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4-11-30 08:24:11 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优秀9篇]

  作为一名老师,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语文教案9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语文教案[优秀9篇]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掌握撇的写法。

  2、正确、规范地书写含有撇笔画的汉字。

  教学重点、难点:

  掌握撇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复习上节课的主要内容。

  板书课题。

  齐读课题。

  二 、新授:

  (一)讲解“撇”书写要领。

  1、 老师示范书写,指名说笔画名称。

  老师领读笔画名称。

  2、 讲解笔顺。

  3、 再次范写,让学生说说自己看到的“撇”有什么特点。

  分小组讨论。

  4、 教师分析讲解:

  撇画在一个字中很有装饰性,如能写得自然舒展,会增加字的.美感,有时还与按画相对称起着平衡和稳定重心的作用。

  撇有平撇、斜撇、竖撇、短撇、长撇之分。

  斜撇的写法是,下笔稍重,由重到轻向左下行笔,收笔时出尖。

  图示:

  竖撇,下笔稍重,由重到轻向下行笔,行至撇的长度大半部分处,向左下撇出,收笔时出尖。

  图示:

  短撇,写法同斜撇,只是笔画较短。

  图示:

  5、指名说一说斜撇、竖撇、短撇怎样书写。

  6、师边讲解边示范。

  (二)学生练习书写撇,师行间巡视辅导。

  展示优秀的学生作业。

  (三)学习书写带撇的字。

  1、出示范字。

  千 升 生 左 牛 开

  2、指名认读。

  3、指名说笔顺,书空。

  4、带领学生分析书写要领。

  这些字都是先横后竖

  生:先两横再竖,最后一横稍长。

  左:撇不能太长,注意在田字格的位置

  牛:第二个横稍长。

  5、演示书写过程。

  6、学生练习书写,教师行间巡视。

  三 小结: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语文教案 篇2

  [学习目标]

  一、结合时代背景与关于老子的传说、记载,初步了解老子及其辩证思想。

  二、通过精读课文积累文言知识(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与成语。

  三、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实例,充分理解本文的思想内容。

  [教学设想]

  一、以逐段讲解为基础,启发思维,引导学生一起参与课堂讨论。

  二、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一、介绍春秋时代背景及老子其人。

  二、讲解前三节,并就有关思想进行讨论。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时代背景及作者简介(同学介绍,老师补充)

  (一)春秋战国时期

  周室东迁以后,奴隶制社会逐渐动摇。到了春秋战国之交,社会各个阶级都在转化,新兴地主阶级逐渐代替了奴隶主贵族阶级。在这个社会大变革的时代,产生了新型的士,其来源很复杂,属于中间阶层,在统治阶级的最下层,同人民比较接近。士的地位虽低,却大多是有学问有才能的人。他们中间有的通晓天文、历算、地理等方面知识,有的则是政治、军事的杰出人才。在学术流派上表现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农家、纵横家等。当时诸侯无不礼贤下士,延揽如恐不及。士这个阶层极为活跃,代表人物如儒家的孟轲、荀卿,墨家的墨翟,法家的商鞅、申不害,农家的许行、陈相,纵横家苏秦、张仪等,都是在这一社会变革中先后以学者或政论家面貌出现于政治舞台的。他们出身不同,立场不同,为了解决现实问题,从代表各自的阶级或阶层的利益出发,对政治提出各种不同的要求和主张,并且著书立说,争辩不休,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这就是春秋末期到战国时代诸子散文蓬勃发展的基本原因。

  百家争鸣,对活跃我国学术思想具有重要的作用,是我国学术思想史上一个重要的发展阶段。它有力地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前进,对我古代文化的繁荣昌盛从各个方面都作过重要贡献。

  冯友兰先生在《中国哲学史》中将整个中国哲学史分成子学时代与经学时代:自春秋迄汉初,为子学时代;汉武帝时期起,到康有为、谭嗣同为止的时代称为经学时代。子学时代的特点是建造,经学时代的特点是阐述。先秦诸子的思想,除了本身具有价值外,也对后世具有巨大的启发作用。

