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4-10-04 09:34:23 教案 我要投稿

(精选)语文教案4篇

  作为一名老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语文教案5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精选)语文教案4篇

语文教案 篇1

  一、教学要求

  1、认识14个生字,会写&“卜、又、心、风”4个字。认识1个笔画&“”

  和2个偏旁&“、”。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儿歌。

  3、认识一些蔬菜,了解它们的一些特点。

  二、教材说明

  本课是看图归类识字。通过图帮助学生认识一些蔬菜及名称,通过儿歌帮助学生了解有关蔬菜的特点。让学生认识表示蔬菜名称的汉字,了解有关蔬菜的特点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三、教学建议

  (一)课前准备

  在教室四周摆放上蔬菜,有&“茄子、辣椒、黄瓜、豆角、萝卜、南瓜、白菜、卷心菜、西红柿”。在每样蔬菜旁插上表示蔬菜名称的字词卡片(要注拼音),再在每样蔬菜旁放上一个盒子,盒子里准备若干表示这种蔬菜名称的字词卡片(数量最好与学生数同)。

  (二)认字、写字

  1、认字

  本课14个生字,字音中需注意的是:读准&“菜、藏、捉”的平、翘舌音,读准&“心、藏、风”的前、后鼻音。

  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自主认记生字的积极性。可以让学生自由下位,先仔细观察每种蔬菜,看看、摸摸,然后认读卡片上的字,认识了这种蔬菜的名称后可以从旁边盒子里取一张字词卡片,再去观察另一种蔬菜,取出另一张卡片。学生观察、认读完上位后,教师任意出示一种蔬菜,让学生从自己面前的字词卡片中挑出表示这种蔬菜名称的卡片,举起来带大家读一读。学生在这样较充分的自主活动中,既认识了蔬菜,又认记了生字,而且始终处在一种较为兴奋的状态,有利于将字的音、形、义结合起来。

  2、写字

  本课写字教学要注意&“心”与&“风”这两个字的指导。

  指导&“心”字时,首先让学生整体观察一下,引导学生发现三个点不同的方向、位置及高低。&“”是新笔画,可先启发学生形象记一记:一个人正躺在床上,抬头弯腿在锻炼身体呢,然后范写,注意讲清起笔轻,运笔渐重,到钩之前要顿一顿再钩,最后让学生自己描红、临写,体会写&“心”字的要领。

  &“风”字也可让学生先整体观察一下,整个字如同被风略略吹开裙摆的裙子,写&“”时注意&“丿”尖与&“”的钩底持平,都朝外略斜,写里面&“丿”时要像柳叶轻拂,写&“丶”注意与&“卜、心”的点进行比较,教师边讲边范写,然后让学生自己描红、体会。

  (三)词句

  本课要掌握的词语中有一部分是表示蔬菜名称的,可与前面谈到的识字教学结合进行,有一部分词语是在儿歌中出现的,可结合儿歌的学习进行教学。如&“细又长”,先让学生读读这个词所在的句子,然后让学生看看豆角的样子,学生即可明白。再如&“捉迷藏”一词,可让学生先说说怎么玩这个游戏的,然后读书上有关句子,告诉学生我们吃的萝卜是植物的根,是埋在地底下的,走到萝卜地里,只能看到绿色的叶子,看不到萝卜,萝卜就像躲起来跟我们玩&“捉迷藏”呢!又如&“越”字的学习,一定得结合课文语句&“南瓜越老皮越黄”进行。为帮助学生形象理解这个表示程度逐渐加深的词,教师可绘制一组表现南瓜由小到大、皮色越来越黄的图给学生看,由此,&“越长越大、越老越黄”都能迎刃而解。最后&“风光”一词,结合课文语句和插图,启发学生感受到菜园里成熟的新鲜的蔬菜瓜果五颜六色、光泽诱人,让人看了赏心悦目,心旷神怡。

  (四)朗读

  本课的儿歌是为巩固识字学词服务的。同时,进一步丰富了学生对这些蔬菜瓜果的认识。儿歌语言生动形象,琅琅上口,也非常适合朗读训练。教学时,可放手让学生自由朗读,提示学生看看图,做做手势动作,把各种蔬菜瓜果的'特点表现出来。然后组织儿歌朗读比赛,调动学生朗读的积极性,既检查、交流了朗读情况,又复习巩固了生字新词。

