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备】教学设计方案范文集合5篇
为了保障事情或工作顺利、圆满进行,常常要根据具体情况预先制定方案,方案是综合考量事情或问题相关的因素后所制定的书面计划。那要怎么制定科学的方案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教学设计方案5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教学设计方案 篇1
【课程标准】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一门以小学低年级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具有良好品德与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因此,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我以“初步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为主要目标。
【学习目标】
1、了解牙齿对身体的作用,初步掌握正确的刷牙方法。
2、了解爱护牙齿的一般方法,加强保护牙齿的意识。
【教材分析】
本课是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健康生活每一天》的第一个主题《我换牙了》的内容。让孩子健康地生活,是每位家长和老师的良好愿望。本节课主要是借儿童换牙期,对他们进行保护牙齿的教育,帮助儿童学习刷牙的正确方法,了解牙齿保健的常识,并初步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学情分析】
本课是针对正处在换牙时期的学生而设计的。换牙是孩子必须经历的一个过程,但是他们关于牙齿的保健常识却知之甚少。况且每个家长的态度和具体做法有很大差异,会直接影响孩子牙齿的生长,所以必须尽快让学生掌握正确的刷牙方法,了解牙齿的保健常识。
【评价设计】
1、通过活动二检测目标1的达成。
2、通过活动三检测目标2的达成。
【基本评价题目】
1、全班交流,发现牙齿的问题。
2、观看视频,了解正确刷牙方法。
3、读刷牙歌,牢记正确刷牙方法。
4、学生体验刷牙。
5、除了刷牙,生活中还有哪些保护牙齿的方法?
【教学重点】
了解爱护牙齿的一般方法。
【教学难点】
初步掌握正确的刷牙方法。
【学 法】
学习方式为通过活动主动进行构建,观察、调查、讨论、交流,与环境互动、与同伴合作,获得丰富的知识或经验,获得创造性和实践能力的发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牙齿模型、牙刷。
【教学过程】
一、 激发兴趣 揭示课题
1、出示图片,学生观察。
师:同学们,随着你们年龄的增长,身体也在发生着变化。瞧,个字长高了,手臂变长了,小脚丫也长大了,大家成长着,快乐着。
2、你牙疼过吗?当时什么感觉?揭示课题,板书课题。
师:同学们,你们看看这个同学他怎么了?
生:牙疼了。
师:你平时牙疼过吗?是什么感觉?
生:不能吃饭了。
师:吃不下饭,怎么会有好身体呢?
生:睡不好觉。
师:怎么会有精神呢?
师:难怪有句话叫做牙疼不是病,疼起来真要命。牙齿真是我们身体重要的一部分。今天这节课呢,我们就一起来关心牙齿,学习保护牙齿。
板书:保护牙齿。(贴牙齿图片)
【设计意图:从展示学生生活的图片导入,贴切现实,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二、观察交流、了解牙齿【活动一-----我是小牙医】
1、观察同桌的牙齿。
师:现在,你的同桌就成了一名小牙医,请你张口嘴巴让小牙医检查检查你的牙齿是不是很健康,有是什么问题没有?开始吧
学生讨论交流 ,教师巡视指导。
2、全班交流,发现牙齿的问题。
师:你发现牙齿有哪些问题?
生:他的牙齿发黄了。
师:牙黄了看起来就不漂亮了。
生:他的牙齿有一个洞。
师:有龋齿了。这真是一个问题。老师把这个问题画成一个小问号放在这里,待会我们一起来解决。
生:他的牙齿掉了。
师:牙齿长得好好的,怎么会掉呢?
生:开始长新牙了。
师:长出来的新牙叫做什么?
生:恒牙。
师:同学们,掉牙千万不要着急,我们每个人在七八岁的时候都要换牙,长出来的恒牙可是要陪伴我们一生的。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发现问题的能力,知道牙齿存在的问题。】
三、动手体验 学会刷牙【活动二---我是刷牙小能手】
1、学生交流自己平时是怎么刷牙的?
