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活动教案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科学活动教案6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科学活动教案 篇1
一、活动目标
1、知道电动玩具需要用电池。
2、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有探究的`欲望。
二、活动准备电动玩具车,电池。
三、活动过程
1:提供电动小汽车若干辆,其中有1~2辆车没有装电池。
幼儿玩汽车,发现问题:“小汽车为什么不会动?”
2、寻找原因:“为什么有的小汽车能开动,而有的不能开动?”
幼儿各自发表自己的想法,罗列幼儿的几种想法:“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引导幼儿思考。
3、尝试实践:“我们给这两辆不会开动的车装上电池试试。”
老师与幼儿一起给汽车装电池。
请幼儿试一试,现在汽车是否能开动。
师生共同得出结论:电动汽车装上了电池就能开动了。
老师留疑:“是不是装上电池,汽车就一定会开动呢?请你试一试。”
四、活动反思
让幼儿知道每一样电动玩具都是需要电池的,如果没有电池电动的玩具是开不起来的。
科学活动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初步学习用各种感官感知橘子的形状、味道等特点。
2、乐意参与活动,学习在教师的鼓励下尝试剥橘子。
3、初步了解橘子皮和肉的作用。
活动准备:
1、桔子(总数与幼儿人数相同)
2、教学挂图
活动过程:
一、引导幼儿区角的“桔子树”,激发幼儿活动兴趣。
1、教师:这是什么?树上有什么?
小结:这棵是橘子树,上面结满了黄黄的果子呢。
教师:我们一起把树上的桔子摘下来,看看是什么水果?
2、教师带领幼儿一边唱歌一边摘桔子。
小结:原来是黄黄的橘子呀。
二、引导幼儿用闻、摸等方法观察桔子的外表形状特征。
教师出示桔子:我们摘下来的是什么水果?
教师:它是什么形状的?
教师:像什么?是什么颜色的?
教师:上面有什么?
教师:摸上去感觉怎么样?
教师:闻一闻,什么味?
三、引导幼儿学习剥桔子,观察、品尝桔肉。
1、引导幼儿自己剥桔子。
教师:想吃桔子怎么办?怎么办?
2、教师示范从上往下一片片地剥开桔皮,并鼓励幼儿大胆尝试。
教师:我们要从中间用我们的手指先剥开一点点,然后一片片的剥到底部。
3、引导幼儿观察、品尝桔肉。
教师:哇!桔肉露出来了。
教师:它是什么样的?上面有什么?白白的须须能吃吗?
教师:橘子肉软软的、一片一片的。
鼓励幼儿连桔肉上的桔络一起吃,并说说桔肉的味道。
教师:我们吃橘子的.时候我们可以把上面的梗若一起吃哦,那个是可以吃的。
四、幼儿品尝橘子。
教师:现在老师要把这些好吃的橘子送给小朋友们吃了。
教师给小朋友人手一个橘子。
教师:现在小朋友可以品尝我们的橘子啦,小朋友要自己用手慢慢的剥哦。
幼儿吃了橘子后请幼儿说说橘子的味道。
教师:小朋友们橘子好吃吗,是什么味道呀。
引导幼儿回答
五、引导幼儿了解桔皮、桔肉的作用。
1、教师介绍桔皮和桔肉的作用。
教师:桔皮可以用来做陈皮、泡桔皮茶,桔肉可以榨桔子汁、做桔子酱。
2、迁移幼儿生活经验,鼓励幼儿说说自己吃的含桔子成份的东西。
教师:你还吃过什么食物带有桔子味道?效果分析
科学活动教案 篇3
活动名称:《顽皮的影子》
活动目标:
1、萌发幼儿探索科学的兴趣及求知欲望。
2、引导幼儿主动参与实践操作活动,并获得有关“光和影子”的感性经验,即:光线照射在物体上,物体挡住光线就产生了影子。
3、发展幼儿的观察、比较、合作、判断能力。
准备活动:知识准备:
1、知道镜子会反光,了解平面镜的特征。
2、知道产生影子所需要的条件。
物质部分:
1、白志、手电筒、固体胶若干。
2、乌龟、小鸟、牙孜、风车,电扇、蝴蝶等各种形象若干。
3、教师范例一份。
组织形式:集体教学
活动过程:
一、激发幼儿学习兴趣
打开应集灯,照在墙上同幼儿一起玩手影,并教幼儿几种手影,如:孔雀、小鸟、小狗等手影,以故事《小孔雀的一天》使幼儿知道在不同方位的光性照射出不同长短的影子。
教师关掉灯,提问:“为什么会产生影子呢?”
