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4-08-18 09:33:48 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精华【5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语文教案5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语文教案精华【5篇】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激发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引导学生学习课文的写法,知道课文是怎样具体写家乡的枣树多、枣花香、枣的颜色美和收枣的情趣的。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学习课文的写法,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准备

  关于红枣的图片。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说到红枣你想到了什么?

  2。今天,我们跟随作者到枣的家乡去看一看。

  二、阅读理解课文。

  1。自读课文。

  2。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课文写了家乡红枣的特点,枣树的生长情况,收枣时人们的心情,夸赞了家乡的红枣,寄托了作者热爱家乡的情感。

  3。每个自然段具体写了什么?

  (1)枣的特点:皮薄、肉厚、色红、味甜。

  (2)枣树多。

  (3)枣花香。

  (4)结枣多,颜色美。

  (5)收枣的热闹情景。

  (6)卖枣的情景。

  4。二自然段第一句话与整段有什么关系?其他自然段也有中心句,画出来。

  三、理清课文的'写作顺序。

  1。写作方法:总——分

  2。枣的生长过程:

  春天开花——七月枣熟——八月收枣——晒干卖出

  四、提问朗读课文。

  五、布置作业。

  摘抄课文中喜欢的词语句子。

  朗读课文。

  仿照课文写一种自己熟悉的植物。

  反馈:效果良好,充分感受到了植物的美和作者的心情。

语文教案 篇2

  学习目标:

  1.能根据音节正确拼读词语。

  2.能正确搭配词语。

  3.能连词组句。

  4.能正确朗读歇后语。

  5.识字活动:认识带有走之底的字。

  6.能写好上中下结构的字。

  教学过程:

  第一题:能根据音节正确拼读。

  1.学生自读题目。

  2.引导学生读准字音,在音节下标出汉字。

  3.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想像摆出不同的花园。(学生填写序号)

  4.学生评一评谁设计的花园既科学合理又美丽。

  第二题:帮小路和木棉树选几件合适的外衣。

  1.学生读准词语。

  2.请学生自己练习。答案:(美丽的)小路(干净的)小路(弯弯曲曲的)小路

  (美丽的)木棉树(碧绿的)木棉树(勇敢的)木棉树(坚强的)木棉树(枝叶茂盛的)木棉树

  第三题:从每一组圆环中找一个词语,连成彩带,装扮教室。

  1.学生读一读题目。

  2.请学生读一读词语。

  3.请学生独立练习。

  4.集体反馈。

  答案:

  池塘里游来了可爱的小蝌蚪。大路上走来了神气的小马。树枝上停着活泼的'小鸟。

  第四题,正确朗读歇后语。

  1.学生自读歇后语。

  2.集体读歇后语。

  3.讲讲这些歇后语的意思。

  4.学生介绍自己歇后语。

  第五题,识字活动。

  师:一个人的活动离不开脚,而脚的最主要作用是走路。“辶”在古文中是画成脚在街上走,左右两边合起来是“行”字,像街道十字路口,中间是“止”宇,像脚有脚掌和脚趾,合起来表示在路上走,后来省去右边,又把“止”移到下边。

  师:用作部首时,因为和“之”字的写法很相近,又常和走路的意思相关,所以又叫“走之底”,表示走路、路程或脚的动作,写在左下边。(1)表示道路或路程,如:道路、通过、远方。(2)表示走路的各种方式,如:前进、后退、返回、运动。(3)表示走路的各种目的,如:迎接、欢送、逃跑、追赶。(4)表示走路的各种结果,如:到达、走遍、相逢、连接。

  第六题,描一描,写一写,注意上中下结构的字在田字格里的位置。

  1.教师范写、学生观察。2.学生写字。3.注意正确的执笔姿势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会认读“质”等重0个生字,会写“册”等重2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好人物的对话,体会川川对大自然充满兴趣的思想感情。

  激发探索自然知识的兴趣。

  3、激发探索自然知识的兴趣。

  教学重点:识字和写字。

  教学难点:探究自然知识的兴趣。

  教具准备:

  1、生字词卡片

  2、化石和矿石标本

  3、学生课前搜集或教师提供有关地质方面的资料。

  教学类型:精读课。

  课时划分: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启发谈话

  你们听说过世界上最大而且没有文字的书吗?今天学习的—篇课文就能帮助我们解决这个问题。

  2、自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学生认真地阅读课文,画出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读一读,碰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3、揭示课题,说说课题中的“书”为什么要加引号,课文中的叔叔是什么人?结合理解“勘探队员”。

  二、 朗读感悟

  1、指名分段朗读课文

  2、分角色朗读

  三、分组议读

  让学生各自默读“叔叔”说的话,想一想下面几个问题:

  1、“叔叔”为什么把这块岩石称作是“一册厚厚的书”?

