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说课稿

时间:2021-05-04 12:59:39 说课稿 我要投稿

有关生物说课稿模板锦集9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地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说课稿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生物说课稿9篇,欢迎大家分享。

有关生物说课稿模板锦集9篇

生物说课稿 篇1

  一、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是高二级新开课程,依据高中新课程的教学要求,体现生物学科的探索性、实验性的特点,使研究性学习课题渗透于课堂教学,我对本节内容进行了调整,第一课时学习酶的作用,实验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学会控制自变量、因变量与无关变量,设置对照实验和重复实验;第二课时学习资料分析,关于酶本质的探索,通过实验总结酶的高效性和专一性,处理相关习题;第三课时进行实验探究影响酶活性的因素。本课时要按新课程标准的思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探究方法,领悟科学探究思想。对此学生不知如何探究,教师在处理这块知识时也感到困难,好在教材中有思路提示,这样就便于学生自主学习,也给了教师根据学生和本地实际选择和创造的空间,便于教师更加有效地组织课堂教学。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尝试探究温度与PH值对酶活性的影响。

  2、能力目标:

  (1)进行有关的实验和探究,学会控制自变量,观察和检测因变量的变化,以及设置对照和重复实验;

  (2)在探究问题讨论中,运用语言表达的能力以及分享信息的能力;

  (3)通过探究,让学生领悟科学探究思想,培养学生探究性实验设计、观察、分析、判断、汇总的综合素养,提高学生生物学实验设计的能力。

  (4)在探究基础上,绘制实验图像,从中培养学生通过实验图像定性分析实验结果的能力。

  3、情感目标:

  (1)通过探究活动,认识到科学探究是在不断的观察、实验探索中前进的;

  (2)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端正科学探究不仅要善于吸收不同意见中的合理成分,还要具有质疑、创新和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与态度。

  (3)加深对合作学习的体会与认识,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4)通过理解酶活性的影响因素来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逐步形成理论联系实际的理念,增强STS意识。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探究性实验进行的一般方法;

  2、教学难点:如何进行实验设计。

  四、教学策略:

  1、引课时直接进入探究内容,明确学习任务。

  2、展示背景资料,确定探究主题

  探究活动起始于问题的提出,我出示加酶洗衣粉洗衣小窍门,创设一定的情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温度改变如何影响酶的活性?”立即把学生引入情景了,学生学习兴趣非常浓厚,考查学生从生活中获取信息的能力,并激励学生树立从生活中收集知识信息的学习素养。通过提问使学生明确活动的目的,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

  情境二给出的是人体消化系统结构示意图,图中有注解,学生通过观察后,根据前二节所学理论知识回答问题“唾液淀粉酶与食物入胃后,是否还有活性?”学生回答后,确定探究问题“酸碱度改变如何影响酶的活性?”通过学生对示意图解的观察、分析和倾听老师的讲解,引导学生的学习激情,考查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3、分析实验材料,确立实验意图

  教师出示实验材料、试剂与器具,与学生一起分析材料、试剂和器具在本实验中分别是做什么的,它们各有什么样的特性和使用要求。然后把材料、试剂和器具依据实验要求进行分类,哪些是用于探究T的,哪些是探究PH值的。为了使设计实验和做实验更有针对性,我在准备实验材料时,做了限定,每个探究主题准备了三组实验,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给的是淀粉酶,调解变量每组准备了五个贴了不同温度标签的烧杯,试管给了11个,也分别用标签贴了A1A2B1B2C1C2D1D2E1E2,有一个试管没有编号有两个作用,一是加淀粉和碘液与其它实验组进行颜色对比,另一个作用是个备用试管,为了使实验科学准确,每组还准备了二个贴了标签的量筒。PH值对酶活性的影响给的是肝脏研磨液和过氧化氢,给了蒸馏水,10%的盐酸,1%的盐酸,1%的氢氧化钠,10%的氢氧化钠,五个贴了标签的试管,七个贴了标签的量筒,通过学生观察这些材料和用具,教师再提出为什么准备这么多试管和量筒?为什么要贴号?学生思考后,心中就会对实验设计有了大致的框架。这样就使教学难点实验设计得到突破。

  4、设计实验

  不同小组学生选择材料不同,设计实验也不同,教师在提示清楚相关问题时,不能干涉太多,这一环节很费时间,我根据学生可能选择的探究问题,给了三个提示性问题(①、你将怎样控制自变量,观察和检测因变量?②、你将设定哪几个温度或PH值?怎样控制?怎样排除其它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干扰?③、根据实验设计的等量、对照、单因子变量、可行性原则,完成实验设计),这样可以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合理设计。在实践中我认为应组织好学生讨论,让形成小组的实验方案,教师不能给出现成的实验方案,如果给一个现成的实验方案,那将改变本节课的性质,不是探究实验,而是成了验证性

生物说课稿 篇2

  一、教材分析: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是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三节内容本章站 在生物圈的高度,论述了生物与环境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这是一个最基本的生物学观点,也是理解“人与生物圈应该和谐发展”的理论基础所以该节 在本书中乃至在本学科中都占有重要的地位

  在前一节“环境对生物的影响”的基础上再来考虑“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其实是从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辩证地分析生 物与环境之间确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也为下一节“生态系统”的学习作好预设

  本节知识点清晰,一是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另一就是生物对环境的影响,呈现的方式也 直观,前者就四幅图片,后者是一个探究活动,非常符合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内容看似简单,但要能让学生尤其是初一学生建构生物与环境之间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不是一 件很容易的事所以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材,多采用直观手段,认真组织活动,帮助学生初步建立这个基本的生物学观点

  二、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分析,结合新 课程标准的新理念,我确立如下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

  1、认同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方式与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2、能够选取多方面的事例来 描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分析文字和图片资料来提高说明问题的能力;

  2、尝试收集、处理数据的方法;

  3、学 习通过测量进行科学探究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了解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渗透环保意识;

  2、树立“生物与环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 整体”观点;

  3、利用技能训练,鼓励学生多从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三、重点和难点的确立:

  1、描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 影响是重点又是难点;

  2、“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探究是重点,新教材倡导探究性学习,应该利用好每一次活动,来培养探究的方法和能力

  四、教学方法:

