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时间:2025-03-18 08:30:20 说课稿 我要投稿

【精华】说课稿3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编写说课稿是必不可少的,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快来参考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说课稿3篇,欢迎大家分享。

【精华】说课稿3篇

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母鸡》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的第16课。这课是老舍先生另一篇脍炙人口的佳作,描写了作者对母鸡的看法的变化,表达了对母爱的赞颂之情。课文以作者的情感变化为线索,前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前半部分写了母鸡的无病呻吟、欺软怕硬和拼命炫耀,再现了一只浅薄、媚俗的母鸡;后半部分则描写了母鸡的负责、慈爱、勇敢和辛苦,塑造了一位“伟大的鸡母亲”的形象。作者对母鸡的情感由“讨厌”转变为尊敬。

  本文的语言风格比较口语化,直白自然,散发着浓郁的生活气息,读起来令人感到亲切舒服。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通过与《猫》进行对比阅读,感受作者在表现动物特点和表达情感上的异同;二是通过阅读课文,体会作者对母亲的崇敬以及对母爱的赞颂。

  这篇课文的重难点是引导学生自读自悟,体会母爱的伟大,并通过比较老舍两篇文章的特点,感悟作者的语言风格,加强语言实践。

  二、说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感受母鸡作为一个母亲的形象,体会母爱的伟大。

  2、比较《母鸡》和《猫》在写法上的特点。

  三、说教法

  1、本文是略读课文,可以通过课文前面的阅读提示,让学生明确阅读目的:文中的母鸡是怎样的;与《猫》相比,写法上各有哪些特点。

  2、本文内容浅显,学生很容易理解课文的内容。重点是要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感受母鸡伟大的母爱。

  3、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课文内容的前后对比,先让学生自读自悟,弄清作者对母鸡的态度有怎样的变化,原因是什么,然后再体会作者情感的变化和母爱的伟大;还要注意结合具体语句来体会,使学生认识到,母鸡就是一个无私无畏、日夜操劳的伟大母亲。

  4、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母鸡》与《猫》这两篇课文都是老舍所写,而且都是写小动物的,在写法上各有哪些特点?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做好引导工作。

  两篇文章的结构都非常清晰。《猫》写了猫的性格古怪和淘气可爱,由两部分构成,并以“小猫满月的时候更可爱”为过渡句,将两部分内容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母鸡》可以明显分为母鸡孵鸡雏以前和孵出鸡雏以后两部分,以过渡段使文章浑然一体。

  在叙述动物的特点时,作者善于用总分段式。如写猫,先写“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再具体写它的表现。写母鸡时,先写“我一向讨厌母鸡”,再写它令人生厌的三个方面。

  在表现小动物的特点时,作者用事实说话,通过对点滴小事生动具体的描写,使笔下的动物呼之欲出。

  在情感的表达上,《猫》通篇都在写猫的可爱,无论是猫的古怪,还是猫的淘气,从始至终都是一种喜爱之情;而《母鸡》则写了由“讨厌”到“不敢讨厌”的情感变化,用前后的强烈对比,加深了对母爱的赞颂。

  在语言的运用上,是老舍先生一贯的无雕饰的生活化的语言风格。在《母鸡》中,运用的几乎都是群众口语,有着浓郁的“京味”,如,“听吧,它由前院嘎嘎到后院,由后院再嘎嘎到前院,没完没了,并且没有什么理由,讨厌!”“使人心中立刻结起个小疙瘩来”,“咬下一撮儿毛来”,“就是聋子也会被它吵得受不了”。读这些文字时,使人感觉不是在读,而是在听街坊邻居说,是那样的生动鲜明而又通俗易懂。

  5、读时要提醒学生注意以下字的读音:似(shì)的,欺侮(wǔ),可恶(wù),差(chà)不多。

  6、引导学生扩展阅读其他作家描写小动物的作品,以扩大学生的阅读视野,丰富语言积累。

  四、说学法

  1、课题入手法

  题目是课文内容的高度概括,是课文画龙点睛之笔。学生开始接触课文,首先看到的是课题。正确地理解课题,从中得到学好这一课的启示是非常重要的。教学这一课,我试图让学生通过联系生活,释题入文。

  2、圈点勾划法

  从学生学习品质来考虑,让学生在课文中动笔划记号,如给重点词句圈圈、点点、勾勾、划划、将自己有所感悟的词句和没有理解的词句,分别作上标记,以便和同学们一起交流和释疑。长期坚持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从而达到由“学会”向“会学”过渡。

  3、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法

  让学生在自主阅读的基础上,与学生交流从文中所感悟到的`内容,相互取长补短。

  五、说流程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们采用了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激发他们的潜能,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力求达到本课的教学目标,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教学。

  1、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我们根据本班学生大多数是农村孩子的特点,让学生谈生活中对母鸡的印象,有机地把学生带进喜闻乐见的生活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交流预习、相互评价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我们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通过学生对预习的

