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积单位》教学设计

时间:2024-08-04 12:15:27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推荐】《体积单位》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优秀的教学设计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体积单位》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推荐】《体积单位》教学设计

《体积单位》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实际,使学生知道什么是体积.

  2.认识常用的体积单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

  3.能正确区分长度单位、面积单位和体积单位的不同.

  教学重点

  使学生感知物体的体积,初步建立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的体积观念.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建立体积是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的大小表象,能正确应用体积单位估算常见物体的体积.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1米、1分米、1厘米,这是什么计量单位?

  2.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这是什么计量单位?

  二、探究新知.

  我们学习了长度和长度单位,面积和面积单位.今天我们要学习一个新概念:体积和体积单位.(板书课题:体积和体积单位)

  (一)实验观察,建立体积概念.

  1.教师演示实验:

  第一步:出示有 杯水的玻璃杯,在水面处做一个红色记号.

  第二步:在水杯中放入一块石头,在水面处做一个黄色记号.

  第三步:拿出石块后,再放入一大些的石块,在水面处做绿色记号.

  观察思考:在水杯中两次放入大小不同的石块,有什么现象发生?为什么会出现这个现象,说明什么?

  汇报归纳:水杯中放入石块后,石块占据了空间,把水向上挤,水面向上升.

  石块大占据空间大,水面上升得高;

  石块小占据空间小,水面上升得低.

  2.学生分组实验.

  实验方法:

  第一步:拿出装满细沙的杯子,把细沙倒在一边.

  第二步:把一木块放入杯子里,再把倒出的沙装回杯子里.

  第三步:把杯中细沙倒出,把一大些的木块放入杯子里,再把倒出的沙装回杯子里.

  观察思考:出现了什么结果?这说明了什么?

  汇报归纳:放入大木块,外边剩的沙多;放人小木块外边剩的沙少.

  这说明木块也占据了杯子的空间.木块大占据空间大,木块小占据空间小.

  3.总结两次实验结果.

  教师提问:以上的两个实验说明了什么?

  学生归纳:物体都占据空间,物体大占据空间大,物体小占据空间小.

  教师明确:把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板书)

  4.比较物体体积的大小.

  实物比较:字典和大词典 桌子和椅子 水桶和茶叶桶 课本和练习本

  (教师出示一组体积接近的物体)提问:这两个物体谁的体积大?

  (二)认识体积单位.

  教师指出:在实际生活和生产中,有时只凭感觉是无法判断出谁大谁小的,这就要我们

  精确地计量物体的体积.计量体积就要用体积单位,常用的体积单位有立

  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板书)

  1.认识1立方厘米(出示一块1立方厘米的体积模型)

  这就是体积为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

  分组观察,然后汇报:你知道了什么?

  看一看:1立方厘米的体积比较小,是正方体.

  量一量: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的棱长是1厘米.

  说一说:棱长1厘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厘米(板书)

  想一想:体积是1立方厘米的物体比较小.

  议一议:哪些物体计量体积时使用立方厘米比较恰当?

  2.认识1立方分米.(出示一块1立方分米的体积模型)

  这就是体积为1立方分米的正方体.

  分组观察,然后汇报:你知道了什么?

  看一看:1立方分米的'体积大一些,是一个正方体.

  量一量:1立方分米的正方体的棱长是1分米.

  说一说:棱长1分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分米.(板书)

  想一想:体积是1立方分米的物体比1立方厘米的物体大.

  议一议:哪些物体计量体积时使用立方分米比较恰当?

  3.认识1立方米.

  思考:什么样的物体的体积是1立方米?

  (板书:棱长1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米)

  议一议:哪些物体计量体积时使用立方米比较恰当?

  4..比较:这三个体积单位的共同点是什么?不同点是什么?

  长度单位、面积单位和体积单位又有什么不同点呢?

  长度单位:线段

  面积单位:正方形

  体积单位:正方体

  (三)计量物体的体积.

  怎样用这些体积单位计量物体的体积呢?

  计量物体的体积就是一个物体里含有多少个体积单位,它的体积就是多少

  (四)反馈练习.

  1.看图说出物体的体积.

  2.用12个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木块摆成不同形状的长方体.它们的体积各是多少?

  (都是12立方厘米.不论物体是什么形状,含有几个体积单位,它的体积就是多少)

  三、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学了哪些知识?

  四、随堂练习.

  1.填空.

  一块橡皮的体积约是8( )

  一台录音机的体积约是20( )

  运货集装箱的体积约是40( )

  2.连线:学校主席台的体积 24立方厘米

  书包的体积 24立方米

  碳素墨水盒的体积 24立方分米

  3.说说身边的物体的体积大约是多少?

  五、课后作业.

  下面的图形都是用棱长1厘米的小正方体拼成的,说出它们的体积各是多少立方厘米?

  六、板书设计

  体积和体积单位

  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

《体积单位》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通过实践操作,使学生理解体积的含义,建立体积的概念。

  2、初步认识常用的体积单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掌握常用的体积单位和体积单位的量的特征,能正确选择和使用体积的单位。

  3、通过学生的动手实践,加强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形成体积的概念和掌握常用的体积单位。

  教学过程:

  一、依据预习提纲,自主学习。

  1.什么是体积?

  2.请每位同学拿出4个1立方厘米的立方体,把它们拼在一起,摆成一排.拼成了一个什么形体?(长方体)这个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4立方厘米)

  3.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你能想像或比划一下他们个个有多大吗?

  4.长方体的体积公式是什么?

  5.正方体的体积公式是什么?

  6.光明纸盒厂生产一种正方体纸板箱,棱长是5分米,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

  7.讨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是否相同.

  二、探索研究,交流展示。

  1.故事引入:出示主题图:乌鸦喝水的故事。

  自由汇报:乌鸦是怎样喝到水的?为什么?

  2.学生实验:

  取两个同样大小的玻璃杯,先往一个杯子里倒满水,取一块鹅卵石放入另一个杯子里,再把第一个杯子里的水倒到第二个杯子里,会出现什么情况?为什么?(第一杯的水不能倒入第二杯,因为鹅卵石占据了一部分空间。)

  3.课件出示:比较观察:电视机、影碟机、手机,哪个所占的空间大?

  不同的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不同。

  4.体积概念的引入: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板书课题:体积)

  加深理解:

  三、体积单位的认识:(学生先看书自学,再汇报交流。)

  1.我们已经学过哪些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

  2.出示两个长方体:怎样比较这两个长方体体积的大小呢?

  3.根据常用的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想一想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

  介绍体积单位,常用的体积单位有:立方米(m)、立方厘米(cm)。

  4.认识:1立方米、1立方分米、1 立方厘米的体积各有多大。

  我们规定:棱长是1厘米的正方体的体积是1立方厘米。

  1立方厘米:①让学生拿出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并量出它的棱长。

  ②看看我们身边的什么的体积大约1立方厘米。(约一个手指尖的大小)

  1立方分米:出示一个棱长1分米的正方体,你知道它的体积是多少吗?我们生活中的.哪些物体的体积大约1立方分米。(约一个粉笔盒的大小)

  1立方米:出示1立方米的木条棱架,让同学们上来看一下1立方米的体积的大小。

  我们生活中,哪些物体的体积大约1立方米?

  5.练习:

  (1)完成P40“做一做”T1。

  说一说分别是用来计量什么的单位,它们有什么不同?

  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体积单位的联系与区别。

  (2)完成P40“做一做”T2。

  让学生说一说解题的根据是什么?进而使学生深化对计量一个物体的体积,要看这个物体含有多少个体积单位的意思的理解。

  三、反馈检测

  1.

  2.一块砖的长是24厘米,宽是12厘米,厚是6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3.一块正方体的石料,棱长是7分米,这块石料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如果1立方分米石料重2.7千克,这块石料重多少千克?

