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刿论战》教案

时间:2023-04-25 12:21:09 教案 我要投稿

《曹刿论战》教案范文汇总六篇

  作为一名老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曹刿论战》教案6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曹刿论战》教案范文汇总六篇

《曹刿论战》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

  2.了解《左传》及齐鲁长勺之战的背景,把握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理解鲁军以弱胜强的原因。

  能力目标

  1.把握本文以“论战”为中心组织材料、详略得当的特点。

  2.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理解课文的主旨。

  德育目标

  学习曹刿铁肩担道义、忠心献祖国的爱国精神。

  教学重点

  1.理清行文思路。背诵课文。

  2.体会课文剪裁得当的叙事特点。

  教学难点

  理解曹刿关于战争问题的论述。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品读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译读课文,把握文意;理清思路,背诵课文。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齐鲁长勺之战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例之一,让我们通过长于记述战争的《左传》去了解鲁国取胜的原因。

  二、解题

  1.《左传》

  《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情况的一部编年体史书。《史记》和《汉书·艺文志》都认为它是孔子的同代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清代有的学者认为系刘歆改编。近人认为是战国初年人根据各诸侯国史编成。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终于鲁哀公十四年(前454年)。书中保存了大量古代史料,文字简练生动,尤其善于描写战争及复杂事件,又善于通过对话和行动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对后代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2.关于历史散文体例

  历史散文也称史传文,它有国别、编年、纪传三体。

  国别体:通过各国史事个别独立地排列载述,以完成对某一历史进程的叙述。国别体史书有《国语》和《战国策》。《国语》是以记言为主,兼及记事;《战国策》是以记事为主。

  3.长勺之战背景简介

  本篇选文又题作“齐鲁长勺之战”或“长勺之战”。这一战事发生在鲁庄公十年(前684),是齐桓公即位后向鲁国发动的第二次战争。

  前此两年,齐桓公(公子小白)与其庶兄公子纠曾进行过激烈的争夺君位的斗争。当时篡君夺位的公孙无知(齐襄公堂弟)已被杀,齐国一时无君,因此避难于鲁国的公子纠和避难于莒国的公子小白都争相赶回齐国。鲁庄公支持公子纠主国,亲自率军护送公子纠返齐,并派管仲拦击、刺杀公子小白。然而鲁国的谋划没有成功,公子小白已出乎意料地抢先归齐,取得了君位。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多媒体显示重点字音

  刿(guì) 又何间焉(jiàn) 鄙(bǐ)

  弗敢专也(fú) 小惠未偏(biàn)

  玉帛(bó) 小信未孚(fú)

  公与之乘(chéng) 辙(zhé)

  夫战(fú) 轼(shì) 旗靡(mǐ)

  (二)学生齐读课文,教师根据朗读情况纠正浯调。如:

  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读出反对的意味)

  2、 小惠未偏,民弗从也。(读出否定的意味)

  3、忠之属也,可以一战。(读出肯定的意味)

  4、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语调应舒缓、深沉,读出议论的语气)

  5、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有解说的意味,语调应低缓)

  (三)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文句,并勾画出难词难句,以待讨论交流时解决。

  教师巡视各组,随时解答学生疑问,并收集共性问题以供全班讨论解决。

  (四)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帮助学生整理文言词语。

  1、重点词句

  (1)重点实词:间、信、孚、福

  (2)通假字:偏

  (3)古今异义词:鄙、牺牲、狱、可以

  (4)关于“肉食者”。肉食者:吃肉的人。“肉食”在当时与公膳制有关,公膳是对某种品位的官员在办公时间免费供给的一种膳食,按规定“大夫以上,食乃有肉”。因此“肉食者”是指古代享受公膳食肉待遇的大夫以上的官员,此处借指有权位的人。

  (5)重点句子:

  ①肉食者谋,未能远谋。

  ②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③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④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2、判断句式:有肯定判断和否定判断,译为“……是什么”和“……不是什么”。

  例如:忠之属也

  3、省略句式:有的省略主语,有的省略宾语,有的省略介词等等,翻译时要补出来。:

  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文言文翻译。须补出必要的成分,保持句意完整。

  4、倒装句式:按照现代汉语的常式是主-谓-宾顺序,但有的文言句有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等情况,翻译时要按现代汉语的顺序。

  例如:“何以战?” “ 战于长勺”(倒装)

  (五)选几位同学概述课文大意。

  1、课文的三个段落是按什么顺序来组织材料的?各写了什么内容?

  第一段,叙述战前曹刿求见鲁庄公,通过对话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

  第二段,叙述齐鲁长勺之战的经过。

  第三段,战后曹刿论述战役取胜的原因。

  课文是按着战前准备、战争进行、

  战后总结的时间顺序组织材料的。

  2、换个角度:以人物活动为线索概括情节。

  曹刿:请见—问战—参战—论战

  庄公:迎战—备战—胜战—问故

  (六)分角色朗读。

  (七)学生根据思路提示背诵课文。

  四、布置作业

  1.中国历史上有许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如巨鹿之战、马陵之战、赤壁之战、淝水之战、官渡之战、城濮之战等。请收集一些这方面的文章阅读。

  2、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师生共同研读课文;品评人物刻画和情节安排艺术,鉴赏《左传》的艺术特色;背诵课文。

  [教学步骤]

  一、检查背诵

  二、研读课文

  思考:结合课文回答“肉食者鄙”的“鄙”表现在哪里?曹刿的“远谋”表现在哪里?纵观全文,弱小的鲁国能战胜强大的齐国原因有哪些?

