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正数和负数教学设计精品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设计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正数和负数教学设计精品,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正数和负数教学设计精品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能判断一个数是正数还是负数,能用正数或负数表示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2、过程与方法
借助生活中的实例理解有理数的意义,体会负数引入的必要性和有理数应用的广泛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难点与关键
1、重点:
正确理解负数的意义,掌握判断一个数是正数还是负数的方法。
2、难点:
正确理解负数的概念。
3、关键:
创设情境,充分利用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加深对负数意义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课堂引入
我们知道,数是人们在实际生活和生活需要中产生,并不断扩充的、人们由记数、排序、产生数1,2,3……;为了表示“没有物体”、“空位”引进了数“0”,测量和分配有时不能得到整数的结果,为此产生了分数和小数。
在生活、生产、科研中经常遇到数的表示与数的运算的问题,例如课本第2页至第3页中提到的四个问题,这里出现的。新数:—3,—2,—2。7%在前面的实际问题中它们分别表示:零下3摄氏度,净输2球,减少2。7%。
二、讲授新课
(1)像—3,—2,—2。7%这样的数(即在以前学过的0以外的数前面加上负号“—”的数)叫做负数、而3,2,+2。7%在问题中分别表示零上3摄氏度,净胜2球,增长2。7%,它们与负数具有相反的意义,我们把这样的数(即以前学过的0以外的数)叫做正数,有时在正数前面也加上“+”(正)号,例如,+3,+2,+0。5……就是3,2,0。5……一个数前面的“+”。“—”号叫做它的.符号,这种符号叫做性质符号。
(2)中国古代用算筹(表示数的工具)进行计算,红色算筹表示正数,黑色算筹表示负数。
(3)数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但0是正数与负数的分界数。
(4)0可以表示没有,还可以表示一个确定的量,如今天气温是0℃,是指一个确定的温度;海拔0表示海平面的平均高度、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5)把0以外的数分为正数和负数,起源于表示两种相反意义的量、正数和负数在许多方面被广泛地应用、在地形图上表示某地高度时,需要以海平面为基准,通常用正数表示高于海平面的某地的海拔高度,负数表示低于海平面的某地的海拔高度、例如:珠穆朗玛峰的海拔高度为8844m,吐鲁番盆地的海拔高度为—155m。记录账目时,通常用正数表示收入款额,负数表示支出款额。
(6)请学生解释课本中图1。1—2,图1。1—3中的正数和负数的含义。
(7)你能再举一些用正负数表示数量的实际例子吗?
(8)例如,通常用正数表示汽车向东行驶的路程,用负数表示汽车向西行驶的路程;用正数表示水位升高的高度,用负数表示水位下降的高度;用正数表示买进东西的数量,用负数表示卖出东西的数量。
三、巩固练习
课本第3页,练习1、2、3、4题。
四、课堂小结
为了表示现实生活中的具有相反意义的量,我们引进了负数、正数就是我们过去学过的数(除0外),在正数前放上“—”号,就是负数,但不能说:“带正号的数是正数,带负号的数是负数”,在一个数前面添上负号,它表示的是原数意义相反的数、如果原数是一个负数,那么前面放上“—”号后所表示的数反而是正数了,另外应注意“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五、作业布置
课本第5页习题1、1复习巩固第1、2、3题。
正数和负数教学设计精品2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初中七年级《数学》的第1章第1节人民教育出版社
《正数与负数》是在学生对温度有一定的认识,对负数有了初步感知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下面我将确定教学目标。
2、教学目标
教学本节课内容主要是让学生知道什么是正数和负数,它们是怎样产生的,数0表示着怎样的意义及能初步会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因为授课的对象是初中七年级的学生,他们对数学有了一定的概念,但因每个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不同,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分为三类:
①认知目标: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了解负数的意义,学会用正、负数表示日常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会正确地读、写负数。
②能力目标:感受正、负数和生活的密切联系,享受创造性学习的乐趣。
③情感目标: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和从不同角度对有理数分类,可提高学生应用数学能力和培养学生的分类思想。
3、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着新课标,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确立了如下的教学重点、难点。
①教学重点:了解负数的意义,学会用正、负数表示日常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②教学难点:了解负数的意义及0的内涵。
二、教学对象分析
对象:初中七年级学生学生特点:
学生刚刚升初中,基础不一,为了能让学生都吸收本节课的知识,我采取了以下教法与学法
三、教法、学法分析
1、教学方法:
在本节课的讲解中,我采用了讲授法与发现法,主要包括以下方法:情境创设法:通过情境创设,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案例分析法:通过对实例的分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内容。
2、学习方法:自主探究法:研究实际问题→认识负数→负数在实际中的应用
四、教学过程
根据本节课教学内容及数学的学科特点,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我设计了如下教学流程:
(1)、引入课题
(2)、新课讲解
(3)、课堂练习
(4)、知识小结
(5)、布置作业
下面进行详细阐述:
1、引入课题(3min、创设情境,兴趣导入
p首先展示一张标有气温的地图,同时说“同学们有没有看过天气预报呢?”学生回答后,教师就接着说,“那你们看看这张地图上的数字,它们有着怎样的区别呢?”让学生通过观察去发现其特点,根据学生的回答,我及时提出:“那你们知道它表示什么意义吗?”观察学生的反应,引入本节课所要讲解的课题。 p此环节的设计目的是创设美好的学习情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在情境中主动、积极的接受学习任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这样就可以为后面的教学做好铺垫。
2、新课讲解(15min)
在创设了情境,明确了学习任务后,根据学生的特点及本课的重点难点,教师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出发,主要从以下方式进行讲解:从旧经验中引导新学习。首先提出问题:“大家知道,数学与数是分不开的,它是一门研究数的学问,现在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小学里已经学过哪些类型的数?”然后让学生思考讨论,互相补充回答。接着,教师指出:小学里学过的数可以分为三类:自然数(正整数)、分数和零(小数包括在分数之中),它们都是由于实际需要而产生的。
日常生活中,为了表示一个人、两只手,我们用到整数1,2;为了表示一半的事物,我们经常用1/2;为了更能准确的读取尺子上的数值,我们经常要用到小数;当什么都没有的`时候,我们总是用0来表示。但在实际生活中,还有许多量不能用上述所说的自然数,零或分数、小数来表示的。像零下温度、低于海平面某地的海拔高度等等,我们如何去表示呢?某市某一天的最高温度是零上5℃,最低温度是零下5℃要表示这两个温度,如果只用小学学过的数,都记作5℃,就不能把它们区别清楚,可它们是具有相反意义的两个量,那我们又如何去区别它们呢?接着再进行课本内容讲解;
此环节的设计目的不仅可以让学生巩固旧知识,同时也引导他们发现在所学过的知识中,没有找到相关的知识来回答我所提出的问题,这样就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得课堂在一个在一个积极、主动、愉快的氛围中进行
3、课堂练习(20min)
教师活动:学生练习,教师巡视,再提问一两个同学。
设计意图: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肯定答对的同学,纠正错误的同学下面是详细的阐述:
学生在明确了教学任务,掌握了一定的基本知识之后,就有一种跃跃欲试的欲望,这时教师应把握时机让学生独立练习,而在学生练习的同时,教师巡回指导,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最后提问一两个同学,肯定他们的能力及纠正其存在的错误,这样学得好的学生感觉自己的能力得到肯定,会更加的努力,同时可以让那些自学能力差的学生及时的学到新知识,不至于掉队。
4、知识小结(5min)
课堂小结:教师与学生共同回顾本节课的知识要点,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详细阐述:在这一阶段,教师可以用“这节课,我学会了……”、“通过这堂课的学习,我会做……了”这样的形式来让学生总结,学生一边说教师一边纠正或提示学生,并且显示相应的内容以课件形式展示出来。
为了检验和促进每个学生是否达到预期的目标,发现教学中的问题,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总结是必须的,也是有效的。目的在于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记忆、理解,使知识成为一个体系。
5、布置作业(2min)
拓展练习:布置有点难度的作业,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及知识迁移的能力。详细阐述:
在本节课讲授结束后,我将给学生布置与本节课相关的较有难度的作业,让学生在自我独立完成作业的同时,巩固了所学的知识,也可以从中发挥他们的自主创新能力以及独立思考问题思维。
五、教学效果预测
上面是我对《七年级数学》的这一小节的授课方式,最后,我对本节课进行预测,总结如下:
1、通过情境创设,可以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在新课讲授过程中,使用讲授法和发现法,让学生了解负数的意义,学会用正、负数表示日常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会正确地读、写负数;感受正、负数和生活的密切联系,享受创造性学习的乐趣;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和从不同角度对有理数分类,可提高学生应用数学能力和培养学生的分类思想;
3、让同学们独立完成练习,意在加深同学们对本课内容的理解和掌握他们的学习情况;
4、最后小结及布置作业,让学生掌握本课所学知识,并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正数和负数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实用的《正数和负数教案》四篇08-05
正数和负数说课稿6篇01-15
正数与负数说课稿 12-16
负数教学设计12-23
《负数》的教学设计11-06
《负数》教学设计11-26
认识负数教学设计12-12
“认识负数”教学设计01-05
认识负数教学设计(15篇)03-24
认识负数教学设计15篇0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