  2、为什么岩石上会留下这些雨痕和波痕呢?

  3、你知道读这本岩石书有什么用呢?除了书晒纳感说的,你还知道别的用处吗?

  (在自读的基础上,小组内交流各自的思考结果)

  四、汇报交流

  1、各小组派代表在班上交流学习结果,师随即引导学生朗读有关课文内容、理解“雨痕”、“波痕”等词语。

  2、默读“我知道”读后在小组里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

  第二课时

  一、认读词语卡片

  地质 勘探队员 一册书 厚厚的 岩石

  刨根问底 煤炭 宝藏 脚印 波浪

  二、自读课文,相互交流

  1、边读边思考:从“叔叔”说的话,你懂得了什么知识(读后先小组交流,再全班交流)。

  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有关地质方面的资料、实物。

  三、总结谈话

  读课文最后一段,你能猜一猜川川长大后想干什么吗?

  四、巩固识字,指导写字

  1、复习本课要求认识和要求会写的字。

  2、启发学生运用不同的方法记住字形。

  3、书写字的笔顺,边指导边书写。

  4、学生写字,师随即指导组织评议。

  五、拓展阅读

  绿色情报员

  植物科学院请小燕子选一批绿色情报员。

  一大早,小燕子刚飞出,就被小桃树拦住了。

  “你能干什么?’”燕子问“我能预报农时。”桃树对小燕子说,“我一开花,农民伯伯就得忙着种谷子。”

  “好,算你一个。”燕子飞过一片胡杨树林,胡杨树叫住了她,小燕子问:“你有什么本领?”

  “我能报告地下水。”胡杨树说:“不信,顺着我的身子挖下去,准能找到地下水。”

  这时,山坡上的篦子草又喊住了燕子:“我可以报名当土壤化验员。”

  小燕子有点儿弄不懂,篦子草说:“我喜欢长在钙质土壤中。”

  “噢,原来是这样。“小燕子语音刚落,那边的蓝玫瑰又说话了:“我也能做情报员,我的脚下就有铜矿哩!”

  “花朵能报矿?”“小燕子掏出小本子记下、,还有什么花有这种本领?”蓝玫瑰花说:“七瓣莲能报锡矿,蝴蝶花能报锌矿。”

  忙了一天的小燕子高兴极了,这一天,她增加了多少知识呀!

  六、课堂作业

  重、完成课后练习“我会填”,先独立完成,再同桌交换,订证。

  2、书面补充句子:这本书能告诉我们,哪里埋着煤炭,哪里藏着铁矿,它还能告诉我们。

  3、读“我知道”中的小知识,有不明白的地方可以请教老师和同学。

  七、本课小结:

  八、板书设计:

  九、课后反思:

语文教案 篇4

  自主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增强文言语感。

  2、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知人论世,便于理解作者丰富而微妙的思想感情。

  3、感受北方初春景象,理解作者寄情山水的意趣。

  自主学习重点

  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自主学习难点

  1、品读课文,体会本文写景的技巧,学习作者善于抓住景物特点生动传神地进行描写的方法。

  2、理解“夫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的丰富意蕴。

  学 案

  一、精心导入:

  经历了漫长的严冬之后,我们终于盼来了温暖的春天。昨日的一场小雨,让我们想起了“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的诗句。你能给大家描绘一下你眼中或心中的春之美景吗?(生答略)今天让我们一起随着明代文学家袁宏道的脚步到北京郊外满井去走一走,看一看,领略一下那时那地的春之美景吧!(板书----课题)

  二、展示自主学习目标:

  三、自主学习问题设计:

  1、朗读课文,读准字音和停顿。掌握以下字词的音形:

  燕地(yān);廿(niàn)二月;花朝节(zhāo);呷(xiā)浪;鲜妍(yán)明媚;堕事(huī);恶能无纪(wū);飞沙走砾(lì);曝(pù)沙之鸟;浅鬣寸许(liè)髻鬟(jì)(huán);靧面(huì);红装而蹇(jiǎn)者;脱笼之鹄(hú);汗出浃(jiā)背;罍而歌者(léi)。

  [学法指导]学习时读一读,当堂写一写,才能真正收到实效。

  2、借助课下注解和工具书,理解文章大意。

  每冒风驰行:驰行,坐车出行。

  未百步辄返:辄,总是,就。

  廿二日天稍和:和,暖和。

  土膏微润:土膏,肥沃的土地。膏,肥沃。润;滋润,润湿。

  于时冰皮始解:于时,在这时。冰皮,河床上结冰的表面。泼色乍明:波色:水波的颜色。乍;初:始。鳞浪层层:鳞浪,像鱼鳞似的浪纹。

  晶晶然如镜之新开:晶晶然,亮晶晶的。然,形容词词尾。新开,刚打开

  娟然如拭:娟然,美好的样子。

  如倩女之hui面而髻鬟之始掠也:hui面,洗脸。掠,梳掠。

  柔梢披风:披风,在风中散开。披,分开,散开。

  浅鬣寸许:浅嫩的麦苗高一寸左右。鬣,兽颈上的鬃毛,这里形容麦苗。

  泉而茗:用泉水煮茶喝。泉,用泉煮。茗,泡茶喝。泉、茗名词活用为动词。

  而歌者:端起酒杯唱歌的。,酒杯,名词用为动词,端起酒杯。

  红装而蹇者:蹇,本文跛足的,引申为驴,用作动词,骑驴。

  凡曝沙之鸟:瀑,晒太阳。曝沙,在沙滩上晒太阳。

  呷浪之鳞:呷,吸而饮。鳞,借代鱼。

  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毛羽鳞鬣,鸟的羽毛,鱼鳞鱼鳍。

  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未始,未尝。

  [学法指导]重点掌握难懂的实词(特别是古今意义发生变化的)和常用虚词的多种用法。在理解上要求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

  3、熟读深思,探究下列问题:

  A、北京一带早春气候有什么特征?

  B、写城中余寒景象表达作者什么心情?第l自然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C、第2自然段描写初春景物,抓住了“乍暖还寒”、万物复苏的特点,分析作者描写了哪些景物,怎么描写的?

  D、第3自然段表达了作者什么愿望?

  E、本文在记叙描写中用了很多比喻句。有的是以物比人,有的是以人比物,有的以物比物。试举例说明。

  [学法指导]熟读课文,先独立思考,再与小组同学合作探究。

  4、我的发现

  [学法指导]可以是自己发现的`问题、困惑,也可以是自己独到的理解体会。

  四、知识链接:

  1、袁宏道(1568~1610),明朝文学家。字中郎,号石公,明公安(今湖北人),万历年进士,官至吏部中郎,与兄宗道、弟中道并称“三袁”,为“公安派”的创始者。作品真率自然、清新活泼,内容则多写闲情逸致,部分篇章反映民间疾苦,对当时政治现实有所批判。有《袁中郎集》。

  2、游记,散文的一种。以轻快的笔调和生动的描写,记述旅途中的见闻,反映某地的山川景物、名胜古迹、风俗习惯和社会状况等,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本文属山水游记,又因其短小,称“山水小品”。

  3、写作背景

  万历二十七年(1599),袁宏道再次做官,任顺天府教授,终日又得和拜谒酬答打交道了,这使他颇为苦闷,更使他苦闷的是有政见却得不到申诉。好在袁宏道所担任的职务比较清闲,有空暇就游览北京附近的名胜古迹。《满井游记》就作于此时。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会认本课6个生字,会写8个字。

  2、初步感知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不能孤立地看问题。

  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体会反问句、感叹句与陈述句的不同语气。

  教学重点: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初步感知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不能孤立地看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等。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1个生字,认读“藤”、“哇”、“蚜”三个字。

  2、读课文,自己观察画面,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读课文,自己观察画面,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1、指导学生学习难字“挂、怪”。

  2、初步感知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不能孤立地看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1、指导读音“葫芦”

  孩子们,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个新朋友(出示:葫芦),它是——(出示:两张葫芦图,后面有生字、音节)

  抽生拼音节,你发现了什么?

