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航海家的发现》教学设计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往往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那么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航海家的发现》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航海家的发现》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能通过查阅、整理资料,了解地球的形状及人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能通过对身边自然事物的观察提出问题,并能依据事实解释假设。
2、了解人类为科学认识地球所做的努力,相信科学是不断发展的;愿意合作交流。
3、知道地球的形状、大小,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认识的历史。
教学重点:
了解人们对地球的认识过程;麦哲伦的环球航海的经过。
教学难点:
能通过对身边自然事物的观察提出问题,并能依据事实解释假设。
教学准备:
搜集有关地球形状的视频、图片等资料,地球仪、伞、小纸船、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猜谜导入新课
猜谜语:上一半,下一半,中间有线看不见,
两头寒,中间热,一天一夜转一圈。
学生揭示谜底(地球)。
二、认识地球
1、(课件出示地球图片)这就是我们居住的家园——地球,课前同学们都收集了地球的资料,请你谈谈对地球的认识?
2、学生交流汇报。
3、师:同学们收集的资料很全面,老师也想介绍一些信息给大家。(出示补充的资料卡,学生齐读。)
资料卡:地球是一个很大的球体,半径约为6400千米。用带子围着地球赤道绕一圈,这条带子要有4万千米长。若乘坐每小时飞行800千米的飞机环绕地球一圈,要连续飞行50个小时。
三、古人是怎样认识地球的
1、疑问
同学们,地球大不大?(大)。可是在古代,科技很不发达,人们站在大地上,容易产生这样的问题:大地究竟是什么形状的?古人由于条件限制,只能凭着肉眼观察这个大地。同学们,如果你处在科技不发达的古代,看到这些情景时(出示沙漠、草原和大海图片),你认为大地是什么形状的?
学生讨论交流:大地的边缘可能是圆的、方的、多边形的,但都是平的。
古人的想法和同学们想的一样,他们也认为地球是平的。
2、古人猜想
谈话: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有人提出质疑:如果大地是一个平面,大地靠什么依托?日月星辰又落向何处?随后出现了多种猜测。请同学们查看资料,找一找,都有什么说法?
师生共同交流课前准备的资料:我国古代的“天圆地方说”、“浑天说”,古印度人的说法(出示课件图片)
可是,这种想象毕竟是没有根据的,于是有人又做出了猜测——大地可能是球形的。
四、人们是怎样认识地球是球体的
谈话:大家都看到大地是平的,突然有人说它是球形的,你觉得大家会对提出这种观点的人怎么样?(就会提出质疑),那么被问住了,那该怎么办呢?(寻找证据)哪些证据能证明地球是球形的.呢?
证据一:设计对比实验模拟探究船入港时先见到桅杆,再见到船体。
设计实验方案——对比实验模拟——填写实验记录——汇报交流。
其它小组有不同意见吗?
面对这种现象,你还会怀疑吗?这些证据够了吗?
证据二:出示月食照片,月食时月亮被遮住部分的边缘是圆形的。
面对这种现象,你还会怀疑吗?这些证据够了吗?
这些都是靠一些现象来论证地球是球形的,有谁亲身证实了这一点吗?
证据三:视频播放麦哲伦的环球旅行;
麦哲伦以他的生命证实了大地是球形的。这真是个伟大的发现,是当之无愧的航海家的发现。(出示课题)
让我们一起来做小航海家,重温麦哲伦船长伟大的环球之旅吧。(学生体验)
师述:麦哲伦没走回头路,一直向西,最后到达西班牙,这的确证明了地球是一个球体。
五、人类的结论
谈话:人们经过反复的探究终于得出了结论,地球是一个球体,但是人们又产生了新的梦想,想亲眼看看地球的样子,怎样才能做到呢?(走出地球,进入太空)现代科技的发展让人们看到了地球的样子。我们来看看人造卫星在太空拍到的地球是什么样子。(播放视频)
六、课堂小结
这节课,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回顾了人们探究地球形状的艰苦历程,人们先是提出问题、做出猜想,然后寻找证据,最后得出了地球确实是一个球体的结论。同学们,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会不会出现新的变化呢?随着航天技术和测量技术的不断发展,一切皆有可能。
《航海家的发现》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通过查阅资料,使学生了解地球的形状及人们对地球的认识过程
教学重点:了解人们对地球的认识过程;麦哲伦的环球航海的经过
教学准备:搜集有关地球及人们对地球的认识过程方面的资料;古人对地球的形状、大小的猜想,“盖天说”、“浑天说”、麦哲伦等资料。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导入新课
我们居住的地球到底是怎样的?(圆的)那你能看见吗?(不能)你想知道有关地球的知识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地球。板书课题:航海家的发现。
二、猜想假设
1、学生讨论,交流对地球的认识:地球是圆的,你是怎样知道的?学生分组交流搜集到的资料。
师出示人造卫星拍摄的`地球照片,学生观察地球的形状,表面画面,猜想地球的表面及整体状况,认识地球的形状。
2、师提出问题:地球是圆的?圆的怎样?
学生根据自己的资料讨论回答:地球平均赤道半径6371千米,极半径6356.76千米,说明地球不是正圆体,应是椭圆体。
3、师:古人是怎样认识地球的?
学生根据资料交流。
古代中国人认为:“天圆地方”.他们认为,天是圆的,像一把张开的大伞盖在地上,地是方形的,像一个棋盘,日月星辰像爬虫一样过往天空。
师:这就是最早的“盖天说”。板书:“盖天说”。
师:出示课件让学生观察、思考。
师:古代印度是怎样认识地球的?
学生根据已有资料讨论,古印度人认为,世界是由几只巨象的背撑着,世界的中央是高山。巨象站在一只大乌龟的背上。
师:出示课件,学生看图,观察想象。
师:你觉得古人的猜想怎样?他们为什么会这样去猜想?
学生讨论,认识古人的猜想。
4、师:古人仅凭视觉去观察,只看见头顶的天,脚踏的地,那么历史上人们怎样证实地球是球体的?
学生根据资料,航海家的发现:麦哲伦的环球航海证明地球是个球体。
师出示课件(麦哲伦环球航海示意图),让学生说说麦哲伦航海路线,谈一谈麦哲伦航海的故事。
师:麦哲伦从西班牙往西航行,最后到达了原地,如果他往东航行,结果是怎样?这说明了什么道理?
三、实施探究
师:地球到底是怎样的?你有什么认识?
学生根据已有的资料,加上自己的猜想,探究地球的形状,分组讨论,谈谈自己的看法。
请几位同学总结对地球的认识:地球是个很大的球体……
(师可适当进行补充)
让学生画出地球的形状,展示给大家看,交流对地球的认识。
四、拓展创新
收集人类探索地球历程的资料,想想生活中有哪些事实证明地球是球体的,说说给大家听。
【《航海家的发现》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航海家的发现说课稿12-21
《有趣的发现》教学设计09-24
《有趣的发现》教学设计06-27
《童年的发现》教学设计12-15
《童年的发现》教学设计06-22
童年的发现教学设计05-20
童年的发现教学设计11-15
童年的发现教学设计09-22
关于童年的发现教学设计02-05
《童年的发现》教学设计15篇0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