  1、本节课贯穿观察和讨论,主要运用启发式谈话法,启迪学生思维、激发学习热情,并遵循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认知规律,利用多媒体的现代教育手段,以大量的图 片和动画,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分析综合等一系列思维活动,逐渐认识到生物与环境之间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2、本节“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的探究活动并不难 ,运用前一节的探究活动方法完全能够完成,所以这个活动我安排在课前,课上主要是组织各小组交流活动的“过程”和结果的处理方法让知识的获得渗透在过程的体验中,让成 功的喜悦体现于精彩的交流中,让能力的培养贯穿在活动的参与中

  五、学习方法:

  通过观察、讨论、分析去发现知识,逐渐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通过课 前的探究活动和课上的交流,体验知识获得的过程,感悟科学探究的方法,体会同学间合作的魅力,尝到探究性学习的乐趣同时也提高了分析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并进一 步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六、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导入新课:

  启发学生例举生活中熟悉的生物受到环境中哪些因素的影响,导入新课,这样 导入有两个好处,1、既考验了前一节课的知识的掌握情况,又体现了两课内容的紧密联系;2、创设了情景,激发了兴趣,让人自然而然想到生物对环境有没有影响呢,行云流水 般引入新课

  (二)新知学习:

  1、“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重点又是难点,我是这样安排的:

  第一步:让学生观察教材的四幅图片,引导从“形态结构” 、“生活方式”与环境间的联系展开小组讨论然后让学生选择一幅来谈谈自己的看法创设了一个平等、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这可是思维发展的肥沃土壤,也是我的课堂风格在 这种氛围中学生的思维是发散性的,充满灵性的

  第二步:启发学生还能找到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方式与环境相适应的例子吗?鼓励学生提取平时积累的知识,给他们 表现的机会,激起竞争意识

  第三步:媒体呈现配有介说词的图片,如:乌贼的墨囊;含羞草的叶与多暴雨的环境相适应;尺蠖的拟态等等,让同学们认识到生物对环境的 适应是具有普遍性的,这种适应是生物通过漫长的年代,不断与环境摩合,自身不断进化、生存下来而形成的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完整地帮助学生理解生物对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对于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具有相对性,考虑到初一学生的理解能力,不便提,以后高中会学到

  2、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生物在适应环境的同时,也对环境有一定的影响 这部分的知识我是这样处理的:

  第一步:让学生亲身验证“生物也可以影响环境”这一结论:

  课前亲自探究“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课上交流这样安排体现1 、有做事的过程;2、有明确的目标;3、有明确的结果;4、使用语言传达信息5、体现过程的真实性这是任务型教学的五要素交流时注意:对于初中学生来说,过程是比结果更重 要,但在这儿,由于结果涉及到对数据的收集和处理,这也是科学探究的一种方法,应以激励和引导

  学生从“做中学”中亲身验证了植物对空气的湿度有影响,有利于认 识生物是可以影响环境的

  第二步:再让学生思考两个问题:

  a、地下耕耘者是哪种动物,它对自然界有什么益处?

  b、为什么我国开发西部强调要退耕 还林和还草?从生物对环境产生的作用这个角度来认识生物的存在确实影响着环境

  第三步:让学生尝试举例描述“生物对环境的影响”的生活中的例子加深并及时反馈学 生对这方面知识的理解

  第四步:播放动画“屎克螂出国记”,以生动的画面使学生真正体会到生物对环境的作用和影响,同时在学生注意力即将分散的时候再一次激起他 们的兴趣

  3、技能训练:

  这是新教材的一个别有用心之处,旨在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综合等能力,我们要充分利用教材的这一优势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看 谁提出的问题最有价值?”在问题的提出和解决中培养思维能力最后师生共同总结本课收获,这点很重要,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及时帮助他们构建概念,点睛突出“生物与环境是一 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的生物学观点引导学生认识到人类生活在生物圈,对环境的破坏必将回报给人类,所以人和自然和谐相处是多么重要!

  (三)、作业练习:(见教材 )

  1、在一个繁殖季节里,一条鲤鱼能产几十万粒卵,而一般的小型鸟类只产几个卵,你能其中的道理吗?这是不是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2、山羊绒又细又柔软, 组成的产品十分昂贵山羊比绵羊好养,它连草根都啃食于是一些牧区大量饲养山羊,这对环境会有什么影响?

  这是两道开放性题,既能达到巩固知识点的目的,又能煅炼 思维,体现知识与社会、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使学有所用

  整个教学过程的逻辑顺序就是这样安排的实践证明,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新教材的优势,创设一个民主 、和谐的课堂氛围,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利用多媒体的现代教育手段支撑整个教学过程,使学生在一个生动、有趣、多姿多彩的生物课堂中,愉快地“享受”学习。

生物说课稿 篇3

  【教学前期分析】

  本节课选自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第十六章第二节。第十六章讲述的是生命起源和生物进化,这节课是本章中的重要一节。

  学生在知识储备上,对不同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等生命现象有了最基本的认识;本章第一节也向学生介绍了生命的诞生学说,学生已经形成了生命起源于单细胞生物的科学观点。基于这些,教师在教学中通过谈话,引导,唤起学生的知识记忆,通过设计师生的共同参与活动,引导学生形成生物进化的观点。生物进化的证据是什么?生物是如何进化的?带着这样的问题展开本节课的学习。八年级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还不够成熟,教学中应该倡导互助学习,指导学生有目的,有方法地进行思考,以便顺利完成教学任务,达成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举例说出生物进化的主要证据

  (2)概述生物进化的主要历程,形成生物进化的观点。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资料阅读分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在已有分类知识的基础上,学会用“比较”的方法,分析生物的进化,能够排列出生物进化的顺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化石的学习

  ,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知识的情感。

  (2)通过对生物进化历程的学习,激发学生珍爱生命,热爱生物圈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举例说出生物进化的证据,概述生物进化的主要历程。

  2.教学难点:通过对科学资料的分析比较,得出生物进化的规律。

  【教学方法】

  问题启发法、比较分析法、小组讨论法、讲授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问题导入

  丰富多彩的生物从哪儿来的?人们为寻找这个问题的答案做出了很多假设和探索。时至今日,相信神创论的人已经越来越少,因为人们掌握了大量生物进化的证据。那么,生物进化的证据是什么?生物是如何进化的?这就是今天我们要讨论的问题。

  二、学习生物进化的证据

  1.阅读课本58页的内容,回答问题。

  (1)生物进化的直接证据是什么?

