幂的乘方积的乘方教案

时间:2024-08-28 13:34:44 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幂的乘方积的乘方教案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幂的乘方积的乘方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幂的乘方积的乘方教案

幂的乘方积的乘方教案1

  一、知识与技能

  (1)正确理解乘方、幂、指数、底数等概念。

  (2)会进行有理数乘方的运算。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乘方意义的理解,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归纳概括的能力,渗透转化思想。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探索精神,体验小组交流、合作学习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与关键

  1.重点:正确理解乘方的意义,掌握乘方运算法则。

  2.难点:正确理解乘方、底数、指数的概念,并合理运算。

  3.关键:弄清底数、指数、幂等概念,注意区别-an与(-a)n的意义。

  四、课堂引入

  1.几个不等于零的有理数相乘,积的符号是怎样确定的?

  几个不等于零的有理数相乘,积的符号由负因数的个数确定,当负因数的个数为奇数时,积为负;当负因数的个数为偶数时,积为正。

  2.正方形的边长为2,则面积是多少?棱长为2的正方体,则体积为多少?

  五、新授

  边长为a的正方形的面积是aa,棱长为a的'正方体的体积是aaa.

  aa简记作a2,读作a的平方(或二次方)。

  aaa简记作a3,读作a的立方(或三次方)。

  一般地,几个相同的因数a相乘,记作an.即aaa. 这种求n个相同因数的积的运算,叫做乘方,乘方的结果叫做幂。

  在an中,a叫底数,n叫做指数,当an看作a的n次方的结果时,也可以读作a的n次幂。

幂的乘方积的乘方教案2

  一、 学什么

  1、 知道乘方运算与乘法运算的关系,会进行有理数的乘方运算。

  2、 知道底数、指数和幂的概念,会求有理数的正整数指数幂。

  二、 怎样学

  归纳概念

  n个a相乘aaa= ,读作: 。 其中n表示因数的个数。

  求 相同因数的积的运算叫作乘方。乘方运算的结果叫幂。

  例1:计算

  (1)26 (2)73 (3)(3)4 (4)(4)3

  例2:(1) ( )5 (2)( )3 (3)( )4

  ?想一想】1.(1)10,(1)7,( )4,( )5是正数还是负数?

  2.负数的幂的符号如何确定?

  思考题:1、(a2)2+(b+3)2=0,求a和b的值。

  2、计算 ( 2)20 09 +(2)20xx

  3、在右 边的33的方格中,现在以两种不同的方式往方格内放硬币,一种每格放100枚,三 学怎样

  1.某种细菌在培养过程中,细菌每半小时分裂一次(由分裂成两个),经过两个小时,这 种细菌由1个可分裂成( )

  a 8个 b 16个 c 4个 d 32个

  2.一根长1cm的绳子,第一次剪去一半。第 二次剪去剩下的一半,如此剪下去,第六次剪后剩下的绳子长度为( )

  a ( )3m b ( )5m c( )6m d( )12 m

  3.(3.4)3,(3.4)4,(3.4)5的从小到大的.顺序是 。

  4.计 算

  (1)(3)3 (2)(0.8)2 (3)02004 (4 )12004

  (5)104 (6)( )5 (7)-( )3 (8) 43

  (9)32(3)3+(2)223 (10)-18(3)2

  5.已知(a2)2+|b5|=0,求(a)3( b)2.

  2.6有理数的乘方(第2课时)

  一、学什么

  会用科学计数法表示绝对值较大的数。

  二、怎样学

  定义:一般地,一个大于10的数可以写成 的形式,其中 ,n是正整数,这种记数法称为科学记数法。

  例题教学

  例1:1972年3月美国发射的先驱者10号,是人类发往太阳系外的第一艘人造太空探测器。截至20xx年12月人们最后一次收到它发回的信号时,它已飞离地球1220000000 0km。用科学记数法表示这个距离。

  例2: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下列各数。

  (1)10000000 (2) 57000000 (3) 123000 0000 00

  例3.写出下列用科学记数法表示的数的原数。

  2.31105 3.001104

  1.28103 8.3456108

  思考:比较大小

  (1)9.2531010 与1.0021011

  (2)7.84109与1.01101 0

  学怎 样

  1.用科学记数法表示314160000得 ( )

  a.3.1416108 b. 3.1416109 c. 3.1416101 0 d. 3.1416104

  2.稀土元素有独特的性能和广泛的应用,我国的稀土资源总储藏量约为1050000000吨,是全世界稀土资源最丰富的国家,将1050000000吨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为( )

  a.1.051010吨 b. 1.05109吨 c.1.051 08吨 d. 0.105101 0吨

  3.人类的遗传物质是dna,dna是很 大的链,最短的22号染色体也长达30000000个核苷酸,3000000 0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为 ( )

  a.3108 b. 3107 c.3106 d. 0.3108

  4.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表示:我国的总人口已达到13亿。请用科学记数法表示13亿为 。

  5 .比较大小:

  10.9 108 1.11010 ; 1.11108 9.99107 .

