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说课稿

时间:2022-07-10 08:29:17 说课稿 我要投稿

文言文说课稿

  在平平淡淡的学习中,相信大家一定都记得文言文吧,文言文是一种书面语言,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为了帮助大家更好的理解文言文,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文言文说课稿,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文言文说课稿

文言文说课稿1

  一、说教材

  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25课《伯牙绝弦》。《伯牙绝弦》是一篇文言文,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俞伯牙与钟子期的真挚情谊令人感动。本文行文简洁、流畅,不足百字,而且古今字义差别不大。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借助注释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意;二是积累中华优秀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三是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及本班学生的实际学情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

  知识目标: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古代文化,感受文言文的和魅力,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能力目标:

  能根据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

  情感目标:

  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感受艺术的美好。

  三、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背诵积累。

  教学难点:

  体会伯牙,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

  四、说教法,学法

  教法:

  运用以读代讲法, 情境感悟法,和点拨引导法。

  学法:

  采用自读自悟, 合作学习渗透读,思,议,悟等学法。

  五、说教学过程

  (一) 古文引路,揭示课题。

  理解课题,整体感知。为了使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内容,把握课文的重点,树立大的语文观念。我以课题的理解为教学的切入点,同时渗透理解古文的方法。

  (二) 初读感知,体会韵味。

  (三)深入探究,疏通文意

  自读感悟,合作探究。学习既是每个学生的事,又是师生,生生共同的事。学生应是课堂学习的主人。课堂教学想要真正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就应该营造一个合作学习的民主氛围。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是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基础。在这个环节上我首先让学生自己借助注释和手中的资料来试着理解课文的意思。然后在小组内汇报自己的理解,最后在班上交流感悟。

  这样的设计一方面是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同时也为为那些不爱发言的学生提供一个可以自由表达的空间和机会。在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做有效的点拨引导,让学生不但读懂文字的内容,更要引导学生感悟语言文字背后的思想内涵。

  (四)拓展延伸,体会情感。

  情境再现,练习表达。为了让学生感受音乐艺术的魅力,我适时的播放了两首乐曲,并且让学生在音乐中展开想象,仿照书上的表达方式练习说话。把听,说,读,写有机的结合起来。师生再用富于感情的语言朗读课文。这样,以图画展现情景、以音乐渲染氛围、以语言描绘情景的方法被有机的结合起来。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同时更体现了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特点。

文言文说课稿2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地位及作用:

  《林黛玉进贾府》是高中语文第四册中国古代小说单元的第一篇讲读课文,通过本课的学习,可以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小说的特点,巩固深化小说鉴赏知识,学习课文中塑造人物时运用的细腻鲜明的刻画笔法,提高阅读欣赏小说的能力,为学习本单元接下来的课文打好基础。介绍这一回在《红楼梦》中的地位。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结合课文阅读使学生了解《红楼梦》的主要内容和它的思想性、艺术性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学生分析通过人物的外表、语言、行动和心态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学习课文用肖像描写反映人物特征的写作技巧。

  (3)通过学习让学生掌握课文根据人物的地位、身份和性格特点决定人物出场的写法。

  (4)通过学习使学生提高分析、归纳、评价、写作等综合能力。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生在研读小说过程中,培养审美观,领会人物的美感。

  (2)引导学生分析古代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写法。

  (三)教学重点:

  1.学习文章围绕中心事件运用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多种手段塑造个性化人物的笔法

  2.欣赏精彩的人物语言

  (四)教学难点:

  1.提高学生阅读小说并对人物作出初步鉴赏评价的能力

  2、体会作品如何根据人物外貌描写来体现性格特点

  二、教学策略

  (一)教法:讨论法、提问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欣赏教学法、情境教学法、还原法等

  (二)学法:自主学习、预习、自由讨论、还原学习法、归纳法

  (三)教学对象分析及策略:

  现在高二理科班学生课外阅读量小面窄,但借助影视媒介对《红楼梦》有一定了解,本着巩固基础、迁移知识、加强能力的原则,强调突出重点、分散突破难点,补充延伸教材内容,采用设疑激趣、启发调动的方式,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开发学生的潜能,从而顺利完成教学人物。

  (四)教学用具媒体组合运用:多媒体平台、学生搜集的资料等

  (五)课程资源开发利用:语文教材、《红楼梦》以及学生搜集、整理的各种资料等

  教学流程

  教学过程

  学生学习活动

  本课分为三课时

  第一课时重点:

  (1) 简介《红楼梦》作者、写作背景和主要内容,点出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 着重讲叙前五回的内容梗概和前五回在全书中的作用。

  (3) 介绍《贾府人物简表》

  (4) 梳理课文情节。

  第二课时正是今天说课内容的重点。

  第三课时重点:

  一、(1)课文是如何介绍众多人物出场的。

  (2)分析作者对人物出场的写法不同的依据。

  二、(1)介绍《荣国府院落方位示意图》

  (2)小说中关于贾府的环境描写的归类,重点是外观、布局、陈设、器物等。

  (3)课堂讨论:小说中环境描写的特点和作用。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人物的性格及写法分析,肖像描写的学习

  一、导语设计:

  用《枉凝眉》中:“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导入课文,让我们走进黛玉,走进宝玉,走进王熙凤。

  二、人物性格和写法分析

  1、分析王熙凤形象

  (1)出场描写,“未写其形,先使闻声”

  (2)铺陈服饰:暗示贪婪俗气

  (3)描写外貌:美丽外表下隐藏刁钻、 本性。

  (4)言行表现:

  A贾母戏谑之言:性格泼辣。

  B见黛玉,恭维——拭泪——喜:察言观色、机变逢迎。

  C回王夫人:果断能干,受宠专权

  自由讨论:我如何看王熙凤?

  2、分析贾宝玉形象:

  (1)《西江月》的两首词,用似贬实褒、寓褒于贬、正文反作的手法揭示宝玉的思想性格。

  (2)出场前,用世俗观点从侧面加以勾勒。

  (3)宝玉的出场和凤姐的出场有异曲同工之妙。

  欣赏音乐,让学生在感受音乐中进入学习的情境和氛围,从而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学艺术的的兴趣

  找出王熙凤出场描写,小组讨论,点评人物形象,学习写法。

  观看课件

  自由讨论

  分析两首词,从中分析人物形象,并思考文中使用这两首词的用意

  找出有关贾宝玉描写,小组互相讨论,点评人物性格

  (4)分析林黛玉眼中的贾宝玉

  (5)形象特点:封建叛逆者,蔑视世俗,卓然独立,善良多情。

  自由讨论:我眼中的贾宝玉?

  3、 分析林黛玉形象:

  A.思考:黛玉进贾府,为什么要“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

  小结:对黛玉语言和动作的描写,处处表现她“步步留心,时时在意”,谨小慎微的态度,表现她“寄人篱下”的心境。黛玉“上无亲母教养,下无姊妹兄弟扶持”,只好依傍外祖母。她有很强的自尊心,也有很强的自卑感。因此,“步步留心,时时在意”。

  B找出描写林黛玉外貌的句子。

  方法:把众人眼里的黛玉、王熙凤眼里的黛玉、宝玉眼里的黛玉,三处描写放在一起,加以比较

  重点分析贾宝玉眼中的林黛玉:

  五个对偶句抓住林黛玉弱不禁风、多愁善感的性格特点,细致地表现了黛玉无与伦比的姿容、神韵和风采,绘出了一幅精美的风流俊逸的病美人图。这一形象只有宝玉的眼睛能看出来,其他任何人都是无法发现的。

  自由讨论:我如何看林黛玉?

  形象特点:貌美多情、体弱多病、聪明懂礼、 小心谨慎

  二、小结:

  1、通过课文人物刻划的分析,了解中国古代小说的一般特点。

  2、通过课文人物刻划的横向比较,了解课文用肖像描写透露、显示人物特征的特点。

  3、归纳“肖像描写”剖析法:

  (1) 透过肖像看人物的性格、气质

  (2) 通过肖像看人物的社会地位

  (3) 抓住观察人物的视角析观察者

  (4) 结合其他各种描写整体分析

  (5) 肖像描写的适时适量

  三、 布置课后作业:

  写一个肖像描写(含人物服饰、体态、容貌、神态表情、风度等)片断,更能显示人物特征

  学习写法,观看课件

  自由讨论,结合对贾宝玉人物的了解

  引导学生找出黛玉进贾府后语言动作的描写,小组讨论

  设身处地思考:如果我是林黛玉到贾府会怎样?

  自由发言

  点评人物形象,学习写法,观看课件

  自由讨论

  总结课文内容

  归纳文章写法

  教学反思

文言文说课稿3

  一、说教材

  《学弈》通过弈秋教两个人学下围棋的事,说明了学习必须专心致志,决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

  二、说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掌握生字,正确读写:弈秋教诲俱学弗若曰矣。(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根据课后注释疏通全文,了解故事内容。

  2、能力目标通过讨论能从课文中体会到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

  3、情感目标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

  三、说教法学法

  1、教法:范读领读、点拨教学

  2、学法:自读自悟、合作探究

  四、说教学流程

  1、警句引路、导入新课

  2、范读激趣、领读通文

  3、熟读成诵、疏通文意

  4、同桌互讲、全班交流

  5、合作探究、读书明理

  6、迁移训练、练读古文“授人以鱼,更要授之以渔”,新标准非常重视学生在学习中的方法的积累。在进行第一个教学环节时,我先出示以下警句:三人行,必有我师。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温故而知新。学而时习之。

  请学生读一读,并说出自己的理解,然后跟我们平时所用的书面语言比较一下,引导学生总结出这些警句的特点:有些字与现代的读音、意义不同;言简意赅,语意深远。告诉学生这些警句就是用文言写成的,用文言写成的文章就叫文言文,她是古代的书面语体,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诵读文言文,能提高语言的感悟能力、表达能力、概括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学习文言文最基本的方法是诵读,最好的方法也是诵读。古人云:“读书百遍,其意自见”,而现代的教育家也在强调:“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学生了解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后,我先范读课文两遍,做到抑扬顿挫、有声有色、流畅自如,感染学生,激发诵读兴趣。然后领读,指导文言文的朗读方法:一要把读的速度放慢,二要停顿得当。在学生掌握每一句的正确读法后,让学生自由练读,达到熟读成诵。让学生自读自悟,并结合文后的注释理解每一话,贯通全文。弄懂每一话的意思是学习文言文的难点,在教学这一环节时,我先让学生自读自悟,借助注释揣摩句子的意思,再同桌互讲,相互纠正补充,不懂的记下来,留待全班交流时提出与同学研讨。在全班交流时,我采用点拨教学法,适时加以点拨,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课文。最后指名说全文大意,我相机指导学生疏通文意。

  学史可以明智,而明智的关键就是能从古文中明白一个道理,达到以古鉴今的目的,因此,在教学第五个环节时,我先出示两个问题:(1)讨论“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的原因是什么?从中能得出一个什么道理?(2)大家谈谈自己是否有这种经历和体会。然后分小组讨论解决第一个问题,弄懂两个人学习效果的不同是因为学习态度不同,得出学习必须专心致志,绝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达到读书明理的目的。处理第二个问题时,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努力实践新课标“注意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和有独创性的理解”的要求,让学生结合自身实际,进一步认识专心致志对待学习、工作的重要性,学会用正确的思想指导自己的学习。