  相互交流和评价,学生参与教学活动,课堂气氛也活跃起来。

  3、紧扣问题,自主学文

  (1)语文新大纲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本课教学安排了充分的读,通过自读,比读、齐读、默读,从整体上体会课文的情感,抓住重点语句进行品读,具体感受文中的真情。有关母鸡慈爱、勇敢、辛苦的句子,要求学生用内心的情感细细品读,让学生从文中的字里行间,感悟母爱的伟大,然后再相互交流,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和表达能力,从而也使学生受到美好情感的熏陶。

  (2)引导学生进行讨论:《猫 》和 《母鸡》两篇文章在写法上有哪些特点?

  4、拓展文本、延伸课堂

  通过质疑引导学生知识延伸。人们都说爱屋及乌,当我们对这位鸡母亲产生尊敬之情时,就会忽略它的缺点,甚至将它的缺点看作优点。我们在这一组课文中,学到了许多表达喜爱之情的写法。下面,我们就来试一试,将前三自然段任意改写一段,让人读了不再感到母鸡讨厌,而是觉得它很可爱。这个质疑,能又一次激发学生的思维。

  5、 板书设计

  这堂课的板书做到图文结合,形象直观,条理清晰,便于学生理解,起到深化主题,突出中心的作用。

说课稿 篇2

  《马说》,它是人教版八年级(下)第五单元中的第二篇文言文。下面我就按照说教材、说学生、说教法与学法、说教学过程四个部分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该文是唐代大文学家韩愈于大约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作的。其时作者初登仕途,很不得意,心情郁郁,所以有"伯乐不常有"之叹。本文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以千里马不遇伯乐喻贤才难遇明主,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进行了讽刺、针砭和控诉;希望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使他们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文章对自己不着一字,愤懑不平之情和穷困潦倒之感却充溢其中。教材入选此篇,意在让学生学习名家名篇,培养古文阅读能力的同时,引发学生思考:当代千里马是否也要依赖于伯乐?

  根据?马说?的思想内容和特点,确立本课教学目标如下:

  1.初步了解"说"这种文体特点,理解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

  2.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能正确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掌握文言词语的意义。

  3.认识封建社会埋没人才的昏庸愚妄,引导学生认识当今社会重视人才的优越条件,努力学习,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才。

  本课重点、难点:

  对课文寓意的理解既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这是由它的写作特点,以及学生不了解封建人才选拔制度决定的。

  二、说学生

  八年级学生已掌握了一定数量的文言实词、虚词,文言阅读能力有了明显提高,可以通过自己阅读文章去把握文章的大部分信息,但仍有一些难点待突破。如词类活用、虚词的用法以及课文寓意等。

  针对以上的分析情况,《马说》的学法、教法和教学过程确定如下。

  三、说教法学法

  教法:诵读法、引导法。

  学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设计依据:

  1.因为本课题旨较含蓄,宜用启发引导的教法。

  2.诵读法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同时,在课堂教学中,必须贯彻以学生为主体和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教师应引导并组织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

  四、说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讲述伯乐相马的故事,启发思考在现实社会中,什么样的人被称为"千里马",什么样的人被称为"伯乐","千里马"与"伯乐"之间是什么关系。

  学生很容易答出:"千里马"指人才,而"伯乐"指善于识别人才的人。"伯乐"能够识别"千里马".

  其实,关于这个问题的讨论并不是现在才有的,早在唐代,韩愈就在他的《马说》中阐明了千里马与伯乐的关系。下面就让我们共同来学习这篇文章。

  2 .解读标题 .标题为"马说",实则为"说说马",即发表一些关于"马"的`看法。明确"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体,大多是以华丽的言辞来陈述作者对某个问题的见解。

  3.感知课文。

  (1)教师范读课文。

  (2)学生反复朗读课文。

  (3)学生默读课文,并结合课下注释疏通文意,标记不懂的词语和句子。

  (4)。有疑问的提出来由老师解答。

  (设计意图:学习文言文,诵读是基础;理解文言文,翻译是手段。让学生反复朗读培养语感,再结合课下注释翻译,从中找出不理解的与同学讨论,最后由老师解答。可以更好的促进学生自主、合作的进行学习。)

  4.研读课文。

  由学生朗读课文,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讨论。

  (1)请找出第一段中作者的观点是什么?你们同意他的观点吗?

  明确: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2)在作者的观点中,还包含着一个反命题:无伯乐,则无千里马。那么,这句话实际阐明了伯乐与千里马的关系。什么关系呢?

  明确: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起着决定作用。

  (3)如果没有了伯乐,用原文中的语句来回答千里马的命运会怎么样呢?

