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说课稿

时间:2025-03-11 10:28:17 说课稿 我要投稿

有关物理说课稿汇总六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说课稿,编写说课稿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物理说课稿6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有关物理说课稿汇总六篇

物理说课稿 篇1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这一章讲述动量的概念,并结合牛顿定律推导出《动量定理》和《动量守恒定律》。《动量定理》体现了力在时间上的累积效果。为解决力学问题开辟了新的途径,尤其是打击和碰撞的问题。这一章可视为牛顿力学的进一步展开,为力学的重点章。

  《动量定理》为本章第二节,是第一节《动量和冲量》的延续,同时又为第三节《动量守恒定律》奠定了基础,在本章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同时《动量定理》的知识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技术和科学研究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学习这部分知识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

  2.本节教学重点:

  (1)动量定理的推导和对动量定理的理解;

  (2)利用动量定理解释有关现象和一维情况下的定量分析。

  3.教学难点:

  动量定理的矢量性,在实际问题中的正确应用

  4.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从牛顿运动定律和运动学公式推导出动量定理的`表达式。

  (2)理解动量定理的确切含义,知道动量定理适用于变力。

  (3)会用动量定理解释有关现象和处理有关的问题。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动量定理规律的学习过程,了解物理学的研究方法,认识物理实验、物理模型和传感器在物理学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2)通过学习用动量定理处理实际问题的过程,提高质疑、信息搜集和处理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交流、合作的能力。

物理说课稿 篇2

  (一)光源出示迷人夜景图。

  (激发学生对光感兴趣)观察

  (对光的现象有感性的认识)

  我们要看清五彩缤纷的世界,必须有光射入我们的眼睛,那么,光是从哪里发出来的呢?

  (提出问题,引起悬念)思考、讨论

  (带着问题,参与讨论)

  除了太阳、电灯之外,日常生活中,你还知道哪些物体能够发光?

  (让学生收集相关的资料,可以是图片、文字、实物,主要是由于学生参与实际活动,提高学习兴趣。)讨论、交流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可以

  加强与同学之间的交流)

  反馈练习1:

  下列物体不属于光源的是:

  A、月亮。B、萤火虫。

  C、水母。D、霓虹灯。巩固练习(此题练习中,有的是生活中常见的;有的是农村可见的';有的是城市可见的;也有不常见的,让各层次学生增长知识)

  (二)光的传播手里拿着一个激光手电,它可以发光,是一个光源。(展示光源实物,在此用的是激光手电,而不用一般手电筒,是因为激光手电光线比较集中)

  有一个问题:从光源发出的光是沿着怎样的路径传播出去的?观察、思考

  (随着问题的提出,学生的讨论式学习随之开始)

  请同学们根据学过的知识讨论并提出自己的猜想。猜想

  (让学生联系日常生活实际和小学自然课本学过的知识,进行大胆猜想)

  (二)光的传播让学生讨论回答。(光是沿直线传播的)讨论、回答

  到底猜想是否正确呢?

  (鼓励学生用桌子上这些简单的器材去大胆设计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

  进行实验

  (有了感性认识外,还要让学生自己亲自动手做实验。)

物理说课稿 篇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显微镜、望远镜的基本结构。

  2、过程与方法

  尝试应用已知的科学规律解释具体问题,获得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于社会发展和人类生活的影响。

  【教学重点】

  了解显微镜、望远镜的基本结构。

  【教学器材】

  显微镜,凸透镜(两只),凹透镜(一只)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近视眼是如何形成的?如何矫正?

  远视眼是如何形成的?如何矫正?

  眼镜的度数如何计算

  二、引入新课

  放大镜可以使我们看到较小的物体,但是太小的物体像细胞,用放大镜却不能看到。为了能看到细小的物体,人们制成了显微镜。为了看清远处的物体,人们又制成了望远镜。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显微镜和望远镜。

  三、新授课

  (一)显微镜

  1、作用:用来观察细微物体或物体细微部分。

  2、原理:先用一个接近物体的凸透镜使物体成一放大的实像,然后再用另一个接近眼睛的凸透镜把这个实像再一次放大,就能看清很微小的物体了。

  离物体近的这个透镜叫物镜,其焦距较短;离眼睛近的这个透镜叫目镜,其焦距比物镜稍大。两镜间的距离可以调节。

  3、使用显微镜的注意事项

  ①拿显微镜时,要一手紧握镜臂,一手托镜座,不要单手提拿,以防目镜或其他零件滑落。

  ②显微镜不可放置在实验台的边缘,以免碰翻落地。

  ③不要随意取下目镜或拆卸显微镜的.各种部件,以防灰尘落入内部或发生丢失损坏等。

  ④使用显微镜时,操作要正规,养成两眼同睁、两手并用的习惯,边观察边计数和绘图等。

  ⑤要保持显微镜的清洁,发现有灰尘或操作中不慎使镜头和载物台沾上染料、水滴等,应及时擦去。光学和照明部分的镜面只能用擦镜纸轻轻擦拭,切勿用手指、手帕和绸布等擦摸,以免磨损镜面。机械部分可以用布擦拭。