  6.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下列各数。

  (1)32000 (2) -80000000 000 (3)2895.8 (4)- 389999900000000

幂的乘方积的乘方教案3

  一、知识与技能

  掌握有理数混合运算的顺序,能正确地进行有理数的加、减、乘、除、乘方的混合运算。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例题学习,发展学生观察、归纳、猜想、推理等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获得成功的`感受、增加学习自信心。

  教学重、难点与关键

  1.重点:能正确地进行有理数的加、减、乘、除、乘方的混合运算。

  2.难点:灵活应用运算律,使计算简单、准确。

  3.关键:明确题目中各个符号的意义,正确运用运算法则。

  四、课堂引入

  1.我们已经学习了哪几种有理数的运算?

  2.有理数的乘方法则是什么?

  五、新授

  下面的算式里有哪几种运算?

  3+5022(-)-1 ①

  这个算式里,含有有理数的加、减、乘、除、乘方五种运算,按怎样的顺序进行运算?

  有理数的混合运算,应按以下运算顺序进行:

  1.先乘方,再乘除,最后加减;

  2.同级运算,从左往右进行;

  3.如果有括号,先做括号内的运算,按小括号、中括号、大括号依次进行。

  例如上面①式

  3+5022(-)-1

  =3+504(-)-1

  =3+50(-)-1

  =3--1

  =-

  例3:计算:(1)2(-3)3-4(-3)+15;

  (2)(-2)3+(-3)[(-4)2+2]-(-3)2(-2)。

  分析:分清运算顺序,先乘方,再做中括号内的运算,接着做乘除,最后做加减。计算时,特别注意符号问题。

  解:(1)原式=2(-27)-(-12)+15

  =-54+12+15

  =-27

  (2)原式=-8+(-3)(16+2)-9(-2)

  =-8+(-3)18-(-4.5)

  =-8-54+4.5=-57.5

  例4:观察下面三行数:

  -2,4,-8,16,-32,64,①

  0,6,-6,18,-30,66, ②

  -1,2,-4,8,-16,32, ③

  (1)第①行数按什么规律排列?

  (2)第②、③行数与第①行数分别有什么关系?

  (3)取每行数的第10个数,计算这三个数的和。

  分析:(1)第行数,从符号看负、正相隔,奇数项为负数,偶数项为正数,从绝对值看,它们都是2的乘方。

幂的乘方积的乘方教案4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并掌握有理数的乘方,幂,底数,指数的概念及意义;正确进行有理数的乘方运算。

  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索乘方有关规律的过程,领会重要的数学建模思想,归纳思想,形成数感,符号感,发展抽象思维。

  情感态度价值观:

  鼓励猜想,倡导参与,学会倾听,建立自信心。

  学习重点:理解有理数乘方的意义和表示,会进行乘方运算。

  学习难点:幂,底数,指数的概念及其表示。处理好负数的乘方运算。用乘方解决有关实际学习重点问题。

  学习方法:

  探究归纳法

  过程设计:

  一自主研学

  1求n个()的运算叫做乘方,乘方的结果叫做()

  2在式子an(n为正整数)中,()叫底数,()叫指数,()叫幂。

  3负数的奇次幂是(),负数的偶次幂是(),正数的任何次幂(),0的任何次幂()。

  二合作互学

  知识点1:有关乘方的概念

  1(--3)4表示的意义是(),底数是(),指数是(),结果是()

  243的底数是()指数是(),表示的意义是(),结果等于()。

  知识点2乘方的运算

  3计算0.0012=();(--?)=()

  知识点3乘方的读法

  4(--2)5读作();---25读作()

  教学引入

  师:教材在《四边形》这一章《引言》里有这样一句话:把一个长方形折叠就可以得到一个正方形。现在请同学们拿出一个长方形纸条,按动画所示进行折叠处理。

  动画演示:

  场景一:正方形折叠演示

  师:这就是我们得到的正方形。下面请同学们拿出三角板(刻度尺)和圆规,我们来研究正方形的几何性质—边、角以及对角线之间的关系。请大家测量各边的长度、各角的大小、对角线的长度以及对角线交点到各顶点的长度。

  [学生活动:各自测量。]

  鼓励学生将测量结果与邻近同学进行比较,找出共同点。

  讲授新课

  找一两个学生表述其结论,表述是要注意纠正其语言的规范性。

  动画演示:

  场景二:正方形的性质

  师:这些性质里那些是矩形的性质?