  (2)什么是化石?

  学生自主学习完成后,请学生回答问题,教师用化石的图片进行展示,并补充完善。另外,教师对其他生物进化的证据做简述,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2.马的进化历程——同种生物进化的化石证据

  阅读课本中的图文资料,并且思考:

  (1)马的进化趋势是怎样的?

  (2)马的生活环境有何变化,这与其形态结构的变化相适宜吗?

  学生思考讨论后,师生共同分析总结,得出结论。

  3.始祖鸟化石——一种生物进化为另一种生物的化石证据

  (1)教师幻灯片展示,对比始祖鸟与爬行类、鸟类的相似点,得出爬行类动物进化为鸟类的科学观点。

  (2)介绍孔子鸟,这为爬行类进化为鸟类提供了新的证据。

  4.教师解析化石在地层中的分布,引导学生得出化石在地层中的分布规律:越简单低等的生物化石总是出现在越古老的地层里,越复杂高等的生物化石总是出现在新近形成的地层里。

  三、学习生物进化的历程

  1.阅读并观察课本61页的内容,以小组为单位讨论生物“进化树”,尝试在“进化树”的方格内写出代表生物所属的生物类群。

  2.讨论动物和植物的进化历程分别是怎样的?

  3.开火车游戏,完成生物进化树的拼图游戏,教师及时点评。

  4.通过生物进化树的规律,师生共同总结出植物,动物的进化历程。

  (1)植物的进化历程:原始单细胞藻类——多细胞藻类——苔藓植物——蕨类植物——种子植物

  (2)动物的进化历程

  无脊椎动物:原始的单细胞动物——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形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脊椎动物: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

  5.疑问:你知道的哪类生物没有出现在生物进化树上?引导学生质疑,答疑。

  6.小结:生物进化的规律——从单细胞到多细胞,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等到高等,从水生到陆生。

  7.生物多样性是生物长期进化的结果,以此回答课前提出的问题。

  四、课堂小结

  总结概括本节课的内容,梳理本课知识。

  五、检测评价

  通过设计的针对性练习,检测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并及时发现问题,帮助学生解决。

  【板书设计】

  第二节生物进化的历程

  一、生物进化的证据

  1.生物进化的直接证据——化石

  2.举例:马的进化,始祖鸟化石,孔子鸟化石

  3.化石在地层中的分布规律

  简单、低等——古老地层

  复杂、高等——新近地层

  二、生物进化的历程

  1.进化树

  2.单细胞——多细胞

  进化规律低等——高等

  简单——复杂

  水生——陆生

生物说课稿 篇4

  一、说教材

  《表里的生物》一文,叙述了作者小时候一段幼稚可笑的经历。他认为“凡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听到父亲的怀表发出清脆的声音,就认为里面也是一定有一个小生物。这使他充满了好奇,可是父亲不许他动,这又使他的心很痛苦。一次父亲打开表盖让他看,并说这摆来摆去的小东西是蝎子尾巴,他信以为真,见人就说父亲有一个小蝎子在表里。文章叙述质朴,就像与人倾心交谈自己童年的一件难忘的趣事,所以教师授课时尽量营造这种亲切的氛围,让学生津津有味地学,兴致勃勃地说。

  二、说教学目标

  1.读懂课文内容,了解文中的“我”是个怎样的孩子,激发学生从小培养自己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习惯,和不断探索的精神。

  2.抓住课文中对人物对话和心理活动的描写,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表达的意思。

  3.学会“蝎、蟋、蟀、蝈”4个会认字。

  三、说教学重难点

  读懂课文内容,激发学生从小就要渴求知识,养成勤于思索的良好习惯。

  抓住课文中人物的语言、心理活动的描写,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章表达的意思。

  四、说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默读全文,想想文章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小时候的“我”认为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所以对父亲的表极为好奇,并相信了父亲说的表里有个小蝎子在里面。

  2.文中出现了两个人物,“我”和爸爸。课文在刻画人物时主要采用了哪些描写人物的方法?——“我”和父亲的对话描写;“我”的心理描写。

  (二)深入学习课文,在感悟刻画人物方法的同时,体会人物的个性。

  1.请同学们在文中找出这些语言和心理描写的句子,并体会当时人物的内心情感,然后带着自己的理解进行有感情的朗读。

  2.学生独自画句子、思考、朗读。

  3.指名朗读,要把人物当时的内心情感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学生听后进行点评。例:

  “我爱听这表的声音。”我一边说一边向着表伸出手去。

  ……

  越不许我动,我的手指越想动,但是我又不敢,因此我很痛苦。

  ——强烈的好奇感,渴望打开那块表探个究竟。

  我吓了一跳,蝎子是多么丑恶而恐怖的东西,为什么把它放在这样一个美丽的世界里呢?但是我也感到愉快,证实我的猜测没有错:表里边有一个活的生物。

  —弄清缘由之后的满足感

  我想,大半因为它有好听的声音吧。但是一般的蝎子都没有这么好听的声音,也许这里边的蝎子与一般的不同。

  —在他的心中充满美妙的东西和奇特的想法,富有童真童趣。

  …………

  4.同学们在一边朗读一边点评的过程中,体会人物情感,逐渐读得到位。

  5.指名分角色朗读。

  6.从刚才的朗读中,你感受到文中人物的个性了吗?

  7.“我”好奇心很强,渴求知识,善于观察和思考,富有探究精神……

  8.《表里的生物》是上个世纪20年代我国著名作家冯至写的一篇散文。还有哪些描写让你很欣赏?找到之后好好读一读。

  五、说板书设计

  表里的生物

  表的神秘:秒针走动发出声音

  美丽世界:宝石齿轮“小尾巴”

  活的生物:“小蝎子”

生物说课稿 篇5

  一、说教材

  本节内容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必修3)第5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中的第5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这节内容包括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抵抗力稳定性与恢复力稳定性、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等内容,负反馈调节是重要概念,是学习完生态系统的结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后的综合知识,体现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是一个统一联系的整体。教材通过两个种群之间负反馈调节的实例,阐述什么是负反馈调节。之后,安排了一个“思考与讨论”活动,让学生建构食虫鸟与害虫这两个种群之间的负反馈模型,一方面可以让学生进一步练习建立概念模型,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负反馈的含义。

