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4-11-25 13:02:21 教案 我要投稿

【实用】语文教案合集9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语文教案9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实用】语文教案合集9篇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理解重点词句,读懂课文内容。

  2、了解课文中的“我”是怎样对待母亲的生日的?发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从而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弄清是什么事情让“我改变了主意,体会当时”我“的感情发生的变化。

  教具准备:

  音乐磁带、图片

  教学过程:

  一激情引趣,导入课文

  你知道每年的哪天是母亲节吗?你为母亲过过节日吗?是怎样过的呢?一般来说,送鲜花给最亲爱的人,来表达自己最真挚的感情。本课文的题目是《一束鲜花》,我们看看这束鲜花是送给谁的?又是怎样送的?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概要

  1、根据意思,把课文分成几部分。请同学自由发言。

  老师:同学们说得很好。根据意思,合并自然段,便于读懂课文。

  2、把你不理解的语句用”--“线画出来。

  三再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播放录音)

  1、学习第一部分课文(第一至第五自然段),说说你的体会。

  老师:失望的意思是:希望落了空。母亲希望儿子顺路经过这里,见见面。可是,儿子和朋友约好见面的时间,不能来,母亲很失望。尽管这样,母亲还是祝儿子一路顺风,表示母亲对儿子的关心。

  2、学习第二部分课文(第六至第十二自然段),说说你的理解。

  老师:同学们讲得挺好。这部分主要讲:他开车要上高速公路了,突然想起母亲的生日,又知道母亲喜欢鲜花。因此,绕回一段路,打算买鲜花,让花店派人给母亲送去。说明他还是孝敬母亲的。他也肯于帮助别人,为小男孩补足了花款。

  3、看课文插图,学习第三部分(第十三至第十六自然段)(出图片)

  老师讲:看图要按一定的观察顺序:由近及远或由远及近。请同学们看图时,要充分发挥你的想象能力,把静止的`画面动起来。

  教师引导:同学们说的不错。再想一想那个小男孩在墓前向”我“挥手时,”我“可能想了些什么?

  老师:母爱是伟大的、无私的。在母亲生日那天,做晚辈的有所表示是对的。哪怕只是一句简单的问候,母亲听了也会高兴的。牢记”尊老爱幼“是一种美德。文中的”我“,由让花店派人给母亲送花到决定亲自给母亲送鲜花的感情变化,就是一个很好的实例。

  四板书设计

  一束鲜花

  我给母亲打电话小男孩买玫瑰

  写地址请人送变化摊放墓碑

  掉车头亲自送

  五作业设计

  1、朗读课文,说说是什么事情让”我“改变了主意。

  2、填空

  顺:()结构,音序(),部首(),组词()。

  久:()结构,音序(),部首(),组词()。

  拿:()结构,音序(),部首(),组词()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结合儿童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母语基础,认识三个生字。学写三个生字。

  2、朗读课文,感受幽默的乐趣。

  3、通过读幽默故事,发展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体会幽默蕴涵的道理。

  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做事求实的品质。

  教学重点:朗读课文,认识三个生字。体会幽默蕴涵道理。

  教具准备:生字卡片、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同学们你们喜欢画画吗?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叫丁丁的'小朋友的四幅图,你们看看,他画得怎么样?

  2、丁丁是个怎样的小画家,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新课《粗心的小画家》,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1、老师领读课文,学生标出生字:同学们一定等急了,快让我们看看课文吧!打开书,听老师读课文,注意听清字音。

  2、同学们想不想自己试一试?边读边把要求会认的三个字标好拼音,一定要读准音,把句子读通顺。

  3、谁愿意给大家读一读,其他同学认真听,有没有不准确的地方,如果有你就帮帮他。

  三、识字:

  1、老师把一些字宝宝也请出来了,你们认识它们吗?

  2、分小组合作学习,看哪组识字方法多,记字方法好。

  3、汇报。

  他(选字填空)

  哈(口家族的字)

  匹(量词填空)

  4、这些生词你们认识吗?

  四、学习课文

  1、齐读课文:回到课文,看看今天学的生字,在文中你是否认得。边读边思考这首诗有几句话?

  2、指名逐句读课文,边读边指导。

  3、为什么丁丁是个粗心的小画家?

  4、在平时的生活中你粗心过吗?

