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说课稿

时间:2021-07-21 09:01:48 说课稿 我要投稿

【实用】语文说课稿范文合集六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说课稿,通过说课稿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那么优秀的说课稿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语文说课稿6篇,欢迎大家分享。

【实用】语文说课稿范文合集六篇

语文说课稿 篇1

  一、说学生

  计划授课的班级是高一(1)班,该班学生积极性较高,理解能力较强,但文学作品的阅读量不够,鉴赏能力有限,尤其是经过调查发现,全班64人,阅读过《红楼梦》的不到10人,而且这些学生对《红楼梦》的思想和艺术价值感受不深。

  根据班级的情况,我首先布置预习任务给学生,让他们阅读《红楼梦》第一回,第三十回,第三十二回,第七十四回,了解“宝玉挨打”的前因后果,同时查阅资料,掌握古代伦理、家族文化的相关知识。

  二、说教材

  《宝玉挨打》是粤教版高中一年级的教学内容,具体编排在第四册第三单元(小说)的第一篇,属于文学作品鉴赏的内容。

  《宝玉挨打》(节选)选自《红楼梦》第三十三回“手足眈眈小动唇舌、不肖种种大承笞挞”。“宝玉挨打”这一情节是《红楼梦》中著名事件之一,有人认为是全书的第一个高潮,突出表现了封建卫道者贾政与封建叛逆者宝玉父子两代的封建思想和反封建思想不可调和的矛盾,揭露了封建文化的腐朽和丑恶。然而,通过对《红楼梦》全书的了解和对节选内容的研究,我认为没有把《红楼梦》第三十四回“情中情因情感妹妹,错里错以错劝哥哥”中宝玉挨打后宝钗黛玉来探望的情节节选进来是最大的遗憾,因为这一精彩的情节不仅能体现人物的性格和思想情感,而且充分地表明宝黛的爱情已经开始超出“一见倾心”“男欢女爱”的古典的范畴,而接近具有新的理想的近代的范畴。这是教材的不足,对此,我将引导学生课后阅读文本,赏析小说。

  课标中关于“阅读与鉴赏”有这样的要求“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注重合作学习,养成相互切磋的习惯。乐于与他人交流自己的心得,展示自己的读书成果。”。单元导读对该单元的建议是:“学会鉴赏情节的安排、人物的塑造和文章的思想意义”。

  根据课标、单元导读及对课文的深入研究,我首先分析出本文的如下6点教学价值:

  1、情节安排,特点是层层递进,环环相扣,情节的发展具有明显的层次性,高潮的出现非常自然。

  2、人物形象:贾府的主要统治者贾母、贾政、王夫人以及中心人物宝玉纷纷登场,他们的形象具有很强的代表性。

  3、思想主旨:封建正统思想与反封建思想之间激烈的斗争,揭露正统思想的虚伪和没落。

  4、艺术手段:学习本文用神态、动作、语言描写人物、塑造形象的方法。

  5、语言:符合人物性格、身份,很有特色。语言具有丰富的内涵。

  6、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站在现代教育观的立场上看这件事,提高学生认识。

  由于时间有限,上述教学价值难以在一堂课实现,为了切实落实教学目标,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使学生学有所获,我将人物形象的分析、表现形象的艺术手段以及宝玉挨打一文所体现的思想文化意义定为本堂课教学的重点,其中挖掘思想文化意义是本课的难点。

  三、说教法

  在教学过程中,我以一个“打”字为核心,紧扣题目“挨打”两字,以“挨打”为发散点囊括整篇内容,设计了“宝玉为什么挨打”和“宝玉该不该挨打”,两大问题,通过“了解情节”、“分析人物”和“挖掘意义”这三个环节按照由浅入深、由表如里的层次进行引导学生学会分析和鉴赏文学作品。让学生从文本出发,经过对文本的分析探讨,从而把握人物形象,最终发掘出隐藏在文本情节背后的思想意义,即封建文化的腐朽与丑恶。

  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是筛选法,激思法,问题导读法,探究学习法。教师通过有意义的问题设置,引导学生分析文本,进行小组探究性讨论。

  四、说过程

  上述基本设想在具体操作时,主要使用了以下几个步骤:

  导入,由于学生已经阅读了部分《红楼梦》的资料,所以导入以介绍《红楼梦》的思想和艺术价值为主,同时也简要复述前后文,引发学生兴趣。

  环节一:了解情节(感性了解)

  这一环节主要围绕两大问题展开,目的是让学生疏通情节,理清情节脉络,此处可以涉及到情节设置的特点,但点到为止,不展开分析。时间应短。

  环节二:深入文本,分析人物

  这一环节围绕第二个问题“宝玉该不该打”,贾政、贾母、王夫人分别对“宝玉挨打”抱什么态度,分析他们的不同心理,体会其性格特点。“宝玉挨打”贾政的态度和心理表现在他的神态和语言上。贾政本来是无气,但看到贾宝玉垂头耷耳,神色惶悚,“应对不似往日”,语无伦次,“倒生了几分气”这是一气;忠顺王府来要人,被关系不好的人跑到门上找戏子,贾政变得“又惊又气”,“目瞪口歪”这是二气;贾环造谣中伤,贾政神色变得“面如金纸”,“眼都红了”,这是三气。在打宝玉时,贾政的理由是“免得上辱先人下生逆子之罪”,“明日酿到他弑君杀父”之罪孽。挨打的三个方面的原因,归结为一点,就是贾宝玉不愿意走仕途经济的老路。对于王夫人,主要通过动作和语言来表现。王夫人抱着宝玉,要求连自己也一同勒死,她说“今日越发要他死,岂不是有意绝我”,王夫人对宝玉的爱更多是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宝玉是王夫人的命根子。王夫人失去宝玉也就在贾府失去了地位——母凭子贵。贾母不分青红皂白,坚决不允许贾政打儿子。她以长者的身份和在贾府的至高无上的地位先发制人,以颤巍巍的声气说道:“先打死我,再打死他,岂不干净了!”,面对贾政的辩解她神态是“冷笑”。他们三人行为的共同基础仍然是维护封建的正统思想,只不过方式略有不同罢了。宝玉在贾政的淫威之下,始终未求饶,也没有“悔改”的表示,正表现了他不屈服于封建势力的一面;然而他没有做出正面反抗,甚至不敢轻动一步,也显示了他软弱的一面。此处要引导学生学习文章中塑造人物形象的不同艺术手段,分析不同类型的人物不同的性格特点。

  教师总结“贾政爱的无情,王夫人爱的无力,贾母爱的发昏”。

  环节三:挖掘思想意义

  这一环节围绕文章的中心“挨打”展开,其中父子的矛盾是核心。“挨打”本身是一种冲突,这种冲突表面看来是父子矛盾,是父亲用他认为正确的方式教导儿子。但是这又不是一般的冲突,请学生结合《红楼梦》的前后文、结合贾政对宝玉以一贯之的教育理念,来讨论这种冲突的本质,那就是思想观念的冲突,是贾政与儿子不同的人生理想、政治观念矛盾激化到一定程度的产物。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这种思想的冲突也不仅仅是这一对父子之间的冲突,贾政和宝玉代表的是一批人,是封建文化和反封建文化的斗争,是正统文化与非正统文化的斗争,贾政举起棍棒,本身就预示着这一文化的没落,何况他最后棍棒教训的失败?

  拓展思考:请学生站在现代教育观的角度看宝玉是否该挨打,这里一方面将封建文化与现代文化作一对比,使学生对封建文化及其腐朽没落有更深理解,另一方面,可以引导学生对教育问题进行思考,提高他们的认识。

  五说巩固

  小结:本文情节跌宕起伏,矛盾纷繁复杂,运用多种艺术手法刻画了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反映了封建思想与反封建思想不可调和的矛盾。

语文说课稿 篇2

  (一)、说教材

  课文记叙了1935年红军长征期间,四川省苍溪海外县儿童团员们沿着红军走过的路,跋山涉水,风餐露宿,机警地躲过野兽的袭击,顽强地战胜了病痛的折磨,历时3个月,行程1000多千米,克服了种种因难,终于赶上了红军大部队的事迹,表现了后代从小有志气、有毅力、不怕困难的革命精神。

  课文背景离现实的学生生活有些遥远,所以很有必要让学生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从而引导学生再去理解当时环境下的儿童团员们的行为,从而对那种精神有学生自己的理解。