  教师明确:

  1、“肉食者鄙”的“鄙”表现在:

  (1)战前准备阶段,鲁庄公的三答,借小惠赢得近臣的拥护,借小信赢得神灵的保护,表明他寄战胜的希望于身边的臣子、神,而不是百姓。这两点都被曹刿否定。在曹刿的.启发下,庄公终于认识到人民的重要性,民心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这突出表现了曹刿重视人民力量的政治远见。(2)战斗中,“公将鼓之”“公将驰之”,充分暴露了鲁庄公未察敌情,贸然进军,不懂军事。(3)战后,“既克,公问其故”,战胜了还不知什么原因,再次暴露“鄙”。

  2、曹刿的“远谋”表现在:(1)战前三问。说明他明白民心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政治上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这突出表现了曹刿重视人民力量的政治远见。(2)战中能掌握将士心理,能观察敌情,把握战机,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三、品读课文,鉴赏《左传》的艺术特色。

  提问:请同学们谈谈对课文情节安排、人物塑造两方面的认识。并用“从……中可以看出……”的句式说话。

  学生自由发言。成果展示:

  1.关于人物塑造

  (1)关于曹刿

  课文集中体现了曹刿作为一名军事家的“远谋”。曹刿请见,表现他的爱国热情;曹刿问战,表现他的政治远见;曹刿参战,表现他卓越的军事才能;曹刿论战,表现他过人的谋略。

  (2)关于鲁庄公

  课文集中体现了鲁庄公作为国君见识的“鄙”。鲁庄公把战争的希望寄托在施行“小惠”和祈求神灵的保佑上,说明他政治上无能;他急于求战,急于攻击,说明他军事上的无知。

  但鲁庄公不是一个昏君。鲁庄公备战见刿,三问三答,实事求是,虚心听意见;庄公作战用刿,亲自参与打仗,表现他礼贤下士,任人唯贤;庄公战后问刿,不因胜而白喜,表现他为求真知而不耻下问。

  综合以上,可以得出鲁庄公并非昏君,而是一位缺乏军事才能的明君。

  (3)关于比照映衬

  作者巧妙地运用比照映衬的手法,使曹刿的形象鲜明生动。以曹刿与“乡人”的对比突出曹刿抗敌御侮的责任感和护卫宗国的政治热忱。从曹刿与庄公的对比中,以庄公的驽钝、浮躁反衬曹刿的机敏、持重,一个出身下层而深谋远虑的谋士形象跃然纸上。

  五、拓展延伸解释下列加点词的词义,并说出相应的成语。

  齐师伐我 齐人三鼓 望其旗靡 小信未孚 惧有伏焉 夫大国,难测也 未能远谋 故克之 三而竭

  观其辙 故逐之

  明确,如:

  齐人三鼓——一鼓作气

  望其旗靡——所向披靡

  彼竭我盈——恶贯满盈

  小信未孚——不孚众望

  惧有伏焉——危机四伏

  故克之——克敌制胜

  三而竭——弹精竭虑 精疲力竭

  观其辙——南辕北辙 重蹈覆辙

  故逐之一——逐鹿中原 追亡逐北

  难测也——莫测高深 心怀叵测

  未能远谋——足智多谋 深谋远虑

  五、课堂小结

  本文以齐鲁长勺之战为背景,论述了必须取信于民并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掌握战机才能取得胜利的道理,生动刻画了曹刿作为卓越军事家富有远谋的特点,语言简练,情节详略得当,充分代表了《左传》的艺术成就,是《左传》中的名篇。

  六、布置作业

  1.《左传》语言十分精练。这跟所谓“史家笔法”有密切关系。试从文中举例说明这一特点。

  2、背诵课文

  《左传》分年记事,没有篇名。晋杜预把它按年代顺序分附在《春秋》后面,认为它是用史实来阐述《春秋》经义的。《春秋》记事非常简单,近乎大事年表,例如这篇课文所记之事在《春秋》中就只有一句话:“十年春,王正月,公败齐师于长勺。”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左传》节文的标题,都是后人加的。

  编年体:即以时间为经,以事件为纬来叙写史实。它的优点是线索清楚、背景明确、系统性较好;不足是不便于集中而广泛地描写人物。《春秋》《左传》和《资治通鉴》都是编年体。

  纪传体:即以人物为中心叙写历史,为司马迁所独创。古代官方编辑的“二十四史”用的都是纪传体。这种体例对后世影响很大。

  齐桓公即位后当即反击鲁军,两军交战于乾时(齐地),齐胜鲁败。乘兵胜之威,齐桓公胁迫鲁国杀掉了公子纠。齐桓公虽在其庶兄的血泊中巩固了权位。但对鲁国却一直怨恨难平,因此转年春便再次发兵攻鲁,进行军事报复和武力惩罚。本篇所记即是这次在鲁地长勺展开的战事。

  学生听读,把握字音。

  学生大声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文句,并勾画出难词难句,以待讨论交流时解决。

  二人小组讨论交流,并记下不明白的语句,待全班讨论解决。

  学生提出不懂的词语或句子,教师鼓励其他同学给这位同学解说明白;同学们都不明白的地方,教师讲解。

  要求:(1)用现代白话复述;(2)复述要突出事件的重要环节和关键之处。

  本题一题三问,主要考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从文字材料中提取、概括关键信息的能力。