  5、小结:看来粗心可真是个坏毛病,真是害人不浅。我们要认真细致做事,这样才不致闹笑话,让大家喜欢你。

  6、听音乐(粗心的小画家)轻松一下,让我们做一个细心的孩子,从修改丁丁的画开始吧!

  五、写字

  1、书空

  2、观察在虚宫格中的位置

  3、师范写

  4、生练写

  六、总结

  (略)

语文教案 篇3

  教材分析:

  本课包括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情境图,图中有三个鼻韵母。图画用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自然地将本课所学的三个鼻韵母引出来,图下是这三个鼻韵母及整体认读音节yin,及四声。第二部分是三个鼻韵母的书写,用以指导学生描红。第三部分是拼音练习,用以认读音节。第四部分是看图读拼音词、拼音句子,用以看图练读拼音词句,巩固所学韵母。在教学这三个鼻韵母时,我们要指导学生读准鼻韵母,特别是发准韵尾n,教师应多做示范讲解,使学生掌握发音方法。

  教学要求:

  1、学会前鼻韵母an、en、in和整体认读音节yin及其四声。

  2、读准音、认清形、正确书写。

  3、能正确认读声母和an、en、in组成的音节,会读音节词。

  教学重(难)点:

  an、en、in的发音及拼读。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an、en、in的发音及四声,整体认读音节yin an、en、in的书写。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抽读声韵母卡片:a,e,i,,说说声母n的发音方法

  二、看情境图,听语境歌,引出教学内容。

  1、看情境图,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有哪些人?他们在干什么?

  (小朋友们在家里看电视,他们把遥控器一摁,电视屏幕上就出现了天安门,并响起来优美的音乐)这里面的天安门的“安”,遥控器一摁的“摁”,音乐的“音”,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韵母an、en、in(出示)。

  2、教学语境歌遥控器摁一摁,荧屏映出天安门,色彩鲜艳音乐美,小朋友越看越开心。

  三、学习an、en、in的发音和四声的读法,认读整体认读音节。

  1、教学an。师读an的音,讲解发音方法,学生跟读,指名读,领读,齐读,

  2、出示an的四声。生自由读,指名读音,组词,齐读an的四声。

  3、en、in读音同上。

  4、总结:今天我们学的这三个韵母,有一个共同的地方,你发现了吗?(后面都有一个n)是呀,这三个以字母n结尾的韵母,我们把它们叫做前鼻韵母。(生齐说)

  5、抽读an、en、in的卡片。

  6、指导an、en、in的写法。

  观察an、en、in的写法(前面还是一个单韵母,后面是个n),师范写,生书空,描红。7、教学整体认读音节yin。出示yin,说说它是由声母谁和韵母谁组成的。

  (1)师范读yin,生学读,指名读,齐读。

  (2)出示yin的四声。自由练读。开火车读。

  四、巩固练习。

  1、抽读卡片:an、en、in及yin的四声。

  2、比较in和整体认读音节yin的'读法,区别不同点。

  3、听音组合韵母。师发an、en、in的音,声用卡片组合成所发的韵母。

  五、作业。

  1、an、en、in各写一行。

  2、练读an、en、in的音及整体认读音节yin。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认读声母与an、en、in组成的音节,学会拼读音节词。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抽读an、en、in的四声卡片2、

  2、读整体认读音节。

  二、教学an、en、in与声母相拼的音节。

  1、教学音节

  出示音节:ban、dan、nan、guan、huan、chuan、ben、pen、wen、min、qin、xin。

  (1)、指名说说,哪些是三拼音节。出示:guan、h u an huan、ch chuan 。

  (2)、先说说声母、韵母、介母各是什么?自由练习拼读,指名拼读,齐读。自由练读所有音节,指名领读音节,齐读音节。

  2、看图练读音节词。

  (1)、练读:shān shuǐ zhěn tou jīn yú。

  (2)、出示图片,指名说说图画山个画的是什么?根据回答出示音节词,自由拼读词语。指名拼读,齐读。读拼音句子。

  (3)、指导看图,问:“图上画的是谁,他在干什么?”(一个小弟弟在搭积木)瞧,他搭的是什么呀?(是一架飞机)飞机飞呀,飞呀,飞到了(蓝天)。

  (4)、引导学生诵读。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细读课文,结合自身感受,体会作者情感。

  2.进行说说练习。

  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老师的情感。

  教学准备:课件演示。

  学具准备:树叶、红色彩笔、白纸一张。

  教学过程:

  一、课件导入:

  师:今天老师从美丽的大自然中给你们带来一件礼物,想看看是什么吗?(课件演示出示一张红枫叶)

  板书:贴图:(红枫叶)

  师:哪一位同学愿意用一个词来说说它的颜色?