  为了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和创新意识,我在讲完课文后将以前学过的“揠苗助长”、“守株待兔”、“掩耳盗铃”、“鹬蚌相争”等文言成语故事,印发给学生,练读文言文。这些文言成语故事性强,内容浅显易懂,又为学生熟知,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五、板书说明我的板书简单明了,通过两种不同的学习态度,得出两个相反的学习结果,对比鲜明,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充分揭示了课文蕴涵的道理。

  板书设计

  学弈

  专心致志——成功

  三心二意——失败

文言文说课稿4

  各位评委老师下午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六国论》(板书:课题、作者)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设计这几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教材和学情分析

  《六国论》这篇课文是高中鲁人版语文必修四第一单元历史坐标上的沉思中的一课。《课程标准》指出:“应在继续提高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的同时,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使学生增强探究意识和兴趣,学习探究的方法,使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积极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

  选修课学习是对必修课的延伸和提高,教学内容更具有选择性,教学方法更应体现个性化学习,在思维的深度和广度上应比必修课有明显的拓展。主要立足于语文活动,致力于实际的应用。

  这一单元的赏析指导中把文章的脉络放在首位,《六国论》这篇课文最大的特点就是论证严密,它以结构上的独特个性,奠定了现代论文“三部曲”程式的基础,与贾谊的《过秦论》交相辉映,在我国古代政论文中各呈异彩,因而受到后人的称道,可为我们师法。

  基于选修课的基本要求,本单元的教学要求,以及本课的特点,根据新课标中“知、过、情”三个维度,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以下三点:

  1、掌握重点实词、虚词的含义和用法及特殊语法现象,正确译文。

  2、感知本文论证严密的特点,理清作者的思路。学习并实践作者始终围绕中心论点不蔓不枝地展开论述的方法。学习并实践本文围绕中心论点用对比论证法逐层论证的方法。

  3、作者以史为鉴,借古讽今的用意,领会作者关心国家命运,反对屈辱求和,主张抗击强暴的思想。

  文言文教学把握文意,学习文言基础知识是首要任务,《课标》和高考《考试说明》都要求学生能够阅读浅易的文言文,这种阅读能力来源于学生扎实的文言文基本功,不能扫清文字障碍,读懂文章,一切鉴赏都是空中楼阁。因此我的教学重点首先就确定为对课文中重点实词、虚词的含义和用法及特殊语法现象的掌握,能够正确译文。

  《课标》强调,选修课教学除了重点进行阅读与鉴赏能力的培养外,也包括尝试进行文学创作和相关文体的写作,在教学中对这两方面应予以兼顾,促进“读”和“写”的互动与转换。《六国论》这篇文章论证严密,是很好的议论文写作范式,今年高考作文也有向议论文倾斜的趋势,因此我把教学的另一个重点确定为学习并实践这种论证结构和论证方法,在教学中通过与贾谊的《过秦论》的对比,引导学生深入体悟、学习并实践这种论证结构和方法。

  由于学生对于作者苏洵,以及作者写作背景的陌生,因此对文章写作目的的把握难以准确,对作者关心国家命运的思想感情难以体会,所以我把了解作者创作意图,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确定为这篇课文的难点。

  高中选修课不同于高等学校专业理论课的一个突出标志,就是不以传授系统完整的学科专门知识和理论为重点,我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也是择要设计,以期学生能够一课一得。

  二、教法和学法

  文言文是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一块硬骨头,我们的学生文言基础不太好,我在文言文教学之前,经常让学生不借助任何工具书和辅助材料,先自读课文,然后调查阅读水平,像《六国论》这样难易度的课文,能够读懂80%的学生只占班级总人数的四分之一左右。在教学中不首先扫除文字障碍,就超越字词教学而深入对课文进行鉴赏、挖掘,无论老师挖掘得如何深入,学生依然不过是昏昏欲睡的听众。想要使学生实现“能够阅读浅易文言文”这一目标,我一直主张对课本中的文言文做到“字字落实”,“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对课本中的文言知识要切切实实掌握。但如果使用串讲法,容易上成“满堂灌”,课堂沉闷,对于选修课文的学习更是如此,无法实现《课标》中要求的“使学生增强探究意识和兴趣,学习探究的方法,使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积极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

  因此,在文言基础知识的教学上我选择了研讨法,着重指导学生预习,指导学生首先使用朗读法、勾画圈点法、批注法等学习方法进行预习,然后组织研讨。具体就是:让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先提问,让他们把自己不懂的句子提出来,同其他同学以及老师研讨,这样更切合他们的实际。对于有一些他们以为懂了但实际上可能并不真正懂的语句,我可以在他们提问完了之后,再提问。

  在对文章内容的教学中,我准备采用讲授法、点拨法、提问法等,既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促进学生思考把鉴赏引向深入。

  三、教学设计

  这篇课文预计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语

  用《三字经》中对苏洵的介绍,和苏洵大器晚成的求学经历故事导入,缩小学生与历史人物、文言文的疏离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苏洵的求学经历对学生也是一种鼓励。

  (二)作者介绍

  苏洵对于学生而言较为陌生,但哪怕是这些离学生比较远的知识学生也未必一无所知,我们同样应该调动学生平时的积累,师生一起交流,补充,获得相关的知识。所以我把这个内容先交给学生,然后再交流,补充。这样既避免了“一言堂”,也能够培养学生在平时的阅读中,在预习中注意积累,做个有心人。

  (三)检查预习情况,用研讨法解决字词问题,疏通文意。

  把归纳文言基础知识作为作业,指导学生从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五个方面进行归纳,进一步巩固学习成果。这种归纳方法也是文言文学习的一项常规工作。

  第二课时

  在鉴赏文章时,我特别注重教学的出发点,应该从学生的学出发,而不是从老师的教出发,教学的思路遵循学生的欣赏思路,我努力帮助学生习得鉴赏文章的正确思路和方法。帮助他们从感性走向理性,在理性认识中步步深入,逐渐拓展。而这正是《课标》对选修教材的教学要求。

  第一步,我问学生读完课文后感受到的这篇文章的最大特点是什么?这是对课文的最直观的感受,是感性的。因为《六国论》特征明显,不足600字的文章,不枝不蔓,脉络清楚。

  第二步,我请学生讨论为什么这篇文章会呈现出结构严谨、脉络清晰地特点。在交流讨论内容时,带领学生完成文章结构图,引导学生从感受出发,剥茧抽丝,一步一步有意识地感受文章的特点。让他们从感性走向理性,学习这篇议论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三部曲”议论范式。学习对比论证的方法,着重体会段落中,句与句之间的逻辑关系,感受逻辑的力量。

  仅仅就文本分析文章结构,往往流于肤浅,为了打开学生的思路,将学生的鉴赏推向深入,第三步,我引导学生将《六国论》的论证思路,论证方法等和学过的《过秦论》进行比较,进一步深化理解。课后把仿照《六国论》的结构安排,用现代汉语改写《过秦论》作为作业,这样让学生不仅学习,而且实践,既加深理解,巩固成果,又把“读”与“写”沟通起来,实现选修课的教学目的。

  最后,通过分析课文最后一句中四个“后人“的理解,引出写作背景,了解苏洵的写作目的。了解作者以史为鉴,借古讽今的用意,领会作者关心国家命运,反对屈辱求和、主张抗击强暴的思想。

  在对文章的分析中板书文章基本结构,力图全面而简明地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清晰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板书:

  六国论

  苏洵

  提出问题 弊在赂秦

  分析问题 赂者

  不赂者

  解决问题 封、礼、并力

文言文说课稿5

  一,对课内文言文复习的认识。

  分析历年高考试题,我们 能 发现,文言文的考查,无论是实词虚词、特殊句式、文句理解,还是 语段 翻译、 名 句 默写, 差不多均 源自于课内,几乎历年的考点设置,都可以从课本中找到相关联的知识点 。 可见, 高考 文言文 复习立足课内积累 , 学好课本,巩固基础知识, 既是基础,又 是关键。 学生可以 通过对课内文言文的复习,激活、梳理、积累 中学学习过的 文言现象和文言知识,为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打好基础和铺垫。

  二,课内文言文复习的目标。

  基于上述认识,课内 文言文 我们 的目标是通过复习,让学生能阅读浅易的文言文。具体地说, 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

  (一)理解词语和句式:

  (1)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2)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及用法;

  ( 3 )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

  (二)理解文句:

  (1)正确把握句子在文中的意思;

  (2)能将文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三)分析文章:

  (1)分析文章的内容;

  (2)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三,学情分析。

  我们松江四中学生在区内的语文学习能力和学习水平,我就不详细分析了,相信大家也都知道。我校学生的实际状况可以这样概括:学生知识基础偏差,学生学习能力偏低,学生学习习惯不太好,学习态度又有待提高,学习时间偏紧(因为我校是美术专业特色项目学校,高三共有六个班,其中有三个班级是美术特色班。平常,学生除了像文化课学生一样要学习文化课知识外,他们每周还必须花近两天的时间去学习美术专业课。临近专业考试之前,他们还将持续一段时间停止文化课学习而专攻美术专业课,以便专业课考试能过关。因而学生的学习时间非常紧张)。

  四 ,复习应对策略。

  1,未雨绸缪,集思广益。

  在上第五册新课的时候,我们就已着手对课内文言文复习进行规划和工作部署, 我们打算用自编 《课课练》的习题 方式对 课内文言文及 部分重要诗歌辞赋中的文言知识进行 激活、梳理和积累。据此,我们 备课组 进行 了 任务 分工 ,有的准备搜索资料,有的准备 汇x习题,有的准备 校勘和 准备 习题 答案, 这样, 以便发挥团队优势,提高工作效率。

  2,全局规划,统筹安排。

  因为 是复习课, 我们力争在 保证 全面复习 课文 基础知识 的同时 , 还 对 有规律的文言现象 以随文习题形式 进行 梳理 和呈现 , 同时, 还注重对学生能力 (包括分析综合与鉴赏评价能力) 的考察 ,以期 对 课内文言文复习有个 规划 周全 , 脉络清晰。

  下面以“秦晋淆之战” 为例来谈谈我们的习题设计 。

  “秦晋淆之战” 这课练习共设计为七大题,依次是:

  一,解释文中加点或画线的词和短语。

  二, 找出下列句子中的活用词,指出其活用类型并解释。

  三, 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指出本字并解释。

  四,解释下列多义词。

  五,翻译下列句子。

  六, 你最喜欢本文写到的哪个人物,为什么?

