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说课稿

时间:2023-02-09 10:28:33 说课稿 我要投稿

生物说课稿集合15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会被要求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说课稿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生物说课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生物说课稿集合15篇

生物说课稿1

  一、说教材

  《表里的生物》一文,叙述了作者小时候一段幼稚可笑的经历。他认为“凡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听到父亲的怀表发出清脆的声音,就认为里面也是一定有一个小生物。这使他充满了好奇,可是父亲不许他动,这又使他的心很痛苦。一次父亲打开表盖让他看,并说这摆来摆去的小东西是蝎子尾巴,他信以为真,见人就说父亲有一个小蝎子在表里。文章叙述质朴,就像与人倾心交谈自己童年的一件难忘的趣事,所以教师授课时尽量营造这种亲切的氛围,让学生津津有味地学,兴致勃勃地说。

  二、说教学目标

  1.读懂课文内容,了解文中的“我”是个怎样的孩子,激发学生从小培养自己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习惯,和不断探索的精神。

  2.抓住课文中对人物对话和心理活动的描写,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表达的意思。

  3.学会“蝎、蟋、蟀、蝈”4个会认字。

  三、说教学重难点

  读懂课文内容,激发学生从小就要渴求知识,养成勤于思索的良好习惯。

  抓住课文中人物的语言、心理活动的描写,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章表达的意思。

  四、说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默读全文,想想文章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小时候的“我”认为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所以对父亲的表极为好奇,并相信了父亲说的表里有个小蝎子在里面。

  2.文中出现了两个人物,“我”和爸爸。课文在刻画人物时主要采用了哪些描写人物的方法?——“我”和父亲的对话描写;“我”的心理描写。

  (二)深入学习课文,在感悟刻画人物方法的同时,体会人物的个性。

  1.请同学们在文中找出这些语言和心理描写的句子,并体会当时人物的内心情感,然后带着自己的理解进行有感情的朗读。

  2.学生独自画句子、思考、朗读。

  3.指名朗读,要把人物当时的内心情感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学生听后进行点评。例:

  “我爱听这表的声音。”我一边说一边向着表伸出手去。

  ……

  越不许我动,我的`手指越想动,但是我又不敢,因此我很痛苦。

  ——强烈的好奇感,渴望打开那块表探个究竟。

  我吓了一跳,蝎子是多么丑恶而恐怖的东西,为什么把它放在这样一个美丽的世界里呢?但是我也感到愉快,证实我的猜测没有错:表里边有一个活的生物。

  —弄清缘由之后的满足感

  我想,大半因为它有好听的声音吧。但是一般的蝎子都没有这么好听的声音,也许这里边的蝎子与一般的不同。

  —在他的心中充满美妙的东西和奇特的想法,富有童真童趣。

  …………

  4.同学们在一边朗读一边点评的过程中,体会人物情感,逐渐读得到位。

  5.指名分角色朗读。

  6.从刚才的朗读中,你感受到文中人物的个性了吗?

  7.“我”好奇心很强,渴求知识,善于观察和思考,富有探究精神……

  8.《表里的生物》是上个世纪20年代我国著名作家冯至写的一篇散文。还有哪些描写让你很欣赏?找到之后好好读一读。

  五、说板书设计

  表里的生物

  表的神秘:秒针走动发出声音

  美丽世界:宝石齿轮“小尾巴”

  活的生物:“小蝎子”

生物说课稿2

各位评委: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策略和教学设想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教材分析

  该内容是人教版《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二章“被子植物的一生”的一个探究活动,也是学生学习生物学以来接触的第三个科学探究,是本章第一节“种子的萌发”的重点。学生对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有了一定的认识,而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在进一步综合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的同时,对学生科学方法的训练上侧重训练设置对照实验。并且通过学生自己的探究活动,能够描述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

  但对于学生而言,此探究活动有较大的难度,一是因为距前两次探究活动的时间比较长,二是要探究的条件不止一个,要设置的对照组也不止一个,等一系列困难。根据教材和课程标准及学生的学习情况,我拟订本课的教学目标、重点、难点:

  (一)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

  说出影响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

  2、能力方面:

  (1)通过参与实验方案的设计,探究影响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掌握对照实验这一方法,培养设计对照实验方案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2)通过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探究,学会控制实验条件,检验不同的环境因素对种子萌发的影响,进行科学方法的训练。

  3、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通过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使学生认识到生命的来之不易,激发学生树立生态学的观点,认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二)重点:

  1、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是本课知识重点。

  2、设计对照实验是本课技能训练重点。

  (三)难点:

  对照实验的设计训练是本课难点。

  二、教学策略

  根据课程标准“将科学探究引入义务教育阶段生物课程的内容标准,是为了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使学生能主动地获取生物科学知识,体验科学过程与科学方法,形成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和科学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创新精神”的要求,本堂课安排的研究活动的重点为“实验方案的设计”同时,按照学生能力发展的水平和需要,本堂课创造性地处理教材,先安排设计种子萌发必要条件的实验方案,再引导学生发散思维:探究影响种子萌发的其他条件。

  另外,“种子的萌发的环境条件”的探究活动,需要若干天的时间才能完成,本堂课的做法是在课内完成探究活动的方案设计、交流、确定等,而在课后去完成管理、观察、记录、整理数据、得出结论等工作;再在另外的课上进行交流讨论。既不加重学生课外负担,也较合理地利用了课堂时间。

  三、教学设想:

  基于以上的教学策略,我的教学设想是这样的:

  第一环节:提出问题,利用课件1创设问题情境。

  学生活动:

  (1)观看课件1,欣赏奇花异草图片———(奇花异草由种子萌发而来)

  (2)明确主题,明确学习主题: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

  利用课件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开启学生思维,集中学生注意力,并能创设问题情境。

  第二环节:作出假设

  提问课前布置的问题:如果给你一些种子你希望把它们播种到什么样的环境中呢?学生通过课前请教长辈、查找资料等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教师引导点拨,作出假设:种子的萌发可能需要适宜的温度、一定的水分和充足的空气(有的同学还提出阳光、土壤、肥料等)。

  明确本课探究重点:种子的萌发需要水、空气、温度。

  第三环节:制定计划

  讨论提纲,制定计划:参照提纲(演示课件2)和课本的方案,以实验小组为单位制定实验计划。

  (一)设计种子的萌发需要水、空气、温度的探究方案。

  (1)个人设计方案。

  引导学生复习设计对照实验的要点,分析课本的方案,复习设计对照实验的要点:控制变量和设置对照实验时,实验条件中除了要研究的问题外,其他的应该保持一致。

  ①出示讨论提纲:提纲主要依据课本92页讨论题设计。

  ②演示课件3,课件展示教师提供的材料用具图:

  种子:大豆、菜豆、绿豆、小麦、水稻、芥菜子

  器皿:罐头瓶、培养皿、酒瓶、盘子、塑料桶

  材料:、泥土、餐巾纸、粘土、棉花、滤纸。

  全班分成3个大组,分别针对种子的萌发需要水、种子的萌发需要空气、种子的萌发需要适宜的温度这三个假设开展探究,每名同学作为大组成员之一,针对本组研讨主题,参照讨论提纲,自主设计实验方案。

  ③鼓励学生不要局限于课本、教师提供的材料用具,也可以利用自己的材料用具进行实验并用简图画出实验装置。

  (2)小组讨论方案。每个大组内部分成若干小组(以4人为1小组),各成员在自己设计的基础上进行小组讨论,修订计划,推出最佳方案,准备小组间交流,讨论结果。

  (3)小组交流。小组之间进行交流,教师参与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大胆创新,设计出简便易行的方案。组织学生间的交流与自评,参与互评。学生修订、完善计划。

  (4)小组再次讨论方案。

  (5)再次小组交流,小组之间交流,进一步修订、完善计划。

  在以上工作完成很好情况下,进行如下设计:

  (二)设计种子的萌发需要其他条件的探究方案。

  演示课件4,课件展示教师提供的材料图:

  材料:泥土、餐巾纸、粘土、棉花、滤纸、清水,牛奶、洗涤剂、醋等。

  提示学生:你还想知道哪些条件对种子萌发有影响吗?

  鼓励学生针对自己感兴趣的条件(种子萌发是否需要光照?糖、洗涤剂、牛奶对种子萌发有什么影响?等)设计对照实验。

  对有创意的给与肯定,不科学的帮助分析原因,鼓励改进或重新设计。

  (4)总结全课,提出课后探究要点。评论中让学生明白:

  ①控制变量和设置对照实验时,实验条件中除了要研究的问题外,其他的应该保持一致。

  ②实验材料的选择要避免偶然性和减少误差,实验要有共性。

  针对本堂课的难点是对照实验的设计训练,通过出示讨论提纲、课件展示教师提供的材料用具图等指导学生设计,突破难点,组织和引导同学设计方案;在协作性小组活动过程中,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小组工作,鼓励小组成员之间互相帮助,给予各个小组报告他们的工作及其成果平等的机会,所以多次组织小组内、小组之间的交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修订、完善计划。

  第四环节实验探究为课外活动,第五环节得出结论和第六环节表达和交流在下节课中完成。

  设计这节课,我力求做到:通过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优化课堂结构从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切入口,引导学生进行探究,通过让学生在“做科学”的过程中,学会生物学实验的一般方法,体验科学发现的`过程,探索科学的乐趣。

  在整个教与学的活动过程中,教师只是平等中的个体,不仅仅是单纯的教,而且也通过与学生对话被教,而学生在被教的同时,也同时在教。整个教学过程是师生平等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虽然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在对学生科学方法的训练上侧重训练设置对照实验,但“教师在引导学生参与科学探究活动时不仅应让学生参加科学探究的某些方面的活动,也应该让学生有机会参与若干完整的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所以设计以上环节的活动,提供机会让学生亲自尝试和实践,并进一步加以指导和鼓励。

  讨论提纲:

  1、你想探究的是什么问题?

