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大班科学教案10篇
作为一名老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大班科学教案10篇,欢迎大家分享。
大班科学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知道食品袋上的数字代表不同的意义。
2、体验数字在生活中的用处。
活动准备:不同包装的食品,超市广告纸
活动过程:
一、探索:食品袋上的数字
1、寻找食品袋上的生产日期和保质日期。
--爸爸妈妈带我们去商店购买食物时,都会在食品袋上找两个重要的日期,你们知道是哪两个日期吗?(生产日期和保质期)
2、讨论:食品袋包装上为什么要注明生产日期和保质期?
—从这些日期看,我们可以获得什么性息?
小结:所有的食品都必须在这个时间段里吃完,食品过了保质期,就会变质,就不能再吃了。
3、保质期表示的方法
1)直接标明
2)推荐日期,如3个月、6个月。牛奶、蛋糕等食品的保质期一般很短,只有几天。
—怎么判断食品是否过了保质期?过期的食品怎么办?
—水果往往不写明保质期,不同的水果的保质期不同,所以买好水果后,要尽快吃完。
小结:在购买食物时,要注意看清外包装上的生产日期和保质期,这样可以保证我们吃上新鲜、卫生的'食品。
二、食品上的净含量
1、寻找食品袋上的净含量标表示。
出示两包包装不同的食品,请幼儿看看、猜猜,哪个包装袋里的食品多?
2、净含量的表示方式。
1)表示重量的单位一般有“克”“千克”等。
2)表示含量的单位一般有“毫升”“升”等。
引导幼儿观察食品包装袋,找到净含量标志,如250克重的袋装薯片、25毫升的盒装牛奶,让幼儿感知这些食品的含量有多少。
小结:这些数字都表示食品的重量和容量,数字越大,表示食品的量越多,价格也贵,数字越小,表示食品的量越少,价格相对也便宜。
3、讨论:在什么情况下,我们去买食品时会挑选量多的?
(人多的时候、喜欢吃的时候等等)
三、食物分一分
每组一份操作纸,寻找每一组中食品保质期最长的食品,把它圈出来。
大班科学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充分调动幼儿多种感官,感知认识各种各样的树,引导幼儿用完整、流畅的语言讲述自己的发现,知道树木与自然及人类的关系。
2、用幼儿自己喜欢的方式制作构建“森林公园”,发展幼儿的观察力、创造力和动手能力。
3、激发幼儿探索自然科学的欲望,培养幼儿爱护树木的情感,增强幼儿的环保意识。
4、发展动手观察力、操作能力,掌握简单的实验记录方法。
5、学会积累,记录不同的探索方法,知道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很多种。
重点难点
了解各种各样的树及树木给动物、人类带来的好处,教育幼儿爱护树木。
活动准备
树叶的标本、各种树木的照片、相关树木的视频、彩纸、彩笔、蜡笔、橡皮泥
活动过程
1、观看视频,原始森林里,恐龙等多种野生动物在树林里在自由地玩耍,目的是将
幼儿注意力吸引到这一活动中来。
2、运用多种感官感知树各种各样,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相互谈发现。
在教学中,帮助孩子利用情景协商、对话等环境要素,发挥孩子的主动性、积极性,为此,我让幼儿在树林里,通过亲自看、摸,充分感知树的各种各样,获取树的相关经验,“你还见过哪些树,它们有什么不一样?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把自己的发现告诉好朋友。”教师、幼儿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形成合作学习机制。
3、观看视频,由于原始森林的破坏,大量树木被毁坏,恐龙及很多动物被灭绝了。现在很大城市出现沙尘暴。
4、:幼儿讨论:为什么说树是人类的好朋友,树木对人类有哪些帮助,你喜欢树吗?为什么?
