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门豹》教案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西门豹》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西门豹》教案1
《西门豹》一课讲的是战国时候,魏王派西门豹管理邺这个地方,西门豹帮群众一道破除迷信、兴修水利的事。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抓重点段给课文分段。
2、学会本课12个生字,理解25个词语的意思,能联系上下文理解“闹”的在文中三个句子中的意思。
3、了解西门豹为民除害的事迹,知道他是我国历史上一个敢于破除迷信,为民办实事的好官。
教学重点:初步学会抓重点段给课文分段。
教学难点:理解西门豹将计就计惩治首恶,破除迷信。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设置悬念,揭示课题:
同学们,距今2000多年的战国时期,有一位地主官名叫西门豹(板书,并学习生字“豹”),虽然他官职很小,却一直被人称颂。这到底是为什么呢?让我们通过课文学习来寻找答案吧!
二、初读课文,感知引疑
1、听课文录音,
思考:课文写了西门豹在什么地方为当地百姓做了哪些好事?
2、检查生字、新词学习情况,再读课文
3、说说你读懂了什么,有什么疑问?
三、学习“单元提示”,指导分段
1、学习“单元提示”,明确抓重点段分段的步骤,方法。
2、再读课文,根据刚才的问题,找出重点段,给课文分段。
四、研读课文第一段
1、西门豹到了邺地,发现那里田地荒芜,人烟稀少,于是展开了调查,现在请同学们来研究西门豹所作的调查,分析造成邺地田地荒芜、人烟稀少的大原因,并说说你是根据什么研究出来的?
(小组合作学习,共同研究)
2、交流,汇报,得出结论:
(1)巫婆官绅给河伯娶媳妇
(2)年年闹旱灾(板书)随机解释“闹”在三个句子中的'不同意思
3、共同讨论,写调查报告
4、交流
五、练习拓展:
修改调查报告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二、研读第二、三段
1、西门豹是邺的地方官,他了解到巫婆官绅祸害百姓的事实后,可采取归些办法惩治他们?
2、但西门豹采取了什么办法?他的办法巧妙在哪里?
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引导从西门豹的言行中去研究
3、小组汇报学习成果,教师适当引导,重点研读三个重点句,品析词句,边读边体会西门豹的将计就计。
(1)他回过头来对巫婆说:“不行,这个姑娘不漂亮,河伯不会满意的。麻烦巫婆去跟河伯说一声,说我要另外选个漂亮的,过几天就送去。”说完,他叫卫士抱起巫婆,把她投进了漳河。
(2)等了一会儿,西门豹对官绅的头子说:“巫婆怎么还不回来,麻烦你去催一催吧。”说完,又叫卫士把那个人投进漳河。
(3)西门豹回过头来看着他们说:“怎么还不回来,请你们去催催吧!”说完又叫卫士把他们扔下漳河去。
4、想象说话:漳河边上的百姓看了事情的以过会怎么说?
5、西门豹还为百姓做了什么事?
三、总结,领悟人物品质:
现在谁来说说2000多年前的西门豹为什么到现在还被人称颂?
四、练习拓展:
《西门豹,你真 》
拓展阅读:《西门豹》课文
战国时候,魏王派西门豹去管理漳河边上的邺。西门豹到了那个地方,看到田地荒芜,人烟稀少,就找了位老大爷来,问他是怎么回事。
老大爷说:“都是河伯娶媳妇给闹的。何伯是漳河的神,每年要娶一个年轻漂亮的姑娘。要不给他送去,漳河就要发大水,把田地全淹了。”
西门豹问:“这话是谁说的?”
老大爷说:“巫婆说的。地方上的官绅每年出面给河伯办喜事,硬逼着老百姓出钱。每闹一次,他们要收几百万钱;办喜事只花二三十万,多下来的就跟巫婆分了。”
西门豹问:“新娘是哪儿来的?”
老大爷说:“哪家有年轻的女孩子,巫婆就带着人到哪家去选。有钱的人家花点儿钱就过去了,没钱的只好眼睁睁地看着女孩儿被他们拉走。到了河伯娶媳妇那天,他们在漳河边上放一条苇席,把女孩儿打扮好了,让她坐在苇席上,顺着水漂去。苇席先还是浮着的,到了河中心就连女孩儿一起沉下去了。有女孩儿的人家差不多都逃到外地去了,所以人口越来越少,这地方也越来越穷。”
西门豹问:“那么漳河发过大水没有呢?”
老大爷说:“没有发过。倒是夏天雨水少,年年闹旱灾。”
西门豹说:“这样说来,河伯还真灵啊。下一回他娶媳妇,请告诉我一声,我也去送送新娘。”
到了河伯娶媳妇的日子,漳河边上站满了老百姓。西门豹带着卫士,真的来了。巫婆和官绅急忙迎接。那巫婆已经七十多岁了,背后跟着十来个穿着绸褂的女徒弟。
西门豹说:“把新娘领来让我看看。”巫婆叫徒弟把那个打扮好的姑娘领了来。西门豹一看,女孩儿满脸泪水。他回过头来对巫婆说:“不行,这个姑娘不漂亮,河伯不会满意的。麻烦你去跟河伯说一声,说我要选个漂亮的,过几天就送去。”说完,他叫卫士架起巫婆,把她投进了漳河。
巫婆在河里扑腾了几下就沉下去了。等了一会儿,西门豹对官绅的头子说:“巫姿怎么还不回来,麻烦你去催一催吧。”说完,又叫卫士把官绅的头子投进了漳河。
西门豹面对着漳河站了很久。那些官绅都提心吊胆,连气也不敢出,西门豹回过头来,看着他们说:“怎么还不回来,请你们去催催吧!”说着又要叫卫士把他们扔下漳河去。
官绅一个个吓得面如土色,跪下来磕头求饶,把头都磕破了,直淌血。西门豹说:“好吧,再等一会儿。”过了一会儿,他才说:“起来吧。看样子是河伯把他们留下了。你们都回去吧。”
老百姓都明白了,巫婆和官绅都是骗钱害人的。从此,谁也不敢再提给河伯娶熄妇,漳河也没有发大水。
西门豹发动老百姓开凿了十二条渠道,把漳河的水引到田里。庄稼得到了灌溉,年年都得到了好收成。
《西门豹》教案2
教学目标:
1. 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课文内容。
2. 朗读课文。
3. 分清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4. 练习复述课文,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 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课文内容。
2. 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揭题:同学们,我们今天学习一篇新课文,《西门豹》。( 板书)
2.解题:“西门”是复姓,“豹”是名字,他是距今两千多年战国时期的人。
二、自学课文,整体感知
1.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书。
2.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明确:主要写了战国时期,魏王派西门豹管理邺这个地方,西门豹和群众一起破除河伯娶媳妇的迷信、兴修水利的事。
三、检查预习情况
1.检查生字、词的认读情况。
2.根据预习要求,想一想这件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摸清底细、破除迷信、兴修水利)
四、朗读课文
1.想一想哪些内容讲的是事情的起因,哪些内容是经过,哪些内容是结果。
2.生讨论交流。
3.统一看法。
起因(l-9自然段),经过(10-15自然段),结果(16自然段)。
五、课堂练习
1.熟读课文。
2.记忆、书写生字词。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 分清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2. 练习复述课文,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一、导入
指名按起因、经过、结果三部分朗读课文。
二、探究课文第一部分(1一9自然段)——摸清底细
1.指读思考:西门豹来到邺后是怎样向老大爷进行调查的?他向老大爷调查了哪几件事?
