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说课稿范文汇总5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就不得不需要编写说课稿,编写说课稿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我们应该怎么写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生物说课稿5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生物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分四个方面
(一)首先是教材地位分析
本节内容是第五单元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第四章《细菌和真菌》的第二节,本章教材的引入是从细菌和真菌的分布开始的,是在学生学习了植物和动物以及生态系统的组成之后进行的教学,为后面真菌的学习作了铺垫,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二)其次是教材内容
虽然学生对某些细菌引起的疾病等有一定的了解,但对细菌的繁殖、结构特点、营养方式的知识,缺乏认识,难以理解。因此,教学内容是按照从宏观到微观的顺序呈现的,从学生最熟悉的环境启发他们进入微观的环境中去。教材在本节以科学探究的过程为脉络安排内容,讲述细菌的发现过程,引导学生了解细菌的形态结构特征,侧重引导学生自己通过与动植物细胞进行比较,来归纳出细菌的主要特征,让学生在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中获得基础知识,发展相关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同时,学习本节课是为后面讨论细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起了铺垫的作用。
(三)再是课程标准:生物课程的基本理念是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探究性学习、提高生物科学的核心素养,而生物科学的核心素养是生命观念、理性思维、科学探究、社会责任,这是生物科学的最终目标,《细菌》是初中生物课程标准十大一级主题下的第八个一级主题生物多样性的内容,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指导学生通过调查和资料的收集、处理、交流等活动,帮助学生领悟各类生物和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并积极参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活动,在二级主题《生物的多样性》中,课程标准是这样要求的:描述病毒和细菌的主要特征以及它们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四)最后是教学目标:根据课程标准和以上内容,把课程目标转化为课时目标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描述细菌的形态和结构。
(2)关注细菌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能力目标
通过与动植物细胞的比较,尝试推测细菌的营养方式
3。情感目标
通过了解细菌的发现过程和巴斯德实验,认同科学的发展与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认同饭前便后洗手的必要性。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细菌形态结构的特点;细菌的营养方式和生殖。
难点:细菌的生殖及分布广泛的原因。
二、说学生
初二学生已经具备了植物、动物、细胞结构和生态系统方面的知识,形象思维能力较强,抽象思维能力较弱,对细菌的发现史、形态结构较为陌生。因此,展示一些常见的细菌图片,制作多媒体动画效果,让他们对细菌有一个感性认识。为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运用直观性原则,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面向全体学生,以问题为导向,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思维挑战,学生才能主动参与,使全体学生能保持较大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己描述现象,表达总结,从而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三、说教法
本节课采用自主学习、直观教学、比较、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等方法来实施这节课的教学;制作多媒体,插入相关图片、动画演示等形式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教学更加形象、直观。
四、说学法:
遵循先学后教的.原则,先让学生自学课本,找出疑难问题,然后逐步引导学生观察、讨论,从而归纳知识要点,得出结论,突破重难点。
五、说教法过程及策略
(一)新课导入:
从生活实例出发,提问:在你吃饭前,妈妈总是先让你洗手去,这是为什么呢?你的课桌上、书上、钢笔上有细菌吗?通过简单的问题,让学生体会到细菌并不陌生,其实自己时时刻刻在与细菌打交道,进而提出问题“细菌是一类什么样的生物?”“你了解细菌吗?”引起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二)新课教学
