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汇编7篇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语文教案7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朗读课文,把握主要内容。理清课文顺序。
2、帮助学生联系上下文体会词语意义,主动积累词语。
3、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树立法制和诚信意识,努力做到懂法、守法知错就改的人。
教学重点: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树立法制和诚信意识,努力做到懂法、守法知错就改的人。
教学难点:联系上下文体会句子中一些词语的意思。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太阳给我们带来了温暖和希望,那么装在信封里的小太阳给一个犯错误的孩子带来什么?
二、理解课文,围绕下面几个问题,边读书边思考:
1、指名说说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2、精彩片段分析。
库伯立即朝教室门口的丹尼斯叫了一声。但是,只顾着跟同学打闹的丹尼斯没听见。库伯又叫了一声,依然没有回应。库伯张开嘴,刚要叫第三声,一个念头忽然从脑中闪过。
从“突然”“立即……叫了声”“又叫了一声”“刚要叫第三声”等词句中,让我们认识到库伯原本没有占有十美元的想法,
在连续叫了两声没有得到回应的情况下,经不起诱惑,闪出了错误的念头。
可一走出教室,库伯就后悔了。他竭力说服自己,那只是从地上捡到十美元;(捡到别人的财物不归还失主就是非法占有,数额巨大就是犯法)但是,另一个声音总是不断提醒他:那不是捡的,是偷!整整一个下午,库伯一直非常不安。
3、在这个过程中,丹尼斯的爸爸是如何给库伯机会的?(学习课文4~9自然段)。
4、只有库伯吓得心里乱跳,手掌出汗,生怕丹尼斯的爸爸一个箭走冲过来,像老鹰抓小鸡似的把他这个“小偷”揪(违反《未成年人保护法》侵犯人身自由权)出来。
5、丹尼斯的爸爸是警察,为什么不直接找出拿钱的孩子?发信封这个办法好在哪里?(既给孩子改正错误的机会,又不伤他的自尊心)
三、合作与探究
讨论:(1)从这件事情中,你看出丹尼斯的爸爸是个怎样的警察和家长?
(2)库伯是个怎样的孩子?
(先在书上用横线划一划,小组里讨论,再班级汇报)
学习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收获或者想法?班级自由发言
四、教师总结
丹尼斯爸爸的`给库伯改正错误的机会,库伯用特别的方式承认了错误,同时体现了丹尼斯爸爸懂法、守法,不去侵犯一个未成年人的人身自由权,并让库伯也懂得了做人的道理:做错了事要勇于承认和改正,做一个诚实守法的小公民.后来库伯也成了一名出色的警察。丹尼斯爸爸的行为使我们充满了由衷的敬佩。一件小事可以成就一个孩子,也可以毁掉一个孩子一生,其实法制教育就这么简单。
美元诱人,企图占有(非法占有)
欲还钞票,情况突变(知错就改)
方法巧妙,承认错误(懂法守法)
颁发嘉奖,归还太阳(成就人生)
五、小练笔
你有犯错误的时候吗?你是怎样面对的?又是用什么方法改正的?请把你经历的事情写下来。如果你还没有改正错误,学习了这篇课文后,你又会怎样做呢?请把你的感受也写来。
六、作业布置
1、从你身边找出懂法、守法、知错就改的人和事。
2、组织”假如我是库伯”小小讨论会。
七、板书设计
19
装在信封里的小太阳
丹尼斯爸爸
————————懂法守法,保护孩子
库伯————————————知错就改,成就人生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的:
1.认识会写“捕”“询”“论”“吠”“痕”“硕”“蒲”“盏”10个生字,理解词语。
2.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重点难点:学习生字理解词语
教具字卡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和人一样,动物也有自己的爱憎,自己的情怀,我们将走进动物丰富的情感世界,去感受它们和人之间的真挚的情感。
1.板书课题
2.出示课文插图
3.交流感悟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悟
1.学生通读全文,读准字音,读懂词语,读通句子。
2.交流自读情况
1)注意读音:
捕bu询xun论lun吠fei痕hen
蒲pu盏zhan译yi衔xian硕shuo
捕的声母是bu,
硕的'声母是shuo
“询论痕盏衔”都是前鼻音
1)注意字形
3.读课文后,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1)自渎课文,思考: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2)交流汇报
描写一位守林老人保护树林和鸟,赢得了鸟的信赖喜爱和尊重的故事。
三.再读课文,质疑问难。
自由阅读课文,思考:课文哪些地方使你感动?在课文中圈点批注。
四.课堂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内容:
小学语文教材第三册P96——99
教学目标:
1、认识9个生字,会写出10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中蕴含的情趣和道理。
3、借插图识字、了解课文内容。
4、感受按时间顺叙的方法。使学生懂尊严别人的习惯,要尊重别人。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懂得要尊重别人的生活习惯,要尊重别人。
难点:初步感受课文按时间顺序进行记叙的方法。
教学具准备:
教具准备:小黑板、生字卡片,教学挂图。
教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 一 课 时
一、教学目标。
1、认识9个生字,会写出10个字,初步感知课文的'内容。
二、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图片。
三、教学过程。
(一)解题、导入新课。
同学们,看了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学生质疑)
(二)识字写字。
1、自由读课文:画出生字并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结合生活实际识字:光荣之家、车轮、轮船、星期、日期、第一名、班主任、公式、郑州。
3、读句子识字。
(1)你们轮流当“万兽之王”,每个动物当一个星期。
(2)第一个上任的是猫头鹰。
(3)每个动物都照自己习惯的方式过日子。
(4)狮了见了,笑眯眯地说:“不用再往下轮了。我郑重宣布,从现在开始,小猴子是万兽之王了!”
4、固识字:朗读课文,检查识字效果。
5、写字指导:重点指导“之”,点不宜太大,捺要写平,“第”竹字头要写小些。“轮”的车字旁要写窄一些。
(三)初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的内容。
四、板书设计。
之 轮 期 第 任 惯 式 眯 郑
第 二 课 时
一、教学目标。
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懂得要尊重别人的生活习惯,要尊别人。
二、教具准备。
图片、生字卡片。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自读课文,与学习伙伴交流体会。
(二)朗读感悟。
1、出示图片:狮子在开头结尾分别宣布了两个决定,读一读狮子说的话,看看两个决定有什么联系。
2、学生读后说出:前面说“每个动物当一个星期”,后面却说;“不用再往下轮了”,这是因为他认为小猴子已经做得最好,并且已经得到了动物的拥护。找一找,有哪些大小写字母完全一样。
3、第二、三、四自然段:小组合作学习,任选一段,读一读,体会一下角色的特点,读出语气。
4、朗读四自然段:说说为什么小猴子的话音刚落,大伙立刻欢呼起来。(小猴子尊重别人的生活习惯。)一记,哪些大小写字母相近。
6、如让你当“万兽之王”,你准备怎样做?
四、板书设计。
1、从现在开始
猫头鹰:白天休息,夜里做事
选万兽之王 袋鼠:跳着走路 尊重别人
小猴子:照自已习惯方式日子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默读课文,了解玄奘西行取经的艰苦过程和传奇经历,体会玄奘严谨治学,百折不挠的精神。
2、引导学生认识生字“奘、缉、僧;”积累“缉拿、束手无策、百折不挠、传奇、家喻户晓。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默读课文,了解玄奘西行取经的艰苦过程和传奇经历
教学难点:
通过学习课文,体会玄奘严谨治学,百折不挠的精神。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课堂教学PPT,学生准备搜集玄奘法师生平资料、图片。
教学过程:
一、讲述背景,导入新课
1、出示课题,唐玄奘西行取经,指导“奘“的读音,以及书写。(“奘”读zàng,而不读zhàng;,“壮”与“奘”的区别)
2、导入:
在民间流传着许多的唐僧西天取经的故事,明朝小说家吴承恩以唐三藏西行取经为原型创作了家喻户晓的《西游记》这是中国文学史上首屈一指,展示作者空前绝后想象力的作品。其实历史上的玄奘西行求法的真实事迹和小说中的描述相差极大。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课文,去了解这位中国历史上伟大的.高僧、学者、翻译家、旅行家的事迹。
二、检查预习效果,通览全文内容
1、指导学生读准字音
出示一组词语指名读
玄奘(zàng)缉拿(jī)高僧(sēng)
天竺(zhú)堡垒(lěi)朝拜(cháo)
2、测查学生词语理解
束手无策:束、捆绑;策、计策,就像双手被捆住一样无法解脱,形容遇到问题毫无解决办法。
百折不挠:折、挫折;挠、弯曲;比喻屈服,无论受到多少挫折都不退缩不屈服。
家喻户晓:喻、明白;晓、知道;家家明白,户户知道。形容人人皆知。
3、默读课文,了解各个自然段的内容,理清课文脉络。
1)理清脉络
一、(1)取经原因
二、(2-10)取经经过
三、(11-13)取经影响
2)了解重点段层次
默读(2-10)自然段,思考
玄奘西行取经,途经哪些地方?(可先在文中画一画)
(长安—凉州—玉门关—高昌—西域—天竺)
第一层第二层第三层
三、研读课文,重点理解
1、指名读课文的第一部分,大家共同思考:
玄奘西行取经的原因是什么?从中你能悟出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僧人?
