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时间:2025-03-18 09:00:24 说课稿 我要投稿

精选说课稿六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编写说课稿是必不可少的,是说课取得成功的前提。那要怎么写好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说课稿6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精选说课稿六篇

说课稿 篇1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的课题是《中东》,

  第一课时

  一、说教材

  作为区域地理的内容,“中东”这一节的教材并没有着重某一个国家,而是对整个区域进行了总体描述。教材突出了以下几点:①长期的热点地区;②重要的地理位置;③丰富的石油资源;④匮乏的水资源;⑤宗教以及文化的差异。其目的在于使学生了解该区域一些基本的地理常识,并通过阅读和思考培养分析原因、总结规律等地理思维能力,其中也渗透了对读图、搜集归纳地理信息能力的训练。根据新课标要求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能力

  确定本课知识目标有如下四点:

  1.能指图说出中东地区的范围和位置,以及重要的临海、海峡、运河;

  2.能运用地图、统计数字说明中东石油的分布、生产和输出情况,并能领会中东石油对本地区经济及世界经济的重要影响;

  3.运用中东河流图及世界气候图,分析本区水资源状况;

  4.了解中东的文化差异和宗教矛盾。

  能力目标为:

  通过本节的学习,加强培养读图能力,以及对地图的归纳、推理、分析判断能力,同时培养的自主学习能力。

  思想目标:

  结合时事地理内容,培养关心社会和关心世界的情感,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资源概念与人地协调观念,明确世界各国各民族应团结协作,而非势力抗衡,呼吁世界和平。

  综上所述,根据新课标对学生认识水平的要求确定:中东处于三洲五海之地的重要性和中东地区错综复杂的矛盾为教学重点。中东地区矛盾的复杂性,既是本课重点又是本课难点,就其重点而言,它是中东问题难以顺利解决的症结所在,又是中东地区战火频仍的重要原因。教学过程中应当引导学生进行全面分析,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本课的又一难点是:巴以冲突。这既是一个历史渊源很深的问题,又是一个现实矛盾很突出的问题。尤其是巴以疆界线的划定,学生很难读懂。

  对教材我是这样处理的,本节课共用三课时,第一课时主要利用多媒体展现冲突、战争频繁的中东,激发学生呼吁世界和平的情感;接着利用自制课件辅助讲授中东重要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石油资源,并通过课堂练习对重点加以巩固。第二课时,从中东的气候入手,分析中东匮乏的水资源,以图片叙述文化的差异,并通过动画演示巴以的领土纷争,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做到既全面兼顾,又突出重点。第三课主要从分析伊拉克入手,通过分析伊拉克的历史,了解伊拉克灿烂的古文明──古巴比伦。通过学生集体讨论伊拉克战争,即锻练了用地理思维分析问题的方法,又提高了历史思维能力。其目的在于使学生了解该区域一些基本的地理常识,并通过阅读和思考,培养学生分析原因、总结规律等的地理思维能力,其中也渗透了对学生读图、搜集归纳地理信息能力的训练。

  二、说教法学法:

  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以“读图分析+分组讨论练习”的教学方式为主,充分利用课本所提供的练习和资料,体现地理课堂的特色。同时通过多媒体动画突破重点难点。

  学生通过阅读讨论,以及对美伊战争的分析,培养学生分析原因、总结规律等地理思维能力,其中也渗透了对学生读图、搜集归纳地理信息能力的训练。

  三、教学过程:

  (在美伊战争的视频播放中拉开序幕)大家不要以为这是什么电影或是什么战争片,这是20xx年,美国入侵伊拉克纪录片,美伊战争的硝烟至今仍未散尽。

  近半个世纪以来,世界上几乎没有一个地区像中东一样,一直成为全世界关注的热点地区。频繁的冲突、战争,给这里的'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请同学读教材上中东战争年表(教师板书:中东 战火频仍 局势动荡)

  在电视的国际新闻中,差不多每天都有关于中东的报道,那么为什么这里战争与冲突不断呢?这就是我们本节主要讨论的中东问题。(课件)

  首先一起看一下中东在世界上的位置,16~17世纪欧洲国家向东方扩张时,将部分国家分为近东、中东、远东。

  中东联系亚欧非三个大洲──被五个海所环绕,它们是:阿、红、地中、黑、里海──其中里海是世界上最大的湖,盐水湖──谁能说一说为什么里海虽名为海而实际上为湖?──亚洲与欧洲的分界线是土耳其海峡──亚非分界线是苏伊士运河──还有就是著名的海湾,波斯湾。

  谁知道波斯湾为什么那么著名?