教师提出学习要求,在学生自学期间,教师巡视指导个别学生,发现学生中出现的问题,大概了解学生自学情况,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1、细菌的发现:从学生阅读教材内容入手,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问:细菌从哪里的啊?是谁先发现了它们?(列文虎克、巴斯德)巴斯德是怎样从实验中总结细菌是本来就存在的呢?(鹅颈瓶实验),引起学生对科学探索的兴趣。然后让学生讨论,读了这个故事,你对科学的发现有什么新的认识?通过交流使学生情感得到升华。
2、细菌的形态和结构:这部分是本节的重点。由于细菌个体微小,只有用高倍镜或电镜才能看到。所以,在这里设计用多媒体展示电镜下三种不同形态细菌的图片让学生自己去分析归类总结,再根据细菌的不同形态具体举出日常生活所熟悉的例子,如大肠杆菌、肺炎球菌等。接下来提出三个问题,首先提出“细菌的结构有什么特点?”,在上呈现细菌结构模式图,让学生一一指认对应的结构名称,以加深学生对细菌结构的认识,培养他们的观察、表达能力,让学生建立直观的认识,最终总结出细菌的结构特点。第二个问题是“细菌的结构与动、植物细胞有什么不同点?”在这部分把三种细胞的结构图放在一张幻灯片中让学生们比较,并培养他们总结归纳的能力,通过比较讨论也解决了第三个问题“推测细菌的营养方式”,这样既培养了学生分析比较推理的能力,又突破了本节难点。
3、细菌的生殖:这里除了呈现细菌分裂生殖的电镜照片,还插入了细菌的生殖过程的视频,并在这部分设计完成书中的技能训练,通过这样的设计,不仅能够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解决了本节的难点,让他们知道细菌生殖速度之快,从而认同饭前便后洗手的必要性,使学生对细菌生殖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接着再介绍芽孢的形成,强调芽孢是休眠体,不是生殖细胞,然后讨论:为什么细菌的分布十分广泛?学生讨论完后教师总结:(1)进行分裂生殖速度快,数量多。(2)能形成休眠体芽孢,对不良环境有较强的抵抗力,而且还能四处飘散,落在适宜的环境中,又能萌发成细菌。(3)细菌的个体十分微小,极易被各种媒介携带,之后再设计学以致用—走进生活这个环节,以问题为导向,设计三个问题,用细菌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同时也起到检测目标、评价、教学一致性是否达成的作用。
(1)自然界中,为什么不会有大量的动植物遗体堆积?
(2)为什么食品放在冰冷的地方可以保存较长时间?
(3)外科医生在手术前,都要对手术器械进行消毒,是以杀死细菌为标准进行消毒的吗?
(三)课堂小结,达标检测
学生积极参与归纳、总结,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接着进行练习巩固,检测基础知识学习情况,最后让学生联系现实生活,做到学以致用,体现生物学价值。
六、说板书设计
1、细菌的发现
荷兰人—列文虎克—显微镜
法国人—巴斯德—微生物学之父
2、细菌的形态结构
(1)形态:球状杆状螺旋状
(2)结构
基本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DNA集中区
特殊结构:荚膜(保护)、鞭毛(运动)
(3)营养方式:异养
3、细菌的生殖
方式:分裂生殖
芽孢:细菌的休眠体
生物说课稿 篇2
一、说课程标准:
本节课是课程标准中一级主题:生物的生殖、发育与遗传下的二级主题:动物的生殖和发育中的内容
二、教材分析
●教材地位
本节是初中生物人教版教材第七单元《生物圈中生命的延续和发展》中第一章《生物的生殖和发育》的第三节。从学生的认识逻辑来看,在这一单元中需要解决的是生物多样性如何形成的问题。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是长期进化的结果,而生物进化实质上是生物在繁衍过程中,通过遗传和变异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而实现的,因此,第七单元“生物圈中生命的延续和发展”安排生物的生殖和发育、遗传和变异、生物的.进化等内容。两栖动物是生物进化链条上承上启下不可或缺的一环,其生殖和发育有其独特性,这就使其成为教材中“生物的生殖和发育”一章的重要组成部分。
●内容解读 本节内容主要由三部分组成
1、认识各种各样的两栖动物;本部分内容教材主要以图片形式出现,为学生自主学习留下了空间。
2、青蛙的生殖和发育;本部分内容是本节的重点,课标中要求“描述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过程”主要通过这一部分的教学来实现。
3、两栖动物的生殖发育与环境。本部分内容的编定突出体现了课程标准突出人与生物圈的思路,引导学生关注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与环境的关系,重点渗透环保意识。本部分还通过引导学生关注当地两栖动物的生存环境和种群数量变化情况来反映科学、技术和社会的相互关系,浸透人文精神。
三、学情分析
●知识方面:学生通过前六个单元的学习,已经对生物圈中各类群生物的形态、结构、功能及其与环境的关系有了大致的了解,并且认识到生物的多样性(种类的多样性、基因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技能方面:学生已初步具有收集、处理、运用信息的能力,可以针对“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这一主题。这样就可以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自主讨论联系生活
四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举例描述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过程。
1、过程与方法:
在前期收集资料的基础上,组内分析讨论,总结出汇报材料,课上进行汇报,与全班同学进行交流与碰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两栖动物的生存现状,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爱生命,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提升学生的环保意识。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态度,自信、热情、感恩,用自己的爱心创造美好生活。
2、教学重点难点:
举例描述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过程。自省以提升对生命的珍爱之心。
3、教学方法:课堂小组讨论汇报,教师即时评价。
4、学法指导:
小组讨论总结交流。合作学习法:
生物说课稿 篇3
一、课程标准:
本章位于《课标》的第五单元,“生物圈中的人”的第二个主题:人体生命活动的能量供给。主要包括以下三个目标:
1、 描述人体呼吸系统的组成。
2、 概述人体肺部和组织细胞处的气体交换过程。
3、 说明能量来自细胞中有机物的氧化分解。
二、教材分析:
本章的主要内容是:分析人体内的细胞是通过怎样的结构和过程与外界环境进行气体交换的;探究空气质量状况和人体健康的关系。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应当能够概述人体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以及肺部通过呼吸运动和组织细胞的气体交换过程,了解空气质量与人体健康的密切关系,并积极参与防治大气污染的活动。 本章通过实验和探究活动培养学生获取测量、取样和测算等基本方法,这些都属于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是学生应当学会的。 第一节: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描述人体呼吸系统的组成。
2、能通过分析有关资料,说出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作用。
3、能认识到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能力是有限的。
(二)能力目标:
1、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
2、归纳总结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1、 让学生认识到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能力是有限的,自觉维护环境中的新鲜清洁。
2、 让学生关注自身呼吸系统健康,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四、教学重点:
1、 通过资料分析总结呼吸道作用。
2、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归纳概括的能力。
3、 何防止呼吸道疾病。
五、教学难点: 通过资料分析总结呼吸道的作用。
六、教学方法: 分析法、综合法 教学安排:1课时 课前准备:挂图
七、教学过程:
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导入新课: 创设问题情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为什么新生儿总是啼哭着来到人间? 学生思考、讨论后发言。 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 我们是通过哪些器官进行呼吸的? 对学生回答不表态,继续设疑:是不是这样呢?
进一步设疑:请同学们想一想,呼吸道仅仅是气体进出的通道吗? 对学生的回答及时评价。给与鼓励。 吃饭是为什么不能大说大笑? 或问你知道会厌软骨吗?它的作用是什么? 学生自己回答。 学生边看图边回答。
学生阅读资料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 呼吸道有什么结构保证气体畅通?
2、 呼吸道除了保证气体的通畅外,还有哪些作用?这些作用是如何实现的?鼻内部有什么结构特点?
3、 有了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人体就能完全避免空气中有害物质的危害吗?
4、北欧的冬天非常冷,在那里生活的人和赤道附近生活的人相比,鼻子的形状可能有什么特点?为什么? 学生总结 本节课学到了什么。
教师总结 同学们的阅读能力、思维能力、观察 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很棒。
课堂练习:
1.食物和气体的共同通道是( )
A口腔 B咽 C 喉 D食道
2.气管能保持敞开的原因是( )
A有“C”形的软骨支架 B肌肉较松弛 C气管比较硬 D周围有肌肉牵拉
3.能使吸入的气体变得清洁的结构有( ) ①声带②气管支气管内表面的纤毛③鼻黏膜④会厌软骨⑤鼻毛⑥嗅细胞
A ③⑤⑥ B ①②④ C ②③⑤ D ①④⑤
4.吃饭时说笑,若吞咽时_______来不及盖下,会使食物进入_______,引起剧烈咳嗽
A软腭 B会厌软骨 C 气管 D食道
5.平常所说得痰来自( )
A 鼻 B咽 C喉 D气管支气管
6.北欧人的鼻子较大,其作用是
A使人漂亮 B使鼻孔较大 C使鼻腔较长D 使鼻毛较大
7.小英和平平在放学的路上遇到沙尘暴,小英马上戴上口罩,而平平没有带,请问到达小英肺部的`气体与到达平平肺部的气体比较,结果为( )
A 到达小英肺部的气体与到达平平肺部的气体一样清洁
B 到达小英肺部的气体比到达平平肺部的气体清洁
C 到达小英肺部的气体比到达平平肺部的气体粉尘多
D无法确定谁肺部的气体清洁
