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4-11-10 12:23:31 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大全(6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6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教案大全(6篇)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认识“坡”等12个生字。会写“吗”等6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初步了解“燕子低飞、鱼游出水面、蚂蚁搬家”与下雨的关系。

  教学重点:

  1、掌握本课的生字词。

  2、知道燕子低飞、鱼游出水面、蚂蚁搬家等自然现象

  教学难点:掌握“低、游”的字形结构。

  教学准备:学生按照预习卡的要求预习,教师做好课件。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认识“坡”等12个生字。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今天老师一上课就给同学们带来了你们最喜欢的动画片。(播放动画片)

  2、动画片看完了,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3、有一个作家把这个有趣的故事写下来了,这就是我们的第16课《要下雨了》。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一、板书:要下雨了

  4、诶,这题目“要下雨了”与“下雨了”意思一样吗?(不一样,要是将要,快要的'意思。要下雨了是将要下雨;下雨了是雨已经下来了。)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1、请同学们打开书,借助拼音,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次。

  2、再读一次课文,在自然段前标上序号。

  3、同桌交流:选自己认为读得最棒的句子读给同桌听听,或选自己认为比较难读的句子,请同桌读一读。

  4、检查读书情况。谁能够勇敢地读给大家听一听呢?(在听的过程中教师予以评价。

  5、通读全文,字字读得响亮,做到不漏、不添、不错。

  三、趣味识字,寓教于乐

  1、看到大家读书这么认真,瞧,生字宝宝忍不住要和大家交朋友啦!

  出示:山坡割草很闷伸腰大喊潮湿

  虫子消息搬家一阵哗哗哗(给红字注音)

  2、请同学们来当当小老师,说一说你觉得读哪个字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

  3、生字宝宝想知道小朋友是怎么认识他们的?

  本课合体字居多,可利用形声字的规律识字,同时可用熟字带出生字。

  4、通过多种形式认读(指名读,齐读,开火车读。)

  5、通过“帮字宝宝找妈妈”的识字游戏巩固生字。

  将生字贴在黑板上,师扮演妈妈:山坡山坡坡坡坡,你在哪?

  学生从黑板上找到相应的字,大声回答:山坡山坡坡坡坡,妈妈,我在这。

  四、指导书写“吗,吧”

  由于吗和吧的口字旁我们已经练写过,这两个字只需提醒正确的笔顺,并主意左窄右宽,老师范写,就可让学生自己描红,书写。

语文教案 篇2

  第二课时

  一、写作成果展示

  (一)以小组为单位,围绕一个话题,同学自由发挥想象,开展故事接龙活动。(课前准备,组长分配好任务)

  要求:

  1、一组一个话题、人物,如“有人摔倒了”、“那一天,我遇到了他(她)”、“一个外星人站在我面前”等。

  2、小组同学依次接龙,每人至少说一个完整的句子(或一个情节),承接上面的内容,时间每人2分钟,到结尾的同学要完成一个完整的故事。

  3、每组推荐一个同学把故事完整的复述下来,在全班展示,比一比谁的更精彩。

  4、评说:对每组的故事进行评价,结合故事的组成要素分析,学会写故事。

  二、练笔实践

  1、在你的身边或社会上,每天都在发生着各种各样有趣的或有意义的事。以某一件事为素材,展开合理的想象,自拟题目,写一篇故事。不少于600字。

  2、我们熟悉的各种事物,都可能引发故事,比如眼睛、头发、嘴巴,比如书包、校服、手机,又比如军训、旅游、社会实践活动,等等。这些物或事一定有不少值得挖掘的地方,有不少出人意外的富有戏剧性的故事。以《XXXXXXXXXX的故事》为题,写一篇作文。不少于600字。

  要求:

  1.当堂作文。

  2.推荐作文评讲。(1)同桌互评。(2)教师点评。

  3.布置作业:同桌间互换作文修改。

  4.将推荐的佳作投影出来全班点评,修改,再打印出来供大家分享。

  【范文引路】

  书包的故事

  裤腿书包

  我爷爷的书包是个裤腿书包。那时候,爷爷很想上学,可是家里很穷,兄妹多,买不起书包,交不起学费,在爷爷再三央求下,祖奶奶把祖爷爷穿旧了不用的粗布裤子,剪下一条裤腿,缝住一头,另一头缝了根儿布条,就成了爷爷的书包,上面补丁摞补丁,可爷爷却视为珍爱之物!书本买不起,就自己用线把草纸装订起来,做成手抄本!即使这样,爷爷也只能上到二年级,就辍学了。