  ⑥显微镜使用完毕,转动粗调螺旋上升镜筒或下降载物台,取下标本片,转动转换器使物镜离开通光孔,然后再下降镜筒或上升载物台使接近物镜,垂直反光镜,下降集光器,关闭虹彩光阑,复原倾斜关节和报片器位置,把显微镜放回镜箱。

  4、显微镜的放大倍数

  ①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等于物镜和放大倍数和目镜的放大倍数的乘积。

  ②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指长和宽的倍数

  ③物镜、目镜的焦距越短,放大率越高。

  (二)望远镜

  1、作用:利用望远镜能看清远处的(大)物体。

  2、组成:有一种望远镜(开普勒望远镜)由两组凸透镜组成。靠近物体的叫物镜,焦距较长;靠近眼睛的叫目镜,焦距较短。物镜的第二焦点与目镜的第一焦点重合。

  3、原理:物镜的作用是使远处的物体在焦点附近成实像,目镜的作用相当于一个放大镜,用来把这个像放大。

  4、视觉效果:望远镜所成的像是缩小的,但是由于“视角”增大,人感觉物体被放大了。

  望远镜的直径比我们的眼睛的瞳孔大得多,这样它可以会聚更多的光,使得所成的像明亮。

  还有一种望远镜用凸透镜作物镜,用凹透镜作目镜(伽利略望远镜)。

  天文望远镜也常用凹面镜作物镜。

  望远镜成的是倒立的像,而日常及军用望远镜所成的像是正立的像,是因为安装了正像系统。

  5、思考题

  用望远镜看远处运动的汽车,其运动速度比实际上的速度快了还是慢了?

  四、课堂练习

  动手动脑学物理

  五、板书设计

  5、显微镜和望远镜

  一、显微镜

  1、作用:用来观察细微物体或物体细微部分。

  2、结构:由两组凸透镜组成。

  3、原理:

  3、使用显微镜的注意事项

  二、望远镜

  1、作用:利用望远镜能看清远处的(大)物体。

  2、组成:

  3、原理:

  4、视觉效果:望远镜所成的像是缩小的,由于“视角”增大,人感觉物体被放大了。

  【教学反思】

  本节课不易讲得太深,只要求让学生知道两个凸透镜组合能产生神奇的效果,激发学生探索物理知识的热情。

物理说课稿 篇4

  一.教材分析

  《功率》是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教材必修2第七章《机械能守恒定律》的第3节内容。功率是反映力做功快慢的物理量,而功体现了力的作用在空间上的效果积累,同时功又是能量转化的量度,功率和功的教学既是延伸了前面所学的力的'相关知识,又为后面即将学习的能得相关知识做好了铺垫,所以本节课在第七章中占有重要的位置。《高中课程标准》中对《功率》的教学要求为:理解功率的概念,会用功率的公式进行平均功率、瞬时功率的计算,会分析机车的两种启动模式。

  功率的概念广泛应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科技之中,其定义、表达式P=W/t、单位等学生在初中已经学过,教材中首先通过两台起重机做功相同,时间不同引入了功率的概念和定义式,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上,通过对动力机械的分析,讨论了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并说明了物体做功、机器做功的功率等说法实质都是力做功的功率.如:汽车的功率就是牵引力的功率,起重机起吊重物的功率就是钢绳拉力的功率.然后,根据对物体做功的公式和运动学公式导出了功率与速度的关系,既P=FV。再借助“说一说”和“做一做”栏目,提出了平均功率和瞬时功率的概念。最后教材结合例题讨论了汽车两种启动模式的相关问题。

  针对上述内容,本节课安排1个学时,并制定了如下的教学三维目标。

  二.教学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理解功率概念及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的定义

  会利用P=W/t,P=FV进行相关的计算。

  过程与方法

  通过讨论,体会物理学研究问题的方法,了解功率的物理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知功率在生活中的实际作用,提高学习物理的兴趣和意识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理解功率的概念,并灵活应用功率的计算公式计算平均功率和瞬时功率。

  2.难点:正确区分平均功率和瞬时功率所表示的物理意义,并能够利用相关公式计算平均功率和瞬时功率。

物理说课稿 篇5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高中物理必修第二册第七章第二节“功”, 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和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板书设计四个方面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功”这一节在力学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它的地位具有双重性。其一,它属于初高中知识的结合点:我们应该以初中知识为起点,以教材内容为线索,展开科学方法教育与思维能力培养;其二,它属于能量和力的结合点:阐明了能量和力的关系,是进一步学习能量部分以及解决力学问题的理论基础,结合本课特点,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知识与技能:

  理解功的概念,做功的要素,功的计算公式以及能够理解正负功的意义,并要求会用两种方法求多个力做功。

  2.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并学会物理学常用的通过特殊性得出普遍性的研究方法,进而学会对各种问题的分析解决。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课前的活动,激发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和爱科学学科学的热情。

  二、说教法和学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基于此,我准备采用的教法是讲授法,点拨法。通过讲授法,教师可以系统地传授知识,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的学法是阅读法、讨论法,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

  三、说教学过程

  由于本节课教学是概念课,分析、推理成份居多,所以依据新课程的要求,在本节教学中,教师利用多媒体电脑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学生通过自己的分析、推理,总结得出结论。这样把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充分体现了“学生主体、教学主导”的教学模式。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课堂教学我准备按以下五个环节展开。

  环节1.新课引入:

  由唐朝诗人李白的诗《望庐山瀑布》中瀑布下落过程中重力势能和动能的相互转化现象,引出功的概念,然后结合教材中的三幅图片,请同学们思考图片中都有什么形式的能量发生了相互转化,同时在能量的转化过程中有什么共性,归纳出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即力的`作用和物体在力的方向上发生的位移,由两个必要因素总结出做功其实就是力对物体在空间上的积累效果,使同学们更好的理解了功的概念。这样引入功的概念,兼顾到了学科间的综合。从教学心理角度来看,这种讲法有助于消除学生因学习新课带来的懈怠感。同时提醒学生注意几点:谈到做功要明确是什么力做功?对什么物体做功?在什么过程做功?

  环节2.讲解功的计算公式:

  通过复习初中已学过的知识基础上提出问题,力的方向跟运动方向成某一夹角α时,做功应如何计算?这样设问可以调动学生探索问题的积极性,完全符合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启发学生通过分析、推理得出W=F l cosα.教材上的方法是采取力的分解。在教学中为了活跃学生的思路,还可以介绍另一种方法,即把位移 l 分解,同样可以得出W=F l cosα,不要小看这短短一笔,它能更好的开阔学生思路,正是体现素质教育的好素材。在公式中,F—力的大小,l—位移的大小,α—力的方向和位移方向的夹角。由于公式中都是数值的乘积,所以可以直接得出功是标量。功的单位:焦耳。公式其实也不是普遍适用的,它只适用于恒力做功,这一点教材上没有提及,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向学生简单介绍,针对变力做功今后要开专题讲解。在讨论公式时引导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去思考cosα可能取到的值,让学生自己来总结力对物体做功的三种形式,作为教师只要注意更好的点拨正负功的意义,重在让学生理解透彻就可以了,这样做可以大大的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也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活动的和谐统一。

  环节3.多个力做功的求法

  以教材例题为例讲解第一种方法,而第二种方法就让学生自主探究,借此机会可以让学生自己复习一下合力的求法,然后由老师给出结论。

  环节4.本章小结

  最后让学生以抢答的方式总结本节课的重点知识内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学生记忆的深度。

  环节5.习题设计和作业布置

  物理学科讲究学以致用,所以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安排一些适当难度的课上习题。然后布置一些开放性的课后作业,让学生课后查阅资料解释生活周围做功伴随能量转化的现象,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又可以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研究式学习习惯。

  四、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就像一份微型教案,理清文章脉络,突出重点难点,我的板书力图全面而简明的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清晰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达到提纲挈领的效果。

  为了更好的体现新课程,本节课我将学生分成两组,在相互竞争中去完成本节课的学习,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活动的和谐统一,教法和学法的和谐统一,知识传授和智能开发的和谐统一,德育和智育的和谐统一。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以上说课定有不当之处,恳请评委老师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物理说课稿 篇6

  1.说教材

  “自由落体运动”是高中物理“物体运动”一章的内容,教材的

  目的显然是把它作为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特例来处理。由于学生对重的物体下落得快、轻的物体下落得慢的印象很深,因此本节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在于不同物体下落的快慢是一样的以及不同物体在同一位置的重力加速度都是g。教材的思想体系是:

  (1)通过毛线管(牛顿管)实验,证明在无阻力情况下物体下

  落快慢相同,并观察其轨迹是直线。

  (2)利用教材的闪光照片和数据表以及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

  究方法,确定自由落体运动是匀变速的。

  (3)揭示重力加速度的概念,给出常用值。

  (4)归纳出其运动性质和运动规律,并能运用。

  因此,教材的主体思想是,经过实验及分析,学习自由落体运

  动、重力加速度的概念以及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以达到培养学生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和思维能力的目的。

