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方案

时间:2020-11-01 12:00:17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精选】教学设计方案模板集合5篇

  为保证事情或工作高起点、高质量、高水平开展,常常需要提前制定一份优秀的方案,方案是计划中内容最为复杂的一种。那么优秀的方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教学设计方案7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精选】教学设计方案模板集合5篇

教学设计方案 篇1

  一、概述

  《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是人教课标版高中化学必修①“第一章 从实验学化学

  第二节 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的第一课时(45分钟)。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反应等方面的定量关系时是广泛运用的物理量。它在高中化学计算里还是最关键的概念,可使计算较为简捷明了,非常重要。本节教材的特点是概念多、理论性强,教学难度大;在本课时教学中安排了物质的量、摩尔、阿伏加德罗常数几个高难度的抽象概念,这些概念不仅涉及宏观领域,还涉及微观领域,难点集中,理解困难,为教学带来了障碍。

  二、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与技能

  1.了解科学上引入“物质的量”这一物理量的必要性;能够初步理解“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的意义,及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含义;

  2.能够了解物质的量与微观粒子数之间的关系,并能从物质的量的角度来认识物质的微观构成,及化学反应中物质质量之间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分析所给资料,提高发现和提出有探究价值的问题的能力;在思考、讨论和交流中提高独立思考的能力以及养成与人合作的团队精神;

  2.通过物质的量的教学,体验科学家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进一步理解科学探究的意义;

  3.在摩尔是堆量的教学中,提高迁移应用的能力及想象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物质宏观与微观间量的关系的探究,感受化学界的奇妙与和谐;能够对学习自然科学感兴趣,养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学生接受能力较强,处于初三和高一的衔接阶段;在该阶段学生对国际单位制中的“长度”(单位:米)、“质量”(单位:千克)等物理量已非常熟悉,但对国际单位制中的“物质的量”这一物理量非常陌生,而且易将“物质的量”这一抽象概念与“物质的质量”相混。 学生的好奇心强,已具备了探究的意识;掌握了探究必备的相关知识,如知道化学反应的实质是物质构成的微粒按一定的数量比进行,化学反应中的物质质量满足质量守恒定律。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教师引导探究,启发学生自主建构概念。

  对于抽象概念的突破,采用直观的方式展示,如视频、动画等,变静为动,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从而帮助学生理解并自己建构新概念。

  五、教学资源与工具设计

  PPT课件

  概念动画

  实验视频

  相关图片

  多媒体教室

  六、教学过程

  环节一:提出问题

  (一)情境引入

  教师通过学生熟悉的化学反应视频引入(此处需常见的化学反应视频,如炭在氧气中燃烧)

  学生观看视频,从化学反应方程式出发,讨论分析其中包含的意义。

  C?O2点燃CO2

  微观粒子数 11 1

  物质质量12g 32g 44g

  设计意图:从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出发,学生将这一反应中所包含的意义进行复习总结:

  (1)从质量守恒的角度,12克碳和32克氧气反应生成44克二氧化碳(2)从微观机理角度,1个碳原子和一个氧分子结合生成一个二氧化碳分子。

  (二)提出问题

  教师从学生的讨论结果出发,提出引导问题: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物质间的化学反应是微粒按一定数目关系进行的,那可称量物质与微粒之间是否存在一种联系?我们有何办法能将微粒数量与物质质量联系起来?

  学生积极思考,讨论,想办法

  设计意图: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从而为学生了解引入“物质的量”这一概念的必要性打好基础。

  环节二:方法探究

  (1)从微观角度出发,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

  学生分组汇报所想出的办法;

  教师针对学生讨论结果,将学生的认识过程与科学探究的思维方法联在一起,模拟科学家解决问题的过程(以一个某种原子为例,此处要标出1个原子的质量(用普通天平不可称量),为将微粒与物质质量联系起来,将此种原子由一个开始不断堆积(此处需要媒体课件,展示微粒堆积的过程),同时质量随微粒数目的增加而相应的增长,直

  到有一刻该微粒集体的质量可称量。就可说某克的物质中微粒数目是多少。)

  学生体会,联系宏观与微观的桥梁,其核心是一种化小为大的思想。

  (2)摩尔——堆量

  教师以学生常见的物质为例,演示其粒子堆积的过程,并伴有总质量、粒子总数的同步变化。(如以碳原子为例,展示碳在堆积的动画课件)当堆积的微粒数为6.02?10我们就说这是1摩尔,如以碳原子为例,6.02?10

