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过安仁》教学设计

时间:2024-11-10 06:57:38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热门】《舟过安仁》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舟过安仁》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热门】《舟过安仁》教学设计

《舟过安仁》教学设计1

  “古诗诵读”的学习重在读和诵,所以,本设计力求体现读和诵的特点,引导学生反复朗读,熟读成诵,在读和诵中走进意境;引导学生联系生活设身处地地去体验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内容:

  《舟过安仁》是南宋诗人杨万里写的一首诗。诗人乘舟路过安仁时,闲来一瞥发现两小童撑伞使风行船,便作此诗。这首诗浅白如话,充满情趣,展示了无忧无虑的两个小童的充满童稚的行为和行为中透出的只有孩童才有的奇思妙想。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能借助注释,结合相关资料,理解诗句意思,感受小童的形象;

  3、能体会作者对儿童的赞赏、喜爱之情,同时也感受诗人的不泯童心。

  教学重难点: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小童的形象。

  教学准备:查阅有关杨万里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谈话导入:

  1、还记得杨万里吗?我们以前学过他的哪些诗?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他的一首描写儿童的诗----《舟过安仁》。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学生解题。

  3、学生交流杨万里的有关知识。

  4、教师诵读全诗。

  二、初读感知,读顺读熟

  1、读通读顺,读准字音。

  (1)多么有趣的诗句啊!你们也迫不及待地想读读它吧!下面请你们自由朗读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

  (2)学生自由朗读全诗。

  (3)指名朗读,注意正音。

  2、反复朗读,读出音律。

  (1)学生标出节奏,指导朗读,读出节奏。

  (2)同桌互读互评。

  (3)小组赛读。

  三、自读自悟,理解诗意

  1、学生回顾交流以往学过的理解诗句的方法。

  2、小组讨论交流。

  3、小组汇报自学结果。

  4、指名串讲诗句大意。

  四、感悟童心,走近诗人

  1、感悟童心:

  (1)读着全诗,你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这两个小童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预设:天真、聪明可爱、有趣、顽皮……)

  (2)你能带着天真顽皮的语气读一读吗?

  指名读。

  全班读。

  (3)走近诗人的内心:

  诗人行船途中,偶见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诗人心生疑惑,便仔细观察,欲探个究竟,可见,此时诗人的心情是怎样的'呢?若是你在什么情况下才会有这份雅兴呢?

  (预设:闲适的、愉快的、兴奋的……)

  从文中哪个词可体现这份愉快?

  师述:是啊,诗人此时应该是愉快而悠闲的,他才会有心关注两小童,两小童的天真、聪明也深深感染了作者,似乎让他也回到了天真无邪的童年,可见,诗人同样拥有一颗不泯的童心!

  五、背诵古诗

  指导学生以多种形式诵读全诗,体会诗请画意,进而熟读成诵。

  六、课后延伸

  1、你还知道哪些描写儿童的诗句,找来读一读。

  2、画一幅“两小童使风行船”图。

《舟过安仁》教学设计2

  《舟过安仁》描写了诗人乘舟路过安仁时,所见到的有趣的一幕:诗人闲来一瞥,被“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 的情景所吸引,为什么?因为他们虽无忧无虑的坐在船上,却没有划船,竹篙也收了起来,船桨也停在那儿,这不是很奇怪吗?怪不得没下雨他们也张开了伞呢,原来不是为了遮雨,而是想利用伞使风让船前进啊!作者疑窦顿解,恍然大悟后,不禁为小童子的聪明,为他们的童真和稚气啧啧称赞,于是欣然提笔,记录下这充满童趣的一幕。

  这首诗浅白如话,充满情趣,全诗直接把目光聚焦到儿童身上,生动描写了儿童的稚气行为。既展现了两个小渔童无忧无虑、充满童稚和奇思妙想的形象;又使得杨万里对儿童的喜爱之情溢于言表,对两个小童子玩耍中透出的聪明伶俐赞赏有加,从中也流露出诗人的童心不泯。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2、能借助注释,结合相关资料,理解诗句的意思。

  3、想象古诗描写的意境,感受小童形象,体会作者对儿童的赞赏、喜爱之情及不泯童心,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

  【教学重点】理解古诗意思,想象诗中意境,感受小童形象,体会诗中情感,有感情地诵读。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用词的生动传神,感悟古诗中所表达的童乐、童趣,受到美的熏陶。