  3此后,再以森林中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存在负反馈调节的事例做进一步说明,涉及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之间的相互联系,再阐述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有一定的限度。是学习掌握第六章生态环境的保护主要理论依据和知识基础。

  1知识目标:

  (1)阐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2)举例说明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3)简述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

  (4)设计并制作生态缸,观察其稳定性。

  (5)认同生态系统稳定性的重要性,关注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 2能力目标:

  (1)初步学会设计并制作小生态瓶,观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2)探究各种生态因素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3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和环保意识,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热爱自然的意识。 (

  (2)确立尊重自然就是尊重人类自身的观点,使人类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

  教学重点:

  (1)阐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2)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教学难点: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的概念区别及其关系。

  二、说教法

  直观教学法:引用一些直观的图片和实地创设形象生动的教学氛围,同时应用讲述法、比较法、指导读书法、讨论法等,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一些实践中的问题,使他们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学中,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总结和应用的能力。

  三、说学法

  通过讨论、交流的方法对生态系统种群数量发生变化的原因进行分析,提高他们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理解,通过联系生活实际分析自己有哪些行为破坏了生态系统稳定性,加强他们的环保责任感意识,。通过课题|:实验设计并制作生态,观察其稳定性。总结规律,得出结论,开发学生的自主探究实践的能力。同时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说教学过程

  课件展示、引入:学生演示他们预习制作的生态瓶图片,交流生态瓶的制作过程,

  随后说明其中的生物存活的时间。由此复习旧课:组成生态系统需要有哪些成分、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又是什么?

  (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食物链和食物网) (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这些是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基础。

  推进新课: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有的生态瓶中的生物存活时间较长,有的生态瓶中生

  物就很快死亡了(目的是让学生了解维持生态系统稳定的基本条件)。从而进入新课:生态系统都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一旦受到内在或外来因素的影响,这种稳定性会发生一定变化,从而影响到生物的生活。

  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探究一: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通过图片,引导学生分析森林生态系统进行适当的砍伐、草原生态系统的适当放牧、海洋生态系统的适当捕捉动物不会破坏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学生概括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的概念。教师精讲概念的三层含义:

  ①它是生态系统发到一定阶段的所具有的一种综合能力 ②结构和功能即是生物的种类和数量、能量的输入和输出、物质的输入和输出的相对稳定 ③它包括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两部分。

  分别展示不同生态系统的图片,组织学讨论分析,读图、识图、分析图片,引导学生讲图文信息转换为文字信息,教师进行讲解,强调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恢复力稳定性要强调其核心是“遭到破坏,恢复原状”, 使学生理解负反馈调节的机制师生共同比较归纳出抵抗力稳定性与恢复力稳定性的概念、来源及特征。画出抵抗力稳定性与恢复力稳定性的关系曲线图。 抵抗力稳定性 恢复力稳定性 生态系统在收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后恢复其原状的能力

  1、生物繁殖的速度快,产生后代多,能迅速恢复原有的数量。

  2、物种变异能力强,能迅速出现适应新环境的新类型。

  3、生态系统结构简单,生物受到的制约小。 概念 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和功能保持原状的能力

  来源

  1、生物的种类、数量多,一定外来干扰造成的变化占总量的比例小。

  2、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的途径多,一条途径中断后还有其他途径来代替。

  3、生物代谢旺盛,能通过代谢消除各种干扰造成的不利影响

  特征

  1、各营养级的生物数量多,占有的能量多。

  2、各营养级的生物种类多,食物网结构复杂。

  探究二:思考讨论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

  课件展示与讲述结合,学生分组讨论,组织语言表达思考的答案,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进一步上升为理性认识,接近与现实生活的距离。

  例如:保持与提高生物的数量,保护生物的多样性,提高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保护草本、苔藓、地衣等耐性强,繁殖快的小植物和各种小型动物,提高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保护和建设多种不同类型的局部生态系统,形成互补生态。提高生态系统的综合稳定性。

  主要让学生明确以下观点:

  (1)自然生态系统是人类生存的基本环境;

  (2)人类活动的干扰正在全球范围内使生态系统偏离稳定状态;

  (3)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命运就掌握在自己手中,但又受到自然规律的制约。

  反思总结,练习巩固:对本节知识点进行回顾,整理出简要的知识主线,为学生系统性复习巩固提供思路,课件展示老师课前收集准备的相关练习题,指导学生完成练习题,加学生深对本节知识的理解把握。

  结课布置作业:我们已经学习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那么,生态系统的各种功能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呢?在下一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这一方面的内容。这节课后大家可以先预习这一部分,着重分析他们之间的关系。并完成本节的课后练习及课后延伸拓展作业。达到对本节内容知识的巩固提高和延展的目的。

生物说课稿 篇6

  一、说教材:本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介绍的是关于生物通过非自然途径迁移可能对人类造成危害的知识。“生物入侵者”标题生动形象,引起读者注意,文章开头引出说明对象,然后具体介绍什么是生物入侵者及其危害,再分析生物入侵者增多的原因和途径,然后写生物学和生态学界对“生物入侵者”的不同态度,以及世界各国对此采取的相应的措施。这是逻辑顺序进行说明的。思路清楚,层次分明。

  二、说教学依据:学生对外入侵比较熟悉,而没有“生物入侵者”的概念。可以从熟悉的外敌入侵的方式,再转入对不熟悉的“生物入侵者”的思考,容易引发学生的兴趣。其次阅读科技类文章的目的之一,是筛选信息。此文正好可以让学生抓中心句,整理归纳各部分内容,了解大概文意。

  三、说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能力目标:

  1.积累词语,掌握“劫掠、栖息、藩篱、归咎”等词的读音及词义,理解“在劫难逃、五彩斑斓、束手无策、物竞天择、无动于衷”等词语的意思,并学会运用。

  2、了解文中介绍的生态环境知识,了解生物入侵者的有关情况。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整体把握文章内容,提高阅读科普文的能力。

  2.分析本文运用的说明方法,体会其表达效果。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了解生物“污染”,增强防范意识,为建设家园、保护家园而努力

  四、说教学重难点:

  (一)重点: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把握文章所运用的说明方法。

  (二)难点:引导学生理解:如何看待在物种迁移过程中的“人为干预”?为什么在形成“生物入侵者”的过程中,强调“不受同类的食物竞争”和“不受天敌伤害”这两个条件?