  教学设计:

  体积和体积单位

  常用的体积单位有:立方米(m)、立方分米(dm)、立方厘米(cm)。

  棱长是1厘米的正方体的体积是1立方厘米。

  课后反思:整节课中,我给予学生一个又一个实验研究平台,引导学生在“猜想-实验验证-发现规律”中开展学习,在一次次猜想验证中,发现规律,掌握知识,培养了能力。

《体积单位》教学设计3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认识了体积和容积的意义后教学的。本节教材的主要内容是认识体积、容积单位。教材先呈现了长度单位1厘米,面积单位1平方厘米和体积单位1立方厘米,并指出常用的体积单位有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然后教材安排了做一做活动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活动,体会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的实际大小。再让学生通过说一说把体积单位与生活中熟悉的事物联系起来,感受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的实际意义。后面在认识体积单位的基础上认识容积单位。教材的的编写体现出三个方面的意图:一是把体积单位与学过的长度单位、面积单位联系起来,体会统一单位的重要性,同时对这三种单位有一个直观的区别;二是注重实际操作,获得大量的感性经验;三是紧密联系生活实际,感受体积单位的实际意义。我的教学设计也围绕着这三方面来进行,为了让学生有充分的活动时间,我把体积单位与容积单位分开教学,第一课时教学体积单位。

  学生分析:

  小学生思维是具象的,小学高年级学生的思维正处于具体运算阶段向形式运算阶段的过渡发展期。因此,小学阶段学习的几何是属于经验几何或实验几何,这些内容的学习都是建立在小学生的经验和活动基础上的。对于小学生的学习方法而言,他们对几何图形的认识是通过操作、实验而获得的,几何的相关概念与关系的获得也是以操作为基础的,学生从一年级就开始接触几何,到五年级他们对几何教学中的动手操作活动并不陌生,并有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经验,但本班学生对操作活动中的自律性还不是很强,教学中应注意对操作活动时纪律的控制。

  教学目标:

  1、常用的体积单位: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初步建立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和1立方米的实际大小的表象。

  2、知道物体含有多少个1立方厘米,体积就是多少立方厘米。

  3、引导学生经历观察、类比、举例、等学习活动,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

  4、通过数学,增强空间观念,发展空间想象力。

  教学重点:

  帮助学生建立体积是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的大小表象,能正确应用体积单位估算常见物体的体积。

  教学难点:

  能联系已有知识正确区分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体积单位,清楚各自含义。

  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准备棱长1厘米和1分米的正方体各一个,1立方米演示模型架。学生准备棱长1厘米、1分米的正方体各一个,米尺1根。

  教学媒体:

  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填单位:

  老师身高155( ) 教室的面积为48( )

  游泳池水深2( )占地面积250( )

  师:这是我们以前学过的单位,它们是什么单位同学们还记得吗?

  课件出示:长度单位 面积单位 1厘米的长度 1平方厘米的大小。

  2、师:上节课我们认识了物体的体积,你们还记得什么是体积吗?那么体积的单位又是什么呢?

  二、教学新课

  师:常用的体积单位有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

  1、认识1立方厘米

  (1)出示1立方厘米模型:这就是1立方厘米,让学生拿出自己做的棱长是1厘米的正方体,看看和老师的1立方厘米是否一样大。

  (2)分组观察﹑探究交流,然后汇报,你知道了什么?

  操作要求:

  看一看:1立方厘米的体积有多大?

  量一量:1立方厘米正方体棱长是多少?

  说一说:什么是1立方厘米?

  想一想:体积是1立方厘米的物体有多大,把它印在头脑里。

  举一举:生活中哪些物体体积约为1立方厘米(如蚕豆﹑玻珠、手指末节等)

  拼一拼:2立方厘米、5立方厘米、10立方厘米

  (3)汇报交流。

  (4)教师小结:棱长是1厘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厘米。板书记法。

  2、认识1立方分米

  (1)出示1立方分米模型,告诉学生这就是1立方分米。

  (2)学生拿出学具分组观察、探究、汇报,你知道了什么?

  看(大小) 量(长短) 说 (概念) 想(有多大)

  举一举:(粉笔盒、菠萝等)

  拼 (体积)

  (3)汇报交流,教师小结并板书。

  3、认识1立方米

  (1)根据以上的体积单位推测,什么样的体积是1立方米(板书)

  (2)我用三把米尺在墙角搭了一个体积是1立方米正方体框架,让学生估一估能容纳多少个学生,然后试一试。

  (3)8个学生一组,用米尺搭一个1立方米的空间,看一看,把一立方米的大小印在头脑里。

  (4)哪些物体体积约为1立方米?(太阳能水塔、讲台等)

  5、比较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体积单位的不同

  (1)课件在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的旁边出示1立方厘米的`图形。

  (2)让学生观察有什么不同。

  (3)小结:长度单位表示距离大小,面积单位表示表面大小,体积单位表示空间大小。

  三、巩固练习,提升理解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体积单位》教学设计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体积单位》教学设计1、完成练一练第1题。

  2、选择适当的单位名称填在括号里。

  (1)五(1)班教室占有空间约是150( )。

  (2)一个成人鞋盒体积约是6( )。

  (3)一块橡皮的体积约是8( )。

  (4)一把椅子高90( )。

  (5)一张单人床的面积约是2( )。

  3、连线

  一台洗衣机的体积约为 40立方厘米

  书包的体积 0.3立方米

  碳素墨水盒的体积 20立方分米

  4、说说身边物体的体积

  四、课堂小结:

  说说本节课有哪些收获。

  教后反思: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注重从小学生空间观念形成的心理特点方面手,做了以下尝试,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1、注重新旧知识的联系与比较

  教学初我让学生通过填单位回顾旧知,知道测量长度需要用长度单位,测量面积需要用面积单位。然后自然而然就引出测量体积就需要体积单位了。并在教学完体积单位后与长度单位、面积单位进行了比较,让学生从直观形象到内在含义真正理解体积单位。

  2、充分利用直观教学,注重学生实践体验

  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具有很强的直观性,比较感知的是图形的外显性属性特征。所以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直观教具,调动学生的感官,通过触摸、类比等学习活动,帮助学生并建立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的实际大小的体积观念。学生真正是在亲身经历和体验积单位,从而在头脑中形成表象,积累经验,有助于以后计算和估算物体的体积。另外,在教学中我还引导学生将三个体积单位结合起来,进行对比,并列举生活中的实例,激发学生的欲,让学生在活动中理解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的。

  3、注重学习方法的迁移

  在三个常用的体积单位的新知教学中,我采用了分层推进的教学策略。老师先引导学生通过摸一摸、量一量、比一比、举个例子等学习活动,并学习1立方厘米。然后将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利用1立方厘米的方法在小组内自主活动,1立方分米,最后1立方米。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参与尝试的兴趣。

  4、注意学生身边的数学知识

  在让学生感受每个体积单位有多大时,我让学生找一找身边哪些物体的体积大约是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学生有的提到我的一个指头头大约是1立方厘米,我随机抓住这一教学资源,追问道:你们每个手指大约又是多少立方厘米呢?在例举1立方分米时,学生说粉笔盒的体积大约1立方分米,有一次我买的烤红薯大约1立方分米等等。在感受1立方米有多大时,我用三把米尺在墙角搭了一个体积是1立方米正方体框架,并让学生估一估能容纳多少名同学,然后亲自让同学们站到里边看一看,然后分组搭1立方米的框架。通过例举与体验,不但让学生体会到身边处处有数学,而且也有利于促进学生每个体积单位大小的建立。

《体积单位》教学设计4

  【教学内容】

  体积单位间的进率(课本第34—35页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的指导,使学生掌握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并会进行名数的 改写。

  2、使学生学会用名数的改写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应用不同的单位进行计算的能力。

  【重点难点】

  掌握名数的改写方法。

  【复习导入】

  1、填一填。

  1米=( )分米

  1分米=( )厘米 1平方米=( )平方分米

  1平方分米=( )平方厘米

  2、说一说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

  【新课讲授】

  1、学习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1)老师出示教材第34页例2:一个棱长为1dm的正方体,体积是1dm3。 想一想: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2)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3)老师出示棱长为1dm的正方体模型。

  提问:它的体积用分米作单位是1dm3,如果用厘米作单位,这个正方体的棱长是多少厘米?(棱长是10cm)

  (4)计算。

  请学生想一想,根据正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能不能算出这个正方体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学生先交流,再独立完成,然后请学生说出计算方法和计算过程,学生可能会说: ①如果把正方体的棱长看作是10cm,就可以把它切成1000块1cm3的正方体。 ②正方体的棱长是1dm,它的底面积是1dm2,也就是100cm2,再根据底面积×高,也就是100×10=1000cm3,得出它的体积。

  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V=a3 10×10×10=1000(cm3) 1dm3=1000cm3

  (5)根据推导,请学生说出立方分米和立方厘米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老师板书)

  (6)你们能够推算出1立方米和1立方分米的关系吗?学生尝试完成。

  老师板书: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

  (7)观察板书内容。

  想一想:相邻两个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存在着怎样的关系?通过观察,学生发现:相邻的两个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00。

  2、体积单位,面积单位,长度单位的比较。

  (1)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十。

  (2)面积单位: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是一百。

  (3)体积

  单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是一千。

  3、学习体积单位名数的改写。

  (1)回忆:怎样把高级单位的名数变换成低级单位的名数?(要乘进率)怎样把低级单位的名数变换成高级单位的名数?(要除以进率)

  (2)学习教材第35页的例3。

  板书:(1)3、8m3是多少立方分米?

