其他问题.

  应用有理数加法法则进行计算时,要同时注意确定“和”的符号、计算“和”的绝对值两件事。

  (运算的关键:先分类,在按法则运算

  运算步骤:先确定符号,再计算绝对值

  注意问题:要借助数轴来进一步验证有理数的加法法则)

  四、课堂作业:

  课本:p18:1,2,3。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解方程教案】相关文章:

解方程说课稿10-04

解方程的教学设计08-09

《解方程》教学反思04-07

数学解方程教学反思04-14

解方程二教学反思01-10

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解方程》教学设计05-21

教案中班教案09-09

小学教案体育教案07-15

《济南的冬天》教案教案0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