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辽、西夏与北宋并立》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老师,总归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优秀的教学设计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辽、西夏与北宋并立》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辽、西夏与北宋并立》教学设计1
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坚持《历史课程标准》(20xx年版)中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采取教师讲授和问题探究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创设历史情境,激发学生兴趣,深化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自主探究精神。
教学背景分析
(一)初中历史课程标准关于本课内容的规定
《历史课程标准》(20xx年版)关于本课内容规定如下:“知道北宋的建立,了解宋朝重文轻武的特点。知道辽、西夏与北宋的对峙局面。”
课标中对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规定如下:“认识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我国各族人民密切交往、相互依存、休戚与共,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
(二)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讲述的是契丹族建立的辽、汉族建立的'北宋、党项族建立的西夏三个政权并立的一段历史。北宋的建立,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与此同时,周边民族的相继崛起又在更大范围内形成了民族政权并立的格局。宋朝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利弊兼得。北宋在与辽、西夏的战和过程中促进了汉族与少数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
根据以上分析,辽、西夏与北宋并立,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交融是本课重点。
(三)学生情况分析
人大附中的学生,求知欲强,知识面广,具有较强的问题探究能力,且通过初一上学期的学习,初步掌握了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本课知识点较多且错综复杂,对于宋辽、宋夏之间的关系,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的交融,学生还不能深刻理解,需要在教学中加以引导。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知道辽、西夏、北宋三个并立的政权,认识他们之间的关系。
(2)了解契丹族、党项族与汉族之间的交融。
(3)通过对相关问题的探讨,学生提高透过历史现象发现、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教师通过文字、图片等资料创设探究情景,学生认真思考、积极讨论,归纳并表达观点,提高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逐步养成论从史出的思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交融是双向的,他们互相学习,互相促进,共同创造了中华民族的历史。
(四)教学重、难点分析
1、重点:知道辽、西夏、北宋三个并立的政权;正确认识民族交融。
合理运用史料,注意分配时间,突出重点内容。
2、难点:北宋与辽、北宋与西夏之间的关系及原因。
补充图片与文字史料,鼓励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突破难点。
(五)教学资源与教学方法
1、教学资源:多媒体课件。
2、教学方法:讲述法、史料研读法、探究学习法。
教学流程示意(板书设计)
一、宋辽和战
1、辽的建立与疆域扩展;
2、北宋的建立与统一战争;
3、宋辽的战与和。
二、宋夏和战
1、西夏的建立;
2、宋夏的战与和。
三、碰撞中的交融
1、农耕文明对少数民族的影响;
2、少数民族对中原的影响。
教学设计思路:
战 战
辽(契丹族)——————北宋(汉族)——————西夏(党项族)
和 和
交 融
《辽、西夏与北宋并立》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知道辽、宋、西夏是三个并立的政权,了解耶律阿保机、赵匡胤和元昊三位杰出政治家的主要功绩;分析宋辽、宋夏战争的性质以及两次和议的影响,提高客观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通过对辽、西夏与宋的战和关系的史实了解和归纳分析,认识到和平与融合是民族关系的主流;通过对契丹族、党项族的发展和变迁及其与汉族的密切交往,认识少数民族对奠定祖国的辽阔疆域、开发边疆地区、促进社会的进步作出的巨大贡献;通过学习辽、西夏与宋的战和关系,探索不同文明之间冲撞与交融的历史规律,认识到中华民族巨大的凝聚力,各族人民都为中华民族的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教学重点:
辽、宋、西夏政权的并立;宋与辽和西夏的战争与和议;辽夏汉化和民族融合。流程:
一、学生准备
⑴历史故事:收集整理有关陈桥兵变、杨家将、澶渊之战、等故事和人物史实资料;作好讲述有关故事或编演历史情景剧的准备。
⑵民族风情:收集有关契丹、党项民族社会状况和历史变迁的史实资料;做好讲述历史的准备。
⑶民族关系:收集有关北宋与辽、西夏战和关系等史实资料,并作好对战争性质和议和作用进行评价的讨论准备。
二、问题设置
1、概述唐朝灭亡和五代十国的政权更迭?
2、北宋的建立?
3、讲述耶律阿保机的历史贡献?
4、契丹政权的建立?
5、讲述元昊建立的西夏政权?
6、概述宋辽战争的发起?
7、讲述宋辽议和及其内容?
8、概述战争的.发起?
9、组织学生讲述宋夏战争经过?
10、讲述宋夏议和及其内容?
11、北宋与辽、西夏之间的战争性质就交战双方来说有何不同?
12、北宋与辽、西夏之间的战争给双方带来什么影响?
13、北宋与辽、西夏由战争走向议和的原因是什么?
14、怎样评价北宋与辽、夏之间的议和?
15、讲述辽、西夏推行汉法的原因?
16、学生概述辽夏推行汉法、发展生产、巩固统治的措施?
17、讲述辽、西夏与汉族文化融合的发展情况?
【《辽、西夏与北宋并立》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学弈》教学设计-教学设计01-09
《认识钟表》教学设计-教学设计01-11
教学设计模板-教学设计模板09-25
教学教学设计11-17
an教学设计09-16
教学设计08-10
《īūǖ》教学设计06-09
教学设计08-23
教学设计01-04
《》教学设计0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