  (五)实践活动

  本课课后练习中安排了一项&“画画连连”,目的是通过涂色连线的方式,帮助学生巩固字词,巩固对本课蔬菜瓜果的认识。在学生完成此项练习后,教师可让学生课后随父母去菜市场认识更多的蔬菜瓜果,将认识的新的蔬菜瓜果用彩笔画下来,再写上名称,然后贴在教室一角,布置一个&“蔬菜瓜果园”,既美化环境,又使学生将认识事物、学习汉字结合起来。

  (六)教学时间

  教学本课可用2课时。

  四、教学设计举例

  片断一

  本片断教学设计注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积极性,依据本课&“看图归类识字”的教材特点,让学生将认识事物与学习生字词紧密地结合起来。

  (一)谈话揭题,提示学法

  1、同学们,今天,老师要带大家去一个地方,什么地方呢、(师当堂板书:菜园里)谁来读一读、看到&“菜”和&“园”,你有什么好办法再见面就能认识它们呢、(可提示学生利用形声字特点来记)。

  2、大家看,菜园里的菜可多啦!下面就请同学们下位,看看、摸摸这些菜,再读读卡片上的字,记住它的名字,确认自己记住了,就从旁边盒子里取一张字词卡片。等到把所有蔬菜名字都记住了,你就上位。

  (二)汇报交流,巩固认字

  1、(师任意举起一种蔬菜)请同学们在自己面前的生字卡片里找出这种蔬菜的名称,然后站起来带大家读一读。

  2、(师出示生字卡片)请同学找出相应蔬菜,然后带大家读读这个词。

  片断二

  本片断教学设计注意充分调动学生朗读的积极性,让学生充分、自主地朗读儿歌,让学生在读中巩固认字,认识事物。

  (一)朗诵比赛

  1、下面,我们要举行儿歌朗诵比赛。请每组选出一名平时朗读有困难的同学参加比赛。

  比赛前,有一段准备时间,请小组成员一起帮助这位选手,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特别是要通过手势、动作表现出蔬菜的特点。通过比赛,不仅要选出最佳朗诵能手,还要选出最佳合作小组。

  2、学生自由准备,教师巡视。

  3、全班交流,进行朗诵比赛。教师注意点拨,肯定学生朗诵的精彩之处。

  (二)课外扩展

  我们平时接触的蔬菜瓜果还有很多很多,感兴趣的同学也可学着课文的样儿,说说这些蔬菜瓜果的特点。

语文教案 篇2

  教材分析:

  课文为我们描述了“我”有一位剪纸技艺高超的姥姥。说她普通,她实在又不普通。一手高超的剪纸技艺,让所有的人都赞不绝口。姥姥手里的剪纸会说话,会传情,永远牵动着“我”的心,让祖孙有了太多的回忆与快乐;说她不普通,她实在又太普通,每天洗衣、择菜、淘米、喂猪,与所有的姥姥一样,朴实平凡,日夜劳作,与外孙相濡以沫,有着浓得化不开的亲情。

  “剪纸”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也是情感的载体。抓住这个主线,披文入情,就能走进姥姥与作者的内心情感世界。本文语言优美,情感饱满,可以通过感情朗读来感受姥姥对“我”的申请以及“我”对姥姥的思念。课文中的插图,形象地表现了姥姥与“我”的融融亲情,教学时应该注意运用和联系,帮助理解课文。

  教学目标:姥姥的剪纸教案教学设计精品第一课时

  1.学会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好词佳句及其表现手法;

  2.依托语词,经历把课文读薄、把课文读厚、把课文读活的`奇妙的阅读之旅;

  3.读出姥姥的心灵手巧,读出姥姥的舐犊情深,读出作者的心梦之境,读出对亲人的感恩、对童年的眷恋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

  在字里行间感受姥姥的心灵手巧、与人为善、舐犊清深,感受对姥姥的思念之情。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 学会生字新词,理解有关词语的意思。读懂“有声有色”的含意。

  2. 读通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一、读题、揭题。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课文,题目叫《姥姥的剪纸》。看老师写课题。作者的名字很好听,叫做笑源,微笑的源头。北方人管外婆叫姥姥,口语就一个字——姥,叫起来很亲切。我们一起学着笑源,来叫一声,姥姥。注意儿化。笑源的姥姥还有一样拿手绝活儿呢!那就是——剪纸。

  二、初读课文。

  这篇课文生字新词比较多,特别还有几个多音字,要力争把它们读准确,把课文读通顺,边读边思考:/article/围绕着剪纸,作者回忆了他和姥姥的哪些往事?