  子。

  学生进一步的体会摩尔是联系宏观与微观数量的桥梁。

  教师启发学生思考生活中有哪些表示量的名词与摩尔相似。

  学生思考,并回答常见量词的名称,如“双”、“打”,“公斤”等。

  (3)迁移应用

  教师将示例微粒改变,而微粒数目6.02?10232323时,个碳原子,我们就说这是1摩尔的碳原不变,引导学生回答此时这些微粒量是否为1摩尔?(此处需1摩尔不同物质的相关图片)

  学生回答肯定,并得出结论:将示例微粒改变,同样数目是6.02?1023时,我们说它是1摩尔。

  设计意图:围绕提出的问题,再现科学家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使学生体验科学家解决问题时的思维和方法;通过一种物质迁移至其它物质,使学生体会摩尔是一量的单位。

  环节三: “物质的量”概念

  (1)摩尔——“物质的量”的单位

  教师进而指出“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单位,就像“千克”是“质量”单位,“米”是“长度”的单位。(举例类比),摩尔简称“摩”,符号:mol

  学生理解,并细细体会摩尔与物质的量间的关系。

  (2)“物质的量”——国际单位制7个基本单位之一

  教师展示有关国际单位制中7个基本单位的信息(此处需要有关国际单位制方面的图片),物质的量是其中之一,记作n。

  学生看教材P12资料卡片,结合已有知识初步建构新概念。

  (3)“物质的质量”与“物质的量”

  教师提出思考问题: “物质的量”是“物质的质量”吗?为什么?并结合教材P11图1-11给出结论。

  学生思考,讨论。

  (“物质的量”不同于“物质的质量”。如以炭为例,12克C-12含有6.02?10

  子,物质的质量12克,而“物质的量”是1摩尔。)

  (4)阿伏加德罗常数

  教师介绍:国际上规定,1摩尔任何微粒所含有的微粒数与12克C-12所含有的碳原子23个碳原。

  数相等。实验表明,这数目约为6.02?1023。6.02?1023mol。

  NA

  学生体会,记忆。 ?1称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符号:

  设计意图:在摩尔——堆量的基础上,提出了“物质的.量”概念,降低了学生在理解这一抽象概念时的难度;通过将常见物理量,及易混概念对比分析,使学生从整体上初步完成了新概念的建构过程。

  环节四: “物质的量”的应用

  在初步了解了物质的量等相关概念后,教师让学生继续完善在环节一中做的分析,将物质的量、物质的质量、微粒数联系在一起。

  学生思考、讨论做出总结:

  C?O2点燃CO2

  微观粒子数 11 1

  1NA 1NA 1NA

  物质的量 1摩 1摩 1摩

  设计意图:通过将物质的量(摩尔)概念再次应用于化学反应,使学生更好的体会“物质的量”作为联系宏观质量与微观数量间的桥梁给我们研究问题带来的便利,进一步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并为以后进行相关的化学计算的学习做好准备。

  七、教学评价设计

  本节课从以下方面进行评价:

  学习参与情况:积极参加小组讨论活动,吸取其它同学在该问题中正确的地方,有根据的提出自己的看法主张。

  自主学习情况: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的能力。

  反馈练习:

  判断下列说法是否合理,并说明理由:

  1.摩尔是国际单位制中七个基本物理量之一

  2.含有阿伏加德罗常数(NA)个微粒的集体就是1摩尔

  233.NA的精确值为6.02?10,单位为mol

  23?1 4.1摩尔物质均约含有6.02?10分子

  235.0.1molH2O中含有0.2?6.02?10个H原子

教学设计方案 篇2

  一、教学目标

  ①理解课文内容。 ②了解居里夫人的人格魅力。 ③品味平实而富于哲理的语言

  二、教学重点

  ①梳理课文内容。 ②归纳居里夫人的人格特点。 ③品味平实且富于哲理的语言

  三、课前准备

  ①预习课文,疏通文意。 ②搜集居里夫人的有关资料。 ③教师准备居里夫人的挂图。

  教学设计

  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说起居里夫人,我们大都知道她发现了放射性元素镭,推动了核科学的发展。但关于她的人格,也许我们知道的并不多。爱因斯坦曾说过:“在像居里夫人这样一位崇高人物结束她的一生的时候,我们不要仅仅满足于回忆她的工作成果对人类已经做出的贡献。第一流人物对于时代和历史的进程的意义,在其道德品质方面,也许比单纯的才智成就方面大。即使是后者,它们取决于品格的程度也远超过通常所认为的那样。” 今天我们来学习居里夫人的自传体散文《我的信念》,或许对居里夫人的人格魅力,有一个更全面的了解。