  (2)2400cm3是多少立方分米? 请学生尝试独立解答,老师巡视。 指名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做的。

  板书:3、8m3=(3800)dm3

  2400cm3=(2、4)dm3 想: 1m3 =( )dm3

  想:( ) cm3=1dm3 (3)学习教材第35页的例4。 出示例4,让学生先读题,理解题意:明确箱子上的尺寸是这个长方体的长、宽、高。请学生说出这个箱子的长、宽、高各是多少? 学生独立思考,然后解答,指名板演。 V=abh=50×30×40=60000(cm3)=60(dm3)=0、06(m3)

  【巩固练习】完成课本第35页的“做一做”第1、2题。学生完成后,要求他们口述解答的过程。第2题指名学生板演。

  【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长度单位:1米=(10)分米

  1分米=(10)厘米 面积单位: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

  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体积单位: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

  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体积单位》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体积的意义,认识常用的体积单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

  2、使学生知道计量一个物体的体积有多大,要看它包含多少个体积单位。

  教学重点:

  1、建立体积概念。

  2、认识体积单位。

  教学难点:

  建立体积概念。

  教学设计:

  一、出示课题,学习目标

  1、理解体积的意义,认识常用的体积单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

  2、知道计量一个物体的体积有多大,要看它包含多少个体积单位。

  二、出示自学指导

  认真看课本总结

  1、体积的意义。

  /2、体积单位:

  三、学生看书,自学

  四、效果检测

  学生概括: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板书)

  常用的体积单位有: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

  练一练:选择恰当的单位:

  (1)、橡皮的.体积用(),火车的体积用(),书包的体积用()。(2)、练习:

  ①说一说:测量篮球场的大小用()单位。

  测量学校旗杆的高度用()单位

  测量一只木箱的体积要用()单位。

  ②、一个正方体的棱长是1(),表面积是(),体积是()。(你想怎样填?)

  ③、判断:一只长方体纸箱,表面积是52平方分米,体积是24立方分米,它的表面积大。()

  五、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体积的意义和体积单位。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体积和体积单位

  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

  常用的体积单位有: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

《体积单位》教学设计6

  《体积单位》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二课,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与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物体大小的感知能力,也为本课的学习打下了基础。同时,本课的学习也为以后学习体积的计算方法等知识做好了铺垫,也是学生发展空间观念的重要载体。

  说教学目标。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对教材内容的分析,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认识体积、容积单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升、毫升。

  2、在操作交流中,感受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升、毫升的实际意义,发展空间观念。

  说重难点。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认知情况拟定的教学重点是:认识体积、容积单位。

  本课的难点是:帮助学生建立体积是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的大小的表象, 能正确应用体积单位估算常见物体的体积。 说教法。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数学教学必须建立在学生认知水平和已有经验的.基础上。由于学生空间想象力的水平有限,教学要更加注重丰富学生对知识的感知。本节课将采用演示与讲解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更加形象,深刻地指导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

  说教学准备,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体积为1立方厘米和1立方分米的正方体学具以及体积为1立方米的正方体教具。

  说教学过程。为了更好的达成教学目标,设计了如下的几个教学环节:

  环节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谈话导入:

  1、我发现好多同学都长高了,有的都比老师高了,找个同学来和老师比比高低吧!测量身高时要用什么单位?常用的长度单位有哪些?

  2、我们身高不一样,踩出的脚印大小也不一样吧?要测量脚印的大小需要用什么单位呢?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

  3、我们俩所占空间的大小也不一样吧,谁的体积更大些?

  4、实物展示,这个长方体与正方体的体积,哪个更大些?你有什么办法比出大小来?

  引出常用的体积单位,导入新课。板书课题:体积单位

  环节二、合作学习,探究新知

  此环节,我设计了如下几个活动,来达成教学目标。

  (活动一)认识体积单位。(小组合作学习,全班反馈交流) 首先,认识立方厘米。

  (1)猜一猜1立方厘米有多大?用手比划。

  (2)拿出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看一看,闭上眼睛摸一摸,想象一下1立方厘米有多大?

  (3)生活中那些物体的大小比较接近1立方厘米?

  (4)出示一块橡皮,估一估这个橡皮有多少立方厘米?板书立方厘米。

  再认识认识立方分米。

  (1)猜一猜1立方分米有多大?用手比划。

  (2)拿出1立方分米的正方体,看一看,闭上眼睛摸一摸,想象一下1立方分米有多大?

  (3)生活中那些物体的大小比较接近1立方分米?

  (4)出示一个苹果,估一估这个苹果有多少立方厘米?板书立方分米。

  (5)想一想,多少个棱长是1厘米的小正方体可以拼成一个棱长是1分米的正方体?

  第三认识立方米。

  (1)猜一猜1立方米有多大?用手比划。

  (2)师生在墙角搭出一个1立方米的空间,学生看看大小,让学生进去,看里面能站多少个小学生,让学生实际感知1立方米的大小。板书立方米。

  (3)让学生交流这3个单位的字母表示法。板书3个单位的字

  母表示法。

  (活动二)认识容积单位。(直观演示,感知容积单位的大小。)

  1、老师拿出一个1立方分米的正方体塑料盒,把它装满水,倒进一个大量杯里,看看量杯的刻度,认识容积单位升。板书容积单位。

  2、老师拿出一个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塑料盒,把它装满水,倒出来看看,这就是1毫升,太少了,用针管吸10毫升给大家看看。

  3、学生拿出自带的饮料瓶,看看上面的标签,写的多少毫升。

  4、请学生拿出500毫升的饮料瓶,装满水,倒入1升的正方体塑料盒中,看几次能倒满?初步感知毫升和升之间的进率。板书容积单位之间的数量关系。

  以上教学过程,1、通过猜一猜、看一看、摸一摸、估一估等活动,让学生感受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的大小,并建立起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的空间观念。

  2、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学生真切感受到1立方米所占空间的大小。

  3、通过直观演示和动手操作,加深学生对容积单位定量大小的感知。

  环节三:反馈练习,应用新知

  在这个环节里,要求学生完成课本45页,练一练的第1、2、3题,个人独立完成, 组内订正结果. 小组长依据检测结果给予个人评分。在此期间,我将深入学生当中,了解完成情况,发现问题。对于个别同学存在的题,将个别辅导;对于普遍存在的问题,将调整教学方法,使教学效果最优化,让每一个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

  环节四:总结反思,整理新知

  要求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回忆和总结,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来概括总结。若有不完整或有歧义的地方,再予以补充。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环节五:当堂练习,巩固新知

  要求学生在课堂独立完成,课本45页的第4题,完成实践活动的调查报告。

  这是我的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

  体积单位

  体积单位: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

  容积单位:升、毫升

  1升=1立方分米 1毫升=1立方厘米

  以上就是我今天的说课内容,请各位评委老师指正。

《体积单位》教学设计7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是让学生认识体积、容积单位的进率。教材以里放立方分米和立方厘米为例,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结合实际模型认识和理解立方分米和立方厘米之间的进率。通过图示引导学生通过计算正方体的体积推出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再仿照这种方法自己推出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通过教学体积单位名数的变换,和在解答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的运用,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

  教学目标:

  1、结合实践活动,认识体积、容积单位之间的进率,会进行体积、容积单位之间的换算。

  2、在观察、操作中,发展空间观念。

  3、引导学生想探究问题,愿意和同伴进行合作交流;乐于用学过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相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观察、操作中会进行体积、容积单位之间的换算。

  教学难点:体积、容积单位之间的换算

  教法和学法:教法和学法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教师的“教”应适应学生的“学”,而学生的学又离不开教师的指导。教学方法应当渗透在教学过程之中,要符合知识的科学性,还要适合学生的认识规律,才能使学生理解并掌握知识。

  本节课教学从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出发,在复习中感知,在观察中大胆猜想,在课件的演示和计算活动进行验证,让学生经历了从旧知到新知,从感知到理解的过程。使学生在掌握相邻两个体积单位间的进率的同时,较好的建立了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的空间观念,为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奠定了基础

  1、要有充分的直观操作。

  学生思维的特点一般的是从感性认识开始,然后形成表象,通过一系列的思维活动,上升到理性认识。本课的教学采用直观操作法,是一个重要的环节。

  2、启发学生独立思考。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引导学生独立地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3、讲练结合。

  4、充分运用知识的迁移规律,引导学生掌握新知识。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师:

  1、常见的长度单位有哪些?相邻的两个长度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

  2、常见的长度面积单位有哪些?相邻的两个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

  3、我们学习的体积单位有哪些?

  提问:你能猜出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引出课题。

  二、自主探索验证猜测

  1、你有办法证明你的猜想或推论吗?

  (学生独立或小组讨论推导,自主探究相邻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教师巡视,加以指导)

  2、全班交流:谁再来说说,1立方分米=?立方厘米(估计三种说法)

  ①棱长1分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分米;棱长10厘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000立方厘米,而棱长1分米的正方体和棱长10厘米的正方体体积相等,所以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②在棱长1分米的正方体中摆棱长1厘米的正方体,一排能摆10个,能摆10排,摆10层,一共能摆10×10×10=1000个,所以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电脑展示这种思考,然后请每个学生都把推导过程相互说一说。)

  ③1立方分米=1升,1立方厘米=1毫升,而1升=1000毫升,所以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③口头回答:3立方分米=?立方厘米,5000立方厘米=?立方分米

  4、提问:用同样的方法,你能推算出1立方米等于多少立方分米吗?

