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的文言文教案四篇
在我们平凡无奇的学生时代,大家或多或少都接触过一些文言文吧?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汉语书面语言组成的文章,“五四”运动以前汉民族所使用的语言。那么问题来了,你还记得曾经背过的文言文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文言文教案4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文言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了解文言文翻译常见误区
2、学习文言文翻译要求和翻译方法。
学习重点:1、2
教学时数:2
教学过程:
一、导入能理解并翻译浅易的文言文中的句子。
这是文言文学习的一项基本要求,也是我们必须掌握的一个知识点。尽管我们平时很重视文言文翻译的训练,但同学们翻译的实际情况却不尽如人意,与“信、达、雅”的标准相对照尚有很大差距。从句意理解上看,或者整个句子理解错误,或者个别词语认识有误,都不同程度地影响整篇旨意的准确把握。从翻译方法上看,许多学生不能坚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原则,致使译文只反映原文大意却破坏了原文的语言风格。文言文翻译如何实现“信、达、雅”的目标?除了一些常用的基本方法之外,还有哪些行之有效的`方法?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主要内容。
二、考点阐释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首先,注意以下几点:
①在全文中理解句子。要整体把握全文,注意作者的基本观点和情感倾向,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
②充分利用文言文中的排比句、对偶句、并列结构来理解句意。
③对复杂的不好理解的句子,最好做点句子成分分析,先抓主干,再理枝叶;或抓住关联词语,分析句与句之间的关系。
④调动已有的教材知识,进行比较推断,帮助理解。
★文言文翻译要求:信、达、雅
1. “信”是指译文的准确无误。就是要使译文忠于原文,如实地、恰当地用现代汉语把原文翻译出来。即译文不歪曲、不遗漏、不增译。
2.“达”是指译文的通顺畅达。就是要使译文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及用语习惯,字通句畅,没有语病。
3.“雅”是指译文的优美自然。就是要使译文生动、优美
★文言文翻译的原则:在文言文翻译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在具体翻译时,对文言文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如果直译后语意不畅达,还应该用意译作为辅助方法,使句意尽量达到畅达、完美。
三、翻译常见误区
错译。主要表现在实词、虚词和句式的运用方面。
译错词义。混淆实词的古今意义和词类活用规律,忽视多义词的义项选择,不熟悉词的通假现象,缺乏古代文化常识,都会导致错译实词。例如:沛公军霸上 译成:沛公刘邦的军队在霸上
文言文教案 篇2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教师谈话:文言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它言简意赅,记录了我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明。不少文言文还揭示了深刻的道理。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两篇融知识性、趣味性与哲理性于一体的文言文。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成语导入:专心致志这个成语你熟悉吗?谁能讲讲它的意思。专心致志这个成语源自《孟子?告子》中的一篇文言文──《学弈》。(板书:学弈)
介绍孟子资料:孟子(约公元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国(现山东邹县)人。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是孔子以后的儒学大师,被尊称为亚圣,后世将他与孔子合称为孔孟。他肯定人性本来是善的,都具有仁、义、礼、智等天赋道德意识。提出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等论点。《孟子》是孟子与他的弟子合著的,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活动、政治学说、哲学思想和个性修养等。
3.释题:弈指什么?学弈又是什么意思呢?(弈,本来专指下围棋,学弈就是学下围棋。现在的'对弈,就是下棋的意思,但不限于下围棋。)
4.引导学生就课题质疑,及时归纳整理并板书:(1)谁学下棋?(2)怎么学下棋?(3)学得结果怎么样?(4)《学弈》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5.课前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课文,谁能给大家讲一讲《学弈》这个故事?