  (火红)板书:火红的。

  师:齐读课题

  读完题目,你有什么想法?

  师:同学们非常爱动脑筋,提出了自身想知道的事情。只要我们认真读书,认真考虑这些问题都能得到解决。

  二、初读课文:

  师:读课文(自由读)

  1、圈出不认识的字,并用自身的方法解决生字。

  2、师范读课文:

  师:这么美的枫叶,老师也想读读课文,可以吗?

  师:谁愿意评评老师的朗读?

  三、细读课文:(小声自由读)

  ①读完课文:你认为这篇课文都写了枫叶的什么呢?

  ②课文有几个自然段?

  1、学习第一段:(指读)

  思:你最喜欢哪些词语?(寻找、走来走去、火红)

  ①用动作大字,什么叫寻找。

  ②仿走来走去说()来()去,并说一句话。

  ③用火红的()进行词语搭配。

  师:火红的还可以来说什么呢?

  师:小作者找到她想要的枫叶了吗?

  2.学习第二段(自由读)

  思:①读后你知道了什么?

  ②理解“然而”一词的意思。

  ③读出小作者在不停地找的感情。(练读—指名)

  3.学习第三段(师读)

  思:①你从老师的`读中体会到了什么?(高兴)

  ②学生自由读。

  ③你还读出了什么?(枫叶的红,枫叶的样子)

  板书:比()还红,比()还红。

  四、进行说话练习:

  补充A、比()还红。比()还红。

  B、我找到一张结白的纸,它比()还白比()还白。

  师:小作者找到枫叶干什么呢?

  五、学习第四、五段(自由读)

  师:老师的节日是哪一天?你想对老师说什么呢?

  可以在九月十日说给老师听一听。

  六、动手画:

  师:课文学完了你们的问题也得到了解决。还知道了什么呢?

  师:我非常想看看文中的枫叶,你们有什么好方法?(动笔画枫叶)

  七、齐读全文(激情丰满的读课文)

  八、动手拼一拼

  用小组采集的树叶进行拼图并观赏。

  九、小结:

  师:今天我们在小作者的带领下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同时也看到了小作者与老师之间深厚的感情,我也很愿意成为大家的朋友,你们愿意做我的朋友吗?愿我们在学校的生活中快乐的度过每一天!

  板书:

  火红的比( )还红比( )还红。对

  老

  师

  送给老师。 的

  爱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①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②理清诗歌结构,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

  ③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教学重点

  感受诗歌的思想感情,体会诗歌节奏韵律之美;调动学生的课外积累,发挥学生丰富的想像力。

  课前准备

  预习课文,结合生物课了解生物的进化;拜访教师或专家,了解化石。写篇介绍某种古生物的小短文。

  教学内容

  《化石吟》是一首赞颂化石的抒情诗。作者先通过问句的形式引发读者的想像,然后具体书写遐思的内容:科学家通过研究化石,展现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赞美了科学的神奇和人类的伟大诗歌节奏鲜明,语调和谐,富有音乐美。同学在学习的过程中应悉心体会。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晋代葛洪《神仙传·王远》中写道:“麻姑自说云,接侍以来,已见东海三为桑田。”大海变为桑田,桑田变为大海。在地球的历史上,真的如此吗?如果真的这样,何以为证呢?在漫长的生物进化过程中,随着自然环境的变迁,许多物种虽然相继灭绝,但它们的生命信息却被化石保存了下来。科学家们通过研究这些化石,从中窥见了亿万年前像奇幻的神话一样的生物世界。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赞美化石的诗歌——《化石吟》。

  二、整体感知

  ①明确学习目标(即教学目标,投影显示)。

  ②检查预习生字词的情况。

  ③范读课文(或放录音带)。

  a、学生听读,思考下列问题(投影显示)。

  概括诗歌的主要内容。

  诗歌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

  诗歌可以分为哪几个层次?结构上有何特点?

  b、小组讨论,完成上述题目。

  写科学家通过研究化石,展现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

  赞美了科学的神奇和人类的伟大。

  第1、2节为一层,通过问句的形式,引发读者的想像;第3—6节为第二层,具体抒写遐思的内容;第7节为第三层,回应第1、2节。结构上首尾呼应。

  c、学生自由、大声地朗读课文两遍,体会诗歌的特点。

  重点研讨

  ①指名朗读3~6节,思考问题(投影显示):

  a、“你把我的思绪引向远古”一句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b、怎样理解“黑色的躯壳裹藏着生命的信息,为历史留下一本珍贵的密码”一句?

  c、“时光在你脸上刻下道道皱纹,犹如把生命的档案细细描画。”你是怎样理解的?

  d、当你面对复原的恐龙、猛犸时,你有何感想呢?