2.先自学课文,整理勾画,完成一份调查报告。
class=Normal vAlign=top width=199>
西门豹提出的问题
class=Normal vAlign=top width=192>
老大爷的回答
class=Normal vAlign=top width=199> class=Normal vAlign=top width=192> class=Normal vAlign=top width=199> class=Normal vAlign=top width=192> class=Normal vAlign=top width=199> class=Normal vAlign=top width=192> class=Normal vAlign=top width=199> class=Normal vAlign=top width=192> >
3.组内交流。
4.班内汇报交流。
明确:西门豹经过调查,弄清了四个问题:①邺为什么田地荒芜,人烟稀少?)——河伯娶媳妇给闹的。②是谁要给河伯娶媳妇?——巫婆和官绅。③新娘从哪儿来?——哪家有年轻的女孩子,巫婆就到哪家去选。有钱的人家花点钱就过去了,没钱的人家眼睁睁地看着女孩儿被他们拉走。有女孩的人家纷纷逃走了,人口越来越少。④漳河发过大水没有?——漳河从没发过大水,倒是年年闹旱灾。
5.师点拨;课文第九自然段中西门豹的话应该怎样理解?
(1)自由读、指名读。
(2)先发表各自的看法。
(培养学生读中感悟、读中理解的能力。)
“这样说来,河伯还真灵啊!”从表面看,河伯还真灵。因为每年给河伯娶媳妇后,漳
河的确没有发过大水。事实上,是因为这里降水量少,年年闹旱灾”就是证明。巫婆和官绅正是利用了这里的气候条件来欺骗老百姓。西门豹讲这句话时心里已经明白河伯娶媳妇是个骗局。
“下一回他娶媳妇,请告诉我一声,我也去送送新娘。”说明西门豹已经根据了解到的情况,想好了对策。
6.这一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承接上文,引起下文。)
过渡:西门豹是怎样做的呢?
三、学习课文第二部分(10-15自然段)——破除迷信
1.自学课文。
提示:把课文中描写西门豹到漳河边送新娘的部分多读几遍,抓住他是怎么说的和怎么做的句子,说说西门豹是怎样破除河伯娶媳妇的迷信的,他的办法妙在哪里。
2.小组合作研讨。
3.以小组为单位汇报学习成果。(出示课文插图)
要点:(1)西门豹说:“不行,这个姑娘不漂亮,河伯不会满意的。麻烦你去跟河伯说一声,说我要选个漂亮的,过几天就送去。”
(西门豹这样说是为了找个理由把巫婆投到河里。说这个姑娘“不漂亮”,“河伯不会满意的”,要“选一个漂亮的”,并不是西门豹真的.这样认为,而是故意装着认真给河伯娶媳妇,用这些话作为惩治巫婆的借口。“麻烦”是从表面上对巫婆说的客气话。)
(2)等了一会儿,西门豹对官绅的头子说:“巫婆怎么还不回来,麻烦你去催一催吧!”
(“等了一会儿”并不是真的要等巫婆从漳河里出来,而是做出样子给众人看。“还不回来”并不是西门豹认为巫婆真的能回来,而是故意这样说,表面上做出巫婆能回来的样子。“麻烦”表面上是对官绅头子说的客气话,实际上是要严惩这个官绅头子,把他也投进漳河里去。)
4.讨论:西门豹为什么不直接把巫婆和官绅头子抓起来杀掉呢?她的办法妙在哪里?
5.生体会西门豹将计就计、假戏真做、惩治恶人的过人才智。
(提示:西门豹参加河伯娶媳妇的仪式,目的是将计就计,使老百姓真正认识巫婆和
官绅的真面目,通过假戏真做,严惩了危害老百姓的巫婆和官绅,达到了破除迷信的目的。用事实 教育了老百姓。)
6.西门豹的话外之话,话外之意是什么?
(使学生在读中进一步感受西门豹的过人才智。)
四、学习课文第三部分(16自然段)——兴修水利
l.生齐读这一段。
2.概括主要内容。
(兴修水利、引水灌溉)
3.“庄稼年年得到了好收成”这说明了什么?
(河伯娶媳妇是骗人的。)
五、朗读全文
1.指名朗读课文,思考:你觉得西门豹是个怎样的人?
2.生发表意见,给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
(善于调查、有勇有谋、敢作敢为、为民作主、为民除害。)
六、练习复述课文
要求:①按“摸清底细——破除迷信——兴修水利”的顺序。
②注意用上课文中生动形象的语句。
1.生自由练习复述。(出示课文插图)
2.指名到台前复述。
《西门豹》教案3
教学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管理、田地、人烟稀少、老百姓、眼睁睁、旱灾、迎接、徒弟、扑腾、提心吊胆、渠道、灌溉、收成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运用课文中生动形象的语句分角色表演这个故事。
4.学习本课描写人物言行、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受到破除迷信的教育。
教学准备
学生:收集西门豹的民间故事资料
教师:做西门豹惩治巫婆和官绅的课件。
生字词课件
巫婆头饰,化妆胭脂、口红。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读课题,说说理解(战国时期魏国的.官)
二、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1.范读课文(要求:听清楚生字音)
2.自读课文,说说生字音形义及词义。
3.四人小组讨论生字音形义及词义(要求:互帮)师参与。
4.出示课件生字词,抽说音形义及词义。
旱灾:长时缺水造成庄稼死亡。
提心吊胆:形容十分担心或害怕。
5.读生字新词
①齐读
②抽读
③去掉音节齐读
三、提出不懂的词,合作解决。
邺:古代地名。
开凿:大孔挖掘。
灌溉:把水输送到田里。
四、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大意。
1.默读课文,想想课文各层次意思。(给一定时间读书)
2.四人小组讨论,教师参与。
3.抽说:根据课文内容,师生共探讨评议。(板书:发现灾情──调查──惩治──开渠)
4.齐读课文(注意目标1中词语读音,出示课件,指导)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上节课我们知道了本文的主要内容,写了西门豹被派去治灾,他调查弄清了原因,除害,开渠。下面,我们来仔细阅读课文,从西门豹的言行,看看他是怎样的人。
二、阅读课文,从西门豹的言行,了解西门豹的品质。
1.自读勾出西门豹说的话及行动,想想表现了他什么品质?(给一定读书时间)小声说说。
2.研究(四人小组),教师参与。(根据课文)
3.探究(全班教师根据课文)。
4.读课文
①自己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②同桌分角色朗读课文。
③有感情齐读课文
三、表演课文
1.自己选伙伴组小组练习表演,师巡视发现表演好的。
2.选小组表演。
四、拓展
回家搜集一些民间故事,准备讲给同学听。
第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读课文。
二、写字:
1.四人小组说说易错字或要注意的地方。
2.抽说
区别:淹──掩官──管早──旱姓──性
注意:睁(目字旁)溉(右边既)
3.书写
三、作业:回家听写。
板书设计
30 西门豹
善于调查研究
有智慧,讲策略
破除迷信,尊重科学
为民办实事
《西门豹》教案4
〖教学过程〗
一、读课文
二、写字
1、四人小组说说易错字或要注意的地方。
2、抽说:
区别:淹──掩官──管早──旱姓──性
注意:睁(目字旁)溉(右边“既”)
3、书写。
三、作业
回家听写。
〖板书设计〗
30、西门豹
善于调查研究
有智慧,讲策略
西门豹 破除迷信,尊重科学
为民办实事
【设计总理念】
注重学生的创新学习,尝试以“西门豹的做法巧妙在哪里”的主问题作为课堂研究学习的中心。我们所面对的主体是小学生,由于小学生的心智发展水平相对比较低,对他们而言,所谓创新学习,不是真的期望他们在语文学科的学习中有什么发明创造。而是他们经过研究性学习,发现前人早已发现的知识,或对已经知道的知识进行新的有意义的重组。我的目的就是要激活学生潜在的创造意识。这堂课我尝试将主问题作为课堂研究学习的中心,核心问题的解决主要依赖学生自主地探索学习;按学生问题的板块和进度,让学生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独立或伙伴合作研究解决问题。让学生凭借课文进行研究性学习,力图将语言文字训练和思维训练紧密地结合起来。力图将常规的“平推式”教学为“探究式”教学。给学生以寻找语言转换的机会,在引导学生读懂课文的`同时,激发他们以不同的角度去考虑惩治巫婆、官绅头子的方法的欲望,努力启发学生的求异思维,激发创新渴望,发展学生的综合智能。
说明:第一课时,让学生完成一份《关于造成邺地荒芜、人烟稀少的原因的调查报告》。这较之以往的第一课时只注重生字、词语的练习要灵活得多;学生也肯定比以往要主动、积极得多。因此,学生通过独立完成调查报告,在理清文章的主要脉络的同时,又进行了创新思维的训练。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提高课堂效率何乐而不为呢?