二、初读课文,读通句子
1.教师范读课文,努力做到读得有声有色,流畅自如(最好能背诵)。从而感染学生,激发其诵读兴趣。
2.读后学生评价,及时归纳出朗读文言文的要点:一是读的速度要慢,二是停顿要得当。老师也可出示原文和停顿符号,以对学生朗读有所帮助。
3.学生模仿教师自由练读,读通读顺为止。(教师要给学生充裕的时间反复朗读)
4.同桌互读课文,互相正误。
5.教师运用多种方式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如指名读、赛读、齐读等,直到读熟为止。
三、精读课文,理解文意。
1.学生对照文后注释,自己尝试弄懂每句话的意思,理解故事的内容,遇有困难教师及时帮助。
2.同桌互相解疑释惑,合作学习,讨论每句话的意思,也可向教师请教。教师及时就文中比较难理解的词句进行指导:如之在不同句子里的意思不同;与是通假字,同欤,表示疑问或反问,跟吗呢相同;弗若,不如;为是其智弗若与,在这句话里,为应读第四声;然,这样。
3.学生对照注释,讲解自己对文中语句的理解,教师及时讲解学生理解中的难点。
(《学弈》参考译文:弈秋是全国最会下棋的人。让弈秋教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个人专心致志,只听弈秋的教导;而另一个人虽然在听着,可是他心里总以为有天鹅要飞过来,想拿弓箭去射它。这样,虽然他同前一个人一起学习,却学得不如前一个。能说这是他的聪明才智不如前一个人吗?我说:不是这样的。)
文言文教案 篇3
一、复习目标:
1、掌握文中重点生字、词的解释;
2、准确翻译重点句子;
3、理解课文内容;
4、完成拓展练习。
二、复习重、难点
掌握文中重点生字、词的解释;准确翻译重点句子。
三、知识点回顾
⑴整体感知
这则故事写了王子猷对弟弟子敬独特的悼念方式,表现了他对弟弟深厚的情谊
⑵特殊句式
省略句:(子猷)掷(于)地云__ (子猷)语时了不悲___ 便径入坐(于)灵床上
倒装句:“何以都不闻消息”宾语前置,正常语序为“以何都不闻消息”
⑶古今异义
何以都不闻消息(古义:总,竟_ 今义:全,完全)
语时了不悲(古义:完全_ 今义:常做语气助词)
因恸绝良久(古义:于是__ 今义:常表原因)
⑷文章结构:
选材精当文章用两个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特征。本文主要表现的是子猷和子敬之间深厚的兄弟之情,从这个中心出发,选择了两个典型事例:一是两人同时得病后,子敬先亡,子猷的悲痛之情郁积心中,无法发之于外;二是子猷奔丧时,睹琴思人,哀伤过度,不久去世。
构思奇特,语言简洁
子猷的反常行为表现内心极度悲伤,前后形成强烈对比,全文寥寥数十字,却把事情经过写得波澜起伏,人物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
四、知识检测
㈠重点生字、词义
1.给下列字注音。
猷:_____ 笃:___ 了不悲:_____ 舆:____ 恸:______
2.解释文中重点的字词。
俱:__________ _而:__________ _何以:__________ _索:________ _素:____________
径:________ ___既:__________ _掷:__________ 恸:___________ 绝:_____________
3.用“/”画出下列句子的停顿。
①因恸绝良久 _____②月余亦卒___ ③子敬素好琴_ ___④便径入坐灵床上
⑤便索舆来奔丧_____ ⑥此已丧矣_________ _⑦何以都不闻消息__
㈡常考句子
4.下列加点字的解释与“恸绝良久”中“绝”解释相同的是(____ )
A.赶尽杀绝 B.悲痛欲绝 C.绝无此意 D.美妙绝伦
5.下列加点字的解释与“恸绝良久”中“良”相同的是( )
A.除暴安良 B.用心良苦 C.消化不良 D.良莠不齐
6.翻译下列句子
①何以都不闻消息_此已丧矣。
②便索舆来奔丧,都不哭。
③因恸绝良久。月余亦卒。
④子敬素好琴,便径入坐灵床上。
7.说说成语“人琴俱亡”的含义。并说出几个出自《世说新语》的成语
8.你能默写出最能表现子猷哀悼弟弟与自己生死相隔的悲叹句吗_
9.课文中哪些语句最能表达子猷于子敬的兄弟之情_子猷“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你认为“不调”说明了什么_
10.如何理解子猷的“了不悲”,“都不哭”_
11.找出文中子猷的语言并分析其表达作用_
12.子猷先“了不悲”“都不哭”,后又“恸绝良久”,这是为什么呢_ 请简答。(2
13.文中表现子猷一心挂系弟弟的三个动词__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____。
14.《世说新语》的作者善于以小见大,通过描写生活细节来刻画人物的个性。试举例分析《人琴俱亡》这篇文章是如何运用细节来刻画王子猷这个人物的独特个性的.。
15.课文写了子猷独特的悼念方式,独特在哪里_
五、课外对比
二.课外文言文阅读
王子猷①居山阴②,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彷徨-咏左思③《招隐诗》。忽忆戴安道④,时戴在剡⑤,即便夜乘小船就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_" (选自《世说新语》)
【注释】 ①王子猷:王徽之,字子猷,王羲之子。②山阴:旧县名,在今浙江绍兴市。
③左思:西晋文学家。所作《招隐诗》旨在歌咏隐士清高的生活。④戴安道:即戴逵,西晋人,博学多能,擅长音乐、书画和佛像雕刻,性高洁,终生隐居不仕。⑤剡(shàn):剡县,即今浙江嵊县。
16.解释加点的词语。
(1)四望皎然 (_______ ) (2)即便夜乘小船就之 (_________ )
17.翻译下面的文言句。
(1)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从文中可以看出王子猷是一个什么样的人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____ 陈章侯性诞僻①,好游于酒。人所致金钱随手尽。尤喜为贫不得志人作画,周其乏。凡贫士藉其生,数十百家。若豪贵有势力者索之,虽千金不为搦②笔也。有一龌龊③显者,诱之入舟,方将鉴定宋元人笔墨。舟既发,乃出绢强④之画。章侯头裸体⑤,谩骂不绝。显者不听,遂欲自沉于水。显者拂然,乃自先去。托他人代求之,终一笔不施。
