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估算》教案

时间:2024-10-21 07:30:49 教案 我要投稿

《估算》教案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估算》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估算》教案

《估算》教案1

  教学内容:16页例2

  1.教学目标:会进行相应的乘、除法估算和验算。

  2.在实践操作活动中学会思考,学会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难点:抽象对算式进行估算。

  教学过程:

  一、听算。

  二。新授:

  1.由情境引出估算这个生活中的数学。引导学生知道是生活中的'需要。

  2.出示例题2,“你有什么样的解答方法?”

  3.学生一边说,教师一边列示124÷3≈,让学生明白解决问题可以有不同方法,只要合理都可以采用。

  4.让学生多说自己的想法,但注意其完整及简洁。

  5.小结,总结加强。

  三。巩固练习:

  做一做:

  1.260÷4≈260可以看成240,也可以看成280。

  2.估算练习。

  四、作业:第18页6、7题。

《估算》教案2

  教学内容:

  16页例2估算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体会学习除法估算的必要,了解除数是一位数除法估算的一般方法。

  2、引导学生根据具体情况合理进行估算,知道什么时候要估大些,什么时候要估小些,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3、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

  教学重点:了解除数是一位数除法估算的一般方法。根据具体情况合理进行估算,知道什么时候要估大些,什么时候要估小些。

  教学难点:根据具体情况合理进行估算,知道什么时候要估大些,什么时候要估小些。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

  师:同学们,前面我们学过哪些估算?你们记得怎样估算吗?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有关估算的问题。

  二、探究新知:

  1、出示例题2,

  让学生读题,理解题意,怎样列式?

  2、学生说,教师一边列式124÷3≈

  再问:怎样进行除法估算?

  学生分组讨论,再汇报。教师板书。

  生1)124≈120 生2)124=120+4

  120÷3=40 120÷3=40 4÷3≈1 124÷3≈40

  3、对比两种估算的过程和方法。让学生明白解决问题可以有不同方法,只要合理都可以采用。

  4、总结加强。

  三。巩固练习:

  1、做p16 “做一做”第1、2题。学生说说题意,并说一说为什么260可以看作240或者280。之后解答这道题目。进行全班性讲评。

  2、完成练习三第3、4题。

  四、课堂小结;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除法估算

  124÷3≈40(箱) 或者 124 = 120 + 4

  120÷3=40(箱) 4÷3=1(箱)……1(箱)

  124÷3≈41(箱)

《估算》教案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体会学习除法估算的必要性,了解除数是一位数除法估算的一般方法。

  2、引导学生根据具体情境合理进行估算,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应用数学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在具体的情境中进行除法估算,表达估算的思路。

  教学准备:

  口算卡片、每个小组每人准备30根小棒。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巩固技能:

  1、师出示口算卡片:

  1800÷32400÷6250÷5420÷6

  2700÷9140÷7120÷65400÷6

  学生开火车直接说得数。看哪一组开得又对又快。

  2、同桌一人说算式一人回答,答对的就坐下。

  二、引入情境,激发兴趣:

  1、出示教学挂图,呈现农贸市场的`情境图

  师:上一节课我们共同为赵伯伯、李阿姨和王叔叔解决了难题,这节课我们继续为李叔叔他们三人解决困难,好吗?他们遇到了什么难题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2、呈现李叔叔三人的情境图:

  师:你们看,李叔叔他们三人想怎么把蔬菜运走呀?

  (用三辆车一次把这124箱蔬菜全部运完。)

  课件演示:小精灵聪聪出现了:你们能提出什么问题吗?

  同桌交流、讨论。

  请学生提出问题,老师板书:

  李叔叔他们三人平均每人大约运多少箱?

  师:这道题该怎么解决呢?(让学生讨论)

  三、自主探索,学习新知:

  师引导:你能大概猜一下他们每一个人运了多少箱吗?可以用什么方法快速地解决它呢?

  生讨论后反馈结果。

  请一学生叙述估算的过程。

  可能出现以下几种情况:

  (1)把124看成120,120÷3=40(箱)

  (2)把124拆成120和4,再分别和3除,每人平均分了40箱,还剩4箱,又分了一次,最后还剩下一箱,每个人大约运了41箱。

  师板书:124÷3≈40(箱)

  或者124=120+4120÷3=404÷3=1……1

  124÷3≈41(箱)

  四、小结:

  师:刚才你们是用什么方法很快地帮李叔叔解决难题的?(估算)这节课让你学到了什么知识?(学生发言)在生活中你还认为哪些地方用得到估算呢?