  三、检查生字新词学习情况:

  (出示两组词语,左边一组:啧啧赞叹、刷刷刷刷、悦耳至极、清清爽爽;右边一组:左邻右舍、择菜薅草、喜鹊登枝、牛驮小兔。)

  自己先读读。再指名读。

  1. “刷刷”一词在课文中出现了两次,老师把它们放在了一起,课文中指什么发出的声音?(剪刀剪纸时发出的声音。)

  这种声音你听过吗?感觉怎样?

  这声音带给人的感觉是轻快的,短促的。那么,这个词语应该怎么读?

  这种“刷刷刷刷”的声音在作者心目中真是——悦耳至极,谁来读这个词语?

  2.“悦耳至极”:“悦”为什么用竖心旁呢?看来这种短促、轻快的声音一直钻到了作者的心里去了。)

  3.这种“刷刷刷刷”的声音在作者听来还是——清清爽爽的,读“清清爽爽”这个词语。“清清爽爽”是一种怎样的感觉?

  “爽”在字典中有三种解释。(呈现“爽”的三种解释:① 明朗、清亮;② 率直、痛快;③ 舒服。)你认为清清爽爽的“爽”应该选择哪一种?

  清清爽爽的声音是明朗的、清亮的。搞清楚了“爽”的意思,我们还要会写这个字,拿起笔来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与要求

  1.让学生了解中晚唐社会现实在诗歌中的大致反映.

  2.了解杜牧诗歌中表现出来的诗人对统治者的不满和讽刺,对人民疾苦同情的情怀.

  3.学习诗歌中象征手法的运用.

  一、导入

  以温习《阿房宫赋》导入课文,由此介绍作者.

  杜牧(803-853),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文宗大和时中进士后,曾为黄、池、睦、湖等州的刺史,也在朝中做过司勋员外郎、中书圣人等官。一生仕途并不得意,始终未能施展抱负。

  他的诗、赋和古文都极负盛名,而以诗的成就最高,后人称为「小杜」,以别于杜甫。又和李商隐齐名,并称「李杜」。杜牡以七言律绝见长,俊爽圆淳,并能寓讽喻、感慨于景物之中。他自称“苦心为诗,本求高绝。不务奇丽,不涉习俗。不古不今,处于中间”。咏史诗成就颇高,其中多有诗人深沉的历史感。

  《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江南春》:千里莺鸣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二.研讨诗歌

  1、请一位同学朗读诗歌。

  2、范读诗歌。

  3、指导全体学生朗读诗歌。

  4、自读诗歌,了解诗意,同桌之间可以互相讨论,然后思考下面问题。

  (1)秋高气爽时节,本是大雁翱翔长空、无拘无束之时,可诗中却用“惊”“哀”来形容雁儿,为什么?

  明确:因为有胡人拉弓控弦射雁。

  (2)问题二:颔联中,诗人写汉代的“仙掌”、“长门”,有什么作用?

  明确:起到烘托作用。清凉的月色映照着宫中孤耸的仙掌,在这静寂的画面上飘过孤雁飘渺的身影,失宠者幽居的长门宫,灯光暗淡,在这种氛围中传来几声失群孤雁的哀鸣。这样就把大雁失群后那种凄凉的景象描写出来了。

  (3)问题三:本来春回大地,正是雁儿飞回家乡的好时节,可诗人为什么劝雁儿留在南方?

