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相关推荐
早春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教学设计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早春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早春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体会诗中蕴含的情理,做到学以致用。
2、培养学生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
3、领略古诗词的凝练姜、意境美、音律美和含蓄美。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理解诗歌内涵,准确把握诗中情感。
难点:
理解诗句蕴含的情理。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
二、解题及作者简介
1、解题
这首小诗是写给水部员外郎张籍的。张籍在兄弟辈中排行十八,故称张十八。
2、作者简介
韩愈(768~824),唐朝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人。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官至吏部侍郎,卒谥文。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其散文在继承先秦两汉古文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和发展,气势雄健,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三、整体感知
1、结合课下注释自学。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悟诗中的意境,朗读全诗。
2、赏析诗歌
理解诗意、感受情境,体味诗境。
3、诗中写了什么景?其特点是什么?
这首诗咏早春,抓住了早春的景色特点,将初春草色与满城“烟柳”做对比,表达了诗人对早春的喜爱,能给读者无穷的美感和趣味。运用对比手法,与一般不同,这是一种加倍写法,为了突出春色的特征。
4、怎样理解“草色遥看近却无”一句诗?
提示:试想,早春二月,在北方,当树梢上、屋檐下都还挂着冰凌的时候,春在何处?连影儿也不见。但若是下过一场小雨后,第二天,你瞧吧,春来了,雨脚儿轻轻地走过大地,留下了春的印迹,那就是最初的春草芽儿冒出来了,远远望去,朦朦胧胧,仿佛有一片极淡极淡的青青之色,这是早春的春色。看着它,人们心里顿时充满欣欣然的生意。可是当你带着无限喜悦之情走近去看个仔细,地上是稀稀朗朗的极为纤细的芽,却反而看不清什么颜色了。诗人像一位高明的水墨画家,挥洒着他饱蘸水分的妙笔,隐隐泛出了那一抹青青之痕,便是早春的草色。远远望去,再像也没有,可走近了,反倒看不出。这句诗,真可谓兼摄远近,空处传神。
四、本课小结
五、布置作业
熟读并背诵这首诗。
早春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韩愈的文学常识和本诗的写作背景。
2.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并背诵和默写这首诗。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作者表达的热爱早春,热爱自然的情感并背诵和默写这首诗
教学难点:联系实际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释题导入:
题目点明了此诗是诗人在初春时节写给水部员外郎张籍的,张籍在兄弟辈中排行十八,故称"张十八"。
二、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领读全诗。
2.学生自由朗读、齐读全诗。
3.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人。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曾任国子博士、刑部侍郎等职,后官至吏部侍郎,谥号"文"。倡导古文运动,其散文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其诗力求新奇,有时流于险怪,对宋诗影响颇大,有《昌黎先生集》。其中著名的有《马说》《师说》《劝学解》等。
4.选自《昌黎先生集》。水部,唐朝工部的一个司,掌管水利方面的政令。张十八员外,即张籍(约767-约830),唐代诗人。字文昌,吴郡人。贞元进士,历任太常寺太祝、水部员外郎、国子司业等职,故世称张水部或张司业。其乐府诗颇多为反映当时社会现实之作。
5.学生默读,背诵这首诗。
三、细读品味;
1."天街小雨润如酥"--第一句写早春的背景:蒙蒙春雨飘洒在皇城的街道,细雨滋润着春草,一片朦胧。
2."草色遥看近却无"--第二句写早春的草色:极淡极少,似有似无。这一句恰是全篇的绝妙佳句。
3."最是一年春好处"--第三句似乎在提醒大家:一年之计在于春,而春的"最好处"在于早春。
4."绝胜烟柳满皇都"--本句将初春草色与暮春的满城"烟柳"作对比,更突出了作者对早春的喜爱。
四、合作探究:
作者对早春的喜爱之情在各句诗中是如何体现的`?