二、 了解影子是怎样产生的`
出示小兔并对幼儿说:“今天优质调皮的小兔子想和自己的影子做游戏,可他找不到自己的影子,小朋友帮小兔找到他的影子,并看看有什么变化。”
让幼儿用手电照在小兔身上,观察光线角度不同,影子有什么变化,幼儿自由发表意见,师选一幼儿代表进一步强化“光和影子”的感性经验:只有光线照射在物体上,物体挡住了光线才能产生影子。
三、 跳舞的影子
1、 游戏:蝴蝶跳舞
教师操作游戏材料表演,幼儿观察蝴蝶飞起来跳舞,但不结实操作过程。
2、 为幼儿提供材料:手电、纸、蝴蝶、固体胶等材料,通过实验操作启发幼儿想办法
让蝴蝶跳舞。
3、请个别幼儿把自己探索结果告诉大家,并掩饰过程。
4、讨论:为什么有的蝴蝶会跳舞?而有的蝴蝶不会跳舞?
5、小结:要升蝴蝶跳舞,他的翅膀与纸之间必须有距离,也就是只把蝴蝶的身上粘住即可,翅膀不必粘上。
四、
进一步探索“影子”跳舞的奥秘
1、提供各种形象,请幼儿任选一种或几种材料,想想这些物体的那些部分适于活动,然后设法让他们动起来。
2、幼儿探索根据情况指导,如当幼儿未能让风车转起来,可以启发幼儿思考,“风车”的角度折叠得是否合适?手电移动的角度方向是否与“风车”的活动有关。
3、
幼儿讲述方法并交流,引导幼儿观察和体验,物体是怎样活动的?
4、你们发现什么秘密?(手电上下移动时,影子也上下移动,手电左右移动时,影子也左右移动)
5、教师小结:当手电移动时,光线的位置发生了变化,这是影子的位置也会发生变化,这样它们就跳起舞来了。
五、活动延伸
1、到户外去寻找各种物体和自己的影子,并玩踩影子游戏,在欢快的气氛中结束本次活动。
2、引导幼儿在日常生活中继续观察“光和影子”的有趣现象。
3、组织幼儿在区域活动中继续探索有关内容,以保持幼儿浓厚的探索兴趣。
科学活动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初步认识常用的中草药,知道它们可以治病强身健体。
2、感受中国传统中医文化的神奇。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学习用语言、符号等多种形式记录自己的发现。
5、激发幼儿乐于探索科学实验的乐趣。
活动准备:
知识经验准备:幼儿已经认识了一些常见的植物
材料准备:中草药图片
活动重点:
在植物中对中草药进行分类
活动过程:
1、情境表演“医院”
——教师饰“病人”因咳嗽去看病,“病人”不能吃西药所以幼儿饰“医生”开了一贴中草药“川贝止咳露”,“病人”吃后好多了。
——小朋友,你们知道医生给我开的是什么?
2、感知了解
——多亏医生给我开了中草药治好了我的病。今天还来了许多中草药朋友,大家用自己的好办法也去认识认识它们吗?
3、讨论讲述
——谁能告诉大家你认识哪些中草药朋友?(幼儿讲述,教师出示图片或实物)。
——你是怎么知道的?它有什么神奇的作用呢?(幼儿讨论,讲述)
——还有一些中草药我还不认识,它们又是谁?(教师出示幼儿没有讲到的,如金银花、天麻等)。
——原来,灵芝、人参、川贝、金银花等等这些神奇的中草药有的可以治病,有的可以滋补身体,用处真不小!
4、活动延伸
——这么有趣的中草药,大家还有什么想知道的`吗?(幼儿提问,讨论解决)
——那我也要考考大家,你们知道什么人最早发现中草药?中草药还有什么神奇的地方?下面让我们来听听医生的介绍吧!
