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阿细跳月》教案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阿细跳月教案
作为一名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阿细跳月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阿细跳月教案1
活动目标:
1、欣赏民族音乐,感受歌曲的欢快。
2、通过集体舞蹈,感受五拍子曲风,并用肢体表现后两拍。
3、认识民族乐器葫芦丝,并用道具进行模拟表演。
4、学唱歌曲,掌握断顿、欢快和连贯、舒缓的不同演唱方法。
5、感知多媒体画面的动感,体验活动的快乐。
活动准备:
铃鼓、葫芦丝图片、沙锤
活动重难点:
掌握歌曲的五拍子曲风。
后两拍肢体创编与演奏。
活动过程:
一、故事导入
嫦娥在吴刚和玉兔的帮助下,终于拿到了解药,准备回到地面上,这时地面上的人们为了欢迎嫦娥,准备了一场篝火晚会。让我们一起跟着音乐,去看看篝火晚会的情景吧!
二、音乐活动
(一)音乐律动
1、全体围坐,教师带领幼儿拍腿感应固定拍,并于每小节最后两拍拍手。
2、提问:你觉得这首乐曲给你什么感觉?你发现它有什么特点吗?
引导幼儿观察拍了几下腿,拍了几下手?从而感受五拍子的组合模式(3+2)。
3、教师提问:除了拍腿之外,还可以在哪些肢体拍出后两拍的节奏?(拍肩、拍头等)
4、请幼儿配合音乐试一试。
(二)集体舞
1、教师带领幼儿跳集体舞,感受五拍子曲风。
(1)教师示范彝族舞的基本动作,与后两拍瞪脚。
(2)幼儿原地感受,学跳彝族舞。
(3)全体幼儿围圈站立,一起学跳彝族舞。
2、幼儿两人一组表演。
(1)两位老师示范动作:一人拿铃鼓,另一人在后两拍拍铃鼓。
(2)幼儿自愿结组,尝试跳双人舞。
(三)模拟乐器演奏
1、教师出示葫芦丝的图片,幼儿认识其外形,聆听音乐中葫芦丝的音色,并模拟吹奏。
2、将幼儿分成两组,分别持沙锤和打棒,伴随音乐进行演奏。
沙锤模拟葫芦丝吹奏,打棒演奏后两拍。
活动反思:
今天的活动是嫦娥奔月这个单元的最后一首曲子,活动重点是让孩子们了解并掌握五拍子乐曲的曲风特点。
通过近一阶段在活动中的了解,我知道孩子们之前很少接触过这种类型的音乐,稳定节奏感虽有所增强,但仍然有一小部分幼儿还是不能很准确的演奏出歌(乐)曲的固定拍,所以对于这次活动,我是有些顾虑和担心的:感受五拍子乐曲,会不会对于我班的幼儿有点难?
因此,为了更好的实现目标和重难点,在第一次欣赏音乐的时候,我为了让孩子们感受前三拍和后两拍的不同,故意用了拍三下腿和拍两下手的肢体动作,以为这样孩子们就可以更清晰的区分出乐曲3+2的节奏特点,更准确的感受后两拍。(北京老师来视导的时候曾经说过:孩子们第一次感受乐曲的时候,尽量不要用拍手的动作,因为这样会影响孩子们对音乐的整体感受。)
在接下来的欣赏中,我也是担心孩子们不能准确的感受,所以一边听音乐,我一边数着1、2、3、4、5,让孩子们知道数到4和5的时候,是要拍手做动作的。(这样做的结果,是使孩子们的'动作和乐曲完全脱离了,孩子们虽然会数着数拍出后两拍,但在之后听音乐做动作的环节,又乱了。)
在舞蹈创编的环节,我一直是按照教案中的进度在带着孩子们跳集体舞、双人舞,但是效果也不是很好。一方面孩子只要一起来活动,常规仍然会有点乱;另一方面是他们对五拍子乐曲的曲风根本就没有掌握,所以做起动作来也就无法准确的表现音乐了。
改进措施:
1、在第一次欣赏音乐的时候,尽量不用拍手的动作,而是让孩子们更完整的感受乐曲。
2、所有的活动都要和音乐结合在一起,脱离了音乐,就不是音乐活动了,奥尔夫活动虽然是玩儿,但最后还是要回归到音乐的本身上去。
3、要根据孩子的现有水平和临时的表现,及时调整活动的内容,而不是按部就班的照设计好的教案上。孩子们做起来有困难的地方,就可以换一种方式,最终也可以实现目标。
阿细跳月教案2
一、设计思路。
三年级音乐学习是小学低年级向中高年级音乐学习发展的转折点,在音乐游戏活动中应该较低年级更加重视学生情意的发展和音乐能力的发展,尝试留给学生更多的感知、探索、体验的空间。