  对,因为那里有大量的石油,一起看世界石油分布图,我们可以看到,中东石油的分布最密集。

  这是世界主要产油国的石油储量,我们可以看到排在前五位的都是中东的国家,它们依次是沙特、伊拉克、科威特、伊朗、阿联酋。我们可以看到排在前五位的都是中东的国家。

  我们从饼状图上可以看出,中东石油的储量占世界总储量的65.4%。

  一起看,这是中东的国家,中东的石油主要分布在波斯湾及其沿岸地区,这里是中东的五个主要产油国,它们分别是(指出),一起看沙特阿拉伯,它不仅石油储量居世界第一,而且在中东,它的国土面积最大。

  一起看,这是沙特的油田,这是巨大的输油管线,这是伊拉克的石油加工,这是科威特的石油生产。

  一起看中东的石油是如何向外输出的。这里有三条石油外运航线:

  航线一经由苏伊士运河运往西欧各国和美国;

  航线二绕道非洲南端的好望角运往西欧各国和美国;

  航线三穿越马六甲海峡运往日本和美国。

  航线一和航线二同样是运往西欧和美国,这两条航线有何差异?

  请同学们结合世界地图找出三条石油外运航线所经过的海洋、海峡、运河和所到达的国家和地区,填入课本53页的表中。

  在世界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柱状图上,可以看到以色列和沙特的国民生产总值远远高于我国,但是,石油是一种非可再生资源,终究会有用完的一天,中东地区没有了石油,它的经济应该如何发展?

  在学生讨论完成后,小结,针对教学重点难安排课堂练习。

  课堂练习后布置作业:完成P52页活动题预并预习。

说课稿 篇2

各位评委老师下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荷花淀》。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过程四个方面对这篇文章加以分析和说明。

  一、说教材

  1、《荷花淀》是高中语文第一册第四单元“昨日的战争”中的一篇讲读课文。虽为战争的主题,但本单元的学习目标是欣赏小说的人物形象和语言。这篇文章是孙李先生在延安的窑洞里,一盏油灯下,用自制的草纸和墨水写成的。他用诗意的笔触,描写了在残酷激烈的抗日战争里,在一个关系民族存亡的大背景下,烟水淼淼风光无限的白洋淀里温柔多情而又坚贞勇敢的青年农村妇女群像,赞美了人民群众爱国爱家的高尚情操。

  作为高一学生第一次接触的现代小说,学生通过学习本文,既能了解孙犁小说的艺术风格,又能体会“白洋淀派”小说的艺术特色,同时也能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得到爱国主义的思想教育。因此其作用与地位是十分重要的。

  2、根据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说明,我设置以下学习目标和重点难点。

  教学目标:

  1、根据语言的建构和运用,确定了解作者孙犁及“诗体小说的特点”,并学习运用生动传神的对话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2、根据审美鉴赏与创造,确定通过具体的语言分析,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敏感能力和表达能力,并培养学生分析小说人物形象的能力。

  3、根据文化的传承和理解,确定培养学生爱生活、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怀,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根据小说三要素,最重要的是人物形象,二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就是欣赏人物形象和语言,所以把通过分析简介传神的对话和生动的细节描写把握人物是重点。

