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碑》教学设计

时间:2024-04-10 08:28:25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丰碑》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那么优秀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丰碑》教学设计 ,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丰碑》教学设计

《丰碑》教学设计 1

  【教学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注音识字.提前读写”实验教科书第九册10课《丰碑》

  【教材剖析】

  《丰碑》记叙的是红军在行军途中,一位军需处长由于没有棉衣被严寒冻死的感人故事,赞扬了红军干部身先士卒、吃苦在前,关键时刻宁肯牺牲自己的优秀品质和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揭示了红军所以能战无不胜的重要原因。教学时教师应抓住重点强化文章的内在联系,要让学生充分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语感的熏陶。通过层层深入的读,使学生感知人物形象、感悟人物品质,激起情感的共鸣,加强内心的体验,使知识、智力、能力、情感得到和谐发展。

  【学生分析】

  由于《丰碑》中所描绘的事迹离学生的现实生活较远,所以课文中人物的精神品质学生理解体会起来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教学中应以读为主,通过图文结合和对重点词句的理解层层深入地使学生感知人物形象、感悟人物品质,激起情感的共鸣,通过换位思考加强学生的内心体验。

  【创新设计】

  为了激活学生的间接经验和情感,采用了一些中介手段,挂图、投影、多媒体、课件及简笔画让学生从中获得完整鲜明的表象。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恶劣、思索、倚靠、辨认、晶莹”等词语;精读课文、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军需处长的优秀品质,体会红军战无不胜的原因。

  【教学重点】

  理解为什么说军需处长是一座晶莹的丰碑。

  【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和最后一句话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揭题解题

  1、教师板书“碑”字,问:“碑”你见过吗?什么样子?

  2、师简介碑的功能:一般地说,碑是用石头做的,上面刻有文字,是用来做纪念的,如果是革命烈士的碑就更有意义。另外碑还有记载的功能,它可以记载一些事情,例如:西安有一个碑林那里有很多碑,走一天都看不完。这些碑,有的刻的是文字,记录一些历史事件,有的纯粹就是书法家的作品,还有的上面刻的是图画。

  3、师在“碑”字前面加一个“丰”字,问:“丰碑”是什么意思?(高大的石碑)请举一个例子说说,这个“丰”字有时也当“高大”讲,可组词(丰功伟绩)

  二、初读感知

  师:“丰碑”又是一块怎样的碑呢?我们一起读课文。

  1、自由读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读后想一想:课文里讲的“丰碑”是一块高大的石碑吗?课文中的“丰碑”指的是谁?你是从哪句中看出来的?

  2、快速浏览全文,找出重点段(13自然段)

  教师出示“风更狂了,雪更大了。大雪很快地覆盖了军需处长的身体,他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学生续续议议;说一说你知道了什么,有什么疑问?

  三、图文结合、细读理解

  师:军需处长怎么会成为一座晶莹的丰碑的呢?为什么说他是一座晶莹的丰碑,请同学们再次自由阅读全文,理解题意、了解内容、感知形象,并在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做个记号。

  1、再读课文,理解题意、感知形象。

  2、边读边思考:军需处长为什么会成为一座晶莹的丰碑?

  3、汇报交流:课文什么地方最令你感动?(导入课文第7自然段)

  1、)反复朗读第7自然段,感受所描绘的情景。

  2、)电脑投放军需处长的画面,让学生一起看这座晶莹的“丰碑”,指名读第7自然段,图文对照,谈一谈自己的所见所感。

  “冻僵”什么意思?军需处长为什么冻僵了?找出相关的词语。再观察图上的环境,找出第一自然段描写的恶劣环境。

  写气候恶劣的:冰天雪地、大冰坨、狂风呼啸、大雪纷飞。

  写军需处长衣着的':单薄、破旧、贴。

  师:读读这两组词语,结合自己对“严寒”的体验,说说你有什么想法,有什么体会?

  课文第7自然段最后一句话“破旧衣服紧紧贴在身上”这里为什么用“贴”而不用“穿”呢?

  指名学生上前演示引导理解:能“贴”在身上的衣服一定怎么样?(单薄、窄小、被雪打湿了)

  军需处长是什么人?他掌管全军的所需的给养、被服等怎么会被活活冻死呢?

  请大家再读这段文字,想一想“贴”字透露出了军需处长的什么精神。

  师:在那样恶劣的环境下,他把生的希望让给了战友,而把死的威胁留给了自己,多好的战士,多么伟大的战士啊!多么崇高的精神啊?全体学生起立,深情的朗读第7自然段。

  师:死亡对任何人来说都是可怕的,军需处长在死神面前表现得怎么样呢?观察图画中军需处长的动作神志并在书中划出重点词语(坐、夹、镇定、安详)谈谈自己的体会和理解。

  4、默读课文画出描写将军深情变化的词语(一愣、发愣、愣住等)说一说将军神情为什么发生变化?

  角色换位:如果你是将军你会怎么想?

  师:是啊,军需处长是用自己的身躯,用自己的生命用自己的灵魂,铸造了这座晶莹的丰碑。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

  四、拓展延伸

  请以《军需处长的遗言》为题,说说写写他给战友和亲人留下的话。

  师:军需处长,知道自己坚持不住了,当他倚靠着光秃秃的树干坐着、看着前进的战友,想到家中的亲人,他的心里会想些什么呢?请以《军需处长的遗言》为题,把他对战友或亲人说的话写下来。

《丰碑》教学设计 2

  教学目标

  1·了解红队伍在行途中需处长被严寒冻死的感人事迹,学习他毫不利已、专门利人的崇精神·

  2·弄清课文中哪些地方写得详细,哪些地方写得简略。

  3·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的第七自然段和最后三个自然段。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的第七自然段,从需处长冻死时的动作、神态、穿着中,体会他的献身精神神。

  2·弄懂大雪覆盖的需处长为何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教学难点:

  理解被大雪覆盖的需处长为何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一、课前预习

  1·读读课文,大体了解课文的内容。

  2·借助工具书理解字词意思,提出不懂的问题。

  3·查阅有关碑和碑文的资料。

  二、学习新课

  1·揭示课题,了解有关碑和碑文的知识。

  (1)今天我们学习第22课,请齐读课题。

  (2)同学们知道什么是“碑”吗?你在哪里见过碑?

  小结:在日常生活中,不同的地方所立的碑各有不同:为歌功颂德而立的碑叫功德碑,在寺庙里所见到的碑叫庙碑,在坟墓前立的碑叫墓碑,为纪念名人或重大的历史事件所立的碑叫纪念碑,记载较为重要或有意义的事情的碑叫记事碑。这些都是有形的碑,课文《丰碑》中需处长的高大形象则是耸立在人们心里的一座无形丰碑。

  2·初读课文,看看课文主要写了什么,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整体感知课文,理清课文思路。)

  3·引导质疑。

  (1)简介质疑方法。

  ①表层质疑:初读课文,对课文的来龙去脉,时代背景及字、词、句提出疑问,并运用工具书自己解决识读问题。

  ②里层质疑思辨:对课文的层次结构、中心、特色提出疑问并加以思考。

  ③深层质疑思辨:欣赏品味课文的布局谋篇之巧,语言之精,寓意之深。

  ④联想质疑思辨:打开思路,将相关知识作比较,找出异同点,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2)引导质疑。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再读课文,结合预习时提出的问题,根据老师提示的质疑方法学习质疑。每人提出自己的问题后,先在小组内进行解答,然后整理出几个有代表性的问题。

  问题1·“丰碑”本来指什么?在课文中指什么?为什么说被大雪覆盖的.需处长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问题2·将听说有人冻死了,他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问题3·“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你怎样理解这句话?