  (二)老子的传说与简介

  老子是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县)人,姓李,名耳,谥曰聃,字伯阳。约生活于前571年至471年之间。据说曾做过周朝的守藏史(即管理图书的官,当时的图书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档案),后退隐蒙山著书立说,游历江南塞北,又西出陕关,不知所终。他是我国人民熟知的一位古代伟大思想家,著有《道德经》五千言,但经考证是后人或老子同时代稍后的人根据老子的言行编纂的,又名《老子》,基本上概述了老子的思想。他在世界上较早提出了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为人们提供了观察社会、思索人生的独特视角,他的思想是构筑中华文化思想体系的重要支柱和组成部分。他又是现实生活中一位特立独行的奇人,为人处世卓尔不群,在当时和后人的心目中包裹着浓厚的神秘色彩,神化传说中的太上老君指的就是他。

  也许正是如此,老子才半云半雾,“神龙见首不见尾”,令人好奇。最有代表性的记述是关于孔子求见老子的故事,说孔子见老子问“道”,老子说:“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也。”孔子又问“仁义”,老子说:“今仁义惨然而汩人心……夫子修道而趋,则以至矣,又何用仁义?……夫子乃乱人之性也。”又说孔子引以为荣的《诗》《书》《礼》《乐》《易》《春秋》等“六艺”都是因人陈迹,了无新意:“迹者履之出,而迹岂异哉?”这些话对儒学理论进行了一番鞭辟入里的鞑伐与批判。孔子默默无言回来,三天没有给学生讲课。学生怪问,孔子慨叹:我见什么人做什么事都能猜测揣度其用意,“至于龙,乘云气,游太清,吾不能逐也。今见老子,其犹龙乎!”老子使名满天下的孔丘张口结舌,“神错而不知其所居也”。

  二、讲解课文前三节。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斯:则,就。恶:丑,长得难看。已:表示确定语气。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形:在比较和对照中显现出来。盈:呈现。

  美与恶,有和无,难和易,高和下,音和声,前和后,都是相对的概念,这节选文意在说明事物都是相对而存在的。在我们的生活中,也到处显示着这个道理,譬如动与静,世界上没有绝对静止的事物,物理学中谈到运动,都会先假定一个相对静止的参照物。假如没有静止,运动也就无从谈起。再推而广之,世界上所有的事物,都存在着一个对立面。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一切事物中都包含着相反的动向,这就是道家所说的“反者道之动”:客观规律总是驱使着事物向它的`对立面转化,虽然细微但却绵延不绝地持续着。

  讨论:事物有以上说的运动趋势,请结合生活实例讨论:我们在看待世界时,应该采用什么样的态度呢?

  以纪律和自由这对概念为例,自由是人人都渴望得到的,但是,如果人人都不择手段地追求自己的完全自由,必然会侵害别人的利益,影响别人的自由,而别人为了得到自由,也会侵害你的自由,整个群体就会成为一团混乱。所以,为了得到自由,群体就需要自由的对立面——纪律。遵守纪律就意味着受约束,这表面上看来与追求自由背道而驰,但实际上,每个人都遵守纪律,就会带给别人自由,而自己也会得到自由,这就是文中表述的道理。

  “圣人执一为天下式。”

  执:坚守。一:指自身。式:表率,标准。

  “执一”就是坚守自身,也就是老子所主张的“无为”,因为事物包含着对立面,“无为”的态度也就会得到“无不为”的效果。所以做天下的表率,并非指事必亲躬,而是要无为而治。这是老子的治世理念。与儒家相比,似乎显得消极,但实际上却包含着更为深刻的道理。儒家讲“躬行”而济天下,以道德为本,追求大山一样的仁厚;道家讲“无为而无不为”,追求的是智慧,是像水一样的灵动。后者对于中国哲学思辨精神的发展意义更大。

  “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能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见:表现。是:正确,引申为认为正确。伐:自夸。长:长进。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世闻道,大笑之。”

  讨论:如何理解三种“士”对于“道”的不同态度?