(学识渊博,治学严谨)
2、读了课文第一部分,你有什么问题?
[可能会有两方面的问题:
1)他学识已很渊博了,为何还要不远万里去天竺学习?
2)从长安到天竺,山高路远,是一种什么力量使他毅然前往,并克服重重困难?]
导:也许学习完这篇课文,自然能解开你心中的疑问。
3、默读课文第二部分,感悟人物品质。
引导学生边读边思考,取经过程中,玄奘遇到哪些困难,他是怎么对待的,从中你感到他拥有一种怎样的品质?
[要点:1)混出玉门关2)单人匹马走沙漠
※重点句:
玄奘想折回第四堡去取水,走了十几里,忽然想起临走的时候,他曾立下誓言,不达目的决不后退一步。
“从不达目的决不后退一步”,可感受他有着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意志。
※感受沙漠环境的恶劣,体会玄奘冒着生命危险,舍身求法。
总结:玄奘克服了常人难以忍受的困难,越过雪山冰河,冲过暴风雪,历经千辛万苦,终于来到了天竺求学,一切源于他心中坚定的信仰,与一生的追求——对佛法的弘扬。
过渡:玄奘西行求法十几年,从印度带回大量的佛经,这些真经是佛家教义的种子,只有翻译成中文它们才能在中国生根发芽,否则印度留学所创造的辉煌将变得毫无意义。
4、结合课外资料,了解玄奘的历史贡献。
1)学习小组合作读最后一部分,结合资料思考,回国后玄奘潜心做了哪些事情?
(要点:翻译佛经,编写《大唐西域记》)
2)师生合作交流资料
※屏幕出示:
玄奘带回来的佛经数量大,覆盖面广,质量特别高,如果我们把唐朝汉译佛经比喻成为汉译佛经中的皇冠,那玄奘翻译的佛经就皇冠上最耀眼的明珠。
玄奘西行求法历经千辛万苦,只为求取直经,而取到直经才只不过走了求法之路的一半,另一半就是翻译佛经,他魂系真经,迫不及待,也只有这样,才能弘扬佛法功德圆满。
阅读了课文,交流了资料,你有什么感受?你觉得玄奘只是一个普通的僧人吗?
角度:
1、从学者的角度,
他敢于对前人的译作提出批判,严谨治学,敢于探求真理。
2、作为一个高僧,
他历经艰险,百折不挠,远赴无竺,学习真经,弘扬佛法,发展佛教,功德无量,是中国佛教史上继往开来的人物。
3、作为一个翻译家,教育家,
他翻译方面的贡献,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4、他又是一个文化交流的使者,
玄奘西行,促进中西文化的交流……
四、总结全文,提炼升华
1、浏览全文,用简洁的语言说说玄奘西行给你印象最深的场景或细节。
2、出示季羡林先生引鲁迅的一段话作为总结:
鲁迅说: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就有拼拿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季羡林:舍身求法的人,首先就有玄奘在内,这一点是无可怀疑的,这样精神的玄奘的确算得上是“中国的脊梁”。
板书:
百折不挠
唐玄奘西行取经
舍身求法
中国的脊梁
作业:
1)推荐阅读《鉴真东渡》《苏式牧羊》
2)写一篇读后感。
语文教案 篇5
教材分析:
本课是一首儿童诗歌。讲的是小朋友把紫丁香栽在老师的窗前,表现了小朋友赞美老师,热爱老师的一片真情。全诗语言欢快流畅,读起来琅琅上口,充满了儿童情趣。课文所配的插图形象地表现了课文内容。
学情分析:
课文从简介紫丁香开始。本课语言流畅,富于情趣,教学时要通过指导3学生反复朗读课文,来体会课文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在学生熟读的基础上背诵,做到熟读成诵。
教学目标 :
1、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上面的字只识不写,并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体会老师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工作的诗句,培养尊敬和热爱老师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指导朗读背诵,充分领悟课文所表达的真情实感。
教学难点 :体会老师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工作的诗句,领悟课文所表达的真情实感。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一、解题。
1、板书:紫丁香,简要介绍:紫丁香是一种树干,开的花是紫色或白色。有香味,大多成长在我国北方,可供人们观赏。
2、齐读课题。读了课题你有想知道什么?学生提问。
二、初读课文。
1、学生借助拼音逐节朗读。
2、读本课生词,分别找出前鼻音(踮倦院)、后鼻音(梦浓盛)、翘舌音(眨沙枝)的字。
3、读了课文你解决了什么问题?你又有了什么新的问题?