  2、课后你将立即实施本计划,在此前提下,你认为选择什么样的种子比较好?

  3、每一组应当有多少种子?每一组只有一粒种子可以吗?

  4、实验探究时需要哪些材料工具?(请你思考如何使用)

  5、你准备怎样设置实验对照组时,实验对照组提供什么样的环境条件?对每一个实验组的处理,除了所研究的环境外,其他环境是否应当与对照组相同?

  6、实验中应如何操作?实验过程中应注意哪些问题?

  7、明确分工组长:主持讨论每一个问题,作好分工。

  讨论内容记录员:简单记录讨论结果,准备大组交流

  实验主操作人:负责实验的操作,其他人辅助

  观察记录员:负责观察、记录实验结果

  2、请设计实验方案,并用简图或文字书面表达出实验设计思路。(比一比,看谁的方案最优秀,看谁的记录最精彩!)

  教学评价

  教师和学生可以参照下列各项给予评价:

  ☆能否根据观察或生活经验提出问题,根据问题提出假设?

  ☆能否利用身边的材料设计探究假设的实验方案,包括设计对照实验?

  ☆能否按照实验计划准备实验材料,有步骤地进行实验?

  ☆能否按照实验操作的规范要求完成实验?

  ☆能否安全地使用各种实验器具?

  ☆能否实事求是地记录和收集实验数据?

  ☆能否分析实验数据的相关性并得出结论?

  ☆能否在探究活动中与他人合作和交流?

  对于学生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其他能力也应给予恰当的评价。这些评价内容包括了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尤其重视学生探究能力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评价。教师充分发挥教学评价在教学中的正面导向作用,就可以积极引导学生真正改变学习方式,提高终身学习能力。通过教学评价,教师可以获得有关学生学习生物课程情况的反馈,不断改进教学;学生可以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促进自己更好地发展。

生物说课稿3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内容、地位

  《微生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是北师大版八年级生物上册第18章“生物圈中的微生物”中第1小节的内容,本节内容包括3个方面:1、微生物的特点;2、微生物的种类;3、微生物的生活。

  在初中生物学阶段,本节内容是学生了解微生物的第一课,在课程标准中虽没有独立的体现,却与今后授课的内容有着密切联系,特别对于十大主题中的《生物技术》,有一种奠基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简述什么是微生物,列举常见微生物的类型;

  (2)概述微生物的生活及其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3)探究我们身边是否存在微生物。

  2、能力目标

  通过学生的课外探究活动和收集相关的资料,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团队协作的精神、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通过让学生课堂发言,提高学生语言表达和信息交流、归纳总结的能力,

  3、情感目标

  增强学生对社会事件的关注,学会辩证地分析事情、看待问题的

  (三)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1)微生物及其种类

  (2)微生物的代谢类型、繁殖特点

  (3)微生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2、教学难点

  (1)探究我们身边是否存在微生物

  (2)微生物的代谢方式及其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对于微生物只是有一个模糊的概念,真正准确认识的学生并不多。而本节知识涉及的几乎都是微观生物,对于学生的掌握理解有一定的难度。抽象的理解有困难,但是形象的理解相对则比较容易。因此,在实际教学中,通过直观的图片演示,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知识的基础上,可以纠正、加强他们的认识。对于教材中安排的探究性活动,平时学生虽然有一定的理论基础,但是缺少足够的实践,虽然有探究的积极性,但探究的科学性把握不到位,需要教师的帮助和引导。

  三、教学准备

  制作相关多媒体课件;提前准备分发实验材料;提前布置探究性活动。

  四、教法学法

  (一)教法

  本节课我采用的不是传统的注入式,而是结合了多媒体直观教学(特别是图片),通过问题衔接知识点,由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小组合作交流探究活动结论,体现教师的引导作用和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二)学法

  小组合作:上课之前学生按事先分组,进行探究活动

  课堂交流:师生交流,学生学会在教师引导下归纳总结知识点。

  小组交流:学生在交流中学会分析选择,培养综合能力。

  自主学习:课后学生收集相关材料,完成“假如地球上没有微生”活动,培养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五、教学程序

  1、临境入兴,激发动机(预计耗时5分钟)

  以情境图片、文章开篇,联系生活实际,展示部分生活中比较常见、常接触的微生物现象。简要介绍、讨论这些微生物现象,让学生对微生物有一整体的了解。以问题串的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经历,激发学习的兴趣,引入教学主题。

  2、归纳小结,直击主题(预计耗时10分钟)

  通过学生讨论,教师小结,引导学生归纳出“什么是微生物”,即生物圈中,个体微小、结构简单的低等生物。提示学生三个关于微生物的要点,突出重点。同时进行知识延伸拓展,要求学生再举例,教师稍作评价。

  通过比较不同的图片,提出微生物的分类。按细胞结构特点,分别展示单细胞微生物、多细胞微生物、无细胞结构微生物。

  (1)单细胞微生物:展示其相关图片,提示学生注意只有一个细胞组成的特点,最后展示细菌时,分别展示细菌的不同形态。

  (2)多细胞微生物:展示其相关图片,提示学生这类微生物细胞组成特点,解释大型真菌和微生物的关系。

  (3)无细胞结构微生物:展示其相关图片,提示学生此类微生物没有细胞结构,为简介其营寄生生活埋下伏笔。

  问题再引入,提出微生物的生活场所,学生回答,教师简要评价小结。

  微生物主要的活动场所——土壤;微生物活动的重要场所——动植物的体表和体内;其他恶劣环境。

  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微生物分布极其广泛。

  3、动情晓理,深入钻研(活动预计耗时17分钟)

  问题引入,处理本节第一个教学难点,即探究活动。

  学生交流提前布置活动的结果,比较不同环境中实验材料的变化,小组提交活动结论。小组提出活动中存在的疑问,师生讨论解决。通过学生的交流,教师小结,验证我们身边绝大多数地方存在微生物。

  通过本活动探究主题,可以提供学生亲身体验探究活动的机会,安排在课外开展探究可让教师有更多时间安排其它教学内容,安排课堂交流,可让学生感受获得成果的快乐,培养学生的交流归纳能力。同时还可复习实验法七步骤,复习变量和实验对照组的设置,科学探究的过程和要求。完成难点的突破。

  再提出问题,引入微生物的多种生活方式,在生物圈中的多种作用,处理第二、第三个教学重点及相应的教学难点。(预计耗时10分钟)

  考虑到教学时间、学生一堂课的知识承载力,我对本部分的教学内容进行了删减和详略处理。

  分别展示相关图片,但重点介绍过腐生生活的微生物,及其在生物圈充当分解者的作用。对比大多数动物,简介充当消费者的微生物,特别提示病毒这类微生物,过着寄生生活,充当消费者。对比绿色植物,简介充

  可以自行合成有机物的微生物,在生物圈中充当生产者。实现横向联系和旧知识的复习。

  在展示完根瘤菌的固氮作用图片后,教师进行小结:微生物的生活方式多种多样、代谢类型多、代谢强度高。

  最后由学生自行对比人和大肠杆菌的繁殖速度、肉牛和酵母菌合成蛋白质的速度,得出结论:生物繁殖速度极快。

生物说课稿4

  一、说教材

  如果把设计一堂课比作一次美味佳肴,那么教材就是材料之源,因此我们一定要对它有深刻的理解,接下来谈谈我对教材的理解。

  本节课选自冀少版初中生物学七年级下册第二章第一节第一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血液的组成和功能,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为后面学习血型和血管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因此本节课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说学情

  教师不仅要对教材进行分析,还要对学生有清晰明了的掌握,下面我来谈谈我所面对的学生情况。

  我所面临的是八年级的学生,他们年龄小,阅历浅,但是他们好奇心强,求知欲强,喜欢新鲜的事物,喜欢直观的教学方式。他们在生活中难免会有磕碰,对血液有初步的认识,但是对于具体的构成和功能知之甚少,因此本节课我会尽量多采用多媒体演示,多用直观的方式展开教学,帮助学生理解和学习。

  三、说教学目标

  结合教材以及学生情况,我确立了如下教学目标。

  1.识别血细胞的种类及其主要功能。

  2.通过对红细胞颜色和形状的分析,总结并形成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3.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体会血液对生命的重要作用,形成珍爱生命的良好品质。

  四、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血液的组成和主要功能。

  难点:形成红细胞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五、说教法学法

  为了达成教学目标,突出本节课重难点。

  本节课我将采用小组讨论法、问答法、讲授法展开教学。

  六、说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首先我会利用多媒体播放这样一个视频:因为意外事故失血过多造成生命垂危的病人,通过及时输血转危为安。之后提问:为什么通过输血就能够恢复?学生可能回答血液对人非常重要。我会继续追问:为什么血液对于人体这么重要?血液有哪些重要的功能?引入课题——《血液》。

  在导入环节我之所以这样设计,是想通过生活中的现象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帮助学生建立起生物与生活之间的联系。

  (二)新课教学

  1.血液的成分

  首先我会展示抗凝剂的血液分层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在血液分层示意图中,大体可以分成哪几个部分?在血细胞的'显微结构示意图中,能找到几种细胞?通过这样一系列引导性提问帮助学生熟悉血液的组成成分。