  二、诵读感知

  1、范读课文

  2、学生朗读课文,疏通文意,品味语言,识记字词。

  3、默读,搜集、感知特点 让学生独立默读、思考,试着让学生用四字短语归纳居里夫人的行为特点。 讨论归纳: 坚忍不拔 树立信心 执著勤奋 集中目标 献身科学 探讨真理 生活简单 重大发现 保持安宁 不图财富 珍惜时间 追求自由克制自己热爱生活 沉醉科学

  4、讨论概括,归纳整理 全班讨论,将有关信息分门别类,从而分析居里夫人的人格魅力。板书: 探讨真理 保持安宁 集中目标 思想理念{不图财富 环境需求{追求自由 工作态度{树立信心 沉醉科学 珍惜时间 坚忍不拔 执著勤奋

  三、合作探究采用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互动方式,讨论解决。

  1、“或许是因为有某种力量在鞭策着我”中的“某种力量”指什么?

  2、解释“在科学方面我们有对事业而不是对财富的兴趣”的含义。

  3、“我们都认为不能违背我们纯粹研究的观念”中“纯粹研究的观念”指什么?

  4、“人类需要讲究现实的人……但是,人类也需要梦想家”一句,“讲究现实的人”是什么人?“梦想家”最基本的特征是什么?从哪一件事上可以看出作者就是这样的“梦想家”?

  5、“我的惟一奢望是在一个自由国家中,以一个自由学者的身份从事研究工作”中的“奢望”可否改换成“希望”?为什么?

  6、“在他猝然长逝以后,我便学会了逆来顺受。”联系上下文,谈谈“逆来顺受”在句中的确切意思。

  7、为什么作者说,科学家也应当是“一个小孩儿”?这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态?

  8、“我从没把这种权益视为理所应当”中的“这种权益”指什么?

  四、语言品味

  1、教师指导学生体会、品味语言。理解这种朴素而平实的语言风格。不重文采,而重写实,是传记类作品的特点。如果学生感到有难度,教师可引导学生与文学作品语言作比较,就容易理解了。

  2、找出课文中带有哲理性的句子,试着进行赏析。

  参考: 生活对于任何人都非易事。 人类需要讲究现实的人……但是,人类也需要梦想家。 科学本身就具有伟大的美。 一位从事研究工作的科学家,不仅是一个技术人员,而且是一个小孩儿。

  五、教师小结

  读了这篇文章,就如同与伟人对话。我们深深地被居里夫人的人格魅力所打动。如果说我们过去没有生活目标,现在我们明确了人生;如果说我们过去一味贪图安逸,现在我们学会了艰苦;如果说我们过去只能依赖他人,现在我们懂得了奉献;如果说过去我们意志薄弱,现在我们拥有了信念。让我们在居里夫人的光辉照耀下,把自己的人生也献给人类的进步事业。

  六、拓展延伸

  1、完成“研讨与练习”。

  2、居里夫人放弃了镭的专利,却两次成为诺贝尔奖金的获得者。对此,你怎么看?写成300字的小文章

教学设计方案 篇3

  一、学生简介作者,明确识记内容

  二、检查预习,疏通字词

  1、抹{槛{绿{模{

  2、幢瞅瞥昵(黑板出示,在学生完成多音字时提问,两者同时进行,节时;纠错,)

  三、学生自由读:

  注意文中词语;思考,文中人物生活都很窘困,哪些语句或语段能体现出来,请在文中做一下标记。

  四、下面我们先检测一下对文中词语的掌握

  1、下列各项有错别字的一组是(C)暴躁

  A账款昵称苔藓错综复杂

  B倾泻扯淡口哨一筹莫展

  C一幢暴燥窗槛唠唠叨叨

  D纳闷颤抖数落转弯抹角

  2、下面请同学们就各自找出的表现文中人物生活窘困的语句或语段进行讨论(可以分组)然后我将找同学回答。

  明确:

  a用具:“她躺在一张油漆过的旧铁床上……”;“他的鞋子和衣服都湿透了,冰凉冰凉的。”(推测他没有雨具,一个“透”字表现了出来;这一点可以不作讨论,看情况而定)

  b外貌:“……医生抓住苏艾瘦小的颤抖的手说……”

  c经济苏艾靠画一些插图来生活,薪水少且不稳定;老贝儿曼主要靠做模特生活

  d生活环境:文章的第一节表现了他们住所在偏僻的杂乱无章的华盛顿的一个小街道。(这一点较难,但也最重要因为这牵扯到文章的布局问题,这一节看上去可有可无,但实际上它给人物的出场以及人物的生存境况作了铺垫和交代,应多引导多启发。)