  《荷花淀》与一般意义上的战争题材小说有着截然的区别。它充满浪漫主义气息和乐观精神,景物描写充满了诗情画意,有“诗体小说”之称。因此,赏析本文如诗如画的环境描写,体会“白洋淀派”小说的艺术特色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二、说教法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的点拨是必要的,但不能以自己的分析讲解代替学生的独立阅读。”因此,这一堂课,在教法上我采用对话式教学模式,主要使用激发兴趣法、朗读法、指导归纳法等,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课文。

  并通过PPT,多媒体视频展示,投影仪等教学辅助设施与手段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文章特色,加大课堂容量,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

  三、说学法

  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我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质疑为主线”的教学思路进行学法的指导。设计了诵读法、欣赏法、小组讨论法、质疑反馈法等学习方法,引导学生精力集中,身临其境,能细心体会小说对话描写和景物描写的妙处,合作交流分析人物形象。

  四、说教学过程

  为了让教法学法充分运用,实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教学过程我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导入

  战争是残忍的、恐怖的。作家在描写战争时,往往不惜笔墨叙写硝烟弥漫、尸陈荒野的景象。但也有作家用别样的方式来写战争,孙犁便是其中一个,《荷花淀》就是用别样方式来描写战争的优秀作品。

  (二)介绍作品的写作背景

  简介作者孙犁,让学生了解孙犁的主要作品及其代表的“荷花淀派”作品的特色,了解孙犁“诗体小说”的特点。(诗体小说:是诗化了的小说,它选择优美的、富有地方特色的景物,运用清新自然、富有韵味的语言,勾画了充满诗情画意的艺术意境,富有浪漫主义色彩。)

  (三)整体感知,理清情节

  《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本文没有复杂曲折的情节,因此,在学生课前充分预习的基础上让学生用简要的语言复述故事情节,然后用四字短语精要地概括情节就可以理清文章的思路了,基本理解文章的主旨。

  1、学生初读课文,解决生字词

  2、浏览课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各节内容。

  第一部分:夫妻话别

  第二部分:探夫遇敌送夫参军(开端)→探夫遇敌(发展)→助夫歼敌(高潮、结局)第三部分:助夫杀敌

  四)精讲课文,深入探究

  1、分析景物描写。

  作为“诗体小说”的代表,《荷花淀》独具艺术魅力。这个特征主要通过分析本文的景物描写来把握。请同学们有感情的朗读1-3段,思考这三段中描写了什么景?这些景有什么特点?这些景物又构成了怎样的意境?

  运用了比喻修辞。创设这种洁白的意境,为全文确定了一个基调,整篇文章都是在这种银白的美景下进行的。为人物提供了背景,烘托了人物形象。“一切景语皆情语”,景由情生。荷花淀的人如此的勇敢坚强,荷花淀的景也应如此。这里的景物描写对人物起到的一种衬托作用。这两段景物描写都运用了贴切的比喻和准确的修饰词,写出了荷花淀充满生机、充满活力的人和景。作者让我们在炮火连天的战争生活中,阅读到了诗一般的语言,这是怎样的一种乐观精神。

  2、品味人物语言,把握人物形象

  这么美的景孕育着美的人。前面同学也谈到小说中人美,那么请问,这里的人美在哪里?

  文中主要是通过人物间的对话,来反映人物内心,塑造人物性格的。下面让我们走进水生家的小院,去读一读水生嫂与丈夫间的'那段对话,仔细揣摩人物的性格特征。

  一读:分角色朗读

  二读:比较性阅读。(运用倒装句式能起到很好的强调作用。语言要符合人物的性格。,作者用极其准确的语言使这些没有名、姓的女人们在小说中活灵活现,印象深刻,足见语言的艺术魅力。)

  3、研习小说的对话描写和行动描写

  作品中的对话描写简洁朴素,生动传神,刻画人物栩栩如生,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不仅如此,而且能形象的展现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展示白洋淀女人的成长经历,展现白洋淀人民的人情美、人性美,深化了小说的主题。

