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初二数学一次函数教案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初二数学一次函数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初二数学一次函数教案1
一、创设情境
问题画出函数y=的图象,根据图象,指出:
(1)x取什么值时,函数值y等于零?
(2)x取什么值时,函数值y始终大于零?
二、探究归纳
问一元一次方程=0的解与函数y=的图象有什么关系?
答一元一次方程=0的解就是函数y=的图象上当y=0时的x的值.
问一元一次方程=0的解,不等式>0的解集与函数y=的图象有什么关系?
答不等式>0的解集就是直线y=在x轴上方部分的x的取值范围.
三、实践应用
例1画出函数y=-x-2的图象,根据图象,指出:
(1)x取什么值时,函数值y等于零?
(2)x取什么值时,函数值y始终大于零?
解过(-2,0),(0,-2)作直线,如图.
(1)当x=-2时,y=0;
(2)当x<-2时,y>0.
例2利用图象解不等式(1)2x-5>-x+1,(2)2x-5<-x+1.
解设y1=2x-5,y2=-x+1,
在直角坐标系中画出这两条直线,如下图所示.
两条直线的.交点坐标是(2,-1),由图可知:
(1)2x-5>-x+1的解集是y1>y2时x的取值范围,为x>-2;
(2)2x-5<-x+1的解集是y1<y2时x的取值范围,为x<-2.
四、交流反思
运用函数的图象来解释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集,并能通过函数图象来回答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集.
五、检测反馈
1.已知函数y=4x-3.当x取何值时,函数的图象在第四象限?
2.画出函数y=3x-6的图象,根据图象,指出:
(1)x取什么值时,函数值y等于零?
(2)x取什么值时,函数值y大于零?
(3)x取什么值时,函数值y小于零?
3.画出函数y=-0.5x-1的图象,根据图象?
初二数学一次函数教案2
一、读一读
学习目标:
1、熟练证明的基本步骤和书写格式;
2、会根据“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公理)证明“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定理),并能应用这些结论。
二、试一试
自学指导:平行线判定公理: 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1、自学教材P229-231,学完后合上课本完成下列各题:
(1)已知:如右图所示,∠1和∠2是直线a,b被直线c截出的同旁内角,且∠1和∠2互补。利用平行线判定公理证明a∥b
由此得,平行线判定定理1: ;
(2)已知:如右图所示,∠1和∠2是直线a,b被直线c截出的`内错角,且∠1=∠2利用平行线判定公理或上述已证明的判定定理证明a∥b
由此得,平行线判定定理2: .
三、练一练
1、在教材上完成P231随堂练习1;P232知识技能1;P233问题解决
2、已知:如右图所示,直线a,b被直线c所截,且∠1+∠2=180°
求证:a∥b 你有几种证明方法?请选择其中两种方法来证明
四、记一记:
证明命题的一般步骤:
(1)根据题意画出图形(若已给出图形,则可省略)
(2)根据题设和结论,结合图形,写出已知和求证;
(3)经过分析,找出已知退出求证的途径,写出证明过程;
(4)检查证明过程是否正确完善。
初二数学一次函数教案3
一、读一读
学习目标:
1、掌握“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证明及其简单应用;
2、体会思维实验和符号化的理性作用
二、试一试
自学指导:
1、回忆三角形内角和的探索方式,想一想,根据前面给出的公里 和定理,你能进行论证么?
2、已知:如右图所示,△ABC
求证:∠A+∠B+∠C=180°
思考:延长BC到D,过点C作射线CE∥BA,这样就相
当于把∠A移到了 的位置,把∠B移到 的位置。
注意:这里的CD,CE称为辅助线,辅助线通常画成虚线
证明:作BC的`延长线CD,过点C作射线CE∥BA,则:
3、你还有其它方式么(可参考课本239页“议一议”小明的想法;241页联系拓广4)?方法越多越好!
三、练一练
1、直角三角形的两锐角之和是多少度?正三角形的一个内角是多少度?请证明你的结论。
2、已知:如图,在△ABC中,∠A=60°,∠C=70°,点D和点E分别在AB和AC上,且DE∥BC
求证:∠ADE=50°
3、如图,在△ABC中,DE∥BC,∠DBE=30°, ∠EBC=25°,求∠BDE的大小。
4、证明:四边形的内角和等于360°
初二数学一次函数教案4
教学目标:
1、知道一次函数与正比例函数的意义
2、能写出实际问题中正比例函数与一次函数关系的解析式。
3、掌握“从特殊到一般”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
教学重点:
将实际问题用一次函数表示。
教学难点:
将实际问题用一次函数表示。
教学方法:
讲解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什么是函数?请举例说明。
2、购买单价是4元的铅笔,总金额y(元)与铅笔数n(个)关系式是什么?
3、在上述式子中变量是谁。常量是谁?自变量又是谁?