  之后由我总结血液的组成,并详细介绍血细胞的构成和血浆的主要成分。

  接着我会提问:血细胞各部分又会有哪些特殊的功能?由此过渡到第二个知识点:血细胞的功能。

  2.血细胞的功能

  对于这部分知识,我会在多媒体上播放电子显微镜下的人血涂片,提问:红细胞的形态特点和数量?通过这样的问题带领学生总结出红细胞的特点:数量最多,颜色红、个头小、两面凹的圆饼状。之后我会进一步的追问:红细胞特殊的形态特点会与红细胞的功能之间存在特殊的联系吗?之后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通过小组讨论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并在交流讨论之间也能加深对该部分知识的印象。之后结合学生的回答,得出红细胞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之后出示白细胞消灭病原体的图片和血小板发挥作用的视频,由学生自主思考白细胞和血小板各自的形态特点与功能。有了之前红细胞结构与功能活动的铺垫,学生在该部分能够独立完成知识点的总结,并且在该部分也将课堂交还给了学生,符合新课标的教学理念。

  3.血浆的作用

  考虑到课程的时间安排,血浆该部分的内容我将采取教师直接讲解,这样既节省了时间,也能全面的将血浆的作用阐述清楚,方便学生记忆。当然在最后也会解释血液对于人体的重要性,首尾呼应,从而完成新课的讲授。

  (三)巩固提升

  提问:血浆的成分可能有哪些?这样设计是为了开拓学生的思维,并进一步强调血液对于人体的重要性。

  (四)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五)布置作业

  课下查阅资料,思考:血清和血浆的区别?下节课一起分享。这样的设计可以勾起他们的好奇心,并将课堂交还给学生,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七、说板书设计

  最后说说我的板书设计,本节课我采用了提纲式的板书,旨在清晰明了地帮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血液的组成和功能,便于理解和学习,这就是我的板书。

生物说课稿5

  学习目标:

  1、观察生物和非生物,比较它们的区别。

  2、能够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3、通过本课的学习,逐步提高我们自身的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学习流程:

  任务一:自主探究完成学案。

  1、要求:阅读教材划出自认为重点的句子。

  2、在我们的校园里哪些是生物?哪些是非生物?

  科学观察可以直接用、也可以借助等仪器,或利用照相机、录音机、摄像机等工具。

  3、生物是由构成的。

  任务二:合作交流研究生物的生命现象。

  要求:指出那些是生物并说明存活的理由。

  (一)水面上有一只母鸭领着一群小鸭。水中有游鱼、水草、小虾,草地上还有野兔、蛇,腐烂的老鼠上面有苍蝇等昆虫飞舞。另外,草地上还有大大小小的蘑菇、含羞草和花朵。

  (二)区别生物与非生物。

  (三)你能总结出生物的基本特征了吗?

  生物的基本特征说课稿3

  教学目标:

  1、学会科学观察的一般方法,通过观察、比较和分析,了解生物的基本特征。

  2、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教学活动,逐渐培养学生观察、口头表达、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教学活动中注意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精神。使学生成为既能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又能虚心倾听别人的意见的人。

  教学重点和难点:

  1、引导学生观察生命活动的现象,并得出生物的基本特征是本节教学的重点。

  2、一些生物的特殊生理现象的分析和归类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课前准备:

  生物的录像,有关生物与非生物的图片。

  教学过程设计

  引入:放录像,让学生仔细观察录像中出现的生物与非生物。

  引导学生根据书上提供的图片和文字资料和已有的生物学知识,说明生物的特征。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抽题讨论(如果学生人多可两组一题)小组选出组长、记录员、发言人。小组研究讨论结束后,可研究讨论其他组的题。待各组完成后,各组派代表向全班汇报,最后可以安排本小组同学补充发言,而后其他小组同学再发言补充(教师除了组织学生的活动,可以作为学生中的一员参与他们的`讨论和研究)。

  总结:除了书本上列出的生物的特征外,还有其他别的生物特征吗?(根据生物的特征说)

  补充:

  1、生物体具有共同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

  2、生物体能进行新陈代谢。

  3、生物体能遗传变异。

  4、生物能适应环境和影响环境等。

  能力训练:可用书上练习P6

  (1)分析图片弹钢琴的机器人、慢慢生长着的钟乳石为什么不是生物?

  (2)珊瑚和珊瑚虫都是生物吗?详细说明。

  教学后记:

  本节课我的安排主要集中在除书本上举出的生物的特征之外,还有没有别的特征这一问题来让学生讨论,所以很多学生对生物的特征包括哪几方面了解得不够深入。

  教学反思:

  这节课可以先安排课后练习钟乳石是否生物来激起学生的兴趣,同学们就书本上列出的生物的特征进行讨论和举例(主要是举例)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生物的特征。深入了解了书本的六个特征后,再活跃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对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有一个总的认识,再引导他们举出一些所有生物都具有而非生物所没有的特征。对于学生所列出的生物特征应该逐一分析,并让学生举出反例子来论证其观点,这样学生才能真正理解到生物的特征,真正分清楚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然后再由学生来解答钟乳石是否生物,让他们用刚学的知识解答一开始可以理解错的问题。

生物说课稿6

  一、教材分析:

  1.地位和作用:《生物物种的多样性》是第三章第一节的内容,在第一章第二章中介绍了大量的生物物种,为这节课的展开做出了铺垫,在生物的分类中提到最基本的单位是种,那什么是种呢?这节课提出物种的概念是对前面知识的延伸,学习了本节课对后继学习同种生物的差异性、保护生物多样性等知识的学习打下基础。

  2、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引导学生从物种多样性认识生物多样性的体现

  知道物种的概念

  说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

  能力目标

  通过资料分析,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关注我国特有的珍稀动植物;培养爱护生物的'情感;提高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识。

  3.教学重点

  ①物种的概念 ②物种的多样性

  教学难点

  怎样确定生物的种,知道地理隔离是形成新物种的主要条件

  二、教学方法

  教法

  新课程要求创建和谐、民主的课堂。因此本节课以讨论为主。在充分准备多种图文资料的情况下,利用多媒体来组织和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归纳和总结,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其主体作用。

  学法指导:

  为了把课堂交给学生,我会引导他们利用图表和多种图文资料,采用自己独立思考、小组合作讨论、课后搜集资料等学习方法。旨在培养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三、课时:

  一课时

  四、教学准备:

  PPT、图片、视频

  五、教学过程设计

  1. 图片导入 激发兴趣

  播放各种生物图片

  地球上存在着许许多多不同种类的植物和动物。据科学工作者的不完全统计。地球上的生物物种超过500万种。生物物种是多样的

  2、创设情景 导入新课

  ⑴、怎样确定生物的种

  看一看 想一想 课件出示 美国卷耳猫 黑犬图片

  问:两只动物的毛色都有是黑色的,它们是不是同一种生物?

  看一看 想一想 课件出示猫的图片

  问:毛色不同,是不是同一种生物?

  讨论怎样确定生物的种

  课件出示 马,驴和骡图片 请学生介绍骡

  思考 马、驴能生成骡,马和驴是同种生物吗?为什么

  学生归纳同一种生物需要具备哪些条件呢?从而归纳出物种概念

  ⑵、物种多样性

  物种多样性:是指物种和物种间差异的多样性。

  3、不同地理位置的物种多样性

  ①不同自然环境下的物种多样性

  展示视频 之后分组讨论:森林、湖泊、池塘物种的多样性

  归纳 (1)森林视频:乔木,灌木。野草,鸟,松鼠,昆虫,鼠,蚯蚓等

  (2)湖泊、池塘视频:

  (3)热带雨林:物种最丰富的森林,它的面积只占全球面积的7%,但它的生物物种却占全世界的一半以上。

  展示全世界热带雨林分布图

  介绍西双版纳热带雨林

  讨论为什么热带雨林里物种丰富原因?

  ②不同地理位置的物种多样性

  过渡:展示加拉帕戈斯群岛分布图和加拉帕戈斯群岛上的雀鸟

  提问:物种多样性形成为什么赤道附近,自然环境相近的条件下会产生如此不同的雀鸟?

  播放加拉帕戈斯群岛视频

  进而提出什么原因导致不同地理位置的物种多样性

  结论 由于山脉、河流、海洋的分隔,使地球上的某些区域处于隔离状态。这中隔离状态的环境,使生物在外形、行为等方面发生显著变化,因而形成新的物种。

  阅读 课本中科学家对地球上物种数量统计图图

  归纳 物种有500多万种,大多数为昆虫和植物。

  4、物种多样性的意义

  不仅使我们的地球艳丽多彩,和谐发展,而且维系我们人类得以生存的环境,保护地球上地球上生物多样性是每个地球人应尽的义务。

  让学生课堂小结

  课外活动

  观察和记录一个区域内的生物物种极其数据

  六、板书

  第三章第一节生物物种的多样性

  1、物种:生物性状相像,能够繁殖有生殖能力后代的生物群体。

  2、物种多样性:是指物种和物种间差异的多样性。

  不同自然环境下的物种多样性

  不同地理位置的物种多样性

  七、课堂练习

  1、物种多样性是指___________和__________间差异的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体现。

  2、所有的猫是同一物种,原因

  3、黑色雄猫和白色雌猫交合,会产生( )

  A. 黑色的猫 B. 白色的猫 C. 灰色的猫 D. 红色的猫

  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黑猫和白猫能交合产生幼猫,是因为它们是同种生物

  B. 黑猫与白狗不能交合产生后代,是因为它们不是同种生物

  C. 公驴和母马交合能产生骡

  D. 公马和母驴交合能产生骡

生物说课稿7

  一、说教材

  如果把设计一堂课比作做一次美味佳肴,那么教材就是材料之源,因此我们一定要对它有深刻的理解,接下来谈谈我对教材的理解。

  本节课选自浙科版高中生物学必修1第四章细胞的增殖与分化第一节细胞的增殖。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有丝分裂各个时期的特点,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为后面学习细胞的分化进行良好的铺垫,因此本节课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说学情