  七,本文中心。

  第一 题 ( 解释文中加点或画线的词和短语) 是 对随文的 文言 字词进行解释,目的是激活学生记忆, 积累文言词语,加强对课文的回顾。

  第 二 题 ( 找出下列句子中的活用词,指出其活用类型并解释 )是有目的对文中的词类活用现象进行呈现 和梳理 。

  第 三 题 ( 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指出本字并解释 )是有目的对文中的 通假字 进行 呈现和梳理。

  通过第 二 题 、第 三 题 这样的题型,可以通过练习的方式 帮助同学整理课文中常见的文言现象。

  第 四 题 ( 解释下列多义词) 是对多义词进行梳理。 文言一词多义,既是重点,又是难点,对文中一些多义词进行 辨析和 积累 , 练习实在很有必要。

  第五题 ( 翻译下列句子 ) 主要是重点或必须掌握的难句。

  第 六 题 ( 思考题 )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鉴赏评价能力,虽然题量不多,但能激发学生思维,加深学生对课文的认识和理解。

  如第五册古文的思考题依次是:

  本文是怎样紧扣一个“归”字,将叙事、写景、抒情、议论结合起来的?(《归去来兮辞》)

  说说为什么晋武帝在看了此表后,就答应了作者辞不就职的请求?(《陈情表》)

  你最喜欢本文写到的哪个人物,为什么?(“ 秦晋淆之战 ”)

  你最喜欢本文写到的哪个人物,为什么?(“鸿门宴”)

  作者是通过哪些手法将苏武塑造成一个生动丰满的形象的?(“苏武传”)

  本文是怎样运用正反对比的手法来阐明事理的?(“伶官传序”)

  第 七 题 ( 本文中心 )对文章中心的概括 和介绍意在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中心 , 既 在于让学生明了课内的内容,也在于 让学生 训练语言 的 概括和表达能力。

  事实上, 我们每一课练习大致都进行了这样的设计。

  在每一册的练习之后,我们都有一个文化常识表格填空和作家小传。以第二册为例如下:

  第二册文化常识练习

  一,填表。

  课文名

  作者朝代

  作者姓名

  作者字

  作者号

  代表作

  “阿房宫赋”

  “黄州快哉亭记”

  “项脊轩志”

  “梦游天姥吟留别”

  二,作家简介。

  1、 杜牧 ( 公元 803 -约 852 年 ) ,字牧之 ,晚 唐时期杰出的诗人,散文家 , 世称 “ 杜樊川 ” 、 “ 杜司勋 ” 。 人们将他与杜甫相比,称其为 “ 小杜 ” , 又因其和晚唐李商隐齐名,故又称其二人为 “ 小李杜 ” 。著有作品集《樊川文集》。

  我们学习过他的作品有: 《山行》 、 《泊秦淮》 、 《赤壁》 、 《过华清宫》 、《阿房宫赋》 等。

  .....................

  除了 课课练 这样的 系统练习外,我们还 计划 穿插一些有益的补充教 学练习 ,如 文言多义词专项练习、著名作家 、 作者知识小报等。依据教学实际 ,我们将随课堂课文教学 进行专项 练习,如《秦晋殽之战》多义词练习、《苏武传》多义词练习, 陶渊明 专题小报 、李白的专题小报 等等。

  当然,我们设计的 练习 是 依据 我们学生基础差、底子薄的实际情况,因而大多是基础, 甚至是特别基础,但这是我们 必须面对的 实际,我们 必须 从基础抓起, 而 不能操之过急。

  五 ,教学课时安排。

  从教学时间的安排上,高中课内文言文复习,我们计划用五周 左右 的时间完成 。

  六 ,结语。

  总之,从教学研讨的集体备课到全面收集、整理甚至设计教学资料,再到精心准备、 努力实施 ,我们力 图 根据 我校的教学实际 , 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 充分 调动学生的语文学习积极性, 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我们做了一些工作,但我们的工 作还有 待进一步完善,也希望得到广大专家的指点和各位同仁的帮助,以期让我们的工作效率 能够 更高、 工作效益能够 更好,恳请各位专家和同仁的批评指正。

文言文说课稿6

  一.说教材

  《苏武传》记叙了苏武出使匈奴,面对威胁利诱仍坚守节操,历尽艰辛而不辱使命的事迹,生动地刻画了一个“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爱国志士的光辉形象。根据我校的学生情况,我把学习积累文言知识,掌握重要的实词、虚词、句式作为本课教学难点,把学习本文运用富有个性化的语言、生动入微的细节、对比映衬的手法来突出主题、塑造人物的方法作为本课教学重点。

  二.说教法

  教材虽然篇幅较长,个别字词生僻,但人物形象饱满,情节生动,文学性、观赏性较强,课下注释很详细,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只要敢于创新,能够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参与意识,就能为教学的顺利进行提供保障。我打算采用:1.启发式教学,2.学案式教学,为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我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三.说学法

  引导学生采用新课标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四.说教学过程

  本文是一篇讲读课文,我安排三课时。

  第一、二课时:学案式教学,积累文言文常见的字词和句式,培养学生归纳整理字词的能力。

  第三课时:引导学生分析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学习苏武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和高尚的爱国情操。

  1.导入:展示年轻的苏武手拿符节准备出使匈奴的照片以及播放《苏武歌》,引导学生找出出现频率最高的是“节”字。“节”既表明了他是持符节出使匈奴的大汉的使者,也是指苏武在面对重大变故,对敌人的种种威逼利诱,始终以国家民族利益至上的民族气节。

  (目的:为营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我采用图片展示的方式导入新课,能迅速地让同学们找出“节”是贯穿《苏武传》的一条主线,是苏武伟大精神的核心所在。)

  2.浏览全文,梳理情节。

  《苏武传》是通过哪些内容展示苏武的崇高气节的?请同学们分小组分角色朗读。

  总结:两次自杀――刚烈豪壮之节,三次拒降,十九年坚守―忠贞之节。

  (目的:让学生走进历史,走进文本,直面人物,主动参与。在研读文本中探究角色,在角色进入中体验情感,让枯燥无味的文言文鲜活起来,让同学们在角色品评中回归主旨。)

  3.重点探究。

  引导学生分析本文运用富有个性的语言、生动入微的细节、对比映衬的方式来突出主题、塑造人物的方法。

  问题设置:

  (1)引导学生初步总结苏武的人物性格。

  你认为苏武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其他同学可以补充。

  (2)引导学生分析本文塑造人物的技巧和方法。

  ①文章详写卫律和李陵的劝降的目的。

  ②苏武自杀的原因和自杀时周围人的反应。

  ③苏武被囚禁和北海牧羊时的表现。

  4.师生共同总结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简洁的语言、生动入微的细节、对比反衬的手法。)

  (在重点探究环节中,1.我请每个小组推选出来的同学发言――引导学生初步总结苏武的人物性格。2.接下来在引导学生分析本文塑造人物的技巧和方法时,我依然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启发学生围绕这三个问题进行讨论,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巡回点拨、指导。讨论结束后,教师抽查讨论结果,小组代表发言,其他小组补充。目的:启发思考,培养学习主动性;倡导合作,利用集体智慧解决本课的教学重点。)

  5.学生披文入情,齐读苏武语录,感受苏武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和高尚的爱国情操。(课件展示:苏武手拿已经掉完毡毛的符节屹立于旷野之中牧羊的背影。)

  (目的:和前面苏武年轻时手拿毡毛的形象对比呼应,让苏武形象更加突出,为后面小结做铺垫。)

  6.延伸探究,归纳形象。(苏武为什么会被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纪念和崇敬?)

  五.说教学反思

  文言文的教学一直以来都是语文教学的难点,一般学生对于文言文是不感兴趣的,所以课前我给大家讲述了苏武的故事,让学生们对苏武这个人感兴趣。根据我校的学生情况,我用了两节课的时间,引导学生梳理积累文言知识,掌握重要的实词、虚词、句式,落实效果不太好,只有少部分同学能够掌握。

  在分析苏武形象时,传授给学生有效的鉴赏方法,学生才会举一反三,逐步提高阅读和鉴赏能力。因此我把学习本文运用富有个性化的语言、生动入微的细节、对比映衬的手法来突出主题、塑造人物的方法作为本课教学重点。在教学中因为文意疏通得很完整,所以学生很容易找出来,效果不错。

文言文说课稿7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特点和作用

  《马》这篇课文是人教版七年级语文的一篇自读课文,这篇课文在教材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体现本单元的一个"关爱动物世界"的学习重点,课文内容与环保联系紧密,可指导学生进行"保护野生动物"的选材非常好,有如下特点:

  (1) 课文体现了人类与动物的关系.文章关注动物世界,也就是关注人类本身,有利于环境保护意识的培养.

  (2) 课文适应初中生的身心发展,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培养创新合作精神.

  2,教学目标

  我设计教学目标的依据是:要以新的教学理念为指导思想,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运用祖国语言,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听,说,读,写能力,形成良好的个性,健全人格,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语文教学要充分体现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根据教学目标,从认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三个维度来设计.我设计这篇课文的教 学目标是:

  知识目标:通过整体感知马的形象及特征,了解布封用人性化的笔触描摹动物,表现他对精神自由的追求和超越,启发学生领会文章内容.

  能力目标:通过品位积累优美的词句,体会语言的生动形象,培养个性化的感悟能力;通过了解对比手法及其作用,培养学生描摹动物的技巧;通过"野生意义"和知识竞赛活动,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让学生在探究实践中学习语文,运用语文.

  德育目标:理解作者对野马的赞美,反思人类应善待动物,珍视生命环境保护意识,社会责任感.

  3.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我依据贾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既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又形成良好的个性的教学目标,又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让学生在探究实践中学习语文,运用语文.

  教学重点:反复诵读,领会文章内容;积累优美词句,体会作者在文中的感情倾向.

  教学难点;设计"动物园中的野生是否是真正意义上的野生"专题活动和"马"的知识竞赛活动,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让学生在探究实践中学习,增强学生善待动物珍视生,的环保意识,社会责任感.

  4.教材与学生

  教材处理要符合教学实际,教学的总体设计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一堂课首先要考虑学生,"关注人"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我仔细研究教学对象,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语文学习的特点,设计一课时完成教学任务.

  二,教法

  关于教法,魏书生老师的一句话对我的启发很大:"真正的阅读是与作者的心灵对话,如果读书的人是正在成长的中学生,或者是世界,人类的大师和巨匠,那麽这样的读书实际上是一个文化传递,精神传递的过程,要能形成作者——教师——学生三者之间的联系."所以教师应当设法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保持旺盛的精力和良好的兴趣领会,认同作者的感情,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采用教学手段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扩大教学容量;帮助学生走进作者,理解作者,感悟生活;并采用激发兴趣法来激活学习思维,启迪学生智慧.

  教师充分考虑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围绕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三维目标,创设情景,组织教学,把学生强弱搭配分成几个四人学习小组,这样便于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团结互助,共同提高.

  这篇课文可以拓宽学习领域,开展"保护野生动物"的跨学科学习,这节课我要领学生到微机室去上,运用微机对关于 "马"的成语,俗语,谚语搜集和整理,语文教师也要指导学生上网,进行资料的搜索.

  教师要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和交流,并进行适当点拨.采用了激发兴趣,问题导引法,指导归纳法,小组讨论法及反馈.

  三,学法

  根据课文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据新《标准》在《教学中要重视的问题》里指出:"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时间活动,指导认识,科学地训练,全面提高语文能力."教师可以适当使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进行学法的指导.引导学生积极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具体做法是:

  (1)指导学生用圈点批注法自由读课文.

  (2)指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交流.体现自学辅导法,主体思维法.

  (3)指导学生上网搜索有关野生动物的资料.

  (4)指导学生学习课文,运用对比手法描写自己喜欢的一种小动物.