  (利用多媒体出示恐龙、猛犸的复原图片)

  ②四人小组讨论以上题目,然后小组代表发言(其他小组成员可作补充说明)。

  ③齐读全诗,进一步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质疑释疑

  学生经过独立思考,提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先在四人小组内探讨,四人小组不能解决,提交全班讨论。若仍不能解决,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分析、理解。

  四、拓展延伸

  学生展示自己收集的图片或光盘等,并宣读自己撰写的介绍古生物的短文。

  五、布置作业

  ①将自己收集的图片、资料等办成手抄报,在班内交流。

  ②当参观自然博物馆或在翻阅介绍古生物的资料时,你有何感想呢?能否也写一首小诗,来抒发你的思想感情?

语文教案 篇6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内容,识记名言警句。

  (2)熟悉精彩片段,评价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理解作品的艺术价值。

  (3)学习保尔为理想而献身的精神、钢铁般的意志和顽强奋斗的高贵品质。

  二、重点难点

  深入理解保尔精神,在学生的阅读过程中,不断给以指导,以引导他们达到更高的阅读层面。

  三、课时安排:

  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课前阅读阶段

  1、开学初,课余时间用略读浏览的方法通读全书,弄清主要内容、情节和人物关系等。自我检查一下读书的速度和质量。

  2、根据阅读需要参阅附录的资料和课外及网上搜集的有关资料,了解作者经历、创作背景,理解作品的重要思想和重点内容。

  3、做好批注并做好读书卡片。

  (二)教师导入

  (三)、课堂交流:检查学生整本书通读情况:

  1、《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怎样创造出来的?

  2、书中主要描写了哪几个人物,其中谁的形象最伟大?

  3、保尔﹒柯察金一生经历了哪几个阶段?你认为小说中最动人心弦的是哪个篇章?

  4、《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个书名是不是真的讲“炼钢铁”的故事?如果不是,它到底指什么?

  5、作品中那段脍炙人口,成为千百读者座右铭的文字是什么?

  6、保尔的性格特征是什么?

  (四)、导读:

  1、小说的时代背景是什么?

  2、简单勾勒小说的情节线索。

  3、揭示小说标题的含义。

  4、揭示小说的主题思想。

  (五)精彩的篇章的推荐

  (六)、分析保尔形象:

  1、我喜欢保尔的勇敢、刚毅、顽强、机智、反抗精神、热情……

  2、我不喜欢保尔的鲁蛮、急躁、对爱情的犹豫不决、不爱惜自己的健康……

  3、揭示保尔精神的实质。

  (七)、合作探究:

  1、品读《生命的意义》这一篇章,用圈点勾画写批注的方法,赏析引发你感触的语言文字。

  全班交流。

  (1)《筑路》和《生命的意义》均选自________(人名)的________________(篇名),作者用此做书名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小说的主人公是________。

  (2)保尔是在________________的情况下,对生命的价值进行思考的。保尔对生命的意义想得那样深刻,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理解作者生平和作品内容,深刻领会“生命的意义”。

  (4)思考生命的意义应多为议论,文中为何浓墨重笔写环境?

  2、谈谈你对生命的理解。

  3、用名言小结:阅读就是带着一个有准备的头脑,一副探究的目光与一种深掘的'期待,来品味你所选定的蕴含丰富的书籍。它是一种缘,会激起你强烈的共鸣和深切的感悟。

  4、听歌曲《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感受祖辈、父辈的阅读人生。

  (八)交流读书卡片:

  背诵、赏析。将同学读书卡片中你认为值得品味的地方,补充到你的读书卡片集中。

  (九)课堂迁移

  1、默读并背诵作品中那段脍炙人口、成为千百万读者座右铭文字。

  2、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你读了这本书后的感想,写一篇读后感。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形成性评价: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本书所崇尚的理想、勇敢、坚持、执着等优秀品质,对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期的中学生而言,有着非常重要的引导作用。我想,这也是教材编写者们推荐这本书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因此,督促、检查学生完整地阅读这本书地情况,了解内容,识记名言警句,就成为这一堂课的第一个目标。使用课堂交流的方式是想激起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名著的阅读,教师对学生只能是一种引领。这种引领应该以学生原有的阅读认知为起点。所以,就有了第二部分的第一个层次——学生对他们认为精彩的篇章的推荐。事实证明,认知是有差异的。在这一基础上,就有了精读的引领。最后再让学生谈谈对生命的理解来激发学生的思维,拓宽他们的视野。通过阅读教学,我试图让学生明白:名著的阅读,不仅要有浏览,还要有精读,有对语言文字和思想精髓的富有个性化的、深刻的思考。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感受到名著的魅力,才能从名著阅读中汲取营养。

  最后的课堂迁移注重课堂教学的延伸,其实也是作业设计。要求学生背诵文中脍炙人口的文字;并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读了这本书后的感想,写一篇读后感。背练结合,很好地达到了语文教学的目的。

语文教案 篇7

  一、教材分析:

  《记一次班级讨论会》教材中,主要介绍了“戴老师”有一次习作前,组织班上的同学围绕“非典”这个社会热点发表看法的情况。这是一次习作前准备材料的过程。习作的内容谅是把大家讨论的情况写下来,“让人们了解我们的心声”。

  二、教学要求:

  1 .学会有详有略地记叙一次班级讨论会的经过,注意写好人物的对话,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2 .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身边的.事,并积极参与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表达自己真实的心声。学会到生活中寻找写作材料。

  三、教学重难点:

  1 .学会有详有略地写作方法,注意写好人物对话,正确使用标点。

  2 .引导学生留心观察身边事,做个有心人。

  四、教学时间:两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 .学习有概括、有具体的记叙方法.

  2 .写好人物对话,能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3 .学会到生活中寻找写作材料,表达真情实感。

  课前准备:

  通过看电视、读报纸、听广播等,了解社会新闻,关注社会热点,做好记录或剪贴。

  教具准备:剪贴本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 .通过这一段时间的看电视、读报纸、听广播,你们有什么收获?你关注到了什么?

  2 .全班交流,在此基础上,师帮学生梳理出一、两个共同的话题。

  二、讨论.积累资料

  1 .对于我们关注的问题,你有什么看法?

  2 .各抒己见,补充。

  3 .可以展示图片、照片或资料。

  三、学习习作内容,体会写法

  1 .让我们来读读课文的二一七自然段,看看小作者是怎样描述同学们讨论的?

  2 .指名读习作例文。

  3 .互相交流、讨论小作者是怎样描述同学们讨论的?

  4 .小结:先用4 个“有的”写了一组句子作概括介绍.再引用 4 个同学的发言,具体描述了同学们讨论时涉及的话题,最后用一句话总结全文。这几段话叙述得有条有理.有详有略,内容具体。

  5 .那么.我们在习作时还可以写一些什么内容,怎样才能把大家讨论的经过记叙具体?

  四、练习习作

  1 .刚才同学们说得很好,就把前面讨论的内容,再仿照习作例文写一写,做到有详有略,内容具体。

  2 .学生书面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第二课时

  一、继续完成习作草稿。

  二、评析一篇中下等的习作草稿,师生围绕是否有详有略,内容具体,正确使用标点符号这几方面来评析。

  三、修改草稿。

  四、誊抄习作。

  六、板书设计:

语文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复习本课的生字新词,积累词语。

  过程与方法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体会小伙伴的可怜,激发学生的同情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激发学生关爱他人、帮助他人的情感,使学生懂得要为别人着想,做一个关心和帮助别人的人。

  教学重难点:

  激发学生关爱他人、帮助他人的情感,使学生懂得要为别人着想,做一个关心和帮助别人的人。

  教学准备:

  生字词语卡片。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出示课题,引导质疑。

  1、出示课题,理解课题。看到题目,有什么不解?

  2、根据学生反馈情况解释。

  3、引导质疑,驾驶归纳问题。

  (1)达贝里年纪那么小,他为什么要办杂志?

  (2)达贝里年纪那么小,他怎么办杂志的?

  (3)达贝里创办的《阳光》杂志挣来的钱怎么花的?