师:同学们,瞧,大家发现了牙齿的这么多问题。可是呀,老师也发现咱们班不少同学的牙齿那是又白又亮。你们平时最常用的保护牙齿的方法是什么?
生:刷牙。
师:你一天刷几次牙?
生:两次。
师:是在什么时候?
生:早上和晚上。
师:真棒,早晚刷牙,清洁口腔,大家都要向他学习。
师:谁愿意给大家来演示一下自己平时是怎样刷牙的?其他同学仔细看,看他刷牙的方法和你的方法一样吗?
学生演示刷牙,教师相机进行解说。
师:你们的刷牙方法和他的一样吗?
生:他把牙膏挤得太多了。
师:你平时挤多少牙膏?
生:黄豆大小。
师:黄豆大小的牙膏最适合同学们刷牙,挤多了反而对牙齿不好。
生:他刷牙用劲太大了。
师: 你平时是怎么刷的?
生:我是轻轻刷的。
师:使劲刷牙会伤害牙龈,你的习惯真好。
生:他刷完牙之后牙刷刷头是朝下放的,我通常是刷头朝上摆放。
师:你的生活习惯真好。刷完牙后杯子里会残留一些水,容易滋生细菌,所以刷头要朝上摆放,保持清洁。
2.观看视频,了解正确刷牙方法。
师:大家想不想知道怎样才是最正确的`刷牙方法?让我们请来牙博士,听听他是怎样说的吧!
生:观看视频。
师:牙博士告诉我们,我们的牙齿分为上呀和下牙,上面一排是上牙,下面一排是下牙,上下牙齿咀嚼食物的地方叫做咬合面。
3.读刷牙歌,牢记正确刷牙方法。
师:为了使大家更快地记住正确的刷牙方法,牙博士还给我们带了了一首有趣的刷牙歌呢!
师:范读刷牙歌。
生:齐读刷牙歌。
生:一边读一边做动作。
4. 教师示范,学生体验刷牙!
师:相信有了刷牙歌的陪伴,同学们一定能够记住正确的刷牙方法。想不想自己来体验一下正确的刷牙方法?
生:想。
师:刷牙前,我们要做好准备。挤上牙膏,想一想,挤多少牙膏呢?把刷牙的杯子从盆子里拿出来。今天,我们要选出我们班的刷牙小明星,可以得到可爱的小笑脸。刷牙的时间大约三分钟,让我们听着音乐一起来刷牙!
生:体验刷牙。
师:相机指导,适时奖励。
师:同学们,跟老师一起来做动作,轻轻吸一口气,什么感觉?
生:清新。
师:我们给小牙齿洗了洗澡,整个人都变得神清气爽了。看来呀,刷牙真是保护牙齿的一个好方法,同学们平时要养成早晚刷牙的好习惯。
板书:贴刷牙的图片。
5、出示刷牙卡签,让刷牙的好习惯从课内延伸到生活。
师:没有得到小笑脸的同学不要着急,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刷牙卡签,我们要评出刷牙小能手。如果你早上刷牙正确就画一个太阳,晚上刷牙正确就画一个月亮。一个月以后,我们再来比比看谁是我们班真正的刷牙小能手。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层层递进,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刷牙的本领。
四、联系生活 保护牙齿(活动三------我是护牙小专家)
1、除了刷牙,生活中还有哪些保护牙齿的方法?
(1)少吃糖。⑵多吃水果、蔬菜。⑶漱口。⑷睡觉前不吃东西。⑸定期检查口腔:防止龋齿!(6)日常注意安全,保护牙齿。(7)选用儿童牙膏和牙刷。
师:同学们,正确刷牙能帮助我们预防龋齿(擦掉黑板上的问号),但是保护牙齿仅仅靠刷牙是不够的。生活当中,保护牙齿的方法可多了,你都知道哪些保护牙齿的好方法?