这里,一方面充分调动幼儿原有经验,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同时借助现代教学媒介,解决难点,采用碟片弥补幼儿直接经验的不足,通过真实、生动形象的画面展示树木与自然及人类的关系,从而让幼儿感受到爱护树木,植树造林的重要性。
5、:结合植树节,幼儿自选材料,尝试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构建“森林”,在这里,我们让孩子按自己喜欢的方式选择自己喜欢的`项目,做自己喜欢的事来表达自己对树木的认识和爱护。教师始终参与幼儿的活动,及时地给予支持、引导、帮助。
结束部分:幼儿在“小树苗快长大”的音乐声中,载歌载舞,把自己想像成小树苗,让幼儿爱护树木,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进一步提高。
教学反思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灵活多样的活动方式是增长知识的手段,动手动脑是探索发现的途径。这次活动课,孩子们兴趣盎然,积极性极高,不但知道了各种树木的名称,而且对其特点和功用也有了大致了解,更是满足了好奇心和求知欲。就是有的幼儿对观察到的不能运用比较合适的语言来表达,还有待于在日常生活中多看多说多教多引导。
小百科:世界上树木年龄最长者,当数原产于中国的银杏树。山东省莒县定林寺中的银杏树,据称已生长达3700多年。贵州省福泉市有棵古银杏树,经专家考证,树龄达4440年,树龄之长,堪称世界之最。树龄达千年以上的树木还有圆柏树、侧柏树、红豆杉树、香樟树、桑树、龙血树、红杉树、黎巴嫩雪松树等。
大班科学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对旋转现象感兴趣,能积极主动探索使物体旋转的方法并记录探索结果。
2.知道一切物体在外力作用下都可以转起来,乐意用语言表达自己的发现。
3.能大胆进行实践活动,并用完整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意见。
4.大胆说出自己对旋转的理解。
活动重难点:
活动重点:
探索使物体旋转的方法并记录探索结果。
活动难点:
能让所有的材料都转起来,知道一切物体在外力的作用下都能转起来。
活动准备:
1.操作材料:
材料一:各种线形、长条形物品:毛线、布条、树枝等。
材料二:各种平面的物品:纸片、毛巾等。
材料三:各种立体物品:积木,珠子、盒子、瓶子等。
2.记录纸每位幼儿一张,记录笔、大风车一个、小风车每位幼儿一个。
3.操作区域和集体活动区域分开。
活动过程:
一、感知发现
1.导入
教师和小朋友每人手里拿一个风车,和小朋友边唱边走进活动室:“大风车吱呀吱溜溜地转,这里的风景呀真好看,天好看地好看,还有一群快乐的小伙伴!” “小朋友们,你们好!今天的风车转转转节目就要开始了,风车你们玩过吗?今天老师请小朋友玩风车。(幼儿玩风车)
2.探讨:“你是怎么让风车转起来的?”
教师:我们不用这些方法的时候,风车会转吗?
教师:对啦,是我们用嘴巴吹,用手拨打,或者利用风吹,风车才会转起来。
教师:你还见到过哪些东西是可以转动的呢?
教师:你们知道这些东西是怎么转起来的吗?
3.教师小结:小朋友观察真仔细,风车是靠风吹转起来的;而旋转木马和摩天轮是用电的,叔叔按的开关就是电的开关;自行车的轮子是骑车的人用脚蹬才会转,原来啊,这些东西转起来都要外界给它力才能转起来。
二、尝试探索。
师:老师这里还有很多材料想请你们去找找看,有哪些东西是可以转的?老师这里有记录纸,你们看。(教师讲解记录纸的用法:记录纸都是用图案符号表示的,不是用文字表示,各种物品用图形表示; “猜”是一个娃娃头像一个问号表示;“尝试”是用小手表示)
1.幼儿先猜测每种物品是否能转动,在“猜”的一栏中记录。
2.幼儿动手实验,看到底能不能转动,并在尝试一栏中进行记录。
3.幼儿介绍自己的发现,问:你在玩什么?你发现了什么?你是怎样让它转动的?