  老子将“士”分为三种,实际上讲的是“闻道”的三种境界:大笑是因为不能窥透天机,只觉得荒谬;半信半疑是因为看明白一些,却又不能完全弄懂;而上士之高明,就在于他能够一眼看穿,见出本质,从而勤力行之。这三种境界从侧面说明事物(“道”)深藏不露,常常以相反的姿态示人,如文中所举:

  “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颣,上和协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昧:暗,丝线上的疙瘩,引申为不平。建:通“健”,刚健。偷:苟且,懈怠。渝:改变,此处为败坏。器:才能。贷:施与。

  大器晚成:指能担当重任的人物要经过长期的锻炼,所以成就较晚。也用做对长期不得志的人的安慰话。

  思考:除了文中举的这些例子,你还能想到类似的情况吗?

  (大巧若拙、大智若愚等等)

  这一段说明,真正的“大”与“高”,可能不会直接给人这样的印象,而庸人常常被蒙蔽;只有高明的人,才能得道。而且,得道之士,也不会直接表现出高明,反而常常会甘居人下,不避尘世。就像后世谈到隐士所说:“小隐隐于野,大隐隐于市”。

语文教案 篇3

  教材分析:

  在当代诗歌中,张万舒的《黄山松》是一首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的抒情佳作。吟读这首诗,我们首先被它那博大宏伟的场面和磅礴雄浑的气势所震撼所激荡。大自然在这里被充分人格化,诗人赋于这些自然界的事物以强悍的生命意识和飞动的色彩。

  教学目标:

  认识黄山松的形象及品格。培养学生对于诗歌的感悟能力。体会诗人昂扬的革命豪情,乐观自己的生活态度。体会诗歌炽热饱满的情感。

  教学难点分析:

  1认识黄山松的形象及品格.

  2认识黄山松的形象及品格.

  教学时间:

  1课时

  学生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1、黄山是享有盛名的旅游胜地,那里的松树更是一道绝世的风景,谁知道有关黄山松的资料?

  2、黄山“七十二峰”高耸入云,在浮动的云海中,一棵棵黄山松昂首挺立,像一面面“昂首的战旗”,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黄山松》。

  3、板书课题。

  二、自主学习:

  1、读准字音:

  峰峰皆(jiē)到寒彻(chè)骨闪烁(shuò)劲(jìng)枝迸(bèng)

  2、作者简介:张万舒是我国当代诗坛一位著名的诗人,《黄山松》一诗是他的代表作。、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三、合作学习:

  1、用高度凝练的语言描绘黄山的`形象。(“挺的硬,扎的稳,站的高,劈不歪,砍不动,轰不倒”。)

  2、诗中写“谷里的阴风,高山雪冷,紫色的岩”等形象的目的是什么?(用烘托的方法显示出黄山松英雄般的气节。)、

  四、合作探究:

  黄山松具有怎样的品格?(顶风傲雪的自强精神,坚毅不拔的拼搏精神;百折不挠的进取精神)

  五、回顾与反思:

  1、你从黄山松身上感受到什么?感受到了黄山松“挺的硬,扎的硬,扎的稳,站的高,劈不歪,砍不动,轰不倒”的战士般的精神。

  2.这首现代诗与《苍松怪石图题诗》各表达作者怎样的感情?