生:少吃糖。
师:不仅要少吃糖,冷热酸甜有刺激性的食物都要少吃。你真是个护牙的小专家。
生:多吃蔬菜水果。
师:我们要多吃蔬菜水果。板书(贴蔬菜水果的图片)。蔬菜当中含有大量的粗纤维,这些纤维就像一把刷子一样能够清洁口腔。水果当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能够使牙齿更加强壮。
生:饭后漱口。
师:真是好习惯,保持口腔清洁。
生:睡前不吃零食。
师:对,刷牙之后就不要再吃零食了。
生:三个月换一次牙刷。
师:不仅要三个月换一次,感冒之后也要换一把新的。
生:使用儿童牙膏牙刷。
师:儿童牙膏牙刷最适合我们。
生:牙齿活动了不要动。
师:要注意安全,特别是恒牙。
生:牙掉了不要舔。
师:牙齿就像小树苗一样往上长,会有点痒,但千万不要用手摸,更不能用舌头舔。
生:定期看牙医。
师:请牙医来帮忙,预防口腔疾病。板书(贴牙医的图片)。定期也就是三——五个月,请医生来检查我们的牙齿。
2、出示图片,判断正误。
师:同学们都是护牙的小专家。掌握了这么多保护牙齿的方法。我们来看看这几个同学,他们的做法对吗?如果对,我们就向他表示祝贺;如果不对,就要说说为什么不对。
生:判断正误。
师:相机指导。
3、教学生做口腔操。
师:老师也想告诉大家一个护牙的好方法——口腔操。教授做口腔操的方法。
生:跟老师学做口腔操。
师:瞧,这么快我们又记住了一个保护牙齿的小妙招,你也可以把这个好方法告诉你的爸爸妈妈。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通过讨论、图片展示,让学生掌握护牙知识。
五、延伸课堂 宣传护牙
做一个护牙小小宣传员,把保护牙齿的好方法告诉给每一人。
师:今天,我们不仅意识到了牙齿对我们的重要性,我们还找到了好多保护牙齿的方法来解决大家提出的问题。其实,越来越多的人都意识到了牙齿的重要性,于是世界医学组织把每年的九月二十日定为了世界爱牙日,就是让人们宣传爱牙护牙的知识。同学们,让我们都来做一个护牙宣传员,把我们今天学到的正确刷牙,多吃蔬菜水果,定期看牙医,做口腔操等等好方法告诉给你身边的每一个人,让人人都来关爱牙齿,人人有一口健康的牙齿,露出在迷人的笑容。
板书:画微笑的图案。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争当小小宣传员。
板书设计: 保护牙齿
蔬菜水果
【设计意图】板书是课堂教与学内容的浓缩,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潜移默化渗透了思想教育。
教学设计方案 篇2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 通过自主认读词语,在互相交流中积累词语,并弄清词语的含义。 2了解包含因果关系的复句,并会正确运用。 3 积累名言警句。 4 通过阅读“收集资料”,学习对于资料的收集与整理,学会为我所用。
(二)过程与方法: 给学生充分自主学习的时间,运用多种形式进行语言训练。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激发学生学习语言的.兴趣和探索知识的好方法。 教学重点:正确理解词语和句子。 教学难点:理解关联词的作用,并能熟练运用。 教学安排:1课时
一.学习“读一读,你发现了什么”: 1、学生自由读词。 2、指名读。 3、在小组中说说这些词语的含义。 4、全班交流,理解词语意思。 5、谈谈你发现了什么。
二.学习“读一读,用加点的词语写句子”: 1.学生自由读句子。 2.说说加点的词语在句子中的作用。 3.师讲解转折。 4 用这些关联词写句子。
三.学习“读一读,记一记”: 1.学生读句子,指名读。 2.你知道这些句子的意思吗?学生交流。 3.回想句子的意思,尝试背一背。
四.学习“收集资料” 1 自由读。 2 说说短文告诉了我们什么? 3 学习了这个阅读材料给你什么启发?