  课文可分成三部分:

  第一段(1、2段),写儿童团员们因下乡宣传,回来时红军大部队已经开走,他们就沿着红军走过的路,赶大部队去。

  第二段(3~6段),写儿童团员们为了赶大部队,跋山涉水,风餐露宿,顽强、乐观地战胜种种困难。

  第三段(7段),写儿童团员们赶上了红军大部队,妇女部长赞扬他们是革命的好后代,是党教育出来的英雄少年。

  (二)、说设计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学会9个生字,理解新词的意思,会在具体的语境中熟练运用“春意盎然”、“心急如焚”、“跋山涉水”等词语。

  2、按事情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3、通过感受文章中富有感情色彩的词句,体会儿童团员们有志气、有毅力、勇于面对困难的精神,并能做到感情朗读。

  教学重点:

  理清文章叙事的顺序,并找到富有感情的词句,体会其中的感情。

  教学难点:

  体会能反映儿童团员有志气、有毅力、勇于面对困难的语句,体会词句蕴含着的感情色彩。

  课前准备:

  学生预习。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揭题铺垫

  1、师简介:在中国的革命史上,曾有一个这样的事件——1934年到1936年,中国百万工农红军主力为了躲避敌人的围捕,过草地、爬雪山,历经千辛万苦,行走两万五千里,这就是长征。今天,我们要来认识的是在长征的过程中,一群儿童团员们的故事。

  2、板书课题,齐读

  二、初读

  1、初读课文,要求:(1)自由大声读,读通、读准(2)想一想,课文主要描写了谁?

  2、初读感知

  (1)课文主要描写了谁干什么?把课题也说进去

  课文描写了一群红小鬼们(儿童团员)沿着红军走过的路赶大部队。

  解决:红小鬼

  (2)可以把课文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分一下段吗?

  分段并概括段落大意,训练概括能力,指名答。

  (3)二读课文,自由读。读准、读好。

  指名分段读课文。

  三、重点突破,学习第二段。

  1、“春意盎然”与“心急如焚”的对比,进行体会。

  (1)师引:孩子们离开大部队已经半个多月,于是他们决心沿着红军走过的路前进。虽然四月的川北,春意盎然,但是孩子们——(生)心急如焚,只顾赶路。

  板书:心急如焚

  (2)你从哪读出了他们的“心急如焚”?

  从“春意盎然”的环境与孩子们的行为进行对比,理解对比的写作方法。板书:春意盎然

  (3)朗读指导:注意对比的部分朗读上的变化。

  2、出示问题:他们在沿着红军走过的路前进时,遇见了哪些困难呢?(自学:默读为主,划一划,标一标)

  3、交流:(板书)

  累——壮胆睡大庙

  怕——紧挨靠着坐

  饿——吃供品馒头

  四、小结、作业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说说红小鬼们在前进时遇到了什么困难?

  二、研读第二段,体会词句的感情色彩

  1、最使你感动的哪一点?请再读一读课文第二段

  2、交流,说明理由,感情朗读:

  (1)夜宿神庙:着重体会环境的烘托作用

  ①说神庙可怕,理解“愈发”、“耸立”、“龇牙咧嘴”、“凶神恶煞”

  ②用自己的话说说神庙可怕

  ③谈谈自己的感受,或质疑,结合自己的生活体会

  ④感情朗读

  (2)朝食供品:体会以苦为乐的乐观精神

  用换词法领会“嚼”字的妙用

  分角色朗读

  (3)点拔:进行困难描述时,都是先描写遇见了什么困难,再写红小鬼们是如何克服的,词句间透露出红小鬼们可贵的精神品质。

  (4)感情朗读:指名任选3~6的一节进行朗读

  三、交流升华,完善人物品质

  引语:他们的困难就这些吗?还会有哪些?他们又是怎样克服的?

  指名答,引出第七自然段第一句

  板书:跋山涉水 风餐露宿 机警 顽强

  1、他们可能还会遇到哪些困难呢?(自由交流、讨论)

  2、指名说一说,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说:先说遇到了什么困难,再说红小鬼们是如何解决的。说的过程中注意语句通顺、用词准确、有层次。

  3、写一写:把刚才的段落写下来。

  4、学到这里,你有什么话想对这些儿童团员们说的?