  教师不仅要对教材进行分析,还要对学生有清晰明了的掌握,下面我来谈谈我所面对的学生情况。

  本阶段学生已经知道细胞周期的特点,但是对有丝分裂过程还不了解,可以采用展示图解和视频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此外,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认知能力,分析思维的目的.性、连续性和逻辑性也已初步建立,但还很不完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尽量创设学生活动的机会,让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

  三、说教学目标

  结合教材以及学生情况,我确立了如下教学目标。

  1能够运用结构和功能观认识有丝分裂的过程。

  2基于有丝分裂的事实,能够运用归纳和概括的方法进行总结。

  3在学习有丝分裂的过程中,能够动手画出分裂期各个时期的图像。

  4感受生命的奥秘。

  四、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有丝分裂四个时期的特征。

  【难点】区分各个时期染色体的变化。

  五、说教法学法

  为了达成教学目标,突出本节课重难点。

  本节课我将采用小组讨论法、问答法、讲授法展开教学。

  六、说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我将通过多媒体展示大象和老鼠的图片。提问学生象与鼠个体大小差距悬殊的原因是什么学生有的说是细胞大小,有的说是细胞数量的多少。接着我将讲解:动物个体的大小大多取决于细胞个数的多少。细胞分裂可以产生新细胞。细胞分裂有三种形式包括:有丝分裂、减数分裂、无丝分裂。追问有丝分裂有怎样的特征呢导入新课。

  在导入环节我之所以这样设计,是想将本节课所学的知识与之前所学的知识建立联系,同时帮助学生理解有丝分裂的特点。

  二新课教学

  1细胞周期

  多媒体展示有丝分裂细胞周期图和不同细胞的细胞周期持续时间表,提问学生细胞周期可以分为几个阶段细胞周期的概念学生通过观察一个细胞周期包括两个阶段:分裂间期和分裂期,分裂期又可以分为前期、中期、后期、末期四个时期。在师生共同总结下得出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一次分裂完成时开始,到下一次分裂完成时为止,为一个细胞周期。

  2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过程

  多媒体展示植物细胞有丝分裂显微照片,提问学生四幅图片显著的不同之处是什么学生得出有的细胞的染色质绕成一团,有的染色体已经开始分离,有的则快要形成两个细胞。接着,我将展示高等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的图解和视频,提问学生各时期特点并组织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学生得出前期:染色质变成染色体,核膜逐渐消失,核仁逐渐解体,细胞两极出现纺锤丝构成纺锤体,染色体散乱分布在纺锤体中央。中期:染色体的着丝点排列在赤道板上,纺锤丝连接在着丝点的两侧,此时染色体形态稳定,数目清晰。后期:染色体着丝点一分为二,在纺锤丝的牵引下开始向两极运动,使细胞中两极中各有一套染色体,两套染色体相同,且和亲代染色体也相同。末期:子染色体到达两极,染色体变成染色质,核膜出现,核仁重建,赤道板中央出现细胞板,将细胞一分为二。为了帮助学生记忆,总结口诀:膜仁消失现两体,形定数晰赤道齐,点裂数增均两极,两消两现重开始。

  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有助于集思广益,总结出相应知识点,便于突破难点,并且也体现了学生为主的教学理念。

  3有丝分裂的意义

  我会展示植物细胞的子细胞形成示意图,提问学生细胞有丝分裂的意义是什么,学生通过阅读资料卡片不难得出结果,我将对他们的回答给予肯定。

  三巩固提高

  我会提问学生有丝分裂哪个时期,染色体数目开始加倍这样设计是为了开拓学生的思维,并进一步掌握有丝分裂各个时期的特点,让学生形成学以致用的理念。

  四课堂小结

  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

  五布置作业

  课后尝试自己动手画出细胞分裂不同时期的图示。

  这样的设计可以更好地巩固今天所学习的内容,并且锻炼学生的绘画和总结分析能力。

  七、说板书设计

  最后说说我的板书设计,本节课我采用了总分式的板书,旨在清晰明了地帮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生物说课稿8

  一、教材分析

  有关开花和结果的知识,在教材中,占一节课的内容,知识高度浓缩,突出了花与果的关系以及从开花到结果的过程。这给教师和学生留下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进行探究性学习活动。

  新课标倡导探究性学习,在本课怎样才能突破过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重知识概念理论的讲解,而忽视学生的思考与接受,引导学生一步步探究结论、自己获取知识?在这节课中我认为把握课文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关系,设计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符合学生思维特点的问题是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关键。

  二、学情分析

  学生对开花和结果现象比较熟悉,但对花的基本结构以及果实和种子的如何形成知道得并不多,尤其是传粉和受精的过程比较复杂抽象,如果单凭讲解,学生是难以理解的,因此可采用多种方式,例如模型、多媒体课件等,使抽象知识形象化,以有利于学生的理解。

  另外由于季节原因,找不到正在盛开的桃花,一可以启发学生回忆平时见到的被子植物的花,二是让每生准备一支康乃馨,三是结合教科书以及多媒体课件中展示的彩图进行联想和观察。

  三、教学目标:根据课标、教材及学生的特点

  知识与技能:1、概述花的主要结构

  2、描述传粉和受精的过程,说明花与果实和种子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分析、比较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同花、果实、种子,对被子植物传种接代的重要意义,养成爱花习惯

  重点:概述花的主要结构,阐明花与果实和种子的关系。

  难点:描述传粉和受精的过程,阐明花与果实和种子的关系

  四、教学媒体和教学技术选用:

  本次教学需要教具模型、实物教具和多媒体课件的辅助。教具模型桃花的模型;实物教具指各类果实种子等。(学生自备)

  五、教学设计思路:

  本课的知识点小标题分别是:花的结构、传粉和受精、果实和种子的形成。这三个小标题之间有什么联系,要把它们串成一条线才有助于学生的思考和探究。经过认真分析各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认识到课文重点是花与果的关系。若在导言中通过设计情境引导学生根据课题“开花和结果”提出问题,学生很自然就会提出:“开花和结果有什么关系?”“为什么开花之后会结出果实?”这些问题恰是本课要学生解决的重点问题,而在上课伊始阶段由学生自己发现、提出,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明确学习目标,自主进行探究。

  为了使学生带着问题一步步地探究性学习,我把每个小标题改为以问题的形式提出:“你知道花的各部分名称吗?”“从花到果要经历哪些重要过程?”“果实和种子由什么发育而成?”这些问题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也符合他们的思维特点,使他们能更有兴趣地带着问题学习。

  在课文第一个知识点“花的结构”中有一个“观察与思考”的学生活动,其中要讨论两个问题:1、花的哪一部分将来发育成果实?2、对于植物繁衍后代来说,花的哪些结构是最重要的?这两个问题在学习了花的结构之后,学生不一定能完全正确回答。此时我并没有急于让学生掌握正确答案,而是对学生的答案不置可否,让学生带着问题继续学习,在学完后面两个知识点后,再次讨论这两个问题。这个时候,学生基本能回答出正确答案:1、子房发育成果实。2、对于繁衍后代来说,花的雄蕊和雌蕊都重要。我再引导学生分析“为什么雄蕊和雌蕊都重要?在植物繁衍后代的过程中,它们分别起什么作用?”这样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传粉和受精的知识。

  六、具体教学过程设计如下:

  第一个环节:导入

  1、多媒体展示几种美丽的花朵—(向日葵、月季、桃花)以及桃花落后枝满桃的情形,并同时提出问题,向日葵的花漂亮么?月季?桃花?这些花很美丽,只是为了赏心悦目么?对植物本身有什么意义呢?植物开花到结果必须经历哪些过程?自然界中也有一些花并不漂亮,并不能吸引昆虫,那么这些花怎样传粉和受精呢?

  说明:首先学生被那些美丽的图片吸引住了,从开花到结果非常感性的展现在学生面前,对提出的问题加以思考,很自然联想到花开的美丽更重要是为了吸引昆虫为它传粉,这又为传粉和受精的提出打下了基础。同时提出自然界中也有一些花并不漂亮,并不能吸引昆虫,那么这些花怎样传粉和受精呢?这为后面的学习传粉的方式打下基础。

  第二个环节:新授

  Ⅰ.提出思考的问题:你知道花的各部分结构么?

  说明:采用问题的形式给出知识点,使学生带着疑问去探究。

  1、利用多媒体展示本知识点的要求,并展示桃花的模型。

  观察和思考

  对照图观察桃花的模型,观察它的花托、萼片、花瓣、雌蕊、雄蕊。

  讨论:(1)花的哪一部分将来发育成果实?

  (2)对于植物的繁衍后代来说,花的哪些结构是最重要?

  2、指导学生观察花的顺序,使学生学会科学的观察。

  3、、赛一赛:学生对照课本彩图认识花的各种结构,比赛辨认花的基本结构,并利用可拆开的桃花模型重点认识雄蕊和雌蕊的结构。

  4、讨论:四人一组,各抒己见,集思广益,共同讨论、归纳总结提出的两个问题。

  说明:这两个问题在学习了花的结构之后,学生不一定能完全正确回答。此时我并没有急于让学生掌握正确答案,而是对学生的答案不置可否,让学生带着问题继续学习,在学完后面两个知识点后,再次讨论这两个问题。这个时候,学生基本能回答出正确答案:1、子房发育成果实。2、对于繁衍后代来说,花的雄蕊和雌蕊都重要。我再引导学生分析“为什么雄蕊和雌蕊都重要?在植物繁衍后代的过程中,它们分别起什么作用?”这样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传粉和受精的知识。

  5、小结:通过观察可以看出,一朵花是由花托、萼片、花瓣、雌蕊、雄蕊等组成,雌蕊、雄蕊是一朵花中最重要部分。

  Ⅱ.从花到果实要经历哪些过程?