  (4)朗读第二段,说出千里马才能被埋没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讨论回答: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5)"不知"会造成什么样的恶果呢?用书中原句回答。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6)文中还有哪些语句同样表现出食马者的无知呢?

  第三段中:策之不以其道,……"天下无马".

  (7)食马者的无知是因为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食马者的愚妄和浅薄。

  (8)作者对食马者是抱着一种什么样的态度呢?对千里马又是怀着什么样的感情呢?

  学生讨论,教师明确:对千里马是同情,对食马者是强烈的谴责与辛辣的嘲讽。

  5.教师小结:

  我们很容易得出结论,文中的千里马并不是真正的千里马,而文中的食马者也并不是真正的食马者。作者实际是借写千里马的不幸遭遇来表现封建社会中人才的命运。这种写法叫做托物寓意。

  6.学生总结本文思想内容。(略)

  7.找出本文论述的中心句。

  明确:其真不知马也。

  (以上过程可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并且侧重于引导学生从文本中去发现问题。)板书设计:

  世有伯乐,

  决定 作用

  然后有千里马

  辱、骈死

  嘲讽愚妄浅薄的统治者

  抒发怀才不遇的愤慨

  (悲惨命运)

  食不饱

  (直接原因)

  不知马

  (根本原因)

  通过这个板书让学生形象的理解何谓托物寓意。

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

  1、说教学内容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P60—62页《认识面积》。

  2、说教材中的地位

  本课内容是第五单元《面积》的第一课时,是学生学习了长方形和正方形以及他们的周长计算的基础上来进行教学的。教材通过学生观察,比较,触摸所熟悉的物体表面的大小来帮助理解面积。面积的学习,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相对较难,学生学了这部分内容,为以后学习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等平面几何图形的面积打下基础。

  3、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我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1)结合实例,认识图形面积的含义。

  (2)经历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过程,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性。

  (3)体验数学知识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探究中张扬个性,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4、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和分析,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认识面积的含义。

  教学难点:学会比较物体表面和平面图形面积的大小。

  二、说教法、学法:

  学生在二年级已经认识了物体的面,感知过面是什么,也认识了一些平面图形。在这样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认识“面积”这个抽象的概念,同时面积又是进一步认识平面图形或物体的面所必备的基础知识。三年级学生具有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新旧知识迁移的能力,这些物体为本节课的学习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1、教法:

  本节课主要运用了比较法,通过不同物体的面或平面图形的比较,使学生认识到面积是有大有小的。使学生在比较中理解比较面积大小的`方法,教师引导与学生自主探究相结合,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学法:

  动手操作:通过学生动手操作,比较出面积的大小。

  自主探究:比较面积大小时,进行小组合作交流探索出多种方法,从而比较出面积的大小。

  三、说教学过程:

  根据以上的理念,结合本课的特点,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环节:

  1、初步感知,认识面积

  看—看黑板的表面,课本的封面,体会物体有面。

  比—比黑板表面与国旗表面哪一个比较大,哪一个比较小,体会各个物体的面都有确定的大小。

  听—听懂“黑板表面的大小就是黑板面的面积,它比国旗的面积大”这句话的意思,首次感知面积的含义。

  摸—摸数学书封面和课桌面,体会这些面客观存在,感知这些面各自面积的大小。

  说—举例说说物体表面的面积,并比比它们的大小。

  新课开始,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先比较黑板的表面与国旗表面的大小,引出面积的初步含义,接着让学生进一步比较生活中其他物体表面的面积大小。在说的环节让学生在更大的范围里体会:看到的物体都有面,每个面的大小就是这个面的面积,从而使学生形成初步的面积概念。

  2、操作实验,比较大小

  (1)认识平面图形的面积

  (2)比较平面图形的面积大小

  课件出示例2,引导学生读题。如果学生说是直接看出大小,在肯定的基础上提醒学生:直接观察大小有时不太可靠,启发学生探索其他的比较方法。教师提供三种小图形(○□)请学生用这些图形来拼一拼、摆一摆,测量一下这两个图形的面积哪个大哪个小。通过亲身体验让学生发现:要得到一致的测量结果,作为比较标准的图形,形状不同不行,大小不同不行。从而得出:“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要用统一的面积单位来测量。”

  3、实践运用,解决问题

  (1)完成练习十四第2题,主要通过观察法来比较。

  (2)完成P62页做一做,启发学生比较方法。

  (3)完成练习十四第1题,区别面积和周长。

  4、全课总结,反思得失

【说课稿】相关文章:

说课稿模板说课稿10-13

说课稿06-08

大班说课稿获奖说课稿随笔06-20

坐井观天说课稿 《坐井观天》说课稿11-08

半截蜡烛说课稿 《半截蜡烛》说课稿06-24

《观潮》说课稿02-05

《池上》说课稿11-14

《雷雨》说课稿08-05

Breakfast说课稿01-12

比本领说课稿0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