  ……

  设计思路:“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质疑,最能调动学生读书、思考、答问的积极性,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引导学生学会质疑,在质疑的过程中能产生一种立自学的强烈愿望和强大的内驱力,把“要我学”转化为“我要学”,能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质疑活动中得到充分发挥。

  4·引导探究。

  (1)探究问题1时,要抓住以下几个重点。

  ①“丰碑”原指高大的石碑,课文里比喻为而献身的需处长。

  ②对照插图,认真阅读课文第7自然段,从冻僵的需处长的神态和穿着上,体会他具有什么样的高贵品质。

  ③换词练习。给句子“单薄破旧的衣服紧紧地贴在他的身上”中带点的词语另换一个词语,想想用哪个词语较贴切,为什么?(穿、披、裹……)

  (2)探究问题2时安排下面3个环节。

  ①勾画描写将神态变化的语句,说一说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a·看到一位冻僵的老战士,将脸色严峻,“嘴角边的肌肉抽动着”,“红着眼睛,像一头发怒的豹子”,“两腮的肌肉抖动着”。这些神态表现了将对战士的爱及对需处长工作的不满和责备。b·得知这位冻僵的老战士正是需处长时,“将愣住了,久久地站在雪地里。他的眼睛湿润了。他深深吸了一口气,缓缓地举起右手,举到齐眉处,向那位跟云中山化为一体的需处长敬了一个礼”。这些神态及动作表现了将因错怪需处长而感到深深愧疚,因而对需处长致以崇高的敬礼。)

  ②感悟本文欲扬先抑和侧面表现的手法。假如开始将就知道需处长被冻死了,这样写好不好?课文的中心是赞颂需处长,为什么作者要用大量篇幅来描写将?

  ③指导朗读,读出将的感情变化。

  (3)探究问题3时安排3个环节。

  ①请把“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这句话改为陈述句。

  ②这句话与前文中的哪句话照应?(这支队伍能不能经受住这样严峻的考验呢?)

  ③胜利属于这样的队伍。你认为有道理吗?说说理由。(a·有像需处长那样克己奉公、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干部。b·有关爱战士的首长。c·有能战胜一切困难的硬骨头战士。)

  设计思路:探究性学习的特点是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为载体,创造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或途径,引导学生通过自己搜集、分析、处理信息,体验获取知识的过程,进而学会学习,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究性学习的操作过程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基本表现形式就是质疑,而探究性学习的关键就是引导学生从质疑走向探究,在探究过程中获取答案,体验成功,在各方面都有所收获。

  三、布置作业

  1·学写碑文。

  需处长克己奉公、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像一座无形的丰碑永远矗立在我们心中,如果我们要在他牺牲的地方竖一座有形的丰碑,你认为碑文应该写些什么?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摘录你认为写得好的句子。

《丰碑》教学设计 3

  教学设计思想:

  1、充分体现课程整合的思想,教师利用学生已有搜集信息的能力和丰富的多媒体资源,对长征进行多角度的介绍,激发学生的情感,为学习语文奠定情感基础。

  2、从教学实际出发,将课件作为学生与文本交流,师生情感交流的桥梁,创设学习氛围的工具。

  3、利用网络环境开放课堂,开放学习过程,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设宽泛的空间与条件,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

  教学目标:

  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抓住第 7 自然段,从军需处长冻死时的动作、神态、穿着中,体会他的献身精神。

  2 、感受军需处长一心为公、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受到革命传统教育。

  教学重、难点

  1、从军需处长冻死时的动作、神态、穿着中,感受军需处长的崇高精神,体会“晶莹的丰碑”的含义;

  2、从将军语言、神态的变化,了解将军的内心活动,体会将军对军需处长的崇敬之情。

  教学方法 :

  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课内外结合,充分利用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注意知识、能力、情感之间的内在联系”,“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教学工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读课题引入。

  1. 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出示了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红军爬雪山的行军画面,满怀激情地导入新课:

  2、板书课题, 《丰碑 》 生:齐读题目。

  3、齐读课题,引导质疑:课文讲的是一块高大的石碑吗?在文中具体指什么?军需处长的身体怎么会成为一座晶莹的丰碑呢?

  二、自渎、质疑、合作、探究。

  1. 感受艰难:这就是那只装备极差的红军队伍,在已经被冻成了一个大冰坨的云中山艰难地跋涉着,这支队伍将会遇到怎样的困难呢?

  2. 从课文第一、二自然段中知道环境恶劣。天气恶劣,装备很差,遇到很多困难。

  3.品读重点。课文哪个自然段具体描写了军需处长?(第七自然段)找出描写军需处长动作,神态及外貌的句子。

  4.感知形象。从描写军需处长动作、神态穿着的句子中你体会到什么?引导学生结合自身对严寒的体验,了解军需处长冻僵的直接原因,认识人物形象。

  5.入境体验。军需处长在死神面前表现得怎样呢?画出重点词语:坐、夹、伸、镇定、安详等词,体现了他舍已为人的精神;从“神态十分镇定、十分安详”体会到他死时,心境平和,无所求、无所怨、死得其所……)

  6.指导朗读(用敬佩、深沉的语气朗读这段文字)范读,指名读,齐读。

  将军看到此情景,神情有什么变化?读描写将军神情变化的句子,体会将军“严峻、抽动、吼道”的原因。

  读将军“红着眼睛,像一头发怒的豹子,样子十分可怕”的原因是什么?(没有人回答他,也没有人走开)战士们是什么原因既没有人回答他,也没有人走开?(因为他们沉浸在巨大的悲痛之中,他们知道冻死的正是负责发棉衣的军需处长!)

  过渡:当将军知道冻死的是军需处长时,他有何表现 ?

  7、自己作为将军看到自己的军需处长被冻死了而难过。从哪里体会?

  (我是从将军久久地站在雪地里,眼睛湿润了。 我体会到将军很敬佩的心情,从“将军向跟云中山化为一体的军需处长敬了一个军礼”知道。)

  体会此时将军的思想感情?

  体会到将军自豪的心情,他为军需处长的精神而自豪,为红军队伍有这样的好同志而自豪。

  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 这句话,换个说法怎么说?

  胜利只属于这样的队伍,不会属于别人。

  为什么胜利只属于这样的队伍,不会属于别人 ?

  因为军需处长的精神和信念感染和鼓舞着每一个战士

  还因为红军队伍中有无数像军需处长这样的同志更因为他们凭着坚定的革命信仰,顽强的革命意志征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所以胜利一定属于这样的队伍.