(选自清·周亮工《读画录》)
【注释】①诞僻:怪僻。②搦(nuò)握。③龌龊:肮脏,引申为品行卑劣。④强:强迫。⑤头裸体:不戴帽子。
20.下列句子中的“之”与“诱之入舟”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_____ )
A.辍耕之垄上 (《陈涉世家》)_________ B.余悲之 (《捕蛇者说》)
C.览物之情,得无异乎_ (《岳阳楼记》)_____ D.何陋之有_ (《陋室铭》)
21.下面哪一个句子不是倒装句(2分) (________ )
A.托他人代求之,终一笔不施。 (《读画录》 )_ B.何以都不闻消息_ (《人琴俱亡》)
C.不足为外人道也! (《桃花源记》)______ D.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曹刿论战》)
22.把下面两个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
(1)尤喜为贫不得志人作画,周其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显者不听,遂欲自沉于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请结合文中相关语句说说陈章侯的品性。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言文教案 篇4
【教学目的】
1、理解:
领会前人关于“志”、“力”、“物”三者关系看法的精神实质,记住做学问要“深思慎取”的告诫,学习他们不相信旧说,有疑必察的精神和强调实践,反对主观臆断的态度。
2、积累:
⑴ 丰富学生有关文言文的诵读知识,培养诵读文言文的习惯。
⑵ 了解几种文言句式,特别是宾语前置句。
3、运用:
辨析几种常见的修辞格。
【教学重点与难点】
1、诵读知识及诵读习惯的培养。
2、理解“志”、“力”、“物”三者关系,体会“深思慎取”的重要性。
3、作者略写仆碑、前洞,详写后洞,与全文主旨的关系。
4、掌握“观”、“名”、“文”、“求”等词的意义和用法;了解“其”的不同用法。
【知识点】
1、读准难字字音,掌握异读的三个类别。
2、读准文言句子,不要读破句。
3、了解文言虚词在表达语气、传达感情上的作用。
【教学方法】
串讲法、诵读法、多媒体。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解题
1、本文体裁:游记散文。
2、全文内容:通过游山,阐发两点感想。
二、范读全文,自读
三、逐段辨析有关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对照译文,辨析疑难)
1、第一段:
⑴ 读准下列词语的字音:浮图、庐冢、漫、华、谬等。
⑵ 译句: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⑶ 分析“其”字的用法。
⑷ 找出名词用作动词的例句。
2、第二段:
⑴ 找出名词作状语的例子:侧出。
⑵ 找出形容词作动词的例子:穷、明。
⑶ 解词:旷、拥、怠、加、咎、极等。
⑷ 不要读破句:“而余亦悔之……之乐也。”
3、第三段:
⑴ 辨析:“焉”、“而”、“也”等虚词用法。
⑵ 解词:观、得、非常、至于等。
⑶ 读准音:“相之”。
⑷ 口译本段。
4、第四段:
⑴ 标出下列句子的语中停顿处:“后世”句。
⑵ 悲夫(fú)
5、第五段:
⑴ 找出假借字。
⑵ 找出判断句、省略句。
四、作业
背诵全文。
第二课时
一、分段讨论问题
1、第一自然段记了什么?有什么特点?
提示:
记所游山名,交待“褒禅”山名之由来,介绍华山洞的位置及命名原因,考证“华山”原名叫“花山”。
作者记游时,并不沉醉于山水之中,而重在考察事物的原委,正是为下文“谬其传”埋下伏笔,已有“慎取”之意。
2、第二段记叙游华山洞的经过,哪些详写,哪些略写?为什么这样处理材料?
提示:
写游前洞,惜墨如金,一笔带过;写游后洞,泼墨如水,详加介绍。
这样剪裁,是为下文议论铺设事实依据。
3、第三段作者写游山的心得体会。他阐述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请指出具体例句。
提示:
阐述了宏伟的目标与不可少的主客观条件之间的联系。
“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突出了“志”的重要。“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说明“力”的重要。“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说明“物”的重要。“然力足以至,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从反面强调“尽吾志”的重要。“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则从正面再次强调了“尽吾志”的重要。
4、第四段,作者写了第二点心得体会。哪句话能表明作者的观点?
提示:“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5、本文记叙部分和议论部分结合得自然。其中有些语句起到了联系和照应作用,请分别找出来。
(例句略)
6、本文末一段写了什么?有何作用?
提示:记同游之人和时间。既照应前文,又对“余与四人拥火以入”补叙。这种写法,可使行文简洁紧凑。
二、读全文,师指点
三、完成思考与练习
【文言文教案】相关文章:
文言文教案10-06
文言文教案06-17
文言文教案15篇10-06
关于文言文教案汇编六篇11-08
关于文言文教案模板10篇12-03
实用的文言文教案汇编十篇11-15
关于文言文教案范文汇总5篇11-10
文言文教学设计08-05
《文言文》教学设计09-13
文言文请假条0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