二、讲解:
在前面我们遇到过这样一些函数:
y=x s=30t
y=2x+3 y=—x+2
这些函数都使用自变量的一次式来表示的.,可以写成y=kx+b的形式
一般的,如果y=kx+b(k,b是常数,k≠0),那么y叫做x的一次函数。
特别的,当b=0时,一次函数y=kx+b就成为y=kx(k是常数,k≠0),这时y就叫做x的正比例函数。
例一:
一个小球由静止开始在一个斜坡上向下滚动,其速度每秒增加2米/秒。
(1)求小球速度v(米/秒)与时间t(秒)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2)求3.5秒时小球的速度。
分析:v与t之间是正比例关系。
解:(1)v=2t
(2)t=3.5时,v=2×3.5=7(米/秒)
例二:拖拉机工作时,油箱中有油40升。如果每小时耗油6升,求油箱中的余油量Q(升)与工作时间t(时)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分析:t小时耗油6t升,从原油油量中减去6t,就是余油量。
解:Q=40 — 6t
课堂练习:
P96 1,2
小结:一次函数与正比例函数的意义,两者之间的关系,一次函数不一定是正比例函数,而正比例函数一定是一次函数,会将简单的实际问题用一次函数或正比例函数表示出。
初二数学一次函数教案5
课型:
复习课
学习目标(学习重点):
1. 针对函数及其图象一章,查漏补缺,答疑解惑;
2. 一次函数应用的复习.
补充例题:
例1.如图,lA lB分别表示A步行与B骑车在同一路上行驶的路程S与时间t的关系
(1)B出发时与A相距 千米;
(2)走了一段路后,自行车发生故障,进行修理,所用的时间是 小时;
(3)B出发后 小时与A相遇;
(4)求出A行走的路程S与时间t的函数关系式;
(5)若B的自行车不发生故障,保持出发时的速度前进, 小时与A相遇,相遇点离B的出发点 千米,在图中表示出这个相遇点C.
例2.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过一点分别作坐标轴的垂线,若与坐标轴围成矩形的周长与面积相等,则这个点叫做和谐点.例如,图中过点P分别作x轴, y的垂线,与坐标轴围成矩形OAPB的周长与面积相等,则点P是和谐点.
(1)判断点M(1,2),N(4,4)是否为和谐点,并说明理由;
(2)若和谐点P(a,3)在直线y=-x+b(b为常数)上,求点a, b的值.
例3.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一动点P(x,y)从M(1,0)出发,沿由A(-1,1),B(-1,-1),C(1,-1),D(1,1)四点组成的正方形边线(如图①)按一定方向运动.图②是P点运动的路程s(个单位)与运动时间 (秒)之间的函数图象,图③是P点的纵坐标y与P点运动的路程s之间的函数图象的一部分.
(1)求s与t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2)与图③相对应的P点的`运动路径是: ;P点出发 秒首次到达点B;
(3)写出当38时,y与s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并在图③中补全函数图象.
课后续助:
1.某市自来水公司为限制单位用水,每月只给某单位计划内用水3000吨,计划内用水每吨收费0.5元,超计划部分每吨按0.8元收费.
(1)写出该单位水费y(元)与每月用水量x(吨)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①用水量小于等于3000吨 ;②用水量大于3000吨 .
(2)某月该单位用水3200吨,水费是 元;若用水2800吨,水费 元.
(3)若某月该单位缴纳水费1540元,则该单位用水多少吨?
2.某通讯公司推出①、②两种通讯收费方式供用户选择,其中一种有月租费,另一种无月租费,且两种收费方式的通讯时间x(分钟)与收费y(元)之间的函数关系如图所示.
(1)有月租费的收费方式是 (填①或②),月租费是 元;
(2)分别求出①、②两种收费方式中y与自变量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3)请你根据用户通讯时间的多少,给出经济实惠的选择建议.
3.某气象研究中心观测一场沙尘暴从发生到结束全过程, 开始时风暴平均每小时增加2千米/时,4小时后,沙尘暴经过开阔荒漠地,风速变为平均每小时增加4千米/时,一段时间,风暴保持不变,当沙尘暴遇到绿色植被区时,其风速平均每小时减小1千米/时,最终停止。 结合风速与时间的图像,回答下列问题:
(1)在y轴( )内填入相应的数值;
(2)沙尘暴从发生到结束,共经过多少小时?
(3)求出当x25时,风速y(千米/时)与时间x(小时)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4)若风速达到或超过20千米/时,称为强沙尘暴,则强沙尘暴持续多长时间?
初二数学一次函数教案6
学习目标:
1、了解平行线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在条件和结论上的区别,体会互逆的思维过程;
2、能熟练应用平行线的性质公理及定理。
一、试一试
自学指导:平行线性质公理: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1、 思考下列各题,你能利用平行线性质公理解决它们吗?