  【设计理念】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三者间心灵对话的过程,古诗教学也是如此。要结合古诗凝练含蓄、意在言外、言约而旨丰的特点,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古诗的方法,引领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展开丰富的想象,感受诗人丰富的内心世界。改变古诗逐诗逐词逐句的教学方法。注重诗中句与句间的整合,同体诗与诗内涵的延伸拓展。另外,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要让学生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尝试理解,在理解的过程中深入感悟,在感悟的过程中领略古诗的情感和意境,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对这首诗歌的教学,我觉得:①首先要注意对诗歌整体意思的把握;②要指导学生在一次次“创境想象”、“涵咏诵读”中,进入诗境,感受诗歌中的“儿童”形象——孩童无忧无虑、充满童稚和奇思妙想的形象,感悟作者对儿童的赞赏、喜爱之情及不泯童心,品味童年生活的情趣;③最后通过“品味精妙诗句”、“整合品读”其他优秀的描写童真童趣的诗歌,加深对诗歌的喜欢,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引童趣:

  1、游戏 “对诗”,激童趣:

  (1)师:众所周知中国乃诗的国度,今天我们就一起先来玩个“对诗”游戏吧!

  (2)师说:“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生对:“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师说:“儿童疾走追黄蝶,”

  生对:“飞入菜花无处寻。”

  师说:“儿童散学归来早,”

  生对:“忙趁东风放纸鸢。”

  (3)师:真是对答如流呀!不知吟诵这些诗句时,你们心中有什么感受?

  【预设】

  生:袁枚的《所见》让我感受到童年生活的美好,孩子生活的无忧无虑。

  师:能骑牛,唱歌、捕鸣蝉,哪一样不是充满童趣的呢?

  生:我就像杨万里笔下《宿新市徐公店》中的这个孩子,平常捉蜻蜓、逮蚂蚱,哪怕捉不到,摔个狗啃泥也是快乐的!

  师:蝴蝶是没抓到,可是快乐却已经装在我们心里了!

  生:我仿佛看到《村居》中的那群小伙伴正趁着明媚的春光自在地放风筝,我仿佛还听到他们银铃般的笑声呢!

  师:这么美的春光,放飞的岂只是纸鸢?放飞的还有无尽的童趣!

  2、师小结,引童趣:

  师:是啊,我们的童年时光也正像这一首首妙不可言的诗,只要我们用心去读,就能读出其中的无限乐趣。今天,咱们就一起用心地读读诗人杨万里笔下的“童年”吧!

  3、看老师板书课题,齐读,从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板书课题:舟过安仁)

  【预设】生:读了诗题,我知道诗人乘舟路过安仁县。

  生:从诗题中,我还知道这首诗描绘的可能是诗人乘舟路过安仁时的所见。

  二、初读,感童趣

  (一)初读感知,读准读通古诗:

  1、自由朗读古诗,注意要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出古诗的节奏。

  2、指名大声读这首诗。

  【预设】关注“篙(gāo)、棹(zhào)”两个字的读音。

  3、齐读全诗

  (二)结合注解、插图理解诗意:

  1、师:同学们读书的水平真高,一会儿就把这首古诗读通顺,读正确了!请同学们再轻轻读读这首古诗,结合课后注释或插图边读边想想每句的意思,然后在小组内讨论一下,你们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不能解决?(生自主学习,再小组交流,师巡视指导。)

  2、全班交流:

  师:谁愿和大家交流交流:哪些词句还不太明白?哪些诗句结合注解和插图就能读懂?

  【预设】

  生:诗中的“遮头”、“使风”是什么意思?

  师:谁能帮助解疑?

  生:“遮头”的意思是为头部遮挡住风雨。

  “使风”的意思是借助风的力量。

  师:还有谁能把你结合注解和插图读懂了的内容和我们交流交流?

  (可指多人交流)

  生:我读懂了整首诗的意思:水面上,有两个小孩子驶着很小的渔船,不一会儿,他们俩把撑船用的竹竿和划船的桨都收了起来。天上没有下雨,但是,他们还张着伞,原来是用伞使风,让船前进啊!

  三、品读,享童趣

  (一) 创境想象,品读体会小童“天真童稚、聪明淘气”的形象,感受童真童趣:

  (伴着悠扬的音乐,课件呈现相关动态画面:伴着明媚春光,诗人乘坐着小船轻轻驶到安仁的小河上,这时另一叶小舟上的俩孩童吸引了他。)

  1、课件边呈现相关画面,师边伴着音乐,深情叙述,引学生入情入境:

  师:看,波光粼粼安仁的小河中,一叶小舟轻轻驶来。诗人正坐在船中享受着春天的美景:碧草含露,杨柳依依;潋滟水光,万倾碧波;阳光明媚,柔风拂面,怎不令人心旷神怡?闲暇之余,不经一瞥,顿而哑然失笑。什么如此吸引他?想像一下眼前的画面,待会为我们描绘。

  (课件定格为静态画面 :一叶小舟上,坐着两个可爱的孩子,他们身旁放着撑船的竹篙、船桨,俩人中间还放着一把撑开的小伞。学生伴着音乐静心细想画面。)

  2、学生描绘“想象的画面”,感受小童“天真童稚、聪明淘气”。

  (1)师:让我们都轻轻地划着小船,来到安仁,看一看吧!谁愿意为我们描绘一下脑海中浮现的画面呢?