  作业设计:

  1、查找有关松树的诗句。

  2、把黄山松的精神讲给家长听。

语文教案 篇4

  一、教材分析

  《俗世奇人》是人教版实验教材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最后一课,“刷子李”是生活于市井里巷的凡夫俗子中的奇人高手,他绝妙的粉刷技艺应该是民间艺术之海中一朵晶莹的浪花。本文写得生动有趣,融方言幽默于一炉,叙事一波三析,人物形象丰满,是一篇艺术性和趣味性都较强的文章。本单元可以说是一幅绚丽多彩的民俗风情画卷,展示了多姿多彩的民俗文化和民族风情。在本单元教学中应以语言教学为立足点,引导学生揣摩品味重要句子,注意语言的感悟和积累,加强朗读教学,领会文中的思想感情。

  二、思路和方法:

  新课改倡导学生主体,淡化教师的作用,教师只能是课堂教学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中实现知识能力建构。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和工具,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所以,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尤其重要。人的认知规律认为:听了的容易忘记,看了的容易记住,做了的容易学会,这充分说明教学中学生的能力培养还得要“把戏过手”。据此,我确定了以“知——演——悟——练”为主线完成本课教学,并以此突破重难点。在教学中贯穿的“悟精华、巧点拔、重创造”的原则,提高课堂实效。“悟精华”需要学生采用合作讨论的学法,品味优美句段,透析课文中蕴含的深刻道理,点燃学生的情感之火;“巧点拔”是我在本课中主要使用的教学法,我设计了三种点拔方式,即“问中点拔”、“演中点拔”、“示范中点拔”;重创造就是鼓励学生创造性的表演人物。另外我还采用了“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激趣法” “示范法等”。

  三、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本剧表演的'相关道具

  四、教学设计:

  (一)导入:采用“激趣法”。根据教参建议,可采取相声,小品,杂技,魔术等导入。我便自耍了一个小魔术引入:“同学们也许早就看出我魔术中的破绽了,老师的这点小把戏的确不高明,不过我今天倒要领同学们去认识一位有真绝活,有真本事的民间奇人”。多媒体展示课题:俗世奇人——刷子李。这样的开场白奠定了“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课堂氛围——趣

  (二)学生展开讨论,共同提出学习目标。由于这是一篇趣味性较强的自读课文,学生兴趣浓厚,又因为新大纲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所以我要求学生自己提出目标是可行的,老师在学生讨论后进行取舍和归纳。

语文教案 篇5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8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教学重难点 感悟帕尔曼顽强的性格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出示帕尔曼的图像,并播放帕尔曼的小提亲独奏。

  (伊扎克帕尔曼(Itzak Perlman,1945-),以色列著名小提琴家。4岁时因患小儿麻痹症成为终身残废。自幼表现出酷爱音乐的天性,十岁上电台演奏,后进特拉维夫音乐学院学习。1958年曾赴美国参加“埃德.沙利文表演节”演出。移居美国后进朱利亚特音乐学校。1963年首次在卡内基大厅举行独奏音乐会。他很注意音乐处理的逻辑性,控制得当,把浪漫主义的热情和古典主义的匀称感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是一位极有名望小提琴演奏大师。)

  2.观看帕尔曼独奏的视频。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读课文,扫清生字词障碍。

  认读生字:帕 曼 袂 怦 拄 磁 魅 搀

  认读词语:本课生词

  2.指名读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本文记叙了世界杰出的小提琴家帕尔曼在精彩演出后不用搀扶,经历三次失败终于站起来的经过。)

  三、自主探究课文内容:

  1.快速默读课文,找出课文中点明中心思想的段落。

  2.齐读这一段,在关键词下面标上着重号。

  3.帕尔曼的人格魅力具体体现在哪件事上?这部分的前后各写了哪些内容?

  4.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

  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概括介绍帕尔曼是世界杰出的小提琴家,将与世界指挥家和世界顶级乐团联袂演出。

  第二部分(2——3):写帕尔曼艰难二又自信地上台演出,亲生无与伦比。

  第三部分(4——10),写帕尔曼不用搀扶,经历三次失败后终于站起来的经过。)

  第四部分(11——12)指出人们为帕尔曼顽强的人格魅力鼓掌。

  四、小组交流后班级交流。

  板书设计

  作业布置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抓住文中的关键词语,深入体会帕尔曼顽强的人格魅力。

  2.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作者对帕尔曼由衷的赞美之情。

  教学重难点 感受作者对帕尔曼由衷的赞美之情。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复述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 自主读文,画出描写帕尔曼的句子。