教学设计方案 篇3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认识科学家的三次实验过程及结果,知道蝙蝠飞行靠的是什么;
2、懂得蝙蝠和雷达工作原理的相似性;
3、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教育学生爱科学、学科学。
教学重、难点:
1、认识三次实验的过程,知道蝙蝠飞行靠什么
2、认识蝙蝠和雷达工作原理的相似性
教学准备:
大课文、多媒体课件一套、演示用幻灯片一套、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发给作业纸,让学生给生字注音
2.让学生说出生字词的意思
3.集体读课文,说一说课文第1--3自然段段意
板书:飞机在夜里安全飞行
飞机为什么能在夜里安全飞行?(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
蝙蝠夜间飞行的奇特现象
二、谈话导入,认识课文第4--7自然段
1.谈话导入:我们从第3自然段知道蝙蝠在夜里能捕捉极小的飞虫,而且从来不跟什么东西相接,即使一根极细的电线,它也能灵巧地避开。这是什么原因呢?我们的科学家呢,做了实验寻找答案,让我们来看一下,好吗?
2.指导读第4自然段,回答问题
1)科学家做了几次实验?在什么时候?
2)第一次实验是怎么做的?
3.根据问题的回答,逐步出示
①实验次数②第一次③第二次④第三次⑤实验准备:在一间屋子里横七竖八地拉了许多绳子,绳子上系着许多铃铛。
⑥方法⑦把蝙蝠的眼睛蒙上
⑧结果⑨铃铛一个也没响,那么多绳子,它一根也没有碰着
4.根据投影内容,提问:蝙蝠飞行的奇特现象和它的眼睛有关吗? 为什么?
5.课件出示:
⑩说明(蝙蝠飞行的奇特现象)
⑾和蝙蝠的视觉敏锐无关
6.提问:(第3片自然段最后一句)难道它的眼睛特别敏锐,能在漆黑的夜里看清楚所有的东西吗?
7.引导学生分组自学第5自然段,继续研究,完成表格(如下)
实验准备:在一间屋子里横七竖八地拉了许多绳子,绳子系着许多铃铛。
实验次数 方法 结果 说明
第一次 把蝙蝠的`眼睛蒙上 铃铛一个也设响, 和视觉敏锐无关
那么多绳子,它一
根也设碰着
第二次
第三次
8.组织各组汇报,逐步完善表格
第二次 把蝙蝠的耳朵塞上 像设头苍蝇似角到 蝙蝠夜里飞行,
第三次 把蝙蝠和的嘴封住 处乱撞挂在绳子上 它是用嘴和耳朵
的铃铛响个不停 配合起来探路的
9.提问:现在大家知道蝙蝠夜间飞行靠的是什么了吗?
板书:嘴 耳朵
10.指导学生带着问题自学第6自然段
问题:蝙蝠是怎样用嘴和耳朵进行夜里飞行的?
11.引导学生说一说,并板书出示意图
蝙蝠 障碍物
超声波 超声波
嘴 耳朵
12.请学生根据示意图复述蝙蝠夜间飞行的秘密
13.请学生读第6自然段,认识反复研究、终于两词的作用(表明科学家做出的努力以及研究结论得来不容易。)
14.读(第2自然段)提问:
1)科学家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做了什么事情?
2)雷达是怎么工作的?请仿照上面的板书试着表示出来。
15.组织学生交流
16.引导规纳,贴书
雷达 障碍物
无线电波 无线电波
天线 荧光屏
17.看板书,引导比较,说出发现
提示:蝙蝠的什么和雷达的什么作用相似?
它们的工作方法相似吗?
18.总结:蝙蝠飞行和雷达探路具有相同的道理。
板书:道理相同
三、课堂小结。
1.指导读课文: 1)齐读 2)自由读
2.回答问题:
(1)科学家做了三次试验,有什么发现?
(2)蝙蝠是怎样用嘴和耳朵配合来探路的?
(3)人们是怎样摹仿蝙蝠飞行造出雷达的?
四、课后思考,完成练习
P62 T2. 3.