《西门豹》教案5
一、教材简说
课文中的故事发生在战国时代,讲的是魏王派西门豹管理邺这个地方,西门豹巧施妙计,和群众一起破除迷信,兴修水利,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的历史故事,刻划了一个为老百姓做好事、办实事的古代地方官的形象,赞扬了他反对迷信、尊重科学的品质。
课文按照事情发生发展的顺序,先写了西门豹到邺这个地方后,通过调查研究,弄清这里贫穷的原因;随后重点写了西门豹是怎样巧妙破除迷信的;最后略写西门豹发动老百姓兴修水利,使庄稼年年得到好收成。
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是学习运用抓住描写人物言行的词句,体会人物品质;二是使学生受到破除迷信、尊重科学的教育。
教学重点是理解西门豹是如何巧妙破除迷信的,难点是理解西门豹办法妙在哪里。
二、学习目标
17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管理、田地、人烟稀少、老百姓、眼睁睁、旱灾、迎接、徒弟、扑腾、提心吊胆、渠道、灌溉、收成”等词语。
2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形象的语句分角色表演这个故事。
4本课描写人物言行、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受到破除迷信的教育。
三、教学建议
1可引导学生借助拼音读准字音,注意“淌”(后鼻音);会写的字,注意区别形近字,如“淹”与“掩”、“官”与“管”、“旱”与“早”,注意“淹、渠、灌、溉”中三点水在田字格的不同位置。
2把握主要内容。西门豹治邺的事迹,表现在三个方面:调查→除害→开渠。如果按照故事情节发展变化,可分为:故事发生(邺地田园荒芜、人烟稀少)→故事发展(调查原因、掌握证据)→故事高潮(严办首犯、为民除害)→故事结局(兴修水利、改变面貌)。课文大量运用人物对话,展开情节,表现人物。因此,分析体会人物对话是理解课文、把握主要内容的重要途径。课文的对话主要有如下特点:
(1)以对话反映故事内容。西门豹初到邺地,看到土地荒废,民不聊生,于是进行调查。文章妙在没有细致描写西门豹怎样查看,怎样专访,怎样研究,只用他的“四问”与老大爷的“回答”来反映,省却了许多烦琐的叙述交代,显得干净利落,真实可信。
(2)以对话表现人物机智。西门豹弄清了邺地田荒人少的原因后,说道“河伯还真灵啊”!表面上似乎相信,似乎赏识,实际上是欲擒故纵。“我也送新娘”,一语双关,他要借送新娘惩办首犯的计划已然成竹在胸,这样说只是防止过早泄露,避免打草惊蛇而已。如此话语,无不表现了人物的机巧和智慧,这是对话的妙处。
(3)以对话揭示矛盾斗争。到了送新娘的日子,西门豹借口新娘不漂亮,“麻烦你去跟河伯说一声”“麻烦你去催一催”,他不直接戳穿坏人骗局,而是用既幽默又客气的话语,采取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策略,展开针锋相对的斗争,惩治了邪恶,教育了百姓。
3大胆提问,以问题的探究来把握课文内容也是一条重要途径。教师可引导学生提出几个能整合课文内容,思考价值比较大的问题共同讨论、探究。比如,你觉得西门豹是一个怎样的人?你是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可明确以下几点:
(1)从课文第一部分可看出西门豹是一个善于调查研究的人,他精心选择调查对象,问得也很巧。
(2)从课文的主要部分可看出西门豹是一个有智慧、讲策略的`人。当西门豹从老大爷那里了解到真实情况后,他并没有马上揭穿事情的真相,也没有立刻采取措施,反而说:“这样说来,河伯还真灵啊。下一回他娶媳妇,请告诉我一声,我也去送送新娘。”这一番话,表面看来仿佛是西门豹对巫婆、官绅给河伯娶媳妇一事表示赞同,而实际上西门豹此时早已识破巫婆、官绅愚弄百姓、骗取钱财的那一套,并且想好了将计就计、揭穿骗局的一整套方案。这足以说明西门豹智慧过人。如果有时间,教师可以给学生讲一讲西门豹罢官的故事,增加对西门豹的了解。又比如,为什么西门豹知道巫婆和官绅的骗局,不直接把他们抓起来杀掉,而去参加河伯的婚礼呢?这个问题,是课文难点所在。因为当时老百姓还没有真正认识到巫婆官绅的真面目,西门豹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让广大百姓利用河伯娶媳妇的现场受到深刻的教育,从迷雾中觉悟起来。为以后兴修水利打下坚实基础。4笨魏笏伎剂废暗诙题,应在重点理解课文的第二部分的基础上完成。这一部分生动地记叙了西门豹是怎样一步步地实施揭穿骗局、惩治巫婆和官绅头子的策略的。巧妙之一,安排周密。西门豹说“把新娘领来让我看看”,这样一方面可以以姑娘不漂亮、河伯不满意为由先救下姑娘。巧妙之二,不动声色。西门豹假装客气,以“麻烦”巫婆向河伯通报情况为借口,将巫婆投进漳河。巧妙之三,假戏真做。西门豹以巫婆久久不归、麻烦官绅头子催一催为借口,将官绅头子投进漳河;以巫婆和官绅很久不回来,“请你们去催催吧”为借口,又要把官绅们扔下漳河;官绅们跪下磕头求饶,西门豹并没有立刻放过他们,而是说“再等一会儿”(这“一会儿”对官绅们的震慑可想而知);过了一会儿,西门豹才让官绅们起来,并让他们回去。(这时西门豹知道官绅们是彻底被制服了,达到了破除迷信,教育老百姓的目的。)巧妙之四,讲究策略,区别对待。在这一连串的过程中,西门豹胸有成竹、不露声色地实施了惩治恶人、教育百姓、破除迷信的预定计划,表现了他的过人的智慧和谋略。
同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西门豹破除“河伯娶媳妇”的迷信、惩治巫婆、官绅头子的办法很巧妙,但是不是唯一的办法。你还能想出其他的办法吗?这样,可以引发学生进行发散思维。
5角色表演。课文第二部分故事性强,情节吸引人,适宜进行角色表演。
表演要以熟读课文为基础,注意层次性。首先,基本上按照课文的描写表演。可以让学生先分小组练习表演,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汇报。其次,可以让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为课文中没有描写语言的其他人物(官绅等)加上语言,再进行表演。表演时还要注意加上恰当的表情,适当准备一些道具。
四、参考资料
关于课文的故事在《史记·滑稽列传》中有记载。司马迁作《史记》,在其中专门写了一章《滑稽列传》,记载齐国的淳于髡、楚国的优孟、秦国的优旃等人如何用“滑稽”批评君王,魏国的西门豹如何用“滑稽”战胜迷信,为民除害的故事。
西门豹战国时期魏国人。西门,复姓,名豹。魏文侯时任邺令。曾破除当地“河伯娶媳妇”的迷信,并开凿水渠十二条,引漳水灌溉,改良土壤,以发展农业生产。
巫婆以装神弄鬼替人祈祷为职业的女人。
官绅指旧时地方上有权有势的人。
西门豹罢官西门豹初任邺地的县官时,为官清廉,终日勤勉,嫉恶如仇,刚正不阿,深得民心,不过他对魏文侯的左右亲信从不去巴结讨好,所以这伙人怀恨在心,便勾结起来,说了西门豹的许多坏话。年底,西门豹向魏文侯作述职报告后,政绩突出的他本应受嘉奖,却被收去了官印,魏文侯罢了他的官。
西门豹心里明白自己被罢官的原因,便向魏文侯请求说:“过去的一年里,我缺乏做官的经验,现在我已经开窍了,请允许我再干一年,如治理不当,甘愿受死。”魏文侯答应了西门豹,又将官印给了他。西门豹回到任所后,开始疏于实事,而去极力巴结魏文侯的左右。又一年过去了,他照例去述职,虽然政绩比上年大为下降,可魏文侯却称赞有加,奖赏丰厚。这时,西门豹严肃地对魏文侯说:“去年我为您和百姓为官有政绩,您却收缴了我的官印。如今我因为注重亲近您的左右,所以印象好,您就对我大加礼遇,可实际功劳大不如过去。这种赏罚不明的官我不想再做下去了。”说完,西门豹把官印交给魏文侯便走。魏文侯醒悟过来,连忙对西门豹表示歉意说:“过去我对你不了解,有偏见。今天我对你加深了认识,希望你继续做官,为国效力。”
《西门豹》教案6
教学目标
1.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正音识字,了解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学习本文善用人物的言行揭示人物性格特征的写法
