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科学活动教案4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科学活动教案4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科学活动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 了解电池的作用,并学会正确使用电池。
2、 能积极主动探索事物的奥秘,及时发现问题、寻求答案,并会用语言向他人表述。
活动准备:
1、 电动玩具人手一个,电池若干。
2、 手电筒、收音机、游戏机等。
活动过程:
1、 激发兴趣。
(1)导入:今天我们来开一个玩具展览会。请小朋友把带来的.玩具玩一玩,还可以轻轻地向旁边的小朋友说一说,你玩的是什么玩具,是怎么玩的?
(2)幼儿自由玩耍、交谈。
2、 引导探索。
(1)引导幼儿发现这些好玩的玩具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2)幼儿操作活动:找出电池。
(3)师小结。出示字卡“电动玩具”。
3、 再次探索。
(1)幼儿操作:装电池,玩玩具。
(2)发现问题,交流讨论。
(3)引导观察电池及玩具上装电池的地方。
(4)教师总结。
(5)幼儿再次操作。
4、扩散经验。
师:“电池真奇妙,能使小朋友喜欢的玩具动起来,想一想,我们身边还有哪些东西也要用到电池的?”
活动延伸:
寻找身边还有哪些东西也要用到电池,探索并发现不同型号的电池。
科学活动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感知1和2的数量。
2.体验以自己为数量探索对象的快乐。
3.培养幼儿对数字的认识能力。
4.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5.引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活动准备:
1.幼儿活动材料《数学》第二页,提供幼儿添画1和2的东西。
2.数量为1和2的点子卡。
活动过程:
1.带着1和2上幼儿园
(1)我每天带着1和2的东西上幼儿园,这些东西有的想给大家讲个故事,有的能看见你们的笑脸,有的能听见你们的声音,还有的能紧紧拥抱你们。这些东西就在我身上,你们知道是什么吗?(一张嘴巴、两只眼睛、两只耳朵、两只手。教师边说边指向自己的这些身体部位,然后把它们画在黑板上)
(2)小朋友也带着1的东西来上幼儿园,请你们找一找自己脸上、身上是1的东西。(幼儿说出一种,教师请大家立即在自己身上找到相应的部位)
(3)小朋友带着2的东西来上幼儿园,请你找一找自己脸上、身上是2的东西(幼儿说出一种,教师请大家立即在自己身上找到相应的部位)
(4)仔细找找还有什么东西是1和2个的。(如一根小辫子、一顶帽子、一副眼镜、一朵胸花、两个发夹、两只口袋、两只袖子、两根辫子,如果幼儿发现不了自己身上的1和2,可以引导幼儿两两结对,互相寻找)
2.画出我的1和2
(1)翻到幼儿材料《数学》第二页,告诉幼儿:两个小朋友中一个是自己一个是自己的'朋友。请幼儿在身体轮廓图上画出自己和朋友身上的1 和2。
(2)鼓励幼儿在轮廓图上添画其他是1和2的东西。如果看到幼儿画了超过数量2的东西,不要生硬加以否定。
(3)和幼儿一起数身体器官,告诉幼儿:人的鼻子和嘴巴只有一个,眼睛、耳朵、手和脚都是两个。
活动反思:
在简单的数字1和2这个活动中,幼儿都已经认识数字,当看到教师准备的数字宝宝点数宝宝时,幼儿的注意力一下子集中起来了,对活动非常感兴趣。在活动过程中也得到了良好的课堂效果,但是幼儿很难理解数量之间的关系。后来我也一一加以解释,很多幼儿还是似懂非懂,再加上孩子的自控能力较差,注意力容易转移等特点,有些小朋友马上转移了注意力去和旁边的小朋友玩去了。这点就要老师出新的事物来吸引孩子的眼球了。
科学活动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通过看一看、摸一摸、剥一剥、尝一尝等感知活动,感知、探索荔枝的特征。
2、探索怎样用又快又方便的方法剥开荔枝,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探索兴趣。
活动准备:
荔枝若干
活动过程:
一、谈话引出课题。
1、师:你们吃过荔枝吗?
师:今天老师就带来了许多荔枝呢。我们一起来看看荔枝是怎样的呢?
二、探索荔枝的奥秘。
1、看一看
师:用小眼睛观察一下荔枝是什么颜色,什么形状的?