  联系妇女部长的话:有志气、有毅力……

  联系“历时3个月,行程1000千米”

  四、解读课题

  师引:认识了这样一群儿童团员,让我们再来读一下这个课题:沿着红军走的路

  你能说说孩子们是沿着红军走的是什么路呢?

  (现实中的路——红军的精神)

  五、朗读训练、作业

语文说课稿 篇3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三顾茅庐》,下面我从四个方面说这堂课的设计:

  一、说教材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中的一部由历史小说改编的课文《三顾茅庐》,课文讲述了刘备三次亲自到隆中拜访诸葛亮,诚心诚意地邀请他出山,辅佐自己完成统一国家大业的故事,文中着力刻画了刘备的动作、语言、神态等,重点表现了刘备求才若渴,同时看出诸葛亮的的确确是一位旷世奇才。本课语言通俗易懂,适合小学生阅读,细节描写是本文的重要特色。另外,环境描写和对比、比喻等修辞方法的恰当使用也是本文的一个亮点,是对学生进行语言积累,强化写作技巧的一个很好的素材。

  二、说教学目标

  我的主要从三个方面设计教学目标:

  第一是常规目标,就是要求学生学会“顾、茅、庐、恭、塞等”生字词,理解词义并且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因为在任何一个学段,在阅读教学中,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都是首当其冲的,然而要做到这一点解决文本的生字词又是十分重要的。

  第二是核心目标,就是针对中年级学生,新课标要求该学段的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抓住细节,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的刻画以及结合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来表现人物的特点。

  第三是内容目标,学生们虽然对《三国演义》的一些小故事略知一、二,但毕竟不够全面,所以对人物的性格特点及课文的背景也了解得也不够透彻,因此引领学生感知刘备的求贤若渴、礼贤下士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以上目标,我初步设想通过两课时完成。

  三、说教法、学法

  《语文新课标》第三部分“实施建议”中的“教学建议”中认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教学应注重以生为本,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开放意识,舍得花时间让学生自主交流,表现其自信,培养其独立判断的能力;因此我要求学生通过“读——思——悟”从而全面阐释课文的教学方法,运用开放性、拓展性的阅读教学,长文短教,避免烦琐的情节分析,在学习中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张扬了学生的个性。

  但是以学生为主体,不代表教师可以袖手旁边,游离与课堂之外。此刻教师起到的作用就是点拨引导,著名教育家说过课堂的精彩之处不在于预设,而是生成,教师应该时刻关注学生的反应,根据现场生成抓住契机,引导学生自主解决问题,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教学境界。要求学生能够带着问题学习,在学习中解决问题,着重培养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这有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进一步增强。

  四、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从分享课外读物引出中国四大名著,抛砖引玉,教师板书课题,让全班同学齐书写,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课文中讲的内容。这一环节有利于学生概括能力的培养。

  解题释义,通过分别了解三、顾、茅庐的意思,理出故事梗概,并引出两个中心人物:刘备和诸葛亮。随即给出生字词:群众纷争、三顾茅庐、茅塞顿开、蜿蜒起伏、青翠欲滴、秀丽宜人,要求学生借助给出的词,同时补充相应的时代背景和写作背景,让同学们自由的对故事进行展开。

  (三)研读感悟

  要求同学读第1、2、3三小节,拿笔划出关键字。提炼“诚”

  在这个环节中通过自由读、指名读、找伙伴对读、师生对读等方式,在阅读中发现、感悟、提炼并赞美“诚”。

  课文开头写刘备“诚心诚意”地邀请诸葛亮出山,以下各段都是围绕“诚心诚意”这个词语,从刘备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方面具体分析刘备怎样“诚心诚意”地邀请、尊敬诸葛亮。教学时,我引导学生带着如下的问题阅读课文:

  1.刘备对诸葛亮的“诚心诚意”表现在哪些方面?

  抓住“三次”、“捆”、“训斥关羽”、“半里多下马步行”、静静等候“半晌”加“一个时辰”、“快步走”等细节通过正面和侧面描写分析刘备的诚心诚意。

  2.刘备为什么对诸葛亮这样“诚心诚意”?