  3、生活在下层的贫苦之人自身能够生存下去都是一件很艰难的事情,自顾不暇,很多人往往会自扫门前雪。欧亨利的文章中的人物是不是这样呢?那么他们之间的情谊又体现在哪里呢?同学们请在文中标出。

  明确:

  a苏艾与琼珊:她们5月相识直到琼珊得病的11月间相处融洽;琼珊得病苏艾对她的照顾(学生找到相应文句)

  b老贝儿曼对她们的帮助,尤其是最后一片常春藤叶的画作所蕴涵的浓郁情谊。(可以让学生叙述,培养概括能力、表达能力)

  4、本文的中文译名有三个《最后一片叶子》《最后一片藤叶》《最后的常春藤叶》请结合自身理解谈一谈哪一个更好,简要说出你的理由。(题目具有开放性,言之成理即可;分析最后一个:“常春”使人产生明丽光辉的联想,给人一种温馨的感觉,暗示性、蕴涵力更强,能更充分地表现文章的主旨。)

  5、主旨:有一个故事说:一个人失业后,心情糟透了。为了排解心中的苦闷,他找到了镇上的牧师。

  牧师听完了他的诉说,把他带进一个古旧的小屋,屋子里惟一的一张桌上放着一杯水。牧师微笑着说:“看这只杯子,它已经放在这儿很久了,几乎每天都有灰尘落在里面,但它依然澄清透明。你知道是为什么吗?”

  他认真思索,像是要看穿这杯子。他忽然说:“我懂了,所有的灰尘都沉淀到杯子底了。”

  牧师赞同地点点头:“年轻人,生活中烦心的事很多,有些你越想忘掉越不易忘掉,那就记住它好了。就像这杯水,如果你厌恶地振荡自己,会使整杯水都不得安宁,混浊一片,这是多么愚蠢的行为。而如果你愿意慢慢地、静静地让它们沉淀下来,用宽广的胸怀去容纳它们,这样,心灵并未因此受到污染,反而更加纯净了。”我们可以通过沉淀自己使我们的胸怀更加宽广,走出困境创造辉煌。在物欲横流、人情冷漠的今天,我们更应该沉淀自己使我们像文中的苏艾和老贝儿曼一样用心去关爱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那么人类的福音将真正的到来了!

  6、总结:回扣这节课主要讲了三个问题

  小说三要素:人物:

  环境(自然):

  情节:

  7、作业(看情形选则)

  a、苏艾与琼珊从5月相识直到琼珊得病的11月间相处融洽,发挥联想与想象,写一篇约200字的短文

  b、假设琼珊在弥留之际让你带她给她的好友苏珊写一封感谢苏珊的信,请发挥想象写一封300字左右的信。

  C、苏珊与琼珊参加了老贝儿曼的葬礼并写了一篇悼词,请想象它的内容,200字左右。

教学设计方案 篇4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11个生字。

  2、朗读课文,使学生了解松鼠的外型特征、生活习性,知道松鼠是一种很讨人喜欢的小动物。了解本文的说明顺序,培养学生学会鉴赏和写作说明文的能力。

  3、增长学生的知识,激发学生仔细观察生物的兴趣。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关于松鼠形态及生活习性的课件。

  2、学生查找有关松鼠的资料。

  3、学生自读课文,准备字典帮助扫清生字障碍。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出示松鼠的图片:

  同学们,你了解松鼠吗?请把你知道的给大家说一说。

  2、今天,我们学习法国著名的博物学家布封所写的《松鼠》,让我们看看,他给我们介绍了松鼠哪些方面的内容。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1、自读课文,找出文中的生字,分小组自学生字、巩固记忆生字。自己读书,画出不懂的词语,利用或联系上下文的方法解决问题。

  2、自由朗读课文,做到通顺、流利。标出自然段序号,再想一想,每个自然段主要说的是什么?