  说明:通过标题让学生思考,花到果实必经的途径——传粉和受精

  1、多媒体展示雌蕊的放大结构,并出示阅读提纲。

  2、讨论交流阅读结果,在总结传粉方式时,用多媒体展示玉米用风传粉(即风媒花)和桃花用昆虫传粉(虫媒花),使学生对自然界中花的传粉方式有了较为深入地了解。

  3、受精过程十分抽象,用多媒体动画展示精子和卵细胞结合的过程,使学生对受精的过程更易理解。

  4、小结:花粉落到柱头上以后,在柱头黏液的刺激下开始萌发,长出花粉管、花粉管穿出花柱,进入子房,一直到达胚珠,花粉管中的.精子随着花粉管的伸长而向下移动,最终进入胚珠内部。胚珠里面有卵细胞,与精子结合形成受精卵。

  Ⅲ.果实和种子是由什么发育而来的?

  1、多媒体展示花到果实的过程。

  2、讨论后总结果实和种子的由来。

  3、拿出自备材料,区分哪些是果实,哪些是种子。

  3、小结:受精完成后,花瓣、雄蕊柱头花柱凋落、子房发育成果实。

  其中子房壁发育成果皮,胚珠发育成种子,胚珠里面的受精卵发育成胚

  Ⅳ.分析推理:

  我们吃的玉米,常会看到玉米穗缺粒现象,向日葵子粒也会出现空瘪的现象,这是什么原因?怎样预防?

  说明:不仅可以引出人工辅助授粉,而且让学生有一种熟悉感,让他们以更多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来。

  讨论并总结:玉米穗缺粒现象,向日葵子粒也会出现空瘪的现象,主要是传粉不足造成的,为了弥补自然状态下传粉的不足,人们常给植物进行人工辅助授粉。

  第三个环节:课堂小结。

  根据学生的特点,以学生的归纳为主,老师主要进行学习方法的总结,并鼓励学生大胆的提出问题,为下一节的学习作好铺垫。

  第四个环节:检测反馈

  Ⅰ.判断

  1、花冠是花最明显的部分,也是花最主要的部分。( )

  2、只要有雌蕊就能结出果实和种子,因为雌蕊是花的主要部分。( )

  3、一般情况下,一枚雌蕊的子房中只有一个胚珠。( )

  4、受精完成后,除雌蕊以外,花的其它部分全部凋落。( )

  说明:让学生区分明确易错、易混淆点。

  Ⅱ.拓展和延伸:

  1、一朵豆角花里有6个胚珠,若6个胚珠都能发育成六个种子,至少需要花粉( )

  A、1个 B、6个 C、3个 D、12个

  2、有一个描述花生的谜语:”麻屋子、红帐子,里面住着个白胖子。”麻屋子、红帐子、白胖子分别指的是( )

  A、外果皮、内果皮和果实 B、外层种皮、内层种 皮、种子

  C、果皮、种皮和胚 D、果皮、种皮、种子

  3、如果在开花前,把桃花甲去掉雌蕊,把桃花乙去掉雄蕊,都用塑料袋分别罩起来,扎好袋口。其结果是( )

  A、甲不结实,乙结实 B、甲能结实,乙不结实

  C、甲、乙都结实 D、甲、乙都不能结实

  七、课后反思:

  本课的理论知识较多,也较枯燥,怎样才能使学生不觉得“闷”?我认为设计多种教学活动形式,运用多种媒体非常重要。在讲解“传粉和受精”时,请“小老师”上台讲解,使学生有新鲜感;在讲解“果实和种子的形成”时,让学生观看视频,使学生看到平时看不到的生命现象。活动多样化,能不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习兴趣,他们就不会感到枯燥乏味。而在此过程中,也要注意书本的充分运用,媒体不能滥用,学生能够通过阅读课本自学的,就给时间他们阅读自学,在书中寻找答案。

  新课标还注重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本课教学过程中也要不断渗透这方面的教育,培养学生爱护花的情感、珍爱生命的态度。如上课伊始给学生欣赏美丽的鲜花照片,再听着美妙的音乐,欣赏花开的过程,学生不仅注意力马上被吸引,情感也得到熏陶;在看“果实的形成”视频时,有一段话教育学生“在品尝美味的果时,别忘了说声感谢你,花朵”;在上课结束时,让学生齐声朗读“当我们欣赏着美丽的花,品尝着香甜的果时,别忘了平时要注意爱护身边的一草一木“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

生物说课稿9

  一、说教材

  《基因的分离定律》是苏教版高中第3章第1节的内容。本章教学内容主要包含基因分离定律、孟德尔遗传实验的科学方法和基因的分离定律的应用这3部分内容,共分为2课时进行教学,此次说课主要围绕第1课时展开。学生在此之前已经掌握了减数分裂的相关内容,这位学习本节课做好了铺垫,同时学习本节课也为后续进一步学习自由组合定律和掌握人类遗传病的相关计算问题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本节课在整个必修2教材中起到了呈前启后的纽带作用。

  二、说学情

  其实学生在初中阶段就已经初步了解孟德尔的豌豆实验,这也为本节课的顺利展开奠定了一定的知识基础。但是毕竟两个知识经验之间距离太长,此外关于如何用遗传图解的形式来分析杂交实验,对于初次接触的学生来说,还是十分困难,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会多采用直观展示法、讲解法、小组讨论等方法来进行教学。

  三、说教学目标

  1.举例说明基因与性状的关系;阐明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及性状分离的概念,解释性状分离的现象;说出基因分离定律的主要内容。

  2.通过对孟德尔实验的'学习,提高探究能力及运用遗传图解对实验现象进行解释和推理的能力。

  3.通过对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的学习,认同敢于质疑、勤于实践以及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四、说教学重难点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我把本节课的重点设为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及性状分离的概念和对性状分离现象的解释。把分离定律设为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五、说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

  首先是第一个环节,导入新课:我会采用复习的方法进行导入。提问学生“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揭示了什么现象?接着介绍,最先揭示遗传相关规律的科学家是孟德尔,然后顺利引出本节课需要学习的主要内容为孟德尔两大定律的之一基因的分离定律。

  由俗语导入,并简介科学家的小故事,增加了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同时也有利于后续教学的顺利展开。

  2.新课教学

  在新课讲授部分,主要分为4小部分进行教学,分别是:性状分离概念、1对相对性状杂交实验的解释、测交实验和分离定律的主要内容。

  在开始学习之前,我会简述孟德尔实验的过程,并提问,子一代只表现出亲本的性状,是否控制另一性状的基因发生了丢失?以此加深学生对于该实验的思考。接着结合着实验中的现象讲解表现型、显性性状、隐性性状和性状分离的概念。然后我会将孟德尔统计的7对相对性状杂交实验的结果展示在多媒体上,并组织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计算显隐性性状数目比,随后师生共同发现,对于1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子2代显隐性性状之比为3∶1,并追问学生,这是否是偶然现象?以此顺利的过渡到下一个知识点的学习。

  对于1对相对性状杂交实验的解释,由于过于抽象,并且学生缺乏相关的知识储备,我主要采用直观教学法,结合着板书,帮助学生进行梳理与讲解,使学生初步学会如何用遗传图解对其进行解释,并在此基础上讲清显性基因、隐性基因、等位基因及基因型的概念。这样设计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变得具体性,有助于学生在头脑中对于此部分知识形成初步感知,符合学生的认知基础。

  但是上述对于实验现象的解释,只是一种假设,孟德尔是如何进一步证实自己的假设是正确的呢?通过这样的提问顺利进入到第三部分知识的学习。由于前边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运用遗传图解的方法,在对测交实验的教学过程中,首先组织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自己结合教材进行推算,在学生充分讨论结束之后,提问学生上黑板进行讲解,并集体纠错与改正。像这样,将课堂充分的还给学生,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通过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模式,帮助全体学生刚好的学习。

  最后在证实了孟德尔的假设之后,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自己组织语言概括分离定律的主要内容,并提问,教师做好补充,从而最终共同得出分离定律的内容即:成对的等位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当细胞进行减数分裂时,等位基因会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到两个配子中,独立的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3.巩固提升

  在巩固提升环节,我会继续追问学生:基因型和表现型具有什么关系?预设学生在充分思考后,结合一些生活实例能够说出基因型很大程度上决定表现型,但是在个体发育的过程中,表现型有时还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最终帮助学生理解表现型和环境之间的辩证关系。

  4.课堂小结

  在小结环节,我会通过教师进一步归纳总结,强调出本节课的核心要点。

  5.布置作业

  作业布置环节,我组织学生课下进一步思考基因的分离定律的应用,便于展开后续授课,减轻学生学习的负担。

  六、说板书设计

  最后说一下我的板书设计,我在板书上主要呈现了关于1对相对性状杂交实验的解释和测交实验的遗传图谱,这样设计,重点突出,更便于学生理解。

生物说课稿10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遗传是生物的基本特征之一。是生命延续过程中的普遍存在的现象。没有遗传就没有相对稳定的生物界。有关遗传的知识对人们的生产和生活都有重要的意义。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不乏对遗传现象的感性认识,但也常常遇到一些困惑。

  “生物的遗传”这部分内容抽象,相关的概念很多。学生在前期的学习中仅仅停留在对概念的回忆和再认,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差。这节复习课,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回顾与提炼,把抽象的、分散的知识重新梳理、组合,理顺各部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和规律,自主建构知识网络,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使知识变多为少,化繁为简,便于理解记忆,以达到灵活运用知识的目的。