思考题:紫丁香是谁栽的?为什么要载?
4、朗读课文,一边读,一边在书上做记号。
三、细读课文,体会感情。
1、轻声读第一小节,回答问题:紫丁香是谁栽的`?栽在哪儿?他们为什么要“踮起脚尖儿”?
2、朗读第2小节,想一想:这些小朋友为什么要把智多星栽在老师的窗前?
3、默读3——5小节,想一想:紫丁香是怎样和老师做伴的呢?
4、小结:第二小结总写紫丁香和老师做伴,第3——5小节分别写紫丁香的绿叶儿的响声,盛开的小花和飘出的花香与老师做伴。这实际上是写小朋友对老师的尊敬和热爱。
5、小朋友所以这样尊敬自己的老师是因为开始非常辛苦,小朋友们能从这首诗里找出来吗?
四、作业 。
1、朗读课文,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
2、找几个赞美老师的语句,读一读,抄一抄。
第二课时
1、指名朗读摘抄的赞美老师的语句。
2、指导学生朗读。
第一小节要体现出小朋友们是悄悄地栽树,不愿惊动老师,读时声音要轻点。
第2小节是小朋友栽紫丁香的目的,要读的亲切,重读“夜夜”,以充分表达对老师的一份爱心。
第3、4节中的“你听”“你看”反复;两次,后者要重读,以表达小朋友迫切地要让老师知道的一种兴奋的心情,“消除疲倦”“感谢挂牵”都要重读。
第5小节要读得轻缓,读出小朋友们对老师的关心与爱护。
3、指导背诵
(1)提问:这首诗一共5个小节,请你们回忆一下,各小节写的是什么?
(2)随着学生的回答出现板书。
(3)学生书熟读课文。学生试背课文。
4、写字指导
5、课外作业 :写赞美老师的诗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检查预习学案。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懂得鸟类是人类的朋友,有爱鸟的意识和情感,同时感受母爱。
教学重点:识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焦急不安、仿佛”等词句的理解,有感情地背诵课文,培养爱鸟的意识和情感同时感受母爱。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我们在第二单元学过的“看电视、胖乎乎的小手”等课文都是围绕着哪个字写的?(爱)对了,第二单元是围绕着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心、相互爱护来写的。那么人类与鸟之间有没有关爱呢?今天老师就带你们学习一首儿童叙事诗。两只鸟蛋(板书)
两只鸟蛋给大家带来了很多词语宝宝,老师现在检验一下大家的预习情况,有信心吗?(生:有)(出示课件)
二、品读课文
读得真好,同学们你们看,这是什么(出示鸟蛋图片),别看它们现在舒舒服服地躺在鸟窝里,原来呀,它们还离开过这个鸟窝呢,想知道在它们身上曾经发生过一个怎样的故事吗?好,那就赶快来读课文吧!
学习第一节
1、老师从鸟妈妈那里借来两只鸟蛋,谁愿意来摸一摸,你们摸过的感觉(出示鸟蛋凉凉的),那换一种说法呢?请看“凉凉的鸟蛋”,“小路长长的”,换一种说法就变成了“ 的小路”,你还能像这样再说几个吗?