教学设计方案 篇4
教学要求:
1.使学生懂得遇到疑难问题,只要细心观察,认真思考,是不难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的。
2.初步掌握一种学懂段的办法:理解每一句话的意思,并能连起来说说。
3.能有表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
一、复习检查,引入新课。
1.看拼音写词语:
pái cǎi mì jīng yà
( ) ( ) ( )
2.根据意思写词语:
离得很近——(附近)
3.请用“附近”说一句话。
4.字形:读题,蜜蜂引路(正音课题出示)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31课《蜜蜂引路》。蜜蜂给谁引路?——列宁
二、带读第二段(读懂每一句话,以理解段意)。
列宁为什么要让蜜蜂引路呢?(请学生口答)
1.答案从课文的哪一段里面找?
2.请同学们根据问题来学习第二段。
(1)默读课文第二段,回答问题。
①哪句话是说列宁想找到养蜂人?
②哪句话是说大家都不知道养蜂人住的地方?
③最后一句是说(列宁亲自去找养蜂人)。
3.反馈。
(1)第一个问题,哪句话是说列宁想找到养蜂人?谁来说?
①读这句话。“那个人”指谁?
②这一句话在说什么?(在黑板上划下来:列宁想找到养蜂人。)
③读句子,说主要意思。
(2)第二个问题,哪句话是说大家都不知道养蜂人住的地方?
①读第2句话。“经常”是什么意思?(过去的时间里)
②“他”指谁?
③这一句话是说什么?大家读第二句,谁来说第二句话写什么?
(3)最后一句,也就是第3句,谁来读读?
①这一句话是说什么?(让学生说)住得不远什么意思?(附近)代进去读读。
②在句中用“——”把主要词语划下来。
(4)列宁为什么要“亲自”去找养蜂人呢?(即把第二段意思连起来说说。)
因为列宁想( )可是( )所以列宁就( )。
三、研读第三段。(用第二段的学法学习第三段,巩固学懂一段话的方法。)
1.列宁亲自去找养蜂人,他是怎么找到的呢?课文第二段具体写了列宁怎样找到养蜂人的?
能不能像学习第二段那样来学习课文的第三段?。
(1)第三段有几句话?
(2)每一句话写什么?(用“——”划出主要的词语,连起来说说)
(3)用自己的话说说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
请自学课文,边读边想边说。
2.反馈。有几句话?(口答)
(1)读第一句,这句话是说什么呢?
理解“发现”“许多”的作用。这句话该怎么读?
(2)读第三句话,这句话是说什么呢?
列宁找到了那个养蜂人。
把第三句话读完,紧接着说,这句话写了()。
3.“开门的果然是那个养蜂的人。”为什么要用“果然”?
4.列宁原来是怎么想的呢?(即连起来说说列宁是怎么找到)
四、作业 。
1.完成《课堂作业 》。
2.选做一个问题:
用自己的话写一写:
(1)列宁为什么要亲自找养蜂人。
(2)列宁是怎么找到养蜂人的?
(3)第2题用图配文。
教学设计方案 篇5
教材内容: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广角植树问题P106页例1
教学目标:
1.通过猜测、验证等数学探究活动,使学生发现一条线段上两端都栽的植树问题的规律,构建数学模型,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2.培养学生通过“化繁为简”从简单问题中探索规律找出解决问题方法的能力,初步培养学生的模型思想和化归思想。
3.通过合作交流,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的应用,体验学习成功的乐趣。
教学重点:运用数形结合、一一对应建构植树问题模型,并灵活地解决植树问题。
教学难点:“一一对应思想”的运用
教学准备:课件、10根小棒、尺子、白纸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
1、师:今天张老师和大家一起学习,你们欢迎吗?怎么欢迎?(学生鼓掌)
师:手不但能表示情感,还藏着数学奥秘呢!伸开你的右手,你找到了数字几?
生:5
师:5是什么?
生:5个手指
师:就是手指数,那还能发现哪个数?
生:4个空隙
师:你能指给大家看看吗?