  2、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举例说出生物的性状是由基因控制的。说出基因与性状之间的关系。尝试区分相对性状。

  (2)描述染色体、DNA和基因之间的关系,描述生殖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说出基因经生殖细胞在亲子代间的传递。

  (3)说明人的性别差异是由性染色体决定的,解释生男生女的道理,理解生男生女机会均等的原因。

  (4)学会分析色盲病的遗传方式。举例说出人类主要的遗传病。

  (5)知道近亲结婚的危害和遗传病的预防。

  能力目标:

  通过指导学生做题的方法,培养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举一反三,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尝试运用遗传学知识解释一些遗传现象,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2)激发学生深层次的对生命的思考和对生命的珍爱。

  (3)科学看待生男生女问题。

  3、教学重点:

  性状的概念,染色体、DNA和基因之间的关系,基因的传递过程,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解释人的性别决定

  4、教学难点:

  染色体、DNA和基因之间的关系,基因的传递过程,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

  二、说教法:

  1、启发引导法:通过问题的设计,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在加之教师的适时的引导,完成对所学知识的再现、总结与归纳,提高复习的实效性。

  2、多媒体教学法:以多媒体课件的使用,强化所学的知识,

  三、说学法:

  “看一遍不如讲一遍,讲一遍不如做一遍”。让学生亲身经历梳理、自主建构知识网络,给予他们充分展示自己个性、独立思考的空间,使他们人人参与学习过程,情感、态度、学习能力才能得到培养和发展。在学生自主梳理知识的基础上让学生“说”所学的内容,“说”学习方法、“说”思维过程。并进行有针对性地练习。

  四、说教学过程:

  (一)展示学习目标

  (二)性状和相对性状

  展示问题:

  1、什么是遗传?请举例说明。

  2、什么是性状?请举例说明。

  3、什么是相对性状?请举例说明。学生思考回答。

  (三)染色体、DNA和基因三者之间的关系:

  1、让学生们阅读教材相关内容,总结三者之间的关系。展示问题,让学生解决。

  2、出示问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明确:在体细胞中,染色体是怎样存在的?染色体上的基因又是怎样存在的呢?那么,在形成生殖细胞时,染色体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在生殖细胞中,染色体是怎样存在的?上面的基因呢?人的体细胞中染色体的数目是多少?生殖细胞染色体的数目是多少?

  3、展示几种生物的.染色体数目以及染色体数目的变化图示,进一步强化学生的认识。

  (四)基因与性状:

  1、出示问题,使学生明确:基因与性状的关系,基因在体细胞及生殖细胞中的存在方式,显性基因与隐性基因,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

  2、展示基因成对存在的图示,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图解。用直观形象的方式解决疑难问题。

  (五)人的性别决定:

  1、展示整理的男女染色体排序图,提出问题:这是体细胞还是生殖细胞?依据?哪副图是男性的?你根据哪对染色体判断的?

  2、出示问题,让学生明确:人的性别是由什么决定的?男性性染色体组成是?女性性染色体组成是?在男、女体细胞中,除了这对性染色体外,还有22对常染色体。在人的体细胞中,性染色体的数目是多少?就性染色体而言,父亲产生的精子有几种类型?分别是含____染色体的精子和含____染色体的精子?母亲产生的卵细胞有_____种类型,是含_____染色体的。生男生女的机会均等。

  3、展示生男生女的机会均等的图示,强化学生的认识。

  (六)遗传病:

  通过填一填的方式,复习遗传病的病因、常见的遗传病、危害以及预防的措施,还有色盲病的基本知识。

  (七)典例解析:

  展示典型例题,引导学生分析。学生间主动思考,相互交流,掌握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通过习题分析,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八)课堂演练:

  通过相关的练习,进一步强化所复习的遗传知识,促使学生积极思维,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学以致用,同时,也能够在练习的过程中发现自身的缺陷与不足,以便在课后进行及时的补救。此外,还能够提高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希望同学们能够认真阅读最新初二生物说课稿生物的遗传,努力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

生物说课稿11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七年级生物第一册第二章第一节《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中的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阐述我对本节课的理解和设计思路,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评价与反思。

  一、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包括三个方面:一、教材的地位作用;二、教学目标;三、重点难点

  (一)教材的地位、作用和前后知识的联系

  本节安排了全书的第一个探究实验,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探究实验也是生物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法。在教学中不仅让学生体会到探究的一般过程,更要引导学生理解控制实验变量和设置对照实验的思想及重要性。教材中这部分的内容与前后知识联系紧密,渗透了“科学探究”,“环境因素”,“实验设计”等主题。通过学习本节内容,使学生认识到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之间密不可分,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严谨的求知态度。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举例说出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

  (2)举例说出生物之间有密切的联系。

  能力目标:体验探究的一般过程,学习控制变量和设计对照试验。

  情感目标:形成爱护实验动物的情感,能够认真观察和记录,并与小组其他同学合作和交流。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1)说出影响生物生存的非生物因素。

  (2)体验探究的一般过程,学习控制实验变量和设计对照试验。

  依据:非生物因素为进一步学习生态系统做好铺垫,掌握探究的一般过程,为以后的探究活动打下基础.因而,将此定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突破:学生自学课本后分小组做探究实验,教师通过实验中存在的问题,引导学生分析讨论,结合实际强化重点知识。

  难点:

  体验探究的一般过程,形成良好的实验习惯,能够认真观察和记录,并能与小组其他同学合作交流。

  依据:学生初次接触探究实验,要完整的完成一次探究活动,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可能会遇到很多问题,需要教师适当的引导启发,所以将此定为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突破:通过分组实验,强化学生对探究过程的理解和记忆,促进学生形成合作意识。

  二、学情分析:

  关于生物与生物的关系,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能说出几点来,但这些认识是有限的`,所以需要进一步学习。

  关于非生物因素,学生已经在上一节有所了解,所以教师应把重点放在引导学生理解探究的一般过程及实验设计上,考虑到初一学生的认知水平,在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时,只对单一因素进行研究。

  三、教学方法:

  (一)教法分析:主体采用先学后教模式,模式主要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揭示学习目标,目的是使学生在上课开始就明确学习目标和学习方向。促进学生在以后的各个环节里主动地围绕目标探索、追求。第二阶段,指导学生自学,让学生带着明确的任务,掌握恰当的自学方法,从而使自学更有效,充分体现学生为主题的思想。第三阶段,结果检测,最大限度地暴露学生自学后存在的疑难问题,找出那些真正需要教师引导、点拨的问题,重点强调,以提高教学效率。整个课堂以“先学后教”为总体模式,但由于学生是初次接触探究活动,所以重点难点处还需要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探究实验来突破。

  (二)学法:自主学习法、探究法。

  四、教学程序设计:

  (一)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1、根据教学内容制作课件。

  2、鼠妇10只,湿土、解剖盘、纸板、玻璃板(八份)。

  学生准备:

  课前在学校或家里的花盆、砖块下寻找并观察鼠妇。

  (二)课堂教学过程设计:

  (1)模式图

  教学过程包括4个环节,第一个环节教师正确揭示学习目标,给出整个课程中学生自学的依据。第二环节学生自学课本内容、教师点拨学生自学课本,掌握学习目标一、二所要求的相关内容。第三环节教师引导学生学习非生物因素,让学生以小组形式完成一次探究实验,掌握探究的一般过程,理解控制变量及设计对照试验的思想。第四个环节小结(当堂练习)教师总结本节所学内容,指导学生完成练习册相关题目,对学生做错的题目进行分析,个别学生应给以课后指导。

  (2)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1、引入新课

  (1)用多媒体展示一张离开水的鱼的图片引出提问:

  ①鱼离开水后会怎么样?

  ②影响鱼生活的环境因素有哪些?

  教师通过点评学生回答,引出本节课的标题??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2)用多媒体展示学习目标一: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二、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给出自学指导.学生自学课本

  学生回答:

  鱼离开水会死亡。

  影响与生活的因素有:空气,水,营养物质,其他鱼,人

  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出发,善于思考,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成为课堂上的主人翁。符合新课标的要求。

  2、、(1)教师通过以下两个

  问题检测学生自学的结果。

  ①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的分类?

  ②“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三者之间的关系?生物之间的关系主要可分哪几类?对于学生回答,对的部分给予肯定,错的部分强调更正。

  (1)教师通过几幅图片检测学生对生物之间关系的掌握程度,加深理解。

  学生根据自学指

  导学习相应内容

  学生回答:①有

  阳光、温度、水、

  空气等非生物因

  素和生物因素。

  ②影响某种生物

  生活的其他生物生物之间有竞争、捕食、合作等关系

  增强学生的自学能力,充分体现学生为主体的思想。

  完成学习目标一、二之后,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目标三: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3、探究(非生物因素的影响)

  用牛顿用发现苹果总是往下落的现象而最终发现了地心引力的故事引出探究活动一般是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开始的。

  (1)教师进一步引导:课前捉过鼠妇你细心观察过鼠妇的生活环境吗?鼠妇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针对鼠妇的生活环境提出问题。

  (2)提出问题后,应根据学生的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作出假设,经多次筛选确定为:光会影响鼠妇的生活

  (3)制定及实施计划:学生分八个小组进行实验的设计与探究。在实验设计中,控制变量和设置对照实验是必须处理好的两个关键问题,教师引导各小组制定实验方案后,学生根据探究实验报告册上的要求,完成实验,记录结果。

  (4)得出结论:各组交流实验数据、分析小组和全班的数据,讨论全班实验数据是否支持假设。

  (5)表达与交流:学生总结和反思探究过程,教师应鼓励学生正确表达其探究结果,并与其他同学交流。

  学生理解本实验中除光照不同外,其他因素(湿度、温度等)应保持一致且为最状态。

  由于课前已经安排学生翻动花盆或砖块寻找妇,所以可以提问学生鼠妇适合生活在什么环境中(以活跃课堂气氛)。

  让学生懂得实验时控制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的重要性;整个过程学生要充分参与,体现出新课改学生为主体的理念。

  4、(1)教师小结:

  ①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

  ②探究的一般过程

  (2)学生做练习册相关、习题,教师巡视并给予指导

  5、课后练习

  参照光对鼠妇生活影响的探究过程,独立完成一个类似的探究(如土壤湿度,温度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

  6、下课后和学生一起将实验鼠妇放生。

  学生积极回顾本

  节所学内容,认

  真完成练习册上

  的有关习题

  目的:回顾本节知识点,加深记忆,让学生学以致用!