  明确A.胡人的骑兵还纷纷布满金河一带

  B. 虽然南方人烟稀少,但是食物充分,菰米和莓苔处处都有。

  (4)问题四:综观全诗,可以看出作者对这些流离失所的雁儿们持什么态度?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作者的感情?请说出理由。

  明确:对这些雁儿们是深切同情的。从“须知”“岂逐”可以看出,这是一种在无可奈何中发出的劝慰和嘱咐。哀怜大雁的惊飞离散,想到它们异日的无家可归。这是对流离失所的边地人民无微不至的关切。“须知”“岂逐”,与其说是对雁儿们的深情嘱咐,更象是对边地流民的劝慰与嘱

  咐。

  5、关于题目和写作背景

  唐武帝会昌二年八月,北方回纥部族大举南侵大同太原等地,大肆掳掠,边地人民流离失所,痛苦不堪。诗人当时在黄州任上,听到这个消息,对边地人民的命运充满关切。八月是大雁开始南飞的季节,诗人目送征雁,触景感怀,因以“早雁”为题,托物寓意,以描写大雁四散惊飞,喻指饱受骚扰、流离失所的边地人民而寄予深切同情。

  6、指导学生课内完成背诵。

  三、结语

  通过学习这一首诗,我们可以知道,杜牧笔下的早雁是有寄托的。他表面上是写雁,实际上是写人,即把逃避回纥南侵的'边地写作四散的早雁。这是象征的表现手法。全诗通过写边地人民的苦况,既有对人民的同情,又隐含着对朝廷未能抵抗强敌、安抚百姓的不满,表现了强烈的现实批判性。

  四、布置作业

  《将赴吴兴登乐游原一绝》:清时有味是无能,闲爱孤云静爱僧

  欲把一麾江海去,乐游原上望昭陵

  思考:杜牧这首诗采用了“托事于物”的象征手法,称得上是一首“言在此而意在彼”、“言已尽而意有余”的名篇,请你根据当时的背景,鉴赏这一首诗,说说诗人欲抒发什么感情?

  (附:这首诗是作者于宣宗大中四年(850)将离长安到湖州(即吴兴,今浙江湖州市)任刺史时所作。乐游原在长安城南,地势高敞,可以眺望,是当时的游览胜地。杜牧不但长于文学,而且具有政治、军事才能,渴望为国家作出贡献。当时他在京城里任吏部员外郎,投闲置散,无法展其抱负,因此请求出守外郡。对于这种被迫无所作为的环境,他当然是很不满意的。在这样的情况下写下此诗。

  五、板书设计(略)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学习抓住事物的特征进行观察;

  2.体会用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说明事物;

  教学重点及难点:

  1、理解说明的顺序。

  2、体会用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说明事物。

  3、学会写简单的说明文。

  德育目标:

  1、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的良好心理品质。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学,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大自然是丰富多彩的。它既有五彩缤纷的自然景观,又有千姿百态的花鸟虫鱼,还有形形色色的飞禽走兽。同学们可能看过中央8台播放的《动物世界》,平时对小鸡、小鸭、小狗、小猫等小动物有着浓厚的兴趣。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说明文就介绍了一种非常有趣的小动物——松鼠。

  二、文体介绍

  本文是科学小品文。科学小品文是说明文的一种,采用某些文学的表现手法。它短小精练,资料可靠,数据确凿,力求知识的科学性;它玲珑活泼,有丰富的联想和想像,可叙述,可描写;它力求生动,多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把科学融于艺术之中,富于情趣,引人入胜。

  三、检查预习

  1作者

  布丰(1707~1788年)法国博物学家,作家,进化思想的先躯者。从小受教会教育,爱好自然科学。他用40年时间写成了36卷《自然史》。这是一部博物志,包括《地球形成史》《生物史》《人类史》《鸟类史》《爬虫类史》《自然的分期》等部分,对自然界作了唯物主义的解释。

  2检查预习,指名学生读准下列生字词

  驯(xùn)良 矫(jiǎo)健 蛰(zhé)伏 苔藓(táixiǎn) 缨(yīng) 圆锥(zhuī) 榛(zhēn)子 榉(jǔ)实

  四、初步阅读,整体感知

  2初步阅读课文,思考

  这篇文章的说明对象是什么?特点是什么?如何分段?