师:像这样每两个手指之间的空隙,在数学上叫做间隔。(板书:间隔)
师: 4根手指几个间隔?三根呢?
2、找一找生活中还有哪些间隔现象?(课件出示)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与间隔有关的一类有趣的数学问题:植树问题。(板书课题)
二、发现规律
1.课件出示:同学们要在全长500米长的小路的一边植树,每隔5米栽一棵树。(两端都栽)一共要栽多少棵数?
(1)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问题是什么?“一边”“每隔5米”、“两端都栽”什么意思?(解释“一边”、“500米”是全长和“每隔5米”是间距)
(2)那么我们需要种多少棵树呢?
(3)请同学猜一猜、算一算
预设:100÷5=20? 100÷5+1=21? 100÷5-1=19
(4)引导验证:现在有不同的猜想,到底谁的对呢?怎么办?我们能不能想一个办法验证呢?如果我们画图来验证,你觉得好不好?(太麻烦)
三、建立数学模型
1、化繁为简
师:我们可以先从简单数据开始研究。我们可以把这里的总长500米改成5米、10米、15米20米、30米,请你选一个来摆一摆、画一画,数一数、找一找规律验证下吧。
出示活动要求:
(1) 结合生活情境,独立用学具摆一摆,也可以用画一画、找一找、算一算的办法研究两端都栽的'情况下,棵数与间隔数的关系,有困难的同学也可以同桌合作。
(2) 完成后,在小组内说一说你的想法。
2、全班交流,完成表格。
3、引导总结规律,完成板书:
小结:1棵树对应1个间隔,最后一棵对应的间隔没有了,棵数比间隔数多1。你再仔细观察,还有什么新发现?
板书:两端都栽:全长÷间隔长=间隔数
间隔数+1=棵树
棵数-1=间隔树
师:如果老师下面空格里的全长填上40米,那么你能不画图列式得出答案吗?100米呢?
预设:40÷5=8? 8+1=9(解释8表示间隔数)
4、回归应用
(1)师:那回到原来的题目全长改成500米,会算吗?那么我把数字再放大变成1000米,怎么做?
(2)全长10000米,每隔10米种一棵(两端都种),要种多少棵?
5、小结:其实今天的学习我们用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学习方法,(板书:以小见大或化繁为简)也就是像这样遇到数据比较大或比较繁琐的问题时我们可以用一些小数据、一个简单的草图找到规律来解决。
四、联系生活,解决问题
1.出示:为美化校园环境,建安小学准备在一条长10米的小路两旁,每隔2米放一盆花,(两端都放)一共可放多少盆花?
学生审题后独立完成。
交流提问:这个问题也是植树问题吗?为什么?生活中还有类似的问题吗?
师:这些树、花盆、小旗等都可以用点来表示,植树问题就是研究这些点和间隔关系的问题。
2、路的一边从头到尾摆了6盆花,如果每两盆花之间在插一面小旗,一边能插几面小旗?两边呢?
3.同学们排成一队去参观,从头到尾一共12人,每两个人之间的距离是2米,那么这列队伍长是多少米?
五、课堂总结:
这节课学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六、拓展延伸:
出示30米,每隔5米两端都种,学生读题。出示房子,师:现在还是两端都种吗?
预设:只种了一端
师:现在间隔数和棵数有什么关系呢?
再出示一个房子,师:现在还是只种一端吗?
预设:两端都不种
师:那间隔数和棵数又有什么关系呢?同学们下课以后可以用我们今天学到的方法研究一下。
板书设计:
植树问题
:两端都栽: 全长÷间隔长=间隔数
间隔数+1=棵树
棵数-1=间隔树
【教学设计方案】相关文章:
教学设计方案11-14
教学设计方案10-06
教学设计方案07-13
教学设计方案范文11-29
(必备)教学设计方案11-20
[实用]教学设计方案12-02
实用教学设计方案08-27
教学设计方案【精】12-01
教学设计方案【热门】09-23
教学设计方案【荐】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