《阿细跳月》是一首复合拍子的乐曲,主旋律中含有切分节奏,但欢快的主题不断重复,带给人们尽情舞蹈的感受。由于5/4拍的学习不是三年级的教学内容,那么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感知、体验乐曲特有的节拍特点便成为本堂课的教学难点。教学设计重点由听入手:听辨乐器音色,激发聆听的兴趣;完整地静心聆听,唤起学生情感投入,引发联想;听动互补的`感受活动,感知并掌握乐曲的节拍特点;创编实践,从切身的活动体验中加深对阿细跳月活动的感知,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望。
二、教学内容。
1、听:《阿细跳月》 。
2、创:为《阿细跳月》编舞。
三、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欣赏民乐合奏《阿细跳月》,感受彝族“跳月”舞独有的奔放热烈的音乐情绪,想象音乐所表现的“月下欢舞”的欢乐情景。
2、过程与方法:在听、赏、唱、舞等多种音乐实践活动中,感受乐曲特有的节拍韵律;在小组创编活动中,体验彝族阿细人载歌载舞时的愉悦情感。
3、知识与技能:初步了解民乐合奏的表演形式;能和着音乐的节拍创编律动并表演。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能用肢体语言来感受、体验乐曲的节拍特点,表现音乐欢快的情绪。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快乐的罗嗦》,导入新课。
1、律动进入教室。
2、师生交流彝族风情:你知道彝族人喜欢什么?你认为彝族是个怎样的民族? 3、有表情地歌唱《快乐的罗嗦》(中速—快速)
(二)听辨乐器,感知民乐合奏。
1、听辨演奏乐器:笛子、二胡、三弦、民乐合奏。
2、认识大三弦:大三弦是彝族舞蹈时常用的一种弹拨乐器。
3、介绍民乐合奏:从这段音乐中听出是一件,还是多件民族乐器在演奏?我们把多种民族乐器按不同声部在一起演奏的形式称为民乐合奏。
4、模仿上述乐器的演奏姿势。
(三)欣赏民乐合奏《阿细跳月》。
1、完整初听全曲,感受音乐情绪。
(1) 边听边即兴模拟小乐队演奏。
(2) 师生交流乐曲带来的感受。
2、揭示课题,了解彝族风情——跳月。
彝族有个分支叫阿细人,每当农闲或节日的夜晚,全寨人都会在乘着月色、燃起篝火、载歌载舞。热闹的场面,仿佛天上的月亮也要下来舞蹈。因此,人们把阿细人的这种活动方式称为“跳月”,所听乐曲名称为《阿细跳月》。
3、律动参与,感知乐曲节拍。
(1)听音乐、赏画面,感知乐曲节拍特点。
(2)复听音乐,跟着音乐击拍● ○ ○ ● ○。
(3)跟琴伴奏,模唱乐曲主旋律● ○ ○ 。
(4)按节拍游戏律动“请你跟我这样做”。(每五拍做一个动作)
(四)创编表演“阿细跳月”。
1、集体讨论:“阿细跳月”可能会采用的方式;
2、小组讨论、编排跳月舞的动作或队形;
3、小组轮流表演,相互评价:我欣赏的表演。
4、欣赏彝族“跳月”舞蹈的视频,交流:
(1)男女生各有什么特色动作?
(2)学一学自己喜欢的动作。
(3)修改小组的编排,再表演。
5、创设情景,与师共舞,体验“跳月”的热烈场面。 席地而坐——小组轮流表演——师生共舞
六、教学反思。
这堂课采用了各种听赏方式来解决听辨的难点,能较好地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学生们能在听、唱、编、舞等音乐活动中感知《阿细跳月》的乐曲节拍特点,体验音乐情绪,领略彝族阿细人跳月的风俗。
为了帮助学生由浅入深地感知乐曲节拍规律,我设计制作了Flash课件。利用按音乐节拍出现的月亮图案● ○ ○ ● ○启发学生视听结合来感知,再通过游戏“请你跟我这样做”引导学生从律动中加深感知,最后鼓励学生在跳月舞的创编活动中尽情表现。跳月舞的创编活动采用先探究、后欣赏、再舞蹈的形式,学生能从通过自身的实践来体验彝族阿细人跳月时的欢快情绪、想象阿细人跳月时的欢乐情景。课后发现此形式可以略为提前,让学生在宽裕的时间内充分体验。
【阿细跳月教案】相关文章:
《阿细跳月》教案08-03
《阿长与山海经》教案08-03
阿长与山海经教案02-02
《细柳营》说课稿05-18
阿长与山海经教案范文01-14
有关阿长与山海经教案四篇04-27
《细米》读书笔记07-20
阿德的梦说课稿03-02
《阿德的梦》说课稿1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