2、 充分思考后自学教材P229-231,学完后合上课本完成下列各题,注意逻辑和书写。
(1)已知,如图,直线a∥b,∠1和∠2是直线a,b被直线c截出的内错角。请根据平行线性质公理证明∠1=∠2
由此得平行线性质定理1:
(2) 已知,如图,直线a∥b,∠1和∠2是直线a,b被直线c截出的.同旁内角。请根据平行线性质公理或上题已证的定理证明∠1+∠2=180°
由此得平行线性质定理2:
二、练一练
1、已知:如图,直线a,b,c被直线d所截,且a∥b,c∥b
(1)求证:a∥c
(2)请将(1)题证得的结论用一句话总结出来
2、利用“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证明“平行四边形对角线相等”。
四、记一记
1、两直线平行的性质公理及两个性质定理;
2、平行线的性质补充结论
(1)垂直于两平行线之一的直线必垂直于另一条直线
(2)夹在两平行线之间的平行线段相等;
(3)两条平行线间的距离处处相等;
(4)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和已知直线平行;
(5)如果一个角的两边分别平行于另一个角的两边,那么这两个角相等或者互补
B组:请在补充结论中选择你感兴趣的进行证明:
初二数学一次函数教案7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使学生初步理解二元一次方程与一次函数的关系
2、能根据一次函数的图象求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近似解.
3、能利用二元一次方程组确定一次函数的表达式
【能力目标】通过学生的思考和操作,在力图提示出方程与图象之间的关系,引入二元一次方程组图象解法,同时培养了学生初步的数形结合的意识和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索,提示出方程和图象之间的对应关系,加强了新旧知识的联系,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1、二元一次方程和一次函数的关系
2、能根据一次函数的图象求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近似解
【教学难点】方程和函数之间的对应关系即数形结合的意识和能力
知识点
一、学生起点分析:
学生的知识技能基础:学生能够正确解方程(组),初步掌握了一次函数及其图像的基础知识,已经具备了函数的.初步思想,对于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也有所接触。
学生的活动经验基础:学生能够根据已知条件准确画出一次函数图象,能够认识和接受函数解析式与二元一次方程之间的互相转换.在过去已有经验基础上能够加深对“数”和“形”间的相互转化的认识,有小组合作学习经验.
二、学习任务分析: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二元一次方程(组)与一次函数及其图像的综合应用.通过探索“方程”与“函数图像”的关系,培养学生数学转化的思想,通过学习二元一次方程方程组的解与直线交点坐标之间的关系,使学生初步建立了“数”(二元一次方程)与“形”(一次函数的图像)之间的对应关系,进一步培养了学生数形结合的意识和能力.因此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初步理解二元一次方程和一次函数的关系;
2.掌握二元一次方程组和对应的两条直线之间的关系;
3.发展学生数形结合的意识和能力,使学生在自主探索中学会不同数学知识间可以互相转化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教学重点
二元一次方程和一次函数的关系;
教学难点
数形结合和数学转化的思想意识.
四、教法学法
1.教法学法
启发引导与自主探索相结合.
2.课前准备
教具:多媒体课件、三角板.
学具:铅笔、直尺、练习本、坐标纸.
五、教学过程
本节课设计了六个教学环节:第一环节设置问题情境,启发引导;第二环节自主探索,建立“方程与函数图像”的模型;第三环节典型例题,探究方程与函数的相互转化;第四环节反馈练习;第五环节课堂小结;第六环节作业布置.
同步练习
A,B两地相距100千米,甲、乙两人骑车同时分别从A,B两地相向而行.假设他们都保持匀速行驶,则他们各自到A地的距离S(千米)都是骑车时间t(时)的一次函数.1小时后乙距离A地80千米;2小时后甲距离A地30千米.问经过多长时间两人将相遇?
三典型例题,探究一次函数解析式的确定
内容:例1某长途汽车客运站规定,乘客可以免费携带一定质量的行李,但超过该质量则需购买行李票,且行李费y(元)是行李质量x(千克)的一次函数.现知李明带了60千克的行李,交了行李费5元,张华带了90千克的行李,交了行李费10元.
(1)写出y与x之间的函数表达式;
(2)旅客最多可免费携带多少千克的行李?
初二数学一次函数教案8
一、学生起点分析
八年级学生已在七年级学习了“变量之间的关系”,对利用图象表示变量之间的关系已有所认识,并能从图象中获取相关的信息,对函数与图象的联系还比较陌生,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重点突破函数与图象的对应关系.
二、教学任务分析
《一次函数的图象》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北师大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上)第六章《一次函数》的第三节.本节内容安排了2个课时,第1课时是让学生了解函数与对象的对应关系和作函数图象的步骤和方法,明确一次函数的图象是一条直线,能熟练地作出一次函数的图象。第2课时是通过对一次函数图象的比较与归类,探索一次函数及其图象的简单性质.本课时是第一课时,教材注重学生在探索过程的体验,注重对函数与图象对应关系的认识.