活动反思:
科学研究应从幼儿身边事物开始,引导他们关注周围生活和常见事物,发现其中的趣味和奥妙,这有利于激发幼儿的好奇心。本次活动从幼儿熟悉的几种常见中草药入手,激发幼儿的探究欲望,并通过参观实物、观看课件等多种形式,层层递进,让幼儿了解中草药的有关知识,从而达到活动目的。
科学活动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通过探索,知道有洞的材料能吹出泡泡,并且发现不同形状的洞吹出的泡泡都是圆的。
2、通过猜想和验证,萌发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1、幼儿已玩过吹泡泡的游戏。
2、白板课件。
3、带孔积木、吸管,钥匙,树叶、玩具、铅丝、泡泡水、盆子、抹布等材料若干。
活动重难点:
通过探索,知道有洞的材料能吹出泡泡,并且发现不同形状的洞吹出的泡泡都是圆的。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幼儿兴趣。
1、教师与幼儿一起听《吹泡泡》歌曲进入活动室。
2、教师吹一个泡泡。
师:小朋友,你吹过泡泡吗?你是怎么吹的?小结:哦!吹泡泡是要水里蘸一蘸,对着小嘴巴,轻轻吹一吹。但是,泡泡水对我们的皮肤是有伤害的,所以吹泡泡的时候要小心,嘴巴不要碰到泡泡水,也不要对着小朋友吹。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吹泡泡,好吗?
二、实验探究,培养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1、实验一:猜想并验证,哪些东西可以吹出泡泡。
(1)猜想实验结果。
出示课件。
师:这里有一些材料,看看都有些什么?
出示记录表。
师:哇!这么多材料,猜一猜哪些东西是可以吹出泡泡呢?
(2)操作验证。
①师:……觉得积木、吸管等材料可以吹出泡泡,……有的小朋友觉得可以,有的`小朋友说不可以,那我们就试一试。
②要求:记住!试一个记录一个,能吹出泡泡就在记录表上打“√”,不能吹出泡泡的打“×”。好!开始吧。
③师:谁来说说自己的实验结果。你们是不是跟他们一样?这个有的说能吹出泡泡,有的说不能,我们一起来试试。小结:吸管、积木、玩具和钥匙可以吹出泡泡。
⑤师:这四样东西有什么地方是一样的呢?小结:原来这些东西都有洞洞,泡泡是从洞洞里出来的,把洞洞完全放入泡泡水中,拿出来就可以吹出泡泡了。
(3)尝试制作吹泡泡器。
师:树叶和铅丝不能吹出泡泡,因为它们没有洞洞,那你们有没有什么办法能让它们也能吹出泡泡呢?想一想,然后用你的办法试一试。
师:你们的办法都吹出泡泡了吗?你的办法是什么?小结:真棒!都动脑筋想出了办法,把树叶弯一弯或是戳个洞,铅丝弯一弯,绕个洞就变成吹泡泡的玩具了。
2、实验二:猜想并验证,任何形状的镂空物体都可以吹出圆形的泡泡。
出示五角星、爱心、方形和圆形的吹泡泡玩具,引发幼儿探究不同形状吹出的泡泡分别是什么形状的。
(1)猜想实验结果。
师:今天老师也带来了一些不同形状的玩具,看看有什么形状?猜猜这些不同形状的玩具吹出来的泡泡会是什么形状呢?把形状画在记录表上。
师:你们的答案是什么?
(2)操作验证。
幼儿进行实验,教师观察。
师:有的小朋友说玩具是什么形状的,吹出来的泡泡就是什么形状的,那我们试试看,每一种材料都试试,把自己的结果写在记录表上,试一样记录一样,是什么形状就画上什么形状。
师:不同形状的玩具吹出来的泡泡是什么形状的呢?小结:哦!原来任何形状的玩具都能吹出圆圆的泡泡。
三、活动延伸,拓展知识。
师:今天我们玩了吹泡泡的游戏,开心吗?那现在我们去太阳底下吹泡泡,看看泡泡的颜色会有什么变化,快走吧!