  估算经常在我们的生活中出现,它是一种非常有用的方法,当我们遇到数字较大的题目,比如分东西,而你又不能准确地算出该平均分多少物品给每个人时,我们就可以用估算来计算。

  五、巩固练习,加深印象:

  做P16“做一做”第1、2题

  1、学生说说题意,并说一说为什么260可以看作240或者280。

  之后解答这道题目。

  2、要求学生独立完成本道题。之后进行全班性讲评。

  六、课外延伸,拓展思维:

  游戏:神算子

  游戏的规则:

  1、要求学生把事先准备好的牙签放到一起。

  2、每抓一把牙签后放到一边,先数出根数。接着再快速地算出该平均分给组内每个成员多少根牙签。

  3、每人一次机会。看谁算得又快又好。

  4、最后评选出组内的神算子。

  板书设计:

  124÷3≈40(箱)

  或者124=120+4

  120÷3=40(箱)4÷3=1(箱)……1(箱)

  124÷3≈41(箱)

《估算》教案4

  教学内容:

  本册教材第70页例2,练习十五第4至7题。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经历估算,初步了解多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方法;

  2、感受乘法估算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体验估算的价值,初步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

  3、让学生把所学知识用于生活实际。

  教学重点:

  结合具体情境,学习多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方法。

  教学难点:

  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解释估算的理由和思路。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受估算。

  1、引课:老师知道同学们在十一长假中安排了许多丰富多彩的活动。小明一家非常喜欢旅游,他们来到一座公园。在公园售票处,小明遇到了一群也想去公园参观的孩子,共29人,每张门票8元,他们带了250元钱,够吗?你们愿意帮助他们解决这个问题吗?

  出示例2:每张门票8元,29个同学参观,带250元钱够吗?

  2、分析问题

  (1)认真读题,独立思考。说一说,你从题中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2)分析问题,建立联系。“带250元钱够吗?”指的是够干什么?引导学生说出指的是250元钱够不够买门票。

  (3)理解了题意,我们来动脑筋想一想,用什么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呢?(学生独立思考)

  谁来说说你打算用什么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生可能会回答:29×8

  师追问:你是怎么想的?要解决带250元钱够吗?为什么要先算29×8

  选择算法。根据我们的生活经验,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是用笔算计算出精确的结果呢?还是用估算,只要算出一个大约数就可以了呢?你们来说说。

  在生活中遇到这样的问题,一般不需要计算出精确的结果。通常采用估一估的方法,然后进行比较就可以了。引出课题,板书课题:多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

  3、引出目标:这节课我们要学会多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方法,并且知道在什么情况下需要进行估算。

  4、解决问题

  (1)独立思考:怎么知道29×8大约得多少?好好想一想。

  (2)小组交流:小组内的同学互相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大家,相互交流。

  (3)小组汇报:哪个小组的组长来说一说你们的想法?

  小组代表发言,完成板书:29×8≈240(元)

  240元<250元

  答:带250元钱够买门票。

  我们在计算29×8时,先把29看成30,因为30×8=240(元),所以29×8≈240(元)

  强调:我们把29看作30,估大了,然后把估计要花的240元和一共带的钱数250元进行比较,因为240元<250元,所以带的250元够买门票。

  (4)强调≈:29×8大约等于240元,用约等号表示,跟老师一起书写≈,弯弯的像波浪一样。读作“约等于”。

  5、小结:我们用过去学过的知道把29看作和它接近的整十数30,再用刚刚学过的口算乘法就把估算结果求出来了。

  (二)结合生活,创编例题。

  1、情景引入:美丽的公园吸引了许多游客。这时又来了一些同学,现在是32个孩子带250无钱,够吗?注意:现在和前面一样,每张门票8元钱。

  2、尝试估算

  请你思考以后,在练习本上简单地记录你的估算过程,注意写答语。

  和小组交流,统一意见。

  1、小组汇报:学生可能出现的情况有:

  组一:32×8≈240(元)

  240元<250元

  答:带250元钱够买门票。

  生说:我们是把32看作30来计算的,因为30×8=240(元),所以32×8≈240(元)。

  师说:这种估算方法是正确的,可是结论合理吗?大家好好想一想吧。

  组二:32×8≈240(元)

  生说:我们的`估算方法和上一组是一样的,但是,2×8=16(元) 30×8=240(元)16+240=256(元)

  256元>250元

  答:带250元不够买门票。

  2、也许还有很多估算方法,上面这两组的估算方法都是正确的。但有的认为够买门票,有的认为不够买门票,这是为什么呢?我们来回顾一下:把32看作30是估大了,还是估小了?30×8=240(元),也就是花240元钱只买了30个同学的门票,还差2人没有买票。经过比较,知道带250元不够买门票。对于这个问题,仅仅估算出一个大约数是不够的,要考虑剩余的人数。

  你们现在清楚了吗?没关系,估算在生活中的应用我们需要慢慢体会。我们来比一比,看一看。

  3、比较分析,感悟估算。

  观察以上两组算式:

  29×8,把29看作30,30×8=240(元),够买门票;

  32×8,把32看作30,30×8=240(元),不够买门票。

  请大家思考:拿了同样的钱去买门票,估算结果同样都是240元,为什么29个同学带250元钱够买门票,而32个同学却不够呢?想一想,这是为什么?