3.整体把握文章结构,分析人物形象
教学重点难点
1.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正音识字,了解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学习本文善用人物的言行揭示人物性格特征的写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封建迷信千百年来一直迷惑百姓,危害世人。但自古就有那么一些人,他们坚持真理,把百姓的安乐寄托在勤政务实上。正是他们的努力,才使后人明白要靠实实在在的努力,才能换来幸福安乐的生活,他们的名字也因此为后人所敬仰。西门豹就是其中的一位。今天就让我们来了解一下他的事迹。
二、初读熟读课文
1.作者链接
褚少孙,西汉史学家。他曾是元帝、成帝时的博土,曾对《史记》做过增补工作。本文是他在司马迁《史记》中的《滑稽列传》后所增补的一个故事。
2.背景资料
西门豹,战国时邺令。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曾立下赫赫战功。同时,他又是一位无神论者。他初到邺城时,看到这里人烟稀少,田地荒芜,百业萧条,一片冷清。后来才知道百姓为“河伯娶妇”所困扰。他巧妙地利用三老、巫婆等地方豪绅、官吏为河伯娶妻的机会,惩治了地方恶霸势力,教育了广大的百姓。原先出走的人家也回到了自己的家园。同时,他又亲自率人勘测水源,发动百姓在漳河周围开掘了12道渠,使大片田地成为旱涝保收的良田。由于西门豹治邺有方,深受人民爱戴,后人修祠建庙纪念他。
3.朗读课文,利用工具书正音识字。
廷掾缯绮縠衣张缇绛帷弟子趣之簪笔磬折
4.读了这篇课文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学生交流讨论作答。
如邺城的百姓生活实在太苦了。他们不仅被三老、廷掾的税赋压迫,还要遭受失去亲人的痛苦。那时人们普遍缺少知识,容易被封建迷信所欺骗。那些为河伯娶妇的人实在可恶。主人公西门豹的行为让人很感动,
三、精读疏通文意
1、找出下面各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①即娉取娉,通“聘”;取,通“取”;娉取:定婚
②复使一人趣之趣,通“促”,催促
③长老、吏、傍观者皆惊恐傍,通“旁”,旁边,侧边。
2、指出下面的词类活用现象
①令女居其上,浮之河中浮,使动用法,使……浮。
②民可以乐成 乐,意动用法,以……为乐。
3、解释下面的古今异义
巫行视小家女好者
好古义:容貌美
今义:多指优点多,使人满意,或指喜欢做某事。或指喜欢做某事。
顾谓三老、巫祝、父老曰
顾古义:回头看
今义:多指照顾、光顾
4、解释下面的一词多义
为
为治新缯绮縠衣(介词,给)
是当为河伯妇(动词,做)
且
叩头且破 (连词,而且)
且留待之须臾 (副词,暂且)
即
即娉取 (副词,马上)
即不为河伯娶妇 (连词,假如,如果)
5、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为治新缯绮縠衣。译文:给(她)做各种新的丝织品的花衣。(“为”后省略介宾“之”)
②为治斋宫河上。
译文:并为此在河边上给她做好供闲居斋戒用的房子。(“宫河”前省略介词“于”)
③其人家有好女者,恐大巫祝为河伯取之,以故多持女远逃亡。(以故、逃亡)
译文:那些有漂亮女子的人家,担心大巫祝替河伯娶她们去,因此大多带着自己的'女儿远远地逃跑。
④是女子不好,烦大巫妪为入报河伯,得更求好女,后日送之。(是、更、后日)
译文:这个女子不漂亮,麻烦大巫婆为我到河里去禀报河伯,需要重新找过一个漂亮的女子,迟几天送她去。
⑤民可以乐成,不可与虑始。今父老子弟虽患苦我,然百岁后期令父老子孙思我言。(乐、虽、期)
译文:老百姓可以和他们共同为成功而快乐,不可以和他们一起考虑事情的开始。现在父老子弟虽然认为因我而受害受苦,但可以预期百年以后父老子孙必定会想起我的话。
6.把握主旨
文章通过西门豹治邺的事迹,刻画出他有勇有谋、敢作敢为、为民做主、为民除害的光辉形象,也表达出人民对欺压百姓、胡作非为的恶势力的憎恶,对能治理好一方土地、造福于一方百姓的清官的期盼。
四、研读赏析文章
再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西门豹为什么不明令惩处官绅、巫婆,禁止祭河伯?
明确:西门豹治巫,就是要从根本上让民众意识到“河伯娶妇”是一场骗局。于是西门豹采取了“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方式,欲取之,先与之,西门豹也“热心”为河伯娶妇,且亲临现场,调度指挥,以此吸引三老和百姓等,使他的惩治得以产生最大的社会效应。
2.西门豹都将哪些人投入河中?他为什么这样做?
明确:“为河伯娶妇”是地方官吏和江湖神医狼狈为奸设计的骗局,深受其害的是地方民众。对于这些人,西门豹绝不姑息手软,而是严惩不贷。但是他绝不是滥施淫威的官吏,他自治了制造骗局的几个最大的罪魁祸首,起到了震慑的作用,也达到了唤醒民众的目的,既惩治了元凶、主犯,又得饶人处且饶人,对不敢再作威作福的廷掾等饶过不杀。可见,他是一位执法有度的官吏。
3.怎样理解“民可以乐成,不可与虑始。今父老子弟虽患苦我,然百岁后,期令父老子孙思我言”这句话?
明确:揭穿了“河伯娶妇”骗局之后,西门豹马上兴修水利,从根本上解除邺地水患,造福民众。介是,要兴修水利,一定会有民众因“少烦苦”而“不欲”,这体现了邺地部分民众由于受认识水平的限制而不能有长远的眼光,只苦于一时的烦苦,而不能够理解兴修水利是一件造福万代的大事。但是,对于兴修水利这件利国利民的大事,西门豹却“专制”了一次,即使民众不理解,他仍然坚持用他的威严与权势促使工程完成。因为西门豹坚信,“百岁后”,邺地的父老子孙一定会思其言,这正体现出他的远见卓识与治理有方。
4. 本文在写作方面有何特色?
(1)寓褒贬于叙事之中。
(2)人物形象塑造生动、丰满。
(3)选材有详有略,详略得当。
(4)语言简练,富有表现力。
五、朗读积累词句
本文叙述的语文简练而富有表现力。如治巫部分,弟子“皆衣缯单衣,立大巫后”,寥寥几笔,将祝巫弟子耀武扬威、得意洋洋的刻画出来;“西门豹顾曰”,一个“顾”字,言简意丰,刻画出西门豹威严与从容;廷掾与豪长者皆叩头,“叩头且破,额血流地,色如死灰”12个字淋漓尽致地描摹出他们惊恐、狼狈的丑态。此外,文中西门豹语言极其简练,短截急促,严肃有力,具有很强的感染力,令这位威严的历史人物宛然若在眼前。
除此之外,你还喜欢哪些句子,找出来,小组之间交流一下你喜欢的原因。
六、布置作业
复习本课文言知识。
《西门豹》教案7
教学目标:
1.知道古代西门豹治邺的故事,学习西门豹破除迷信,为民除害的精神。
2.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课文内容,能正确回答课后问题,复述这个故事。
3.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能联系上下文理解一些句子的意思。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
了解西门豹破除河伯娶媳妇迷信的经过。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分段、概括段意的能力。
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教学活动
学生学习活动
导言板书课题
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新课文,题目是“西门豹”。
板书课题:西门豹
“西门”是复姓,“豹”是名字,他是距今两千多年战国时期的人。
看了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
过渡语:
那么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他的什么事呢?请同学们打开书,自由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这篇课文主要写了西门豹的`什么事?