  花布书包

  爷爷有了自己的教训,坚决不想把自己的悲剧在爸爸身上重演,一心想让爸爸上学,可是,家庭无收入,穷啊!一次,爷爷狠狠心,把家中的口粮挤下来,挑着两筐红薯,走了40多里山路,卖钱,买了二尺布做了个书包,这就是爸爸的宝贝——花布书包。为此,爷爷在山路上摔了一跤,手上至今还留着划伤的疤痕。现在,柜橱里的那个背带都快拧成麻花的单薄的小布兜和里面那两本写着密密麻麻的小书,爸爸说什么也不舍得扔呢!因为那饱含着爸爸上学时的快乐与艰辛啊!

  多功能书包

  我的书包嘛是多功能书包:颜色鲜艳,质量上乘,功能齐备,有装书的地方,有放文具盒的地方,还有放水壶的地方。

  书包不仅颜色鲜艳、容量超大,而且在设计上还做到了轻巧、舒适。瞧,书包的双肩带和背部都垫上了海绵,背起来减轻了不少压力。再看里面的书有彩图,有插画,个个装订精美,内容丰富。

  告诉你们,这样的书包,我可不止一个哦!每年换一个,年年换年年新。

  是啊,小书包,大见证,我们的生活真是芝麻开花——节节高。

  名师总评这篇文章有以下几点值得借鉴

  (1)构思巧妙。文章用三代人所用的书包,讲述三代人不同的生活故事,三代人不同的生活故事又反映了社会的向前发展,人们生活的提高这一主题,起到以小见大的`作用。

  (2)妙用小标题。三个小标题打上了不同时代的烙印,“书包”的变迁正反映了时代的变化;三个小标题的运用使文章的结构清晰而严谨。

  (3)结尾点明主旨。小书包,大见证——社会岁岁新,生活节节高。

  教学目的:

  一、能够将故事叙述完整,并通过故事刻画出人物的特点。

  二、发挥联系与想象,丰富故事细节,写出情节波澜,增加故事的吸引力。

  三、写故事在突出情趣的同时,能够给人以启迪,引发读者对生活、生命的思考。

  教学重点:学写故事

  教学难点:故事给人启迪

  教学过程:

  一、理解莫言对故事的论述,激发学生写作故事的兴趣

  我是个讲故事的人。因为讲故事我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我获奖后发生了很多精彩故事,这些故事,让我坚信真理和正义是存在的。今后的岁月里,我将继续讲我的故事。——莫言

  引导学生理解作家表达的观点:莫言认为,讲好故事也能获得巨大的文学成就,故事里面有真理和正义,一个人可以将终身讲故事作为自己的生活方式与人生追求。

  在此基础上,请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和阅读故事的体验,用几句话说说对“故事”的理解,如什么是故事,阅读故事有什么用,也可以分享自己阅读或写作故事的感受。

  二、教师讲授故事写作的基本要求

  学写故事,其实就是考察学生构思能力和写作能力。评价一个故事的好坏,主要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你的故事是否耐看、耐人思考;二是读者能不能通过你的文笔获得一种精神享受。那么,我们如何写好一个故事呢?

  (一)主题要鲜明且典型

  你的故事是一个关于什么主题的故事,如亲情、友谊或其他的社会现象。确立了主题就确定了故事的中心内容。有时一个故事会有多个主题,这时你必须根据你对事件的把握找出最能吸引人的主要事件作为你故事的主题。

  (二)结构完整,有头有尾

  写故事,一定要交代清楚记叙的六要素。开头部分要用简洁的语言介绍清楚何时、何地、何人,将要去做何事;中间部分要详细具体地叙述故事发生、发展的经过,叙述中还要抓住主要的人和事;结尾部分要交代清楚故事的结局,或加上自己的感悟等。

  (三)情节要曲折而有致

  要想写好一个故事,要尽可能避免平铺直叙,可以在情节中设置一些小悬念,增加一些波折,或使结尾出人意料等。如蒲松龄的《狼》,篇幅不长,但写得一波三折,中间还设置了一些小悬念,读来引人入胜。