  学生讨论交流

  2.关于详略

  课文剪裁详略得当。本文以曹刿为中心。详细描写了他在战前、战中、战后的表现;对于战争双方的对峙、交锋等则略写。这样安排,突出了曹刿的“远谋”。

  3、弱小的鲁国能战胜强大的齐国原因有:(1)战前准备充分。取信于民,这是保证战争胜利的先决条件,这是“人和”因素。(2)选择了有利的地点。长勺在鲁国,鲁国是反侵略战争,这是“地利”因素。(3)抓住了有利的反攻时机,待“彼竭我盈”之时,后发制人。抓住了恰当的追击时机,详察敌情,确证无埋伏时,乘胜追击,大获全胜。是“天时”因素。总之,鲁国取胜的原因,在于天时、地利、人和,最主要的是人和。

  同学们活动,理解词义,找出相应的成语。

  九、板书设计

  十、课后反思

《曹刿论战》教案 篇2

  教学目的:

  知识目标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

  2、了解《左传》及齐鲁长勺之战的背景,把握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理解鲁军以弱胜强的原因。

  能力目标

  1、把握本文以“论战”为中心组织材料、详略得当的特点。

  2、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理解课文的主旨。

  情感目标

  学习曹刿铁肩担道义、忠心献祖国的爱国精神。

  教学重点

  1、理清行文思路。背诵课文。

  课时安排

  1课时

  第一教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

  2、了解《左传》及齐鲁长勺之战的背景,把握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理解鲁军以弱胜强的原因。

  能力目标

  1、把握本文以“论战”为中心组织材料、详略得当的特点。

  2、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理解课文的主旨。

  情感目标

  学习曹刿铁肩担道义、忠心献祖国的爱国精神。

  教学重点

  1、理清行文思路。背诵课文。

  2、体会课文剪裁得当的叙事特点。

  教学难点理解曹刿关于战争问题的论述。

  教学方法诵读法、品读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中国历史上发生过无数次战争,其中有许多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光辉战例。

  大家能说一说哪些?像三国时曹操击败袁绍的官渡之战,孙刘联军大败曹操的赤壁之战,东晋谢安、谢石、谢玄等人使北方前秦苻坚统率的百万大军感到“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的淝水之战,都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思考,而发生在春秋时期齐国和鲁国之间的长勺之战尤其受到了毛泽东同志的称赞。毛泽东同志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指出,长勺之战是“中国战史中弱军战胜强军的有名的战例。”今天我们学习《曹刿论战》这篇课文就是谈论长勺之战的。通过学习,我们可以理解在长勺之战中,弱小的鲁国为什么能战胜强大的齐国,曹刿的战略思想是什么,它对我们有哪些启发。

  二、解题

  ①《左传》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情况的编年体史书。相传是鲁国史官左丘明根据孔子写的鲁国历史《春秋》所编。由于《春秋》记事过简,近于大事年表,一般人难以读懂,而《左传》叙事较为详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历史面貌,又为《春秋》作了较为详备的注释,所以后人又称《左传》为《左氏春秋》。《左传》保存了重要的历史史料,具有一定的史学价值。同时,它又善于剪裁,叙事清晰,描写人物生动,又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对后代散文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②关于历史散文体例

  历史散文也称史传文,它有国别、编年、纪传三体。

  国别体:通过各国史事个别独立地排列载述,以完成对某一历史进程的叙述。国别体史书有《国语》和《战国策》。《国语》是以记言为主,兼及记事;《战国策》是以记事为主。

  编年体:即以时间为经,以事件为纬来叙写史实。它的优点是线索清楚、背景明确、系统性较好;不足是不便于集中而广泛地描写人物。《春秋》《左传》和《资治通鉴》都是编年体。

  纪传体:即以人物为中心叙写历史,为司马迁所独创。古代官方编辑的“二

  十四史”用的都是纪传体。这种体例对后世影响很大。

  ③课文谈论的是古代战争故事。这次战争发生的时间是春秋初期,交战双方是强大的齐国和弱小的鲁国。交战地点是鲁国的长勺,所以史称长勺之战。发生战争的原因是齐襄公时,政令无常,他的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纠分别逃到莒国和鲁国避难。后来齐襄公被公孙无知所杀,住在莒国的公子小白抢先回到齐国夺得王位,称为齐桓公。后来鲁国也送公子纠回齐国争夺王位,结果被齐桓公打败,齐桓公逼鲁庄公杀掉公子纠。鲁庄公十年(前684年)齐桓公又借口鲁国曾经帮助公子纠与他争夺齐国君位,再次举兵攻鲁,两军战于鲁国长勺,结果弱小的鲁国战胜了入侵的强大的齐国。

  三:朗读课文

  1:要求学生读课文1—2遍

  2:播放录音

  3:学生齐读课文,教师要求朗读注意人物语调。

  如: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读出反对的意味)

  小惠未褊,民弗从也。(读出否定的`意味)

  忠之属也,可以一战。(读出肯定的意味)

  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语调应舒缓、深沉,读出议论的语气)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有解说的意味,语调应低缓)