4.教师小结:立体的物品容易转动起来,线状和平面的物品不容易转动。
三、再次探索
师:刚才我们让立体的东西转动起来了,现在请小朋友想一想:如果我们想办法,能不能让那些刚才没有转动的东西转动起来呢?你觉得什么办法能让那些物品转起来呢?把你的想法画在第三栏里。
1.幼儿再次尝试,(可以利用一些工具材料进行辅助),并把自己的探索结果记录下来,
2.集中交流、演示自己的发现:说说你的办法。
师:请小朋友来讲一讲,你是怎么让你的那些物品转起来的.,有的小朋友还没有找到方法,我们教教他们吧!(教师根据刚才的指导与观察,请几个幼儿讲述并演示自己的方法。)
四、实践归纳
1.请小朋友去尝试刚才没有尝试的物品,你可以试试刚才大家介绍的办法,也可以想想其它办法。
2.教师重点引导幼儿进一步尝试使物体旋转的多种办法。
3.交流归纳。
五、拓展体验
1.生活中,你还见过什么会旋转?
2.试试你的身体会旋转吗?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让幼儿在猜测——探索——再猜测——再探索的过程中完成了对物体旋转现象的一个初步的了解,他们在自己的努力下知道了:任何物体只要有外力的作用,都可以旋转起来的科学道理。在活动过程中,幼儿对周围的科学现象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对探索活动产生了积极的态度,同时,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孩子在讲述自己的动手操作过程,就是对刚才活动中自己的探索、操作而产生的零散的经验进行归纳和总结,从而形成一个系统的认知和正确概念,孩子对这样的认知的掌握比教师的讲解和灌输的效果要强很多,是孩子把刚才学到的知识内化为自己的固有的认知的一个过程;同时也可以让自己的个人经验转化成大家共有的集体经验,使得活动重点多次突出,难点再次被突破。活动目标得到了很好的实现,孩子也是在愉悦的情绪中进行了主动探索的活动过程,认知能力、动手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与发展。
小百科:在平面内,把一个图形绕一个定点沿某个方向转动一个角度,这样的图形运动称为旋转。
大班科学教案 篇4
一、活动目的:
1、引导幼儿获得有关“光和影子”的感性经验。
2、初步了解影子的作用,引发对这一自然现象的兴趣。
3、引导幼儿主动参与操作活动,激发幼儿的探索兴趣,求知欲望。
二、活动材料:
1、彩色纸剪的各种物体形象,立体玩具和影子棋盘。
2、白纸、手电筒、胶水若干,记录纸人手一份。
3、无影灯图片若干张。
三、活动过程:
1、以谈话活动“我知道的影子”,引起幼儿探索欲望。
师:你知道影子是什么样的吗?
师:今天我们准备了四组材料玩影子,而且这四组材料都不一样,你可以选择喜欢的材料玩一玩、画一画,看看你有什么发现?
2、幼儿操作玩影子,了解影子与光线的`关系。
师:你们发现了什么?(个别幼儿演示并介绍记录结果)
师:(整理记录)当光线位置变化了,影子会变;当物体位置变化了,影子同样会变。
(示图一)当光线位置较高时,影子就短。这是因为物体阻当了较少的光线。
(示图二)当光线低斜时,影子就长。这是因为物体阻当了更多的光线。
3、利用光和影子的感性经验,玩“影子棋盘”。
玩法:幼儿两人一组,分别选择红方、蓝方。轮流把中间的水彩笔的影子照在对方的棋盘标志上,影子的最远处停在不同的标志上可以得不同的星数,比一比谁的星最多。
4、影子在日常生活各种运用。
师:影子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它对人们的生活有什么作用?我们什么时候不需要影子?