  (四)塑造人物,个性鲜明

  故事中一般还要有人物,而人物主要通过其性格或形象来体现故事的意义。因此,故事中的人物一定要有血有肉,形象丰满,有趣味。如《孙权劝学》中,吕蒙就是一个个性鲜明、形象生动的人。由借口“军中多务”不肯读书,到“乃始就学”,到“非复吴下阿蒙”,乃至令人“刮目相看”,表现了他听从劝告、学有所成的进步过程,也体现出他志趣的发展变化。这样写,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五)联想想象,丰富情节

  设定故事情节后,可以通过适当的联想与想象去丰富细节,使情节更加曲折,人物更加生动。如《卖炭翁》中,作者对卖炭老人的外貌和心理做了细致的描绘,特别是“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一句,将老人的艰难处境和矛盾心理刻画得如此真切,催人泪下。

  三、布置写作题目,进行写作实践

  在你的身边或社会上,每天都在发生各种各样有趣的或有意义的事。以某一件事为素材,展开合理的想象,自拟题目,写一篇故事。不少于600字。

  提示:

  (一)选材

  可以写身边或社会上发生的事情,也可以写给自己印象深刻的事情。

  (二)立意

  可以表现暖心的故事,歌颂真善美;可以揭露骗局,抨击假恶丑。

  (三)选择的某事件只是一个基本素材,可以在此基础上加入合理的联想和想象,丰富某些细节,增加情节的曲折性,使故事更吸引人。

  (四)写完后读给别人听,看看是否能够吸引他们,并参考他们的意见作出修改。

  四、选取生活故事,进行综合写作实践

  明确要求:围绕写作实践题,以生活中的各种事物,引发一则故事,以《的故事》为题,写一篇作文。

  结合写作提示,指导学生进行构思:

  第一步,将题目补充完整,再去写故事。填充的词语既是故事情节的核心要素,也能引发故事的题目意蕴。如《窗的故事》,透过这一扇“窗”能够看到什么?如亲情、友情、爱情、师生情,又如善恶、美丑、是非,等等。

  第二步,列写作提纲,构思主要情节,设计情节的波澜起伏。以《窗的故事》为例:

  开端:根据情节设置人物,设计主要人物与次要人物如何出场,适当运用环境描写,再现故事场景。

  发展:描述关键事件,打破主人公生活的平衡,激起主人公恢复平衡的愿望;通过情节发展,激活不自觉的愿望,与自觉的需要发生矛盾。

  高潮:将主人公送上满足愿望的求索之路,矛盾冲突激化,表现冲突场景。

  结局:矛盾冲突得到戏剧化解决,设计一个耐人寻味的结尾。

  第三步,发挥合理联想与想象,丰富故事细节,凸显人物个性。结合《窗的故事》,重点围绕小说高潮部分进行片段练习,写好后展开讨论,说说哪些细节准确传神,能够表现人物的个性特征,推动情节的发展。

  五、学生课堂写作实践

  六、板书

  写故事的基本要求:

  主题要鲜明且典型

  结构完整,有头有尾

  情节要曲折而有致

  塑造人物,个性鲜明

  联想想象,丰富情节

语文教案 篇3

  【学习目标】

  1、认识8个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体会作者丰富生动的语言,感受乡村孩子淳朴自然、欢快清新的童年生活。

  3、积累文中的优美语言。

  【课前准备】

  教学挂图。

  一、导入课题

  同学们,你们有过乡村生活的经历吗?想了解乡村孩子的生活是怎样的吗?那我们就一起来读读《麦哨》这篇课文,读完后,相信你一定有美好的感受。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注意“应”“和”“乐”多音字在本课的读音;注意“肺”“嚼”“裹”的字形特点。

  2、同桌互读课文,想一想:

  课文描写的乡村孩子的生活是怎样的?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乡村孩子淳朴可爱,乡间景色美丽亲切,孩子的活动丰富多彩,孩子的情感热烈活跃)

  3、同桌交流,小组交流。

  三、细读课文,品味语言

  1、默读课文,画出你最喜欢的部分,试着有感情地读一读。

  ⑴那一张张红扑扑的脸蛋,蒙上了一层晶莹的细汗,犹如一朵朵沾满露珠的月季花。

  (这是一个比喻句,这里把“孩子们的脸蛋”比作了一朵朵晶莹剔透的'月季花,这样形象生动的语言,会产生一种意境的美)

  ⑵

  金黄的油菜花谢了,结出了密密的嫩荚;黑白相间的蚕豆花谢了,长出了小指头似的豆荚;雪白的萝卜花谢了,结出了一蓬蓬的种子。

  (这是一个排比句。作者通过细致的观察,将一个五彩斑斓的田间世界再现出来,同时也蕴涵着一种丰收的喜悦)