  四、试译文章

  五:结构分析

  六:分析人物形象

  1:如何评价曹刿这一人物形象

  他是一个深谋远虑的军事家,论战表现出他的勇气,作战“下视其辙”“登轼而望”,充分体现了他审慎和丰富的军事经验。

  2:我眼中的鲁庄公

  一、鲁庄公广开言路,使一介草民曹刿得以参与论战。

  二、鲁庄二公面对曹刿“肉食者鄙”批评和“小惠”、“小信”的刺耳意见,仍能虚怀若谷,唯才是用;

  三、鲁庄公不高高在上,而是亲临第一线深入实际,“战于长勺”“与

  之乘”,甘当配角,让能人“掌旗”;

  四、鲁庄公不被“齐人三鼓”势头吓懵头,用人决心坚定,不收回成命,不打退堂鼓,不干扰能人的作战部署;

  五赞鲁庄公善于总结经验,“既克”之后能“其故”,向内行请教,学习如何掌握战争的规律。

  七:小结:

  曹刿是个有远谋的人,在齐鲁长勺之战中表现了他的战略战术思想和指挥才能,他认为战争胜利要在政治上取信于民,军事上后发制人,他认为战斗中要抓住战机,在彼竭我盈时进攻,在辙乱旗靡时追击。这就是曹刿的论战。这就是被春秋车战时期作为军事家的曹刿指挥指挥战争取胜所证明了的规律。

  八.创新训练:

  从《曹刿论战》谈____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鲁庄公鄙乎?”

《曹刿论战》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⑴积累掌握重要文言文词句和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

  ⑵了解有关《左传》的文学常识,了解鲁国以弱胜强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

  在学生练读中,在学生合作探究中学习本文运用人物对话推动事件发展,通过语言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感受本文语言的精练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曹刿铁肩担道义、忠心献祖国的爱国精神。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品读法、演读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三国时众多的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战役,比如:“赤壁之战”、“官渡之战”、“淝水之战”为什么弱者反而可以在战争中取胜呢?也许是人心所向吧?正义永远会战胜邪恶的。但是有这么一场战役比这几场还要早,曾受到毛泽东同志的称赞的战争,也许同学们已经知道了,那就是长勺之战。鲁国一个弱小的国家,为什么可以战胜如此强大的齐国呢?今天我们就来共同探个究竟吧!请看课文《曹刿论战》。

  2、解题:

  《左传》:我国古代第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是春秋末年左丘明解说《春秋》的一部著作。其中记载着春秋时代各国的内政、外交、军事等方面的活动。原书名为《左氏春秋》,汉以后称为《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这部书既是一部比较完整的历史著作,也是一部相当精彩的散文著作。

  3、背景:

  齐襄公在国内做了一些坏事,他的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纠恐怕被连累,离开齐国避祸。公元前685年齐国发生内乱,国君被杀,住在鲁国的公子纠和住在莒国的公子小白都抢着先赶回齐国,想做国君。鲁庄公派兵护送公子纠回去,哪知公子小白抢先赶回了齐国,做了国君,就是齐桓公。齐桓公起兵迎击。当时齐强鲁弱,鲁军大败,齐桓公胁迫鲁庄公杀了公子纠。从此两国结下深仇大恨。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再次兴兵攻鲁,战于长勺。

  二、读

  1、个体自读。

  结合注释,读得准,读得畅,教师根据朗读实况正音。如“间、帛、孚、勺、辙、靡”等可能在正音之列;虚词停顿要鲜明;要再现故事的氛围。

  2、教师示范朗读,学生听读,把握字音。

  3、小组竞读。

  要读得齐,读得响,读得有滋味。

  (可以四人一组,一人一段,一人评。)

  教师根据朗读实况纠正语调。如:

  ⑴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应读出“反对”的语气。

  ⑵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应读出“否定”的语气。

  ⑶忠之属也,可以一战。──应读出“肯定”的语气。

  ⑷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应读出“议论”的语气。

  ⑸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应读出“解说”的语气。

  4、学生齐读课文。

  三、译

  1、学生个体自译。

  (对照注释,疏通文意,质疑问难,解难。)

  对与以下的重点难点字词句学生与学生之间,也可以与老师之间互动解决。

  ⑴加粗词的古今义:

  肉食者鄙又何间焉牺牲玉帛大小之狱

  ⑵判断句式:忠之属也

  ⑶省略句式:可以一战

  ⑷倒装句式:“何以战?”战于长勺(倒装)

  ⑸重点句子:

  ①肉食者谋,未能远谋。

  ②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③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④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2、同桌互译。同桌互评互补,互助互进,培养伙伴关系,形成共学优势。老师做点拨调控。

  3、学生对照注释对照自己的'理解找差距。

  第二课时

  一、查

  利用大屏幕中的题目来检查学生对课文重点词句是否真正理解。

  1、古今异义;

  2、词类活用;

  3、一词多义;

  4、通假字;

  5、重点虚词;

  6、重点文言句式

  二、演

  1、小组合作在整体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寻找故事中可以想象的地方,增补情节,用白话文再现文中情景。大屏幕中出示提示:

  三个场景人物人物活动

  乡下曹刿乡人一次对话

  宫廷曹刿鲁庄公战前对话

  长勺曹刿鲁庄公战时指挥;战后对话

  2、选择小组中三个同学上台来创造性地展现当时情景。

  三、评

  自由评说台上表演的同学,是否演出了人物的特点和当时的气氛。

  四、探

  学生根据对文本与课本剧的理解与感受来探究以下三个问题。

  1、曹刿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文中哪个地方可以看出?鲁庄公是个什么的人,文中哪个地方可以看出?