  2、读题

  你喜欢葫芦吗?有一个人也非常喜欢葫芦,他天天都去看葫芦,总是说——【出示:我要的是葫芦】

  二、初读感知

  是啊,我要的是“葫芦”,让我们一起来当当那种葫芦的人,一起走进田里,那最后我能得到葫芦吗?

  1、请小朋友们轻轻打开课本,用双手捧好书,听老师讲一讲这个故事。【播放:课文朗读】

  2、孩子们,这个故事你想读吗?下面请大家自己读读这个故事,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拼一拼小树叶上的音节,实在有困难,招呼一下老师,我很愿意成为你的好朋友,开始吧。

  三、指导朗读,随文识字

  (一)指导朗读第一小节

  1、(课件出示:细长的葫芦藤雪白的葫芦花可爱的小葫芦)孩子们,这几个词,你会读吗?

  重点教学“藤”:

  延伸:除了“细长的葫芦藤”你还看到过细长的什么藤?

  2、把词语带进句子,谁会读?

  孩子们,这里有个词语,咱们可不能小看了它——【出示:长满了】谁还想读?请你再读一遍。我们一起读一读。

  3、(出示:图片)喜欢它们吗?那么就一起来夸夸它们!(指导读“多么可爱的小葫芦哇!”)

  4、(课件出示:细长的葫芦藤上长满了绿叶,开出了几朵可爱的小花。花谢以后,藤上挂了几个小葫芦。多么可爱的小葫芦哇!)让我们带着心中的喜爱再美美地读这几句话,边读边想,让小葫芦在我们的脑海里生根,长叶、开花、结果。

  5、教学“哇、挂”字,让生发现规律,指导学字。

  【出示:哇、挂】谁发现了规律?——同部件“圭”。

  写好这个部件要注意什么?【出示:动态笔顺】

  我们来温习一遍提手旁的写法,以挂为例,范写挂。【出示:动态笔顺】

  写字前要注意——(三个一:一尺一寸一拳)

  书写两字。

  我们都这么喜欢小葫芦,从哪里看出你们对小葫芦很喜欢,喜欢得不得了呢?(课件出示:那个人每天都要去看几次。)

  谁来读读这句话?

  反问:几天?每天!看一次?看几次!

  强调:对!是每天都要去看几次!

  孩子们,每天都去看好几次,看的`是什么啊?是葫芦藤吗?葫芦花?不是的不是的,看的是——小葫芦,他的眼中只有——,他要的是——

  (二)指导朗读第二、三小节

  1、教学“盯”:

  【出示图片:小葫芦】他深深地被小葫芦迷住了,紧紧地盯着葫芦。孩子们,看这个字

  【出示:“盯”】,(跟读音节),谁来用眼神来盯一盯这小葫芦?让我们也来盯住这些小葫芦。

  2、教学“自言自语”:

  【出示:他盯着小葫芦自言自语地说:“我的小葫芦,快长啊,快长啊!长得赛过大南瓜才好呢!”】

  “自言自语”什么意思啊?谁来读出这自言自语的话?

  3、“长得赛过大南瓜才好呢!”这句话怎么理解?

  他心中的愿望多么美好啊!既然这么喜欢,他最后得到葫芦了吗?请小朋友们轻轻地读课文第2和第3自然段【出示:第2和第3自然段】,读完后小伙伴之间可以交流交流。开始吧——

  蚜虫:是的,蚜虫是一种害虫。它们很小,于是,当种葫芦的人看见叶子上爬着一些蚜虫,心里却是这么想的:(课件出示:“有几个虫子怕什么!”)

  指导朗读:

  有几个虫子怕什么?什么意思?

  是啊,小小蚜虫,仅仅是爬在叶子上,他的葫芦还是完好无缺的,他要得是——,根本就不需要——他根本就没把蚜虫放在心上。

  4、那么,他不在乎,谁会在乎这些蚜虫呢?

  叶子在乎,因为它的汁液正被蚜虫一点点吸取,它正慢慢枯竭。葫芦在乎,因为它的养料正越来越少,它也会慢慢死亡。他的邻居在乎,他不希望种葫芦的人最后什么都得不到。咱们小朋友在乎,因为葫芦是那么可爱,咱们也想让它们变成宝葫芦呢!