  结合历史背景,抓住两者的身份,并且结合一种现场感,在表演中加深对“诚”的理解。有刘备跟张飞的对话表演,有刘备与诸葛亮相见的表演。设计这个环节是为了使学生与文本进行交流、碰撞,以便更好的分析刘备为何这么做。

  3.为何刘备能请到诸葛亮?

  直至20年后,诸葛亮对这件还记忆犹新,曾写下这样一段话:(师读)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选自《出师表》)

  突出分析刘备的求才若渴,以及诸葛亮的如鱼得水,相互配合,浑然天成。

  设计这样的阅读环节,主要遵循“三感”:层次感、推进感、提升感。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理解的步步深入,从而,较好地完成“言——像——意”的转换,从课文表达的“意蕴层面”到“社会层面”以及刘备的一片诚心都能得到很好的把握。

  (四)课后延伸

  延续性的活动使学生得到新的实践机会,实现了在实践中发展能力的目标。为此,我设计了一道拓展题:

  同学们,和三顾茅庐这个三有关的还有很多小故事,三英战吕布、三让徐州、桃园三结义也广为流传,但要了解更多的故事还需读《三国演义》,请同学们阅读《三国演义》一书,并学写读书笔记。

  (五)板书设计

  三顾茅庐

  诚心诚意

  人 刘备 —————→ 诸葛亮

  情节 尊重人才

  (生气 下马步行 轻轻地 恭恭敬敬)

  出山辅助

  环境

语文说课稿 篇4

  施老师执教《挂两枝笔的孩子》第二课时。整堂课以“挂两枝笔——不话两枝笔——又挂两枝笔”的课文线索组织会学。课堂气氛活跃,师生关系平等,教学效果较好。这堂课表现了下面几个特点:

  (一)重视朗读,读中感悟。

  本篇课文通俗浅显,不需要花过多的时间,讲解,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反复朗读,

  在朗读中感悟人物的情感。如第一自然段具体描写了圆珠笔的漂亮,在反复朗读才能感悟陆小亮得到圆珠笔的喜悦心情。又如第八自然段写了陆小亮给老奶奶写信的费劲,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就能体会陆小亮此时的内心世界,不仅使学生明白陆小亮不挂笔的原因,同时也感悟到不努力学习不良后果。在读中悟,在悟中获是语文课的一大特点,这一特点在这堂课也得到了充分地展示。

  (二)创设情景,访中锻炼。

  创设情景是语文课中常用的方法。根据情景对儿童感官或思维浩动所起的不同作用,大致可分为实本情景、模拟情景、语表情景、想象情景及推理情景。施老师在教学最后一段时采用了模拟情景。模拟个记者采访情景,由学生担当记者,陆小亮,老师等角色进行采访活动。把课文中来描写的情景通过对上下文的理解,展开合理的想象,在想象的情景中活跃闪现。别开生面的巧妙安排,营造了“学生主动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口的学习气氛,把更多的发言发还给学生。只有在这样的气氛中,才能点出学生表达的欲望,也让“课堂内外讨论问题,能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这一口语教学国际真正落到实处。

  (三)小组合作,结中互动

  “自主、合作、探索”是“新课标”倡导的学习方式,是新时代公民的必备素质。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合作学习方式已被广大教师所接受、所应用。施老师在教学中也该用了小组合作,伍学生在小组中分工合作,探究采访的过程与内容。学生兴趣浓厚,积极参与,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自主小生得于培养,指挥的火花也不断进发,在这种表达欲望的趋势下,学生说得自然说得轻松。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语文实践能力。在采访的过程中加强了对课文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对课文的感悟向深层次发展。

  听课启的反思:

  每堂课都有它的感动之处,也有它的问题所在。十全十美的很难找到。只有不断地总结经验,反思问题,改进方案,才能有所获,有所进。

  听课后我一直在反思:怎样把语言文字的训练与课文朗读融为一体?