齐读课题
看课题质疑
自由朗读课文
思考: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事?
主要写战国时候,魏王派西门豹管理邺这个地方,西门豹和群众一起破除迷信,兴修水利的故事。
默读课文
划出生字、新词,认读生字,查字典联系课文理解新词
再读课文
第1—9自然段为第一段,第10—15自然段为第二段,第16自然段为第三段
按照“调查情况—惩办恶人—兴修水利”的顺序给课文分三段
分段朗读课文
《西门豹》教案8
教学目的
知识传授: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语。
能力培养:培养学生默读能力、理解能力、朗读能力、复述能力。
思想教育:知道西门豹是我国历史上一位敢于破除迷信,为民除害兴利的人物。
教学重点
教学重点:了解西门豹惩办首恶、教育百姓的经过。教学难点理解西门豹为什么要将计就计。
教学准备
西门豹的相关资料。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语,初读课文,理清文章层次结构。
教学过程
一、自读课文,读正确、流利。
二、以小组为单位练习分角色读书展示。
三、说一说:课文讲了什么内容。
(课文记叙了西门豹在邺地,破除迷信,惩治首恶为民除害及兴修水利的事。)
四、再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哪几部分内容?
小组交流集体讨论
(一)(19)调查情况了解原因。
(二)(1013)惩治首恶教育百姓。
(三)(14)开渠引水兴修水利。
五、交流字词重点内容。
荒()灾()徒()溉()慌()灭()
陡()概()谎()凿(业)部魏(鬼)部
荒芜田地因无人看管而长满野草。
灌溉把水输送到田地里。
提心吊胆心和胆都好像悬着没有着落。形容很害怕。
面如土色脸色跟土的颜色一样,没有血色。
六、作业。熟读课文,写生字。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学习课文,了解内容,学习复述。
教学过程
一、引入。同学们你们爱听故事吗?这节课我们讲一个我国战国时代西门豹破除迷信,为民除害兴修水利的故事。
二、探究学习。
(一)分段学习19自然段。
出示:①西门豹向老大爷问了哪几个问题?从老大爷的回答中,西门豹了解了哪几个问题呢?
1.学生读懂题意。
2.读课文19自然段,边读边思考,边用笔画一画,小组讨论。
3.汇报:
了解了田地荒芜,人烟稀少的原因与真相。
(1)都是给河伯娶媳妇闹的。
(2)首恶分子是巫婆和地方官绅。
(3)给河伯送的媳妇都是穷人家的孩子。
(4)漳河没发过大水,倒是年年闹旱灾。
4.指名读19段,记住内容的先后顺序。
5.思考:这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朗读课文讨论:这部分主要写西门豹到邺后看到田地荒芜,人烟稀少,通过调查,摸清了原因,了解了官绅与巫婆勾结坑害百姓的真相。
6.谁能用自己的'话把这些内容说出来。
学生复述
(二)学习1013自然段。
1.西门豹是怎样一步一步地揭露巫婆和官绅骗钱害人的呢?
请你们读1013自然段,从中找到答案。
2.默读、边读边思考。
交流汇报
(1)西门豹先以姑娘不漂亮,麻烦巫婆去说一声为由,把巫婆投进了漳河。
(2)又以巫婆怎么不回来,让官绅去催一催为由,把官绅头子投进了漳河。
(3)当西门豹又要让其他官绅们去催时,那些官绅们知道根本没有河伯,把他们投进漳河是死路一条,跪下来求饶。。周围的百姓看得清清楚楚,也明白了官绅和巫婆都是骗钱害人的。从此,谁也不敢载体河伯娶媳妇,这一大害就铲除了。
3.朗读1013自然段。
4.练习复述这部分内容。
组内练习、评议
指名复述、评议
小结:这部分记叙了西门豹在给河伯娶媳妇那天,将计就计,巧妙的揭露了巫婆官绅的鬼把戏,惩治了首恶分子,教育了百姓。
(三)西门豹发动老百姓开渠、引水、灌溉浇田地,邺这个地方变得怎么样呢?
学习第14自然段。
默读思考讨论汇报
由于西门豹发动老百姓开渠引水、灌溉田地,邺这个地方每年的收成都很好。
学生朗读练习复述
三、朗读全文,练习看板书复述。
《西门豹》教案9
学习目标:
1、会认“娶、逼”等7个生字,会写“淹、官”等14个字,正确读写“管理、田地”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读好对话,读出不同人物的语气和心情。
3、了解课文主要内容,体会西门豹是怎样勇于破除迷信、为民除害的,受到破除迷信、尊重科学的教育。
课前准备:
1、收集关于西门豹的资料。
2、投影片。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观察挂图(或播放课件),说说图中人物及其神态、动作。
2、揭题谈话。你知道西门豹为老百姓做了哪些好事吗?是从哪里知道的?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自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读准字音。“绸”是翘舌音,“尚”是后鼻字,“麻烦”的“烦”读轻声。
认清字形。“渠”是上下结构,“灌”是左右结构,不要和“罐”相混,注意“溉”与“概”的区别。
2、自读课文,想想课文讲的是件什么事,这件事的起因、经过、结果是怎样的。
读后小组讨论、交流。教师相机辅导,理清课文脉络。按“摸清底细、破除迷信、兴修水利”的提示,找出课文中相应的部分。
三、课文释疑,学习“摸清底细”部分(第1~9自然段)
1、带着问题默读。
问题:西门豹到了邺这个地方以后是怎样“摸清底细”的?读后开展合作学习,共同探讨四次问答的内容。
2、在学生自读、讨论及教师点拨的基础上,概括出西门豹四次发问的主要内容
(1)了解原因。
(2)了解作恶的坏人及其头目。
(3)了解受害者。
(4)了解漳河的情况。
3、分角色朗读四次对话。
4、引导学生探究。
(1)从哪里可以看出西门豹已“摸清底细”?他为什么要这样做?
(2)西门豹说“河伯还真灵啊”,你认为他真这么想吗?为什么?
(3)西门豹说“我也去送送新娘”,他真的是去“送”新娘吗?
四、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研读探究,学习“破除迷信”部分(第10~15自然段)
1、带着问题默读。你认为西门豹破除迷信的方法巧妙吗?妙在哪里?
要求边读边画出重点语句,记下读不懂的问题,准备和同学讨论。
2、小组讨论,汇报交流。
(1)西门豹怎样惩治巫婆的?
引导学生抓住西门豹怎么说、怎么做的有关重点语句,让学生体会西门豹的巧妙之处。西门豹惩治巫婆的关键,是说新娘不漂亮,这个借口既救了新娘,又为惩治巫婆和官绅头子提供了理由,一举两得。一句“麻烦你去跟河伯说一声”就客客气气而又坚决地叫卫士抱起巫婆,将她投进了漳河。
(2)西门豹怎样惩办官绅头子的?
启发学生体会假戏真做的妙处:西门豹待巫婆“沉下去了”后,还“等了一会儿”,对官绅头子说“巫婆怎么还不回来,麻烦你去催一催吧。”又叫卫士把官绅头子投进了漳河。
(3)西门豹怎样教训其他官绅的?