2、这些词换一种说法之后意思还是一样的,这两只鸟蛋小小的、凉凉的,真讨人喜欢,你们喜欢吗?谁愿意读出来呢?(指名读)
3、师评价:从你轻柔而缓慢的朗读中,我也觉得这两只鸟蛋真好玩,一起来读读吧!(生齐读)
学习第二节
1、就在小男孩开心玩着的时候,谁看见了?(妈妈),她当时是怎么说的呢?指名读。
2、是的,妈妈说的对!两只鸟蛋就是两只小鸟,就是鸟妈妈的两个孩子(出示句子),我们来看看鸟蛋是怎么长成小鸟的。(出示课件)
3、怪不得妈妈妈说……(引读),你们想象一下,如果这时鸟妈妈回来了,见不到自己的孩子,那会是一个怎样的情景呢?说话练习:“鸟蛋不见了,鸟妈妈 ”。(出示课件)
4、我们再来听听鸟妈妈那凄婉的叫声吧!(出示课件)听后你联想到了什么?(生说)说到这儿,老师再送你们一首诗:(出示课件)
谁道群生性命微,一般骨肉一般皮。 劝君莫打枝头鸟,子在巢中望母归。 5、是呀,自己的孩子不见了,鸟妈妈怎么会不焦急呢,哪个同学的眼睛最亮,发现了这个句子里面有一个特别的标点符号(!)
(我从这个感叹号发现了鸟妈妈真的是非常非常着急)
6、指名读,齐读。
7、评价总结(你们读得太好了,老师为你们鼓掌)
学习第三节
1、合作交流(出示课件):听了妈妈的话之后,小男孩是怎样爱惜它们的?自由小声地读课文,小组交流找一找这小节中哪些词表现了小男孩爱惜鸟蛋。
(小心地、捧着、连忙、轻轻地)
2、理解“捧着”。
(1)做动作“捧着”。
(2)如果把“捧着”换成“握着、抓着”行不行呢?
3、小男孩不仅是捧着,并且是小心地捧着,轻轻地送还,为什么这样做呢?(爱惜小鸟、珍惜生命)
4、小男孩不是怕鸟蛋摔碎吗?为什么又要“连忙”呢?(因为怕鸟妈妈等得太着急了)
5、你能和小男孩一起把这两只鸟蛋送还吗?(边演边读)
6、让我们一起小心翼翼地把这两只鸟蛋送还吧!齐读。
学习第四节
1、课件出示书上的插图,图中的小男孩在干什么?
2、小男孩这时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3、实际上小男孩真的听见这么多鸟儿的叫声,看到鸟儿的`飞翔了吗?你从哪个词中知道的?(理解“仿佛”)
“我仿佛看到了 。”
“我仿佛听到了鸟儿在说 ”
4、让我们和小男孩一样“抬起头来,把目光投向高远的蓝天”,看着鸟儿唱着欢快的歌儿在高高的蓝天上展翅飞翔,飞向更高更远的地方——(引读)。
三、课堂小结
1、你喜欢课文中的“我”吗?为什么?
(知错就改,爱护小动物)
2、让我们带着这种感情一起来读全文。(出示课件)
四、当堂检测
同学们,你们真棒,不仅理解了这首小诗,而且还读得这么棒,老师相信接下来的学习也一定难不倒你们的!
1、我会读。(出示课件)
鸟蛋 取下 凉快 一定 捧着 连忙 轻轻地 仿佛 抬头 投向
2、请选择一个词说话。
焦急不安 轻轻地 小心地 仿佛
3、争做“诵读星”。
请有感情地试着背诵这首诗。
4、我最会说。
这首诗我们学完了,你有什么心里话想说一说?