明确:第一句写早春的雨景;蒙蒙春雨飘洒在皇城的街道,雨滋润着春草,一片朦胧。第二句写早春的草色:极淡极少,似有似无。这一句恰是全篇的绝妙佳句。试想:早春二月,在北方,当树梢上、屋檐下都还挂着冰凌的时候,春在何处?连影儿都不见。但若下过一场春雨后,春就悄悄地来了,小草就是春的使者。第三句似乎在提醒大家:一年之计在于春,而春的"最好处"在于早春。很自然地引出末句:"绝胜烟柳满皇都"。为什么早春的草色要比皇城的出处烟柳好呢?只因为春草蕴涵着大地回春、万象更新的勃勃生机,而杨柳堆烟的暮春又有什么稀罕的呢?将初春草色与暮春的满城"烟柳"作对比,更突出了作者对早春的喜爱。
五、教师小结:
这首诗语言清新自然,运用对比手法,突出春色的特征。通过对早春景物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对早春的喜爱之情。
【原作展示】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重点解析】
(1)第一句写初春的小雨,以“润如酥”来形容它的细滑润泽,十分准确地写出其特点,遣词用句十分优美。与杜甫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有异曲同工之妙。
(2)第二句紧承首句,写草沾雨后的景色。以远看似青,近看却无,描画出了初春小草沾雨后的朦胧景象。可与王维的“青霭入看无”、“山色有无中”相媲美。
(3)三、四句运用对比手法对初春景色大加赞美。唐诗中写春景的多取明媚的晚春,而此诗选取早春咏叹,使人感慨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最美在早春,别出新意。
【默写训练】1.韩愈在《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中“ , ”两句抓住“雨”和“草”,描绘出早春的独特景色,给人一种润湿、舒适和清新之美感。
2.韩愈在《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中“ , ”两句直接写出作者对初春景色大加赞美,并对比指出早春远胜晚春。
答案:1.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2.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早春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 读懂古诗的意思,体会作者在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2 能背诵、默写古诗。
3 培养学生对春天、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学分析:
《早春》是唐代大诗人韩愈的作品。诗人抓住早春时节的特点,赞美了春天给大地带来的勃勃生机,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朗读古诗、默写古诗。
教学难点:了解诗人的写作背景,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流程:
师:同学们,现在是什么季节?
生:春天。
师:是啊,春天终于被我们盼来了,我们北国的春姑娘脚步走得多缓慢啊,冰雪刚刚消融,还没有看见到春的色彩呢,如果说四季有颜色的,那春天会是什么颜色呢?
生⒈:绿色。
生⒉:粉色。
生⒊:五彩的。
师:是啊,这些色彩都是春姑娘的装束,春天来了,你们高兴吗?
生:高兴。
师:想不想学学小燕子去当春天的信使,把这个好消息告诉给伙伴啊?
生:(兴奋地奔走相告)春天来了、春天来了……
师:美丽的春姑娘给大地带来了什么礼物呢?想不想和老师一起走进春天的旋律?(放多媒体出示春天画面)。
师:春天真美啊,同学们都陶醉了,谁愿意用自己的话来形容一下你心中的春天。
生⒈:春天来了,小河里的冰融化了,河水淙淙的流着,小鱼也摆起了尾巴,唱起歌来。
生⒉:风婆婆来了,吹绿了柳树,吹红了桃花,吹来了燕子,吹醒了青蛙,吹得大地笑哈哈。
生⒊:雷公公来了,雨姐姐也来了,小草悄悄地从土地里钻出来了,嫩嫩的、绿绿的,在春雨里使劲向上伸腰。
……
师:小朋友们,你们的描述真美,春天在你们的眼中如诗般缠绵,如画般动人,你们是不是也想给春天写赞歌了呢?
师:同学们大诗人韩愈就写过一首赞美春天的古诗,想不想一起看一看。
师:请同学们翻开书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这首诗。
(生读古诗)(出示相关的挂图)
师:这么美的诗你愿意用什么方式去学习呢?
生⒈:边看注释,查字典去学。
生⒉:同桌讨论,边备边学。
生⒊:小组合作学习。
师: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学习这首诗。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诗意)
师:谁愿意来汇报你的所得?
生⒈:春天的细雨如丝如烟,笼罩着京城的街道,泥土被滋润得像酥油一样松软。
生⒉:小草刚刚发芽,从土地里刚刚钻出头来,远远望去绿油油的,可走到前看却不分明。
……
师:你们学到的可真多,还有哪些疑惑呢?
生⒈:为什么诗中说“草色遥看近却无”呢?是远看能看到,走近却看不到吗?
(学生议论)
师:郊外的小草刚刚发芽,远看一片绿色,近看绿色又稀又少,这里作者用了对比的'手法,突出了远看与近看的不同,这正是早春时节小草刚刚破土的那一刻景色,把早春的特点描绘得十分准确、形象。
师:诗中的景色可真美,我们该去如何读这首诗啊?
生:充满对春天的热爱与赞美之情。
师:那就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读吧。
(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读诗,个人读,小组读,配音乐诵读……)
师:同学们读的很美,诗中的意境更美,谁愿意来描绘诗中的画面。
生:春天来了,细雨如丝,小草从土里探出小脑袋,大口大口地吮吸着春天的甘露,那小雨轻轻地洒落在地上,土地被滋润得像酥油一样松软,还散发出泥土的清香,远远望去,一片片绿油油的小草,几枝粉红的桃花,还有如烟的细柳、叽叽喳喳的燕子,好一幅春景图。
师:春天如此美丽,不能不让我们心情愉悦,充满对春天的热爱与向往之情,那我们的这种热情该如何表达呢?