  五、说教学方法:

  1.以学生自读为主,教师设计阅读题目指导学生自读,帮助他们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探究文章的说明技巧。教师只作必要的点拨指导。

  2.讨论法。学生自由质疑,通过多种形式的讨论合作探究,共同解决。

  六、教具准备: 多媒体

  七、课时安排:1课时

  八、说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据光明日报(20xx年6月12日)报道,深圳西南海面上的内伶仃岛,一种产于中、南美洲的“植物杀手”薇甘菊在迅速蔓延。它们宛如一张张巨网,黑压压地笼罩在美丽的荔枝树、芭蕉树、相思树上。树木因为沐浴不到阳光而无声无息地死去,鲜花和绿草因为呼吸不到新鲜的空气而枯萎,岛上的土地正蜕变成荒原,素有“植物天堂”美誉的内伶仃岛,可能会被薇甘菊毁于一旦。那么薇甘菊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破坏力呢?让我们走进梅涛的《生物入侵者》去寻找答案

  (二)、学生自读课文,教师设计问题指导学生自读(多媒体显示)

  1.给重点字词注音。

  2.请用自己的话概括说明本文所介绍的有关生物入侵者的知识。(不少于5个要点)

  3.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

  4.本文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找出来并说说它们的表达效果。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小组内交流。教师选五个小组的组长进行全班交流,每组负责一小题。

  (三)、学生自由质疑,由学生共同讨论解答,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并作必要的点拨指导

  1.各小组轮流提问题,在小组内共同讨论解决。不能得到圆满答复的,向老师提问。

  2.教师分类归纳学生提出的问题,然后板示,全班同学共同讨论解决。学生难以解答的问题可能有:

  (1)如何理解在物种迁移过程中的“人为干预”?

  (2)为什么在形成“生物入侵者”的过程中,强调“不受同类的食物竞争”和“不受天敌伤害”这两个条件?

  (3)你知道还有哪些“生物入侵者”吗?你在生活中发现过生物入侵的现象吗?

  (四)教师展示学生收集的信息:学生自由展示课下收集的“生物入侵者”的相关材料。

  教师也可利用手头资料介绍一些生物入侵的例子:①在我国,一种南美水生植物——水葫芦极大地减少了昆明滇池的水面积,当地气候明显干燥,湖中的68种鱼已有38种不复存在。②在西欧,一种北美虾病正在侵袭当地虾,造成当地虾在许多河流中消失。③在地中海和亚得里亚海,一种太平洋海藻覆盖了3000公顷的海底。等等。看来,时至今日“生物入侵者”有随时入侵的可能,我国对“生物入侵者”必须采取了严格的防范措施。

  (五)迁移拓展:

  1、收集有关“生物入侵者”的信息,加以整理,在班上组织一次以“话说生物入侵者”为题的讨论会。

  2、利用网络搜寻有关生物污染的信息,并加以整理,讲给同学们听。

  (六)课堂小结

  《生物入侵者》是一篇事理说明文,采用逻辑顺序说明事理,条理清晰,说明方法得当,是一篇规范的说明文,写法值得我们初学写作者借鉴。文中介绍的有关生物污染的知识,应学会运用,提高防范意识,加强生态意识,了解当地自然风景的价值,抵抗外来生物的侵入。

  (七)板书设计:

  是什么 逻

  辑

  生物入侵者 怎么样 顺

  怎么办 序

生物说课稿 篇7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内容及地位

  这部分教材先介绍人体的呼吸系统是由呼吸道和肺两部分组成,再从呼吸系统具有气体交换的功能引入呼吸运动和气体交换的有关知识。即三个中心问题:

  1、 呼吸系统由哪些器官组成?

  2、 气体是如何进出肺的?

  3、 人体内是如何进行气体交换的?

  呼吸是维持生命的重要生理功能之一,与消化、运动、循环、排泄系统存在紧密的联系,学好这一部分内容有助于学生对“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的理解。

  呼吸涉及能量与物质的交换,与新陈代谢直接有关,学好这一部分内容也有助于对“新陈代谢”的深入理解。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认识呼吸道的组成和功能,理解肺的结构与功能特点。

  (2)理解呼吸运动的原理,了解呼吸频率及肺活量的概念。

  (3)理解气体交换的原理,掌握肺泡内的气体交换及组织里的气体交换。

  2、能力目标:

  培养和提高学生自学能力、观察能力,推理思维能力。

  3、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形成“生物是一个统一整体”及“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生物学辨证思想。

  通过学习人工呼吸,对学生进行关爱生命和助人为乐的教育;通过学习呼吸频率、肺活量,鼓励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

  (三)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

  1、肺的结构和功能

  2、呼吸运动的过程

  3、气体交换的原理与过程

  分析:

  (1)肺的结构和功能是学习本节的基础,打好这个基础不仅可以使后面的学习比较容易,还能使学生体会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是普遍现象,有利于生物学观点的建立。

  (2)呼吸运动是本节基础知识的重点。该原理需要通过学生观察一系列的动画之后,经过推理、判断等思维过程才能理解,因此也是培养形象思维能力的重点。

  (3)呼吸运动解决的是人体外环境与肺泡进行气体交换的问题,接着要解决的是肺泡与血液之间和血液与组织细胞之间的气体如何交换问题,无论从知识的完整性来看,还是从能力的培养来看,气体交换的原理与过程应作为本节的重点。

  难点:

  1、呼吸运动的过程

  2、扩散作用及气体交换的过程

  分析:

  (1)呼吸运动是负压呼吸,而学生还没有压强的概念,就很难理解空气是“压入”肺内而不是“吸入”肺内。

  (2)气体交换的原理是扩散作用,而扩散作用这个物理概念要从生物学的角度教给学生是有一定困难的,加上肺泡里、血液里、组织细胞里的气体都是肉眼看不见摸不着的,让学生理解体内气体交换的微观过程也是有一定困难的。

  二、教学方法

  自学导思法——老师引导下的学生自主探究

  直观教学法——主要利用多媒体现代教学手段

  自学导思的方式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还培养了学生之间的团结协作精神。

  教材中的肋骨运动的演示实验是平面的,不够形象,很难形成知识的迁移。而媒体动画是立体的,直观的、动静结合的,结合教师的层层引导,启发学生积极思维,逐步将学生将感性的认识引导到了理性认识,培养和发展了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三、学习方法指导

  1、指导观察模型、图片和动画的方法,培养观察能力。

  2、随着老师的设问,学生自学教材,主动思考,小组讨论,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指导学生发现并掌握知识内在的联系,总结出生物学的“统一”原理。并学会运用这种原理指导以后的学习。

  4、学会用系统表、表格、图解表来总结,便于记忆。

  四、教学程序

  下面通过教学程序来谈谈教法、学法的具体应用。

  教学

  环节教 学 过 程设 计 意 图

  引言

  1、人生存的最基本条件有哪些?