  朗读是语文教学必不可少的手段。只有反复朗读、品位,才能感悟到用词的准确,文句的优美;只有反复朗读、品位,才能体会主人公的内心世界,作者的协作意图;只有反复朗读、品位,才能很好地与文本对话,与作者交流……因此朗读十分重要,朗读能力需要培养。纵观创新课,几乎所有的语文老师都十分重视朗读训练,而忽视了语言文字的训练。

  难道创新、改革就不需要语言文字的训练吗?湖大肯定是“否”。因为语言文字训练也是培养语文能力的重要途径。就是在一次次的语言文字训练中,学生才有机会积累词汇,积累句式,积累写作结构,积累修辞方法;学生才有机会掌握应用语言文字的本领:激发应用语言文字的兴趣,培养应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如《挂两枝笔的孩子》第二自然段有一个带有省略号的反问句,可让学生在朗读、理解的基础上仿说,从而积累这个句式的反问句。又入《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中用了三个“为了”写出邱少云烈火烧身纹丝不动的力量源泉,在朗读感悟时也可以让学生用三个“为了”来说说图意……

  诸如此类训练如果能与朗读有机结合,那学生的语文能力会更全面。

语文说课稿 篇5

  一、教材分析

  《我是什么》是小学语文注题试用课本第二册第五单元的一篇常识性精读课文,作者根据水的特点采用拟人的手法,生动地介绍了水的三态变化。课文共有五个自然段,作者抓住“水会变”这一显著特点,围绕“变”字展开,用第一人称“我”代替水,对水的变化进行了生动的描述,其中运用了如“我在天空漂浮着,有时候穿白衣服,有时候穿黑衣服,早晨和傍晚我又常常把红纱披在身上”以此来形容水变成云后的不同色彩。 而云遇冷又变成了雨、雹子、雪。课文分别用“小水珠”、“小硬球”、“小白花”来描述雨、雹、雪的形态;用“落”、“打”、“飘”三个动词来描述雨、雹、雪落到地面时的情景,描写形象、确切、得体。水在不同场合有不同的形态和不同的动态,课文选用了“睡觉”、“散步”、“奔跑”、“跳舞”、“唱歌”等拟人手法,写出了水在不同场合的不同动态,最后,写了水与人类的关系。全文语言优美,想象丰富,把知识性、科学性融于趣味性之中。

  二、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特点,单元的要求及一年级学生的心理、智力发展水平和知识储备,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读懂课文,了解水的特征、水的三态变化,了解水与人类、水与大自然的关系。

  2、理解重点词句,懂得课文中拟人化句子的含义。

  3、能在课文中找出三对意思相反的词,并基本懂得什么叫反义词。

  4、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三、教学重难点

  了解水的三态变化。

  四、教学的关键

  运用实验、媒体、图文结合。

  五、教法和学法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遵循 的是整体——部分——整体的原则,在应有的条件下,采取有效的媒体手段,使语言文字形象直观,帮助学生理解文意。课堂结构应以读练为主,由于一年级的学生正处在学习方法的学习阶段,还不能自觉达到深入理解课文的境界。因此,教师的导学在课堂教学中尤为重要。

  这篇课文的思想性是培养学生认识事物,了解事物,激发他们探索事物奥秘的兴趣。所以在教学中注意学文与激情融为一体,尊重学生的主观性,提倡发散思维。根据新课标的要求,一年级的学生以读懂词句为学习重点,以理解课文每个自然段进而理解课文内容。

  基于以上观点及理论原则,我将本课的教学过程设计如下:

  (一)直观演示,扣题引问

  新课开始,请学生看老师做个小实验,观察水是如何变化的。然后,启发学生说说日常生活中,水变成汽跑掉的现象,激发兴趣,推想结果。接着自由读文。学生联系自己的预习情况,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课文主要介绍了水的三态变化及水与人类、水与大自然的关系,并理清这些内容相应的自然段,在这里我用了扣题引问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如:“我”在课文里指的是什么?“我”变成了什么?是怎么变的?以此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把握重点,读讲课文

  课文的一、二自然段写了水的三态变化,这是课文要求学生理解的重点,我选取了逐段导读的方法,根据启发式的教学原则,利用问题启发学生学习。如:水是怎样变成汽的?汽遇冷又变成了什么?引导学生将语言文字与直观实际相结合。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抓住事物的特点进行观察的能力。

  整个教学过程中,还要特别重视指导学生朗读,达到读正确、读流畅,读出轻重缓急的朗读效果,从而使课文的语言文字与学生的情感得以交流。

  (三)抓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

  字、词、句是构成“篇”的“血肉”,课文的自然段便成了建筑“篇”的“骨架”,所以在教学中要特别强调学生对词句的理解,从水的动态,到水给人类造福,给人类带来灾害,可以采用电教与媒体相结合的办法帮助教学,使学生理解“温和”和“暴躁”这对反义词的意思,并能在课文中找出另外两对意思相反的词,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抓重点词句理解课文的能力。