  ⑶草地柔软而有弹性,比城里体育馆的垫子还要强,这简直是一个天然的运动场!(“简直”表示完全如此,这里运用对比、比喻的手法形象地写出了草地的茂密、柔软,也写出了孩子们的玩耍是那样地贴近自然,更写出了作者由衷的赞叹。阅读时,要读出赞叹的语气)

  ⑷把你最喜欢的、感受最深的部分读给大家听。

  四、感受全文,积累语言

  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五、课外拓展,丰富语言

  按照本组课文的读书方法,阅读选读课文中的《可爱的草塘》和《同步阅读》中的相应文章。

语文教案 篇4

  [词语超市]

  “读一读,记一记”是让学生更多地从课文中积累好词语。学生会认会读即可。

  “读一读,写一写”中出现的词语和成语,距离学生的实际生活较远,又脱离了具体的语言环境,应侧重让学生会读、会写、会讲。读时可采用大面积指读的方式,既了解学生掌握读音的情况,又便于个别指导。书写时要提醒学生注意字的正确笔顺。

  [金钥匙]

  本单元四篇课文为我们塑造了一组英雄形象。在作者的笔下,他们个性鲜明,栩栩如生。阅读时,我们要学习文章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要想让人物形象具体生动,可以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进行直接描写,也可以通过人物对比或利用周围特殊环境的烘托间接描写。

  写人一般要刻画人物的容貌、身材、穿戴等特点。描写外貌,不宜千人一面,要因人而异,根据表达的需要有重点地写,必须学会抓住人物与众不同的`特点,灵活地描写人物的外貌——既可以用一般文字集中介绍,又可以穿插在事情的全过程中多次描写,力求用较少的笔墨勾画出人物的外貌特征,反映出人物的年龄、职业、生活经历和个性等特点,给人以鲜活感觉。

  精彩的语言描写,能让读者从中看出人物的个性特点来。写人物的语言,还要辅以恰当的动作、神态等描写,这样写语言会更生动形象。

  准确的动作描写,能体现出人物的思想感情和个性特征。描写人物的动作,既要写出做了什么,更要写出怎么做的。首先,要精选动词,把动作写准确具体;其次,要写出人物的连续动作;然后,尽力写出人物的动作细节,反映出个性风采。为了突出重点人物的形象,可以巧妙地运用侧面描写,写一写生活环境或其他人物,能深化主题,更能丰满人物形象,展示个性风采。

  [读谚语]

  这里安排了一则河北农谚。教学时应指导学生多查找相关资料,了解各句的具体意思。多读几遍。应提醒学生,这则农谚适用于华北地区,可能与本地实际情况有些出入,可让学生搜集本地农谚,在课堂上交流。

  [自主阅读]

  “自主阅读”向学生推荐的是黄厚的《风雪大青山》。讲述的是八路军为了抗日,一边跟凶恶的敌人作战,一边和恶劣的自然环境抗争的感人故事。目的是引导学生了解自然环境描写在文章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时可引导学生阅读体会,作者是怎样一步步具体表现出风雪之大的。

  (先是写雪大:“狂风大作,层云密布”,雪片大如棉桃,“对面三尺不见人”;然后写风狂:“山呼海啸般卷着雪花旋转着”“稍不小心,就有被吹下马的危险”;接着又写了天冷:“雪片变成了银针似的雪粒,打到脸上,扎得生疼”。)

  在此基础之上启发学生讨论: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战士们胜利地完成了转移的任务。之后思考:读到这里,你在想什么?文章什么地方给我们的印象最深?深化孩子对文章的理解。

  [语文生活]

  这次“语文生活”的重点是“英雄在我心中”。由本组四篇课文中栩栩如生的英雄人物形象,激发学生讲述英雄故事、学习英雄事迹的兴趣。

  在孩子们心中都有自己崇拜的英雄,可引导学生把他们心目中的英雄事迹生动形象地讲出来,不仅要讲清楚、讲具体,还要想一想应该怎样讲述,才会打动别人。

  可以组织班级故事会进行交流。其他同学进行评议。从内容是否清楚、具体、是否能打动人、语言是否准确通顺等方面进行评议。教师要注意面向全体,使学生都能得到参与活动的机会。