  2.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教材内容和学生的认知特征,拟确定如下的教学

  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实验观察、定义并理解自由落体运动的概

  念和做自由落体运动的条件,并能用ΔS=aT2和教材的闪光照片及数据表,确定出自由落体运动是匀变速直线运动。引出重力加速度的概念,并能导出公式vt=gt和h=gt2/2。

  (2)实验目标:通过观察空气中的金属片、纸片、羽毛下落运

  动和毛线管内“真空”中的金属片、纸片、羽毛下落运动,比较得出常见的轻、重物体下落快慢不同是空气阻力所致。

  通过分析小球自由下落的闪光实验,学会物理实验数据处理与分析的方法。

  (3)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分析、处理实验数据的能力,使之会验证匀变速直线运动;通过分析、归纳出自由落体运动的速度、位移公式,培养分析、推理、综合的能力。

  (3)德育和情感目标:通过教学,巩固学生对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认识,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说教学方法

  (1)实验观察为了使学生更好的理解自由落体运动的概

  念,让学生观察金属片、纸片、羽毛在空气中的下落以及在毛线管内的“真空”中下落的现象,分析出在“真空”中物体下落快慢相同。

  (2)实验研究为使学生判断出自由落体运动的性质,启发

  学生利用闪光照片以及数据表的实验数据,证明自由落体运动是匀变速直线运动。并利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启发学生推导出vt=gt和h=gt2/2的公式。

  (3)讲练结合式在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应用上,让学生具

  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要死套公式,随时发现学生的错误,并引导分析错误原因,把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结合起来,巩固强化有关知识。

  4.说学法指导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是为了不教”。现代教育更重视

  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在本节的教学法中,要注意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综合,自己得出结论,在其中渗透物理学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学生受到学习方法的训练。

  5.说教学程序

  (1)复习提问:

  ①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特点是什么?

  速度、位移公式是怎样表示的?

  板书:a恒定;vt=v0+at和s=v0t+at2/2。

  ②怎样验证一个直线运动是一个匀变速直线运动?

  ③板书:ΔS=aT2

  (2)新课导入:

  提问:不同物体的下落运动,情况是否相同呢?

  (即重的物体下落快还是轻的物体下落快?)

  演示1:纸片和金属球下落

  学生:金属球先着地,纸片后着地。重的物体下落快。

  (自由落体运动)说课,标签:物理说课模板,高中物理说课模板,

  提问:有没有轻的物体下落快的现象?

  演示2:纸团和棉花下落

  学生:纸团先着地,棉花后着地。轻的物体下落快。

  总结:有时重的物体下落快,有时轻的物体下落快。

  怎样从道理上论证重的`物体比轻的物体下落快是不对的?

  阅读教材P89伽利略的推理。

  提问:为什么有时重的物体下落快,有时轻的物体下落快?

  演示3:纸团和金属片下落。

  学生:纸团和金属片几乎同时着地。

  物体越重,下落得越快是不对的。

  提问:为何会出现这种现象呢?

  引导:空气阻力的作用使问题变得复杂!

  提问:我们应该怎样研究物体的下落运动?

  引导:研究问题要从简单→复杂,因此先研究没有空气阻力时物体的下落情况(理想化模型)

  演示4:在没有空气的空间里物体的下落

  软木塞、金属片、羽毛几乎同时着地。

  学生:在没有空气的空间里,物体下落的快慢相同。

  板书:自由落体运动: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叫做自由落体运动。

  结论1:不同物体的自由落体运动,它们的运动情况是相同的。

  提问:自由落体运动是一种什么样的运动?

  匀速直线运动?匀加速直线运动?

  学生:直线运动、初速度为零、变速。

  提问:是不是匀变速直线运动?怎么证明?

  根据:ΔS=aT2

  对闪光照片及数据表进行分析,使学生懂得如何处理实验数据。

  结论2: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变速直线运动。

  结论3:在同一地点,一切物体在自由落体运动中的加速度都相同。这个加速度叫做自由落体加速度,也叫重力加速度,通常用g来表示。

  通常:g=9.8m/s2或10m/s2,方向:竖直向下。

  (3)推导

  学生根据匀变速运动的速度公式、位移公式推导出自由落体的公式,提问学生回答。

  vt=gth=gt2/2vt2=2gh。

  (4)巩固练习

  小结本节内容,布置作业P90练习(1)(2)(3)

【物理说课稿】相关文章:

物理说课稿08-04

物理说课稿05-18

物理说课稿09-12

初中物理说课稿05-29

物理说课稿优秀10-01

关于物理说课稿09-28

物理说课稿范文09-02

物理《质量》说课稿09-25

初中物理说课稿09-19

精选物理说课稿3篇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