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时间:2024-10-21 07:54:59 教案 我要投稿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

  教学内容:

  教材P28~29页例1及相应的做一做和练习七的第1~3小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联系生活中的具体物体,通过观察和动手操作,初步体会生活中的对称现象,认识轴对称图形的一些基本特征,并初步知道对称轴。

  2、过程与方法:能根据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在一组图形中,识别出轴对称图形。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认识、制作和欣赏轴对称图形的过程中,感受到物体或图形的对称美,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

  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准确判断生活中哪些物体是轴对称图形。

  教学难点:

  能够找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教学方法:

  观察、讨论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白纸、剪刀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1、同学们,生活中有很多有趣的现象,只要你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就能发现许多的知识。请同学们仔细观察P28页的这幅图,你能从图中发现哪些有趣现象?

  2、(学生自由回答)

  3、(出示第28页的主题图)是啊,在游乐场里,空中飞舞着的蜻蜓风筝、蝴蝶风筝多漂亮呀,仔细观察可以发现,它们的左右两边是完全相同的,这里面就蕴含着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知识对称。【板书:对称】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索跟对称有关的知识。

  二、探索新知。

  (一)认真观察,体验对称。

  1、观察图形,发现特点。

  (1)看书第29页的树叶、蝴蝶、天安门的.图,这些图形它们在外形上都有一个共同的数学特点,你能发现吗?

  (2)引导学生从形状、花纹、大小、图案上观察。

  (3)学生汇报交流自己的发现。

  树叶图:以树叶中间叶脉所在的直线为界,左右两边的形状和大小都是相同的。

  蝴蝶图:以蝴蝶中间所在的直线为界,左右两边的形状和大小都是相同的。

  天安门城楼图:以天安门城楼中间所在的直线为界,左右两边的形状和大小都是相同的。

  (4)教师小结。

  这些图形的左右两边的形状和大小完全相同,也就是说如果沿图形中间的一条直线对折后,这些图形的左右两边能够完全重合。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2

  教学内容: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第59页主图、第60页例1、第64页第2题。

  教学目标:

  1、 通过摆小棒的操作活动,使学生发现日常分物时存在分不完有剩余的情况,

  初步感知“余数”;通过分草莓的操作活动,使学生理解“余数”及有余数的

  除法的含义,会读、会写有余数的除法算式。

  2、 让学生经历操作、观察、对比、交流等数学活动,理解“余数”及有余数的

  除法的含义,初步培养学生全面思考问题的意识。

  3、在具体的情景中,使学生感受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理解“余数”及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

  教学难点:理解商与余数的单位名称的确定。

  教学资源:PPT、小棒、学具片

  教学内容分析:

  在日常生活中平均分物时,结果包含两种情况:一种是恰好分完的情况,这时没有剩余,属于整除类,表内除法涉及此内容;一种是平均分后有剩余的情况,这是有余数的除法内容。从小学生学习的角度,“有余数的除法”是表内除法知识的延伸和拓展。因此,表内除法学完后不久,教材编排了“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单元。

  教材第59页主题图呈现了学生分别用11根小棒摆正方形、三角形、五边形的活动情境,起到了四个作用。一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是便于师生操作,引入新课,三是让学生关注能摆几个图形,发现还剩几根小棒,四是为学生在操作活动中理解余数及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提供示范,积累活动经验。

  教材第60页例题1借助平均分草莓的操作活动,通过与表内除法的对比,使学生理解余数及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这里有两个对比:一是平均分草莓分得的结果的对比,一个是用除法横式表示的对比,第一个对比是理解余数、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商和余数单位名称的基础。

  教材第60页做一做和第64页第2题,都便于学生操作、填空、用除法算式表示,帮助学生理解余数及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并学会确定商和余数的单位名称。

  学生分析:

  学生刚刚学完表内除法,对除法的本质“平均分”理解深刻,知道除法算式的含义、各部分的名称,会读、写除法算式,能熟练用乘法口诀求商,能准确用除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能熟练进行平均分物的操作活动,也能熟练用语言描述平均分物的过程和结果。但是,“平均分物后有剩余”的现象,会造成学生对除法本质理解的认知冲突,认为这样的情况不能用除法表示。解开学生的困惑,就要联系生活实际,提供具体的情境,让学生在操作活动中切身感受到“平均分物物后有剩余”的.正常现象,在与表内除法的对比中理解“平均分后有剩余”的现实现象,从而理解余数和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以及理解商与余数的单位名称的确定。