  4、归纳总结通过前面对景物描写的分析和对人物对话的揣摩,让我们真正领略了本文语言的美,作者通过个性化的语言让我们看到了人物鲜明的个性,也让我们看到了在残酷的战争生活中,为保卫家园而勇敢杀敌的荷花淀的人们,他们把自己的身躯融入这片土地,把自己的灵魂化作朵朵荷花,永远守护在美丽的家乡身边。

  课文总结对于美的艺术创造,是孙犁一贯的追求。他曾这样说:“看到真善美的极致,我写了一些作品。看到邪恶的极致,我不愿意写。这些东西,我体验很深,可以说是镂心雕刻的,可是我不愿意去写这些东西,也不愿意去回忆它。”《荷花淀》则是最集中体现他追求美的极致的战争之说,是一篇真正的纯美小说。

  五、布置作业

  1、写作训练让学生用诗歌或者对联来总结所学

  “风光无限白洋淀,战火未平民不安。保家卫国匹夫志,巾帼不让男儿汉。”

  2、课外比较阅读鉴赏。白洋淀纪实二《芦花荡》一位年近六十的老人与两位十三四岁的小姑娘抗击敌人的故事。一是可以实现学生运用课堂所学去鉴赏,实现课内向课外的能力迁移,二是两相参照,便可发现孙李先生给我们描绘了那个战争年代中国的英雄人民的群像,无论是热血男儿,还是老弱妇孺,他们深深的热爱自己足下这片土地,用自己的智慧和生命与侵略者斗争到底的精神令人敬仰折服,备受鼓舞。

  以上即是我对本课的粗浅的认识与理解,不足之处,敬请各位方家批评指正!

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

  本篇课文描写的是美国石油大王哈默年轻时的一个故事。引导学生从描写年轻人神态、动作和语言的句子中,体会到年轻人自尊的品格;从杰克逊大叔对女儿的谈话中,认识到这种自尊的可贵,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尊严”是课题的名称,也是贯穿全文的主旨。但是空洞地告诉学生“尊严”的意思反而会让学生难以理解,应该注重让学生在人物分析中体会理解感悟。课前还可以布置学生搜集有关“尊严”的人生格言。

  二、说教法及学法

  因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所以本课的教学方法确定为多媒体直观法、阅读讨论法、以读代讲法、以读促写法,并且整堂课将以“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洋思教学模式为主框架。

  三、说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学会本课四个生字(呈、惫、堪、捶)

  能力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对话”部分;学习运用“从内容体会思想”的方法,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体现人物的品质。

  情感目标:让学生体会哈默美好的形象和人格魅力。教育学生从小就要有自尊心,无论在什么时候人都要有尊严。

  四、说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假如你是一个饥肠辘辘、筋疲力尽的逃难人,有人将食物送到你面前,你会怎么做?(出示课文插图)可是有一个年轻人他没有这么做,这究竟是为什么呢?读完《尊严》这篇课文,你就知道了。(这样设置悬念,激发学生探求原因的欲望。)

  (二)展示学习目标,引导学生自学质疑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课堂教学引导学生质疑问难,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创新思维。

  1、根据阅读提示自由读书感悟,勾画出描写年轻人神态、动作、语言的句子,想一想,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地方不懂?同桌相互交流各自读懂的和不懂的问题。(这个环节是学生动口、动脑、动手,理清了文章的结构,培养了自学能力和团结协作的精神。)

  2、质疑问难。学生通过读课文提出问题、归纳:年轻人为什么拒绝摆在他面前的食物?当听说“没活”时,他为什么不高兴?当听杰克逊大叔说要他捶背时,他为什么又高兴起来?为什么他会从一无所有到后来拥有一笔让所有美国人羡慕的财富呢?