  四,教学程序

  我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认知规律,思维发展规律并结合语文学科特点,根据教学目标的具体要求,设计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就是有目的的培养学生思维的有序性,逻辑性,综合性.还要突出体现学生的主题活动.所以确定一下教学步骤:

  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同学们,请欣赏有关"马"三种字体的书法作品,随着社会的发展,马的

  生存方式及命运也在发生着变化.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布封的文章去了解关注人类忠实而高贵的朋友,去感受被赋予人性光彩的马儿吧!(板书:马 布封)结合注释请学生介绍作者及作品(多媒体显示)后师补充.

  2,有感情朗读

  ⑴请同学们结合注释自由地,大声地,有感情地朗读全文,在读的过程中把你不认识不理解的字词划出来.

  学们在读时,遇到哪些不认识的字词请说出来.

  师帮助解决疑难字词.(多媒体显示)要求同学们齐读,整理识记.

  ⑵欣赏精彩的语段,领略文章的真谛

  谁能选择文中你最欣赏的一段大声地,有感情地来读其他同学认真欣赏,听后,说出你认为他哪读的最好 谁再来读你最欣赏的一段

  3,整体感知课文

  ⑴,我们已对文章有了初步的了解,你认为课文写了哪两种生存状态下的马

  ⑵ 两种马在作者布封的笔下各有千秋,请同学们来欣赏现实生活中有关"马"精美图片,(多媒体显示)请同学们再结合文中作者对马的生活描绘,论说你喜欢家马还是野马 给大家一分钟的准备,喜欢家马到这两组,喜欢野马到这两组,请按照句式"我喜欢 马,因为 "来陈述理由,自由论说现在开始:

  ⑶,请喜欢家马的同学用一个两个字的词概括你喜欢家马的最主要的原因 (驯良)同样要求,请字欢野马的来概括 (自由)(师板书)这也是家马和野马的最突出的特点.

  ⑷,刚才,我们对马谈了自己的喜爱之情,那么,我们再来看课文,作者对这两种马又持怎样的态度呢 (同情,赞美)(师板书)这里同时也寄托了作者的社会政治理想,表达了他对自由精神的追求和超越.

  ⑸,文中作者在介绍家马和野马特征时运用了怎样写法 (对比)有什么作用 (突出事物的特征)

  4,品读赏析,揣摩语言.

  请你在文中用波浪线画出你认为作者用得最好得一个词或一个句子,并用"我发现 用得好,好在 "的句式来回答

  5,指导合作探究"我们的身边也出现了供人观赏的一些野生动物园,其"野生"是否是真正意义上的野生呢 "请同学们前后四人一小组讨论一下 从而进行思想教育,完成教学重点,并本着发挥学生潜能,促进学生发展,激励学生进步.

  6,拓展迁移(突破难点)

  教师组织开展一个"马"的知识竞赛活动.

  座位分成两大组为平安队和普通队,并推选出各组队长.

  选两名工作人员,一名记分员,一名监督员.

  师宣布比赛规则: ①,我这有一个幸运箱中装有一黄一白两个幸运球,请队长站在两边,每题轮流摸取幸运球,摸到黄色为先答题,摸到白色为后答题.

  ②,一般答题为10秒,特殊题为60秒.

  ③,在规定时间内未答出,倒计时5秒后由对方答.

  ④每题的内容由摸到白球的队长为对方读题.

  ⑷多媒体显示关于马的成语,俗语,诗词的知识竞赛题.

  ⑸宣布比赛结果,同时送给学生一幅对联(多媒体显示)以激励学生.

  以上综合实践活动,可以让学生先独立搜集资料,然后按学习小组总和,完成小论文或调查报告,这也是这节课的课后活动的展开,我相信一定可以解决重点,突破难点.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7,请学生谈本节课的收获

  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完成

  8,作业布置

  尽管目前减负的呼声很高,但我认为必要的作业布置还是必需的,语文课毕竟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语文终归姓语,因此,我要求学生学习本课,运用对比的手法描写自己喜欢的一种小动物/去感受人类与动物的相伴而生,生趣盎然.

  9,板书设计(略)

文言文说课稿8

  一、说教材

  1、教材内容:《文言文两则》是小学语文第十二册第一组课文中的第一篇课文,是学生步入六年级的第一课。课文共包括《学弈》和《两小儿辩日》两则故事。

  2、.教材简析:《学弈》选自《孟子告子》。文章先写弈秋是全国最善于下围棋的人,接着写弈秋教两个学习态度不同的人下棋,学习效果也截然不同,最后写这两个人学习结果不同,并不是因为智力上有多大差别。通过这件事,说明了学习应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

  《两小儿辩日》选自《列子汤问》。讲述了孔子路遇两个小孩在争论,一个认为太阳在早晨离人近,一个认为太阳在中午离人近,为此,双方各持一端,争执不下,就连孔子这样博学的人也无法裁决,被两个小孩笑话。故事体现了两小儿善于观察、说话有理有据和孔子实事求是的态度。

  3、选编本文的目的:在六年级开学伊始就让学生接触这两篇文言文,一是因为它的思想内容好,强调学生在学习时要专心致志,善于观察事物,实事求是。可以让刚进入六年级的学生消除浮躁心理,踏踏实实的学习。二是可以让学生初步感知文言文的语言特点,了解古人的思想情感,并为初中学习文言文打点基础。

  4、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落实点:新课标规定“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同时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持续发展”。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以及小组自主合作学习过程中,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全文,了解故事内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能够从反复诵读中初步感悟文言文中特殊的语言现象。

  过程方法指引点:新课程倡导积极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的主要作用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师在课堂上的作用就是给学生做适当的引导、点拨、鼓励、协助,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能够自悟自得,初步了解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根据注释、联系上下文读通、读懂、读熟成诵、悟理明志。)

  情感态度渗透点:新课标规定,“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所以要让学生通过这两则故事的学习能够从文中体会到做事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并能够联系自己的实际情况,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学习古人为认识自然、探求真理而善于动脑、大胆质疑的精神及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知识无穷、学无止境的道理。能从课内外延伸结合中进一步了解我国辉煌灿烂的古代文化,增加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

  教学重难点:本课既然是一篇文言文,就要让学生明白文言文与白话文的区别在哪儿。它与现代白话文相比,在用词造句上截然不同,能否正确地断句,流利地朗读,是首先遇到的困难。因此要把指导学生朗读和背诵作为本课教学重点。

  从理解课文方面看,难点在于让学生参考课后注释读懂每句话的意思,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所以要将此点作为难点来突破。

  面对这两个问题,我会为学生营造一个和谐、轻松、积极、活跃的学习氛围,利用课件、板书、简笔画等形式来突破解决。

  二、说教法

  以往的备课都是“备教材”,但是现在新课标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提出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行动口号,要求教师从知识的灌输者转换为学习的引导者;从课堂的主宰者转换为平等的交流者;从单向的传授者转换为互动的合作者;从呆板的经验者转换为教学的创新者。所以教师在“备教材”的同时更要注重“备学生”。

  本课的教学是学生不太了解文言文,学生虽对其有很大的新鲜感,但在理解语言上还存在很大的困难,那么如何让学生在遇到困难时不退缩,始终保持高昂的学习兴趣,达到思维的兴奋点是我组织教学的关键。文言文的学习要以读为本,所以整个教学过程中都要贯彻到“读”,为此我准备了“四读”。

  一读,读通。使学生能读准字音,解决字词障碍。

  二读,读懂。能够了解文章大意。

  三读,读细。理解课文重点内容。

  四读,读出味儿。初步感悟课文情感态度价值观。

  其中,读懂和读细是本课教学的重点,读出语言的味儿,读出故事的味儿就是难点了。

  其次因为这两则寓言,故事性很强也很接近孩子们的年龄与生活,孩子们又爱听故事,所以全过程以讲故事,说故事,明道理的形式贯穿始终。

  三、说学法

  新课标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方式的学习。“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那么,作为教师就应该注重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本文的文言文教学正适合让学生以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方式来进行。让学生自读课文,找出问题,共同解决问题,在讨论中获得新的收获。正如英国剧作家萧伯纳所说的“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互相交换,各自得到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互相交换,各自得到两种思想”。学生在这种“互换”中得到了更多的知识,也体味到了更多的学习乐趣。

  四、教学流程

  本节课共分两个课时完成。第一课时主要的主要任务是理解内容,初步感悟文章蕴含的哲理;第二课时的任务是品味语言,深刻领悟。升华情感。这里,主要谈一下第一课时的流程安排。

  1、故事导入,激发兴趣。

  在课堂伊始,我会声情并茂的用文言文讲《矛与盾》的故事,让学生七嘴八舌的说听后的感受,在畅所欲言中进入学习状态,能够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思维达到兴奋点。并且能够自然导入到文言文的教学当中。

  2、四读教学,学文悟理。

  ①进行“四读”中的一读,读通。老师范读后师生共同总结出朗读文言文的要点,即速度要慢,停顿得当,读出不同句式的语气。然后学生自读,正字音,把容易读错的字圈出来,反复诵读。然后根据课下注释理解字词。在这里老师可以就学生易犯的错误,或不理解的地方做适当的提醒,如《学弈》中“诲”,应读四声。几个“之”字分别代表什么。《两小儿辩日》中“车盖”是指什么,有多大?这里老师可以采用简笔画或课件出示古车图的形式帮助学生理解。再如“探汤”是什么意思?老师可以用想象情境找感受的方法引导学生理解,“汤”就是热水,“探”就是伸手去摸,“探汤”就是像把手伸进热水里那样烫。老师还可以在这里进行适当的扩展,如文中“汝”是“你”的意思,那么“吾”是“我”的意思,“尔”也是“你”的意思。总之,在这部份的教学当中我学生质疑,学生解疑,教师点拨难点的原则。

  ②进行“四读”中的二读,读懂。要让学生了解文章的大意。这是本文的重点也是难点,要想解决这个部分,老师的引导是必不可少的。《学弈》这则故事很好理解,老师可以准备一幅两个学生跟着弈秋学弈的画,让学生用文中的话或自己的话来描述画的内容。这样这则故事的大意就能基本理解了。《两小儿辩日》比较难理解,可以采取小组合作,汇报交流的方式来解决。但是小学生的理解课文能力还不是很强,特别是对于《辩日》这种蕴含科学道理的文言文,在理解上会产生一定的偏差,这时就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了。例如,老师可以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两个小孩儿究竟在争辩什么?”这时学生的答案就会花样百出了,学生可能会回答“他们在争辩太阳是刚出升的时候离人近还是中午的时候大”或者回答“他们在争辩太阳是早晨的时候凉还是中午的时候凉”等等类似这样比较混乱答案,那是因为文中争论太阳离地球远近的问题牵涉到参照物等科学知识,小学生没有接触过类似的知识而导致暂时的思维混乱。我会带领学生走进故事,认真分析每一句话,弄懂每一句话的意思,从而得到正确的答案“两个小孩儿是在争论,太阳是早晨离人近还是中午离人近”。

  3、进行“四读”中的三读,读细。与“二读”相同,这也是本文的重点和难点。要求学生理解文中的重点字词句,同样可以采取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小组内讨论,然后汇报交流。我会就一些重点或容易出错的地方进行强调,如《学弈》中“思援弓缴而射之”要注意断句“思/援弓缴/而射之”,那么句子的意思就很容易明白了。再如《学弈》中“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这句是文章的总结句,揭示文章要阐述的道理,老师要重点强调。再如《两小儿辩日》中“孰为汝多知乎?”这是一个反问句,要读出反问的语气。