  培养学生爱护实

  验动物的情感

  五、巩固练习:

  1.山顶、山腰、山脚生长的植物不同,造成这种差异的环境因素是()

  A营养B温度C土壤D水分

  2.探究的一般过程开始于()

  A发现问题、提出问题B做出假设

  B制定和实施计划D表达和交流

  3.在设计探究实验时,下列不能作为一组对照实验的是()

  A有光、无光B有光、无水C干燥、湿润D有空气、无空气

  4.猫头鹰和田鼠的关系属于()

  A捕食关系B寄生关系C合作关系D竞争关系

  六、评价及反思

  对于初次接触探究过程的学生来说,引起学习的兴趣至关重要,而且要让他们明白探究的一般过程是从发现问题开始的。在授课时特地借助牛顿的例子,使学生更容易明白,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所以课堂气氛较好,学生积极性很高.

  注意点:

  在课堂上虽然重点强调了设置对照试验的思想,由于学生的理解力和掌握程度有所差别,从课后练习可知,有少部分学生这方面知识还不能灵活用运,当变量改变时,不能迅速正确的做出调整,在课后应对其单个辅导,使其能真正掌握并灵活利用

生物说课稿12

  说教材

  《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是人教版必修一第四章第三节的内容,本节着重介绍细胞膜控制物质进出这一重要功能,包括小分子或离子进出细胞膜的方式和大分子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这部分内容和前面所学的“分泌蛋白的合成和运输”有关联的地方,同时又是对生物膜具有流动性的一个很好的佐证。对学生理解细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统有着重要的意义。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a、举例说明物质跨膜运输方式的类型及特点。

  b、说出被动运输与主动运输方式的异同点。

  c、阐述主动运输对细胞生活的意义。

  d、正确解读坐标数据图表

  (2)过程与方法:

  a、运用类比和对比的方法进行学习,抓住关键,掌握本质。

  b、运用表格的方式进行总结,简洁明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本节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价值方面不太明显,主要强调积极思考,主动自觉。

  2教学重点:

  (1)物质进出细胞膜的方式

  (2)图表数据的解读

  3 教学难点:

  (1)主动运输

  (2)图表数据的解读

  二说学生

  本节的授课对象是高一的学生:

  1)他们已经具备了细胞膜的结构、水分跨膜运输实例的基础,掌握了蛋白质多样性的知识,为新知识的学习奠定了认知基础。

  2)他们还具备了一定的认知能力,思维的.目的性、连续性和逻辑性也已初步建立,能独立思考,对生活现象提出疑问、并通过多种途径找出解决 4

  的办法。

  3)同时他们具备了群体讨论、并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和理论依据的能力。对事物的探究有激情,但往往对探究的目的性及过程,结论的形成缺乏理性的思考,需要结合教师的引导。

  三说教法和学法

  根据上述对教材和学生情况的分析,本节采用以下的教法和学法突破教学重难点:

  教法:

  1)自学辅导法:本小节内容属于原理性的内容,但不难掌握,所以我采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方式,即先引导学生自学并总结对比三种跨膜运输的方式之间的异同点,然后稍做点拨,最后精选一些习题让学生当堂训练!

  2)直观教学法: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展示物质穿过细胞膜的动画,使物质进入细胞的过程更直观。

  学法:

  3)比较学习法:主动运输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要掌握好这点,必须运用对比的方式进行学习,通过观察讨论的方式自己找出被动运输和主动运输的主要区别来掌握该难点。

  四课时安排: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图:

  展示现象→提出问题→解释原理→总结概念。

生物说课稿13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我是生物号的,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细胞的增殖》,本课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1第6章第1节的内容。教材的安排是这样的:首先通过“问题探讨”和图片展示,推测象与鼠相应器官和组织的细胞大小差异,接着提出问题:生物体的长大,是靠细胞数量的增多还是靠细胞体积的增大?本节知识与前面所学知识如“呼吸作用或者是光和作用”,都离不开细胞的参与,但是这些过程不是单个细胞能完成的,这就和本节课细胞的增殖密切相关,同时也为今后学习“细胞的分化和衰老”等奠定基础。

  针对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我确立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性目标:

  ①掌握细胞生长和增殖的周期性;

  ②理解并掌握细胞的有丝分裂和无丝分裂。

  2、能力性目标:

  ①通过模拟探究实验,使学生理解细胞表面积和体积的关系,探讨细胞不能无限长大的原因;

  ②通过显微镜观察细胞的`有丝分裂,学会利用仪器进行科学实验;

  3、情感性目标:

  ①认同细胞增殖和生长的周期性;

  ②感受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过程的思维和方法,从而激发学生对科学研究的热情和对生命科学的热爱,培养锲而不舍追求真理的研究态度。

  本着高中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把细胞的有丝分裂确定为教学重点,把观察洋葱根尖细胞的有丝分裂并绘图确定为教学难点:

  为了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学生自己的学习来掌握知识,做到导中学、学中学、导与学有机结合,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教学效率。同时,教师还应该让学生通过阅读、思考、观察、讨论相结合的方法展开学习活动,指导学生学会阅读课本,学会正确读图、析图,指导学生运用对比法、联系实际法等加以理解、巩固,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和认识过程统一为一个整体。

  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具体教学过程我准备按以下几个环节展开:

  1、导入新课:首先向学生展示几张图片如大象和老鼠,细菌和鸵鸟蛋等,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联系初中所学的知识进行讨论,看学生是否能够说出他们的区别,是否能说出他们共同的结构等等,从而导入新课,使学生明确本节课的主要内容为:细胞的增殖及有丝分裂过程。

  2、开展新课:首先让学生通过实验来观察细胞,指导学生分组合作,让各个小组选择自己的实验材料,自主进行实验探究,在整个过程中,教师要及时发现并引导学生解决实际操作中不断生成的新问题。

  3、相互讨论: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的步骤和要点是什么?试归纳所观察到的细胞在结构上的共同点,并描述它们之间的差异,分析产生差异的可能的原因。向学生展示大肠杆菌的电镜照片和结构模式图,让它们讨论为什么细胞不能无限长大?细胞通过什么方式增殖?

  4、引导学生阅读课文,让学生在做完实验的基础上,教师层层设疑,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使学生边看图解边阅读课文,掌握细胞不能无限长大的原因。然后设问:什么事有丝分裂?它有什么特点?使使学生通过“讨论”并结合课文获得“有丝分裂”的概念。接着引导学生分析资料并结合课文,理解有丝分裂的过程。

  5、板书设计:好的板书就像一份微型教案,此板书力求全面而简明地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清晰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理清文章脉络。

  6、布置作业:教材115页中的练习3,4,5题,并阅读实验中的《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一文。我相信在整堂课的教学中,学生在理解和掌握教材内容的同时,培养了其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对知识的迁移能力,较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生物说课稿14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生物进化的证据——化石》,我将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我的说课。

  一、 教学内容分析

  课标对生物的起源和进化这章知识的要求是让学生学会描述生命起源的过程,概述生物进化的主要历程以及形成生物进化的基本观点。

  教材把本章节的内容安排在生物的多样性之后,在生物分类学知识的基础上,本章从更宏观的角度分析不同生物类群之间的关系,并进一步阐述生物进化的理论和证据,解释生命的起源和生物的进化。第一节主要介绍生命的起源,为生物的进化铺垫背景知识。第二节则提出生物进化的证据、进化的历程和进化的原因。

  具体到本节课则要着重介绍生物进化的证据是化石。所以首先介绍化石的形成过程,在清楚了化石与地质年代的关系的基础之上,再展开如何利用化石揭晓生物进化的秘密的学习和讨论。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化石是生物进化的最有力证据,并初步学会研究化石从而推测生物的进化历程,进而初步了解生物进化的'规律。

  二、 学情分析

  对于化石学生并不陌生,但大部分学生仅知道化石的存在,而对于化石的形成过程及它的重要作用知之甚少。同时,学生在上一章对生物分类的学习过程中,对生物的进化有了初步的概念,但对生物为什么会进化,生物是怎样进化等问题都还很模糊。所以,首先要给学生建立起化石与生物进化的关系,让学生确信要想研究生物的进化,必须依据化石。

  由于化石本身的知识并不难,在教材中只有简单的图片和文字的举例,学生往往体会不到化石的使用方法,甚至会忽略化石对研究生物进化的重要作用。故本节课将学生分组,组织学生动手观察一种生物的化石图片,尝试制作出该生物的进化树,这不仅能大幅提高学生的兴趣,同时也能更有效的让学生初步掌握生物的进化规律。