  三、默读思考,合作交流

  1、默读课文,边读边想:

  松鼠是一种怎样的动物?课文是从哪些方面介绍小松鼠的?

  2、在学生独立思考后,在小组内交流、讨论自学结果,教师参与交流,适当点拨。

  四、围绕重点,全班研讨

  学生围绕提示问题在小组内交流后,在全班进行发言:

  1、松鼠是一种怎样的动物?学生很容易找出答案。齐读第一句话,体会它统领全文的作用。

  2、课文是从哪些方面介绍小松鼠的?鼓励多人从不同方面回答,教师加以归纳:

  漂亮:从面容、眼睛、身体、四肢、尾巴、尾巴,形体等方面表现它的特点。

  驯良:从在高处活动、不接近人的住宅、晚上活动、常吃的食物,是从活动的范围、时间、吃食物方面表现它的特点。

  乖巧:从过水、警觉、跑跳、叫声以及搭窝、窝口设计方面表现它的特点。

  最后写繁殖、换毛等方面是补充说明其习性。

  五、阅读感悟,体会写法

  1、松鼠为什么讨人喜欢?你喜欢它哪些方面?选择你最喜欢的段落或语句读一读,说一说为什么喜欢这段话。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的表达特点。

  2、把你最喜欢的段落或语句进行摘抄、积累。

  六、思维拓展,练习表达

  1、作者向我们准确、生动地介绍了松鼠的特征及生活习性。除了文章中介绍的松鼠特点外,你知道松鼠还具有哪些特点吗?请学生补充课外资料。

  2、假如你是一只可爱的小松鼠,你该如何介绍自己呢?

教学设计方案 篇5

  教学目标:

  1、有感情朗读并背诵古诗。

  2、感受祖国山河壮丽,体会作者乐观豪迈情怀。

  教学难点:体会诗句所描写的意境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

  学生课前准备:收集有关长江、李白的资料。

  教学过程设计:

  一、读诗导入,了解长江。

  1、课件出示一组有关长江诗词,学生读。

  2、你对长江了解有多少?(汇报有关长江资料)

  二、朗读古诗,初悟诗意。

  1、(课件出示古诗)请同学们自由出声读。

  2、师范读。

  3、指名读,男生读,女生读,全班读。

  三、品读理解,感悟诗情。

  1、理解诗意你有哪些方法?用喜欢的方法自学古诗。

  2、汇报诗题。

  (1)“望”是什么意思?

  (2)“天门山”指什么?

  (3)看作者把诗题的意思补充完整。

  3、汇报第一句。

  (1)指名解释第一句(一、二名学生汇报)。

  (2)启发提示。

  理解古诗中的“断”、“开”和“回”。

  (3)第一句诗中作者看到了哪些景色?

  4、汇报第二句。

  (1)指名释意古诗(一、二名学生汇报)。

  (2)看最后一句古诗,你认为李白现在在哪儿?现在能更完整地说出诗题的意思吗?

  (3)这“一片孤帆”从哪里来?作者正往哪行驶呢?

  (4)点拨难点。

  A:“出”字是一个表示什么的词?;

  B:用动词写天门山你有什么疑问吗?;

  C:此句诗改成“两岸青山相对立”好不好?;

  D:用“出”字有何绝妙之处?;

  E:学生讨论汇报,并提出汇报交流要求。

  听别人的发言,请你认真思考,看对自己的想法有提示、帮助。

  5、解释整首诗的意思。

  6、通过整首诗看出李白在赞美什么?表达了一种什么情感吗?

  四、拓展知识,丰富积累。

  1、汇报交流有关李白资料。

  2、能背出李白写的其它古诗吗?

  五、结语升华,提出希望。

  古诗是我国文化宝库里的一朵奇葩,李白及他的诗歌只是这宝库里一颗璀璨的明星。还有很多诗人和他们的诗歌也很有名,千古流传,等待我们去欣赏、去诵读。

  课后同学们多积累古诗,这节课就上到这里。(宣布下课)

【【精选】教学设计方案模板集合5篇】相关文章:

1.精选教学设计方案模板集合八篇

2.【精选】教学设计方案模板集合9篇

3.精选教学设计方案模板集合六篇

4.精选教学设计方案模板集合8篇

5.【精选】教学设计方案模板集合8篇

6.教学设计方案模板集合4篇

7.教学设计方案模板集合九篇

8.教学设计方案模板集合1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