  (四)检查学习效果,训练说话能力

  教学最后安排学生在轻松愉快的乐曲声中朗读课文,然后教师指导学生看板书设计,要求用自己的话说出水的三态变化,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板书设计:

  雨(落)

  水——汽——云 —— 雹(打)

  雪(飘 )

语文说课稿 篇6

  一、说教材

  《谈读书》是培根《人生随笔》中的一篇名作。这篇随笔论述的范围很广泛,先阐述了读书的目的——怡情、傅彩和长才,并阐述了读书和经验的关系——相互补充,相辅相成。接着阐述了读书的方法,指出读书要细心思考,反对故意挑刺、迷信书本和仅限于文字推求。结果论述了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弥补精神上的各种缺陷。

  马南邨的《不求甚解》这篇杂文是一篇驳论,通过解释陶渊明的原话,揭示了陶渊明“不求甚解”的两层含义,以此为依据,对曲解“不求甚解”的观点作了否定。同时阐述了读书的要诀在于会意;读书要虚心,重要的书要反复阅读的观点。

  二、说目标

  本单元的四课书都是阐述求知与读书的议论性文章。第四单元说明里要求:阅读这些随笔、杂文,要区分观点和材料,辨析两者之间的联系,并通过本人的思考,对作者的论述做出判断。故此,确立本课的三维目标为:

  1、知识目标:①掌握:“藻饰、狡黠、诘难、伦理、滞碍,寻章摘句,味同嚼蜡、吹毛求疵、豁然开朗、不求甚解”等词的读音和词义。②理解两文的读书观,进一步增强对读书目的、方法和作用的认识。③积累两文中的名言警句。

  2、能力目标:①理清两文的论证思路,把握其思想内容;②分析两文的论证方法;③对作者的观点进列自我评价。3、德育目标:激发学生读书热情,培养正确的读书观。

  在进列两篇短文的教学中,理解两篇短文的观点,掌握其论证方法及如何理解“不求甚解”是教学重难点。

  三、说教法

  《谈读书》这篇随笔,跟一般的议论文相比,它重在发表观点,而不是周密论证。《不求甚解》在批驳别人观点的过程中,又阐述了本人的主张。依据两文的思想内容和语言特色,采取以下教学方法:

  1、朗读法。培根的《谈读书》,文辞精美,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明其意,晓其理,励其志。

  2、讨论探究法。对于两文的观点及其论证方法等重难点问题,则引导学生合作探究、讨论交流。

  3、比较阅读法。两篇文章在思想内容上有相似之处,都是谈读书的;在写法上有不同,一是立论,一是驳论。用比较阅读,更好把握两文的思想内涵和论证思路。

  四、说过程

  (一)新课引入

  1、导入新课

  坐拥书城之中,有高山流水鸣于耳畔,瘦菊幽兰馨于鼻尖,芳草连夭,长亭古道,红有樱桃,绿有芭蕉……难怪古人发出“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感叹。如何才能坐拥书城?如何做到与书籍亲密接触?这节课,我们将在《短文两篇》中聆听,两位大家分别向我们讲述了他们的独家秘诀。

  2、作者简介:略

  (二)师生共同研读《谈读书》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学生听读,初步感知课文,画出本人喜欢的语句。

  (2)利用工具书掌握生字词:

  傅彩:fù cǎi(给言辞)增添光彩。 藻饰:zǎo shì修饰文辞。

  狡黠:jiǎo xiā狡诈 诘难:jié nàn 诘问,为难。

  滞碍:zhì ài不畅通。

  味同嚼蜡:wèi tóng jiáo là 形容没有味道,多指文章或讲话枯燥无味。

  吹毛求疵:chuī máo qiú zī故意挑剔毛病,寻找差错咀嚼jǔ jué。

  寻章摘句:搜寻,摘取章文的片段词句。指读书局限于文字的推求。

  废寝忘食:zī zī bù juàn 形容很勤勉。

  (3)学生初读课文,交流读后感受。

  (4)教师小结:

  2、精读课文,理清文章论证思路。

  明确:全文分三个层次。第一层从开头到“全凭观察得之”,阐述读书的正确目的;第二层从“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到“始能无知而显有知”;阐述读书的方法;第三层从“读史使人明智”到结尾,阐述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弥补精神上的各种缺陷。

  3、本文的论证方法灵活多样,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其表达效果如何?