教师评价:
五、总结全文,谈收获。
同学们,这节课你们学得高兴吗?收获多吗?(生谈收获)
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认识了一位爱惜小鸟、珍惜生命的小男孩,老师希望我们班的每个同学都能像小男孩一样和动物们交上朋友!愿意吗? (生齐声说:愿意)
六、板书设计:
9、两只鸟蛋
取→拿→捧→还→爱鸟
语文教案 篇7
1.出示课题。
2.播放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欣赏草原风光(图片滚动)。
3.引导在图片欣赏中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
二、“初入草原”,感受“洒脱”之美
导入:“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走了一百五十里,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还是草原……”
出示:“汽车走了一百五十里,才到达目的地。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初入草原,听不见一点儿声音,也看不见什么东西,除了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
指名读,说说你从这句话中读懂了什么?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重点理解“洒脱”:
(1)可换成什么词?(自由、无拘无束……)
(2)从哪些语句看出“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
(3)感受洒脱:没有红灯绿灯的障碍,没有行人车辆的拥堵,却有一路翠色·欲流,尽收眼底,却有那忽飞忽落的小鸟相伴,这是令多少人向往的呀!
(4)表现洒脱:你能否读出这种洒脱的感觉来。
三、深读悟情,感受“人情美”
1.导入:草原的美景,令人陶醉;行车的洒脱,令人向往;而草原的民族风情,更是令人难忘。让我们跟老舍一道,走近蒙古包,去会会蒙古同胞。
2.自由读课文2-5自然段,思考:如果要用一个词概括草原人民的特点,你想用什么?(热情好客)
3.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根据学生回答,提炼板书:迎接相见款待联欢话别
4.咱们试试看,在它们前面加上一些词,是不是会让人更深切地感受到草原人民那滚烫的心呢?
(1)课件出示词语:激情盛情尽情深情热情
(2)你能否认真读读课文,读完后,与小组的同学一起想想,把这些词语加在哪个词的前面最合适。
5.交流小结:热情迎接激情相见盛情款待尽情联欢深情话别
热情迎接:
(1)你从哪些语句感受到这份热情?
(2)出示课件(理解“襟飘带舞”──师讲述:看,热情好客的草原人民,身着节日的盛装,骑着骏马,从几十里外飞奔前来迎接远方的客人,那五彩缤纷的蒙古族服装随风飘动,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
(3)草原人民扑面而来的热情令人感动,你能否读出草原人的热情?
(4)指名读──齐读(光是一个或是几个人的热情还不足以体现)。
激情相见:
(1)你能否想象当时的相见是怎样的情形──学生即兴表演,教师随机采访:刚才你们说了些什么?你听得懂蒙古族语吗,如果你听不懂,你知道他们在说什么吗?
(2)感情朗读,读出激动、兴奋之情。
盛情款待:
(1)主人们拿出些什么款待远方的来客?
(2)除了吃的、喝的,还不忘以歌助兴,宾主无拘无束,其乐融融。
(3)有感情地朗读。
尽情联欢:
(1)出示课件:联欢的项目有些什么呢?
(2)说明:这些都是蒙古人最喜爱的传统项目,是能骑善射、能歌善舞的.蒙古人力与美的展示。
深情话别:
出示课件:背景为夕阳西下的草原,难舍难分的离别音乐(蒙语演唱的《蒙古人》)响起。
师导:夕阳西下,再美好的相聚,也终有分别的时刻,此时的宾主双方站在蒙古包外,望着那一望无际的草原,耳边,悠扬的马头琴声、质朴高亢的蒙古民歌还在回响;嘴里,喷香的奶茶、鲜美的羊肉,回味无穷;脑海中,那雄健有力、明快强烈的蒙古舞蹈依然回旋不已。手握着手,那样热乎乎地握着,握住不散……那可真是:──依依不舍,难舍难分(引导学生说出表示舍不得离别的成语)。
这正是──(课件出示:)“蒙古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此时,你就是蒙古同胞,你想说什么?
此时,你就是汉族兄弟,你想说什么?
6.“热情迎接、激情相见、盛情款待、尽情联欢、深情话别”,这一切是那样美好,是那样和谐,人们总希望美好的瞬间能永远定格,永久珍藏。假如你是一名随行的记者,你最想拍下哪一个精彩的瞬间?
四、作业
1.抄写课文中优美的句子。
2.背诵课文第一、二自然段。
五、配乐朗读全文。
板书: 草原
草原景色真迷人
深受欢迎倍感怀
访问草原 相见如故心相通
盛情款待添礼节
主客联欢何忍别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1-16
语文教案08-09
[经典]语文教案08-17
语文教案07-22
语文《台阶》教案12-19
语文教案(精选)04-19
语文树教案12-06
语文《荷花》教案11-26
语文赵州桥教案11-28
语文小学教案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