  4、导入:现在就请大家按老师的要求读课文,尽可能借助小组的力量,把这些问题解决了。

  二、提纲导入,小组合作学习。

  1、下组选择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画出生字,在组长的组织下学习生字,认读词语。

  2、自由读课文,小组内检查上述问题的解答情况或小组内讨论,交流,解答这些问题。

  3、画出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语句,说说自己的体会。

  三、掌握生字,整体感知。

  1、出示生字词卡片,学生读,教师强调。

  2、再读词语巩固认读。

  3、指名分段读课文,再次感知课文内容,了解课文内容,了解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使?

  4、小结:一个少年年仅12岁少年达贝里创办了一份杂志令人佩服。他用办杂志挣来的`钱帮助贫困小伙伴,而自己却一分钱也不花,这更让人感动。

  四、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了解穷孩子的困境。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思考:在九十多年前,一些穷孩子遇到什么困难?说说自己的体会。

  2、指名反馈,出示句子体会带点的词语。(纽约市的一所小学有一些穷孩子,每年寒冻一到,因为没有鞋穿,无法去上课。)

  3、学生说体会。

  4、是的,有一个少年名叫迪罗。达贝里,他就想让同学们穿上鞋,摆脱贫困。

  5、比较体会。

  (1)在这么冷的天气里,我要是能穿上鞋袜那该多暖和呀!

  (2)在这么冷的天气里,同学们要是能穿上鞋袜那该多暖和呀!

  6、有感情地朗读第一自然段。

  (同情2、可怜地、渴望地)

  五、小结。

  在寒冷的冬天,同学们那么渴望能穿上鞋袜暖和暖和呀!达贝里并没有等着天上掉下鞋袜来,而是自己动脑筋、想办法。他要创办杂志挣钱来帮助同学们。那么,他是怎么做的呢?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六、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巩固生字,导入新课。

  1、出示生字卡片,学生读。

  2、九十多年钱,纽约市的一个小学的穷孩子,每年寒冬一到,因为没有鞋穿,无法去上学。达贝里就是这些可怜的孩子中的一员,于是,他想办法办杂志挣钱来帮助贫困的小伙伴。那么,他是怎样做的?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二、学生自学,抓关键词句谈体会。

  1、出示提示。

  (1)达贝里为了创办杂志《阳光》都做了哪些事?

  (2)达贝里办杂志挣到的钱是怎么使用的?

  (3)用“~~~”画出令你感动的句子,并说说你的体会。你认为达贝里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2、学生自学。

  3、集体反馈。

  三、小结。

  1、我们的身边也有许多关心和帮助别人的事。来我们来说一说吧。

  2、总结:多么有爱心的孩子呀,虽然他已经离开了我们,但是他的行为,他的精神永远激励着我们。我们应该向达贝里学习。做一个关心和帮助别人、有爱心的人。

  四、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讲讲你或小伙伴关心和帮助别人的故事。

  板书设计:

  12.少年总编

  写信请人写文章

  找印刷厂印刷

  卖鞋袜给小伙伴

  关心帮助别人

语文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了解韩愈关于尊师重道的论述和本文的思想意义。

  2.学习借鉴本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3.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实词“传、师、从”,虚词“以、也、则、于、乎、所以”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区别古今异义词语。

  4.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教学重点和难点】

  1.了解文章的整体思路。

  2.学习本文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

  【教学方法】教师讲授;学生自主探究;多媒体辅助。

  【课时分配】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并解题

  初中时我们学过一篇课文叫《马说》,《马说》实际上是“说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说老师”,说“从师风尚”的文章,叫《师说》。

  “说”是一种文体,偏重于议论,可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

  二、作家作品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县)人,唐代著名的文字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祖籍河北昌黎,也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郎”。死后谥“文”,故又称“韩文公”,作品收录于《昌黎先生集》。

  韩愈和柳宗元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提出了“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语言质朴,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优秀散文传统、倡导古文运动,把当时的文体从矫揉造作的骈体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古文的基础,因此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三、写作背景

  魏晋以来,门第制度十分严格,分为高门和寒门,门第观念严重破坏了从师学习的风气。到唐代,魏晋以来形成的门阀制度仍有沿袭,关于韩愈写此文的背景,从柳宗元的《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一段可见一斑。柳宗元说:“由魏晋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由此可见韩愈敢于反抗流俗,倡言师道,勇气可贵,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四、初读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看书下注释,,初步理解文章含义,不清楚的地方作出标记。