  4、进行“四读”中的最后一读,品读,要求学生能够初步感知文章蕴含的道理。在前面的三个“读”的过程中学生应该对课文非常熟悉了,对于文章蕴含的哲理也是呼之欲出了。《学弈》的道理很容易理解,我会运用联系生活实际的办法,让学生多发言,说一说发生在自己身边的类似的事情,体会出“三心二意”的.坏处和“专心致志”的好处。《两小儿辩日》中揭示的道理比较多,可以让学生自由发言,集思广益,教师总结。

  5、拓展延伸

  一课时结束后,教师可以为学生推荐一些关于小故事大道理的文章或寓言,如《南辕北辙》、《老妪磨杵》、《囫囵吞枣》等,让学生在故事中学会做人的道理。

  6、板书

  文言文两则

  专心致志善于观察

  说话有理有据

  实事求是

  良好的学习品质

  五、总结

  总之,本节课本着“大语文”的观念,紧跟新课标步伐,把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贯彻始终,教师基本上做到了“退出课堂主角,成为幕后执导”的目标。

文言文说课稿9

  一、说教材

  1、教材内容:《文言文两则》是小学语文第十二册第一组课文中的第一篇课文,是学生步入六年级的第一课。课文共包括《学弈》和《两小儿辩日》两则故事。

  2、教材简析:《学弈》选自《孟子·告子》。文章先写弈秋是全国最善于下围棋的人,接着写弈秋教两个学习态度不同的人下棋,学习效果也截然不同,最后写这两个人学习结果不同,并不是因为智力上有多大差别。通过这件事,说明学习应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

  《两小儿辩日》选自《列子·汤问》。讲述孔子路遇两个小孩在争论,一个认为太阳在早晨离人近,一个认为太阳在中午离人近,为此,双方各持一端,争执不下,就连孔子这样博学的人也无法裁决,被两个小孩笑话。故事体现两小儿善于观察、说话有理有据和孔子实事求是的态度。

  3、选编本文的目的:在六年级开学伊始就让学生接触这两篇文言文,一是因为它的思想内容好,强调学生在学习时要专心致志,善于观察事物,实事求是。可以让刚进入六年级的学生消除浮躁心理,踏踏实实的学习。二是可以让学生初步感知文言文的语言特点,解古人的思想情感,并为初中学习文言文打点基础。

  4、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落实点:新课标规定“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同时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持续发展”。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以及小组自主合作学习过程中,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全文,解故事内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能够从反复诵读中初步感悟文言文中特殊的语言现象。

  过程方法指引点:新课程倡导积极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的主要作用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师在课堂上的作用就是给学生做适当的引导、点拨、鼓励、协助,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能够自悟自得,初步解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根据注释、联系上下文读通、读懂、读熟成诵、悟理明志。)

  情感态度渗透点:新课标规定,“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所以要让学生通过这两则故事的学习能够从文中体会到做事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并能够联系自己的实际情况,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学习古人为认识自然、探求真理而善于动脑、大胆质疑的精神及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知识无穷、学无止境的道理。能从课内外延伸结合中进一步解我国辉煌灿烂的古代文化,增加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

  教学重难点:本课既然是一篇文言文,就要让学生明白文言文与白话文的区别在哪儿。它与现代白话文相比,在用词造句上截然不同,能否正确地断句,流利地朗读,是首先遇到的困难。因此要把指导学生朗读和背诵作为本课教学重点。

  从理解课文方面看,难点在于让学生参考课后注释读懂每句话的意思,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所以要将此点作为难点来突破。

  面对这两个问题,我会为学生营造一个和谐、轻松、积极、活跃的学习氛围,利用课件、板书、简笔画等形式来突破解决。

  二、说教法

  以往的备课都是“备教材”,但是现在新课标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提出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行动口号,要求教师从知识的灌输者转换为学习的引导者;从课堂的主宰者转换为平等的交流者;从单向的传授者转换为互动的合作者;从呆板的经验者转换为教学的创新者。所以教师在“备教材”的同时更要注重“备学生”。

  本课的教学是学生不太解文言文,学生虽对其有很大的新鲜感,但在理解语言上还存在很大的困难,那么如何让学生在遇到困难时不退缩,始终保持高昂的学习兴趣,达到思维的兴奋点是我组织教学的关键。文言文的学习要以读为本,所以整个教学过程中都要贯彻到“读”,为此我准备“四读”。

  一读,读通。使学生能读准字音,解决字词障碍。

  二读,读懂。能够解文章大意。

  三读,读细。理解课文重点内容。

  四读,读出味儿。初步感悟课文情感态度价值观。

  其中,读懂和读细是本课教学的重点,读出语言的味儿,读出故事的味儿就是难点。

  其次因为这两则寓言,故事性很强也很接近孩子们的年龄与生活,孩子们又爱听故事,所以全过程以讲故事,说故事,明道理的形式贯穿始终。

  三、说学法

  新课标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方式的学习。“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那么,作为教师就应该注重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本文的文言文教学正适合让学生以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方式来进行。让学生自读课文,找出问题,共同解决问题,在讨论中获得新的收获。正如英国剧作家萧伯纳所说的“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互相交换,各自得到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互相交换,各自得到两种思想”。学生在这种“互换”中得到更多的知识,也体味到更多的学习乐趣。

  四、教学流程

  本节课共分两个课时完成。第一课时主要的主要任务是理解内容,初步感悟文章蕴含的哲理;第二课时的任务是品味语言,深刻领悟。升华情感。这里,主要谈一下第一课时的流程安排。

  1、故事导入,激发兴趣。

  在课堂伊始,我会声情并茂的用文言文讲《矛与盾》的故事,让学生七嘴八舌的说听后的感受,在畅所欲言中进入学习状态,能够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思维达到兴奋点。并且能够自然导入到文言文的教学当中。

  2、四读教学,学文悟理。

  (1)进行“四读”中的一读,读通。老师范读后师生共同总结出朗读文言文的要点,即速度要慢,停顿得当,读出不同句式的语气。然后学生自读,正字音,把容易读错的字圈出来,反复诵读。然后根据课下注释理解字词。在这里老师可以就学生易犯的错误,或不理解的地方做适当的提醒,如《学弈》中“诲”,应读四声。几个“之”字分别代表什么。《两小儿辩日》中“车盖”是指什么,有多大?这里老师可以采用简笔画或课件出示古车图的形式帮助学生理解。再如“探汤”是什么意思?老师可以用想象情境找感受的方法引导学生理解,“汤”就是热水,“探”就是伸手去摸,“探汤”就是像把手伸进热水里那样烫。老师还可以在这里进行适当的扩展,如文中“汝”是“你”的意思,那么“吾”是“我”的意思,“尔”也是“你”的意思。总之,在这部份的教学当中我学生质疑,学生解疑,教师点拨难点的原则。

  (2)进行“四读”中的二读,读懂。要让学生解文章的大意。这是本文的重点也是难点,要想解决这个部分,老师的引导是必不可少的。《学弈》这则故事很好理解,老师可以准备一幅两个学生跟着弈秋学弈的画,让学生用文中的话或自己的话来描述画的内容。这样这则故事的大意就能基本理解。《两小儿辩日》比较难理解,可以采取小组合作,汇报交流的方式来解决。但是小学生的理解课文能力还不是很强,特别是对于《辩日》这种蕴含科学道理的文言文,在理解上会产生一定的偏差,这时就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例如,老师可以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两个小孩儿究竟在争辩什么?”这时学生的答案就会花样百出,学生可能会回答“他们在争辩太阳是刚出升的时候离人近还是中午的时候大”或者回答“他们在争辩太阳是早晨的时候凉还是中午的时候凉”等等类似这样比较混乱答案,那是因为文中争论太阳离地球远近的问题牵涉到参照物等科学知识,小学生没有接触过类似的知识而导致暂时的思维混乱。我会带领学生走进故事,认真分析每一句话,弄懂每一句话的意思,从而得到正确的答案“两个小孩儿是在争论,太阳是早晨离人近还是中午离人近”。

  (3)进行“四读”中的三读,读细。与“二读”相同,这也是本文的重点和难点。要求学生理解文中的重点字词句,同样可以采取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小组内讨论,然后汇报交流。我会就一些重点或容易出错的地方进行强调,如《学弈》中“思援弓缴而射之”要注意断句“思/援弓缴/而射之”,那么句子的意思就很容易明白。再如《学弈》中“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这句是文章的总结句,揭示文章要阐述的道理,老师要重点强调。再如《两小儿辩日》中“孰为汝多知乎?”这是一个反问句,要读出反问的语气。

  (4)进行“四读”中的最后一读,品读,要求学生能够初步感知文章蕴含的道理。在前面的三个“读”的过程中学生应该对课文非常熟悉,对于文章蕴含的哲理也是呼之欲出。《学弈》的道理很容易理解,我会运用联系生活实际的办法,让学生多发言,说一说发生在自己身边的类似的事情,体会出“三心二意”的坏处和“专心致志”的好处。《两小儿辩日》中揭示的道理比较多,可以让学生自由发言,集思广益,教师总结。

  5、拓展延伸

  一课时结束后,教师可以为学生推荐一些关于小故事大道理的文章或寓言,如《南辕北辙》、《老妪磨杵》、《囫囵吞枣》等,让学生在故事中学会做人的道理。

  6、板书

  文言文两则

  专心致志 善于观察

  说话有理有据 实事求是

  良好的学习品质

  五、总结

  总之,本节课本着“大语文”的观念,紧跟新课标步伐,把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贯彻始终,教师基本上做到“退出课堂主角,成为幕后执导”的目标。

文言文说课稿10

各位老师:

  大家好。欢迎大家和我一起分享探讨语文学习的快乐。

  今天我要说的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的名篇《捕蛇者说》。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法,说教法,说教学过程,说评价与反思等五方面展开说课内容。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分析:《捕蛇者说》是柳宗元被贬官永州司马时,写的一篇揭露封建统治者残酷压迫剥削劳动人民罪行的文言文。它编选在语文版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和这一单元的前3篇文言文一样笔锋犀利又富有文采,都是通过记一件事来寄托深刻的道理,或讽喻某种现象。编者意在让学生透过简单的故事情节,发现所包含的哲理,进而引发对生活和人生的思考。体现了新课程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健全学生良好个性和人格的思想。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第四学段(7-9年级)要求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因此本课教学中,第一、二课时应引导学生读懂原文,掌握课文中常用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理解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而第三课时则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对课文的主题思想和写作特色做深入的探究。

  2.学情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学习古文的方法,积累了一定数量的文言文词汇。我的学生主要来自城区,每学期按要求制订读书计划,会利用网络收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喜欢提出生活学习中感兴趣的问题来共同讨论,具有基本独立的阅读欣赏能力。能够在教师指导下对作品的思想倾向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初步的评价。

  3.根据学情和教材特点,在第3课时上我确立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学习运用对比、衬托,突出中心的手法,把握"赋敛之毒甚于蛇毒"的主题。

  过程和方法目标:采用朗读-质疑-赏析-探究的教学模式;以读为主轴:诵读、疑读、议读、品读,读懂古文。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认识封建统治者残酷压迫剥削劳动人民的罪行,理解作者对人民疾苦的关心和同情,从而增强对新社会的热爱。