  根据同学们所讲述的内容,提示学生写一下你心中的英雄:他们有什么可以让你感动的事迹,你想做什么样的英雄?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选好材料,确定自己要写的内容。

  ——明确要求。一要内容具体,二要语句通顺,三要感情真实。

  ——指导构思。组织学生交流,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打算怎样写,听一听其他同学和老师的建议。

  ——当堂习作。教师随机指导,及时发现学生习作中的优点并进行鼓励,针对有代表性的问题进行指导,并引导学生写完后自读自改、小组评改。

  ——讲评习作。可选一篇较为典型的学生习作,请全班学生共同评议,肯定优点,指出问题。还可以让学生读一读自己习作中最满意的段落,请其他同学进行赏析。

  ——修改习作。可讲一些关于“好文章是改出来的”“文章不厌百回改”的事例,使学生明确修改在作文中的重要意义,指导学生对自己的习作进行修改,直到满意为止。教学时,可以先让学生自主阅读,而后让学生汇报。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了解陈涉起义这一伟大的历史事件。

  2、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

  3、熟悉课文,疏通文意。

  4、理解使动、意动、为动用法。

  过程与方法

  1、认识陈胜、吴广农民起义的原因、过程及其历史必然性。

  2、把握本文运用对话及对话时的语气来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起义的经过及其历史意义。

  2、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和自学能力。

  教学重点:

  1、懂得文中实词“为、当、行、次……”的意思,虚词“之、以、固”等的用法。

  2、初步了解文言文中一词多义、万分省略等到语言现象。

  3、领会课文运用对话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特点。

  教学难点:

  1、学习运用自然环境描写来烘托人物的手法,体会细致形象的描写。

  2、认识陈胜、吴广农民起义的原因、过程及其历史必然性。

  3、把握本文运用对话及对话时的语气来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

  教学课时:三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秦始皇统治时期,大规模地兴建宫殿和陵墓,以及筑长城、修驰道,对匈奴和南越的用兵,耗费了大量的人力和财力,极大地加重了人民的徭役和赋税负担。同时,还制订严刑酷法,使人民动辄触犯刑律。秦二世继位后,赋敛益重,致使天下困疲不堪,人民陷于深重的苦难之中。“‘官逼民,民不得不反’,在这样的残暴统治下,爆发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这就是陈胜、吴广领导的大泽乡起义。而司马迁却对这次农民起义给予高度的评价。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

  二、资料交流:

  司马迁,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其父司马谈也是著名思想家。在《史记》草创未就之时,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解,被捕入狱.受腐刑。后发愤著书,完成《史记》。

  《史记》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纪传体通史。叙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共130篇,分“12本纪、10表、8书、30世家、70列传”五部分。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本纪”叙述历代最高统治者帝王的政迹; “世家”主要叙述贵族侯王的历史;“表”是各个历史时期的简单大事记; “书”是个别事件的始末文献; “列传”主要是各种不同类型、不同阶层人物的传记。

  三、介绍文言文的学习方法:

  1、读

  2、译(借助注解和工具书疏通文意)

  3、理解感悟(把握内容、挖掘内涵)

  4、掌握古汉语知识与古文化常识。

  四、整体感知:

  1、教师示范朗读课文,学生听读,掌握字音和节奏。

  明确下列汉字的读音:

  阳夏( jiǎ ) 辍耕( chuò ) 鸿鹄( hú ) 闾左(lǚ ) 适戍(zhé shù ) 当行(háng) 度已(duó ) 数谏(shuò jiàn)罾(zēng )间令(jiàn ) 篝火( gōu ) 忿恚(huì) 果笞( chī ) 宁有(nìng )攻蕲( qí ) 铚、酂(zhé zàn ) 柘、谯(zhè qiáo )千骑( jì )社稷(jì ) 怅(chàng)

  嗟(jiē) 鹄(hú) 酂(zàn) 柘(zhè) 度(duó)烹(pēng) 徇(xùn)陈胜王(wàng ) 披坚执锐(pī)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把握大意。

  五、新课讲授:

  1、全班朗读第一段

  2、自读自译:辍耕之垄上:辍,停止;之,到、往。若为佣耕:若,你;

  3、提问理解

  ⑴、陈涉是什么出身?

  明确:“佣耕”之民,却入世家——反秦大业“由涉首事”,“其所置遣侯王将相竟亡秦”,故入“世家”。正如项羽反秦首功,列入“本纪”一般。

  ⑵、他与一般的农民有何不同?