  2.教师板书需正音的字:

  愚(yú) 句读(du) 谀(yú) 经传(zhuàn)

  郯(tán) 苌(cháng)聃(dān) 蟠(pán) 巫(wū)

  3.请学生朗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并注意断句,声调等。

  五、分析课文第1段

  (一)朗读:齐读;单读。

  (二)学生根据注解自己疏通文意。把第一段分为三层,学生分A、B、C三组,每组一层。然后每组推举代表,向大家翻译课文。

  (三)总结本段的语法文言文知识:

  1.通假字:受-授

  2.古今异义

  学者:古-求学的人;今-在学问上有较高造诣的人。

  无:古-无论;今-没有。

  众人:古-普通人;今-很多人。

  3.一词多义

  之:

  ① 古之学者必有师

  ② 人非生而知之者

  ③ 吾从而师之

  ④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⑤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所以:

  ①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②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

  ③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乎:

  ①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②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③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④ 其皆出于此乎

  也:

  ①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② 吾师道也

  ③ 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师:

  ②③④⑤⑥⑦

  (2)理解分析

  ①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古之学者必有师。”

  ②教师的职责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③从理论上阐明从师学习的必要性。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④择师的标准。

  “生乎吾前……”,“生乎吾后……”,凡先闻道者我就可以拜他为师。

  ⑤从师的原则。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3)学生当堂背诵第1自然段。

  六、布置作业

  1.背诵第1段。

  2.课后练习二、三、四。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1.课后练习二、三、四。

  2.补充讲解

  (1)通假字

  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受通“授”。

  ②或师焉,或不焉。

  不通“否”。

  (2)虚词

  ①之:

  古之学者:之,助词,的。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之,助词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之,取独

  句读之不知:之,倒装标志

  作《师说》以贻之:之,代词

  ②其:

  其为惑也:其,代词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人称代词

  其可怪也欤:其,副词,表推测

  于其身也:其,人称代词

  (3)词类活用

  ①耻学于师 (形→意动)

  ②吾从而师之 (动→意动)

  ③句式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倒装)

  二、分析课文

  1.第2段。

  (1)请学生朗读

  (2)分析

  ①“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明确:承上启下。

  ②“师道”指什么?

  明确:“师道”是从师原则和风尚,指上文中所讲的“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③从师的.风尚不再流传,是因为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为了批评“耻学于师”的人,作者从哪三个方面进行了对比论证?

  明确:

  a.古之圣人

  今之众人

  结论:“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b.爱其子

  于其身也

  结论:“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c.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士大夫之族

  结论: “师道之不复,可知兴。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3)背诵

  2.第3段

  (1)学生朗读。

  (2)分析

  ①本段引用孔子言行,阐述了什么观点?

  明确:“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②总结:“圣人无常师”语出《论语?子论》,包含着广泛学习的意思。要想得到广泛的知识,就要向许多内行人学习,在这方面,孔子给我们树立了很好的榜样。韩愈从“圣人无常师”出发,针对当时社会现实,提出了“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观点,很有意义。

  (3)背诵。

  3.第4段。

  (1)分析:

  ①作者用哪些话明确表示了他的立场?

  明确:“不拘于时”,表示他反对“耻学于师”的坏风尚。

  “能行古道”,表示他赞成以道为师的从师风尚。

  ②“古道”中的“道”指什么?

  明确:儒家道德。

  ③本段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说明了写作缘由。

  (2)背诵。

  三、本文写作特点

  1.语言上,多用整句,对句,便议论更生动,说理更深刻。

  例如,“生乎吾前……”,“生乎吾后……”,“古之圣人”,“今之众人”等。

  2.论证上有破有立。

  例如:第1段,教师职责,择师标准。(立)

  第2段,师道不传的原因。(破)

  第3段,推知“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论断。(立)

  3.对比论证。

  四、布置作业

  背诵全文。

  附:板书设计

  师 说

  一、解题:说,一种文体。

  二、韩愈及本文写作背景

  三、分析

  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

  论据:

  “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

  “爱其子”与“于其身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之族”

  四、写作特点

  1.有破有立 2.对比论证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小学教案01-03

(精选)语文教案12-09

(经典)语文教案08-11

语文教案【经典】09-23

语文教案(精选)04-19

【精选】语文教案12-02

语文《台阶》教案12-19

语文教案08-09

语文教案07-22

语文教案[经典]0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