引导学生读有关语句,体会西门豹讲究策略、区别对待:“面对着漳河站了很久”“请你们去催催吧!”“又要叫卫士把他们扔下漳河去”,官绅一个个求饶,西门豹还说“再等一会儿”,显得煞有介事,最后才让官绅们“都回去吧”。达到了惩办首恶、教训胁从的目的。
(4)教育了广大老百姓。
要引导学生知道西门豹不仅惩治了恶人,让百姓看清巫婆、官绅骗钱害人的真面目,还破除了百姓心中的迷信,明白要防涝必须治水、兴修水利。
3、观察插图,加深理解。
引导学生读文看图,抓住课文中生动形象的描写,对照插图,发挥想象,说说他们怎样“求饶”,“求饶”些什么,让学生借官绅之口说出河伯娶媳妇的真相,加深对官绅们丑态的了解,进而理解西门豹破除迷信所达到的效果。
4、练习,训练思维。
在研读这部分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概括地评价西门豹破除迷信、惩办邪恶的方法,先让学生分析讨论,然后完成以下填空题:
西门豹惩治巫婆和官绅头子的办法真( )!他要巫婆和官绅头子下漳河去找河伯说情。如果他们下漳河去,就会被( ),而他们不愿下河,怕下河,就说明漳河里( )。他们进退两难,就证明了给河伯娶媳妇是( )的,他们的鬼把戏( )。
所填内容,只要意思对即可。通过练习让学生明白,西门豹摆在巫婆和官绅前面的是一道难题。去不是,不去也不是,其结果是一样的,说明漳河里没有神,给河伯娶媳妇是骗钱害人的。这实际是一个两难推理,可以用来训练学生的`思维。
二、自读自悟,学习“兴修水利”部分(最后两个自然段)
读课文,讲一步领悟“破除迷信”与“兴修水利”之间的关系。让学生明白,若不兴修水利,破除迷信将不会彻底。
三、拟定提纲,复述课文
1、师生合作共同拟定提纲。
如:
(1)摸清底细问明原因
问首恶者是谁
问受害者是谁
问漳河情况
(2)破除迷信
一扔巫婆
二扔官绅头子
三教训官绅
四教育百姓
(3)兴修水利
2、同桌互相复述,教师巡视辅导。
3、让几个学生分别扮演西门豹、巫婆、官绅头子及卫士等角色,把课文演一演。鼓励学生在表演中创造性地加进一些语言和动作。其他学生则是观众,表演后进行评议。
四、布置作业
练习排演课本剧。
西门豹教学反思
《西门豹》这篇课文很长,而课堂上的时间又是有限的,只有抓住重难点,敢于取舍才有可能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我对教材和学生进行深入研究,确定把西门豹是怎样利用送新娘的办法破除迷信的这部分做为重点,并以西门豹的言行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西门豹破除迷信的过程又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其中,惩办巫婆和教训官绅是主要部分。在教学时,我就针对三部分内容的不同特点采用了不同的训练形式。在惩办巫婆时,西门豹的语言十分重要,他用了一个借口,将计就计。为了使学生更好地体会西门豹的话外之意,我采用了评读的方法,学生在“读—评—赏”的'过程中理解了内容,提高了朗读水平。惩办官绅的内容与前边的内容相似,这部分就以读带讲。教训其他官绅这部分内容中有若干处难点问题,我就采用了质疑解疑的办法,调动学生探究问题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在不断地读书过程中,了解西门豹不动声色地惩办巫婆和官绅,教育了百姓,最终破除了迷信,治理好了邺这个地方。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始终由学生自己来学。
首先,我出示了两道思考题:
一是在破除迷信的过程中,西门豹是怎么说的,怎么做的,请画下来。
二是想想你读懂了什么,并记下不懂的问题。学生在充分的默读自学过程中,实实在在地动脑筋思考,在自悟自得的过程中体验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并产生继续学习、解决问题的兴趣。在汇报时,先说说自己读懂的,读懂的内容通过朗读、评读再深入理解;又提出不懂的问题,大家通过讨论互相启发来解决。整个教学过程实际上都是围绕学生展示自己的需要和解决问题的需要进行的,学生的需要是课堂教学的前提。
《西门豹》教案10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观察挂图(或播放课件),说说图中人物及其神态、动作。
2.揭题谈话。你知道西门豹为老百姓做了哪些好事吗?是从哪里知道的?
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自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读准字音。“绸”是翘舌音,“尚”是后鼻字,“麻烦”的“烦”读轻声。
认清字形。“渠”是上下结构,“灌”是左右结构,不要和“罐”相混,注意“溉”与“概”的区别。
2.自读课文,想想课文讲的是件什么事,这件事的起因、经过、结果是怎样的。
读后小组讨论、交流。教师相机辅导,理清课文脉络。按“摸清底细、破除迷信、兴修水利”的提示,找出课文中相应的'部分。
课文释疑,学习“摸清底细”部分(第1~9自然段)
1.带着问题默读。
问题:西门豹到了邺这个地方以后是怎样“摸清底细”的?读后开展合作学习,共同探讨四次问答的内容。
2.在学生自读、讨论及教师点拨的基础上,概括出西门豹四次发问的主要内容:
a.了解原因。
b.了解作恶的坏人及其头目。
c.了解受害者。
d.了解漳河的情况。
3.分角色朗读四次对话。
4.引导学生探究。
a.从哪里可以看出西门豹已“摸清底细”?他为什么要这样做?
b.西门豹说“河伯还真灵啊”,你认为他真这么想吗?为什么?
c.西门豹说“我也去送送新娘”,他真的是去“送”新娘吗?
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朗读课文。
《西门豹》教案11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抓住重点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句子含着的意思。
3、领悟文章按事情发展顺序叙述和抓住人物言行来重点描写的表达方法。
4、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渗透崇尚科学、反对迷信的教育。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抓住描写西门豹言行的语句,领悟他破除迷信方法的巧妙和过人的智慧。
教学难点:
体会西门豹破除迷信方法的巧妙和过人的智慧。
教学过程:
一、读课题质疑,整体感知
1、教师板书:西门豹治邺,(再次提醒学生注意豹的写法)
导入:同学们已经把课文读了好几遍,用心读了就一定有收获。
“邺”是怎样的一个地方,为什么会这样?
2、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田地荒芜、人烟稀少
3、引导学生抓关键句子:“这都是给河伯娶媳妇闹的”、“倒是夏天雨水少,年年闹旱灾”。结合上下文相机理解两个“闹”的不同意思。
二、分角色朗读,自主探究
1、分角色朗读课文1-9自然段,注意引导学生进入人物角色,读出感情。
人物说话时,课文都没有写他们的神态,请你想一想,该怎样读?为什么?
2、请同学们自己默默地读1-9自然段,静静地想一想西门豹问的这四个问题及背后的意图。
3、学生交流,教师板书:弄清真相
三、抓关键语句,深度感悟
过渡:西门豹该怎么办?
1、学生默读课文10-12,勾画出描写西门豹言行的语句,交流并反复朗读。
2、“经验丰富的人读书用两只眼睛,一只眼睛看到纸上的话,另一只眼睛看到纸的背后。”请同学们透过西门豹的言、行,体会他当时真实的`想法。在勾画出的句子下面写上自己的理解。
3、学生先读描写西门豹语言行为的句子,再联系上下文说自己的理解,在互动交流中深入理解句子背后的意思。
4、问题探讨
A、思考:从西门豹表面的言行上看,他也相信有河伯,有吗?他为什么要这样做?请用课文中的语句证明你的观点。
教师在学生的探讨交流中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西门豹方法的巧妙
将计就计
“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既惩治首恶,又教育百姓
B、你有什么其他好办法解决西门豹遇到的这个问题?
5、造成“邺”这个地方“田地荒芜、人烟稀少”的还有一个原因,西门豹又是怎样解决的?