  我们老师要适时的引入大估和小估的问题。师总结:这两个问题的估算方法都是正确的,但是由于估算得到的仅仅是一个大约数,它与准确数始终有一定的距离,因此,遇到实际问题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我们外出办事时,通常会多带一些钱,这样遇到万一的情况比较保险。

  (三)灵活运用,解决问题。

  1、小明在动物园参观。

  (1)出示:动物园有一只东北虎重213千克,一头野牛的体重是东北虎的3倍,这头野牛大约有多重?(仔细读题,思考以后在练习本上解答。)

  过程略。

  (2)和29×8比较,同样是估算,为什么它在估算后要进行比较,而这一道题在估算出一个大约数就结束了?它不需要比较吗?

  师小结:不是所有的估算题目都需要比较,我们要看解决的是什么问题。这道题求是这头野牛大约有多重?我们已经求出大约数,当然不需要比较了。

  (四)全课总结:

  生活中很多地方都要用到乘法估算,只要你仔细观察,善于思考,有意识地运用估算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你会觉得数学很有趣。估算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当它运用到生活中的时候,要注意是否与实际情况相符合。希望大家都能在生活中用好我们的数学!

《估算》教案5

  教学目标:

  使学生体会学习乘法估算的必要性,了解乘法数是一位数估算的一般方法。引导学生根据具体情境合理进行估算,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应用数学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问题。

  1.运用多媒体课件再次呈现的.是渔民们出海打鱼归来的情境图。

  提出问题:(1)螃蟹每千克29元,买6千克螃蟹,200元够吗?:

  (2)带鱼312千克,每千克3元。这批带鱼大约能卖多少钱?3×312三

  二、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1、列式29×6≈312×3≈

  2、请学生说一说算式的意思。

  3学习估算方法。

  (1)29×6≈如何估算?

  讲明:估算的。方法29≈3030×6≈180

  (2)学生独立估算:312×3≈

  引导学生归纳乘法是一位数乘法估算的一般方法:把被乘数看成整百(整十)或几百几十(几千几百)的数,乘数不变,用口算除法的基本方法进行计算。

  三、练习

  1.做p14页3、估一估,连一连

  2.联系实际进行估算。

  (1)每本笔记本3元买69本,200元够吗?

  (2)湖边种着4排柳树每排62棵,一共大约有多少棵?

  (3)一盒胶卷能照36张相片,3盒胶卷大约能照多少张照片?

  (4)一篇文章400字小王叔叔平均每分钟打53个字8分钟能打完吗?

  第2题:

  (1)学生独立列式估算69×3≈_____。

  (2)组织学生讨论:你认为哪个答案合适?62应估成什么数?为什么?

  (3)学生独立列式估算36×3≈_____。组织学生交流第2题:

  (4)学生独立列式估算。组织学生交流说出理由。

  四、引导学生说一说生活中应用乘法进行估算的例子。

  五、巩固练习。

  1、做一做第1题。让学生思考:小白兔和小花猫的想法都对吗?为什么?

  2、做一做第2题:估算学生独立完成。

  六、全课小结,学生谈体会。

  作业:补充估算:12×553×638×9

  49×461×7319×5

  121×3287×8411×6

《估算》教案6

  教学目标:

  1.会进行相应的除法估算和验算。

  2. 在实践操作活动中学会思考,学会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难点:

  抽象对算式进行估算。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听算):

  8÷4 80÷4 800÷4 8000÷4

  10÷2 2×5 60÷3 20×3

  由情境引出估算这个生活中的数学,引导学生知道估算是生活中的需要。

  二、新授课

  1.出示例题2,“你有什么样的解答方法?”

  2.学生一边说,教师一边列示124÷3≈ ,让学生明白解决问题可以有不同方法,只要合理都可以采用。

  3.让学生多说自己的想法,但注意其完整及简洁。

  三、练习

  提问:(1)要求“小丽每星期大约看了多少页?”是求精确的商还是求近似的商?

  (2)被除数最高位4够不够除?

  教师指出:432百位上的4除以4,够商1,求432的近似数要省略百位后面的.尾数,约等于400。

  (3)400除以4得多少?这个商在算式中用什么符号表示?为什么?

  板书: 432÷4≈100(页)

  答:小丽每星期大约看了100页。

  (4)如果把问题改为小丽平均每星期看了多少页?又应怎样算呢?

  432÷4=108(页)

  (5)比较估算结果和实际除得的结果,看是不是接近。

  432÷4≈100(页)

  432÷4≈108(页)

  集体订正时,让学生说一说估算的过程,第一步求什么,怎样省略被除数的尾数,第二步算什么。

  四、说一说:自己在除法口算中自己有些社么体会,你有什么发现想和大家一起分享。

  五、总结:大家想想自己在除法口算中总结了那些经验?

【《估算》教案】相关文章:

估算教学设计05-15

估算教学反思04-15

《估算》教学反思04-22

乘法的估算教学反思04-08

“乘法估算”教学设计11-19

乘法的估算教学设计11-15

乘法估算教学设计06-21

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案 估算06-02

估算教学设计优秀[15篇]0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