8.呼吸系统由_______和________组成,后者是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它是______的场所;前者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共同组成,主要作用是将吸入的空气变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减少对肺的刺激。
生物说课稿 篇4
一、教材
第九章生态环境的保护包括二个内容,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对环境的保护。环境教育是一种终身教育,是国际和国内环境保护形势的发展所趋,这两个内容应该是相互相承的。而现实中人们对于前者的了解远没有后者那么广泛,故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的介绍具有一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环境的保护之间关系即是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第八章所学知识的综合应用。
二、教学目的
1.知识目标:
根据大纲和课程目标,本课内容要求了解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和保护措施,了解我国生物多样性的概况和面临形势。2.情感态度目标:
①通过对生物多样性三个层次的理解,掌握局部和整体的统一观念及对生物多样性的概念有更深刻的把握。②通过对我国生物多样性的概况与形势的分析,增强爱国情感和建设祖国的社会责任感并且建立起完整而科学的环境保护意识。
3.能力目标:
通过让学生收集关于生物多样性的环保宣传资料,提高学生收集处理信息,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信息交流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态度。
三、重点、难点
重点:①对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及保护(知识重点)。这个知识点是建立科学环保意识的理论基础,只有在了解了生物多样性的价值才具有科学的态度和饱满的热情投入行动,而保护措施就是我们能够起而行的具体体现。②我国多样性的概况及形势(情感重点)。此是本文的情感重点,只有知道我国面临的严峻形势,才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及能让我们对环保事业坚持下去的源动力。
难点: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使用价值。这个知识点需要对第八章的生态系统的成分、结构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这些已学知识相联系起来才能真正理解,而且无法用具体的感性材料可以帮助学生的理解,比较抽象,故将其列为难点。
四:教法、学法
教法:本节课我采用的是讲述法,但不是传统的注入式,而是结合了直观教具(图片),讨论式的教学方法,由此体现教师的主导地位。
学法: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更要的是让学生充分体现其主体性。让学生读——通过阅读课文,让学生学会收集信息的'能力,增强理解力。
让学生讲——讨论分析信息,让能表达出来,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让学生想——在讨论、分析、综合过程中,学生主动思考并得到其所需信息,培养归纳、比较、综合能力。
让学生做——学生在收集对生物多样性的宣传资料中得到实践,培养实际收集信息能力。
五、教学过程
1.导入:
我以一句广告词来引入本文。画面是一双黑猩猩纯真无邪的眼睛,所提出的口号就是“我们不想孤独的生活在这个地球上”。
2.引出课题:生物多样性及保护
从三个层次上来理解生物多样性这个概念:基因,生物物种,和生态系统
3.进入教学过程:
(1)设计问题情境:为什么要保护生物多样性?
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组织讨论,得出生物多样性的价值,通过这种学生自学和讨论来体现本文的重点内容——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这样既可以让学生增强阅读能力,并可以提高分析、归纳其所得信息能力及交流能力。在这个基础上,对本文的难点——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让学生来说明自己对其的理解,从而带动学生回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的概念的理解,并请学生比较生物多样性的三种使用价值的侧重点。以这种以学生为主体的方式让学生自己处理所面对的难题来解决本文的难题。
(2)展示资料,探讨问题:我国的生物资源和面临威胁。
用图片(有条件的可以用录象)来展示我国存在的各种美丽生物和濒临生物,了解大自然的美,并且了解我国生物多样性在世界上所处的位置,来感受到我国的生物资源之丰富。
让学生表达出自己收集起来的资料(包括图片、数据),由这些直观感性材料中须生可以强烈感觉到我国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迫切需要(比如:大批藏羚羊被剥光皮赤裸裸的弃于在山谷中,如此触目惊心!),就引出一个问题:如何保护这些美丽的生灵?
由此展开讨论,包括以下几个内容:①我国生物多样性面临什么威胁?②这些威胁来自于什么?③为消除这些威胁我们可以做些什么?
让学生从生活中得到启示,并举出例子。(比如对于外来物种入侵问题,可以举出几个例子来加深理解)
六:作业
最后留下思考题:我们在生活日常中可以为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做些什么?