5、延伸活动:踩影子。
6、亲子活动:制作影子钟
四、注意事项
为了活动的效果,活动教室的窗户最好用防紫外线的窗帘进行遮挡。
五、知识背景材料:
影子产生条件:物体挡住了光就有了影子。
当光线低斜时,影子就长。这是因为物体阻当了更多的光线。
当光线位置较高时,影子就短。这是因为物体阻当了较少的光线。
水流到别的杯子去
水流到别的杯子去 设计意图:水结冰、融化、水蒸气变成水珠的经验、溶解的秘密, 沉与浮 1:提供不同材料,建议幼儿思考如何使沉入水中的材料浮于水面,或使浮于水面的材料沉入水中。如用牙膏皮做成小船,或将小铁钉放在积木上等。沉与浮 2(立起来的木棍):将小木棍放入水中,发现它躺在水面上。如果在木棍一端粘一大块橡皮泥,或钉上一根大铁钉,都能使它立起来。 活动目标:使用多种材料,玩水的过程充满和有趣。 活动材料:饮料管、纸、牙膏皮、泡沫塑料、小积木、塑料、菜叶、小瓷器、竹片、铁钉、小石子水管、竹片、盛水具、彩色墨水等 活动过程:下午天气热,小朋友都在玩水。今天材料很丰富,但给出一个条件,每人只给一盆水,要节约用水,用完就没有了。
用水管连接水的有3组、用大小杯子滔水的有2组、用矿泉水瓶盖扎洞来射水有3组、做水帘洞1组、沉浮和自定义玩法有几组。 “水流到别的杯子去”组;佘馨蕊、张俊骞、覃芷珊、卢艺文、班学佳 *这几个小朋友,把2根管子把3个杯子连接起来,慢慢地将一杯红色的水倒在水杯里玩,发现杯里的红水通过连接饮料管子流到另一个水杯,3杯水慢慢变红了,孩子们高兴极了,饮料管子传送水耶,3杯红水第一次出现流动成水平,水不流动了。 *又观察,张俊骞提出,加水才行,边说边给其中一个杯加水,佘馨蕊:水从管子流过去了,3杯红水又第二次流动成水平,水又不流动了。
*老师提醒小朋友想办法让一杯水高一点,观察会怎样。卢艺文从旁边小菜园里取两块土,和班学佳一起把一个杯子垫高起来,红色的水又流动了。 *就这样反复做做学学。覃芷珊用手指搅拌水,红水没有原来这样红了,变淡了。 *老师说:为什么水会流过去呢?卢艺文说:水要斜坡才行。 比较水位高度与流的快慢之间的关系,体会水由高处往低处流的特性。体会水的多少和颜色深浅变化的关系。
大班科学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认识磁铁,通过探索引导幼儿发现磁铁能吸住铁的东西。
2.学习记录并大胆表达、交流自己操作活动的过程和结果。
3.激发幼儿积极参与探索活动,培养其解决问题的能力。
活动准备:
1.蜜蜂采蜜活动材料一份。
2.每人一份记录表、一块磁铁。
3.铁钉、图形针、螺丝帽、大头针、钥匙等铁制品,积木、吸管、布条、纸条、玻璃球、塑料玩具、竹筒等非铁制品每组一份。
4.装有色水的水桶,水底有石头、米、一根针;矿泉水瓶,内有一根针。
活动过程:
(一)通过小魔术引题:
1.师:春天来了,花园里的花开得好美啊,小蜜蜂看见了,开心地在花丛中飞来飞去采花蜜。(事先准备好的一张花园图片放在桌子上,图片上放着粘有回形针的小蜜蜂)老师操控磁铁在下面移动,带领小蜜蜂在花间飞来飞去采蜜。
2.师:小朋友,你们想想看,老师是怎样变的魔术呢?到底是谁在帮助小蜜蜂采花蜜呢?(出示磁铁)
3.认识磁铁,结合实例讲解什么叫吸引。
4.幼儿猜想:磁铁能吸住什么呢?
(二)幼儿动手操作,探索发现磁铁的特性。
1.吸吸玩玩,进行记录
师:今天老师给小朋友准备了很多磁铁和各种小东西。我们来看看,都有哪些东西呢?下面请小朋友们自己动手试一试,磁铁能吸引住哪些东西呢?,然后把它记录下来,能吸住的在下面打个√,不能的打个×。
幼儿玩磁铁,老师巡回指导,指导幼儿每样都要吸一吸,做好记录。
2.归类总结
提问:磁铁吸住了哪些东西?没有吸住哪些东西?
请幼儿根据自己的`记录表来说一说。
提问:为什么有的东西能被吸住,有的东西不能被吸住?
铁钉、图形针、螺丝帽、钥匙等这些被磁铁吸住的东西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小结:磁铁可以吸住铁和铁制品。
3.说一说磁铁还可以吸住哪些东西。
(四)利用磁铁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1.师:有两个粗心的小朋友,他们把妈妈用的针给掉进了池塘和水井里,怎么办呢?