  2、本文中写人与写事上采用什么手法?

  3、长勺之战胜利了给我们什么启示?

  五、课堂小结谈收获

《曹刿论战》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

  2.了解《左传》及齐鲁长勺之战的背景,把握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理解鲁军以弱胜强的原因。

  能力目标

  1.把握本文以论战为中心组织材料、详略得当的特点。

  2.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理解课文的主旨。

  德育目标

  学习曹刿铁肩担道义、忠心献祖国的爱国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1.理清行文思路。背诵课文。

  2.体会课文剪裁得当的叙事特点,理解曹刿关于战争问题的论述。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前面我们刚刚学习丁先秦诸子散文,领略了诸子散文特有的艺术魅力。今天,我们学习先秦历史散文著作《左传》中的选段《曹刿论战》,感受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

  二、资料助读

  1.《左传》

  《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情况的一部编年体史书。《史记》和《汉书·艺文志》都认为它是孔子的同代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清代有的学者认为系刘歆改编。近人认为是战国初年人根据各诸侯国史编成。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终于鲁哀公十四年(前454年)。书中保存了大量古代史料,文字简练生动,尤其善于描写战争及复杂事件,又善于通过对话和行动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对后代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左传》分年记事,没有篇名。晋杜预把它按年代顺序分附在《春秋》后面,认为它是用史实来阐述《春秋》经义的。《春秋》记事非常简单,近乎大事年表,例如这篇课文所记之事在《春秋》中就只有一句话:十年春,王正月,公败齐师于长勺。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左传》节文的标题,都是后人加的。

  2.长勺之战背景简介

  本篇选文又题作齐鲁长勺之战或长勺之战。这一战事发生在鲁庄公十年(前684),是齐桓公即位后向鲁国发动的第二次战争。

  前此两年,齐桓公(公子小白)与其庶兄公子纠曾进行过激烈的争夺君位的斗争。当时篡君夺位的公孙无知(齐襄公堂弟)已被杀,齐国一时无君,因此避难于鲁国的公子纠和避难于莒国的公子小白都争相赶回齐国。鲁庄公支持公子纠主国,亲自率军护送公子纠返齐,并派管仲拦击、刺杀公子小白。然而鲁国的谋划没有成功,公子小白已出乎意料地抢先归齐,取得了君位。齐桓公即位后当即反击鲁军,两军交战于乾时(齐地),齐胜鲁败。乘兵胜之威,齐桓公胁迫鲁国杀掉了公子纠。齐桓公虽在其庶兄的血泊中巩固了权位。但对鲁国却一直怨恨难平,因此转年春便再次发兵攻鲁,进行军事报复和武力惩罚。本篇所记即是这次在鲁地长勺展开的战事。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听读,把握字音。

  多媒体显示重点字音:

  刿(guì) 鄙(bǐ) 孚(fú) 间(jiàn) 循(biàn) 靡(mǐ)

  2.学生齐读课文,教师根据朗读情况纠正浯调。

  如: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读出反对的意味)

  小惠未褊,民弗从也。(读出否定的意味)

  忠之属也,可以一战。(读出肯定的意味)

  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语调应舒缓、深沉,读出议论的语气)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有解说的意味,语调应低缓)

  3.学生大声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文句,并勾画出难词难句,以待讨论交流时解决。

  4.选几位同学概述课文大意。

  明确:鲁庄公十年春,齐国出兵进攻鲁国。当时齐强鲁弱。曹刿请见庄公,询问备战情况,随同庄公参战,大获全胜,曹刿为鲁庄公释疑解惑。

  教师提示:该同学以人物活动为线索概括情节,试以事件发展过程为序概括情节,如何?

  学生明确:庄公迎战一备战一胜战一曹刿论战。

  四、研习课文,背诵课文

  师生共同研习第一段。

  1.学生齐读第一段。

  2.学生讨论交流本段中的难词难句,教师适时点拨,解答学生疑问。

  3.选一学生翻译第一段,其余同学评点,指出错误、不足。

  教师提示本段中的重点字词。

  多媒体显示:

  重点实词:间、信、孚、福 通假字:偏 古今异义词:鄙、牺牲、狱、可以 关于肉食者 肉食者:吃肉的人。肉食在当时与公膳制有关,公膳是对某种品位的官员在办公时间免费供给的一种膳食,按规定大夫以上,食乃有肉。因此肉食者是指古代享受公膳食肉待遇的大夫以上的官员,此处借指有权位的人。

  4.内容梳理

  提问: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可以看出曹刿具有什么样的品质?

  明确:曹刿身份卑微。却能关心国家大事,为国事深谋远虑。

  提问:鲁庄公认为战前需作哪几方面的.准备呢?曹刿是如何评价的?

  明确: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惠未循,民弗从也。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信未孚,神弗福也。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之属也。可以一战。

  提问:为什么说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是可以一战的主要条件?