  (2)学生描绘“想象的画面”:

  【预设】生:一天,诗人杨万里乘着船往安仁的方向行驶。河边长着的深绿色的芦苇上,偶尔停歇着一两只翠鸟,它们喳喳地叫着,在微风中翩翩起舞,姿态优美。岸上,草叶碧绿,带着一颗颗露珠。这时,他看见了另一只小船在行驶,船上悠然自在地坐着两个六七岁可爱的小男孩,一个穿红肚兜,机灵鬼怪;另一个稍大一点的小孩,穿着短衣短裤。他俩撑着船儿慢慢地前进。划了一会儿他们竟然把撑船的竹竿和桨都收了起来,不再划船了,而是嘻嘻哈哈地拿出了一把雨伞撑开放在船中,自己则无忧无虑地坐在船上,继续说说笑笑。诗人看见了,很奇怪:天上也没下雨为什么要打伞?他看着看着,噢!原来是那两个小孩用伞使风让船前进的,怪不得不下雨还打伞呢!

  3、品读诗句,引导感悟小童“天真童稚、聪明淘气”,感受童真童趣。

  (1)师:噢!是被渔船中孩童的特别举动吸引了。那诗人杨万里又是通过哪些精练之语描绘的呢?

  生:“一叶渔船俩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指读)

  (2)师:能说说此时此刻,孩童给你留下什么印象?能读出自己的感受吗?指导读(引导感悟孩子的无忧无虑、天真童稚的形象)

《舟过安仁》教学设计3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会认、会读、会写本课字词;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过程与方法】

  学生通过自主读文、讨论、交流等过程,借助注释,结合相关资料,理解诗句的意思。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想象古诗描写的意境,感受小童形象,体会作者对儿童的赞赏、喜爱之情及不泯童心,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理解古诗意思,想象诗中意境,感受小童形象,体会诗中情感,有感情地诵读。

  【难点】

  体会作者用词的生动传神,感悟古诗中所表达的童乐、童趣,受到美的熏陶。

  三、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以前我们学习了哪些写儿童的诗?这节课我们还要学习一首写儿童的诗。这首诗中描写了两个十分顽皮可爱的小孩子,你们想知道他们是怎样的顽皮可爱吗?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划分节奏。

  2.教师范读,为学生正音划分节奏,便于更好的掌握诗词。

  3.学生结合课下注释,初步了解词中的.大意以及其中蕴含的情感。

  明确:强调学生个性化解读,读出自己的感觉来。

  (三)深入研读,体会情感

  1.创境想象,品读体会小童“天真童稚、聪明淘气”的形象,感受童真童趣:

  (1)让我们都轻轻地划着小船,来到安仁,看一看吧!谁愿意为我们描绘一下脑海中浮现的画面呢?

  明确:一只渔船上,有两个小孩子,他们收起了竹竿,停下了船桨,坐在船中。怪不得没下雨他们就张开了伞,原来他们不是为了遮雨,而是想利用伞当帆让船前进啊。

  (2)能说说此时此刻,孩童给你留下什么印象?能读出自己的感受吗?

  明确:无忧无虑、天真童稚的形象。

  (3)能读出自己的感受吗?(配乐读,代表读)

  2.再次创境想象,品读体会作者对儿童的赞赏、喜爱之情,及不泯童心:

  (1)为什么没有下雨偏撑开伞,不是用来遮头而是放在船上呢?孩童的异常之举让诗人疑惑不解,他会怎么解疑呢?

  明确:不是为了遮雨,而是想利用伞使风让船前进。诗人看到孩童异常的行为,就开始更认真地观察、思考,结果恍然大悟。

  (2)此刻诗人心中又会想些什么呢?又有什么感受呢?

  明确:他也许回忆起自己的童年有趣的事。或许他会加入孩子的行列,使风行船,眼前此景激起诗人心中那颗不泯童心。他对俩小童的喜爱之情溢于言表,对俩童子玩耍中透出的聪明伶俐赞赏有加。

  (四)师生总结,布置作业

【《舟过安仁》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舟过安仁》教学设计01-03

《核舟记》教学设计03-13

《核舟记》教学设计9篇04-27

《核舟记》教学设计14篇(热门)11-18

过零丁洋教学设计05-31

《沙漠之舟》教学设计及反思一等奖12-13

《父爱之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03-06

《沙漠之舟》教学反思04-22

核舟记教案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