请幼儿分成两组进行讨论、动手实践操作。
2.说一说是用什么方法把针给找出来的。
3.请幼儿说一说在磁铁生活中的运用。
磁性黑板、变魔术、磁铁玩具娃娃、磁悬浮列车……
4.师小结:磁铁在我们生活中有很大的用处,它能帮助人们解决很多问题,我们可以好好动脑,利用磁铁的特性想出小发明。
(五)延伸活动
进一步引导幼儿寻找发现磁铁在生活中的运用。
大班科学教案 篇6
活动名称:有趣的根
一、设计意图:
幼儿以前见过根,但是幼儿对根的认识不是很全面。本次活动让幼儿自由的探索过程中,寻得快乐,习得知识。非常适合大班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的特点。
二、活动目的:
1、让幼儿在尝试活动中知道杆物的根基本上可分为直根、须根、块根三种;
2、帮助幼儿了解跟有储水、吸水等作用,知道跟和人类的密切关系,从而激发幼儿对杆物的探索兴趣;
3、在活动中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
三、准备:
礼品盒(装有树跟)、多种杆物跟若干、各类根雕根制品。
四、过程:
(一)以邮包的形式揭示课题,初步感受根的'外形特征。
1、让幼儿去试一试、摸一摸,感受根的外形特征。
2、让幼儿通过视觉观察,用语言表达对树根的外形特征。
3、提问:你还知道什么植物有根?它的根长在哪里?
小结:
(二)通过尝试,让幼儿初步认识一些植物的根。
1、幼儿试着寻找植物的根。
2、介绍三种根的外部特征,与周围小朋友比较不同之处。
3、&n
bsp;师小结三种根的外形特征。
(三)给植物的根找家。
(四)了解根的功能用途。
1、你们知道根有什么作用吗?(储水、吸水、固土)
2、介绍根和人类的关系,教育幼儿爱护植物。
活动延伸:
制作根制工艺品。
大班科学教案 篇7
【活动目标】
1、通过探索活动,直观地感受“毛细现象”。
2、培养合作探究能力、观察力及动手操作的能力。
3、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4、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
【活动准备】
1、毛巾、海绵、布、皱纹纸、纱布等吸水材料及塑料盆若干。
2、红色颜色水,烧杯、细管、放大镜等。
3、事先把白菜的根茎部放入红色水中。
4、把餐巾纸的一端用胶带固定在厚纸板上,用红色水笔在餐巾纸另一端1/4处画一个红点。
【活动过程】
一、试一试——初步感知毛细现象。
1、观察实验——会吸水的纸
(1)激发兴趣:今天,老师要跟小朋友来玩游戏。你们看,我带来了什么?(水、一张有红点的餐巾纸)一杯水和一张有红点的餐巾纸。好,听好我的问题,如果我把这张餐巾纸的下面一部分浸到水中,猜猜看,会发生什么有趣的事情?你可以和旁边的好朋友讨论讨论。
(2)幼儿猜测。
(3)教师实验,幼儿观察。
师:小朋友有没有猜对呢?我来试试看,请你睁大你的小眼睛,看仔细了。(教师实验:看,水在,,?看红点,,?)你看到了什么?那红点呢?你能说说红点慢慢变大的过程吗?(水顺着皱纹纸自己向高处爬,并带着颜色向上扩散)。
2、观察、操作——会爬高的水
A、观察“毛细管”。
(1)师:我们发现水自己顺着餐巾纸向上爬起来了,而且带着红点慢慢往上面散开。这是为什么呢?会不会是餐巾纸里面藏着什么秘密呢?
(2)引导幼儿用放大镜观察纸。
师:在你们的桌子下面老师为你们准备了餐巾纸和放大镜,我们用放大镜来帮忙,看看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3)幼儿观察,教师巡回指导。(如果有的孩子不会用放大镜,教师进行指导,提醒他们放大镜和餐巾纸的距离拉远一点看)
(4)交流观察结果。
师:刚才我们用放大镜观察了餐巾纸,你发现了什么?