  明确:鲁庄公借小惠赢得近臣的拥护,借小信赢得神灵的保护,这两点都被曹刿否定。在曹刿的启发下,庄公终于认识到人民的重要性,民心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这突出表现了曹刿重视人民力量的政治远见。

  多媒体显示:

  5.学生根据思路提示背诵课文。

  五、布置作业

  1.中国历史上有许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如巨鹿之战、马陵之战、赤壁之战、淝水之战、官渡之战、城濮之战等。

  请收集一些这方面的文章阅读。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浯。

  牺牲玉帛 小大之狱

  作出牺牲 越狱逃跑

  虽不能察必以情 忠之属也

  以情动人 忠于人民

  牺牲:古代祭祀用的猪、牛、羊等;放弃或损害一方的利益。

  狱:案件;监禁罪犯的地方。

  情:实情;感情。

  忠:尽力做好本分的事;忠诚。

  第二课时

  一、检查背诵

  二、研读课文,背诵课文

  1.研渎课文第二段。

  (1)选一学生翻译第二段,其余同学评点。

  教师强调:鼓,击鼓进军,名词活用作动词。

  (2)提问:曹刿是如何帮助庄公选择战机的呢?

  明确:战斗刚开始,不待齐军疲倦,庄公急于出战;鲁军刚刚获胜,庄公又急于追击。曹刿阻止了庄公的过急行动。他懂得攻击和追击都必须把握有利时机,要根据双方的士气和实力变化作出正确的判断。

  教师板书:

  (3)学生根据板书提示,背诵课文。

  2.研读课文第三段。

  (1)选一学生翻译课文。其余同学评点。

  教师强调: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文言文翻译。须补出必要的成分,保持句意完整。

  (2)提问:本段写曹刿沦述战胜齐国的原因,曹刿的解释分哪几层意思?

  明确:分两层意思,一讲攻击的缘故,彼竭我盈高度概括了最佳战机;二讲追击的缘故,表现他考虑周全、行动谨慎。

  教师板书:

  (3)学生齐读第三段,背诵。

  三、品读课文,鉴赏《左传》的艺术特色

  提问:请同学们谈谈对课文情节安排、人物塑造两方面的认识。并用从中可以看出的句式说话。

  学生自由发言。成果展示:

  1.关于人物塑造

  (1)关于曹刿

  课文集中体现了曹刿作为一名军事家的远谋。曹刿请见,表现他的爱国热情;曹刿问战,表现他的政治远见;曹刿参战,表现他卓越的军事才能;曹刿论战,表现他过人的谋略。

  (2)关于鲁庄公

  课文集中体现了鲁庄公作为国君见识的鄙。鲁庄公把战争的希望寄托在施行小惠和祈求神灵的保佑上,说明他政治上无能;他急于求战,急于攻击,说明他军事上的无知。

  但鲁庄公不是一个昏君。鲁庄公备战见刿,三问三答,实事求是,虚心听意见;庄公作战用刿,亲自参与打仗,表现他礼贤下士,任人唯贤;庄公战后问刿,不因胜而白喜,表现他为求真知而不耻下问。

  综合以亡,可以得出鲁庄公并非昏君,而是一位缺乏军事才能的明君。

  (3)关于比照映衬

  作者巧妙地运用比照映衬的手法,使曹刿的形象鲜明生动。以曹刿与乡人的对比突出曹刿抗敌御侮的责任感和护卫宗国的政治热忱。从曹刿与庄公的对比中,以庄公的驽钝、浮躁反衬曹刿的机敏、持重,一个出身下层而深谋远虑的谋士形象跃然纸上。

  2.关于详略

  课文剪裁详略得当。本文以曹刿为中心。详细描写了他在战前、战中、战后的表现;对于战争双方的对峙、交锋等则略写。这样安排,突出了曹刿的远谋。

  四、课堂小结

  本文以齐鲁长勺之战为背景,论述了必须取信于民并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掌握战机才能取得胜利的道理,生动刻画了曹刿作为卓越军事家富有远谋的特点,语言简练,情节详略得当,充分代表了《左传》的艺术成就,是《左传》中的名篇。

  五、布置作业

  《左传》语言十分精练。这跟所谓史家笔法有密切关系。试从文中举例说明这一特点。

《曹刿论战》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以及鲁军以弱胜强的原因.

  (2)学习本文以"论战"为中心组织和选择材料,详略得当的特点.

  2.过程和方法

  (1)加强朗读训练,引导学生在读中思,读中得.

  (2)让学生谈谈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领会作品的艺术魅力,强化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学习曹刿赤胆忠心的爱国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

  了解本文记述战争详略得当的特点.

  2.难点

  理解曹刿有关战争问题的论述.

  教学设想

  采用诵读法,培养学生文言文阅读语感和理解能力。在文言文教学中,加强学生的诵读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既可以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语感,又可以引导学生在诵读中体会作者在文章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对于其中的一些名句警语,也可以通过诵读加以积累理解。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运用

  “教材无非是一个例子”(叶圣陶语)。本文是短篇精品,内容丰富。字词句方面,根据学生已经学过的基础文言和课文注解,大致能理解。因此能以一得引多得的自学辅导设计进行教学,使学生认识精品,喜欢精品,在理解的基础上,融会贯通,并联系实际,有所启发。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采用圈点批注、朗读、讨论、质疑、课堂练习等方式使学生动起来。

  课时安排2课时

  教与学互动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通过对历史的学习,你肯定了解了不少的知识,你知道历史上著名的战争有哪些吗?(全班交流)

  你知道以少胜多的战争有哪些吗?