  我还知道了“这样的队伍”是一支不怕困难、怕不怕牺牲、勇往直前、战无不胜的队伍,所以才有了中国革命的最后胜利。

  三、真情朗读,颂扬英雄

  气氛熏陶,读中升华。

  1、在低沉的哀乐声中教师总结。

  2、引导学生齐读第13自然段,男女组读,个人读。

  3、讨论“晶莹的丰碑”在这里指的是什么?(大雪覆盖中的军

  需处长身躯)再一次出示军需处长冻死时的镇定、安详的画面。理解“晶莹的'丰碑”的深层含义。军需处长那冰雪中高大的形象看起来就像一座丰碑,他那舍已为人、勇于献身的不朽精神在我们的心目中更是一座晶莹的丰碑。(军需处长毫不利已、专门利人的崇高精神)

  4、指导怀着对军需处长的无比崇敬与怀念一起来读读12——14自然段。

  再次感受军需处长不怕牺牲,舍己为人、为自己想的少,为别人想的多的崇高精神.

  四、课堂训练 填空:

  你是一座( )

  你把( )给了( )

  而自己却( )

  你用你的( )告诉我们,红军队伍

  一定能经受得住( )

  你用你的( )鼓舞我们,同样告诉敌人,红军队伍是( )

  啊!你的确是我们心中的一座( )。

  五、总结拓展,升华中心

  总结:正因为 在我们队伍中,有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好军需处长,有关心战士的好将军,因为有许许多多这样的队伍组成了我们革命的队伍,他们凭着坚定的革命信仰、顽强的革命意志征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所以胜利一定属于这样的队伍自然更能理解“丰碑”的含义。)

  板书:

  丰 碑

  神情镇定安详 冻僵的老战士 衣服单薄破旧

  军需处长 毫不利已 专门利人的革命精神

《丰碑》教学设计 4

  教材简析

  文章记叙的是一支红军队伍在风雪交加的行军途中,军需处长因衣服过于单薄而被严寒冻死的感人事迹,赞扬了红军将领身先士卒、舍己为人的高尚品德,揭示了红军勇往直前、战无不胜的真正原因。文章以将军思想感情的发展为线索,先写将军对红军行军途中可能遇到的各种困难和考验的思索,为下文所发生的事情做了必要的铺垫和暗示;接着写将军看到一位老战士冻僵在雪地时的愤怒和对军需处长的责备;然后写将军得知冻僵的老战士正是军需处长时的震惊和对军需处长的崇敬;最后写在军需处长崇高精神的鼓舞下,将军率领红军战士继续前进。

  设计理念

  学习这篇课文,一是让学生体会课文叙述的顺序;二是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深刻思想感情。教学中应引导学生从将军语言、神态的变化,了解将军的内心活动,体会将军对军需处长的崇敬之情,从军需处长的崇高品质受到感染和。教学设计以读为重点,“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能说出“丰碑”的含义。学习红军将士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深刻领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从中受到感染和教育。

  2.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背诵最后3个自然段。

  3.学习生字,理解词义。

  教学重、难点

  1.在读懂课文、理解内容的基础上,体会课文的叙述顺序,引导学生初步领会文章先抑后扬及侧面描写的表现手法。

  2.难点是理解“丰碑”的含义。

  教学准备

  教学软件。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释题导入,引读课题

  1.大家都见过碑吧?(板书:“碑”字)谁来说说碑的作用?

  2.老师又写一个“丰”字,想一想,“丰碑”又指什么?可以借助工具书,也可与同学讨论,讨论后全班交流。

  3.教师出示人民英雄纪念碑及各种纪念碑的图片,以加深学生对“丰碑”的感性认识。

  4.教师引读:谁来把“丰碑”响亮地读给大家听?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学课文:大声读课文,把字音读准、句子读通。读完之后,问问自己:丰碑在这篇课文中指什么?

  2.整体感悟:丰碑在这篇课文中指什么?

  三、研读“愤怒”,静心对话,感悟可贵

  1.过渡:从刚才的交流中,我发现同学们都认为丰碑指军需处长冻僵的身体。(播放军需处长冻僵的画面)理解是否到位,还需大家细细品读课文。

  同学们,作为一个军队的统帅——将军,当他亲眼目睹这一画面时,会有什么表现?(自学标画)

  2.读后交流:下面我们来交流一下,你画的是哪些句子?

  (交流所画句子,用多媒体在大屏幕上出示。)

  ▲将军的脸色顿时严峻起来,嘴角边的肌肉抽动着。忽然,他转过脸向身边的人吼道:“把军需处长给我叫来!为什么不给他发棉衣?”

  (1)感受“愤怒”:抓住“严峻”“抖动”及将军的语言。

  (2)体验“愤怒”:假如你是将军,面对走来的军需处长,会对他说什么?

  (3)有感情朗读:当看到在狂风呼啸、大雪纷飞的'冰天雪地里,战士因为穿着单薄破旧、竟被活活冻死的场面时,将军内心有一种无法言语的愤怒、悲伤与自责!当我们体会到这些,又会怎样读这段话?

  ▲他红着眼睛,像一头发怒的豹子,样子

  分可怕。

  (1)理解形象:“发怒的豹子”是什么样子的?

  (2)丰富形象:他为什么会这个样子?在等待的时候,将军又做了什么?请大家闭上眼睛想一想,你看到了什么?

  (3)体验“可怕”:假如你是将军,面对匆忙而至的军需处长,你会说些什么?

  ▲“叫军需处长跑步过来!”将军两腮的肌肉抖动着。

  (1)品读比较:由“叫来”发展到“跑步过来”,由“抽动”转化为“抖动”。

  (2)深究原因:将军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

  (3)体会“怒不可遏”:假如你是将军,面对跑步过来的军需处长,你会说些什么?

  (4)重现愤怒:没有人回答他,也没有人走开,军需处长也迟迟不来,而纷飞的大雪悄无声息地覆盖着冻僵的战士的身体,将军愤怒了。谁有感情地读读这些句子?(显示所画句子)

  (5)感受可贵:将军一次比一次更加愤怒的原因是什么?

  (6)感悟可贵:将军对战士的关爱还表现在哪里?

  四、研读形象,静心对话,感受伟大

  感受军需处长在生命的最后时刻镇定、安详的形象。

  1.指名读:“一个冻僵的老战士……单薄破旧的衣服紧紧地贴在他的身上。”

  2.细读推论:你从这里读出了什么?

  3.想象坚强:大家知道,当时的云中山已成了一个大冰坨,狂风呼啸,漫天飞雪。军需处长穿着单薄破旧的衣服,他是怎样在风雪中步履艰难地前进的,让我们想象一下。

  4.想象写话:(出示军需处长冻僵的画面)我们可以想到,在冰天雪地里,军需处长肯定瑟瑟发抖过,手脚麻木过……他都挺过来了,可现在,他饥寒交迫,无力站起,只好倚靠在树干上。此时他会想些什么?对自己说些什么?对战友叮嘱些什么?对远方的亲人寄托些什么?请把自己当成军需处长,把他崇高的内心和美好的灵魂展现出来。

  5.师生对读:就是这样一位掌管着这支队伍所有物资的军需处长,却因为衣服单薄破旧而被活活冻死,多么令人肃然起敬!

  五、品读“变化”,静心对话,感悟不朽

  当有人告诉将军“他就是军需处长”时,将军又有什么表现?