  [学生活动:寻找矩形性质。]

  动画演示:

  场景三:矩形的性质

  师:同样在这些性质里寻找属于菱形的性质。

  [学生活动;寻找菱形性质。]

  动画演示:

  场景四:菱形的性质

  师:这说明正方形具有矩形和菱形的全部性质。

  及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师:根据这些性质,我们能不能给正方形下一个定义?怎么样给正方形下一个准确的定义?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有同学做跃跃欲试状。]

  师:请同学们回想矩形与菱形的定义,可以根据矩形与菱形的定义类似的给出正方形的定义。

  学生应能够向出十种左右的定义方式,其余作相应鼓励,把以下三种板书:

  “有一组邻边相等的矩形叫做正方形。”

  “有一个角是直角的.菱形叫做正方形。”

  “有一个角是直角且有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叫做正方形。”

  [学生活动:讨论这三个定义正确不正确?三个定义之间有什么共同和不同的地方?这出教材中采用的是第三种定义方式。]

  师:根据定义,我们把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和正方形它们之间的关系梳理一下。

  三自觉练学

  1(--3)3=(),--52=()

  2立方等于8的数是(),平方等于16的数是()

  3一个数的平方等于这个数本身,此数为(),一个数的立方等于这个数本身,此数为(),一个数的平方等于这个数的立方,此数为()。

  4(--3×5)2=();--(--2)4=()

  5(--1)20xx=()

  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一个有理数的平方是非负数。b一个有理数的平方是正数。

  c一个有理数的平方大于这个数。d一个有理数的平方大于这个数的相反数。

  7把--(--?)(--?)(--?)(--?)写成乘方的形式是()

  8下列各对数中,值相等的是()

  a--32与--23b--23与(--2)3c--32与(--3)2d(--3)×2与--3×22

  9计算下列各题

  (1)(--?)3(2)--(--3)3(3)8×(--?)2

  (4)(--1)100×(--1)3(5)(--?)3×(--16)

  10阅读材料并解决问题

  你能比较两个数20112012和20122011的大小吗?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先把问题一般化,即比较nn+1和(n+1)n(n为大于1的正数)的大小。然后从分析n=1,n=2,,n=3~~这些简单情况入手发现规律,猜想一般结论。

  (1)计算比较

  12--------2123-------3234--------4345-------5456---------65

  (2)从上面各小题结果归纳,可以猜想什么结论?

  (3)根据归纳猜想的结论比较20112012和20122011的大小。

幂的乘方积的乘方教案5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理解有理数乘方的意义.

  2.掌握有理数乘方的运算.

  (二)能力训练点

  1.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归纳、概括的能力.

  2.渗透转化思想.

  (三)德育渗透点:培养学生勤思、认真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四)美育渗透点

  把记成,显示了乘方符号的简洁美.

  二、学法引导

  1.教学方法:引导探索法,尝试指导,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

  2.学生学法:探索的性质→练习巩固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运算.

  2.难点:运算的符号法则.

  3.疑点:①乘方和幂的区别.

  ②与的区别.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自制胶片.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教师引导类比,学生讨论归纳乘方的概念,教师出示探索性练习,学生讨论归纳乘方的性质,教师出示巩固性练习,学生多种形式完成.

  七、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境,导入 新课

  师:在小学我们已经学过:记作,读作的平方(或的二次方);记作,读作的立方(或的三次方);那么可以记作什么?读作什么?

  生:可以记作,读作的四次方.

  师:呢?

  生:可以记作,读作的五次方.

  师:(为正整数)呢?

  生:可以记作,读作的次方.

  师:很好!把个相乘,记作,既简单又明确.

  ?教法说明】教师给学生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大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使学生认识到数学的发展是不断进行推广的,是由计算正方形的面积得到的,是由计算正方体和体积得到的,而,……是学生通过类推得到的.