  ①学生独立思考,并组织语言准备交流,然后请1-2名学生说说推导过程。(板书: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

  ②口头回答:

  2立方米=?立方分米。

  9000立方分米=?立方米

  5、补全表格,继续填写:

  单位名称

  相邻两个单位间的进率

  长度

  面积

  体积

  ①总结体积单位以及它们之间的进率

  ②说说它们分别是计量物体的什么的?

  ③怎么来记忆它们相邻单位之间的进率?

  三、巩固深化

  1、辨别

  有一个小朋友计算出一只微波炉的体积是63立方分米,他想用立方厘米做单位,他是这样换算的:63立方分米=0.063立方厘米

  他换算得对吗?

  (引导学生认识:①单位换算的方法;②联系实际分析换算的合理性,促进数感的发展。)

  2、出示书第30页的“练一练”和第31页的第3题。

  学生先独立完成。交流你是怎样想的。

  小结: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1000,把高级单位的数改写成低级单位的数要乘进率1000,所以要把小数点向右移动三位;把体积低级单位的数改写成高级单位的数,要除以进率1000,所以要把小数点向左移动三位。

  3、出示练习七的第2题。

  学生先独立完成。交流:想提醒自己注意什么?

  指出:面积单位换算与体积单位换算的区别,它们相邻单位间的'进率不同。

  4、出示练习七的第4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交流,进一步明确1升=立方分米,1毫升=1立方厘米

  四、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体积单位的换算1分米3 = 1000厘米3 1升= 1000毫升1米3 = 1000分米3 1m3 = 1000 dm3

  【教学反思】

  教学中紧扣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创设与本节的学习内容密切相关的教学情境。要把把情境的创设、旧知的复习和新知的引入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显得自然朴实,真实有效。

  掌握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本节课的重点,理解进率和建立相应的空间观念是教学的难点。教学站在新的课程标准的高度,从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出发,在复习中感知,在观察中大胆猜想,在课件的演示和计算活动进行验证,让学生经历了从旧知到新知,从感知到理解的过程。同时,把课件的演示、学具的观察与摆一摆,数一数紧密的结合,学生在掌握相邻两个体积单位间的进率的同时,较好的建立了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的空间观念,为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奠定了基础。

  本节课注重要从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为基础,在旧知识的复习中趣味引入,在知识和情感态度两个方面,为新的认知结构的建构奠定了基础;在新知识的学习中,学生在感知中猜想,在观察与计算中验证,在独立思考和小组合作的过程中完成构建,学生学得积极、主动。同时,对课件的使用简洁明了,体现了常态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体积单位》教学设计8

  教学内容:冀教版五年级下册86-87页

  教学目标:

  1.结合实验和具体事物,经历建立体积概念和体积单位的过程。

  2.了解体积的意义及度量单位,感受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的实际意义。

  3.在实验、观察、交流等认识体积和体积单位的活动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经历建立体积概念和体积单位过程。

  教学难点:了解体积和体积单位,感受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的实际意义。

  教学方法:自主探究法

  教学用具:两个玻璃杯、石头、土豆、手机、文具盒、鞋盒、长方体、正方体、粉笔、酸奶盒,正方体框架等。

  教材分析及教学设计理念:

  本节课内容是在认识了升和毫升及长方体、正方体的基础上学习的,教学设计力求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在获取新知的过程中,通过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同时强调通过实际情境,使学生体会、感受、理解概念、恢复概念来源于现实,又扎根于现实的本来面目。

  1.创设引入概念,设疑激趣。

  2.引导学生探究,主动建构知识形成的过程。本节课重视体积、体积单位概念的建立。首先利用一个学生非常感兴趣的实验,把土豆和一块小石块放入同样高水的两个杯中通过直观的水面上升高度不同的情况,由学生已有的"土豆占的地方大"生活经验,发展为"土豆占的空间大"接着让学生描述手机、铅笔盒、鞋盒等熟悉的物品,哪个占的空间大,把学生对物品大小的经验和占空间的大小联系在一起,帮助学生理解"物体占空间大小的含义",然后再揭示物体所占空间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在教学1立方米时,让学生量一量,比一比1立方厘米大小,并找出生活中大约是1立方厘米的物品。认识1立方分米时,用手比一比1立方分米有多大:认识1立方米时,用棱长1米长的正方体框架搭一个1立方米的空间等。通过观察、描述、想象等活动,使学生经历体积概念及体积单位的构建过程。

  3.注重渗透获取知识的科学方法,如实验法,拼摆法,比较法。

  4.重视动手操作、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动手操作贯穿始终,强调多种感官同时参与。

  5.充分运用学具、小实验操作以及巧妙运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直观、形象、动态地展示知识形成过程,有效地突破教学难点,帮助建立清晰表象,从而理解新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总之,本节课力求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只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合作者。通过创设情境,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体会到获取新知的乐趣,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设疑激趣

  1.1 小实验。

  1.1.1 取两个同样的玻璃杯,放入同样多的水,把一个土豆和一块小石块分别放入两个杯中。

  (1)让学生猜一猜:把土豆和小石头分别放入两个水杯后,水面会发生什么变化?(学生可能会说两个杯内的水面都升高,放土豆的杯内的水面上升的高)

  (2)找学生完成实验,并让学生说说观察到的结果。

  1.1.2 讨论:

  (1)两个杯子内的水面为什么都会升高?

  (2)放土豆的杯内水面上升的高,说明什么?

  1.1.3 全班研讨:(1)两个杯内的水面为什么都会升高?

  (2)放土豆的`杯子内水面上升的高,说明什么?

  重点得出:土豆和小石头都占有一定的空间,把它们分别放到水里后,下面的水被挤上去,水面就会升高。土豆占的空间大,所以放土豆的杯子内的水面升的高。

  2.引导探究,自主建构

  2.1 认识体积:

  1.比较手机、文具盒、鞋盒、所占空间的大小,再让学生说说周围的物体哪个占空间大,哪个占的空间小。

  2.汇报交流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充分感知每一个物体所占空间大小是不一样的,引导学生得出体积的概念: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

  3.进一步理解体积的含义,比较手机、文具盒、鞋盒哪个体积大,哪个体积小?

  4.出示教材中的两个长方体,让学生比较它们的体积,观察交流鼓励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学生可能会认为1号长方体大或2号长方体体积大或两个长方体的大小,不能只凭感觉,要看哪个长方体用的小正方体的数目多,从而导出体积单位。

  2.2 认识体积单位。

  2.2.1 教学1立方厘米。

  (1)让学生从学具中找出最小的正方体,并量一量它的棱长大约是多少厘米?从而揭示1立方厘米的概念,并用字母表示出来。

  棱长1厘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厘米,记作1cm3。

  (2)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体的体积接近1立方厘米,让学生充分感知1立方厘米的实际意义,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学生操作,用学具中1立方厘米正方体搭成不同的立方体图形,并说出所搭立体图形的体积。

  通过操作,使学生体会计量一个物体的体积,要看这个物体含有多少个体积单位。

  (4)估测一根粉笔的体积。

  2.2.2 教学1立方分米。

  (1)让学生从学具中找出较大的正方体,量一量它的棱长是多少?从而让学生自己推导出1立方分米的概念,并用字母表示出来。

  棱长1分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分米,记作1dm3.

  (2)用手"比一比"1立方分米有多大,发展学生想象能力,帮助学生建立1立方分米的观念。

  (3)找生活中接近1立方分米的物品。

  (4)学生操作,用学具中1立方分米的正方体搭成不同的立方体图形,并说出所搭立体图形的体积。

  (5)估测酸奶箱子的体积。

  2.2.3 教学1立方米。

  (1)让学生类推1立方米的概念,并用字母表示出来。

  棱长是1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米,记作1m3.