  教学实施过程:

  一、操作导入,揭示课题

  1、师生用小棒摆图形活动。

  (1)教师用12根小棒先摆一个正方形,再连续摆两个正方形,让学生表述教师的操作过程,并用除法算式表示,板书:12÷4=3。

  (2)PPT:

  学生独立操作,表述。

  (3)PPT演示学生交流汇报操作结果。(分三栏,图文结合展示)

  2、 揭示课题。

  (1)对比:教师摆小棒的结果和学生摆小棒的结果有什么不同?

  学生:老师摆完图形后,没有剩余的小棒;我们摆完图形后,有剩余的小棒。

  (2)提点:生活中这样的现象也可以用除法表示,那么,这叫有什么的除法呢?

  学生:有剩余的除法。

  (3)教师板书:有剩余的除法(后面会修改课题:有余数的除法)

  二、操作对比,学习例1

  1、对比平均分草莓的结果。

  (1)PPT演示:把6个草莓每2个摆一盘。

  学生表述平均分过程和结果,并用除法算式表示:6÷2=3(盘)

  (2)PPT出示: 把7个草莓每2个摆一盘,摆一摆。

  学生用学具片代替草莓独立操作。

  学生交流汇报,教师依言用学具片代替草莓摆一摆。

  PPT演示:把7个草莓每2个摆一盘。

  (3)对比:两次分草莓的结果有什么不同?

  PPT出示,强调“正好摆完”,演示强调“还剩余的1个草莓”:

  提问:剩下的1个草莓还可以摆一盘吗?为什么?(学生自由回答,强调:每2个摆一盘,剩下的1个不够摆一盘。)

  2、对比用除法横式表示分草莓的情况。

  (1)结合第一次分草莓图,说说6÷2=3(盘)的含义。

  (2)提问:第二次分草莓的现象,可以用除法算式表示吗?

  (学生思考、讨论,教师提点:除法的本质是“平均分”,第二次分草莓有没有进行平均分?)

  提问:第二次分草莓的现象,怎样用除法算式表示?

  (3)PPT演示:有余数的除法算式的写法,强调:六个圆点写在商后面格子的中间,再写“1(个)”。

  板书:7÷2=3(盘)……1(个)

  说说这个除法算式的含义。

  (4)回忆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PPT揭示“余数”的名称,说说余数表示什么:余数表示平均分完后剩余的部分,修改课题:有余数的除法。

  (5)学生尝试读出有余数的除法算式。

  (6)PPT出示,对比表示两次分草莓情况的除法算式有什么不同?

  强调:余数的名称、余数的含义、商的单位、余数的单位

  三、小结新知,提炼方法

  1.PPT出示,回忆:这节课学习了哪些新知识?

  学生自由说,指名说,教师提点:余数,有余数的除法算式的含义、写法、读法。

  2、 提问:我们用什么方法获得了这些知识呢?

  提点:操作、观察、对比、交流。

  四、巩固练习,内化新知

  1、 完成教材第60页做一做第1、2题。

  学生独立完成,PPT逐题演示答案。

  演示强调:2个2个地圈,竖着圈;3个3个地圈,横着圈;

  演示强调:填空中的余数和算式中的余数一一对应出示;

  演示强调:平均分铅笔和剩余铅笔的画法;

  语言强调:商的单位和余数的单位的确定。

  2、完成教材第64页“练习十四”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PPT演示答案。

  3、 PPT出示:用小棒摆图形的现象,用除法算式表示。

  板书设计:

  有余数的除法

  7 ÷ 2 = 3(盘)……1(个)

  ︳

  余数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3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并了解轴对称图形的特征,能准确地判断出轴对称图形,并尝试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2.经历观察、思考和动手操作的过程,体验轴对称图形的特点。