为此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了解一次函数的图象是一条直线,能熟练作出一次函数的图象.
2.经历函数图象的作图过程,初步了解作函数图象的一般步骤:列表、描点、连线.
3.已知函数的代数表达式作函数的图象,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意识和能力.
4.理解一次函数的代数表达式与图象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
教学重点是:
初步了解作函数图象的一般步骤:列表、描点、连线.
教学难点是:
理解一次函数的代数表达式与图象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
三、教学过程设计
本节课设计了七个教学环节: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第二环节:画一次函数的图象;
第三环节:动手操作,深化探索;
第四环节:巩固练习,深化理解;
第五环节:课时小结;
第六环节:拓展探究;
第七环节:作业布置.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内容:
一天,小明以80米/分的速度去上学,请问小明离家的距离S(米)与小明出发的时间t(分)之间的函数关系式是怎样的?它是一次函数吗?它是正比例函数吗? S=80t(t≥0)下面的图象能表示上面问题中的S与t的关系吗?
我们说,上面的图象是函数S=80t(t≥0)的图象,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主要内容:一次函数的图象的特殊情况正比例函数的图象。
目的:通过学生比较熟悉的生活情景,让学生在写函数关系式和认识图象的过程中,初步感受函数与图象的联系,激发其学习的欲望.
效果:学生通过对上述情景的分析,初步感受到函数与图象的联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
第二环节:画正比例函数的图象
内容:首先我们来学习什么是函数的图象?
把一个函数的自变量x与对应的因变量y的值分别作为点的横坐标和纵坐标,在直角坐标系内描出它的对应点,所有这些点组成的图形叫做该函数的图象(graph).
例1请作出正比例函数y=2x的图象.
第三环节:动手操作,深化探索
内容:做一做
(1)作出正比例函数y= 3x的图象.
(2)在所作的图象上取几个点,找出它们的横坐标和纵坐标,并验证它们是否都满足关系y= 3x.
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下面的问题,把得出的结论写出来.
(1)满足关系式y= 3x的x,y所对应的点(x,y)都在正比例函数y= 3x的图象上吗?
(2)正比例函数y= 3x的图象上的点(x,y)都满足关系式y= 3x吗?
(3)正比例函数y=kx的图象有什么特点?
明晰
由上面的讨论我们知道:正比例函数的代数表达式与图象是一一对应的,即满足正比例函数的代数表达式的x,y所对应的点(x,y)都在正比例函数的图象上;正比例函数的.图象上的点(x,y)都满足正比例函数的代数表达式.正比例函数y=kx的图象是一条直线,以后可以称正比例函数y=kx的图象为直线y=kx.
议一议
既然我们得出正比例函数y=kx的图象是一条直线.那么在画正比例函数图象时有没有什么简单的方法呢?
因为“两点确定一条直线”,所以画正比例函数y=kx的图象时可以只描出两个点就可以了.因为正比例函数的图象是一条过原点(0,0)的直线,所以只需再确定一个点就可以了,通常过(0,0),(1,k)作直线.
4.3一次函数的图象:同步测试
14若直线经过第一.二.四象限,则k.b的取值范围是( ).
A.k>0,b>0 B.k>0,b<0
C.k<0,b>0 D. k<0,b<0
2.已知一次函数y=3-2x
(1)求图像与两条坐标轴的交点坐标,并在下面的直角坐标系中画出它的图像;
(2)从图像看,y随着x的增大而增大,还是随x的增大而减小?
(3)x取何值时,y>0?
3.已知一次函数y=-2x+4
(1)画出函数的图象.
(2)求图象与x轴、y轴的交点A、B的坐标.
(3)求A、B两点间的距离.
(4)求△AOB的面积.
(5)利用图象求当x为何值时,y≥0.
《函数的图象》课后练习
1.一根弹簧原长12cm,它所挂物体的质量不超过10kg,并且每挂重物1kg就伸长1.5cm,挂重物后弹簧长度y(cm)与挂重物x(kg)之间的函数关系式是()
A.y=1.5(x+12)(0≤x≤10)
B.y= 1.5x+12(0≤x≤10)
C.y=1.5x+10(x≥0)
D.y=1.5(x-12)(0≤x≤10)
【初二数学一次函数教案】相关文章:
一次函数教案07-07
一次函数教案【实用15篇】07-07
初二数学教学反思12-06
初二数学教学总结05-22
初二数学教学计划05-28
初二数学教学总结优秀02-08
初二数学教学计划03-24
初二数学教学计划模板08-28
初二数学教学计划经典[15篇]06-22
小学数学数学教案0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