  (2)用手比一比"1立方米"有多大。

  (3)出示棱长1米的正方体框架,搭出1立方米的空间,并让学生实际钻一钻看最多能容纳几名同学,帮助学生建立1立方米的观念。

  3.强化训练,应用拓展

  1.下面的立体图形是用体积是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搭成的

  2.根据自己生活经验,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体积单位。

  一个铅笔盒的体积约是480( )

  一台电视机体积约是48( )

  一台电冰箱的体积约是1.5( )

  3.下面说法对吗,说说理由。

  (1)一台电脑所占的空间约是15立方米。

  (2)红红口渴了,一口气喝了200立方米的水。

  (3)植树活动中,小明和小刚干劲可足了,一次就抬了6立方厘米的土。

  (4)把一块正方体橡皮泥捏成长方体后,体积没变。

  4.自主反思,深入体验

  让学生谈谈这节课的收获。

《体积单位》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使学生通过对具体事物的观察,了解体积的意义及体积单位,感受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有多大。

  教学重点:

  了解体积的意义及体积单位,感受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有多大。

  教学难点:

  感受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有多大。

  教学方法:

  一、教学体积。

  1、师生互动。

  感受教师占的空间大,学生占的空间小。

  2、小实验。

  感受大石头占的空间大,小石头占的空间小。

  3、观察比较。

  鞋盒占的空间大,火柴盒占的空间小。

  4、举例生活中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

  5、总结体积的意义。

  二、教学体积单位。

  通过教师描绘两个物体组合的样子,猜一猜它们体积的大小,从而引出计量体积的大小要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体积单位)。

  课件展示三种体积单位的规定方法:

  棱长是1厘米的正方体的体积是1立方厘米。

  棱长是1分米的正方体的体积是1立方分米。

  棱长是1米的正方体的体积是1立方米。

  通过观察学具、举例子、测量实物创造以一体积单位为单位的组合体。

  分别教学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

  让学生感知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的大小。

  教学过程

  导入:同学们,点、线、面、体构成了我们千变万化的数学图形,我们知道线有长短、面有大小,线的长短叫长度,面的大小叫面积,那体有大小吗?体的大小叫什么?带着这个问题,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课堂。

  首先老师要和大家分享两个生活现象,考考你的眼力,同学们,有没有信心?

  (1)师:请一位同学和老师配合来一个换座游戏,用数学眼光从我们身上你能发现什么数学信息?

  师:老师坐在同学的座位上,你有什么感觉呢?

  生:地方小、挤

  师:为什么感觉挤呢?

  生:老师占的空间大,同学占的空间小(板书空间)

  (2)师:这是什么

  生:石头

  师:一大一小两块石头和液面相等大小一样的两个水杯,现在老师要把石头分别放入水杯中,猜想液面会怎样?注意观察。

  师:怎样

  生:液面都上升了

  师:为什么会上升

  生:因为石头都占有一定的空间

  师:上升的高度一样吗

  生:大石头占得空间大,液面上升的高度就大,小石头占得空间小,液面上升的高度就小

  (3)师:认真观察比较火柴盒、文具盒、鞋盒哪个占得空间大

  生:鞋盒

  师:在我们身边,还有比鞋盒所占空间更大的物体吗?

  生:书包、音响、凳子、课桌、讲台桌、教室、一排教室、教学楼、地球、宇宙…….

  (4)通过比较,我们发现物体不仅占有一定的空间,而且它们所占的空间有大小之分,我们就把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板书)

  师:物体所占的空间大,那它的体积就大,物体所占的空间小,那它的体积就小。

  师:选择一个你喜欢的物体,用上“体积”这个词描述一下它的大小。(同桌pk)

  生:鞋盒的体积大,文具盒的体积小

  讲台桌的体积大,课桌的体积小

  教学楼的体积大,教室的体积小

  师:说的真好

  老师这也有两个物体组合,想让你们比比它们的体积大小,请同学闭上眼睛听老师描述两个物体的样子,听完后迅速作出判断。

  师:第一个物体是由4个小正方体搭成的,第二个物体是由6个小正方体搭成的

  生1:6个的大,因为用的个数多

  生2:不确定,因为它们所用的小正方体的大小不确定。

  师:到底哪个大呢?看大屏幕(课件展示)

  师:6个的一定大吗?为什么用的个数多,体积却不大呢?

  生1:因为它用的小正方体小,而它用的小正方体大

  生2:因为它们所用的小正方体不一样大

  师:如果用数个数的方法比较它们的体积,需要有什么前提条件?

  生1:所用每个小正方体的体积一样大

  生2:选同样大小的小正方体去搭

  师:每个小正方体的体积一样大,也就是要建立一个统一的标准

  计量长度的标准是长度单位

  计量面积的标准是面积单位

  计量体积的标准就是体积单位

  看课件演示,像这样选同样大小的小正方体作为统一的体积单位,就可以更准确的计量出物体体积的大小

  师:常见的体积单位有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板书)

  每种体积单位是怎样规定的?我们先一起回顾面积单位的由来。

  课件演示

  师:面积单位是用什么图形来表示的?(正方形),体积单位会用什么来得到呢?(正方体)

  一、师:拿出最小的那个小正方体,量一量它的棱长(1厘米)

  A、我们规定,棱长是1厘米的小正方体的体积是1立方厘米(课件)

  B、用手捏一捏,感觉它的大小,生活中见过这么小的物体吗?哪些物体的体积接近1立方厘米?

  生:骰子、电视按钮、电脑键盘、花生米、一节小手指……

  C、师:橡皮的体积大约是几立方厘米?估计一下,你是怎么估计的(找一学生到前面展示方法)

  师: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体积可以用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去测量

  生:粉笔、钢笔、火柴盒、文具盒……

  D、用你手中的教具创作一个以立方厘米作单位的物体组合,并说出它的体积,小组内互相比一比,看谁的体积大

  E、请同学用12个小正方体任摆一个物体,你知道它的体积是多大呢?(举起来)

  师:为什么同学拼的形状不同,体积却一样大呢?

  生:因为它们都用了体积是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12个

  二、现在老师想用这个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测量鞋盒的体积,合适吗?

  生:不合适,太小了

  师:拿出那个较大的正方体,量一量它的棱长

  A、我们规定棱长是1分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分米(课件)

  B、用手捧住它,感受它的大小生活中哪些物体的'体积大约是1立方分米

  生:粉笔盒、小音箱、茶叶筒、双拳握在一起……

  C、鞋盒的体积大约有几立方分米?

  师:你是怎么测量的?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体积可以用立方分米作单位来测量?

  生:电视机、微波炉、投影仪、电闸盒、我家的整理箱

  D:小组合作,创作一个以立方分米作单位的物体组合

  生:我用了几个小正方体,体积是多少

  D、师:我想摆一个大正方体,至少用几个这样的小正方体,体积是多少?试试看

  三、用刚才认识的两个体积单位去测量教室的体积,行吗?

  师:比立方分米更大的体积单位是立方米,谁能仿照前面的规定说出1立方米有多大

  生:棱长是1米的正方体的体积是1立方分米(课件)

  师:双臂微微打开长约1米

  A、4人合作,围一围,创作一个1立方米的空间

  B、好,刚才同学们亲身体验了1立方米

  师:老师这还有3根一米长的木条,在墙角搭一个1立方米的空间,看看1立方米的空间可以容纳多少人,谁想来试试

  师:1立方米的空间可以容纳9个人

  C、1立方米的空间可真大,生活中见过这么大体积的物体吗?教室中有没有?除了讲台桌,还有哪些物体的体积约是1立方米(生答完展示课件)

  D、不要小看这1立方米

  1立方米的水可以倒满500个暖水瓶

  1立方米的木材可以做50张课桌的桌面或300个桌腿

  师:生活中哪些物体的体积可以用立方米作单位来测量

  总结:同学们,刚才我们认识了3种体积单位,为了方便,每种体积单位可以用字母这样表示(板书)

  谁能用一句话概括对每种体积单位的理解呢?

  生:边演示边叙述,立方厘米很小(只能用手指捏住)、立方分米较大(要用手捧住捧)、立方米最大(要用手臂抱住)

  师:同学们,学到这,你能告诉老师对体的大小你是怎么认识的

  生:体的大小就是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也就是物体的体积

  师:而且计量体积的大小要有统一的标准,即体积单位,这就是我们今天所学的课题(板书:体积和体积单位)

  师:以后再去计量一个物体的体积时,首先根据这个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选择合适的体积单位,再看这个物体包含有多少个这样的体积单位,从而得到它体积的大小。

《体积单位》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结合实践活动,认识体积、容积单位之间的进率,会进行体积、容积单位之间的换算。

  能力目标:在观察、操作中,发展空间观念。

  情感目标:

  学生想探究问题,愿意和同伴进行合作交流;乐于用学过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相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难点:

  观察、操作中会进行体积、容积单位之间的换算。

  教学策略: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

  教学准备:图表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长方体的.体积,哪个同学起来说一下体积单位有哪些?引出体积单位。

  二、教学新知:

  1、让学生利用手中的教具摆出正方体。

  1排摆10个,每层正好摆10排,也就是说,每层可以摆100个。高是1分米=10厘米,盒子里正好摆10层。即1分米3 = 1000厘米3, 1升 = 1000毫升。

  2、用以上方式教学立方米与立方分米之间的进率,即体积为1米3的正方体,它的棱长为1米;也可看成是棱长为10分米的正方体,它的体积是10×10×10=1000分米3,1米3 =1000分米3,1 m3 = 1000 dm3。

  3、填一填表格,比一比了解长度、面积、体积单位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单位

  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

  长度

  米、()、厘米

  10

  面积

  米2、()、厘米2

  体积

  米3、()厘米3

  4、课堂练习

  (1)先让学生独立填一填,再选几道让学生说说思考的方法与过程。

  (2)可以让学生通过计算来分析、比较从而解决问题。

  通过计算第三种包装比较合算。如果学生有其他的比较方式,只要合理,教师应给予肯定和鼓励。

  (3)先让学生联系生活经验,对电视机包装箱上“60×50×40”这个数据信息进行解释,然后再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并计算。体积是60×50×40=120000(立方厘米)

  (4)先让学生独立计算,再说说是怎么想的,实际上就是求1.5米高的水的体积。50×20×1.5=1500(立方米)

  四、课堂小结:

  学习了这节课,同学们有什么感受和体会?