  (三)小组合作学习、探究交流。(探究刚才质疑的问题)

  陶行知先生指出“教育孩子的全部奥秘在于相信孩子和解放孩子”。《语文课程标准》也提出以学生是语文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

  1、分小组合作学习。重点通过年轻人的神态、动作、语言,想象他当时的`心理活动,体会他自尊、自强的精神。学生在朗读中提出不懂的问题,如食物摆在年轻人面前时,从他说的话里,你知道他是怎么想的吗?当听说“没活”时,他会怎么想?当听杰克逊大叔说要他捶背时,他又会怎么想?学生在提出问题后又进行朗读,实现在读中问、问中读。(这个环节设计是让学生洞察、分析人物的内心活动,从内容体会思想,加深对年轻人自尊人格的理解。学生在读中问、问中读,在读中感悟,边读边想,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学生在自读自问中和文本、教师、同学进行着心灵的对话,情感得到了升华,个性得到张扬。)

  2、说一说、演一演、议一议

  (1)说一说

  学生自由说出文中自己最喜欢的语句或感受最深的地方。

  (2)演一演

  在学生自由畅谈后,引导学生分角色朗读“对话”部分和欣赏即兴表演“对话”部分。(请两位学生分别扮演杰克逊大叔和年轻人,其余几个学生扮演逃难人进行现场表演,本课的重难点就在宽松的氛围中得以突出和突破。)

  (3)议一议

  引导讨论要放开,自由表达,要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学生要联系实际,说说自己的体会。有的学生针对当今社会上肢体健全的人而在街上行讨的行为表示鄙视,同哈默相比,简直毫无尊严可言;有的学生针对成绩差的学生懒惰、撒谎的坏习惯提出批评和忠告,教他立志做一个有尊严的人;有的学生针对自己作为一个班干部谈了如何做一个讲诚信、热心帮助别人的有尊严的人。学生的独立见解和独特感受。让人深受感动和启发。学生很轻松地体会到:尊严是一则广告;尊严是一种力量;尊严更是一种崇高。尊严对一个人多么重要!他能改变一个人的人生,人有了尊严会不断发奋努力。尊严是一笔无价的精神财富,用劳动可以创造财富。鼓励学生从小就要有自尊心,无论什么时候都要有尊严。(这个环节的设计,学生的思维得到发散,从课文的内容想开去,培养了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和想象力,学生的品格受到了陶冶。)

说课稿 篇4

  一、教材分析

  《别了,我爱的中国》描述了作者郑振铎离开祖国时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抒发了强烈的爱国之情,表达了驱逐帝国主义、创建新中国的决心。

  全文可分为三段。第一段(第1自然段),写“我”将要离开祖国时,怀着依依惜别的深情向祖国和亲友告别。第二段(第2—4自然段),写“我”对帝国主义的仇恨和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第三段(第5—9自然段),写“我”出国的目的以及为建立独立自主的新中国而战斗的决心。

  借助中心句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上本单元的阅读训练重点。本课中心句是“别了,我爱的中国,我全心爱着的中国”。这一中心句在文章中出现了三次,分别统领和归结了全文的三段内容。第一段的第一句是全文的中心句,也是作者起笔所作的抒情,他把对祖国的.依恋之情和对亲友的惜别之情,自然而巧妙地统一起来了,读后令人产生身临其境之际感。第二段在写了沿途所见之后,以中心句作结,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关心祖国命运、热爱祖国山河的深情。第三段又以中心句作结,集中地反映了“我”要驱逐侵略者、建设新中国的强烈愿望和坚强决心。反复出现的中心句与作者的所见所闻和所思所感紧密联系起来,使三段的内容一层比一层深入,感情一层比一层强烈,较好地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二、学生分析

  这一篇文章写于新中国成立之前,现在的孩子根本无法体会身处那个年代的作者的心情。那段历史,对孩子们来说,的确是太遥远了,这就有碍于学生更深入地解读文本,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其二,我班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就不是很强,让他们深入课本描写的情境,把体会到的作者的思想感情有声有色地读出来,就更难了

  三、设计意图

  基于教材理解、对学生的分析,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潜心会文,琢磨重点词句,与文本、作者展开对话,感受作者的爱国之情 与报国之心。