  4.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突破:本次教学中的重点:对比和衬托的手法的运用,及把握赋敛之毒甚于蛇毒的主题。但是作者与我们年代相隔甚远,又因特殊的时代背景,所以语言表达含蓄委婉,而又寓意深刻,这是难点,预设通过领会人物精彩的提问,来理解作者对人民疾苦的关心和同情,可以较好的突破教学难点。

  二、学法指导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爱因斯坦说"最重要的教育方法总是鼓励学生去实际行动"。对于初中生来说,学法的指导和习惯的培养尤为重要,这是他们走向主体性学习的最根本的途径。能为他们继续学习和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在本课教学中,我将让学生运用自主阅读,质疑探究的学习方法,在音乐情境中愉悦的诵读,在问题情境中质疑探究的读,借助多媒体课件,链接生活,对比现实,议一议,读一读,在自主合作的赏析活动中,饶有兴味的品一品,读一读,围绕"读懂古文",达到学会学习的目的。

  三、教法设想

  早在两千多年前,教育家孔子曾就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心理学研究认为,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使大脑、各种感官处于最活跃状态,以最佳地接受教学信息。按照新课标指出"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与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我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辅以多媒体的影、音、画,各种功能,开发学生的智能,以精心设计导语,设置问题情境,链接课堂与生活,以听、说、读、写等方法来有效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唤起他们的切身感受,激发他们质疑、辨疑的意识;在阅读体验与问题探究中整体把握课文,从而达到全面提升个人语文素养的目的。我准备采用:诵读法、疑读法和议读法,品读法等教学方法。

  四、教学过程

  为了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提高课堂效率,我设置了以下教学步骤:

  1、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2、质疑探究,研习新课。

  3、拓展迁移对比现实。

  4、细细回味,再读经典。

  5、总结归纳,整理板书。

  这五个环节立足文本环环相扣,由浅入深,由课内到课外,由课堂到生活,促进学生科学人文精神及创新意识的培养,而"交往式""开放式"的课堂组织形式,也将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

  (一)设置情境,朗读导入(约5分钟)

  上课伊始,我拓展学习空间,播放一段古筝曲,创设符合学生心理特征的教学情境。并在古香古色的音韵中诵读,利用听觉效果激发学生品味富于表现力的语言,从而提高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新课标指出"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诵读是文言文教学的基本方法也是基本任务。教师配乐范读、学生分组朗读,选择你喜欢的语句读一读,学生点评。利用师生互动品读课文这一环节引领学生再过美读关。古典音乐响起,那看似哀而不伤的旋律,诱发学生的感情,激发学习兴趣,美读吟咏之间,仿佛催人泪下的悲苦农民就在跟前。学生带着强烈的求知欲和孜孜以求的心理很快进入学习情境中。

  (二)研习内容(约25分钟)

  1、两个精彩的提问

  我根据"课情"、"学情"因势利导找准切入点,提出有启发性的思考题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有了更多与老百姓接触的机会,并且能及时用笔记录。正如今天的记者一样。我利用已学过的口语交际"做一回小记者"进行操练:假如你是记者,有幸路遇蒋氏,你会提出怎样的问题?指导学生根据投影提示完成"采访记录本",这既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又为评价文中精彩的提问奠定基础。再引导学生分别从原文找出:围绕"捕蛇"这个话题,作者两个怎样的精彩的提问,激发蒋氏大哭道出心声?与自己的提问比较,评价。这种设计一培养学生的原文意识,二体现了:新课标指出"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在这一教学环节中,程度好的学生可以较快的贴近课文主旨来提问,而程度差点的学生也可以从自己的理解,提出一些新颖的问题来,如为什么不专门养殖毒蛇?等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存在鲜明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但是都是有着一种生命的创造冲动,教师应该呵护、关怀、唤醒并张扬这种生命冲动意识,支持学生去追寻自我、张扬个性,实现自我充分、全面的发展。而不至于在课堂上就否定了他们闪光的智慧。文章难点的突破水到渠成。

  2、三处绝妙的对比:

  可见"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语文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特殊的认知过程,也是一个复杂的思维过程。而问题是点燃学生创造思维的火花。此时我投石击浪有人就说"蒋氏靠捕蛇可以不受赋敛之毒,过得比乡邻快乐",文中连蒋氏自己也说"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蒋氏真的快乐吗?我抓住意见分歧的契机与初三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将学生分为真乐派和假乐派,两大阵营。激发学生从文中找出依据进行辩论。并用投影展示这些辩论理由蒋氏自诉与乡邻的对比的三处语句:

  永之人争奔走,蛇巨毒、药效高,当其租入。

  一、生存情况

  对比一

  斯役不幸

  二、生活状况

  对比二

  复吾赋不幸更甚

  三、冒险次数

  对比三

  初三学生在辩论能力和判断能力上,较之低年级已有提高,待双方的唇枪舌战到了山穷水尽之时,我相机诱导:是捕蛇者值的乡邻羡慕,还是封建时代农民苦不堪言的血泪控诉?真理越辩越明.学生比较容易的就归纳出文章主题: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这样的探究,没有限制学生对文章主题的理解,学生均能畅所欲言,为自己所持的观点寻找理由,从而深刻地、多角度地理解了"文本"。以投影出示对比语句节省板书时间,形象直观地看出对比衬托手法,对于突出主题的作用。解决了本课的教学重点1.

  3、一个深刻的主题

  心理学研究表明:一节课中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的时间大约为三十分钟,所以要不断的变换教法以吸引学生注意力。为了让学生在一番热烈的讨论后平息下来又顺利进入下一环节的学习,我请一学生讲述课后附文《礼记﹒檀弓》中的故事,再找出与《捕蛇者说》主旨上的联系。既可以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也为进一步深入理解课文奠定良好的基础,一举多得。由孔子"苛政猛于虎"演变为柳宗元"赋敛毒于蛇",说明:苛政害民,从来如此。新课标要求学生"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作者在文中流露出来的对人民疾苦的关心和同情以及思想上的局限性,从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

  (过渡)诗人谪居永州期间有一首著名的《江雪》,以诗句"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来寄托自己清高孤傲的情怀,抒发政治上失意的苦闷和压抑。何时农民不再受苛政之苦,何时才会有他笔下渲染出一个洁静绝美的世界?我在悠扬的古乐中播放出这幅寒江雪钓图引发学生思考.

  (三)迁移训练(约7分钟)

  一行文字赫然映入学生眼帘:"永州异蛇卖出3个亿,新捕蛇者改写捕蛇者说"。我请各小组推出的代表,以记者的身份展出:如今永州的新捕蛇者养蛇,卖蛇带来巨大利润的图片资料及文字资料。并充当解说员,在台上进行解说。这些资料是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在课外上网搜索,获得后筛选,整合的。解说词是学生自己动手写的,说,写的能力都得到了锻炼,提高。新大纲在第三部分教学中要重视的问题中明确:要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提供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新课标要求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关心学校,本地区和国内外大事,就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搜集资料,调查访问,相互讨论,能用文字,图表,图画,照片等展示学习成果。同学们通过对比古今社会,农村,农民,谈感悟。平等对话的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习成果展示之中,更营造出一种轻松活泼的教学氛围。这个教学环节中程度不一的学生,在各小组讨论后都能够围绕热爱新农村,热爱新社会畅所欲言,潜移默化中促进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的形成。也是让学生初步获得现代社会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正如,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认为"知识的课堂之所以需要向生活世界回归,就在于生活是学生智慧生成的源泉。离开了生活的启迪,学生也就失去了可贵的灵气。"

  (四)品味经典(约5分钟)

  合理链接生活固然会让语文课堂更精彩,但我们最后还是要回归文本,让学生立足于文本,直面文本,现在让学生在理解原文的基础上再配乐朗读,此时不限制形式,让学生沉醉于与古人的思想交流,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进行生动朗读,学生目视其文,耳闻其音,心悟其情,意会其理,再现作者的思想感情,感觉文章如出己之口,如出己之心,细细品味经典,我想,他们一定会有更深的感悟。

  (五)板书设计(约3分钟)

  总结全文,回望课堂。师生共同讨论,逐步得出板书。

  数字化的归纳,提纲挈领,加深记忆和理解便于及时复习巩固。板书背景中,创造性的将"蛇"字的尾部拖长勾住了一个铜钱的眼,形象直观的体现蛇毒与金钱利益挂钩,表现文章"赋敛之毒甚于蛇毒"的主题。至此本课的教学任务圆满完成.

  五、教学评价与反思

  1、精彩之处

  1)在本次教学实践中,各环节渗透古文最本质的教法:读。学生在读中思,在读中悟,在读中品,在读中有所创造。

  2)图文并茂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使语文课堂由单一的耳闻为主的接受方式,变为以视听等多种感官的共同协作的语文活动。生动活泼,事半功倍。如在教学重点:通过三张板书,投影展示蒋氏自诉与乡邻的生活情况、生存状况、冒险次数的对比,突出中心,直观形象。

  3)拓展迁移训练环节,打破课堂与生活的界限,课外收集资料的展示给了学生学习的成就感与信心,初步培养现代社会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再次强化了本次教学重点,又使其感悟自身与世界的存在,获得对生活与生命的体验,为创造新生活,打好精神底子。

  4)本堂课节奏张驰有度,既有舒缓的朗读,又有激烈的讨论,既有充足的思考余地,大胆的自我表现也有中肯善意的评价,课堂你来我往,师生共同创造美,感受美。

  2、需改进之处

  1)研习内容环节指导学生以记者身份对蒋氏提问,因为时代的距离,估计有些学生的发问不能扣住中心思想,甚至超出教学范围,比如学生会问:为什么农民们不专门养殖毒蛇?此时应注意有效的引导学生:封建时代的社会制度不可能给农民这样宽松的环境来养蛇,蛇因巨毒药性而抵赋税是以生命为代价的,但要肯定学生善于想象,敢于创新的精神。

  2)本堂课有许多环节答案,都是由学生归纳总结出的,所以评价学生答案时,既要尊重学生个性,又要给予客观真实的赞赏,激发学生上进心,艺术化的引领达到语文教学的目的。

  六、结语

  最后为了达到"半亩方塘一鉴天,云影天光共徘徊"的理想境界。愿我们都以开放、灵活的学习方式,用生命去温暖生命,用生命去呵护生命,用生命去滋润生命,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气息,涌动生命的活力,让生命之花尽情绽放。

文言文说课稿11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简析

  《鱼我所欲也》选自《孟子·告子上》,这篇课文是九年级下学期第五单元的第三篇讲读课文,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在反复诵读中把握文章的思想观点,了解它们各自的论述方式和语言风格。学习本课前学生已经学习了议论文的有关知识,本单元前面安排了二篇讲读课文墨子的《公输》和《〈孟子〉二章》,学生通过学习对先秦的散文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本课之后是一篇自读课文《〈庄子〉故事两则》,所以这篇课文是由讲读向自读的过渡孟子主张人性善,本文从这种理论出发,开篇用鱼与熊掌的比喻引出生与义不可得兼时应当舍生而取义的道理,接着从正反两个方面对论点进行正反对比论证,最后进一步指出人人都有向善之心;第二段结合当时的社会现实从正反两个方面举例论证保持本心的重要性,赋予了舍生取义以广泛的现实内涵,使这个道理更令人信服,再次论证了舍生取义这一论点。孟子的这一观点成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成为后世许多仁人志士的行为准则。更是我们建设和谐社会的人格标准,本文行文流畅,论证严密,引譬设喻,排比铺陈,气势恢宏,体现了《孟子》散文的艺术特点。