  明确:这一段从籍贯、身世、志向等方面来介绍陈胜。(1)“与人佣耕”,表明陈胜是个被剥削受压迫的穷苦农民;(2)“怅恨久之”,说明他对所处的贫困地位的不满;(3)“苟富贵,毋相忘”,表达出他有福同享的思想意识;(4)“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用形象的比喻说明了他的远大志向。

  4、全班朗读第二段“二世元年七月……法皆斩”

  5、自读自译:闾左:借代贫民;次当行:编在戍边队伍中;会天大雨:会,正逢;度已失期:度,考虑,心里想;

  6、提问理解:这几行文字告诉了我们哪些事情?

  明确:一是秦朝徭役繁重,民众苦不堪言;二是秦朝严刑酷法,百姓战战兢兢。这样的高压统治还妄言千秋万代,真如痴人说梦一般。三是陈胜吴广有一定的组织才能,可谓是拥有造反的本钱了。

  【作业布置】: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上回讲到,九百谪戍之徒,因雨误期,按秦律当斩。此时到了性命攸关之际,正是英雄人物涌出之时。正是这一场大雨,引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场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大泽乡暴了动。

  二、新课讲授:

  (一)、学生疏通文意,理解大意。

  (二)、分析课文内容:

  1、农民起义的原因是什么?在段中画出句子。

  明确:农民起义的直接原因是苛重的兵役和残酷的刑法,“发阁左适戍渔阳九百人”,一次征发就有900人,可见摇役之重;“失期,法皆斩”说明秦朝法律的苛酷,从而表明起义是被逼的。

  2、陈胜、吴广谋划起义的主要策略是什么?

  明确:先提贤君公子扶苏可以利用,以宗法观念掀起人民反抗秦二世的情绪,并争取人民的支持,分化统治者内部力量;再提深受楚国人民爱戴的`名将项燕,以其名义发动起义,具有号召力,又可燃起人民对秦灭楚的复仇火焰。两个策略,反映陈胜对时局的关注和精到的智识。

  3、陈胜、吴广为谋划起义作了舆论准备,是怎样的?有何作用?

  明确:陈胜、吴广用“鱼腹藏书”和“篝火狐鸣”制造陈胜要做王的舆论,主要作用是“减众”。

  4、本段中对人物的刻画主要采用什么描写方法?

  明确:刻画人物以对话为主,运用语言、动作、外貌描写刻画了陈胜、吴广的革命精神和非凡的才干。

  课堂小结:第2自然段作者交代了起义地点、有利条件等起义背景,又进一步描写陈胜。吴广谋划起义的过程,最后达到了“威众”的目的,显示了陈胜、吴广的智慧,也反映了我国农民起义发动时期的特点。

  三、熟读背诵。

  【作业布置】:熟读背诵第二段

  第三课时

  一、导入新课:

  陈胜吴广大泽乡率九百戍卒起义,这支农民起义军的命运会如何发展呢?要知道他们即将面对的是一支虎狼之师。

  秦灭六国靠的就是这支战无不胜的大军。自商鞅变法以来,强大的秦军通过一次次战争消耗东方列强的军事力量。在130年的时间里,秦军歼灭六国军队160多万。到公元前230年的时候,再也没有对手能够与秦军抗衡,秦王嬴政就此发动了大规模的统一战争。

  十年统一战争期间,六国军队的伤亡总数超过了200万。这是一个令人震惊的数字。公元前221年,最后的齐国不战而降,秦军挺进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临淄。至此,战国时代结束,秦帝国诞生了。

  二、新课讲授:

  (一)、疏通文意。

  (二)、讲析课文:

  1、这一段写了哪些内容?

  明确:写了三方面内容,A并杀两尉,B为坛而盟,C.胜利进军。总的来说是叙述了发动起义到建立张楚政权的经过。

  2、第3段开头交代了几个场面?有何用意?

  明确:开头交代了“并杀两尉”“召令徒属”“为坛而盟”这三个场面,“并杀两尉”是为了扫清障碍,“广故数言欲亡”“故”表明用计,目的是激怒将尉“答广”“尉果符广”“果”表明计划成功,“剑挺”写出将尉的凶残,接着用“夺”“杀”“佐”“并杀”连着四个动词,生动形象地表现陈胜、吴广面对强敌,奋勇杀敌的斗争精神。“召令徒属”慷慨陈词,几句话简洁精炼,说理中肯,具有强烈的鼓动性和号召力。再次体现陈胜的胆识和才智。文中在描述这两个场面后,插入一句议论“从民欲也”,表明起义正是人心所向,对“为坛而盟”的描写,则显示了简朴隆重的气氛。

  3、课文后半部分哪些词语体现了起义军的胜利进军情况?

