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辛亥革命》教案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辛亥革命》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辛亥革命》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武昌起义的背景,兴中会、同盟会,武昌起义。临时政府的法令和措施、《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袁世凯篡夺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辛亥革命历史功绩。
2、过程与方法:
过程:教师利用视频资料创设学习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生的学习方式有自主学习、小组讨论、不同观点间的辩论。
方法:(1)通过对“辛亥革命的爆发是偶然的还是必然的”的探究,学习分析背景、原因的方法。(2)通过对“辛亥革命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的探究,学习历史事件评价的基本思路。(3)通过探究性学习活动使学生学会寻找资料,探究历史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辛亥烈士的鲜血、孙中山愈挫愈奋的精神,是人生观、世界观教育的`极好教材。《临时约法》的制定体现了“法为国根,民为邦本”的理念。
教学重点:
爆发原因,《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评价辛亥革命
教学难点:
辛亥革命的局限性。
教学过程设计:
一、辛亥革命的兴起阶段(1894、11—1905、8)
1、清政府的腐朽统治
2、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
3、建立革命团体
4、传播革命思想
5、发动武装起义(1895年广州起义、1900年惠州起义等)
二、辛亥革命的发展阶段(1905年8月——1911年10月)
1、 中国同盟会的建立
2、发动武装起义(1906萍浏醴起义,1911年黄花岗起义等)
三、辛亥革命的高潮阶段(1911年10月——1912年春)
1、武昌起义
2、中华民国的成立(1912年元旦)
3、《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12年春参议院制定
主要内容:主权在民、三权分立、责任内阁制等等意义P53 4、南京临时政府的法令和措施
(1)政治方面
(2)经济方面
(3)文化教育方面
(4)社会生活方面
四、辛亥革命的结局
性质: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A、辛亥革命的成功:
1、政治: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
级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自由的权利
推翻了“洋人的朝廷”,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
2、经济:解放生产力——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3、思想文化: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为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创造了条件;
对中国教育的改革和社会习俗的进步都起了积极的作用。
4、世界影响:它对近代亚洲各国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产生了比较广泛的影响,
成为这一时期亚洲民族解放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有力的推动力量。
总之,辛亥革命是二十世纪三大巨变之一。
B、辛亥革命的失败
1、为什么说辛亥革命失败了?
袁世凯窃取了革命果实;它没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
建社会的性质。
2、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
(1)客观原因:中外反动势力强大。
(2)主观原因: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板书设计
客观条件:《辛丑条约》后,中国人普遍要推翻清政府;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民族资产阶级队伍壮大。
主观条件: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思想基础);兴中会与同盟会的建立(组织基础);一系列的武装起义的兴起(军事基础)
时机:四川保路运动
小结:近代以来社会矛盾的激化和人民抗争探索的必然结果
《辛亥革命》教案 篇2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①掌握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及武昌起义爆发
②掌握中华民国成立的主要史实及颁布的法律法规
(二)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提问、阅读、归纳等方法共同探究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
②通过阅读材料、情景再现等方法开阔视野,学会评价对辛亥革命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①体会辛亥革命烈士的斗争、孙中山愈挫愈奋的精神
②体会法为国根,民为邦本
③体会辛亥革命顺应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
二、 教学重点
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临时约法》、评价辛亥革命
三、 教学难点
袁世凯篡权、辛亥革命的局限性
四、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复习上节课农民阶级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导入新课。
(二) 新课讲授
1、 武昌起义
(1) 原因:
①社会背景:清政府反动本质充分暴露(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中国人民普遍感觉到清政府腐朽无能,应该推翻)
②经济基础:清政府打出“新政”和“预备立宪”的幌子,进行改革,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③阶级基础:随着新式学堂的博兴和留学教育的发展,革命知识分子的队伍不断壮大。
④思想基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
⑤组织基础: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和同盟会得成立。
a 兴中会的建立
背景:19世纪末,中华民族的危机空前严重,同时中国的民族资本主有所发展,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时间:1894年
口号:振兴中华
影响:其他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纷纷建立
b、同盟会的建立
时间:1905年
地点:日本东京
性质:中国近代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2)过程
前奏:黄花岗起义(时间:1911年4月
意义:鼓舞了全国人民的'革命斗志,加速了革命发展的进程。)
四川保路运动(原因:1911年5月,全国范围的保路运动兴起,要求收回被清
政府出卖的修筑铁路的主权。作用:清政府派湖北新军前往镇压,造成武汉兵力空虚,为武昌起义的爆发提供了有利时机。)
武昌起义:时间:1911年10月10日
概况:11日占领武昌,成立湖北军政府,推举新军将领黎元洪为都督,
改国号为中华民国。
影响:武昌起义之后,各省纷纷独立响应。到11月下旬,全国有十几个
省宣布脱离清政府而独立,清朝统治土崩瓦解。
2、 中华民国的成立
(1) 成立
时间:1912年1月1日
地点: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内容:
①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全体国民
②按照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的原则构建政治体制。
③实行责任内阁。
意义:是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从法律上宣告了君主专制制度的灭亡和民主共和政体的确立,成为中国民主近代化的一座丰碑。
(评价《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具有革民性、民主性,但仍有局限性,没有规定反帝反封建的民主纲领,没有彻底的土地纲领,带有很大的阶级局限性)
3、 评价
结果(可以讨论):失败(袁世凯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窃取革命果实)(失败原因:①: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②内部原因:资产阶级本身的软弱性,局限性。③外部原因:袁世凯掌握清政府是全,帝国主义支持袁世凯)
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功绩:
①最大功绩:推翻了清王朝两千多年的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②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观念深入人心。(从此之后,无人能复辟帝制)
③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势力。
④有利于促进民族资本的发展。
(教训: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在两半社会,资产阶级方案行不通。)
4、 课堂小结(利用板书)
5、 布置作业
五、 板书设计
辛亥革命
一、武昌起义
1、原因
2、爆发
二、中华民国的成立
1、成立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三、评价辛亥革命
1、结果
2、性质
3、历史功绩
【《辛亥革命》教案】相关文章:
《辛亥革命》的说课稿12-18
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讲话心得体会05-08
辛亥革命电影观后感07-07
教案中班教案09-09
小学教案体育教案07-15
《济南的冬天》教案教案09-13
教案06-18
中班教案相邻数教案12-18
大班教案科学教案12-18
《穷人》教案 穷人教案课件0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