  今天我们就来走近古战场,了解这场以少胜多的"齐鲁长勺之战".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走近作品

  《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情况的一部编年体史书。《史记》和《汉书》都认为它是孔子的同代人鲁国史官左丘明而作。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终于鲁哀公十四年(前454年)。书中保存了大量古代史料,文字简练生动,尤其善于描写战争及复杂事件,又善于通过对话和行动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对后代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左传》分年记事,没有篇名。

  知识点:关于历史散文体例

  历史散文也称史传文,它有国别、编年、纪传三体。

  国别体:通过各国史事个别独立地排列载述,以完成对某一历史进程的叙述。国别体史书有《国语》和《战国策》。《国语》是以记言为主,兼及记事;《战国策》是以记事为主。

  编年体:即以时间为经,以事件为纬来叙写史实。它的优点是线索清楚、背景明确、系统性较好;不足是不便于集中而广泛地描写人物。《春秋》《左传》和《资治通鉴》都是编年体。

  纪传体:即以人物为中心叙写历史,为司马迁所独创。古代官方编辑的“二十四史”用的都是纪传体。这种体例对后世影响很大。

  历史散文也称史传文,它有国别、编年、纪传三体。

  2. 长勺之战的背景

  这一战事发生在鲁庄公十年(前684),是齐桓公即位后向鲁国发动的第二次战争。

  此前两年,齐桓公(公子小白)与其庶兄公子纠曾进行过激烈的争夺君位的斗争。当时篡君夺位的公孙无知(齐襄公堂弟)已被杀,齐国一时无君,因此避难于鲁国的公子纠和避难于莒国的公子小白都争相赶回齐国。鲁庄公支持公子纠主国,亲自率军护送公子纠返齐,并派管仲拦击、刺杀公子小白。然而鲁国的谋划没有成功,公子小白已出乎意料地抢先归齐,取得了君位。齐桓公即位后当即反击鲁军,两军交战于乾时(齐地),齐胜鲁败。乘兵胜之威,齐桓公胁迫鲁国杀掉了公子纠。齐桓公虽在其庶兄的血泊中巩固了权位。但对鲁国却一直怨恨难平,因此转年春便再次发兵攻鲁,进行军事报复和武力惩罚。本篇所记即是这次在鲁地长勺展开的战事。

  3.理清线索,梳理结构.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思考:

  (1)试概括文章大意。

  (2)文章的线索有几条?

  点拨:有两条线索:①事物发展的线索: 迎战——备战——胜战——评战

  ②人物活动的线索: 请见——请问——参战——释疑

  三.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一)研读课文,把握曹刿战略、战术思想

  1.鲁庄公认为战前需作哪几方面的准备?曹刿是如何进行评价的?

  2.为什么“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

  3.为什么“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

  4.从战争的过程中可以看出曹刿的战术思想是什么?

  小组合作讨论:并归纳。

  (二)品评曹刿、鲁庄公这两个人物形象

  请同学们谈谈对课文情节安排、人物塑造两方面的认识。并用“从……中可以看出……”的句式说话。

  曹刿:爱国热情,政治远见,卓越才能,过人谋略。

  鲁庄公:政治无能,军事无知;实事求是、虚心听取;礼贤下士、任人唯贤;为求真知,

  不耻下问。

  (三)再读课文,体会文章文章以“论战”为中心组织和选择材料,详略得当的特点。

  四.课堂讨论

  鲁国的获胜给了你怎样的启示?从曹刿的做法和孟子的“当今之世,舍我其谁”来谈谈

  如何做好集体中的一员?

  五.作业设计

  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

  请见——爱国热情

  曹刿 参战——卓越才能 远谋

  论战——过人谋略

  施行小惠、祈求神灵——政治无能

  急于求战、急于攻击——军事无知

  鲁庄公 急于备战见刿,三问三答—实事求是、虚心听取 鄙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礼贤下士、任人唯贤

  战后问刿、胜而不喜——为求真知,不耻下问

  教学反思:本堂课学生能积极地配合老师参与到整堂课的教学中来,教学效果比较好。

《曹刿论战》教案 篇6

  我今天所说课的篇目是《曹刿论战》,它是苏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初级中学语文教材第六册的第一篇课文。

  一、语文课程标准对初中文言文阅读的要求

  新大纲对文言文的学习阅读要求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1、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基本内容,背诵一定量的文言文。

  2、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了解古代社会,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二、课文的特点及在教材中的地位

  《曹刿论战》是《左传》中的精彩段落,简明完整地记录了齐鲁长勺之战的史实。这是历史上“以弱胜强”的典型战例。赞扬了曹刿热爱祖国,关心国事的精神及其政治远见和军事才能。此文在新教材中编入第六册第六单元第一篇课文,从编者意图来看,显然出于以下几点考虑:

  1、通过此文去引导学生关注古代历史上的经典战例,从而继承我国优秀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本课精当剪裁,短小精悍,和第二课《陈涉世家》,第三课《出事表》相比,放在第一课有利于学生循序渐进的认识和吸收积淀古代文化。

  2、教材单独组元,意在指导学生单元集中比较,比较中让学生初步了解古今词义既有发展变化,又有继承、联系的特点。

  3、教材注意到第六册的特殊地位,作为开篇,它是对前面五册的总结,又是对前面文言文知识基础的升华与发展。对今后高中阶段语文能力与习惯的'培养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三、学生情况分析