  2、有感情朗读课文。那如何才能达到预定的目标呢?我决定在这课时的教学中,进行情感教学,让学生在情感的包围下,在体验情感中完成本课书的学习。

  1、品析词句,学语知情

  情感是深深地渗透在文章中的每一个词语,每一个句子之中的,在品赏词句教学时,要抓住文中关键词句,讲清深层内涵和蕴意,让学生"披文入情",体会文章的"味",与作者感情共鸣。在本课时的教学中,我抓几个重点词句进行品析,如这一句:不,那不是悬挂着我们的国旗,那是帝国主义的军舰。还有作者的誓言等。

  2、以情发声,以声传情

  教学语言不仅是教学信息的载体,也是传达情感的媒介。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学语言如果没有情感的血液在流动,就会苍白无力,索然寡味,学生对知识的感触就是迟钝。"教师面对活泼好动,反应敏感的学生,使他们听懂,愿意听是一个起码的条件,还需要运用情感的独特作用。所以充满感情色彩的教学语言,直接关系着师生之间情感交流及和谐状态的形成。它具有一种吸引力,既可凝聚学生的注意力,又可以使学生的情感和教师、教材的内容形成共鸣的状态,达到和谐的程度,它不仅可以让学生从内容上去感受知识、作用于学生的感官,更作用于学生的心灵。因而在本课时教学中,我非常重视我的语言,对一些导语、过渡语,我都是充满激情地在述说。

  3、反复朗读,读中悟情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由此可见,读是学习语文的一扇窗口,也是感受语言、训练语感的基本方式。"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是感知、理解的过程,也是培养语感的开始。在同一语言的反复熟读中达到"成诵"的目的,这又是记忆、积累的过程。因而,阅读教学中就应充分利用机会让学生通过朗读、默读、复读、赛读、示范读、表演读等多种形式的读,读中感悟,读中抒情。在本课时的教学中,我始终围绕着中心点句开展教学,在学生层层深入体会作者感情时,引导他们一次次朗读这一句中心句,营造了一唱三叹的氛围,使学生所感悟到的爱国情在一次次的朗读声中得到升华。

说课稿 篇5

  目标:

  1、知识目标:进一步熟悉面积单位的大小,掌握相邻面积间的进率是100,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判断、推理能力及空间观念。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生生合作的学习精神,乐于助人的集体精神。

  重点:

  掌握相邻面积间的进率是100。

  难点:

  掌握相邻面积间的进率是100。

  教具:

  有关的动画课件。

  过程:

  一、激情引趣,猜想导入

  出示动画片,一个胖嘟嘟的小熊,可是它满脸愁容。

  师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小熊为什么不高兴了吗?因为它遇到困难了。昨天,它做了几道数学题,累得满头大汗,眼花缭乱的`,你们能不能帮助它解决难题呢?

  出示练习:1米=()分米1分米=()厘米

  我们学过的常用的长度单位有米、分米、厘米,它们每相邻的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是()

  这几个问厘都是学生已经熟练掌握了的,练习这几道题,即复习了旧知识,也激起了他们的兴趣.学生们都摩拳擦掌,准备新的挑战。

  二、自主探讨、发现规律

  同学们,胖熊嘟嘟的问题,你们解决得真好。那么你能不能也帮助一下它的朋友小蟋蟀呢?

  这个环节的设计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以便继续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电脑出示小蟋蟀的家及屋里的地板即边长是1分米(10厘米)的正方形

  1分米(10厘米)

  师问:小蟋蟀想装修它家的地板,你能告诉它地板的面积有多大吗?

  出示边长是1厘米(地砖)的正方形

  1厘米

  师问:小蟋蟀现在想用1平方厘米的地砖铺地,你们能不能帮它估计一下得用多少块地砖呢?