2、摸一摸
师:用小手摸一摸荔枝的壳是怎样的?有什么感觉?
3、剥一剥
师:荔枝里面有什么呢?自己想个最好的办法来打开荔枝,待会请你来告诉小朋友你是用什么方法将荔枝打开的?
师:我刚发现有小朋友是用嘴巴咬的`方法去打开的,这样一点都不卫生,所以我们不好用嘴巴去咬荔枝。那我们有什么好办法吗?要又快又方便。(尝试第二次剥荔枝)
4、闻一闻
师:我们都剥好了,发现里面的荔枝肉是有点透明的,那我们现在闻一闻,荔枝是什么味道?
5、尝一尝
师:我们一起来尝一尝荔枝到底是什么味道的呢?看一下荔枝肉里面还藏着什么?
师:荔枝肉含丰富的维生素C和蛋白质,有助于增强机体免疫功能。但是荔枝也不能多吃,多吃会出现头晕、口渴、恶心、出汗、肚子疼、心慌等现象,会得“荔枝病”呢。
三、利用荔枝壳、核制作装饰画
师:现在我们用剥下来的荔枝壳或核拼成一幅画或一个作品。
科学活动教案 篇4
一、设计意图:
大班年龄阶段的幼儿,思维发展特点正处在表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阶段,在认识事物上缺乏对其本质的了解:但是这个时期到幼儿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喜欢通过动手动脑获取新知识与经验,乐意使用工具和技术进行探索活动。汶川大地震不仅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还牵动着我们幼儿园所有孩子的心。近日来,孩子们常常谈论着自己从电视中看到的地震信息。在一次餐后活动中,我在建构区听到了几个男孩子的协商,他们在研究要盖一座防地震不倒的房子。看着孩子那认真的神情,我突然产生灵感,何不开展一次《不倒的房子》的科学建构活动。
二、活动目标:
1、了解房子不倒的秘密,激发幼儿的探索精神。
2、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在活动中大胆创造并分享与同伴合作成功的体验。
3、初步了解地震中自救的小常识,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
三、活动资源准备:
1、经验准备:让幼儿初步了解一些搭房子的技巧,以及房子的'一些简单结构,并可让幼儿收集一些房子的构造图。
2、材料准备:
a 操作性材料:塑料杯、,塑料板,纸皮、纸筒、易拉罐、水管、水管接口、泡沫板做的实验演示台,水管、水管接口、细铁丝、小木棍。
b 辅助材料:双面胶、透明胶、小剪刀、塑料绳子、细铁丝、小型电风扇。
四、活动过程:
1、激发兴趣,导入活动。
(1)提问;小朋友因为地震很多房子都倒了,你们想帮助灾区的小朋友吗?你们想盖一间怎样的房子呢?。
(2)幼儿根据老师所提供的材料自由地搭建不倒的房子。
2、感知材料,提升认知。(重点)
(1)幼儿在实验测试区域利用操作材料自由地探索,并在活动中初步
(2)了解房子不倒的各种要素,了解要让房子不倒必需要用框架进行支撑与固定。
发现新问题:让幼儿在活动中发现把框架固定在实验台中会有更好的固定效果。
提问:怎样才能把我们做好的框架固定在实验台上,不移位呢?
3、动手操作,掌握技术。(难点)
(1)激发幼儿带着问题继续实验。鼓励幼儿大胆地利用各种方法构建房子的墙体,并与框架连接起来。
提问:小朋友,有什么办法把墙体和框架连接起来呢?
(2)学习在操作中作出简单的记录。(附记录表)
4、展示与检查,体验成功。
(1)师幼合作利用风扇和一起拍打泡沫实验台检验构建的不倒的房子是否成功,分享成功的快乐并和同伴交流分享自己成功的经验。
5、拓展活动。
观看《自救小常识》的课件,初步了解地震自救的小知识。
【科学活动教案】相关文章:
科学活动教案09-09
科学活动教案07-20
[经典]科学活动教案07-27
科学活动教案09-11
有趣的科学活动教案05-25
科学活动教案【必备】10-20
科学活动教案范文11-17
[热]科学活动教案08-07
(通用)科学活动教案08-04
科学活动教案(热)0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