  板书设计:

  1分米3 = 1000厘米3

  1升 = 1000毫升

  1米3 = 1000 分米3

  1m3 = 1000 dm3

《体积单位》教学设计11

  教学目标:

  1、经历体积与容积的概念的建立过程,理解体积和容积的意义。感知常用体积和容积单位的大小,能正确地选择合适的单位进行相应数量的计量。

  2、在亲历感知,在感悟中形成对学科学习的内在兴趣。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通过参与试验、分析与尝试,掌握体积和容积概念,会确定体积和容积相应并能正确地把握体积的大小。

  教学方法动手操作、分析、合作

  教学准备每个小组准备一个盛水的量杯一个土豆。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我们已经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知识,这节课,我们继续探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和容积。

  二、感受物体的体积

  1、分组实验

  方法:将土豆放入一个盛水的量杯中,注意记录放入前后的水位高度。

  猜想:量杯中的水位会发生什么变化?

  观察:通过对上面实验的观察,有什么发现?看到土豆放入时,水位上升了;取出时,水位又基本复原。

  思考: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

  生:土豆占有空间,入水时,水会被挤开,造成水位上升;而取出时,土豆所占的位置空出,水于是又复原。

  2、体积的意义:

  师引导学生读书57页中间文字并结合实验同桌交流自己所理解的体积的概念。

  3、想一想:你还能用其它方法感受物体的体积吗?

  三、感受物体的容积

  1、①1箱牛奶的体积与6盒牛奶的体积比?(1箱牛奶体积大于6盒牛奶的体积。)②1盒牛奶的体积与1杯牛奶的体积比?(1盒牛奶的体积大于1杯牛奶的体积。)

  从上面的结论中你想到了什么?(整个容器体积大于内中装的体积)

  2、归纳容积的意义(板书)

  3、同桌互相举例说明物体的体积与容器,及其大小比较。

  四、体积单位

  1、长度、面积和体积基本单位的确定:

  棱长为1厘米的正方体的'体积为1立方厘米

  棱长为1分米的正方体的体积为1立方分米

  棱长为1米的正方体的体积为1立方米

  感觉一下1立方米的大小

  (1)如果同学们在正方体模型中蹲着,会蹲下几个?

  (2)如果把书包放在这个正方体模型中垒起来,大约可以垒多少个?

  2、容积单位的确定:

  师指出:我把能容纳1立方厘米和1立方分米物体的容积的大小分别叫做1毫升和1升。

  在生活中计量液体的体积常以毫升和升为单位。(让学生认真阅读理解5960页中的文字,然后同桌相互说一说)

  3、课堂活动:60页1、2题。通过课堂互动,让学生在搜索和交流中熟悉和增强体积和容积单位大小的实感。

  五、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新的感受?

  六、布置作业

  课本62-63页练习十二第1、2、5题。

  第二课时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体积与容积单位》教学设计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体积与容积单位》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掌握体积单位、容积单位之间的进率,能正确地进行单位间的改写。

  2、让学生参与单位间进率的探究中感知。深化认识与把握。

  3、感悟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进而体验成功的乐趣。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让学生借助对模型的分层探讨,理解常用体积单位和容积单位间的进率的由来,并掌握体积单位改写的方法。

  教学方法知识迁移法、练习法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新课

  1、复习体积与容积的意义

  一瓶矿泉水的标签写着:净含550ML,表示瓶中水的(容量、体积、容积)是550ML。

  让学生认真一议,弄清问题是什么。显然是针对水的,由于水不是容器,不可能有容量、容积之说。所以只能是体积。

  2、复习常见的体积单位

  回顾一下常见的体积单位

  3、导入新课

  板书:体积与体积单位

  二、合作探究

  1、例5的教学:体积单位进率的的探讨

  (1)课件展示例5:1立方分米=()立方厘米

  小组探究

  全班反馈:一排10个,一层100个,10层1000个。

  (2)探讨

  (3)填空

  (4)熟记。

  找出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的规律

  同桌互说互测

  2、例6的教学:体积单位之间的改写

  (1)课件展示例6;说一说,算一算

  先让学生议一议:

  所示问题的实质是什么?怎么解决?再独立完成,最后进行全班反馈

  反馈:问题的实质方法

  思路的再反思

  三、课堂活动:练习与操作

  1、小组合作:估一估,量一量

  2、练一练

  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主要学习体积单位,容积单位之间的进率和转化方法。

  五、布置作业

  4、6、7

《体积单位》教学设计12

  教学目标:

  1、了解并掌握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2、理解并掌握体积高级单位与低级单位间相互转化.

  3、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习惯,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能准确地运用单位间转化进行计算.

  教学重点:体积单位进率和单位之间的互化.

  教学难点:理解并掌握体积高级单位与低级单位间的转化方法。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教师提问:

  (1)常用的长度单位有哪些?相邻的两个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

  板书:长度单位1米=10分米

  1分米=10厘米

  厘米

  (2)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相邻的两个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

  板书:面积单位

  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

  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平方厘米

  2、口答填空,并说明算法和算理.

  (1)4米=()分米=()厘米

  算法:进率×高级单位的数

  (2)500厘米=()分米=()米算法:低级单位的数÷进率

  3、引入:我们复习了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的进率,和高级单位和低级单位之间转换的方法,今天我们学习常用的体积单位间的进率和单位之间的转化.(板书课题: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二、学习新课

  (一)认识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1、认识立方分米和立方厘米的关系.

  (1)推导立方厘米与立方分米的关系.

  A、棱长是1分米的正方体的体积是多少?

  B、棱长是10厘米的.正方体的体积是多少?

  C、1立方分米与1000立方厘米哪个大?为什么?(2)学生汇报.

  因为1分米=10厘米,所以棱长是1分米的正方体也可看作棱长是10厘米的正方体.

  1分米×1分米×1分米=1(立方分米)

  10厘米×10厘米×10厘米=1000(立方厘米)

  (3)板书: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2、推导立方米与立方分米的关系.

  (1)教师提问:请同学们猜想一下立方米与立方分米之间有什么关系?

  用什么方法可以验证你的想法是否正确呢?(学生讨论,汇报)

  (2)“体积单位间的进率2”

  棱长是1米的正方体的体积是1立方米.而1米=10分米,所以棱长是1米的正方体可以划分成1000个棱长是1分米的小正方体,即1000个体积为1立方分米的正方体.

  板书: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

  (3)思考:1立方米等于多少立方厘米呢?

  3、小结:相邻的两个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1000.

  4、比较:长度单位,面积单位和体积单位及进率,比较它们有什么不同处?

  (名称、进率两方面.)

  (二)体积单位的互化

  1、例3:8立方米、0.54立方米各是多少立方分米?

  8立方米=()立方分米

  0.54立方米=()立方分米

  教师:看一看问题是从高级单位向低级单位转换,还是低级单位向高级单位转换?

  想:因为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8立方米有8个1000立方分米

  列式:1000×8=8000,填8000

  (第2题同上理)1000×0.54=540,填540

  2、例4:3400立方厘米、96立方厘米各是多少立方分米?

  3400立方厘米=()立方分米

  96立方厘米=()立方分米

  教师:审题时首先要注意什么?试说出这两道小题的解答过程和算理.

  想:因为1000立方厘米为1立方分米,3400立方厘米中包含有多少个1000立方厘米,就有几立方分米,列式:3400÷1000=3.4,填3.4

  (第2题同上理)96÷1000=0.096填0.096

  3、教师:请对比例3,例4,说一说这两道题有什么不同?

  板书:

  (例3下面)高级单位→低级单位,用进率×高级单位的数.

  (例4下面)低级单位→高级单位,用低级单位的数÷进率.

  4、教师:想一想,体积单位间的转化与我们学过的长度单位,面积单位的转化有什么相同处与不同处?(换算的方法相同,但进率不同.)

  (三)练习解决实际问题.

  出示例5:一块长方体钢板长2.2米,宽1.5米,厚0.01米.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

  方法一:2.2×1.5×0.01=0.033(立方米)

  0.033立方米=33立方分米

  方法二:2.2米=22分米1.5米=15分米0.01米=0.1分米

  22×15×0.1=33(立方分米)

  答:这块钢板的体积是33立方分米.

  三、巩固反馈.

  1、口答填空,说出计算过程.