  (二)教学目标设计

  1、知识与技能:

  ⑴ 积累基本文言文词汇。

  ⑵ 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

  ⑶ 品味《孟子》散文的语言艺术。

  2、过程与方法:

  在诵读中探究作者怎样提出论点展开论证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正确抉择,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三)教学重点

  在诵读中品味《孟子》散文的语言艺术。理解作者的观点,学习作者的论证方法。

  (四)教学难点

  理解孟子所提倡的舍生取义的现实内涵。

  二、教学方法设计

  对本课的教学主要采取诵读法和讨论法。

  本文是一篇经典的传统课文,又是一篇规范的议论文。相对于初中阶段的其他古文,它在文字上有些难度,初中生学习起来可能兴趣不大,但教师对学生的自学能力要有充分的自信,允许他们提问,提倡进行探究性学习让学生体会收获的快乐,成功的喜悦。《新课标》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学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学生可持续学习的能力,因此我的教法的主导思想是把主动权还给学生,每个环节都尽可能的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学习。教学这篇课文应以诵读法主,让学生在读中理解文意,在读中感悟课文精美的语言,运用讨论法深入探究文章的论证过程,领悟文章丰富的内涵。我在教学中只是一个组织者──把握学习整体走向的,一个引导者──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教会学生学习。

  三、学法指导

  九年级的学生,已具有了一定的文言文的学习能力,熟悉了议论文的学习流程。我在教学中指导学生通过听读,资料助读、跳读、研读、品读等方式来理解课文,积累基本的文言文词汇丰银行。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探究“义”的提出,“义”的论述方式和“义”的现实内涵。

  四、教学设想

  本文是一篇重要的讲读课文,内容丰富,需要掌握的东西比较多,可运用多媒体课件,扩大教学容量。我在教学上安排两课时。

文言文说课稿12

  教学目标

  1.学会“盂、孰、汝”3个字,会写“盂、孰”2个字。

  2.根据课后注释疏通全文,了解故事内容。

  3.理解重点词句,领悟课文所表达的意思。

  4.指导学生朗读、背诵课文。

  5.体会两小儿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善于质疑的品质,懂得认识自然,探索客观真理,要敢于独立思考、大胆地质疑。

  6.感悟宇宙无限,知识无穷,再博学的人也会有所不知,学习是无止境的。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课文;理解课文所写的事情和其中蕴含的道理。

  教学难点:参考注释读懂每句活的意思。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准备

  1.生字新词卡片。

  2.搜集有关太阳离我们远近的科学资料。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我们中华民族是古老的民族,有着悠久的文化,我们有举世闻名的古代“四大发明”,有着无数的善于观察,勤于思索、勇于创造的古代科学家、发明家。我们的古人是有着无穷的聪明智慧的。你听,有两个古代的小孩儿,他们在为太阳争论起来了。

  二、初读课文,读正确流利

  1.教师范读课文。

  2.学生初读课文,指出朗读有困难的地方。教师帮助解决。

  3.再读课文,读正确流利。

  三、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1.学生自学。

  ⑴先找出不理解的词、句,在文中记下来。

  ⑵通过看注释、查字典理解它们的意思;如果还有不理解的就记下来。

  ⑶小组内交流讨论:讲自己对词和句子的理解,再连起来说一说课文的内容;对不理解的地方共同讨论解决。

  2.全班交流,理解大意。

  ⑴学生汇报自学结果,老师对难理解的词句或学生理解有误的地方给以点拨指正。

  ⑵能把每句话的意思连起来,说说课文的内容。

  ⑶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还可以分角色读;通过读来展示自己对课文的理解。

  3.教师点拨。

  ①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辩斗:辩论,争辩。其:他们(指两小儿)。故:缘故,原因。

  句意:有一天,孔子到东方游学,看到两个小孩儿在争辩,便问他们争辩的原因。

  ②一儿日:“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以:认为。去:距离。日中:正午,中午。

  句意:一个小孩儿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时离人近一些,而中午时离人远一些。”

  ③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句意:另一个小孩认为太阳刚出来时离人远,而中午时离人近。

  ④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及:到。盂:古代盛饮食的圆口器皿。为:是。乎:是文言助词,表示疑问。

  句意:第一个小孩儿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候像车上的篷盖一样大,到了中午却像盘子一样小,这不是远的时候看起来小而近的时候看起来大的道理吗?”

  ⑤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沧沧凉凉:形容清凉的感觉。探汤:把手伸到热水里去。汤,热水。

  句意:另一个小孩儿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候有清凉的感觉,到了中午却像把手伸进热水里一样暖和,这不是近的时候感觉热而远的时候感觉凉的道理吗?”

  ⑥孔子不能决也。

  决:裁决,判断。

  句意:孔子也不能判断谁是正确或错误。

  ⑦两小儿笑日:“孰为汝多知乎?”

  孰:谁。汝:你。知:同“智”,智慧。

  句意:两个小孩儿笑着说:“谁说你的知识渊博呢?”

  四、再读课文,理解内容

  1.的主要内容。

  孔子在路上遇到两个站孩儿在争论太阳什么时候离人近,什么时候离人远。双方各有根据,争执一下,连孔子也无法裁决。

  2.层次。

  第一段(第1自然段):写孔子看见两小儿在争辩,向他们询问原因。

  第二段(第2—5自然段):重点叙述了两小儿是怎样争辩的。

  第一层(第2、3自然段):写两小儿各自的观点。

  第二层(第4、5自然段):写两小儿各自的理由和依据。

  第三段(第6、7自然段):写孔子和两小儿的态度。

  3.再读课文,体会辩斗过程。

  (1)对于太阳在不同时间、距离地球远近这一问题,两小儿提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并且都从日常生活中找出有力的证据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他们谁也不让准,最后请孔子裁决,可博学的孔子却也无法作出判断。看来,这是一场势力相当的辩斗,让我们用朗读再现当时两小儿辩日时的精彩。

  (2)分角色指名朗读课文。

  (3)学生分组分角色再读课文。

  ①师:两小儿都找理由来证明自已的观点是正确的。(生读)

  ②师:两小儿毫不相让,据理力争。(生读)

  ③师:两小儿越争越激动,坚持己见。(生读)

  (4)师:两小儿你争我辩,双方相持不下,只好请博学的孔子来裁决,但出乎他们意料的是,孔子这么有学问、有智慧的人却也不知道这个问题,当孔子不能决也时,两小儿便情不自禁地笑曰——(生齐读最后两小儿说的话)。

  四、明理启智,引导探究

  1.读了这篇课文后,你明白了什么?

  (1)学生畅所欲言。

  (2)教师归纳。故事体现了两个小孩儿善于观察,说话有理有据,以及孔子实事求是的态度。

  2.引导探究:在两千多年前,圣人孔子无法裁决的问题,到了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你能否为两小儿的说法做一个公平的裁决呢?让他们心服口服。

  从科学角度来说,文中两小儿的说法都是不对的。因为实际上,早晨与中午的太阳距离地球的远近是一样的。(具体理由略)

  六、课堂小结

  大自然充满奥秘,看似平常的自然现象都蕴含着丰富而有趣的科学知识,只要我们善于观察,善于发现,用心思考,努力探究,大自然就会带给我们许多惊喜、许多收获,你会感受到我们的身边处处有科学,我们一直与科学为伴。

  七、作业设计

  l.比一比,再组词。

  辩()盂()孰()

  辨()孟()熟()

  2.背诵课文内容。

文言文说课稿13

  一、说中考命题趋势

  文言文阅读是对文言文综合知识的考查,它对学生的要求较为全面,所考材料内容兼顾课内与课外,考查方向“文言并重”,这里的“言”即文言知识,如实词、虚词的理解,文言语句的翻译等,而“文”主要指对文意的理解和评价。总的来说,近几年中考关于文言文阅读考查的命题趋势呈以下几个方面:

  1、重视积累,突出重点;

  2、文言句子的翻译往往要求要落实到字词、句式上;

  3、文言断句要注意予以系统,把握“文气”,适当照顾省略成分;

  4、在理解字词的基础上能对文段大意进行理解,成为一个能力考点;

  5、对文意及写法的理解要将局部理解和整体把握结合起来。

  二、说设计意图

  课内文言文复习巩固和课内文言文向课外的迁移突破,一直是初三毕业班语文复习阶段的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从以往的教学经验来看,毕业班语文教师在处理这个内容时往往采用两种方式:一是分册进行重点篇目的复习巩固;一是分知识板块,诸如实词、虚词、文言句式等进行地毯式复习。显而易见,第一种复习方式是比较耗时、低效的,有的老师甚至会感慨这样相当于把旧课重上了一遍,给予学生的知识也比较破碎、零散。而第二种复习方式,虽然比较系统、全面,但机械式记忆性的成分较重,课堂上往往是教师“一言堂”,学生大多处于被动接受,重复学习的地位,学习积极性不高,独立自主进行系统复习的能力也没能得到很好的培养。

  所以,我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也一直在思考和探索一种新的教学方式,力求让学生在知识上得到巩固,同时在学习方法和技能上得到提升。我把这种复习方法叫做“题材归类式文言文复习法”。希望通过教师引导和生生合作,对某类题材的文言文进行归类、总结、迁移,激发学生复习文言文的兴趣,锻炼他们自主总结小专题,巩固所学知识的能力,鼓励他们寻找适合自己的复习方法,提高文言文复习巩固和课外迁移的效果。

  三、说学生情况

  初三下期,学生在课内文言文学习上已经形成了一套基本常规的学习方法,大部分学生形成了课前预习,课堂学习,课后积累巩固的良好学习习惯,在课外文言文阅读上也具备了一定篇幅的积累。但是脱离老师的帮扶,依靠小组合作,总结经验,归纳专题,形成自己独特的复习方式还是一次全新的尝试。

  四、说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目标:(针对中考命题要求“重视积累,强调重点”的趋势)

  (1)复习巩固课内重点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探究在战争题材类文言文中常见的一些实词的翻译规律,提高翻译文言字词的能力;

  (2)巩固课内关键句的翻译,复习一些文言特殊句式的特点和翻译技巧,提高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3)通过比较、迁移,把握文中的人物形象,理解战争题材文言文的普遍主题,提高整体把握文意,理解文言文主题的能力,学会阅读一些课外浅易文言文。

  2、过程和方法目标:(新课改提出课堂的主体是学生,教师是一个主导的角色;新课标要求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自主意识;教育专家赵晓明也在我校试点“学思导练”的教学模式。)

  (1)小组合作,积累课内重点文言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子的翻译;

  (2)通过理解文言文中的关键句,把握文章主题和人物形象;

  (3)迁移拓展,学会借助语境推断文言文字词的意义。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了解古人对于战争的看法,形成正确的、较为全面的战争观。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复习巩固课内重点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巩固课内关键句的翻译,探究在战争题材类文言文的翻译规律,提高文言文翻译能力。