请同学们齐读最后一自然段,找出答案。
相机板书:开凿渠道
四、情景写话,表情达意
1、请同学们轻声地通读一遍课文,想一想西门豹治邺的整个过程。
2、表达感悟
师:就这样,西门豹救下了新娘,惩治了巫婆和官绅,教育了百姓,如果你当时就在漳河边,你会想些什么?(课件)
请你选择以下你感兴趣的一个或几个角色,写写当时的感受。
你就是那位差点被淹死的新娘,你可能会说……
你就是曾经失去女儿的老人,你可能会说……
你就是侥幸活命的官绅,你可能会说……
你就是一位普通老百姓,你可能会说……
你就是…… 生自由说。
师:西门豹听到你们说的这些话,他一定会感到非常欣慰的。
五、拓展延伸,回归主题
1、同学们,请你们闭上眼睛想象一下,这时候的邺会是一种什么景象?
生:人丁兴旺 欣欣向荣
2、今昔对比
曾经的田地荒芜、人烟稀少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取而代之的是欣欣向荣、人丁兴旺。今昔对比,怎不叫人感慨万千?
3、回归课题
师:西门豹这一治,治出了什么?
治了邺迷信的风气、治了老百姓愚昧的心、治了邺的水利发展了农业、治出了一个五谷丰登的邺,治出了西门豹的丰功伟绩,治出了西门豹的高大形象。。。。。。
小结:
正是这样一个不信鬼神、充满智慧和勇气的西门豹,揭穿了巫婆和官绅头子装神弄鬼的把戏,这个故事才流传至今。
六、作业
知识性作业:摘录西门豹言行巧妙的语句。
趣味性作业:
1、请你为西门豹写一封表彰信,号召大家向他学习。
2、科学飞速发展的今天,迷信却依旧存在,请把西门豹的故事讲给家人听。
板书设计:
西门豹治邺
田地荒芜、人烟稀少
弄清真相
惩治首恶,教育百姓
开凿渠道
《西门豹》教案12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抓重点段给课文分段。
2、学会本课12个生字,理解25个词语的意思,能联系上下文理解“闹”的在文中三个句子中的意思。
3、了解西门豹为民除害的事迹,知道他是我国历史上一个敢于破除迷信,为民办实事的好官。
教学重点:初步学会抓重点段给课文分段。
教学难点:理解西门豹将计就计惩治首恶,破除迷信。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提示课题,简介西门豹这篇课文是一个历史故事,西门豹是战国时期的一各官员,姓西门,名豹。
二、简介课文,了解大意
(一)简介课文我们现在学习的这篇文章是一个历史故事,讲的是距今两千年前,战国时期西门豹为民除害的事。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1.文中介绍了西门豹做了一件什么事?这一件事对百姓有何好处?
(严惩了河伯娶妇的组织者,废除这一迷信活动,使百姓大兴水利建设,庄稼年年得到好收成。)
2.再读课文,正字音,理解下列词意在课文中的含义。“荒芜”、巫婆、官绅、提心吊胆面如土色、灌溉。
三、理清线索,分好段落
(一)整体感知课文,根据“摸清底细”、“破除迷信”、“兴修水利”的线索,给课文分段。
第一段:(第一九自然段)摸清底细。(调查)
第二段:(第十十五自然段)破除迷信(除害)
第三段:(第十六自然段)兴修水利(开渠)
教后记:让学生搜集有关西门豹的材料,在教学之前展示,彻底了解历史背景,有助于树立西门豹的父母官形象。本课分段在“单元学习提示”指导下,学生都能正确的分段。
第二课时
一、导读、自读课文
1.西门豹向老大爷调查了哪几件事?先做了什么?再做什么?最后做什么?
(1)为什么田地荒芜,人烟稀少?
(2)是谁给河伯娶媳妇的?
(3)新娘从哪里来?
(4)漳河有无发过大水。
2.指导朗读西门豹和老大爷的问话和答话。
二、再读课文,深入讨论
1.从老大爷的回答中,西门豹了解到哪些情况?
(1)造成“田地荒芜,人烟稀少”的原因,主要是河伯娶媳妇。
(2)巫婆和官绅勾结,是首恶分子。
(3)巫婆和官绅骗钱又害人,使有女孩子的人家纷外逃。
(4)漳河从没有发过大水,倒是年年旱灾。
2.联系句子理解“荒芜”、“人烟稀少”等词,想象当时邺地是怎样的一幅情景?
3.学生动手划词,结合讲解巫婆、官绅、眼睁睁“等词。
4.小结:西门豹成功地调查出四个问题的成果,成为他治邺的可靠依据。
三、将计就计,惩办巫绅
1.西门豹是怎样将计就计地严惩巫婆和官绅的?
(1)西门豹参加河伯娶媳妇的仪式。
(2)西门豹借口新娘不漂亮把巫婆、官绅头子投进漳河。
(3)西门豹故意面对漳河发问,迫使官绅的骗局。
2.为什么西门豹知道巫婆和官绅的骗局,不直接把他们抓起来杀掉呢?而去参加河伯的婚礼。
(这个问题,是课文难点所在。因为当时老百姓还没有真正认识到巫婆官绅的真面目,西门豹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让广大百姓利用河伯娶媳妇的'现场受到深刻的教育,从迷雾中觉悟起来。为以后兴修水得,打下坚实基础。)
3.体会西门豹不说一个“杀”字,不提一个“打”从从容容、惩办巫绅,破除迷信的从政本领。
4.朗读第十自然段,深究重点词语。
(1)“漳河边上站满了老百姓”中的“站满”和课文前面的哪些描写不一致?
(2)“西门豹真的带着卫土来了。”中的“真的”说明了什么?
(3)小结找关键词语的方法。
5.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第十一十二自然段,在朗读中体会语言文字的含义。
(把“不行”、“不漂亮”、“不会满意”的三个“不”字读得诚恳些;把“另外……送去”读得正经些;“把……说一声”读得强狠些;把“抱、投、催”几个动词读得坚定有力些。)
6.指导按提纲复述课文第二段内容。
第三课时
一、讲读第三段
1.齐读最后一段。
2.思考:漳河年年闹旱灾,西门豹是怎样解决的?
3.为什么要先破除迷信,后兴修水利?
二、想象写话:
书上说,漳河边上站满了百姓,想象一下岸上有哪些人?――农民、小孩年轻姑娘、老奶奶、新娘、新娘的父母、官绅们……
他们会说些什么?请选择一个人写在表格上。教师巡视指导。
交流讨论,教师点拨。
三、“人祸”解决了,老百姓不用再外逃了。那么天灾如何解决呢?
齐读第14自然段,说说西门豹发动老百姓做了什么事――兴修水利。
四、填表:
西门豹的主要事迹――破除迷信,惩治巫婆和官绅头子;兴修水利。
要是魏王看了这张表,他会怎么评价西门豹,请写在表上。
五、继续质疑:
学到这儿,你还有什么疑问?
教师随机处理,或引导自答,或请同学帮忙,或存疑思考。
六、作业:
1、摘录西门豹言行巧妙的语句。
2、以魏王身份写一份通报,表彰西门豹的功绩,号召官员们向他学习为老百姓做实事做好事
教后记:如此开放的设计,自认为比较好。因为这符合“新课标”提出的“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正因为设计开放,课堂上,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思维的火花激烈碰撞,师生的语言才能得以最充分的发挥。
板书设计:
西门豹→调查摸底→破除迷信
受到爱戴→获得丰收→兴修水利
《西门豹》教案13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17个生字,会写其中的14个。正确读写"荒芜、巫婆、打扮、旱灾、绸褂、徒弟、麻烦、求饶、渠道、灌溉"等词语。
2、朗读课文。能按顺序运用课文中生动形象的语句复述课文。
3、了解课文内容,弄清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了解西门豹破除迷信的方法及其巧妙之处,并受到尊重科学,为老百姓办好事等品德修养方面的教育。
4、学习本课描写人物言行、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积累生动形象的语言。
教学重点:
西门豹到河边送新娘的部分是教学的重点。
教学难点:
联系文中生动形象的.语句,体会西门豹的办法妙在哪里。
教学方法:
采用讲解法、比较法、自学法、表演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课文插图或课件,让学生观察,并介绍图中人物及其神态、动作。
2、揭示课题,请学生介绍:你知道西门豹为老百姓做了哪些好事?你是从哪里知道的?