  3.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感受生活中的对称美。

  学情分析

  1.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学生能比较容易的接受本节的知识。

  2.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观察、动手操作等理解掌握轴对称图形,并能通过折叠寻找对称点,会对所给图形作出正确地判断。观察——操作——归纳——判断。

  3.对称轴和对称点的寻找。

  重点难点

  重点:

  1.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建立轴对称图形的表象。

  2.经历观察、思考和动手操作的过程,体验轴对称图形的特点。

  难点:

  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并了解轴对称图形的特征,能准确地判断出轴对称图形,并尝试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游戏引入

  教师活动:

  帮暖羊羊找角

  观察图片找出问题,确定角的位置。初步建立轴对称图形的表象。

  学生活动:

  学生参与游戏,帮暖羊羊找角。

  活动2【讲授】分类

  教师活动:

  1、根据轴对称图形的表象来给学具袋里的图形来分类,并汇报分类的理由。

  引出轴对称图形。

  (板书课题)

  学生活动:

  动手分类将对折后两边完全重合的图形分成一类,将不能完全重合的分成一类。汇报发现

  活动3【活动】学习轴对称图形

  2、动手制作一个轴对称图。教师示范,边示范边说制作方法。引导学生创作一个轴对称图形。

  (学生操作,制作一个轴对称图形。集体展示创造出来的美丽的轴对称图形。)

  3、摸一摸折痕看有什么感觉

  引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指导画对称轴,教师示范画的方法,强调易错点。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轴对称图形,并独立画出它的对称轴。

  (摸折痕。选择自己喜欢的.轴对称图形,并独立画出它的对称轴,同桌互相检查纠正不准确的画法。)

  4、在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后,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

  (发现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

  活动4【导入】练一练,“巩固”对称

  (1)练习1

  同学们,老师想考一考你们,引导学生完成书上P68做一做。先明确题目要求,再动手完成

  (读出题目要求,找到题目中两个具体要求,按照题目要求独立完成,同桌互查。再集体汇报。)

  (2)练习2

  同学们,请你拿出2号学具袋中的图形,折一折,画一画,看看它们各有几条对称轴。

  (自己独立先折一折,再画一画,能够发现长方形有两条对称轴,正方形有四条对称轴,圆有无数条对称轴。)

  活动5【讲授】总结

  同学们你们可真了不起,不但认识了轴对称图形,还创造了轴对称图形,在生活中还有很多美丽的轴对称图形装点着我们的生活。

  希望同学们长大后能够创造出更美丽的轴对称图形美化我们的生活。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4

  教学内容:

  在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的“表内除法(二)”中,整理和复习表内除法。

  在复习课上,学生常常会觉得枯燥无味,提起做练习更是感到沮丧。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想方设法让学生在复习课中也感受到快乐。因此,我将这节课定位为“快乐除法”。

  该教学的目标如下:

  1. 通过一系列活动,让学生自主参与除法练习,从而体验除法计算的意义和价值。

  2. 在练习中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区分能力。

  3. 通过整理《除法表》,培养学生的归纳整理和应用能力。

  为达成这些目标,我设计了以下公开课教案:

  1. 情境引入:以生活中的例子引导学生了解除法的普遍性以及学习除法的意义。

  2. 除法接龙:让学生进行除法计算能力的初步检测,同时探讨提高能力的方法。

  3. 合作计算:将学生分为小组,要求他们合作完成81道表内除法算式题。

  4. 合作整理:要求小组继续合作,整理81道算式,形成《除法表》。

  5. 应用提高:结合学生的学习,为他们提供应用方面的例子。

  当我兴冲冲地走进教室时,却黯然离去,在51分钟的教学时间里,学生仍停留在整理《除法表》这个环节上,他们忙乱却不得法,笑容却已经斜倒在脸上。问题的.根源在于我的设计脱离了学生的。实际水平。我要求4人合作整理81道表内除法算式,但这显然对小学生来说要求太高了。

  这次失败让我深思熟虑,更注重学生学习的体验,多引入师生、生生间的互动和交流。考虑到81道算式对小学生来说有点太多了,我决定放手让学生自主思考并寻找有效的整理方法。我相信他们能找出最佳的解决方案。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5

  教学内容:

  教材第47页的例1及相应的“做一做”。

  教学目标:

  1、借助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学生明白“在同级的混合运算中,应从左往右依次计算”的道理。

  2、在经历探索和交流的过程中,理解并掌握同级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运用运算顺序进行计算,并能正确进行脱式计算的书写。

  3、培养学生养成先看运算顺序,再进行计算的良好习惯,同时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教学重、难点:

  理解并掌握同级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地进行脱式计算;掌握脱式计算的书写格式。

  教学准备:

  课件、直尺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说出各题的。运算顺序,再计算。(课件出示)

  16+9+8=32-10-6=

  25+20-10=48-8+17=

  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按照什么顺序计算?

  小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按照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

  二、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一)仔细观察,收集信息。

  课件出示第47页例1:图书阅览室里上午有53人,中午走了24人,下午又来了38人,阅览室里下午有多少人?

  1、同学们做什么呢?(阅览室阅读)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高尔基,他的这句话是鼓励我们一定要好好学习,多读书,读好书。阅读不仅可以使我们开阔视野,增长知识,还可以培养良好的自学能力和阅读能力……)

  2、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求阅览室里下午有多少人,就是用()减去(),然后再加上()。(学生口答)

  3、该怎样列算式?

  4、学生独立列式并进行计算。

  (二)反馈交流解法。

  1、交流解法,初步感知。

  (1)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

  分步算式:

  53-24=29(人)

  29+38=67(人)

  综合算式:

  53-24+38=67(人)

  (2)汇报交流:分步算式和综合算式每步分别求的是什么?

  2、解释概念。

  (1)什么样的算式是综合算式?(像53-24+38这样的算式是综合算式。)能说说你是按怎样的运算顺序进行计算的吗?

  (2)给出规定: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法、减法运算时,要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

  3、运用规定,脱式计算。

  (1)课件出示:53-24+38,这道题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脱式计算:

  (2)讲解脱式计算的书写格式,示范板书:

  教师边讲解边说明:先在“53-24”的下面画上横线,为了清楚地看出运算的顺序和写出每一步的计算结果,运用脱式计算。在算式的下面写出第一步计算的结果(29),还没有参加计算的数照抄下来(+38),在算式的下面再写出第二步计算的'结果(=67)。注意:等号上下要对齐、长短要一致。

  (3)梳理提问:在书写时,我们应该注意什么?

  4、体会同级运算的运算顺序。

  (1)课件出示:15÷3×5,指定学生说说运算顺序。你能把这道题写成脱式计算的格式吗?15÷3×5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教师指出:加与减是一级运算、乘与除是二级运算。

  (3)学生尝试计算,教师巡视指导。

  (4)归纳小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同级混合运算,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三、巩固练习

  (一)计算。

  23+6-112×8÷472÷8÷3

  =□○□=□○□=□○□

  =□=□=□

  小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学生计算每道算式,教师巡视,巡视时关注学生书写的规范性。

  (二)小法官。

  3×8÷434-17+318÷3×3=2

  =24÷4=34-20=18÷9

  =6(√)=14(×)=2(×)

  1、先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指定学生说明错误的理由。

  2、口答:这些综合算式应按什么顺序进行计算?

  五、知识梳理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1、掌握了脱式计算的书写格式。

  2、同级运算的运算顺序:

  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同级混合运算,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6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认识计数单位“百”和“千”。初步理解每两个相邻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

  2、借助计数器掌握三位数的数法,并且在数数中加深对“十进关系”的理解。

  3、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4、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启蒙教育。

  教学重点 认识计数单位“百”和“千”,会正确地数三位数。

  教学难点 理解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十进关系。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计数器、例1中一、十、百、千挂图、学生每人准备一个计数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观察下面每组数是怎样数的?

  (1)71、72、73、74、75、76、……。

  (2)49、59、69、79、89、99、……。

  第(1)小题是一个一个地数,第(2)小题是十个十个地数。

  2.99是几位数?再添一个是多少?

  二、揭示课题

  100是几位数?100以后的三位数该怎样数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三位数的数法”。(板书课题:三位数的数法)

  三、教学新课

  1、教学例1。

  (1)教学“一个一个地数,10个一是十”。

  ①多媒体显示一个“正方体”,问:这是什么?几个小方块?