  学生活动:

  请学生像游泳时练习憋气那样,吸一口气,然后屏住呼吸,看能憋多长时间?

  2.气体的进入是由哪个系统来完成的?通过生活常识来设问,激发了兴趣,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力,自然引出课题,

  新知识学习呼吸系统由哪些器官组成?设问:

  呼吸系统由哪些器官组成?

  学生活动:

  学生自学教材,观察教材中的系统模式图,观察人体模型,边观察,边思考,边记忆,提醒三点:

  ①看书和看模型要联系自己的身体,联系外界气体进入自己肺部的通路。

  ②从上到下,从左到右观察

  ③注意喉、气管与食道的位置关系。

  合起书看投影图,依次回答各器官名称。让学生联系自己的身体实际来学习,使学生感到能为自己的健康服务,从而产生亲切感,增强学习的兴趣。

  提醒学生观察图形、模型时按一定的顺序,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从大到小或从小到大依次观察,使观察具有全面、完整、有条理和细致的特点,进而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重点突出肺的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特点。向学生渗透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生物学辩证观点;让学生自己来总结,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概括总结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设问:

  1、呼吸系统各组成器官有何特点?

  2、鼻涕和痰是怎样产生的?

  3、为什么呼吸道有清洁气体的作用?

  学生活动:

  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学习上述问题,各小组汇报结果,教师小结。

  设问:

  1、肺的功能是什么?

  2、哪些结构特点与其功能相适应?

  学生活动:

  学生观察猪肺实物,观察肺的层层放大图,自学肺的结构特点,开展讨论,并用自己的语言总结,教师评价。

生物说课稿 篇8

  一、说教材

  (一)教材地位和作用

  “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的片段”是人教版高中生物教材必修2第三章第4节的内容。本节的课题点明了基因与DNA的关系,既是对本章内容的概括与提升,又为第四章《基因的表达》作铺垫。这一节内容虽然不多,但学生理解起来难度较大。本节教学的核心是让学生认识到:从化学本质上看,基因是DNA的片段;从功能上看,基因具有遗传效应。运用数学方法推算碱基排序,理解抽象的内容,认同DNA分子结构的多样性和特异性。通过介绍DNA指纹技术在刑侦、医学等领域的重要作用,让学生感受理论知识的奇妙应用。

  (二)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分析,结合大纲要求,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特点,制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①举例说明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的片段。

  ②说明基因和遗传信息的关系。

  2.能力目标:①运用数学方法说明DNA分子的多样性和特异性。

  ②掌握分析材料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通过了解DNA指纹技术的应用,进行科学价值观的教育,形成热爱科学探究的良好习惯,培养爱国主义情怀。

  (三)教学重点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举例说明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的片段和说明基因和遗传信息的关系。学生虽对DNA分子有一定认识,但对基因的本质和特点仍不是很了解,而通过具体的实例分析,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基因与DNA的关系,逐步构建基因的概念。因此本节课将上述两个知识点设为教学重点。

  (四)教学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理解脱氧核苷酸序列与遗传信息的多样性。这个内容较为抽象,学生仅从字面上来理解,难度很大,需结合相应的探究活动来获得感性认知。因此将这个内容设为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

  1.启发式教学:导入——创设乐学情境,启动思维,激发学习兴趣;过程——精心设疑,启发思考,以趣激学。

  2.合作-探究式教学:以学生为主体,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共同探究问题,交流学习心得。

  3.讲练结合式教学:将讲解与练习进行有机结合,及时反馈,巩固新知。

  三、说学法

  1.小组合作学习法

  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有目的、有侧重地阅读教材,自主获取知识,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2.归纳法

  引导学生对相关资料进行分析和推理,确立事实、推理和结论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循序渐进,步步深入地得出结论。

  3.构建数学模型法

  结合探究活动,引导学生用数学方法解决生物学问题,将数学模型迁移到碱基排列序列多样性的问题中。

  4.讨论法

  创设课堂论坛,使学生具有展示自我的空间,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同时,在讨论中也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习惯。

  四、说教学过程

  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以知识为载体,思维为主线,能力为目标,我设计了如下五个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展示PPT,介绍美国历史上第一位华裔首席刑侦鉴定专家——李昌钰,观察DNA指纹检测图,学生交流问题:DNA指纹图上的片段代表什么?是否就是基因(很多学生都会回答是基因)?继续引出核心问题:基因是什么?基因是否等于DNA呢?基因和DNA是什么关系?

  设计意图:引用杰出华人的故事,激发学生的自豪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怀,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其引入新课题的学习。

  (二)资料分析,解决问题

  为解决导入环节提出来的问题,结合多媒体课件,进行两次小组合作探究,对教材P55-56的资料进行分析、推理和归纳,逐步构建基因的概念——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的片段。

  小组合作探究①

  指导学生阅读新教材P55-P56的资料1和3,从数量关系上分析基因与DNA的关系,并以小组合作形式完成任务(如下表)。通过对比DNA的碱基对总数和基因的碱基对总数,得知基因并不等于DNA,基因只是DNA的一部分。

  DNA分子数 DNA的总碱基对数

  基因数 基因的总碱基对数

  大肠杆菌

  人类基因组

  小组代表汇报讨论结果——基因是DNA的片段。

  小组合作探究②

  阅读资料2和4(从基因的作用进行分析),小组讨论以下问题:

  1. 为什么海蜇这一荧光的性状能在小鼠身上表现?(教师点拨:小鼠能够

  发光,说明海蜇的基因不仅传给小鼠,而且能表现出来,起到控制小鼠特定性状

  的作用,即具有了特定的“效应”,那么,这是一种什么效应呢?)

  为何要设置3号小鼠?(教师点拨:我们设计实验要遵循哪些原则?)

  2. 吃得多就一定能长胖吗?资料4中的HMGIC基因起什么作用?