七:板书设计
生物说课稿 篇5
各位领导老师好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 第 单元,第 章,第节,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和学法、教学设计、板书设计四个方面来对本课题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在学习本课题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对……有了一定的理解,这对本课题的学习起到了一定的铺垫作用,这节课主要包括……和……等内容,它的学习也为后面……的学习打下了基础,所以,学好这节课还是很重要的。本内容包含的一些……知识,是以后生物学习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也是今后高考的必考内容。
通过分析,本节课具有3个特点:(1),学习内容紧密联系生产和社会,从日常生活中的事例引入,重视学习内容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体现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联系.(2),本节课的内容安排注重高二学生的认知特点.学生在之前已经学习过……(对……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对于实验的步骤设计、具体细节处理等,还没有完全掌握(还不是很熟悉),学习起来还是有一定难度的 (3),本节课注重落实《新课程标准》提出的关于学生应该培养科学探究能力的要求.有意识地设置了具有探究性质的教学活动同时通过以图代文,读表分析,讨论思考等方式,引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寻找答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 ,分析,概括等能力.
二、说教学目标
基于对教材的分析和理解,我从知识、能力、情感(德育)三方面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首先知识方面,我认为学生应该掌握……,理解……;其次能力方面,要养成(培养)学生……方面的能力;再次情感方面就是要引导他们培养什么态度,树立什么观念等等。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结合高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大纲要求,我制定了本课的重难点:本节课的重点包括……和……两点,而……是他们的薄弱环节,难以把握,比较抽象,所以本节课的难点就是……
四、说教法
由于生物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科,而本书又主要依实验为依托(在实验的基础上编写的),所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引导学生学会设计实验和能够动手操作尤为重要。考虑到本课的特点,我准备采取设置情境教学,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具体来说主要采用直观演示法:采用播放……有关图片、视频等手段对……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活动探究法:通过创设情景等活动形式获取知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
分组讨论法: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的精神。】
五、说学法
俗话说:好的方法能够事半功倍,没有学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学习的学生,在教学中,我特别重视对学生学法的.指导,教会他们活学活用,而不是死板硬套死记硬背,具体说来我准备引导他们用理解记忆法、分析归纳法、自主探究法、总结反思法等方法来学习本课。
六、说教学过程
第一,温故知新,引入新课
首先,我先提问学生上节课学习的主要内容,了解他们的掌握情况,温故知新。
接着我将利用课件(视频小片段、图片播放)演示等播放……的图片(内容), 引出新课(……内容)创设教学情境,自然地引入教学主题……,进入到教学的第二环节
第二,创设情境,讲授新课
然后在讲授新课环节,接着利用课件演示……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向学生讲解有关……的基础知识,从……讲起,……
由于本节课的重点是实验,按照新的课程标准,教师不能只依照传统教学方法,照猫画虎式地按照实验步骤完成实验,要注重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不仅要让学生知道实验的步骤和方案,还要使学生理解每一个实验步骤的设计原理,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所以我采用播放……让学生自己通过……的观察
分析, 自主设计实验步骤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使学生在设计实验的过程中体验科学的方法,在实验中加深理解,变抽象内容为具体设计,更好地突破了重难点,更培养了他们对知识的探索能力
找同学描述自己的设计方案,然后通过其他学生对其方案进行评价,并提出完善方案(修改建议),最后由我及时进行总结并给出完善、详细的设计方案,并总结探究性实验的设计原则:1、提出实验假设2、设计探究实验方案3、得出实验结论并进行分析,
接着,再次让学生观察或思考试验流程,鼓励学生大胆阐述自己的见解,指出实验应注意的问题,实验中有关操作的调控,我在根据学生的讨论归纳,结合教材……的内容进行详细讲解,师生一起互动,突破难点
在完成本课主要教学内容后,我将对教材中有关……的知识点进行适当引申,比如……,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也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串联积累及其思维的展开,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接着进入第三环节
第三,整体回顾,归纳小结
最后,对本课进行小结,简要回顾本节课学习的主要内容……,并指出那些内容需要学生记忆,比如……,那些需要理解,那些需要课下自己查阅资料。之后,布置作业,难度要适中,既兼顾基础,又有拔高锻炼
最后,说我的板书设计,也是我说课的第四部分,我将这样设计本课的课堂板书……
我认为这样的设计比较直观系统,一目了然。简要体现了教材中的知识点,便于学生理解。
各位领导老师,本节课我以 “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以实验为基础,一学法指导为中心,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知识形成的整个思维过程中来,并最终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生物说课稿】相关文章:
生物说课稿10-10
生物说课稿08-24
生物的特征说课稿10-14
【精选】生物说课稿4篇12-01
精选生物说课稿5篇10-31
【精选】生物说课稿3篇11-21
生物说课稿3篇01-27
精选生物说课稿3篇10-29
精选生物说课稿4篇12-17
生物圈说课稿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