  根据上述的分析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态度目标,而能够通过制作生物进化树,初步归纳生物的进化规律。既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本节课的难点所在。因为在努力达到此知识目标的过程中,更是为了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推理、分工并合作等能力。

  教学流程分为六个环节,下面我分别对六个环节进行说明。

  环节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上一节课学生已经知道了科学家发现了三十多亿年前的细胞化石,所以推测出地球上的生命诞生于四十亿年前,进一步向学生抛出问题“是谁为我们揭开了几十亿年前的事实真相呢?”设疑引起兴趣,进而马上为学生播放视频《化石吟》,引起兴趣,引入新课。

  这样一来使学生对化石有一个初步了解,二来明确了化石是生物进化的证据,从而明确本课的课题。

  师生共同进入环节二:化石的形成

  在看过视频中的多种化石后,向学生提出“化石是怎样形成的?”这个问题,调动起学生的好奇心,再结合图片向学生讲解化石的形成过程。此时再向学生提问“化石与地质年代的关系是什么?”,逻辑推理能力较强的学生应该可以回答出“化石所在地层越深,年代越久远。”这个结论。

  这个环节通过生动形象的图片,带领学生回到远古时代,感受上亿年的地层变迁,从而让学生体会化石资源的珍贵,且了解化石与地质年代的关系。

  师生共同进入环节三:化石的作用

  在了解了化石的形成过程后,学生会对课题产生疑问“为什么说生物进化的证据是化石”,这也正是研究化石的原因。此时给学生播放视频《生物的进化趋势》,明确出化石是生物进化的证据。为进一步明确化石的作用,展示始祖鸟和孔子鸟的图片,指出它们与爬行动物相似的特征,从而证明鸟类是由爬行动物进化而来的,即说明通过研究化石可以证明生物的进化历程。

  让学生明确研究化石可以推断出生物的进化历程,从而激发起研究化石的热情。

  师生共同进入环节四:一种假想动物进化树的制作

  这个环节是本节课的中心环节,主要是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研究化石制作进化树的实验中来。首先要调动学生的实验热情,让学生当一次科学家,给一些动物通过化石寻找亲缘关系及进化历程。明确任务后则展示这些假想动物的化石图片,包括现存假想动物的图片和假想动物的化石图片,讲解清楚化石图片右下角的括号数字为距今n百万年的含义,例如73号化石距今20xx万年。此时可以向学生寻求方法,于是提问“我们有了这些动物化石标本,并且知道了它们出现的时间段,怎么才能找到它们之间的亲缘关系,完成家族谱系图呢?”为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可先展示范例进化树的部分内容,指导学生如何制作进化树。看过范例后,学生应该可以说出:要把同一年代的化石放在一层,并且根据分类学知识,要把结构特征相似的化石放在一起。当学生把大致思路讲明后,再并告之制作进化树的具体步骤。之后便是分配各小组的任务,并巡视指导小组实验。学生是八人一大组,每四人一小组,承担一半进化树的制作,小组内两人按年代排序,两人对比分类并黏贴,最后两小组将进化树合并完成一棵完整进化树,即从两千万年前到现在,这种假想动物的进化发育图谱。

  让学生亲自体验通过研究化石从而推测生物进化历程的方法,并在实验过程中,锻炼学生讨论、分析、推理、分工并合作的能力。同时体会科学工作者的乐趣与艰辛,认识动物的进化是不平坦的。

  师生共同进入环节五:展示进化树

  首先展示学生的进化树作品,并与科学人员制作的参考进化树进行对比,让学生发现问题,反思在制作过程中的问题。之后则让学生对进化树产生进一步的思考“在此进化树中的什么证据可表明进化是相对缓慢的?又有什么证据可表明进化是相对迅速的?”在学生通过观察进化树的特征后,可查找到相应证据。然后再进一步提问“为什么会有的进化速度快有的慢呢?为什么现存动物有的复杂,有的则相对简单?”组织小组讨论后,举例解释环境对生物进化受环境的影响。

  这样做,一方面,对比学生的制作成果,让学生体验成功的乐趣。另一方面,考察学生对进化速度的理解,并锻炼学生的观察、对比、分析的能力,同时继续培养学生交流合作的意识。并且为后面讲解达尔文的进化理论做好铺垫,让学生通过实例体会环境给生物进化带来的影响。

  最后师生共同进入环节六:本课小结

  由教师结合板书回顾本节课的重要知识点,并升华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层次。而最后的设问“究竟环境是怎样影响生物的进化的?”引出了下节课将要学习的达尔文的进化论,进一步探讨生物进化的原因。

  在本节课最后,再次肯定化石是生物进化的证据,并强调环境对生物进化的影响,为下面介绍进化理论做好铺垫。

  希望通过这节课的实验活动让学生既动手又动脑,使三维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并得以实现。

  感谢各位评委老师!请多指教!

生物说课稿15

  一、说教材

  《生物入侵者》这篇文章介绍的是关于生物通过非自然途径迁移可能对人类造成危害的知识,是一篇事理说明文。

  本文说明事理层次分明,步步深入。文章开头引出说明对象,然后具体介绍什么是生物入侵者及其危害,再分析生物入侵者增多的原因和途径,然后写生物学和生态学界对“生物入侵者”的不同态度,以及世界各国对此采取的相应的措施。首先引出话题,接着摆出现象,再探讨因果,最后讨论对策。这是按逻辑顺序进行说明的。

  本文是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4篇课文,属于自读课文。对于本文的教学,应以学生自读为主,教师指导学生自读,帮助他们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探究文章的说明技巧。教师只作必要的点拨指导。

  我结合本文课型和单元教学目标,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一)知识和能力目标:

  1、积累词语,理解运用。

  2、了解文中介绍的生态环境知识,了解生物入侵者的有关情况,学习筛选信息。

  3、多种方式读文。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整体把握文章内容,提高阅读科普文的能力。

  2、分析本文运用的说明方法,赏析文中形象化的语言和严谨的语言,体会其表达效果。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对生物入侵,增强防范意识,为建设家园、保护家园而努力。

  2、培养关注身边生活的科学意识。

  语文课要上出语文味儿。我把教学重点定在文章的说明方法和修辞手法以及它们的表达作用上。另外还有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理解在物种迁移过程中的“人为干预”,也是教学中要关注的。

  二、说学情

  学生已经有了一个多单元阅读说明文的经验,对说明文有了一定了解和知识积累。大部分学生明了说明文学习的精髓,即说明对象、说明方法和说明顺序及说明文语言科学准确的特点。如何结合本文内容,准确的.表述,灵活的应用,还需要教师课堂指导。此外,学习说明文比较枯燥乏味,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投入到本文的学习中来,适时激趣显得很重要。

  三、说教学与学法

  教学千法,朗读为本。我设计了学生大声读文,感知课文内容;默读文,梳理课文脉络;浏览文,筛选课文中的科学知识及弄清主旨;跳读文,赏析批注,品读;齐读有文字疑惑的段落,思考完善。

  我力求通过本课的教学为学生打开一扇学习科普作品的窗。“知识之窗”“科学之窗”“语言之窗”板块活动,教给学生学习科普作品的方法。

  更重要的还要教给学生学习的态度。在了解课文介绍的科学知识这一环节中,我设计了四个问题:

  1、生物入侵有哪些危害?

  2、“生物入侵者”增多的原因主要是什么?

  3、生物学界和生态学界对生物入侵者的态度有何不同?作者倾向于哪一种?你又赞同哪一种呢?

  4、生物入侵能有效避免吗?

  这四个问题由浅入深,由能从课文中直接找到答案过渡到结合文有自已的思考。学生心浮气躁,总不愿静下心来读文,给点台阶,留点思考,制点波折,不失时机地有效地引导学生细致地读文。课外“生物入侵者”的举例,旨在培养关注身边生活的科学意识和品味语言后学以致用的习惯。值得商榷的文字的品析,无外乎是引导学生勤于思考,善于发现,勇于质疑。

  四、说教学过程

  (一)图片演示,谈话引入

  水葫芦入侵历程引入课题,穿插“侵”字教学。

  (二)初读感知,梳理文脉

  1、学生大声读文。谈读后初步感受,引导积累基础知识。

  2、梳理文章脉络。

  3、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

  (三)理解课文,阐释主题

  1、出示问题,学生读文、思考、讨论问题。

  了解生态环境和生物入侵知识。

  2、明确作者写文意图。

  (四)赏析语言,适时拓展

  1、赏析语言:从说明方法、生动的语言、严谨的语言品味表达效果。

  2、你还知道哪些“生物入侵者”?

  3、你觉得文中解释生物侵者的语句严密吗?

  五、说教学预期

  我希望我的课堂轻松、民主、和谐,教学环节中“知识之窗”“科学之窗”“语言之窗”,总有调动绝大多数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的“窗口”。《生物入侵者》的教学,可以没有议论文的犀利,却也有严谨;可以没有抒情散文的激情,却也有独特的体验。周五下午第三节课学生归心似箭,有些躁动不安,我在这节课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还不够,本可上得更流畅一些。学生在结合课文谈如何避免生物入侵、赏析“逃出藩篱,啸聚山林”时,有精彩的发言,是课堂的亮点。遗憾的是课堂后一段时间把握不够好,从严谨的角度来评判文中第一段解释生物入侵者的语句,本期待着学生有更好的表现,可惜这一环节没能有效完成

【生物说课稿】相关文章:

生物说课稿01-04

生物的特征说课稿07-08

单细胞生物说课稿01-09

生物说课稿15篇01-13

生物说课稿(15篇)01-13

生物圈说课稿01-08

生物说课稿四篇02-28

生物说课稿3篇04-24

【精选】生物说课稿3篇03-30

精选生物说课稿5篇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