  师:在小学对底数,我们只能取正数.进入中学以后我们学习了有理数,那么还可取哪些数呢?请举例说明.

  生:还可取负数和零.例如:0×0×0记,(-2)×(-2)×(-2)×(-2)记作.

  非常好!对于中的,不仅可以取正数,还可以取0和负数,也就是说可以取任意有理数,这就是我们今天研究的课题:(板书).

  ?教法说明】对于的范围,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积极动脑参与,并且根据初一学生的认知水平,分层逐步说明可以取正数,可以取零,可以取负数,最后总结出可以取任意有理数.

  (二)探索新知,讲授新课

  1.求个相同因数的积的运算,叫做乘方.

  乘方的结果叫做幂,相同的因数叫做底数,相同的因数的个数叫做指数.一般地,在中,取任意有理数,取正整数.

  注意:乘方是一种运算,幂是乘方运算的结果.看作是的次方的结果时,也可读作的次幂.

  巩固练习(出示投影1)

  (1)在中,底数是__________,指数是___________,读作__________或读作___________;

  (2)在中,-2是__________,4是__________,读作__________或读作__________;

  (3)在中,底数是_________,指数是__________,读作__________;

  (4)5,底数是___________,指数是_____________.

  ?教法说明】此组练习是巩固乘方的有关概念,及时反馈学生掌握情况.(2)、(3)小题的区别表示底数是-2,指数是4的`幂;而表示底数是2,指数是4的幂的相反数.为后面的计算做铺垫.通过第(4)小题指出一个数可以看作这个数本身的一次方,如5就是,指数1通常省略不写.

  师:到目前为止,对有理数业说,我们已经学过几种运算?分别是什么?其运算结果叫什么?

  学生活动:同学们思考,前后桌同学互相讨论交流,然后举手回答.

  生:到目前为止,已经学习过五种运算,它们是:

  运算:加、减、乘、除、乘方;

  运算结果:和、差、积、商、幂;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给予评价并鼓励.

  ?教法说明】注重学生在认知过程中的思维.主动参与,通过学生讨论、归纳得出的知识,比教师的单独讲解要记得牢,同时也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

  师:我们知道,乘方和加、减、乘、除一样,也是一种运算,如何进行乘方运算?请举例说明.

  学生活动:学生积极思考,同桌相互讨论,并在练习本上举例.

  ?教法说明】通过学生积极动脑,主动参与,得出可以利用有理数的乘法运算来进行有理数乘方的运算.向学生渗透转化的思想.

  2.练习:(出示投影2)

  计算:1.(1)2, (2), (3), (4).

  2.(1),.

  (2)-2,.

  3.(1)0, (2), (3), (4).

  学生活动:学生独立完成解题过程,请三个学生板演,教师巡回指导,待学生完成后,师生共同评价对错,并予以鼓励.

  师:请同学们观察、分析、比较这三组题中,每组题中底数、指数和幂之间有什么联系?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教师边巡视边做适当提示.然后让学生讨论,老师加入某一小组.

  生:正数的任何次幂都是正数;负数的奇次幂是负数,负数的偶次幂是正数,零的任何次幂都是零.

  师:请同学们继续观察与,与中,底数、指数和幂之间有何联系?你能得出什么结论呢?

  学生活动:学生积极思考,同桌之间、前后桌之间互相讨论.

  生: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的奇次幂仍互为相反数,偶次幂相等.

  师:请同学思考一个问题,任何一个数的偶次幂是什么数?

  生:任何一个数的偶次幂是非负数.

  师:你能把上述结论用数学符号表示吗?

  生:(1)当时,(为正整数);

  (2)当

  (3)当时,(为正整数);

  (4)(为正整数);

  (为正整数);

  (为正整数,为有理数).

  【教法说明】教师把重点放在教学情境的设计上,通过学生自己探索,获取知识.教师要始终给学生创造发挥的机会,注重学生参与.学生通过特殊问题归纳出一般性的结论,既训练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和口头表达的能力,又能使学生对法则记得牢,领会的深刻.

【幂的乘方积的乘方教案】相关文章:

积的乘方教学反思04-06

有理数的乘方教案02-14

《有理数的乘方》说课稿01-12

《有理数乘方》教学反思01-14

《同底数幂的乘法》教案08-27

同底数幂的乘法说课稿11-21

积的变化规律说课稿12-21

《积的变化规律》教学设计04-30

积的变化规律教学反思0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