教师小结:餐巾纸有很多很小很小的洞洞(空隙),这些很小很小的洞洞(空隙)还有个好听的名字叫“毛细管”。(一起说“毛细管”)
B、水爬高实验。
(1)师:原来餐巾纸里藏着许多毛细管,这些毛细管有什么本领呢?我为大家准备了一些管子,就像毛细管一样很细很细,我们就用它来做一个实验。把它慢慢地放到红颜色的水里,然后仔细的观察,看看会发生什么有趣的现象。
(2)幼儿实验。
(3)讨论交流。
师:你们发现了什么?红色水怎么样了呀?(红色水顺着毛细管自己爬上来了)。
(4)教师验证。
师:我们都发现红色水顺着毛细管自己爬上来了。是不是这样的呢?吴老师也试了一试,一起来看我的实验。(播放视频)哎呀,你们看,红色水真的自己顺着毛细管爬上来了,真神奇!
(3)教师总结:(出示刚才做过的一端有黑点的皱纹纸)原来餐巾纸里藏着许多毛细管,有了这些毛细管,水才会顺着毛细管自己爬上来,餐巾纸才能吸水。
二、玩一玩——继续探究毛细现象。
1、引导幼儿用各种材料玩一玩,探究毛细现象。
(1)交代要求。
师:那还有什么东西也有毛细管,能吸水呢?后面的桌子上有很多东西,等会我们五人一组,把它们放到水里玩一玩。看看它们能不能吸水,还要想一想是为什么。玩好以后,把你们的发现记录在这张表上。每组一张表,你们自己商量,由一位小朋友负责记录。好,我们来看一下这张记录表。(出示记录表,讲解)你们知道上面的标记是什么意思呢?谁来说说看。(一一认识标记)如果它能吸水,就在后面打一个勾,如果不能吸水,就画一个叉。听明白了吗?
(2)幼儿操作,教师指导。
(3)展示记录表,交流:
A、你玩了什么材料?能吸水吗?为什么?
B、这是第#组的记录表,谁来介绍一下。(你是第几组的?你来介绍一下你们组的记录表)
(4)师幼小结(记录表:边说边用出示图片,分类总结):刚才我们发现,把毛巾、海绵、纱布、棉花放过进水里以后,它们能吸上水,这是因为它们里面都有“毛细管”,有的“毛细管”很小很细不容易看见,有了这些“毛细管”,水才会自己顺着毛细管向高处爬,毛巾、海绵、棉花、纱布才会吸水。像这样,物体通过自己身上的毛细管能够吸水的现象,我们就叫做“毛细现象”。而玻璃和塑料片放进水里以后,不能吸水,是因为它们里面没有毛细管。
2、观察:会吸水的白菜。
(1)教师将前一天做的'实验(白菜的茎部放入有颜色的水中)观察变化,引导幼儿运用所学的知识解释。
师:这毛细管可真神奇。那你知道,植物里面有没有毛细管呢,能不能吸水呢?谁来猜猜看。(幼儿猜测)
(2)幼儿观察,讲述。
师:昨天呀,老师把白菜的根放到了红颜色的水中,看看现在发生了什么变化?
白菜的根部在慢慢变红了。咦,这是为什么呢?(引导幼儿用毛细现象来解释)白菜的茎有很多毛细管,放到红色水里以后,红色水就顺着毛细管自己爬上去了,所以白菜的茎会变红。
(3)师小结:哎,其实,植物的根茎叶中都有毛细管,它们就是通过这些毛细管把水和养料传送到身体的各个地方,这样植物才能长大。这也是毛细现象。
三、看一看——经验迁移。
1、师: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很多毛细现象呢!你发现了吗?跟你旁边的好朋友说一说(幼儿讨论、交流)
2、观看生活的毛细现象视频。
师:小朋友观察得真仔细,老师也发现了一些,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边看边讲解:我们给花儿浇水。咦?水呢?哦,原来是让泥土里面的毛细管吸进去了,然后,植物再通过自己身上的毛细管到泥土里面去吸收水分;哎呀,桌子上打翻水了,哎,赶紧拿毛巾来擦干,因为毛巾里面有很多毛细管,能把水吸掉;毛笔吸墨、排笔吸水,毛细现象非常明显;用钢笔写字的时候,钢笔漏水了,不要紧,可以用粉笔吸干;这是画家在画画呢!看,墨水画到纸上,能很快被水吸收了,这也是毛细现象)
师:原来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东西都有毛细管,遇到了水能发生毛细现象。而且呀,告诉你们听一个秘密哦,毛细现象还能帮我们装饰花朵呢。
3、怎样让白色花变彩色花。
(1)(出示用白花变的彩色花)师:你们看,这朵纸花本来是白色的,我让纸里面的毛细管来帮忙吸了红色水,把它变成了一朵红色花。漂亮吗?你们想不想也来试一试呀?好,每个人找一个空的地方去玩一玩吧。
(2)幼儿操作。教师指导。
(3)结束:师:小朋友过来,到老师这里来。哎呀,你的红色花做的真漂亮。哎呀,有的小朋友的花烂掉了,这是怎么回事呢?这个问题我们留到下次再来研究吧。现在拿着你的彩色花,到外面去玩吧!