  0.9立方米=()立方分米

  540立方厘米=()立方分米

  38立方分米=()立方米

  4立方分米50立方厘米=()立方分米

  10.35立方米=()立方米()立方分米

  2、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

  0.5立方米=500立方厘米()

  2.6立方分米=2立方米60立方厘米()

  四、课堂总结.

  1、体积单位的进率.

  2、体积单位的转化方法.

  五、课堂练习.口算51页第一题

  六、板书设计

  单位相邻的两个单位间的进率

  长度

  米

  分米

  厘米10面积

  平方米

  平方分米

  平方厘米100体积

  立方米

  立方分米

  立方厘米1000 ×进率

  高级单位低级单位

  ÷进率

《体积单位》教学设计13

  设计说明:

  《体积单位》是在学生认识了体积的含义以及体积守恒性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在教学设计中,我主要进行了以下思考:

  首先,教材对体积单位的设计,是将常用的三个体积单位——立方厘米、立方分米和立方米分开进行教学的。我觉得这样设计不利于学生从整体上建立对三个常用体积单位的实际大小的表象认识,所以在设计教学时,我将教材内容进行了处理和整合。通过提供充分的直观素材,利用观察、触摸、举例等各种活动,将三个体积单位结合起来,对比教学。让学生积累感知,建立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和1立方米的实际大小的空间概念,使学生在脑海里能够真正形成表象,也为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然后再回到教材中,重点学习立方厘米,深化对体积单位的认识,进一步理解“物体含有多少个1立方厘米,体积就是多少立方厘米”。

  其次,在新知教学中,我采用了分层推进的教学策略。首先出示大小不同的积木块,通过比较体积的大小,逐步形成矛盾冲突,得出计量物体的体积,必须要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从而引出了体积单位。然后分层对三个常用的体积单位进行教学。在学习立方厘米时,老师先出示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学具,通过让学生摸一摸、量一量、比一比、举个例子等学习活动,认识1立方厘米,建立1立方厘米的表象。然后让学生利用认识1立方厘米的方法在小组内自主活动,来认识1立方分米,最后认识1立方米。老师最后再对这三个体积单位进行对比总结,让学生思考这三个体积单位分别是用来计量怎样的物体的体积的,从而从整体上加以区别。

  再者,练习设计中,我设计了一道看图填合适的单位的题目,目的是让学生对学过的三个常用的体积单位进行巩固,加深理解。另外,在处理课本第30页练习第4题时,教师引导学生得出下面的数方块的方法:分层数,用第一行的块数乘行数,得出第一层的块数,再乘层数,从而得出整个图形的块数。这种方法实际上就是长乘宽乘高,为后面学习长方体体积的计算作一个铺垫。

  教学目标:

  1、认识常用的体积单位: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初步建立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和1立方米的实际大小的表象。

  2、知道物体含有多少个1立方厘米,体积就是多少立方厘米。

  3、引导学生经历观察、类比、举例、操作等学习活动,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

  4、通过数学训练,增强空间观念,发展空间想象力。

  教学重点:

  初步建立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的体积观念。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建立体积是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的大小的表象,能正确应用体积单位估算常见物体的体积。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体积为1立方厘米和1立方分米的正方体学具以及体积为1立方米的正方体教具。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师:上节课我们一起认识了物体的体积,那么什么叫做物体的体积呢?

  (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

  2、师:我们还知道,物体不仅有体积,而且不同的物体,体积的大小可能是不一样的。今天我们继续来研究体积的有关知识。

  二、分层学习

  1、感悟统一体积单位的必要性。

  (1)出示大小差别较明显的教具,让学生比较体积的大小。

  (学生可直接用眼睛分辨出体积的大小)

  (2)出示大小差别不明显的长方体和正方体学具,比较体积的'大小。

  师:我们还能用眼睛分辨出这两个物体的大小吗?该怎样比较呢?

  (师引导学生得出:可以将两个物体分割成若干个大小相同的小正方体,再比较小正方体的个数,从而得出物体体积的大小。)

  (3)出示两块积木,一块是由8个小正方体拼成的,另一块是由9个小正方体拼成的,两块积木所含小正方体的大小不同。

  师:你觉得这两块积木哪一块的体积大一点?

  (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师:为什么现在不能确定两块积木的大小呢?

  生:因为每块积木所含有的小正方体的块数不同,每块小正方体的大小也不同,不好比较。

  师:也就是说需要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就像计量长度有长度单位,计量面积有面积单位,计量体积就需要有体积单位。(板书:体积单位)

  2、认识常用的体积单位。

  师:常用的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分别有哪些?

  师:想知道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几个吗?

  分别是: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板书)

  师:我们知道长度单位用线段来表示,面积单位用正方形来表示,你们猜想一下,体积单位应该用什么图形来表示呢?

  生:用正方体表示。

  (1)认识1立方厘米

  ①出示棱长1厘米的正方体,告诉学生这个正方体的体积就是1立方厘米,然后让学生摸一摸,再测量验证:它的棱长是多少?

  ②得出结论:棱长1厘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厘米,介绍字母表示法。

  ③引导学生比划感受1立方厘米的大小。

  ④举例:找找看,我们身边哪些物体的体积接近1立方厘米?

  反馈:骰子、一节手指头等的体积接近1立方厘米。

  ⑤回顾小结:刚才我们通过摸一摸、量一量、举个例子等方法认识了1立方厘米,

  我们能不能用同样的方法来认识1立方分米?

  小组活动:认识1立方分米。

  (2)认识1立方分米

  ①出示棱长1分米的正方体,这个正方体的体积就是1立方分米,学生说说它的概念。

  ②引导学生比划感受1立方分米的大小。

  ③我们身边哪些物体的体积接近1立方分米?

  学生举例。

  (3)认识1立方米

  ①提问:想一想,怎样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米?

  生:棱长为1米的正方体,体积就是1立方米。

  师:想象一下,棱长是1米的正方体有多大呢?

  ②观察1立方米正方体的实物,派学生代表钻一钻,感受1立方米的大小。

  总结:

  师:刚才我们一起认识了三个不同的体积单位,同学们,这三个单位通常是用来计量怎样的物体的体积的?

  三、基本练习

  1、看图填合适的单位名称。

  一块巧克力的体积约是8( )

  一台电脑显示器的体积约是35( )

  运货集装箱的体积约是70( )

  一本新华字典的体积约是0.5( )

  三峡工程第二次截流中抛投的一块大石料的体积约是3( )

  2、师:刚才我们认识并学习了这三个不同的体积单位,那么怎样用这些体积单位来计量物体的体积呢?

  出示2个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用它搭出一个立体图形。这个图形含有两个体积单位,它的体积就是2立方厘米,也可记作2cm3。

  如果用3个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搭立体图形,它的体积又是多少呢?

  要是用4个、5个、……呢?体积又是多少,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结论:物体含有多少个1立方厘米,体积就是多少立方厘米。(板书)

  3、完成课本30页练习3和4

  四、拓展练习(机动)

  (可让学生用正方体模型摆一摆)

  五、课堂总结(略)

  附板书设计

  体积单位

  立方厘米(cm3):棱长1cm的正方体的体积是1cm3

  立方分米(dm3):棱长1dm的正方体的体积是1dm3

  立 方 米 (m3):棱长1m的正方体的体积是1m3

  物体含有多少个1立方厘米,体积就是多少立方厘米。

  教后反思: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注重从小学生空间观念形成的心理特点方面入手,做了以下尝试。

  一、充分利用直观教学,帮助学生形成空间观念。

  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具有很强的直观依赖性,比较容易感知的是图形的外显性属性特征。所以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直观教具,调动学生的感官,通过触摸、测量、类比等学习活动,帮助学生认识并建立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的实际大小的体积观念。学生真正是在亲身经历和体验下认识体积单位,从而在头脑中形成表象,积累经验,有助于以后计算和估算物体的体积。另外,在教学中我还引导学生将三个体积单位结合起来,进行对比,并列举生活中的实例,激发学生的欲望,让学生在活动中理解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的问题。

  二、注重学习方法的迁移。

  在认识三个常用的体积单位的新知教学中,我采用了分层推进的教学策略。老师先引导学生通过摸一摸、量一量、比一比、举个例子等学习活动,认识并学习1立方厘米。然后将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利用认识1立方厘米的方法在小组内自主活动,认识1立方分米,最后认识1立方米。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其参与尝试的兴趣。

  三、分层中及时匹配练习,使所学知识得到有效地巩固。

  学生学完常用的三个体积单位以后,我设计了一道看图填合适的单位的练习,目的是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及时的巩固,加深理解。然后进入下一个环节,重点认识1立方厘米,深化对体积单位的认识。在学生理解了“物体含有多少个1立方厘米,体积就是多少立方厘米”以后,又及时跟进了一组练习,再一次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有效的巩固。这样层层递进,每个层次都匹配相应的练习的做法,有利于学生及时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了解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另外,在处理课本练习第4题时,老师引导学生得出分层数方块的方法,为后面学习长方体的体积计算作了一个铺垫,注重了知识的前呼后应。