  1.理解内容:将军为什么愣住了?为什么久久地站在雪地里?

  2.体会变化:将军内心情感有哪些变化?

  3.指导朗读:读出此时将军复杂的内心世界,读出对军需处长的崇敬。

  4.感悟不朽:一位掌管军队物资的军需处长在冰天雪地里,因为穿着单薄破旧,竟被活活冻死。(出示军需处长冻僵画面,体会“晶莹”的含义)假如你是将军,在即将离开这位与云中山化为一体的军需处长时,会对他说些什么?假如你是红军战士,在即将离开这位与云中山化为一体的军需处长时,会对他说些什么?

  六、揭示内涵,升华情感

  1.加深理解。

  (1)当初在这气候恶劣的云中山中行军,将军曾有过什么样的忧虑?从两处省略号,你又能想到什么?

  (2)同学们,此时的将军还有担忧吗?为什么?

  2.揭示真谛:学到这儿,说说“丰碑”指什么?

  3.升华情感:老师相信将军与军需处长的形象一定刻进了同学们的心里,他们的一个动作,一个神情,一句话语,都深深地感动着我们,让我们永远铭记。请你写一句能表达此时内心情感的话语,写在这座“丰碑”上作为献给英雄们的碑文吧!(交流后感情诵读)

  七、自主作业,拓展感悟

《丰碑》教学设计 5

  教学目的:

  1。了解红军队伍在行军途中军需处长被严寒冻死的感人事迹,学习他为了他人,为了革命,不惜牺牲自我的崇高精神。

  2。弄清课文中哪些地方详写、哪些地方略写。

  3。学习本课生字词。

  4。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七自然段和最后三个自然段。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课文第七自然段,从军需处长冻死时的动作、神态、穿着中,体会他的献身精神。

  课前准备:

  1。文字投影片二框

  2。音乐一段

  教学时光: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题、初步了解课文资料

  1。板书课题丰碑(bei)

  “碑”字正音、辨形。

  “丰碑”是指什么?

  课文中的“丰碑”到底是指什么呢?请同学们把书打开,找找答案。为什么说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是一座晶莹的丰碑呢?

  2。师范读课文,一边听老师读课文、一边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教流

  问:明白军需处长是做什么工作的?

  军需处是一个怎样的部门呢?

  4。介绍时代背景

  《丰碑》这是一个发生在长征途中的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当时物质条件极端贫乏,忍饥挨饿是常有的事,为了革命不少革命战士倒下了。课文中的军需处长就是其中的一个。

  5。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思考、给课文分段、想想每段主要讲什么?

  6。指名分段,讨论分段段意:

  一(1)讲一支红军队伍在冰天雪地里艰难地前进。一(1-2)

  二(2)讲红军队伍在前进中还可能遇到很多困难。二(3-7)

  三(3-13)讲被严寒冻死的军需处长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三(8-11)

  四(14)讲红军队伍必须会取得胜利。四(12-14)

  二。讲读第一段

  1。指名读第一段,找出这一段的一个中心词。什么叫艰难?

  2。讨论:从哪儿看出红军在艰难地前进?你找了哪些词语?

  (1)“冰坨”是什么意思?那里用大冰坨比喻什么?那里用大冰坨比喻大雪冰封的云中山。

  (2)“狂风呼啸、大雪纷飞”同学们,我们一齐来听一听、想一想,这是一种怎样的情景。

  (3)“吞掉”说明风雪之大,大得要把这之队伍吃掉。

  3。同学们已经有所感染了,让我们一齐有感情地朗读第一节。

  4。小结:这一段的天气描述为下文军需处长被严寒冻死埋下了伏笔。

  三。讲读第二段

  1。默读第二段。思考:除了恶劣的环境,红军队伍在前进中还可能遇到哪些亏困难?把描述这些困难的句子找出来,自我站起来读一读。

  2。灯片出示第三句

  “等待着他们的'是恶劣的环境和残酷的战斗,可能吃不上饭,可能睡雪窝,可能一天要走一百几十里路,可能遭到敌人的突然袭击。”

  (1)释“恶劣”、“袭击”

  (2)除了恶劣的环境,红军队伍在前进中还可能遇到哪些困难?指名读。

  板书:遇到的困难可能……可能……可能……可能……

  a。提示:“吃不上饭”时说什么呢?

  “睡雪窝”呢?

  “一天要走一百几十里路”呢?

  “遭到敌人的突然袭击”呢?

  b。那么,你能想象一下,红军还可能遇到哪些困难?

  c。这句话,一连串用了四个“可能”,写出了红军前进中将会遇到种种困难。这是一种什么样的修辞手法?是的,读了这个句子,红军战士所遇到的一个一个困难都清晰地呈此刻我们眼前,增强了句子的表达效果。

  (3)有感情朗读。

  (4)这个长句写得也很有顺序,它按什么结构来写的呢?我请全体同学读总述的句子,四个大组分别读分述的四个可能。

  3。小结引读第四句

  困难实在太多,任务实在太艰巨,这不是一般人能经得起的,将军陷入了沉思,他想些什么呢?------

  板书:严峻的考验

  4。齐读第二小节

  5。配乐感读1。2节

  四。作业

  1。选词填空

  严肃严厉严格严峻

  (1)在任何时候,我们都要经受住各种()的考验。

  (2)李老师对同学们的要求一贯()。

  (3)对待工作,我们的态度要()认真、不能马马虎虎。

  (4)爸爸的目光变得()起来,弟弟惭愧地低下了头。

  2。抄写词儿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丰碑》教学设计 6

 一、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13个生字,正确读写下面词语:“冰坨、呼啸、残酷、严峻、丰碑、恶劣、袭击、倚*、湿润、覆盖、晶莹”等。

  2、深刻领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内容,从中受到感染和教育;正确理解“丰碑”的含义。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二、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的第七自然段,从军需处长冻死时的动作,神志、穿着中,体会他的献身精神。

  2、弄懂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为何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三、教学难点:

  1、从军需处长冻死时的形象,体会军需处长的崇高精神。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知:学习生字词,理解课文大意,通过感情朗读,体会军需处长那种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

  2、情感: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受到爱国主义及革命英雄主义的教育。

  3、能力:感情朗读,体会文中含义;勾、画、标、注重点词句;质疑、解难,想象等综合能力。

  一、导入新课

  1、(课件出示红军爬雪山过草地的情景,配乐《长征组歌》)师用低沉的声音描述:为了新中国的诞生,多少英雄儿女不惜抛头颅洒热血,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谱写了一曲曲可歌哥泣的英雄赞歌。今天,我们将把份飞的纷飞的思绪再一次拉回到那艰苦卓绝的战争岁月,去聆听发生在红军长征中的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板书22。《丰碑》

  生齐读课题。

  2、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生质疑)

  生围绕课题质疑,问题可能为:什么是“丰碑”?文中“丰碑”是指什么?为什么说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二、新课

  1、那为什么课题是《丰碑》?同学们,要想理解好这层含义,就得好好读课文,从字里行间去体会这种感情。(课件出示自学提示)请同学们根据自学提示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自学提示:a勾出生字词,难读的多读几遍。

  b查字典或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

  c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2、检查自学:

  a认读生字词。

  b解词

  c这篇课文主要讲了________________,是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写的。

  3、自学质疑

  要求: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再读课文,看看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在小组讨论后,把认为有价值的记录下来。

  a小组讨论:每人提出自己的问题后,小组进行整理,写出几个有代表性的大问题。

  b小组汇报,归纳整理出几个大问题让学生写在黑板上。

  问题1、为什么说红军队伍面临的考验是严峻的?