  小组交流:画出的句子中不懂的词语。

  全班交流:先指名读文,说说令自己感动的原因。

  1.“他拄着双拐,艰难而又自信的走上了台。”

  (这个句子写出了帕尔曼登台表演时的独特形象。“艰难”,是指帕尔曼因为双腿瘫痪,上台时十分吃力;“自信”,写出了帕尔曼上台时的神态。帕尔曼“艰难而又自信地走上了台”,让我们初步感悟到他是一个充满自信、意志顽强的人。)

  2.“起来——跌坐在椅子上;

  再起来——又没成功;

  又试了一次——又失败了;”

  A、这个句子写帕尔曼三次试图站起,却都失败的经过。从这三次试图站起来的过程中,我们可以体会到帕尔曼试图站起来的艰难,同时,更能体会到帕尔曼的顽强的人格魅力。

  B、练读。

  3.“帕尔曼笑了笑,平静谦和,甚至带一点儿歉意。”

  这个句子写出了帕尔曼为什么会“带一点儿歉意呢?因为他觉得自己的三次失败有点对不住观众,可见帕尔曼是多么的谦逊。

  指导朗读。

  4.“他又试了第四次,这一次他终于站了起来!”

  帕尔曼面对三次失败,丝毫没有气馁,他试了第四次,可见帕尔曼具有惊人的毅力和顽强的意志。从“终于”一词中,我们可以体会到帕尔曼不用搀扶而站起来的艰难,饱含着作者对帕尔曼顽强意志的由衷赞叹之情。

  三、 深入体会、感悟情感

  投影出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学生讨论交流,深入体会。

  1.“这位音乐家的杰出之处,动人之处,不仅在他的琴声里,更在他的`人格魅力上。”

  他的人格魅力指的是什么?(帕尔曼惊人的意志,顽强的毅力。)

  帕尔曼的杰出之处,动人之处表现在哪里?(他的琴声和人格魅力。)

  从这个句子中你体会到了什么?(作者对帕尔曼顽强的人格魅力由衷的赞叹之情。)

  2.“为这个,让我这个不懂音乐的人对音乐大师说:谢谢您!”

  “这个”指什么?(帕尔曼给人们留下了精神财富)

  作者为什么要谢谢音乐大师?(帕尔曼惊人的意志,顽强的毅力给人们留下了无穷的精神财富,让人们思索,更给了观众深深的启示。)

  四、 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假如你是当时的一名观众,看到了帕尔曼艰难站起来的经过,你会说些什么?

  板书设计 1.艰难自信地登台

  人格魅力 2.三次试图站起来

  (身残志坚) 3.第四次终于站起

  作业布置

语文教案 篇6

  学习目标:

  1、会认11个生字,会写八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积累词语体会词语的节奏。

  3、留心观察校园生活,体会校园生活的多彩多姿。

  重点:认字、写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难点:积累词语体会词语的节奏,留心观察校园生活,体会校园生活的多彩多姿。

  第一个课时

  一、看图引入:

  1、同学们观看校园生活的图,议一议,说说图上都画了什么?

  2、说说自己的学校生活经及自己的感受。

  二、学习生字。

  1、借助图画读本课的词语,画出生字。

  2、借助拼音读准字音,同桌互相纠正读音。

  3、检查读音,重点读准“琴”和多音字模。

  4、同学们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交流识字经验。总结识字方法。

  三、看图读词。

  1、小组合作学习,找一找哪些词语在图画中能找到,再读一读。

  2、哪些词语是图画中没有的?找出来读一读。

  3、再次练读词语,展示:喜欢读哪一行就读哪一行。

  4、比赛读,看谁读得最好。

  四、指导书写

  1、同学们观察田字格中的范字,然后描红。

  2、教师范写,同学们临写:

  胡:左高右低,左右宽乍基本相等。

  戏:左窄右宽,左短右长,又的.捺变点。

  钢;金字旁的起笔不要超过第二横。

  第二个课时

  一、复习字词

  1、自已读词语,如有不会的可以向同学请教。

  2、指名读词语,看谁读得准确读得有感情。

  3、检查同学们认读词语的情况。

  二、诵读词语

  1、教师范读。

  2、同学们评说老师的范读,教师提示从以下两个方面:要边读边想象,读每个词语都要读出一个画面来。要读出词语的韵律来。

  3、同学们有滋有味地练读词语。指名读第一行词语,相机评议,最后齐读。

  4、自主读后三行词语,边读边做动作体会。指名读,喜欢读哪行就读哪行,同学们读后可提问;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你为什么喜欢这个词语?为什么要这样读?

  5、男女生比赛读。

  三、指导写字。

  1、同学们观察描红。

  2、教师范写同学们临写。

  观;左窄右宽,左短右长,左边又字捺变点,右边见字的“撇”不宜太长,竖弯钩要舒展开。

  弹:左窄右宽,左右相等长。

  琴:上边的两个王字要扁一点,下面的人字要舒展开。

  养:中间的竖撇要一笔写成。

  四、读读说说

  同学们先读一读课后的题目的意思,再来个生字开花。比一比,谁说得好,说得多,从理解词语中积累词语。

  五、实践拓展学校还有哪些活动?把知道的说给同学听。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复习本单元内容,并学会运用能发现词语内在联系。

  2、练习积累。

  3、自己通过观察、咨询或查阅资料,了解家乡有哪些风景名胜、物产、名人以及家乡近年来有哪些变化

  第一课时

  一、我的发现

  1、要引导学生发现每组的两个词中含有同样的两个字,第二个词是在前一个词的基础上加了一个字,两个词的意思不一样。

  2、接着引导学生发现,左边一栏的每一组词,前一个表示活动(动作),后一个表示完成活动(动作)所需使用的工具,即“照相”要用“照相机”,“洒水”要用“洒水车”,“集邮”要用“集邮册”。右边一栏的每一组词语,前一个表示物品(东西),后一个表示场所。

  3、在学生发现词语规律的基础上,可以作一些拓展练习,如:

  游泳

  ____

  火车

  ____

  洗衣

  ____

  服装

  ____

  二、日积月累

 1.“读读认认”是通过反义词的形式,认识九个生字,同时也有自主发现汉字的反义关系、积累反义词的作用。可按以下步骤操作:

  (1)学生读读认识的字,并借助拼音读读不认识的字,看看每组里两个字之间有什么关系。

  (2)运用自己发现的规律,再读这些字,读准字音,认清字形。教师有针对性地指导,比如,“窄、恶、善、内”等字的读音。

  (3)可分男女或同桌之间进行对比读。

  (4)去掉两个中间的破折号,看看有什么发现。学生发现规律后,再两字连词语,熟记反义词语“宽窄、贵贱、善恶、强弱、胜败、内外”,并适当运用。

  (5)启发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识记九个生字。

  2.“我会填”是搭配词语的练习,让学生在运用中积累词语。对词语的意思,不必作过多的解释。

  (1)回忆所学课文,找出可以搭配的词语。

  明亮的(教室)

  绚丽多彩的(广告)

  繁华的(城市)

  川流不息的(汽车)

  茂密的(枝叶)

  风光秀丽的(公园)

  (2)启发学生说说还可以填什么词语,大家认为正确后,再填在括号里。

  (3)用线连接可以搭配的词语。

  明亮的

  市场

  绚丽多彩的

  日月潭

  繁华的

  森林

  川流不息的

  舞台

  茂密的

  灯光

  风光秀丽的

  行人

  3.“我会读”,目的是积累古诗词,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

  (1)学生借助拼音自读诗歌。

  (2)看插图,感受草原一望无际、辽阔无边的美景。

  (3)学生自由朗读,再通过教师范读、个别读、品读等多种形式读出感情,熟读成诵。

  (4)欣赏民歌《美丽的草原我的家》,进一步体会诗的意境。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的家乡是哪里呀?对济源,这个生我们养我们的城市,那你们对她了解吗?当我从一个小村庄走入城区,我感受到了我们家乡的各个角落都是那么地富有吸引力,是那么的古老美丽,这一节课我们就来夸夸我们的.家乡吧!