  当然,本节课还存在很多方面的不足,如教师的语言,课堂节奏的调整,关注学生的情感等方面还做得不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我会本着积极探索的精神,在教育教学这片热土上继续奉献自己的光和热。

《体积单位》教学设计14

  这部分内容教学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在学生认识了体积单位,学习了长方体、正方体体积计算后,进行教学的。让学生根据进率进行相邻体积单位的换算。在教学中让学生通过计算,探索发现相邻两个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教材通过两个同样大小的正方体,一个棱长标注为1分米,另一个棱长标注为10厘米。让学生依据图中给出的数据判断它们的体积是否相等,再让学生分别算一算他们的体积。根据体积单位的定义:棱长1分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分米,第一个正方体的体积就是1立方分米。通过计算,棱长10厘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000立方厘米。由此发现: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对于另一组相邻体积单位立方米和立方分米的进率,放手让学生根据前面探索中得到的经验自主进行推算。

  [教学重点、难点]:体积单位间的进率和单位之间的互化。

  [教学目标]

  1、了解并掌握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2、理解并掌握体积高级单位与低级单位间的化和聚。

  3、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习惯,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能准确地运用单位间的化聚法进行计算。

  [教学过程]

  一、知识准备

  1、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板书课题)

  2、看了课题,能回忆回忆我们都学习过哪些相邻单位间的进率呢?

  3、学生交流:有长度单位间的进率、面积单位间的进率、质量单位间的进率、液体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4、说说这些已经学过的相邻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教师板书)

  板书:

  长度单位

  1米=10分米

  1分米=10厘米

  面积单位

  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

  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质量单位

  1吨=1000千克

  1千克=1000克

  液体体积单位

  1升=1000毫升

  5、猜想今天我们学习的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可能是多少?

  6、提炼猜想,为研究作好必要的准备。

  学生出现的猜想: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

  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二、实践探究、学习新知

  (一)探究立方分米与立方厘米间的进率

  1、指导学生分组进行探究,出示自学纲要:

  ①棱长1分米的正方体的体积是多少?

  ②棱长10厘米的正方体的体积是多少?

  ③1立方分米与1000立方厘米,哪个大?为什么?

  2、学具提供:

  ①教师提供1立方分米的正方体2个,一个标上棱长1分米,一个标上棱长10厘米,供学生观察使用。

  ②挂图,让学生可以观察分析,从而为得出结论提供感官上的支持。

  3、交流学习结果,分组汇报:

  因为1分米=10厘米,所以棱长是1分米的正方体也可以看作是棱长10厘米的正方体。1分米×1分米×1分米=1立方分米

  10厘米×10厘米×10厘米=1000立方厘米

  所以: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4、让学生在回顾一下思维的过程,再说说自己的理解。

  (二)独立探究立方米与立方分米之间的进率

  1、教师提问:请同学们猜想一下,立方米与立方分米之间的进率

  2、用什么方法可以验证自己的想法是正确的呢?

  3、学生自己尝试解决问题

  4、交流各自的思维过程:

  棱长1米的正方体的体积是1立方米,而1米=10分米,所以10分米×10分米×10分米=1000立方分米。所以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板书)

  5、小结:相邻的`两个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00。

  6、比较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它们有什么不同之处?

  7、完成书上31页练习七的第1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填表,让学生联系填表的过程再一次说说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体积单位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三)完成书上30页练一练

  1、让学生先想一想:审题时先注意什么?试着说说要解决这些题目的过程和算理。

  2、在学生独立完成的基础上,适当总结把相关体积单位进行换算的基本思考方法。要提醒学生运用小数点的位置移动的方法计算一个数乘或除以1000的得数。

  3、小结:体积单位间的进率转化与我们学过的长度单位、面积单位、质量单位之间的转化有什么相同处与不同处。

  三、解决实际问题,巩固所学方法

  1、完成31页第2题

  让学生先审题,观察这一组题目有什么特点?在解决的过程中要突出面积单位换算与体积单位换算的区别,还可以让学生认识到:把高级单位的数量换算成低级单位的数量,都要乘相应的进率。

  2、完成31页第3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这一题。说说自己的思考的过程。帮助学生巩固方法,形成技能。

  3、完成31页第4题

  让学生在练习中回顾升与毫升的关系,进一步掌握升、毫升与本单元所学的立方分米、立方厘米的关系。

  四、全课总结

  今天的学习中你有什么收获?学到了什么?还有哪些疑惑?

《体积单位》教学设计15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结合实践活动,认识体积、容积单位之间的进率,会进行体积、容积单位之间的换算。

  数学思考:渗透类比思想,在观察、操作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问题解决:会应用对比的方法,记忆并区分长度单位、面积单位和体积单位,掌握相邻两个单位间的进率。

  情感态度:学生想探究问题,愿意和同伴进行合作交流;乐于用学过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相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观察、操作中会进行体积、容积单位之间的换算。 【教学难点】推导体积单位间的进率和建立相应的空间观念。 【教学准备】课件、1dm3的正方体盒子、棱长为1厘米的正方体模型。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复习体积和容积的概念。

  (1)说说常见的长度单位的名称,以及相邻两个单位的'进率。

  (2)说说面积单位的名称,以及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 2、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想想是怎么推导出来的?

  3、揭示课题:这课我们学习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二、自主探索,验证猜测

  1、我们认识的体积单位有哪些?板书: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

  提问:1立方分米=?立方厘米,你认为可能是多少?(可能有认为是100,也有可能认为是1000。)

  2、究竟哪种猜想是正确的呢?我们一起来验证一下。

  棱长为1dm的正方体盒子中,可以放多少个体积为1cm3的小正方体呢?把你的想法在小组内交流一下,然后摆一摆,算一算。(小组讨论、拼摆,推导相邻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教师巡视,加以指导)

  3、全班交流:谁再来说说,1立方分米=?立方厘米(估计三种说法)①棱长1分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分米;棱长10厘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000立方厘米,而棱长1分米的正方体和棱长10厘米的正方体体积相等,所以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②在棱长1分米的正方体中摆棱长1厘米的正方体,一排能摆10个,能摆10排,摆10层,一共能摆10×10×10=1000个,所以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电脑展示这种思考,然后请每个学生都把推导过程相互说一说。)③1立方分米=1升,1立方厘米=1毫升,而1升=1000毫升,所以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④口头回答:3立方分米=?立方厘米,5000立方厘米=?立方分米

  4、提问:用同样的方法,你能推算出1立方米等于多少立方分米吗?

  ①学生独立思考,并组织语言准备交流,然后请1-2名学生说说推导过程。

  a.计算小正方体的个数;b.计算体积;c.1dm3=1000cm3,得到相邻的单位分米3和米3之间的进率是1000,即1m3=1000dm3.(板书: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②口头回答:

  2立方米=?立方分米。 9000立方分米=?立方米

  5、补全表格,继续填写:

  单位名称

  相邻两个单位间的进率长度面积体积

  ①总结体积单位以及它们之间的进率

  ②说说它们分别是计量物体的什么的?③怎么来记忆它们相邻单位之间的进率?

  三、巩固深化

  1、出示书第45页的“练一练”第3题。学生先独立完成。交流你是怎样想的。

  小结:把高级单位化成低级单位,要用高级单位的数乘进率(小数点向右移动三位);把低级单位化成高级单位,要用低级单位的数除以

  进率(把小数点向左移动三位)。

  2、辨别

  有一个小朋友计算出一只微波炉的体积是63立方分米,他想用立方厘米做单位,他是这样换算的:63立方分米=0.063立方厘米他换算得对吗?(引导学生认识:①单位换算的方法;②联系实际分析换算的合理性,促进数感的发展。)

  3、下面每一组数中都有一个数与其他数不同,请找出它!1.02m

  1020dm

  10200L

  1020000cm

  5046dm

  5.046m

  5046000cm

  5046ml

  4、课本P45第2题。

  鼓励学生通过观察得出长方体的长、宽、高,再应用公式进行计算。

  5、棱长为2m的正方体盒子中,可以放多少个棱长为2dm的小正方体?

  让学生先想象一排可以摆几个,一层可以摆几排,共可以摆几层。

  6、课本P45第4题。

  7、课本P45第5题。

  四、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板书设计】

  体积单位的换算

  1分米3 = 1000厘米3

  1升= 1000毫升

  1米3 = 1000分米3

  1m3 = 1000 dm3

【《体积单位》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体积和体积单位》教学设计06-24

《体积单位》教学设计08-04

体积单位的换算教学设计12-28

体积单位换算教学设计05-12

体积单位换算教学设计优秀11-20

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教学设计04-14

体积的教学设计12-18

体积教学设计03-17

《体积与体积单位》说课稿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