大班科学教案 篇8
活动目标:
1.知道气球变鼓是因为充入了空气,感知空气的存在。
2、能够用身体的各个部位大胆探索气球的多种玩法,培养幼儿创造力。
3、积极参与活动,激发幼儿快乐情绪,体验合作的乐趣。
活动准备:
1、一个充气的气球,瘪的彩色气球若干
2、彩虹伞一个、长绳子一根
3、活泼的音乐。
活动重点:
知道气球变鼓是因为充入了空气,感知空气的存在。
活动难点:
用身体的各个部位探索气球的多种玩法。
活动过程:
一、欢快的音乐进入教室,教师神秘的拿出彩虹伞,教师和幼儿一起玩彩虹伞的爆米花游戏。激发他们对气球的兴趣。
二、教师出示充足气的气球,请幼儿摸一摸,猜猜气球里装有什么?
请小朋友摸一摸气球,有什么感觉?气球为什么会鼓鼓的?(里面有空气)
三、如果气球里没有空气会怎样?教师松开气球充气处的`绳子,让幼儿感受空气从气球里出来,没有空气气球会变得瘪瘪的。
四、怎样使气球变得鼓鼓的?教师出示打气筒,给气球打气,让幼儿观察气球变大的过程。感知气球的存在。知道气球里装满了空气就会鼓起来。装的空气越多,气球就越大;反之,装的空气少,气球就小。但是如果气球装的空气过多,气球就会爆掉。
五、空气有个怪脾气,喜欢从气球肚子里溜出来,怎样才能让气球吃得饱饱的,又不让空气跑出来呢?(用绳子绑紧)
六、用身体的各个部位探索气球的玩法。(教师小结)
七、增加气球的难度。把我气球都记在绳子上用身体的各个部位顶。
八、提高难度:让幼儿跑起来用头顶。(教师根据本班幼儿情况不断地增加绳子的高度)
九、放松运动
大班科学教案 篇9
相关知识:
灯泡最常见的功能是照明。通过电能发光发热的照明源,由亨利·戈培尔发明(爱迪生实际上是找到了合适的材料,即发明了实用性强的白炽灯,而灯泡早在1854年就出现了)。
活动目标:
1.懂得用电线连接电池使灯泡发亮,初步感知金属可以导电。
2.发展合作探究与用符号记录实验结果的能力。
3.对导电现象感兴趣,喜欢和同伴合作探究。
活动准备:
1.知识经验准备:幼儿熟悉实验材料的名称,已初步了解电池、电线的外形特征及金属的种类。
2.材料准备:电池、电线(连着小灯泡),布条、毛线、塑料绳、回形针、铜钥匙、铁丝、记录纸、笔、断电线一截以上材料每两名幼儿一份;小熊布偶、电池演示梳理图、大张记录表等。
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活动。
师:(出示小熊布偶)小熊家今天停电了,房间里黑乎乎的,真难受,小熊找蜡烛没找到,却找到了一个电池和一根绑着小灯泡的电线,它想用这些东西自己安装一盏灯,你们说小熊应该怎么做才能让小灯泡亮起来呢?