  让我们帮着邻居来劝劝吧!

  【出示句子】

  (1)自由读句子

  (2)邻居说——邻居着急地说——叶子害怕地说——葫芦担心地说——我们一起诚心诚意地说——(抽生说,按小组接着说)

  5、种葫芦的人却奇怪了——(出示句子)

  他瞪大眼睛问——他满不在乎地说——

  叶子上的虫子还用治?——什么意思?

  叶子上的虫子还用治?叶子上的虫子不用治啊!就因为这一句话,没过几天,叶子上的虫子更多了。小葫芦慢慢地变黄了,一个一个都落了。

  四、写字指导

  孩子们,小虫不治,变成大病就危险了!下面,我们就来学写一个“治”字(课件出示:治)

  一起读一读这个字;仔细观察他在田字格中的位置,你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学生写字。

  板书设计:

  14、我要的是葫芦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认真观察画面,看懂图意,理解课文内容。

  2、知道植物叶子与果实的关系。懂得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不能孤立地看问题,并且懂得有错就改,不要等到问题严重了而受损失的道理。

  3、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看懂图意,理解课文内容。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知道植物叶子与果实的关系。懂得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不能孤立地看问题,并且懂得有错就改,不要等到问题严重了而受损失的道理。

  教学用具: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出示:我要的是葫芦】

  上节课,我们已经认识了本课的生字宝宝,现在复习学过的词语(出示:词语)

  二、朗读感悟

  学习第一自然段

  1、我们知道有一个人种了一棵葫芦,葫芦长得怎么样呢?【出示:图一】

  2、谁来说说葫芦的生长过程?(出示:葫芦的生长过程)

  3、【出示:我会填】:

  ()的小花()的葫芦藤

  ()的小葫芦()的叶子

  4、那个人看到这么可爱的小葫芦,心情怎么样?怎么做的?【出示:第一自然段】指

  导朗读。

  学习第四自然段

  1、是的,这是一株长得非常好的葫芦,以后一定会长得更好吧,可结果又是怎样的呢?

  【出示:图二】

  2、指导朗读:如果你就是那个种葫芦的人,看到小葫芦一个个都落了,会怎么想?那么就用惋惜的心情来朗读吧!【出示:第四自然段】

  3、【出示:种葫芦的人看到小葫芦都落了,会想些什么?】

  【出示:文中两幅图】进行比较。

  我们先看第一幅图,请小朋友认真观察,哪个小朋友能说说这幅图?下面请小朋友再看第二幅图,看看你发现了什么?看看有什么不一样?

  1、人的表情不一样:一是面带微笑,一是满脸惊讶。

  2、葫芦的叶子不一样:一是绿绿的叶子,一是枯黄的叶子,有的还有小孔。

  3、葫芦不一样:一是挂在藤上,一是掉在地上。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不同呢?请赶快读课文找答案。

  4、你们说得对,长得那么好的葫芦,为什么会变黄、都落了呢?我们去读读2、3段,仔细想一想。

  学习第二、三自然段

  (一)学习第二段

  1、种葫芦的人看到叶子上长了一些蚜虫,那个人是怎么想的?

  【出示:有几个虫子怕什么!

  有几个虫子不用怕。】

  谁知道这两句话是什么意思?

  这两个句子的意思是一样的,你觉哪一句更能说明不可怕呢?请大家把这两句读一读。

  2、他要的是什么?不要什么?我们来听听他是怎么说的?【出示:第二自然段】朗读指导。(理解“盯着、自言自语”)

  3、是啊,他多希望葫芦长得快些,长得大些呀,根本不管叶子上长虫了。你听了他的话,想对他说什么呢?

  (二)学习第三段

  1、种葫芦的人这样做,难怪他的邻居也实在看不下去了,来劝他。【出示:第三自然段】请大家读第三段。画出他不要叶子的句子。

  2、【出示:叶子上的虫还用治?叶子上的虫不用治。】

  知道这话的意思吗?这两句的意思也是一样的,你觉得哪个句子更加肯定地说叶子上的虫子不用治呢?再读读这两句。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1-16

语文教案08-09

[经典]语文教案08-17

语文教案07-22

语文《台阶》教案12-19

语文教案(精选)04-19

语文树教案12-06

语文《荷花》教案11-26

语文赵州桥教案11-28

语文小学教案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