生⒈:写诗。
生⒉:作画。
生⒊:唱歌、跳舞。
……
师:请同学们分兴趣小组进行活动。
(学生分兴趣小组进行创作并汇报)
师:学习了这首诗你有那些收获?
生⒈:学习这首诗我更了解春天了,也更热爱春天了。
生⒉:我学会了一些好词好句。
生⒊:我知道一年之计在于春,我要抓紧春天的大好时光,努力学习。
师:是啊,春天是美好的,是一年的开始,我们要珍惜今天的大好时光,为春播种,也为秋的收获而努力奋斗!
早春教学设计4
(一)朗诵诗歌
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杜审言
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
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蘋。
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襟。
(二)作者简介
杜审言(约645?─708),字必简,祖籍襄阳(今属湖北),迁居河南巩县,是大诗人杜甫的祖父。高宗咸亨进士,曾任隰城尉、洛阳丞等小官,累官修文馆直学士。与李峤、崔融、苏味道齐名,称“文章四友”,是唐代“近体诗”的奠基人之一,作品多朴素自然。
(三)诗歌赏析
1、根据注释,初探诗意
①和(hè):奉和,即别人先做了一首,自己也依韵作一首。晋陵,今江苏常州。陆丞,姓陆的县丞。县丞是县令的辅佐官。《早春原望》是陆丞原诗的题目。
②宦(huàn)游:离家到各地作官的人。这里指作者自己。
③偏:偏偏、特别。物候新:由四季景物的不同反映出季节的变化,这里指春天来临。
④曙:黎明。
⑤梅柳渡江春:意思是江南的梅柳先开,然后才把春天从江南带到江北。
⑥淑(shū)气:温暖的气候。催黄鸟:催动黄莺鸣叫。
⑦晴光:晴朗的春光。转绿萍:使萍草变绿。萍:一种水草。
⑧古调:这里指陆丞的诗。
⑨归思:回家的念头。襟:衣服的前襟。
2、请结合你对本诗的理解圈出表达诗人思想情感的关键词,并说说它的妙处。
“独有”、“偏惊”,生动地表现了诗人宦游江南的矛盾心情,只有远离家乡、宦游在外的游子才对异乡的新春节物气候感到既惊且怪。
3、具体分析
这是一首和诗。原唱是晋陵陆丞作的《早春游望》。晋陵即今江苏常州,唐代属江南东道毗陵郡。陆丞,作者的友人,不详其名,时在晋陵任县丞。大约武则天永昌元年(689)前后,杜审言在江阴县任职,与陆某是同郡邻县的僚友。他们同游唱和,可能即在其时。陆某原唱已不可知。杜审言这首和诗是用原唱同题抒发自己宦游江南的感慨和归思。
诗人在唐高宗咸亨元年(670)中进士后,仕途失意,一直充任县丞、县尉之类小官。到永昌元年,他宦游已近二十年,诗名甚高,却仍然远离京洛,在江阴这个小县当小官,心情很不高兴。江南早春天气,和朋友一起游览风景,本是赏心乐事,但他却象王粲登楼那样,“虽信美而非吾土”,不如归去。所以这首和诗写得别有情致,惊新而不快,赏心而不乐,感受新鲜而思绪凄清,景色优美而情调淡然,甚至于伤感,有满腹牢骚在言外。
诗一开头就发感慨,说只有离别家乡、奔走仕途的游子,才会对异乡的节物气候感到新奇而大惊小怪。言外即谓,如果在家乡,或是当地人,则习见而不怪。在这“独有”、“偏惊”的强调语气中,生动表现出诗人宦游江南的矛盾心情:这一开头相当别致,很有个性特点。
中间二联即写“惊新”。表面看,这两联写江南新春伊始至仲春二月的物候变化特点,表现出江南春光明媚、鸟语花香的.水乡景色;实际上,诗人是从比较故乡中原物候来写异乡江南的新奇的,在江南仲春的新鲜风光里有着诗人怀念中原暮春的故土情意,句句惊新而处处怀乡。
“云霞”句是写新春伊始。在古人观念中,春神东帝,方位在东,日出于东,春来自东。但在中原,新春伊始的物候是“东风解冻,蛰虫始振,鱼上冰”(《礼记月令》),风已暖而水犹寒。而江南水乡近海,春风春水都暖,并且多云。所以诗人突出地写江南的新春是与太阳一起从东方的大海升临人间的,象曙光一样映照着满天云霞。
“梅柳”句是写初春正月的花木。同是梅花柳树,同属初春正月,在北方是雪里寻梅,遥看柳色,残冬未消;而江南已经梅花缤纷,柳叶翩翩,春意盎然,正如诗人在同年正月作的《大酺》中所形容的:“梅花落处疑残雪,柳叶开时任好风。”所以这句说梅柳渡过江来,江南就完全是花发木荣的春天了。