二、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自读课文。小组合作学习生字词。教师巡视,看看学生是否把生字字音读正确。
2、指名学生读课文,检查是否能正确、流利地把课文读下来。
3、在指名读的过程中,相机帮助学生理解一些词语。
4、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按"摸清底细、破除迷信、兴修水利"的提示,找出课文中相应的部分。
三、学习"摸清底细"部分(第1-9自然段)
1、带着问题默读:西门豹到邺任地方官时,看到了什么?他是怎样"摸清底细"的?
2、结合四次对话,进行分角色朗读训练。读后评议。
3、师生共同归纳四次对话的主要内容:
(1)了解原因;(2)了解首恶者;(3)了解受害者;(4)了解漳河的情况。
4、引导学生探究。如,从哪里看出西门豹已"摸清底细"?他为什么要这样做?西门豹说"河伯还真灵啊",对这句话你是怎么看的?西门豹说"我也去送送新娘",他打算怎样"送"?
四、学习"破除迷信"部分(第10-15自然段)
1、小组合作学习。
(1)在破除迷信的过程中,西门豹是怎么说、怎么做的?找出描写西门豹言行的语句画下来,读一读。(2)交流阅读体会。
2、全班交流汇报。要求:
(1)分三步汇报:把巫婆投进漳河;把官绅头子投进漳河;教训其他官绅。
(2)先汇报西门豹怎么说、怎么做,接着汇报自己的阅读体会(读懂了什么),再用朗读的方式表达自己的体会,最后请同学评议、补充、帮助,将汇报、朗读、评议结合。
(3)在交流中,教师要善于启发、引导,将汇报交流引向深入。如,"麻烦"是礼貌用语,这里应怎样理解?这句话应该怎样朗读?
3、引导学生看插图,用课文中的语句,说说官绅们的丑态。并讨论:这些丑态说明了什么?
4、引导探究。
(1)西门豹破除迷信的方法妙在哪里?师生共同归纳:以新娘"不漂亮,河伯不会满意"为由,很"客气"地将巫婆投进漳河,妙在将计就计;以去"催一催"为由,再把官绅头子投进漳河,妙在不露声色;以等回音为由,让官绅们"提心吊胆""吓得面如土色""磕头求饶",妙在假戏真做;惩办巫婆、官绅头子,教训其他官绅,妙在区别对待。
(2)再进一步探究:西门豹如果不用这个办法,还可以用什么办法?比较一下,哪种办法更巧妙,收效更大?
(3)渗透思想教育:西门豹为什么能想出这个巧妙的办法?(调查仔细;为民除害的决心。)
五、自学"兴修水利"部分(最后一个自然段)
六、复述课文。
七、演课本剧《送送新娘》。
1、小组排练。准备道具,分配角色,设计台词、动作等。
2、在班上表演,互相评议、学习。
《西门豹》教案14
教材分析:
《西门豹》是人教版小学三年级的一篇课文。讲述的是战国时期,魏王派西门豹管理邺这个地方,西门豹破除迷信,兴修水利,造福于民的故事。
学情分析:
本课是一篇民间故事,学生对故事很感兴趣,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就能对故事情节有所把握。学生要真正融入感情,充分发挥主体地位感受祖国的优秀文化。
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习本课描写人物言行、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受到破除迷信的教育。
2.增强对祖国优秀文化的热爱之情。
二、过程与方法
1、 小组合作学习生字、新词,了解故事内容。
2.利用设计调查报告的`形式让学生明白自主探究的主题。
3.自主合作探究西门豹做法的巧手之处。
三、知识与技能
1.会认7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 运用文中生动形象的语句分角色表演这个故事。
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是理解西门豹是如何巧妙破除迷信的。
2.教学难点是理解西门豹办法妙在哪里。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出示西门的有关图片和文字。读课题说理解。
[ 设计意图] 用图文结合的方式意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读课文,学习生字词,了解课文大意
1、范读课文,要求听清楚生字音。
2、自读课文,说说生字音形义及词义。
3、小组讨论生字音形义及词义。
4、读生字新词。
5、小组交流课文大意。
6、师生共同小结:发现灾情----调查----惩治----开渠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学交流,掌握本课生字词及课文大意。
(三)、课后作业:
根据课文内容认真填写了一份《关于造成邺田地荒芜、人烟稀少的原因的调查报告》。
[设计意图] 考查学生对课文的了解情况。
《西门豹》教案15
教学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管理、田地、人烟稀少、老百姓、眼睁睁、旱灾、迎接、徒弟、扑腾、提心吊胆、渠道、灌溉、收成”等词语。借助想象、语言环境理解词语。
2.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人物情感,学习对话的构段方式。
3.学习本课通过描写人物言行来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初步掌握阅读历史故事类文章的方法,受到破除迷信的教育。
教学过程
一、设置悬念,揭示课题
1.同学们,很高兴今天能和大家一起学习。听说同学们平时上课都非常爱动脑筋,希望这节课老师能认识到爱动脑筋的你。大家还记得我姓什么吗?怎么称呼我吗?谁能介绍一下自己姓什么,叫什么,让我也认识你?
指几名学生自我介绍。
2.下面我们来认识一位20xx多年前的大朋友。板书课题——读课题。你知道他姓什么吗?复姓是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汉字组成的姓氏。你还知道哪些复姓?欧阳、诸葛、东方、独孤、上官、司马等。
评价:看来姓名中也有不少学问呢。
那西门豹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做了哪些事呢?让我们通过课文学习来寻找答案吧!
二、检查字词,理清脉络
(一)突破零起点,认读词语
1.大家已经预习过课文了,现在老师要检查。第一组词语谁能读?
出示:淹没 官绅 逼迫 眼睁睁 徒弟
扑腾 跪下 催一催 渠道 灌溉
在预习单上大家普遍感到难写的字有这样几个——出示:渠 灌 溉 淹
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都带三点水旁)
三点水在这些字中的位置一样吗?(分析结构)
范写“渠”“灌”,生练写。一个字写两遍。
写字小窍门:一看二写三对照。先看一看记住它们的'样子,然后写一遍;写完对照检查,哪里写得不漂亮,不要涂改,再写第二遍。这样就能把字写得又好看又干净。
写完了,同桌互相评一评,把最漂亮的字给同桌圈出来。我看到很多同学写的字圈出来3、4个呢。每天坚持这样写,就能越写越漂亮。
2. 第二组词语,一起读。
出示:田地荒芜 人烟稀少
看到这两个词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画面?评:你的想象力可真丰富。
小结:借助想象是帮助我们理解词语的好办法。
(二)感知课文,概括内容
西门豹一到邺城就看到了田荒人少的景象,之后他先后做了哪些事情?
田荒人少——(先)调查——(再)除害——(最后)开渠
小结:同学们,故事性的文章我们先弄清写了几件事,给它们起个小标题,然后按照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把这些事情连起来说,就是故事的主要内容了。(谁能看着板书再来说一说?)
评价:说得既条理,又清楚。真棒!
过渡:接下来我们看看西门豹是如何进行调查的。
三、直奔重点,品悟课文
(一)品读对话,体会语言的巧妙
1.学习第一部分,调查民情。
(1)自读课文1—9段,思考:西门豹是如何进行调查的?划出调查询问的句子(即4个问句)。
划完了,可以跟同桌互相交流一下,补充或者订正一下自己划的句子。
(2)交流:随机出示4个问句,齐读。
西门豹问了老大爷几个问题?从老大爷的回答中他知道田荒人少的原因是什么?
原因:娶媳妇 闹旱灾
【《西门豹》教案】相关文章:
西门豹教案09-17
关于西门豹教案01-09
实用的西门豹教案三篇07-09
西门豹教案范文合集7篇04-08
西门豹教案集锦四篇10-20
有关西门豹教案三篇05-26
西门豹教案模板汇编5篇10-18
西门豹教案集锦5篇06-06
《西门豹》说课稿01-02
《西门豹》教学反思0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