  我班作为毕业班中的普通班,语文基础相对比较差,特别体现在缺乏正确的学习方法与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因此对曹刿这个人物形象及其意义的把握应循序渐进,有浅入深,适当取舍。

  四、教学目标与教学重点

  根据以上对教材和学生情况的分析,我将此文的教学目标确立为:

  1、借助工具书用自学的能力及圈点批注的方法掌握文言词语、句式。

  2、把握人物对话,探究人物思想观点。

  3、从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精神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教学重点是目标1、2。课文2、3段对于表达中心来说是本文的难点。

  五、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运用

  “教材无非是一个例子”(叶圣陶语)。本文是短篇精品,内容丰富。字词句方面,根据学生已经学过的基础文言和课文注解,大致能理解。因此能以一得引多得的自学辅导设计进行教学,使学生认识精品,喜欢精品,在理解的基础上,融会贯通,并联系实际,有所启发。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采用圈点批注、朗读、讨论、质疑、课堂练习等方式使学生动起来。

  为了提高课堂效率,采用投影、小黑板、地图等媒体手段。

  六、学习方法指导和学习习惯的培养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应该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

  七、教学程序设计

  一)导入新课

  联系当今世界、国防、军事建设导入课文,同时板书“齐鲁长勺之战”,并点明战争的性质“以弱胜强”。

  (导语深入浅出,简明而有启发性,符合这篇课文的风格。)

  二)学生自学

  1、通读全文

  (1)指导学生不看课文注释,初读全文,把不懂的字、词、句标出。

  (2)对照注释,再读全文,标出不懂的地方,并写入课堂笔记。

  (3)学生各自翻检词典,自己解决课堂笔记中的问题。

  (4)学生相互质疑,释疑。

  2、点拨、交流

  (1)教师发印好的材料给学生阅读,在学生阅读材料的时候,教师出示小黑板,补充注解。

  (材料是有关古代文化知识的,一是有关“肉食者”,二是有关“战车”,三是“齐鲁长勺之战示意图”。)

  (2)师生交流小黑板的注解:

  伐—请—下视其辙—下,视其辙

  战—登轼而望之—登,轼而望之

  3、朗读训练

  (1)教师领读

  (2)学生自读

  (3)集体齐读

  (4)检查朗读,师并作纠正

  4、总结本课内容

  5、作业布置

  (1)、学生填写课本上练习三、四,并对照订正,师适当检查,点拨。

  (2)熟读课文

  (以上为第一课时)

  三)深入理解

  1、提问:同学们对词语解释还有什么问题?

  (提问的目的一是自然过渡,二是复习交流巩固。)

  2、翻译理解课文:

  (1)同桌右边的同学逐句翻译第一段给左边的同学听,再请左边的同学逐句翻译后2段给右边的同学听,相互提意见,力求释词准确通畅。

  (2)老师指导一个讨论小组,然后请其中一位同学上讲台翻译。

  (这种形式从动嘴到动脑,气氛热烈,每个学生都投入了活动,很好地锻炼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

  3、老师简述课文三段的段意。并讲述参与战争的三个主要人物,同时让

  学生去思考这三个人物中谁是英雄人物。(答案一目了然,曹刿。)

  4、学生分组讨论,探究人物形象,理解作品主题。

  投影讨论题:

  (1)课文写他怎样成为英雄的呢?写出了他怎样的性格?

  (2)曹刿能发挥他的远谋,有所建树,似乎应该加上重要的哪一条?你对之有什么启发?

  (3)你对鲁君是怎样看的呢?谈谈自己的认识,体会。

  5、师生交流,归纳总结。

  (1)曹刿是个有远谋的人,在长勺之战中表现了他的战略思想和指挥才能,他认为战争要取信于民,得到人民的拥护,他认为战争中要抓准战机。他是一个典型的军事家。

  (2)曹刿有所建树,重要的一条是爱国精神。

  (交流、讨论能激发学生的个性兴趣,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有利于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的形成。)

  6、齐背课文

  四)拓展训练(要求谈自己的一点体会,自己的发现。)

  小黑板揭示练习题:

  (1)从《曹刿论战》谈“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2)从《曹刿论战》谈“民不可失,机不再来”。

  (3)从《曹刿论战》谈鲁庄公鄙乎。

  五)作业布置

  1、完成书后练习一、二

  2、背诵课文

  附一:有关“肉食者”(略)

  附二:有关“战车”(略)

  附三:有关“齐鲁长勺之战示意图”

  附四:板书设计

  第一课时:

  齐鲁长勺之战

  弱国战胜强国

  伐—下视其辙—下,视其辙遍偏(piān)

  战—登轼而望之—登,轼而望之孚(fú)夫(fú)

  请—

  肉食者/鄙牺牲/玉/帛可/以/一战

  遂/逐/齐师惧/有伏焉

  第二课时:

  齐鲁长勺之战

  乡人曹刿公

  爱国

  英雄

  远谋

  战略思想指挥才能

  (取信于民)(抓住战机)

  军事

【《曹刿论战》教案】相关文章:

《曹刿论战》教案08-26

曹刿论战教案01-27

课文《曹刿论战》教案08-26

《曹刿论战》说课稿06-10

曹刿论战说课稿07-18

精选《曹刿论战》教案3篇01-11

《曹刿论战》教案15篇08-28

《曹刿论战》教案四篇07-06

有关《曹刿论战》教案4篇02-06

《曹刿论战》教案汇总5篇0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