二、引导幼儿自主探索“怎样让灯泡亮起来”。
1.介绍实验材料。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帮小熊家安装电灯。老师准备了电池、小灯泡和电线,电线的`一头露出里面的电线丝,另一头的电线丝已经缠在小灯泡上了,电线的两头要连接在电池的什么地方,小灯泡才能亮起来?
2.交代操作步骤和活动规则。
师:两个小朋友合作进行实验,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试一试怎样让小灯泡亮起来。
3.幼儿两人合作开展实验探索,师重点引导幼儿尝试用电线连接在电池的不同位置。
4.以实物演示和图示演示的方式引导幼儿集体分享探索中收获的经验。
三、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幼儿自主探索物体的导电现象,初步感知金属可以导电。
1.设置问题情境。
师:不好了,小熊刚安装好的灯泡电线被老鼠啃断了,电线断了灯泡又不亮了,用什么材料能帮助通电让小灯泡重新亮起来呢?
2.介绍操作材料,引发幼儿猜想。
3.幼儿实验,师指导。
4.集中交流。
四、活动结束
提醒幼儿注意用电的安全。
大班科学教案 篇10
活动目标:
1、通过操作活动,让幼儿初步了解磁铁能吸铁的特性。
2、激发幼儿对磁铁吸铁现象的探索兴趣,发展观察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活动准备:
1、每人一个小篮子、一块磁铁;积木、积塑、螺丝帽、钥匙、回形针、硬币、纸张、布条、茶杯等物品。
2、带有磁铁的文具盒、书包等实物及一些图片。
活动过程:
一、游戏"寻宝"导入活动。
1、小朋友,今天老师要带你们去寻宝,但是去寻宝时我们小朋友都要带上一样东西才能寻到,我们看看我们要带什么东西进去?(教师出示磁铁)。磁铁有什么用呢?人幼儿自由说说。
2、现在小朋友们可以拿着磁铁进去玩了?你们看看会发生什么事?老师巡回指导。
师:小朋友看看为什么磁铁吸不住这个东西啊?幼:因为它是木头的。
师:朋友聪明,那你们看看磁铁为什么又不能吸住这个东西呢?
幼:因为它是塑料的。
师:小朋友,你们玩好了吗?现在时间到了,你们去找个位子坐下来,老师请小朋友说一说刚才磁铁都吸了什么东西啊?
幼:有钉子,有夹子,有瓶盖,有别针。
师:哇!磁铁的本领可真大啊!磁铁吸了这么多东西?那你们看看磁铁吸得东西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啊?
幼:他们都是铁做的。教师小结:原来磁铁可以吸住铁的`东西。
二、儿动手操作,发现磁铁隔物吸铁的特性。
师:现在老师再请你们来玩一个游戏,现在每个小朋友一个人拿一个纸板,把磁铁上面的东西拿下来放在纸板里,你们再玩玩看会发生什么事?
师:小朋友,你们说说看为什么这些东西在纸板上动起来啊?
幼:因为纸板下面有磁铁。
老师小结:小朋友真聪明!告诉你们磁铁还有一个秘密就是它还可以隔着物体吸铁,但是这些物体不能太厚 。
三、创设情境,让幼儿了解磁铁在生活中用途。
1、刚才老师不小心把很多的别针掉进了这些沙子里,你们能不能帮助老师想想办法捡起来啊?但是用手捡太麻烦了,你们有没有更好地办法啊?
师:刚才我们刚刚学过了一个磁铁的特点,你们可以不可以利用磁铁来把老师的别针捡起来啊!谁来试试?啊!原来真的可以啊!
2、原来磁铁在我们生活中给了我们这么多的方便啊!那我们再来看看磁铁还有什么用处?教师出示铅笔盒,背包,磁性玩具 和图片引导幼儿观看了解。
四、活动结束。
刚才我们知道了磁铁有这么多的本领,回家后河爸爸妈妈再找一找磁铁还有什么本领好不好?
【大班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大班科学教案11-07
(精选)大班科学教案09-07
大班科学教案07-20
大班《电》科学教案08-19
大班科学教案(精选)10-21
大班优秀科学教案10-16
大班教案科学教案12-18
大班科学教案07-23
[精选]大班科学教案07-27
大班科学教案(集合)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