  2、教学难点:(1)探究理解、记忆文言实词、虚词的方法和规律,提高整体把握文意,理解文言文主题的能力,学会阅读一些课外浅易文言文。

  (2)引导学生尝试采用“题材归类式”文言文复习法,归纳小结所学文言文,形成自己独特的复习资料和复习方式。

  (三)教学方法

  1、合作探究法:学生互相交流,扩大积累,巩固文言知识,分享学习经验

  2、讨论点拨法: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教师适时点拨小结,对学生零散的经验进行梳理和总结,引导学生形成有序的学习方法。

  3、比较阅读法:通过归纳、比较,总结翻译规律,把握理解文章主题和人物形象的方法,学习阅读课外浅易文言文。

  4、题材归纳法:通过同题材类型文言文归纳的案例,启发引导学生采用题材归类的方式,复习巩固课内文言文,并提高阅读同类课外文言文的能力。

  五、说教学流程

  (一)导入设计

  以战争话题引入,直接进入本课课题,并扩大学生的成语积累,力求简洁有效。

  (二)课内知识巩固与方法归纳

  按教育专家赵晓明老师提出的“学导思练”教学模式,组织课堂教学。教师的点拨,出现在学生小组合作、质疑问难之时;教师的小结,出现在学生自主思考、归纳之后。

  1、通过三轮小组竞赛,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巩固相关文言知识的记忆、积累。

  2、每轮竞赛当中,都设计了两组问题,体现了知识梯度和能力提升的要求。“小试牛刀”问题由学生自主选举的“主考官”来提问,力求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落实文言知识的积累。“升级考验”问题,重在对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指导,发现规律,总结技巧,提升能力。

  (三)课外文言文阅读的拓展和迁移而知新

  在文言知识的积累和方法规律的探讨总结基础上,完成对课外文言文阅读的迁移,提高课外文言文阅读的能力。

  六、说作业设计

  提供给学生相应的参考选题,如:人物传记、传统美德、君臣治国、苦学成才、山水游记、寓言神话……进行题材分类式复习小结。要求从8-9年级所学课内文言文中选择同题材的2-4篇组合成一个题材类型进行文言知识的归纳总结,并从课外文言文或其他资料上摘取1-2则课外文言文作为该题材类型的拓展延伸。

文言文说课稿14

  老师们,大家下午好!首先感谢各位老师能在百忙中抽出宝贵的时间来到我们七中参加我们教研组的“说、讲、评”课活动。谈不上说课,就是想与老师们交流一下我们备课组出这一节课的初衷,希望能借这一次宝贵的研讨机会与同行们探讨中考文言文复习方法的指导。

  对于初三学生来说,文言文是中考必争之分。历届中考证明,凡是文言文分数高的考生,其中考语文分数都比较高。但同学们在复习文言文上往往有一个误区:因为老师已经不同程度地领着学生对文言文进行了复习这使得他们自我感觉良好,认为已经复习差不多了,不需要再下什么功夫了。殊不知这只是“半瓶之水”,大多数同学只是在“面”上掌握了些许知识,而真正落实到“点”上,许多同学还是会以知识掌握不准确,不细致而败下阵来。

  这恰恰印证了当下比较流行的一句话,说“教育者应授之以渔,而不仅仅是授之以鱼”。日常复习,我们往往只停留在把应掌握的知识反复落实,灌输给学生,学不学,接没接受那是你自己的事了。因此考完试往往怨声载道,学生总被考的一头雾水,教师也连连喊冤叫苦:“讲了八遍的东西还是不会,神仙来教也没办法!”这就是我们教育正在走的一个误区。

  而本节课,我们恰恰重视了“授之以渔”的教学理念,力争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的阅读感受,引导学生总结复习文言文的方法。

  为了更有代表性、有说服力,我们把选择复习的范围放在20xx年中考文言文阅读试题《桃花源记》和20xx年中考文言文阅读试题《醉翁亭记》上,以中考说中考。

  本节课第一个环节,学生阅卷,完成《桃花源记》的5道习题,使学生从整体上对中考文言文阅读有一个定位。“哦,中考文言文阅读不过如此,不很难。”而随即老师引导,讲题的重心完全不是放在校对答案上,而是就题论题,分析中考文言文阅读考查的知识点、答题角度及技巧,比如说第一题是文学常识,教师就要引导学生本题可以从作者、朝代、姓字、称谓、代表作品等这些方面出题,复习时一定要全面。第二题解词,引导学生归纳出一些特殊的实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性活用、一词多义等现象。这样整理下来,一是有导向性,拓宽学生思路,提高其迁移能力;二是引其注意,记忆深刻。这样把学生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引导他们今后在阅读、复习文言文时举一反三,以后自己复习也就有了一个抓手。

  从文章理解看,近年中考课内篇目的文章理解相对较容易,只要对文章内容大致了解,并能整体把握,掌握中心就可以以不变应万变了。但学生在中考中,往往因为答题要点概括不全,尤其是主观臆断题就不容易得满分。针对学生这一薄弱环节,对于后三题,老师讲解时不但注重概括出题的范围,而且加强问答题答题技巧的训练,比如说阅读题干时要抓重点字,针对文章思想围绕文章主旨回答。这样一来不但有助于树立学生的文言文阅读的信心,而且有利于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答题习惯。

  本节课的另外一个重要环节是出示《醉翁亭记》,让学生分小组为本篇出题。学生毕竟不是专家,我们设计此环节的目的也不是希冀学生出出很有水准的漂亮题,只是想给学生创造一个自由、轻松的学习氛围,让他们了解中考文言文出题的范围和形式。这样一来,今后复习其他文言文,他们也会以此为标准,有针对性,有指向性的复习,真正变我们原来老师灌输式为学生自主学习。

  我们要这样鼓励学生:从目前中考文言文的命题来看,有一定的范围和要求,要想在文言文阅读上得到高分还是很有可能的,这就需要我们在学习时重视方法,学会分析,掌握更多更有效的阅读技巧,相信在中考中你会是一位成功者。

  当然,对于文言文复习方法的指导,在座的各位老师一定有很多高招,敬听各位老师的批评指教。

文言文说课稿15

  《两小儿辩日》

  一、说教材

  《两小儿辩日》是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14课《文言文二则》中的第二篇文言文。它是一篇寓言故事,文章叙述古时候两个孩子凭着自己的直觉,一个认为太阳早晨离人近,一个认为太阳在中午离人近,为此各持一端,争持不下,就连孔子这样博学的人也不能做出判断,这个故事说明为了认识自然,两小儿勇于探索,大胆质疑的品质,也说明宇宙无限,知识无穷,再博学的人也有所不知,学习是无止境的。

  二、说教案《两小儿辩日》一课是培养学生感知文言文的好课例,因此我教授本课时训练重点确定为:

  1.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的疑难字词,能根椐课后注释疏通文意。

  3.理解课文内容,学习两小儿为认识自然,探索真理而善于动脑,大胆质疑的精神,及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预习:

  1.熟读课文大概了解文意。

  2.搜索关于孔子的资料(生平、言论)。

  3.思考课后练习题。

  三、说教法

  本堂课因为是孩子们初学古文,所以在本文教学中,我主要采用的方法是让学生乐读趣学,自主感悟。通过借助课后注释理解文章,教师适当点拨,讲解。重视古文的读,要求学生读出古文的韵味,读懂文章的意思进行语言积累的训练,培养学生学习古文的兴趣。

  四、说学法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主要以教师的导,学生的学习为教学主线,去营造一种教师和学生互动的学习氛围,以接受变探究的演化形式,逐步深入,让学生在学习中解惑,积累。从而解决学生学习古文的困难,引导学生主动地探究学法,快乐轻松地学习古文。

  五、说过程

  (一)引导释题,导入新课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采用复习旧知引入新课的方法,由“辛”字入手,加部首说“辩”字导入课题,解释“辩”字的字义,从而以“辩”字贯穿全文,让学生明白这篇课文讲的就是两小儿辩论太阳,此时教师则引导学生再一次读课题,然后层层深入、质疑,两小儿辩论太阳的什么呢?让孩子深入思考,以此交待了学文的目的,学生带着疑问走进课文。

  (二)指导学法

  由于学生学古文,较难理解,在此我让学生充分交流初学古文的感受,从而总结出古文不好读,不好懂,明确了学习古文的方向和目标,紧接着老师配乐范读让学生充分感受古文的美,学生通过倾听总结读法。学生自由练读,并由此解决了古文不好读这一难点,就是让我们多读,反复读,紧接着教师趁热打铁牵出古文不好懂的这一难点,学生各抒己见,自己总结出学习古文的方法,老师再一次强调出学习古文的目的就是读懂意思,读出韵味。

  (三)依照学法逐步解文

  在学生读通顺的基础上,我进一步质疑:这篇文章到底给我们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学生概述的过程中,交流孔子这一人物,为后面学习文章,揭示人文内涵,做好铺垫,并且在学生概述故事内容的同时,又紧接着质疑:孔子在什么情况下遇见两小儿的?无形中对文章第一节内容就在老师质疑,学生解疑的过程中完成了学习。并在此强调“斗”的含义,过渡到第二节的学习,明确两小儿辩论的观点,通过分析“也”字,重点指导学生的朗读,由此以“辩”为主线,教师引导学生先独立学习,后合作学习的方式,完成三四节的学习,通过抓重点字词、分析句式、课件演示等方式,让学生体会两小儿辩斗时各持的理由是那么针锋相对,互不相让的,以理解促读,读出味道,读懂意思,老师在这则起到的是穿针引线的作用,重点把握住了文本的内容,体现了文本的工具性。

  (四)研读课文,读后明理

  最后,我重点抓住孔子“不能决”,让学生体会人文内涵,让学生交流孔子的言论并结合搜集孔子的资料,明白孔子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和学无止境的道理,学习两小儿勇于探索,善于观察,勤学好问的精神,并将两小儿提出的问题设计成以教师提供资料,学生课后解决的方法,留给学生充分的探究空间。

  (五)总结拓展,延伸课外

  学古文不能只学不积累,积累什么?积累的就是我们的学法,“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在让学生感受古文与现代文不同的基础上,老师总结出学习古文的方法,对学生今后学习古文打下基础,这样从开始学生讨论学法,到教师最后总结学法,无时不体现出我们的主动不仅在学内容,还在学方法。也正体现老师的教是为了不教这一理念,最后布置学生回去讲故事,排课本剧的形式,加强学生对新知识的巩固,整堂课最终做到的是以理解促读,以读明理的办法,一步步扎扎实实学好古文。

  六、说板书

  从字数上看板书有些繁琐,但我认为板书总是为教师的教及学生的学服务的,为了让学生能直观的理解,我从题眼“辩”字为主线到两小儿辩论的观点,理由最后结果,让学生观其则明文意,梳理出文本的内容。

  我的这堂课中也有许多不足的地方(略,根据课堂反馈定论),但是,我最终能较好地体

  现了我此次课堂教学要达成的目标,就是学生要学的有收获,而我教的要扎实,也希望各位老师能为我提出宝贵的意见。

【文言文说课稿】相关文章:

文言文检讨书11-18

文言文请假条03-06

《文言文阅读复习》教案06-23

白杨说课稿07-09

守株待兔说课稿07-08

比的化简说课稿07-08

氯气说课稿07-08

春酒说课稿07-07

船长说课稿07-07

《赵州桥》说课稿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