接着,写春鸟。“淑气”谓春天温暖气候。“黄鸟”即黄莺,又名仓庚。仲春二月“仓庚鸣”(《礼记月令》),南北皆然,但江南的黄莺叫得更欢。西晋诗人陆机说:“蕙草饶淑气,时鸟多好音。”(《悲哉行》)“淑气催黄鸟”,便是化用陆诗,而以一个“催”字,突出了江南二月春鸟更其欢鸣的特点。
然后,写水草。“晴光”即谓春光。“绿蘋”是浮萍。在中原,季春三月“萍始生”(《礼记月令》);在江南,梁代诗人江淹说:“江南二月春,东风转绿蘋。”(《咏美人春游》)这句说“晴光转绿苹”,便是化用江诗,也就暗示出江南二月仲春的物候,恰同中原三月暮春,整整早了一个月。
总之,新因旧而见奇,景因情而方惊。惊新由于怀旧,思乡情切,更觉异乡新奇。这两联写眼中所见江南物候,也寓含着心中怀念中原故乡之情,与首联的矛盾心情正相一贯,同时也自然地转到末联。
“古调”是尊重陆丞原唱的用语。诗人用“忽闻”以示意外语气,巧妙地表现出陆丞的诗在无意中触到诗人心中思乡之痛,因而感伤流泪。反过来看,正因为诗人本来思乡情切,所以一经触发,便伤心流泪。这个结尾,既点明归思,又点出和意,结构谨严缜密。
前人欣赏这首诗,往往偏爱首、尾二联,而略过中间二联。其实,它的构思是完整而有独创的。起结固然别致,但是如果没有中间两联独特的情景描写,整首诗就不会如此丰满、贯通而别有情趣,也不切题意。从这个意义上说,这首诗的精采处,恰在中间二联。
(四)布置作业
1、熟读这两首诗。
2、完成《学习与评价》上的1-5小题。
3、预习后面两首诗。
早春教学设计5
活动目标:
1、学习古诗《早春》,按照古诗的节律朗诵。
2、理解古诗的基本内容,感受古诗的意境。
活动重点:
学习古诗《早春》,按照古诗的节律朗诵。
活动难点:
理解古诗的基本内容,感受古诗的意境。
活动准备:教学挂图、幼儿用书。
活动过程:
1、出示挂图,导入活动:回顾春天的美丽景象。
(1)引导幼儿讨论。
教师:现在是什么季节?春天的雨是什么样的?树木、小草有什么变化?
(鼓励幼儿根据自己的生活观察并大胆表达出来。)
(2)仔细观看挂图,感受春天的美丽。
教师:看看画面上有洒满?春天是什么样?
(引导幼儿边看边和同伴讲一讲。)
(3)激发幼儿喜爱春天的'情感。
教师:你们喜欢春天吗?为什么?
教师小结:春天是一个鸟语花香、万物复苏的季节,它带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希望。
2、初步欣赏古诗《早春》。
(1)幼儿倾听配乐古诗。
教师:春天是多么美丽啊!我们来听听诗里是怎么说的吧。
(2)幼儿交流。
教师:诗里说的春天是什么样的?
(在幼儿说出古诗里的一些字词时,教师就把这一句完整地念一遍。)
(3)幼儿看图欣赏古诗。
教师播放配乐古诗,请幼儿边阅读幼儿用书边倾听。
3、幼儿理解古诗内容。
(1)理解故事的题目。
教师:古诗的名字叫《早春》,这是什么意思呢?
(让幼儿知道这首诗写的是春天刚刚到来时的景色。)
(2)初步理解古诗。
教师逐句念出古诗,引导幼儿理解每一句的内容:皇城下着小雨,把大地浸润得酥软,小草钻出地面,远看一片浅绿近看却无。一年之中最美的就是这早春的景色,它远远胜过了晚春时的满城烟柳。
(3)进一步理解古诗。
教师:为什么在远处看一片小草的浅绿,在近处却什么都没有?你觉得一年之中最美的是什么时候?(引导幼儿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理解诗句的意思。)
4、幼儿朗诵古诗。
(1)教师示范用有节奏的声音朗诵古诗。
(2)幼儿在悠扬的背景音乐声中朗诵古诗。
【早春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īūǖ》教学设计06-09
教学设计07-11
教学设计08-23
《》教学设计09-27
晨光教学设计|晨光教学设计资料|09-05
课程设计教学设计12-24
背影教学设计04-23
勇气教学设计04-23
模拟教学设计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