  设计这个问题,既让学生感知和比较了1平方分米与1平方厘米在面积上的大小,同时又让学生通过观察想象,估计一下1平方分米里到底含有多少个1平方厘米。

  提问后,可以组织学生分组相互交流,体会并进行反馈。

  进行电脑演示,1平方分米里含有1 00个1平方厘米。

  设计这个环节,主要是通过小蟋蟀家到底铺多少块地转这个故事来验证1平方分米就是100平方厘米。100平方厘米就是1平方分米。明确了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这样在一个有趣的小故事及同学们相互探讨中很自然地突破难点。

  三,激发欲望,巩固练习

  在这里我先向同学们挑战;问他们能不能帮助老师解决一个难题,就是书上的想想填填。同学们自然非常高兴。

  边长是1米的正方形,面积是()平方分米

  这样设计既激发了学生参与活动的热情,让他们亲自探索知识的形成并尝试成功的喜悦,从而明确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

  然后让学生接着做P101做一做并让学生说出推理过程,从而巩固新知。

  1、1平方米=()平方分米

  3平方米=()平方分米

  2、1dm2 = ()Cm212dm2=()cm2

  3、100dm2=()m2400dm2=()m2

  100Cm2=()dm2900cm2=()dm2

  四,反思体验,归纳总结

  让学生自己总结这节课到底有什么收获。并从小蟋蟀铺地砖这一小故事体会出数学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它不仅来源于生活,还适用于生活。

  以上设计均在新课标指导下安排的,新课标中提到数学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强调已有的生活经验,将实际问题抽象咸数学模型。象本课中安排的小蟋蟀铺地砖这一小故事及小熊带来的复习题,这不仅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还让学生充分体会出数学与人类社会紧密联系,了解了数学的社会价值。

说课稿 篇6

  我将从说课标、说教材、说建议三个方面进行解说。

  第一个方面:说课标

  说课标包括说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首先说课程目标

  (一)课程目标

  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课程标准》把九年义务教育的学习时间划分为三个学段,二年级处于第一学段;根据对第一学段“数与代数”的学段目标的研读,下面我对本单元目标进行解读:

  对本单元目标我分别从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四个方面进行阐述,

  1.知识技能目标:结合具体情境,会分步解决两步计算的乘加(减)、除加(减)问题,掌握分步解决两步计算问题的解题思路。

  2.数学思考目标 :让学生在分步解决两步计算的乘加(减)、除加(减)问题的过程中,感悟数学思考方法和解题策略。

  3.问题解决目标:能结合生活实际,将生活中“旅游”素材引入数学知识中, 经历在实际情景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并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4.情感态度目标:通过小组合作交流解决问题,感受数学在解决生活问题中 的作用,培养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再说内容标准

  (二)内容标准

  在认真研读第一学段内容标准的基础上,确定了本单元的内容准标是:

  分步解决两步计算的乘加(减)问题:通过本信息窗的学习,学会分步解决两步计算的乘加(减)问题,学会有条理地思考问题,掌握一些初步的解决问题的思考方法。

  分步解决两步计算的除加(减)问题:通过本信息窗的学习,学会分步解决两步计算的除加(减)问题,学会有条理地思考问题,掌握一些初步的解决问题的思考方法。

  第二个方面:说教材

  教材中的内容是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资源,那么,它们是怎样来阐述课程理念的呢?我将从“知识与技能立体整合” “内容结构” “编写特点”“三个方面来进行研说,先来看看知识与技能立体整合

  (一)知识与技能立体整合:

  本套教材内容是由低年级到高年级不断拓展的螺旋式编排。本单元分步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是学生在掌握加、减、乘、除四种基本数量关系并解决一步计算的实际问题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为后面解决稍复杂的实际问题打下基础。

  (二)内容结构

  本单元安排了两个信息窗:分步解决两步计算的乘加(减)问题、分步解决两步计算的除加(减)问题。第一个信息窗 呈现的是景区停车场停车的情境,通过问题“旅游团一共有多少人?”,学习分步解决两步计算的乘加问题;通过问题“小汽车比大汽车多几辆?”,学习分步解决两步计算的乘减问题。第二个信息窗 呈现的是在水上乐园售票处买票的情境,通过问题“买1张儿童票比买1张成人票少花多少钱?”学习分步解决两步计算的除减问题,通过问题“买1瓶果汁和1瓶矿泉水,一共需要多少钱?”,学习分步解决两步计算的除加问题。

  (三)编写特点:

  下面我们来说一下编写特点:

  依据本单元内容,本单元教材编写具有以下两个特点:

  1.题材选取具有现实性和趣味性

  本单元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旅游活动为线索,选取了在景区停车场停车、来到水上乐园等情景中富有现实意义的、贴近学生生活经验的素材,以此为载体展开解决问题的研究。这些问题是发生在学生身边的,学生经历过的或能够接受的。现实的题材体现了学习数学的意义,有趣的题材能吸引学生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与分析解决问题。学生通过自己解决问题,感悟数学思考方法,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注重解决问题的一般思路和解题策略的'渗透

  两步计算实际问题历来是小学数学实际问题教学的重、难点之一。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的关键是先根据题中条件与问题之间的联系找到中间问题。分析与寻求中间问题的策略方法也是以后解决更复杂实际问题的重要基础。从这个意义上说,本单元教学是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发展的重要转折点和关键点。在“你问我说”部分的编写中明晰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一般过程,如信息窗1.2中呈现了用分析法和综合法分析数量关系的过程。这样有利于学生体验和感悟两步计算问题的基本结构及解决问题的一般思路,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形成基本策略。

  第三个方面:说教学建议

  基于我校“先学后导、互助提升”的数学教学模式,结合我校“前置性学习单”的使用,我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说说我的建议。

  1.引导学生经历从情境图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过程。

  解决问题的第一步是引导学生从比较复杂的情境中抽象出有用的数学信息,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由于学生进行了“前置性学习”,在课堂上不要浪费太多时间,让学生直接说出数学信息,提出问题,如果不能正确的找出数学信息,提出问题,教师要注意鼓励学生把发现的数学信息用自己的语言大胆地说出来,并指导学生怎样把信息分类整理,这样不仅方便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也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题意,为后面分析和解决问题奠定基础。

  2. 引导学生经历解题思路的分析和探索过程。

  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让学生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独立思考(这个环节在家进行前置性学习时完成),课堂上开展小组合作交流,互学补充,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数量关系,分析数量关系,每个学生比较清晰地表述思考过程,寻找解题策略。通过学生展示汇报,生生互动,教师适时引领,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逐步变得有条理、有根据,对两步计算的数量关系就有了初步的认识和理解,同时也发现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关键是要找准先求什么,再求什么。既可以从条件想起,也可以从问题想起,也就是我们说的综合法和分析法,但不论哪种方法,都要认真审题,理解题意,通过分析已知条件和问题间的数量关系,找出中间问题(即关键问题)最后求得应用题的正确解答。

  3.丰富体验,促进反思,帮助学生初步形成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

  解题策略需要学生在有比较充分体验的基础上从内部感悟、生成,而不能依赖外界灌输。学生在探索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体会了解答两步计算问题通常要按“先求什么,再求什么”的思路进行,还体会到要确定“先求什么”也是有章可循的,既可以从条件想起,也可以从问题想起。也就是我们说的综合法和分析法,如信息窗1.2中呈现了用分析法和综合法分析数量关系的过程。在此基础上,要继续丰富学生的体验,运用刚刚获得的经验和方法尝试解决“自主练习”中的问题,并让学生完整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使学生清晰地感受到方法、策略的有效作用。教师还可以适时引导学生回顾反思用“综合法和分析法”两种方法,在解决两步计算问题的解答思路和方法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从而使学生逐步清晰地认识到解决两步计算问题的关键有两点:一是从条件还是问题想起;二是弄清“先求什么,再求什么”,初步形成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即不论哪种方法,最终回归到“先求什么,再求什么”的解题思路是不变的。

【说课稿】相关文章:

说课稿模板说课稿10-13

说课稿06-08

大班说课稿获奖说课稿随笔06-20

坐井观天说课稿 《坐井观天》说课稿11-08

半截蜡烛说课稿 《半截蜡烛》说课稿06-24

《观潮》说课稿02-05

《池上》说课稿11-14

《雷雨》说课稿08-05

Breakfast说课稿01-12

比本领说课稿0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