  问题2、将军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

  问题3、为什么说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4、重点研读解决第一个问题

  a以四人小组讨论,组长组织,争取每个成员都参与讨论,并选派代表发言。

  b交流讨论结果。

  主要知道学生体会“环境恶劣”“装备差”以及他们“可能遇到的困难”,并启发学生想象还有哪些“可能”?同时相机指导学生感情朗读第一、二自然段。

  c、同学们想象得很合理,是啊,可能太多了,前进途中困难重重,红军所面临的考验的确非常严峻。正因如此,将军非常担心,非常忧虑,那么,在困难面前,将军是怎么做的?(让马)说明将军是个什么样的人?(爱护战士,勇敢)

  三、小结

  在恶劣的环境和残酷的战斗面前,我们的将军英勇无畏。这支队伍在前进途中会发生怎样的事情呢?将军思索着。同学们也一定很想知道,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课文。

  e军需处长一心为公、舍己为人,将军被深深感动了。只见他(出示将军敬礼的动画图,引导看图,说图。并出示文字,比较“他敬了一个军礼”和原文的不同,体会军礼的庄严。)

  f此时无声胜有声,一个军礼饱含着无限的崇敬和哀悼!(屏幕动画展示军需处长变丰碑)风更狂了,雪更大了,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的身体,(生接读)

  2、研读问题3

  为什么说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的身体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a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思考: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和晶莹的'丰碑之间有什么相似之处?

  小组讨论交流。

  b面对此情此景,将军还用说什么呢?(引读最后一段)

  你读懂了什么?还有疑问吗?

  重点理解“沉重”“坚定”和最后一句话的含义。

  c胜利当然属于这支队伍,二万五千里长征,解放战争的炮火,社会主义建设,抗洪抢险的第一线……历史证明,他们以钢铁般的意志经受了一次又一次严峻的考验,胜利将属于这支革命的队伍!

  四、作业

  如果为“丰碑”写碑文,你想写些什么?想好后,先说一说,再写下来。

  五、结束语。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重点感悟第七自然段,从军需处长冻死时的神态、穿着体会他的献身精神。

  2、弄懂为什么说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教学设想:

  一、导入

  我们继续学习第22课《丰碑》(板书课题)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丰碑》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生答)

  (课件展示画面,教师随着音乐和画面有感情地讲述)(略)

  二、新课

  回忆上节课未解决的问题

  问题2、将军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

  问题3、为什么说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1、研读问题2

  (课件展示要求:用——画出描写将军动作、神态、语言的句子,用。标出反映将军神态变化的词语。

  汇报交流:

  a、将军“愣了一下”是为什么?

  b、将军为什么由“愣了一下”到“发怒”?我们先看看老战士冻死时的样子。(屏幕出示军需处长的画面和第七自然段的内容。)引导学生读第七自然段,边读边勾画描写军需处长神态的语句,思考他为什么会有那样的神态?

  c、将军看到这样的情景,认为是(引读),于是他(引读)。

  d、正当他怒不可遏时,有人小声告诉他,(学生接读)。这时,将军“愣住了”。“愣住了”和“愣了一下”有什么不同?

  “他久久地站在雪地里”,他在想什么?(启发学生联想)

《丰碑》教学设计 7

  设计概说: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师当然须教,而尤宜至力于‘导’。”因此,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和语言特色,在教学方法的总体构想上,主要采用情境教学法,以读代讲,自主感悟,结合投影、录音等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教师透过激情导入、音乐渲染和富有感染性的语言描述,引导学生自读入境,“披文入情”,着重教给学生抓住重点词句由外表体会人物内心的方法。同时引导学生运用联想比较、反复诵读、看图等方法,到达“不需要教”的最高境界。

  教学目标:

  1、透过人物的的语言、动作、神态来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深刻领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资料,正确理解“丰碑”的含义

  2、学习作者按思想感情发展变化的脉络进行记叙的方法

  3、在阅读中感受并继承革命者恪尽职守、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

  4、感情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感受军需处长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正确理解“丰碑”的含义

  教学准备:CAI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情谈话,直奔主题

  20xx年10月22日是长征胜利72周年纪念日。为重拾长征记忆,弘扬长征精神,许多人加入了“重走长征路”的行列,亲身体验长征途中的艰难险阻,感受革命者的英勇无畏。这天,让我们将纷飞的思绪拉回到那艰苦的革命年代,去聆听发生在一位老战士身上的感人故事吧!

  二、品读文本,感知形象

  你能找出文中直接描述老战士的段落吗?

  1、①指名读这段话,其他同学边听边想像画面。

  ②生交流看到的画面,师归纳

  衣着、动作、神态(板书:镇静安详)

  ③结合图片齐读

  2、①提问:老战士为什么会被冻僵呢?

  ②能从前面找出描述环境恶劣的词语吗?(板画:雪山)

  ③感情朗读描述环境恶劣的词语

  三、自读自悟,感受情绪

  老战士就是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中被冻死了。如果你就是将军,应对自我的战士被冻死时,会有怎样的情绪呢?生交流。

  1、将军应对这一幕时,有怎样的表现呢?请大家根据自学提示,自学3―12自然段

  ①出示自学提示(读、画、想、读),生自学3?12段

  ②生交流:你找到了哪些描述将军神态的句子?从中体会到了什么情绪?

  师出示前四个句子:

  A:将军愣了一下,什么话也没说,快步朝前走去。

  B:将军的脸色顿时严峻起来,嘴角边的肌肉抽动着。忽然他转过脸向身边的人吼道:“把军需处长给我叫来!为什么不给他发棉衣?”

  C:他红着眼睛,像一头发怒的豹子,样貌十分可怕。

  D:“听见没有,警卫员?叫军需处长跑步过来!”将军两腮的肌肉抖动着。

  ③请大家带着感情读读这些句子,想想从这些神态变化中你能体会到什么?

  ④生读后交流(对军需处长工作失职的责备和不满;对战士深深的爱)

  ⑤指名读,评价,再读。

  2、就在将军怒不可遏的时候,有人小声告诉将军:“这个人就是军需处长”,将军有怎样的表现?(板书:军需处长)(生汇报师随机出示第12自然段)

  ①请大家自由读第12自然段,想想你能从中体会到将军怎样的情绪?

  ②生交流(引导抓住重点词“愣住了、久久、深深、缓缓”体会)

  ③感情朗读此段:如果这一段感动了你,并且你愿意把这份感动传递给更多的人,请你站起来有感情地朗读,能够加上动作。

  3、区别“愣了一下”和“愣住了”

  ①导:当将军听说有人冻死时是“愣了一下”;当明白冻死的老战士就是军需处长时,将军“愣住了”。同样是“愣”,有什么不一样吗?请联系上下文想想,同桌相互讨论。

  ②生交流,师总结。

  ③军需处长在部队中是干什么的?