  二、口语交际

  1.汇报展示、讨论交流。

  (1)展示并向同学介绍自己搜集到的有关家乡的资料(文字、绘画、照片等)。同学间相互交流资料内容和获取经过。

  (2)把内容相近的归为一个组,在小组里交换阅读和欣赏,说说对对方资料的看法和感受。

  2.充分“对话”,夸夸家乡。

  (1)小组合作或派代表向全班介绍自己眼中的家乡。其他组可向介绍者提问或作补充说明。

  (2)学做“小记者”采访。如,你的家乡在哪里?有什么值得夸一夸的地方?你希望未来的家乡是怎样的?

  3.写一写。

  (1)把自己介绍的内容和口语交际中听到的有关内容加以综合,组成一段夸夸家乡的话写下来。也可以给自己画的画或照的照片配上一段话,还可以用连环画的形式写话。

  (2)写好后读一读,再和同伴交流、分享。

  三、展示台

 1.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根据题目进行词语接龙练习,看哪组接得长。示例:

  国家—家庭—庭院—院长—长大—大人……

  祖国

  国民—民主—主人—人生—生活—活动……

  2.教师再选择两个词语让学生用“开火车”的形式做词语接龙游戏。

  3.展示反映家乡变化的照片开自己画的画。办一期夸家乡的专栏。

  4.展示、交流在《葡萄沟》一课后布置同学们准备的其他资料或学习成果。

  四、宽带网

 1.演示部分民族图片,创设情境,导入

  :你知道画面上的人是哪个民族的吗?你是根据什么知道的?

  2.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展示自己找到的资料,说一说自己知道的民族的生活习惯,并说说是怎样了解到的。

  3.出示“中国地图”,找一找你所在的省、市。

  4.从地图上找到四个直辖市和两个特别行政区。

  5.同桌互相说一说,你还知道哪个省在什么地方。

  6.欣赏《爱我中华》歌曲,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语文教案 篇8

  教学要求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瓜、衣、来"3个字,认识1个偏旁"子"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雪与云之间的变化过程

  教学重点

  认识10个生字,知道雪会变成云

  教具准备

  雪与云相互变化的课件

  课前准备

  布置学生课前读通课文

  教学时间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认识10个生字,认识1个偏旁"子"。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雪与云之间的变化过程。

  教学重点

  认识10个生字,知道雪会变成云

  教学过程

  一、揭题激趣

  1、板书"孩子"教认"孩"字,再补上雪字。

  2、激趣:雪孩子是什么样的?课文说了什么事?今天我们学习19、雪孩子。

  二、看图自读课文

  1、仔细看图,想想每幅图上画了什么?

  2、读读图旁的句子,画出不认识的字,请教同位。

  3、标画课文的自然段。

  三、检查自读情况,读后正音

  1、指名接读课文,互相评价。

  2、正音后同位互相接读课文

  四、学习课文,理解内容

  1、议论:雪孩子救出了小白兔,自己变成了什么?先小组讨论,然后指名回答。

  雪孩子是怎样飞到天上的?还会回来吗?(让学生看课件,水蒸发到空中形成云的过程,云变成雨和云变成雪的过程)

  2、指导朗读。

  本课因不注拼音,朗读中注意读准字音,还要正确处理轻声的`读法。

  如:房子上、树上、地上的"上"休息的"息"读出雪地、云朵的美丽,小白兔的快乐与伤心,他/飞到了空中,成了一朵/白云,一朵/很美很美的/白云,后半句"很美很美""白云"读得慢些,表达出赞美喜爱之情。

  五、想想说说

  1、看图8,说说小白兔望着白云会说些什么?