  明确:“攻”“下”“收”“皆下”等动词,表明陈胜、吴广起义势如破竹,所向披靡,结尾一句进一步反映起义的影响之大。

  4、齐读课文第3自然段。

  三、品读、拓展:

  1、背诵下面句子,并理解在文中的作用

  (1)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起义的直接原因)

  (2)天下苦秦久矣(起义的根本原因)

  (3)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

  (4)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

  (起义的舆论准备)

  2、试从课文内容归纳分析陈胜的性格。

  四、布置作业:课后研讨与练习。

语文教案 篇6

  内容预览:

  23.游恒山记

  教学目标:

  1、积累翳策跻等实词的含义。

  2、理清作者的记游顺序,体会其条理分明的记游特点。

  3、学习作者不畏艰险,勇于攀登的精神。

  教时安排:1课时

  课前准备:

  1、朗读课文,做到读准音,读顺句。

  2、借助资料,了解徐霞客及其《徐霞客游记》。

  3、多媒体课件。

  学习过程:

  一、 谈话导入:

  1有这样一部著作,这是我国一部著名的古代游记,也是一部我国地理学名著。它凝聚了作者三十多年的旅游勘察汗水。这部著作就是《徐霞客游记》这部著作被誉为千古奇人的千古奇书。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选自这部著作的文章------《游恒山记 》。多媒体展示作者及文字图片资料。

  2作者简介

  徐霞客,明代伟大的地理学家、旅行家。名弘祖,字振之。明南直隶江阴马镇南阳岐人。生于万历十四年十一月二十七日(1587年1月5日),卒于崇祯十四年正月二十七日(1641年3月8日)。他博览群书,鄙弃权贵,摒绝仕途,矢志考察山川地貌奥秘,徐霞客在旅途中,三十年如一日,每天晚上休息之前,把当天见到的听到的都详细记录,即使在荒山野林里露宿的日子,也总是在篝火旁,伏在包袱上坚持写日记。公元1641年徐霞客去世后,留下了大量日记,这实际上是他的地理考察记录。经过他的实地考察,纠正了过去地理书上记载的错误,发现了过去没人记载过的地理现象。像古代地理书上说岷江是长江的上游,徐霞客经过考察,弄清楚长江上游不是岷江而是金沙江。又像他在云南腾冲打鹰山考察的时候,发现了那里曾经发生火山爆发的遗迹,他在游历中考察最多的是岩溶现象,在桂林七星岩,他对那里千姿百态的石钟乳、石笋、石乳等地形,进行了详细的记载。这是世界上最早研究岩溶现象的记录。后来,人们把他的日记编成一本《徐霞客游记》。这部书是我们著名的古代游记,也是我国古代地理学上的宝贵文献。这是他在三十年的科学实践中,以惊人的毅力,敏锐的'观察力和朴实的文字,记下行履所至,观察所得。徐霞客注重实践、不畏艰险、献身科学的精神得到后人的崇敬。

  二、检查字的读音

  风翳(yì)净尽无攀跻(jī)劳虬(qiú)松萦(yíng)回

  杰坊(fāng)官廨(xiè)拾(shè)级庑(wǔ)门

  穹(qióng)碑攀蹑(niè)仰眺(tiào)槎(chá)枒(yā)

  辄(zhé)断折若堕(duò)洪涛汩汩(gǔ)不能出 久之棘(jí)尽

  俯瞰(kàn)山麓(lù)龙山西亘(gèn)比肩连袂(mèi)

  下扼(è)沙漠不啻(chì)崖隙(xì)

  三、疏通文意

  1、 读课文,小组合作完成文意的疏通这一学习任务。

  2、 交流在疏通文意过程中所产生的疑难问题。由组长汇报,组员补充。

  3、全文分四段:

  第一段:略写出发的时间和天气情况。

  第二段:详写上山登顶的经过,体现了作者不畏艰险,勇于探索的精神。是全文的重点。

  第三段:写登顶后远眺所见周围的景物。

  第四段:写从西峰下山至飞石窟的情况

  四、 合作探究

  1、 速读课文,划出作者登山所经过的地方,并绘制作者登山示意图。

  明确:作者上山经过了望仙亭、虎风口、朔方第一山牌坊、寢宫、飞石窟、北岳殿、会仙台等地方。示意图略

  2、 划出文中标明里程的句子,想一想,作者这样写的用意?