  ④你能从他镇定安祥的表情中体会到什么?这是一位怎样的军需处长?(板书:舍己为人)

  ⑤配乐感情朗读第7自然段(齐读-范读-被感动的同学一齐读)。

  4、①这样的军需处长是最可敬的!将军用了一个军礼向这位伟大的战士致以崇高的敬意!如果把将军的这一个军礼转化为他要对军需处长说的话,将军会说些什么呢?

  ②生交流(道歉感激表决心)。

  ③而将军此时却什么话也没说,他这些强烈而丰富的情感都包含于那一个军礼中。

  配乐,饱含深情地再读第12自然段。

  5、明确并学习作者以将军的情感变化为线索描述军需处长的表达方法

  6、理解“丰碑”

  过渡:狂风大雪似乎也为军需处长送行来了,大雪覆盖下的军需处长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动画出示军需处长变成丰碑的过程及“丰碑“二字)

  ①“丰碑”是什么意思?在这儿指的是什么?(板画:石碑)

  ②为什么说“大雪覆盖下的军需处长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③生交流,师归纳总结,引导呼喊“丰碑”,升华感情

  a。从形象上说:军需处长在冰雪中高大的形象看起来就像一座丰碑;让我们对着冰雪中的军需处长轻呼一声“丰碑”;

  b。从精神上说:他那舍己为人、勇于献身的不朽精神更是大家心中的一座晶莹的丰碑;让我们对着心中的军需处长高声地呼喊一声“丰碑”。

  ④此时此刻,我们的心中都矗立起了一座晶莹的丰碑。(指板书)同学们,在你的心中,这座丰碑上写的是什么?

  生自由书写碑文,交流;师出示对联“巍巍雪山埋忠骨,皓皓长空荡英魂“(置于丰碑图片两侧),引导齐读。

  四、回归全文,升华情感

  课文学到那里,让我们再回想一下文章的开头,将军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中思索着,他似乎怀疑这支装备很差的队伍能否经受住这样严峻的考验?读到这儿,你认为将军找到答案了吗?(出示句子“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

  生齐读,体会着感情读

  结束语:是的!胜利就属于这样的队伍!这座晶莹的丰碑不仅仅感染了将军,感染了整支革命队伍,也深深地感染了我们。革命队伍中还有无数座这样晶莹的丰碑,正是有了他们才有了我们这天的幸福生活,让我们把这一座座晶莹的丰碑牢牢树在心中!同时也献上我们少先队员最崇高的敬意!(敬队礼)

《丰碑》教学设计 8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理解词义;

  2、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3、深刻领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内容,从中受到感染和教育。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在海拔00多米的云中山上狂风呼啸,大雪纷飞,红队伍在冰天雪地里艰难地前进,他们可能吃不上饭,可能睡雪窝,可能一天要走一百几十里路,可能遭到敌人的突然袭击。将在思索着,这支队伍能不能经受住这样严峻的考验呢?这节课,就让我们带着同样的思索来学习一篇课文“丰碑”。(教师板书课题)

  (二)教师范读课文

  学生注意生字及自己不认识的字的读音,标出自然段序号。

  (三)学生朗读课文

  1、集体朗读,读准字音,语句通顺。

  2、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3、投影本课生字,让学生做填空练习。

  4、正确理解下列词语:

  丰碑:高大的石碑,比喻不朽的杰作或伟大的功绩。

  袭击:本课指出其不意的打击。

  恶劣:非常不好,很坏。

  严峻:严肃、严厉。

  覆盖:遮盖。

  晶莹:光亮而透明。

  冰坨:成堆的冰块。课文把云中山比作大冰坨,说明天气非常寒冷。

  安详:形容人的表情平静,动作从容不迫。

  考验:通过具体事件、行动或困难环境来检验是否正确。

  镇定:遇到紧急的情况不慌不乱。

  5、再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

  (四)自学课文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看看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在小组讨论后,把认为有价值的记录下来。

  可能会有这样几个问题:

  (1)在整篇文章中,将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

  (2)文章开始描写了天气的寒冷,这一内容有什么作用?(或:为什么说红队伍面临的考验是严峻的?)

  (3)为什么说大雪覆盖的需处长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呢?

  (五)研究问题

  1、自读课文,思考上面的问题。

  2、小组讨论,互相交流:

  以4人为一小组,可选一组长进行组织,争取小组成员都参与讨论。

  3、交流讨论结果。

  先通过理解第l-2自然段,明确为什么说红队伍面临的考验是严峻的。

  ①先理解什么是“严峻的考验”,然后从环境恶劣、装备差这两方面理解考验的严峻。(抓重点词:a、4个“可能”;b、大冰坨、狂风呼啸、大雪纷飞

  ②通过理解将的一句话,体会他的心情。

  (将很担心,说明考验的确严峻。)

  (2)了解需处长牺牲时的形象。

  a、理解“单薄破旧”的含义。

  b、启发学生联系前两自然段谈。(天气冷,装备差。)

  感情朗读第7自然段。

  (3)理解将的心情。

  ①结合第8-12自然段,谈谈:面对这位冻僵的老战士,将的心情是怎样的?(先概括地说,将先愤怒了,后又被感动了,再联系有关词句重点理解。主要抓“吼道”、“红着眼睛”、“豹子”、“抖动”等词。)

  ②感情朗读第8-10自然段。(体会将愤怒的心清。)

  ③当将知道被冻死的就是需处长时,他久久地站在雪地里,他在想什么呢?

  (4)理解描写需处长死去时的神态的语句,体会他的献身精神。

  ①再次显示大雪覆盖需处长的画面,结合语言文字谈谈从哪儿看出来被冻死的需处长的神态很镇定、安详?

  (引导学生结合描写需处长动作的句子来谈。)

  ②再谈谈他为什么会这么镇定和安详?

  (5)体会礼的庄严及将由衷的崇敬之情。

  ①句子对比

  a、他举起右手,敬了一个礼。

  b、他缓缓地举起右手,举到齐眉处,敬了一个礼。

  ②通过说这两句话有什么不同,体会礼的庄严。

  ③感情朗读第11-12自然段。

  (6)理解“丰碑”的含义:

  ①联系第13自然段,再结合上文,谈谈为什么被大雪覆盖的需处长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先理解“丰碑”的'意思,再说说为什么是晶莹的丰碑;从外表和精神两方面来体会。)

  ②结合最后一自然段理解战士们的脚步声为什么是“沉重而坚定”的。

  (沉重:失去需处长心情沉重;坚定:

  a、为需处长的精神感动和鼓舞;

  b、充满必胜的信心。)

  ③理解最后一句话。

  (六)总结

  是啊,这座晶莹的丰碑不仅感染了将,感染了这支队伍,也深深地感染了我们,让我们把这座晶莹的丰碑牢牢树在心中。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结合对课文的理解,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学习作者按照思想感情发展变化的脉络进行记叙的方法。

  教学步骤:

  (一)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自练习朗读,边读,边注意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一些句子深刻的含义。

  2、小组内每个同学选自己最喜欢的段落来朗读,互相评议。

  3、小组推荐人选参加全班朗读比赛。

  (二)学习写作方法

  1、快速浏览课文,体会:课文哪些地方写的详细,哪些地方写得简略,并说说为什么?