  小组讨论得出结论,派一个小组代表汇报结果——基因具有遗传效应。

  综合以上4个资料分析,师生共同给基因下定义: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的片段。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共同讨论、推理、分析和归纳,在教师的指导下,循序渐进,步步深入得出结论,逐步确立基因与DNA的关系。这种合作型的学习模式,与传统“自顾自”的学习截然不同,能够锻炼学生的协作能力,在协作中学会共享与分享,这是团队精神的良好表现;同时,也有利于提高学生获取有效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境探究,深入问题

  前面的学习解决了基因本质的问题,接下来还要继续深入探究DNA分子特异性和多样性的问题。

  先复习DNA分子的结构,DNA由4种脱氧核苷酸组合而成,那么,仅仅4种脱氧核苷酸,它们的排列序列能够满足地球上丰富多彩的物种需求吗?PPT及时展示一系列色彩斑斓、形态各异的生物图片,引发学生认知上的共鸣。

  为解决这个问题,进行第三次小组合作探究,采用数学建模的方法,在特定的情境下模拟4种脱氧核苷酸的排列。

  小组合作探究③

  小组长发放数量充足的碱基卡片①,各小组根据以下特定情境进行探究:

  情境1:若1个碱基对组成一个基因,4个碱基能形成多少种基因?(41)

  情境2:若2个碱基对组成一个基因,4个碱基能形成多少种基因?(42)

  ……

  情境3:若N个碱基对组成一个基因,4个碱基能形成多少种基因?(4N)

  深入探究:

  假如决定脸型的一个基因有17个碱基对,那可能有多少种排列形式?两人脸型完全相同的可能有多大?(417)=172亿种,1/172亿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合作进行的排卡片活动,感受碱基对排列顺序的千变万化,进而上升到DNA分子具有多样性的理性认识;同时,通过计算脸型相同的可能性,得知其概率微乎其微,又获得DNA分子具有特异性的认识。

  在以往的教学案例中,探究DNA分子的多样性和特异性往往是“纸上谈兵”,只讲讲理论知识,或画简图解释,甚少提供实物给学生进行自主探究。而如果能够提供诸如卡片之类的器具,让学生亲自动手尝试排列,纵使没有正确,也至少可以在错误的经验中收获更为深刻的认知,这无疑比“纸上谈兵”式的'教学更加有效。

  (四)联系生活,拓展知识

  结合教材P58的“科学技术社会”,将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联系生活实际,简要介绍DNA指纹技术(如右图),让学生尝试扮演刑侦专家进行破案,以此了解DNA分子的结构特点在刑侦、医学等领域的重要应用。并提供介绍DNA指纹技术的网站,方便学生课后拓展知识。

  设计意图:通过介绍DNA指纹技术的应用,让学生感受到从书本学到的理论知识在现实生活中发挥的巨大作用,以此激发学生未来更加努力学习,扩大知识面,体现STS教育。

  (五)知识总结,堂上练习

  1.知识总结

  组织学生讨论染色体、DNA、基因和脱氧核苷酸之间的关系,并尝试自己画一个概念图,总结染色体、DNA、基因和脱氧核苷酸四者之间的关系。PPT展示供参考的概念图(如右图),对于学生的构思,要给予肯定和鼓励。

  2.堂上练习

  【1】下列有关DNA和基因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可以准确地复制

  B.能够储存遗传信息

  C.是4种碱基对的随机排列

  D.是有遗传效应的脱氧核苷酸序列

  解析:选D。考查基因与DNA的关系,D不正确的原因是DNA上存在没有遗传效应的脱氧核苷酸序列。

  【2】细胞内与遗传有关的物质,从复杂到简单的结构层次是( )

  A.DNA→染色体→脱氧核苷酸→基因

  B.染色体→脱氧核苷酸→DNA→基因

  C.DNA→染色体→基因→脱氧核苷酸

  D.染色体→DNA→基因→脱氧核苷酸

  解析:选D。考查与遗传有关的物质之间的包含关系。

  【3】不同的基因携带不同的遗传信息的原因是( )

  A.不同基因的碱基的种类不同

  B.碱基对的排列顺序决定基因的不同

  C.磷酸和核糖排列顺序决定了基因的不同

  D.碱基种类的不同决定了基因的不同

  解析:选B。间接考查DNA多样性的原因。

  3.布置作业:复习第三章内容,完成教材P60“自我检测”。

  五、说板书设计

  根据教学内容,板书为左中右分布,设计如下:

  标题正中: §3.4 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的片段

  一、资料分析:说明基因与DNA的关系

  ▲探究1:基因是DNA的片段

  ▲探究2:基因有遗传效应

  小结 基因的定义: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的片段(关系,作用)

  二、DNA的片段中的遗传信息

  ▲探究3:构建模型,探究遗传信息的多样性

  小结 DNA分子的特点:多样性,特异性

  三、DNA指纹技术(广泛应用于各种领域)

  四、总结归纳:染色体、DNA、基因和脱氧核苷酸之间的关系

  六、说教学反思

  本节的课题“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的片段”一句话点明了基因与DNA的关系,这一表述虽然言简意赅,但学生理解起来难度较大。通过启发学生思考基因等于DNA吗?然后阅读材料1、3,从数量上认识到基因是DNA的片段,然后再从材料2、4上理解什么是遗传效应。用数学方法推算碱基排列的多种组合方式推理出DNA分子中遗传信息的多样性和特异性。通过介绍DNA指纹技术引发学生的兴趣。

  在教学的过程中,本节以学生为主体展开,通过展示丰富的图片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学生的合作探究,交流讨论,师生共同分析资料。在讨论过程中,学生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并能得出准确、深刻的见解,这是出乎老师们的意料的,听课的老师们一致认为本课的合作探究真正达到了效果。在介绍DNA指纹技术时,不仅提供图片和材料,还介绍了相关的网站,学生也十分好奇和兴趣,课后纷纷讨论,并来向老师摘抄网址。所以,从新课程理念出发,我认为这堂课是成功的。但也存在不足之处,在课堂中并没有照顾到全体同学,有的同学很想发言,但却没机会,这也是本课的遗憾之处。

生物说课稿 篇9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为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第22章第3节《动物的主要类群》第2课时,本课时主要内容主要如下:一是通过观察环节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棘皮动物的图片或标本,认识这四个动物类群主要特点;二是通过学生自行上网搜索、图书馆查找相关资料,了解四个动物类群与人类的关系,形成正确的生物观,认同保护环境,爱护动物,合理的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的理念。