  2、你想对雪孩子说些什么?

  六、续编故事

  《雪孩子又回来了》,想像小白兔与雪孩子见了面会做什么,说什么。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练习正确书写3个生字

  3、指导完成课后练习读读说说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

  1、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回答课后练习题:雪孩子还会回来吗?

  二、分小组自学生字

  1、认字

  注意读准"让、往、烧、知"4个字的字音。

  "起、玩、往、觉、知、化"都可以利用熟字变化来记忆

  可以进行同音字比较"化—画,到—到,只—知,还—孩"

  2、写字

  写好"瓜、衣、来"的关键是撇与捺对称。

  瓜:上撇平短,左撇竖长,"竖提"起笔对准撇中部,点较小,捺起笔低于"竖提"。

  衣:点居中,不与"横"相连,第三笔处"横"中间看起笔,最后"捺"低于右撇并相接向右伸展。

  三、复习巩固

  1、完成课后练习,读读说说

  ⑴理解题意,"又"字连用表示两种情况同时存在,左边一栏说的是动作,右边一栏说的是特点

  ⑵学习练习可说老师纠正。

  2、布置作业

  把课文中的故事讲给别人听。

  四、讲评小结

语文教案 篇9

  教学目辬

  1学会10个生字,学习用硬笔规范、端正、整洁地书写生字。

  2理解“坐落”“浓密”“晨曦”“掩蔽”“絮语”“茁壮”“拔地而起”等词语,欣赏并积累文中生动形象的词句。

  3闭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山里学校环境的美和山里孩子成长的快乐,进一步产生热爱生活的情感。

  教学重点

  运用学过的识字方法和理解词语的方法,学习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感受山里孩子成长的快乐。

  教学准备

  1鄙字卡片、朗读带、教学挂图或课件。

  2贝领学生参观自己的学校,了解学校各类人员的工作情况。

  3开展“手拉手”活动,通过见面交流或书信,了解山里学校的一些情况。

  教学时间

  1~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听读激趣

  1碧富埃和学们喜欢交朋友吗?今天,老师从山里学校给你们带来了一些朋友,来,打个招呼。(出示教学挂图或打开课件)你们想知道关于他们的什么呢?——学生提问

  2崩矗听听山里的伙伴是怎样向我们介绍自己的学校的。(放课文录音)边听边想,他们向我们介绍了学校的'哪些情况?然后自由发言。

  二、自读感知

  过渡:山里的孩子为了让我们和他们一起分享快乐和幸福,特别写了这篇文章,叫《我们的学校》。来,我们一起学一学。

  1、读出自豪感。

  2、鄙自读课文,读准字音,找出不理解的词语。

  3、学习生字新词,读准字音,讨论词义,老师巡视。

  4、帮助学生理解部分词语。

  三、品读欣赏

  1、同学们,读了课文,这个学校的环境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呢?

  根据插图和课文的描述,加上自己的合理想象,用彩色笔画出学校的草图。

  2、校园里,山里的孩子们又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呢?你是怎么体会到的?根据学生对重点句的欣赏,老师相机指导朗读并归纳:

  (1)快乐游戏。

  (2)与大自然交朋友。

  (3)认真学习。

  3、这么难得的学习条件,山里的孩子们心里又是怎么想的呢?

  (1)自读第5~9段,展示自己读得好的句子。

  (2)说说自己朗读时的感受,想想从哪些地方看出山里的孩子成长是幸福的。理解最后两段话的意思。

  四、读写延伸

  过渡:在这么美的校园里学习,山里的孩子们是多么快乐、幸福、自信和自豪,让我们也投入大山的怀抱,和山里的孩子一起,也来向大家介绍一下“我们的学校”。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台阶》教案12-19

语文教案(精选)04-19

[经典]语文教案08-17

语文教案(经典)08-21

语文教案[经典]08-31

语文下册教案12-14

(经典)语文教案09-27

语文教案【精选】09-27

语文教案【经典】09-23

语文教案[精选]0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