  2、讨论交流:

  (需处长冻死时的形象,将的神态变化写的详细,以突出需处长舍己为人的精神,对红部队的任务,所遇到的困难写得简略。)

  (三)总结

  分小组讲自己课下准备好的有关长征的小故事,然后每小组推选一名代表在全班讲,看谁讲的最感人。

  (四)布置作业

  1、熟记本课的生字。

  2、在感情朗读全文的基础上,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把《丰碑》这个故事讲给父母听。

  附:板书设计

  教案点评:

  利用电化教学手段,出示插图,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画。结合语言文字,从需处长的动作中理解他的神态为什么是镇定、安详的,进而体会他的献身精神,进一步理解“晶莹的丰碑”更深一层的含义是指精神崇高纯洁。课前搜集有关长征中发生的感人故事。课上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共同探究不懂的问题。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充分表达自己的感情。

《丰碑》教学设计 9

  教学目标:

  1.了解红军队伍在行军途中军需处长被严寒冻死的感人事迹,学习他毫不利已、专门利人的崇精神.

  2.弄清课文中哪些地方写得详细,哪些地方写得简略。

  3.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的第七自然段和最后三个自然段。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的第七自然段,从军需处长冻死时的动作、神态、穿着中,体会他的献身精神神。

  2.弄懂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为何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教学难点:

  理解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为何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一、课前预习

  1.读读课文,大体了解课文的内容。

  2.借助工具书理解字词意思,提出不懂的问题。

  3.查阅有关碑和碑文的资料。

  二、学习新课

  1.揭示课题,了解有关碑和碑文的知识。

  (1)今天我们学习第22课,请齐读课题。

  (2)同学们知道什么是“碑”吗?你在哪里见过碑?

  小结:在日常生活中,不同的地方所立的碑各有不同:为歌功颂德而立的碑叫功德碑,在寺庙里所见到的碑叫庙碑,在坟墓前立的碑叫墓碑,为纪念名人或重大的历史事件所立的碑叫纪念碑,记载较为重要或有意义的事情的碑叫记事碑。这些都是有形的碑,课文《丰碑》中军需处长的高大形象则是耸立在人们心里的一座无形丰碑。

  2.初读课文,看看课文主要写了什么,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整体感知课文,理清课文思路。)

  3.引导质疑。

  (1)简介质疑方法。

  ①表层质疑:初读课文,对课文的来龙去脉,时代背景及字、词、句提出疑问,并运用工具书自己解决识读问题。

  ②里层质疑思辨:对课文的层次结构、中心、特色提出疑问并加以思考。

  ③深层质疑思辨:欣赏品味课文的布局谋篇之巧,语言之精,寓意之深。

  ④联想质疑思辨:打开思路,将相关知识作比较,找出异同点,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2)引导质疑。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再读课文,结合预习时提出的问题,根据老师提示的质疑方法学习质疑。每人提出自己的问题后,先在小组内进行解答,然后整理出几个有代表性的问题。

  问题1.“丰碑”本来指什么?在课文中指什么?为什么说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问题2.将军听说有人冻死了,他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问题3.“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你怎样理解这句话?

  ……

  设计思路:“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质疑,最能调动学生读书、思考、答问的积极性,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引导学生学会质疑,在质疑的过程中能产生一种独立自学的强烈愿望和强大的内驱力,把“要我学”转化为“我要学”,能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质疑活动中得到充分发挥。

  4.引导探究。

  (1)探究问题1时,要抓住以下几个重点。

  ①“丰碑”原指高大的石碑,课文里比喻为革命而献身的军需处长。

  ②对照插图,认真阅读课文第7自然段,从冻僵的军需处长的神态和穿着上,体会他具有什么样的高贵品质。

  ③换词练习。给句子“单薄破旧的衣服紧紧地贴在他的身上”中带点的词语另换一个词语,想想用哪个词语较贴切,为什么?(穿、披、裹……)

  (2)探究问题2时安排下面3个环节。

  ①勾画描写将军神态变化的语句,说一说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a.看到一位冻僵的老战士,将军脸色严峻,“嘴角边的肌肉抽动着”,“红着眼睛,像一头发怒的豹子”,“两腮的肌肉抖动着”。这些神态表现了将军对战士的爱及对军需处长工作的不满和责备。b.得知这位冻僵的老战士正是军需处长时,“将军愣住了,久久地站在雪地里。他的眼睛湿润了。他深深吸了一口气,缓缓地举起右手,举到齐眉处,向那位跟云中山化为一体的军需处长敬了一个军礼”。这些神态及动作表现了将军因错怪军需处长而感到深深愧疚,因而对军需处长致以崇高的敬礼。)

  ②感悟本文欲扬先抑和侧面表现的手法。假如开始将军就知道军需处长被冻死了,这样写好不好?课文的中心是赞颂军需处长,为什么作者要用大量篇幅来描写将军?

  ③指导朗读,读出将军的感情变化。

  (3)探究问题3时安排3个环节。

  ①请把“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这句话改为陈述句。

  ②这句话与前文中的哪句话照应?(这支队伍能不能经受住这样严峻的考验呢?)

  ③胜利属于这样的队伍。你认为有道理吗?说说理由。(a.有像军需处长那样克己奉公、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干部。b.有关爱战士的首长。c.有能战胜一切困难的硬骨头战士。)

  设计思路:探究性学习的特点是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为载体,创造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或途径,引导学生通过自己搜集、分析、处理信息,体验获取知识的过程,进而学会学习,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究性学习的操作过程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基本表现形式就是质疑,而探究性学习的关键就是引导学生从质疑走向探究,在探究过程中获取答案,体验成功,在各方面都有所收获。

  三、布置作业

  1.学写碑文。

  军需处长克己奉公、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像一座无形的丰碑永远矗立在我们心中,如果我们要在他牺牲的地方竖一座有形的丰碑,你认为碑文应该写些什么?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摘录你认为写得好的句子。

《丰碑》教学设计 10

  教学目标:

  1、抓住重点语句体会军需处长不怕牺牲、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

  2、深刻理解课题的含义。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抓住重点语句体会军需处长不怕牺牲、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

  2、深刻理解课题的含义。

  教学难点:

  抓住重点语句体会军需处长不怕牺牲、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

  教学过程:

  一、导入,看录象激情感

  1、通过初读,我们已经知道这是发生在什么时候的故事。

  2、观看录象,感受红军爬雪山时环境的恶劣。

  3、自读课文中描写环境的句子,体会当时环境的恶劣。

  4、指名读课文中描写环境的句子,读中体会环境的恶劣。并想像可能还有什么情况发生?

  5、教师带读。

  二、自读、自悟,理解文章内容

  (一)提出问题:面对重重困难,红军战士们能否经受住考验的?