  通过本节的教学,学生应形成如下概念:

  1、环节动物是指具有“身体呈蠕虫状,细长而柔软,分成许多体节,多为蠕动爬行”等特征的动物。

  2、软体动物是指具有“身体柔软,分为头、足、内脏团三部分,体外有外套膜”等特征的动物。

  3、节肢动物是指具有“全身被有坚硬的外骨骼,身体一般分为头、胸、腹三部分,体节伸屈自如,每个体节几乎都有一对分节的附肢,有发达的脑、灵敏的感觉器官和独特的呼吸器官”等特征的动物。

  4、棘皮动物是指具有“身体扁平,体表有棘”等特征的动物。

  5、动物是生物圈中一个重要成分,人类应该合理的开发和利用自然界中的动物资源。

  本节内容与其他章节的联系如下:

  1、与生物多样性的知识相联系;

  2、与生物进化的知识相联系;

  3、与生物圈中的动物相联系;

  4、与珍稀动物及生物多样性的保护知识相联系。

  学情分析

  本节教学内容所涉及到的动物类群中的动物,同学们在生活当中接触的比较多,对于他们的形态特征、和人类的关系都有一定的认识,但还存在着表述不正确、不科学、不完善问题。这些都需要通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来构建正确的概念,形成正确的、科学、完整的认识。因本节所涉及到的动物类群多,生物学术语多,术语之间的相似性大,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一定的困难,需要教师的支持与帮助。但是,因为本节的教学内容能够极大的丰富同学们对生物种类的认知,学生还是有相当大的学习兴趣。

  教学目标分析

  根据课程标准、教材、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目标

  1、举例说明环节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棘皮动物等动物类群的主要特征;

  2、举例说出环节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棘皮动物等动物类群与人类的关系;

  3、举例说明节肢动物是动物界中种类最多、数量最大、分布最广的一个类群。

  能力目标

  1、通过上网搜索、图书馆查找动物类群的图片及和人类的关系,培养学生的收集、观察、归纳的能力;

  2、通过活动“观察昆虫标本”培养观察、讨论、交流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对比动物类群的特征,认同生物进化的观点;

  2、了解动物与人类的关系,形成保护环境、爱护动物、合理开发与利用动物的资源的观点;

  3、了解动物与人类的关系,形成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教学重、难点分析

  根据课程标准、教材、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教学重、难点如下:

  教学重点

  1、环节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棘皮动物等动物类群的主要特征;

  2、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3、观察昆虫标本。

  教学难点

  1、观察昆虫的标本;

  2、环节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棘皮动物等动物类群的主要特征;

  3、形成进化的观点。

  设计理念

  1、注重发挥学生主体作用。通过学生、教师所收集的图片、视频、文字资料、观察“昆虫标本”活动等,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培养同学的观察、交流、归纳的能力,形成对动物类群基本特征的认识;

  2、设置问题串,引导同学们的思考。如:图片能够进行怎样的分类;每一种动物的有何特征;同一类动物的共同特征是什么;这类动物与另一类动物在特征上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这些相同点与不同点,在进化的规律是有何体现;

  3、注重教材的作用。学生归纳完动物类群的特征后,引导同学们阅读教材,领会表述的科学性、严密性;

  4、注重概念的运用与小结。在同学们学习相应的知识后,精选练习进行反馈、小结,强化同学们对概念的认识。

  教学准备

  1、上课前,要求同学们通过网络或图书馆收集与要学习的动物类群有关的资料。重点为能反应动物类群形态特征、该动物类群与人类关系的图片、视频或文字资料;

  2、为弥补教材的不足,教师要事先收集与教材内容有关的资料,如: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类群在传播人类传染病方面的危害性等。

  教学流程

  一、复习引入

  1、脊椎动物与无脊椎动物的概念,并举例说明;

  2、原生动物、腔肠动物、扇形动物等动物类群的主要特征。

  二、情景创设,激趣

  教师展示自己所收集的、与教学内容有联系的动物图片,要求同学们进行观察、分类;

  三、分组合作学习、小组间交流

  1、要求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在对老师提供的图片进行观察并分类的同时,结合学生自己所搜集的图片来说明分类的依据;

  2、各小组由代表来陈述自己小组的分类结果,并回答其他小组的质疑;

  3、教师引导同学们进行小结归纳各动物类群的主要特征、分布环境,提炼出概念关键词(概念的本质属性);

  4、依据同学们的学习所得,提出针对性的问题(正例、反例),检验同学们对概念的理解。

  四、与教材对话,回归教材

  1、提炼出各个动物类群的关键词后,教师再引导同学们仔细阅读教材,体会表述的科学性、严密性;

  2、引导学生列表对比四个动物类群的主要特征,并用进化的观点加以解释说明。

  五、练习巩固

  精选练习题,检测同学们对于动物类群主要特征的理解、掌握情况。

  六、知识拓展、深化情感

  1、学生小组展示环节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棘皮动物等动物类群与人类的关系,并说明其中的利和弊;

  2、教师视学生展示情况适当补充自己所收集的环节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棘皮动物与人类关系的资料,进一步强化同学对这些动物类群与人类关系利与弊认识,促进学生形成辩证的观点,认同保护环境、爱护动物、合理的开发和利用动物资源。

  七、课堂小结

  引导同学构建本节内容的概念图。

  教学预设

  1、学生讨论、质疑的环节应要注意控制时间,最好在课前对同学们的学习情况进行了解,对掌握比较好的小组要心中有数;

  2、学生在对比四个动物类群的主要特征并用进行的观点进行解释,会存在一定的难度,教师要视学生情况进行适当的复习及引导;

  3、学生对于教材中所列的与动物类群的主要特征不是很相符的动物,会存在疑问,教师应当从生物适应环境方面加以解释。

【有关生物说课稿模板锦集9篇】相关文章:

1.有关生物说课稿模板锦集六篇

2.有关生物说课稿锦集七篇

3.【推荐】生物说课稿锦集7篇

4.有关物理说课稿模板锦集8篇

5.有关说课稿模板锦集八篇

6.有关说课稿模板锦集6篇

7.有关说课稿模板锦集5篇

8.有关小学美术说课稿模板锦集7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