  明确:一里,又一里,又三里,三里------

  作者这样写,显出文章记游顺序清晰,条理分明的特点。

  3、 细读文章第三段,说出作者的观察角度,写景顺序。

  明确:观察角度为俯视,由文中俯瞰山北北瞰可以得出。

  写景顺序为:按照北-南-西--东的空间顺序来写景,并且是由远及近的。

  多媒体展示恒山图片,增强学生的感官认识。

  4、 划出课文中写徐霞客登顶经过的文字,体会其所拥有的精神。

  明确:课文第二段余时欲跻危崖、登绝顶------久之棘尽,始登其顶。这是写作者登顶经过的文字。

  从登顶经过充分表现了徐霞客不畏艰险,不怕辛劳,勇于实践求实的精神。

  5、 小结:

  这篇文章清晰地介绍了作者的游踪,描写了作者游恒山登顶的经过,表现了他不畏险,不怕辛劳,勇于踏勘实践的精祌。

  五、写作特色

  1.文章思路清晰。

  此游记涉及的景点、地理位置较为复杂,但全文贯穿着一条线索,那就是游踪,亦即作者足迹、目力所及的次序。依次经过了望仙亭、虎风口、朔方第一山牌坊、寝宫、飞石窟、北岳殿、会仙台等景观,逐一描写。再写登顶的艰难。然后是登顶后远眺四周的景色,把整个山系都清晰地展现出来。最后写下山情形。

  2.详略得当。

  全文有详有略,处理得恰到好处。略写出发时间和天气情况,详写上山登顶的经过,其中景物、地名、景物之间的情形都写得极为详尽,又以登顶的经过写得最详,把过程中游者的感受都写了出来。下山的过程详写了寻找下山之路一节,其余的下山过程就一笔带过了。

  3.观察细致。

  作为一个以勘察地貌为目的的旅行家,所到之处对一些细节观察得比一般人都要细致。如地里露出的煤炭、土石的颜色等,写到每个景点,也尤其注意地形地势、周围环境等。

  4.科学性与文学性相结合。

  记叙中注重实际,如实记录所见之景,而且观察细致,为地理学研究提供了材料,有科学的严谨性。同时,景物描写也各有特色,生动形象,如松影筛阴、上负绝壁,下临官廨,殿下云级插天,庑门上下,穹碑森立都将景物的形象活现于笔下,读后历历在目,颇具文学的形象性。

  六、迁移拓展

  1、 查阅资料,探究是山土山无树,石山则有。北向俱石,故树皆在北。这种现象的成因。

  2、 利用图书馆,阅读整本的《徐霞客游记》,写好读书笔记。

  七、小结文言词

  1通假字

  还通环,转,绕。

  例句:还过岳殿东。

  2词类活用

  1.形容词用作名词

  峭:陡峭,这里是峭壁的意思。

  例句:循崖乘峭而上。

  2.名词用作动词

  室:屋子,这里是改成一间屋子的意思。

  例句:倚而室之,曰会仙台。

  像:雕像,这里是塑造的意思。

  例句:台中像群仙。

  3、古今异义

  但 古义:只;今义:但是,表转折。

  例句:但能钩衣刺领。

  于是 古义:从此;今义:连词,表示转承。

  例句:于是石路萦回。

  4、特殊句式

  1.判断句

  例句:即飞石窟也。

  也,是判断句式的标志,加上即,加强语气。

  译文:就是飞石窟。

  2.倒装句

  ①宾语前置

  例句:虎风口之松柏,不啻百倍之也。 宾语虎风口之松柏前置。

  译文:比虎风口的松柏大不止百倍啊。

  ②状语后置

  例句:有一人飘摇于上。 状语于上后置。

  译文:有一个人在上面飘摇。

  ③定语后置

  例句:北瞰隔山一重。 山的定语一重后置。

  译文:向北远看,隔着一重山。

  八.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推荐阅读《徐霞客游记》。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精选)语文教案12-09

语文教案07-22

语文教案08-09

(经典)语文教案08-11

语文教案(经典)08-21

语文教案【经典】09-23

语文教案[精选]09-24

语文下册教案12-14

语文《荷花》教案11-26

语文赵州桥教案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