  明确:①运用了比喻论证法。“读书补天……”等,比喻论证能使论说的道理通俗易懂,生动形象,具体可感;②运用了对比论证法,如文章的第一层和第二层。另外“狡黠者鄙读书,无知者羡读书,惟明智之士用读书”对比鲜明,正反对比论证,可以使说理更加全面、有力、使人信服。③运用了归纳论证法,如“读史……读诗……数……科学……论理学……逻辑辞之学……凡是所学,皆成性格。”由于前面列举的内容丰富详实,结果得出的论断就会使人信服。

  4、联系实际,体验反思。

  ①本文富含哲理,警句纷呈迭出。对作者的读书观,你如何评价?请联系实际谈谈你的认识与感受。

  ②教师启发学生联系本人的读书体验来谈,力求使他们在读书和做人方面获得更多的启示。

  (三)指导学生自读《不求甚解》

  1、设计相关问题指导学生自读,掌握本文的论证思路、方法,正确理解作者的观点。

  (1)“不求甚解”是何意?

  (2)作者是如何解释“不求甚解”的含义的?

  (3)本文的论证思路怎样?

  (4)本文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5)作者的观点有哪些?你最赞同的是哪一观点?

  明确:

  (1)“不求甚解”多指读书只求懂得大意,不求深入理解。

  (2)“不求甚解”有两层意思:一是表示虚心;二是说明读书的方法,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

  (3)本文是一篇驳论,在批驳别人观点的过程中,又阐述了本人的主张。首先,作者摆出了要批驳的靶子:“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其次介绍“不求甚解”的出处并分析其真正含义,然后从正反两方面举例(诸葛亮、普列汉诺夫)论证读书的要诀在于虚心;接着全面解释“不求甚解”,先从反面否定,又从正面引用陆象山的语录佐证;结果总结全文,强调重要的书要反复读。纵观论证思路,即树靶子——作批驳——得结论。

  (4)引证法。引用陶渊明“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引出论题,并加以分析,提出论点;引用陆象山的语录强调不因小失大,再次论证“不求甚解”。

  例证法。以普列汉诺夫为例,从反面证明读书一定要虚心,不要死抠字句,而须理解精神实质;以诸葛亮为例,证明古代就有以“不求甚解”的态度读书的人。

  (5)作者的观点有:读书的要诀全在会意;读书要虚心;重要的书要反复阅读。

  2、小结。

  (四)比较阅读,强化所学

  学生自由选点,比较两文的异同。

  相同点:第一,都是谈论与读书相关的问题;第二,都运用了举例论证;第三,都采用了议论的表达方式,以说理为主;第四,两篇短文都表明了作者诚恳的期望:好好读书,读好书。

  不同点:第一,两文的论证方式不同,《谈读书》是立论,《不求甚解》是驳论;第二,《谈读书》主要围绕读书的益处展开论述,《不求甚解》主要谈论学习方法;第三,《谈读书》运用了比喻论证,如“天生才干犹如天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不求甚解》则没有;第四,《不求甚解》中引用了名言,而《谈读书》中没有;第五,两篇短文语言风格不同:《谈读书》的语言具有古典风格,妙语连珠,格言迭出;《不求甚解》的语言明白如话,严谨质朴。

  (五)课堂小结。

  (六)布置作业

  把《谈读书》中的名言警句摘抄下来,并选出你最喜欢的一条作为论点,试着给它配上几个论据,写成一篇议论文。

【【实用】语文说课稿范文合集六篇】相关文章:

1.【实用】语文说课稿范文六篇

2.【实用】说课稿范文合集5篇

3.【实用】说课稿范文合集九篇

4.【实用】说课稿范文合集9篇

5.【实用】说课稿范文合集8篇

6.【实用】说课稿范文合集10篇

7.【实用】说课稿范文合集八篇

8.【实用】说课稿范文合集五篇

9.实用的语文说课稿范文9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