科学活动教案 篇6
活动目标:
1.在听听说说绘本故事中,对测量活动感兴趣。
2.用多种材料的进行测量,探索测量工具的长短与测量次数、长度的关系。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发展动手观察力、操作能力,掌握简单的实验记录方法。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蜂蜜蛋糕树》绘本ppt、表格(次数一样,测量工具不一样;长度一样,测量工具不一样)、操作材料、测量工具(木棒、棉签、回形针)、笔
活动过程:
一、导入
1.今天,王老师带来了一本有趣的绘本,我们一起看一看
二、阅读绘本,学习测量
1.阅读绘本前几页提问:小老鼠和阿力挖到蜂蜜了吗?为什么没有挖到?
2.出示图片,了解测量工具的长短与测量长度的关系
出示蜂蜜的路线图:
小熊猫从家门口走了五步,小老鼠也走了五步,小老鼠是用什么测量了5步?(小老鼠的脚步,我们也可以叫它测量工具。)
老师示范测量,上一次的测量是下一次的开始大河马阿力也走了5步,它的测量工具是什么?(阿力的脚步)
阿力走的长度,谁来表示一下?请个别幼儿测量现在你知道为什么它们没有挖到蜂蜜了吗?
3.师小结:
小老鼠的脚步小,用来测量的测量工具短(我们用一个更加规范的词叫做“短”)所以测量出来的长度短;河马的脚步大,用来测量的测量工具长,所以测量出来的长度也长,因此,虽然都走了五步,测量了五次,但是长度不一样。
4.绘本画面七我们看看它们有没有发现?
5.原来,小小的测量还有这样一个秘密呢,怪不得它们挖不到蜂蜜。测量还有什么小秘密呢?请你来发现一下。
三、幼儿测量
1.老师把大熊猫的家到蜂蜜的距离画出来了,请你用老师提供的测量工具来测量一下,看看测量结果都一样吗?
师交代要求:请你每次选择一种测量工具,测量好以后,把测量次数记录下来。
2.记录幼儿的操作结果
3.用什么测量工具,测量的次数最多?
用什么测量工具,测量的次数最少?
为什么?
4..师小结:相同的`长度,测量工具越长,测量的次数越少;测量工具越短,测量次数越多。
四、欣赏后半部分小朋友们真聪明,故事里的小老鼠也很聪明,我们看看它有没有挖到蜂蜜。
师讲述后半部分绘本内容
师小结:这个故事的名字就叫做《蜂蜜蛋糕树》,好听吗?
活动反思:
1.目标的修改:对活动目标做了修改,有原先的“探索用多种材料的进行测量,知道量具的大小与测量结果的关系”改为“用多种材料的进行测量,探索测量工具的长短与测量次数、长度的关系”前者注重幼儿的测量技能,能用多种材料进行测量,并且对于测量的几个要素之间的关系是已知的,通过测量来进行验证。这与我们活动的重点及活动过程不相符合,经过修改后的目标,更能体现幼儿在活动中的主动性,通过测量活动,发现测量次数、长度与测量工具之间的关系。
2.活动材料的修改:第一次活动时,提供长短不一的相同类型小棒;第二次活动是提供大小不同的圆形物品若干。第一次的材料过于单调,活动过程中,只要求幼儿用一种测量工具进行测量,对于测量结果,通过幼儿之间的横向比较,发现测量工具长短与结果之间的关系。因为小棒的长短过于明显,测量过程中的探索性不强,而语言的总结性对幼儿来说比较难。第二次圆形测量工具的提供,不太科学。首先是圆形物品在作为测量工具时,存在一定的误差;其次,圆形物品之间的比较都是大小比较的,但作为测量工具,应该是长短之间的比较,不规范。第三次活动时,提供幼儿三种测量工具:回形针、棉签、小棒。三种测量工具属于三种物品,幼儿在长短上要通过比较,再来概括,具有一定的探索性。并且,让每个幼儿用这三种工具测量,记录测量结果,幼儿在测量的过程中,有了比较,就有了发现,于是产生疑问,仔细研究,发现秘密。因此材料的提供要规范,科学,具有一定的探索性。
【科学活动教案】相关文章:
科学活动教案09-24
[经典]科学活动教案07-27
科学活动教案09-09
科学活动教案09-11
(实用)科学活动教案01-08
(通用)科学活动教案08-04
[热]科学活动教案08-07
科学活动教案(荐)07-22
实用的科学活动教案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