  对象:松鼠

  特点:漂亮、驯良、乖巧(在本文中有讨人喜欢、聪明、心灵手巧的意思)

  3、依据说明文的结构特点,根据以下提示,理清文章的层次,并标明各段的起止点:

  第一部分( 1 ):总写松鼠的特点 总

  第二部分( 2--5):分别介绍松鼠的特点。 分

  第三部分( 6 ):补充介绍松鼠的用途。

  4围绕这三个特点,文章中间是怎样具体、分别体现的?

  分析文章:

  (1)找出关于松鼠的几个词语,哪些是直接写的,哪些不是?

  这三个词语能否调换顺序?为什么?

  提示:不能,观察顺序由外到内,为什么采用这种顺序,与下文第2—5自然段内容相照应。

  (2)这些词语分别与下文哪些段落相对应?(分层)

  (3)教师示范分析第二小节

  写松鼠漂亮的外形。 (从两方面来写“漂亮”和“最不像四足兽”)

  (4)学生按照教师的方法分析松鼠驯良、乖巧的特点

  学生思考、交流

  教师明确

  ① 写松鼠驯良的习性。

  (1)活动的范围

  (2)活动的时间

  (3)主食及寻食习惯)

  ② 写松鼠乖巧的个性 。 (从聪明警觉,轻快敏捷两方面写的。

  ③ 写松鼠筑窝。 (从环境选择,搭窝方法,窝口特点三方面写的。)

  ④ 写松鼠是有用的动物。(从松鼠多产,皮毛的色泽、肉、尾毛和皮的.用途三个方面来说明的。)

  小结:这篇科学小品文采用总分的结构模式,先总说了松鼠“漂亮、驯良、乖巧”的特点,然后具体介绍了松鼠的特征,补充说明了松鼠的用途。让人一目了然。

  五、品味语言

  科学小品文的语言生动形象,请同学认真品读文章,从文章中找出写的生动形象的句子。(学生轻声朗读并划出相应句子)

  人格化的描写,赋予松鼠人的习性

  拟人化的手法:

  肖像:清秀的面容

  动作:练跑、搬、放、编扎、、挤、踏

  感情:会恨会恼

  习性:驯良、乖巧

  六,比较阅读

  我们再来看一篇介绍松鼠的文字,想一想两篇在语言上有什么区别,你更喜欢哪一篇,为什么?

  又称灰鼠、普通松鼠。哺乳纲,啮齿目,松鼠科。体中型,长20-30厘米,尾20多厘米,尾毛蓬松。体毛多灰色,有的赤褐,腹面灰白色,冬季耳尖生出毛簇,耳壳灰黑色。前后肢均发达,前肢4指,后肢5趾,指(趾)端钩爪锋利,便于攀登。行动敏捷,善于在树枝间穿行、跳跃,嗜食松子、胡桃等果实,有时也食昆虫和鸟卵,冬季有贮集食物的习性,为森林害兽。可用树叶等筑巢,有时也用鸦、鹊废巢安身。每年产仔1~4窝,每窝5~10仔。尾毛可做笔,毛皮可制衣。我国东北分布最多,西北等地也有出产。

  明确:这段文字采用平实说明,而课文采用了拟人化得手法,赋予松鼠人的性格、动作,使文章生动形象。

  七、本课小结

  本文用细腻的描述,文艺的笔调,准确生动地说明了松鼠漂亮、驯良、乖巧的特点,表现松鼠是一个“很讨人喜欢”的动物。

  八、课后作业(学以致用)

  学习本文后,请你仿照本文抓住动物的特点,按照一定顺序,生动形象的描述一种你喜欢的小动物,字数300字以上。

  九、板书设计

  松鼠 启示:

  (一)、总说特征: 漂亮、驯良、乖巧

  1)说明要抓住事物特点

  外形—漂亮

  2)要言之有序

  (二)、分说特征 习性——驯良

  3)运用拟人手法

  (总分 性格——乖巧)

  4)仔细观察事物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1-16

语文小学教案01-03

语文教案【经典】09-23

语文教案【精选】09-27

语文教案[经典]08-31

[精选]语文教案09-09

语文教案(经典)08-24

(精选)语文教案12-09

语文《荷花》教案11-26

语文树教案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