  教师贴出1个小方块的实物图,并板书:一

  ②逐个显示小方格,让学生一个一个地数,从1数到10(这时进行多媒体动态演示:10个小方格靠拢成为一条)。提问:多少个一是十?十里面有几个一?

  教师在小方块的实物图左面贴出一个木条实物图,并在下面板书“十”。

  ③刚才我们是几个几个地数?多少个一是十?

  板书:一个一个地数,10个一是十;

  (2)教学“一十一十地数,10个十是一百”。

  ①提问:现在屏幕上有一个十,我们能不能一十一十地数呢?

  ②随着屏幕上木条逐个出现,学生一十一十地数,当数到九十时,老师提问:几个十了?再添1个十是几个十?是多少?

  随着学生的回答,教师贴出“一百”的木块实物图,并板书:一百。

  ③我们是几个几个地数,多少个十是一百?

  板书:一十一十地数,10个十是一百;

  (3)教学“一百一百地数,10个一百是一千”。

  ①现在我们能不能一百一百地数呢?(板书:一百一百地数。)

  ②谁能一百一百地往后数?

  学生数数时,屏幕上逐层出示木块图,当数到九百时,提问:再添一个百是几个百?是多少?板书:10个一百是一千。

  随后贴出“一千”的木块实物图,板书:一千。

  ③多媒体快速重现从一百数到一千的动态画面,强调“10个一百是一千”,并进行板书:10个一百是一千。

  以上教学过程,贴图形成如下板书:

  (4)进一步认识计数单位“百”和“千”,理解“相邻”的含义。

  “百”和“千”是我们新认识的计数单位,它们是互相挨着的邻居,所以我们说它们是相邻的计数单位。(板书:相邻)

  想一想:“百”和哪个计数单位也是相邻的.?“十”和哪个计数单位相邻?

  (5)理解“十进关系”。

  十里面有10个一,10个一是十,我们就说十和一是十进关系。(板书:十进关系)

  一百里面有几个十?10个十是多少?百和十是什么关系?

  百和千是什么关系?为什么是十进关系?

  以上过程,形成如下板书:

  你能用一句话概括每相邻计数单位之间是什么关系吗?

  (6)教师简要小结:一、十、百、千都是计数单位,它们每两个相邻计数单位之间都是十进关系。今后可以根据需要,用不同的计数单位数数。

  2、教学例2。

  (1)初步了解计数器。

  仔细观察计数器,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什么位?第二位呢?百位是右起的第几位?请你在自己的计数器上找出千位。

  (2)出示例2第(1)小题。

  教师在计数器上演示,边拨珠边数数,一百零一、一百零二、……,当数到一百零九时,提问:再拨一个珠子该怎么数?

  教师边拨珠边说明,再加一个珠子时,个位上就有10个一,10个一是十,这时要拨去九,进上一。

  当拨到一百一十九时,教师提问:接下去该怎么拨?一百一十九后面的数是多少?

  学生在自己的计数器上再练习一遍,要求边拨珠边数数。

  (3)出示例2第(2)题。

  重点讲清从一百九十九到二百的拨珠过程,引导学生观察这时各个数位出现的变化。

  3、学生看书,质疑问难。

  四、巩固练习

  1、教材第22页例2下面的做一做。

  采取边练边讲的形式进行,注意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2、练习六第1题。

  五、课堂小结

  提问:(1)本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

  (2)通过本节课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六、布置作业

  1.10个一是( ),10个十是( )。

  10个一百是( ),10个一千是( )。

  六百九十九前面一个数是( ),后面一个数是( )。

  和八百相邻的两个数是()和()。

  2、从六百七十八数到八百一十。

  七、思考练习

  有30个桃,最少拿出几个后,就正好平均分给7个同学?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相关文章: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3-02

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案 估算06-02

二年级数学下册《买电器》教案11-18

二年级数学下册三单元教案11-07

中班下册数学教案03-16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表内除法05-20

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案统计06-02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第五单元11-07

二年级下册数学1000以内数的认识教案0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