  1、自读课文并画出重点语句,边读边体会,

  2、小组讨论。

  3、全班交流。(采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形式)

  (1)将军

  A、将军让马(与士兵同心协力)

  B、听说士兵被冻死,很伤心。(一愣步履踉跄眼睛迷离)

  C、面对冻死的士兵,很气愤。(阴云密布肌肉抽动肌肉抖动)

  D、第13自然段:吃惊——自责、内疚——伤心——崇敬。(怔怔泪珠闪烁缓缓地庄严的军礼)

  读中通过理解词语感悟将军的情感变化。

  (2)军需处长(读出不同的理解。)

  A、抓住重点词语感悟军需处长的.精神。(一尊塑像倚着单薄)

  B、想象军需处长在牺牲前会想什么?

  C、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

  三、理解题目、解题。

  1、理解题目、解题:此时,你对题目有了什么更深的理解?

  2、教师小结:军需处长像一座丰碑,矗立在长征路上,指引道路。

  四、理解最后一段的含义。

  1、齐读最后一段。

  2、你读懂了什么?

  3、看录象,分享红军胜利时的喜悦。

  五、总结全文,引导学生把课内知识向课外延伸,激发学生对革命先烈的无限崇敬之情。

  1、学生展示自己查找到的资料。

  2、向学生介绍一本书《二万五千里长征》。

  3、教师总结全文,激发学生对革命先烈的无限崇敬之情。

《丰碑》教学设计 11

  教材简析:

  这篇课文讲的是在一个寒冷的冬天,红军队伍在冰天雪地里行进,为后继部队开辟了一条通路。当时供应非常困难,军需处长把棉衣发给了战士们,自己只穿着单薄破旧的衣服,在过云中山时被冻死了。课文赞扬了军需处长为了他人,为了革命的胜利,不惜牺牲自己的崇高精神。

  学情分析:

  教学时要抓住军需处长冻死这一情节作重点分析,体会军需处长为了他人、为了革命不惜牺牲自己的 革命精神,还要抓住将军神态的几次变化(吃惊、激动、难过、内疚、自豪等表情),体会军需处长高尚品德的感人。另外要通过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语言中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3个生字,正确读写“冰坨、呼啸、恶劣、残酷、袭击、严峻、覆盖、晶莹、丰碑”等词语。

  2、 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 刻领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内容,从中受到感染和教育正确理解“丰碑”的正确含义。

  4、 学习作者按照思想感情变化的脉络进行记叙的方法。

  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会本课13个生字,正确理解有关词语。

  2、初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简介背景

  同学们,在六十年代前,为了和国民党反动派斗争,为了北上抗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之下,中国工农红军进行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在长征途中,条件极为艰苦。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课文(板书课题:25、丰碑),作者向我们介绍了长征途中一件非常感人的故事。

  二、检查预习

  1、 学习生字词。

  (1)、出示生字,指名读,齐读。

  (2)、特别指导。劣lie、润run、覆fu的读音,碑、豹、润、覆的写法。

  2、 学习新词,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

  冰坨:坨,是成块成堆的东西。冰坨就是冰山。文中是说整个云中山冰封雪冻,看去简直就是一座冰山,气候极其严寒,行军艰难。

  严峻:严厉、严格。

  丰碑:本指高大的石碑。比喻不朽的杰作或伟大的功绩。文中指冻僵了的军需处长。

  晶莹:光明而透亮。文中一方面指雪冻结后,本身光明而透亮,另一方面又喻指军需处长的形象光彩照人,闪闪生辉。

  3、 检查读课文,及时纠正。

  4、 边读边思考:课文主要将了一件什么事?(红军二万五钱里长征途中一位军需处长被冻死的感人故事)。

  三、自读课文。

  理清每个自然段讲了什么?

  这篇文章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先介绍行军途中冰天雪地的恶劣环境,有介绍了还将遇到的更多困难,然后介绍了军队中被动僵的老战士就是军需处长,最后是作者的想法,红军队伍一定会取得胜利。

  四、熟读课文,提出问题。

  1、 同桌互读,提高熟练程度,体会军需处长感人之处。

  2、 归纳提出的问题,下节课自学解决。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学习课文,领会军需处长那种坦然自若的神态所表现出来的坚韧刚强,把生命的希望留给自己,面对困难和死亡泰然处之的忘我精神。

  一、质疑,明确学习任务。

  上节课大家提出的问题,我们可以归纳成一个大问题:为什么说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了呢?

  二、指导自学。

  1、 自读课文,小组讨论,互相交流。

  2、 交流,教师点拨。

  三、学习课文。

  1、 理解第一、二自然段,明确为什么说红军面临的考验是严峻的?

  A、画出重点词:可能……可能……可能……可能、大冰坨、狂风呼啸、大雪纷飞

  B、边读边画出描写“冰天雪地”的句子,说说自己的理解。严寒把云中山冻成一个大冰坨。整个云中山被大雪覆盖,像一个巨大的冰块,战士的周围、脚下都是冰,用这个比喻说明天气非常寒冷。再加上“狂风呼啸,大雪纷飞”说明天气十分寒冷、恶劣,使得队伍行军十分困难。

  C、连用四个“可能”,写出了红军在前进路上还会遇到的环境的恶劣和战斗的残酷。

  第一个“可能”是吃不上饭。冰雪封山,没有烧饭的柴火,没法做饭。带的粮食路上吃完了,又不可能找到野菜和野果。

  第二个“可能”是睡雪窝。茫茫风雪路,脚下一走一滑,一天不可能走过雪山,过夜是自然而然的事。战士们又累又饿,一停下来,马上就会睡着。连棉衣都很缺乏的情况下,上哪去弄棉被呢,只好睡在雪窝里。

  第三个“可能”是一天要走一百几十里路,可以稍加计算,体会一天走一百几十里路的困难。

  第四个“可能”是遭到敌人的突然袭击。红军在长征路上,一直是前有堵截,后有追兵,天上还有敌机轰炸,敌人的追兵随时都可能追来。

  D、还会遇到什么困难?想象回答:可能不小心滑倒摔伤,可能不小心掉进山涧,还有可能遇到雪崩……

  2、 体会将军的心情:

  将军很担心,说明考验的确很严峻。这支队伍在未来的道路上还会有很多的可能存在。无论拿一种可能存在,都足以摧毁我们这支装备很差的队伍,更何况是几种“可能”一起出现呢?

  3、 了解军需处长牺牲的形象。

  动僵的.军需处长怎么样?请画出他的动作、神态、穿着,体会他的献身精神。小组讨论。(启发联系1、2自然段写装备差、天气冷,联系军需处长自己负责发棉衣的工作,体会如此安详的神态,说明他非常乐意把自己的棉衣让给战士穿,保护战士的生命,这充分体现出军需处长毫不利己、舍己为人的革命精神。

  4、 理解将军的心情。

  读8——12自然段面对动僵的老战士,将军的心情怎样?联系“吼道、红着眼睛、豹子、抖动”等重点词语理解。

  读8——10自然段,体会将军愤怒的心情。

  体会军礼的庄严及将军由衷的崇敬之情。

  对比 :他举起右手,敬了一个军礼。

  他缓缓地举起右手,举到齐眉处,敬了一个军礼。

  5、 理解“丰碑”的含义。

  体会军需处长那克己奉公、舍己为人、毫不利己的精神是不朽的,是永远光闪闪、亮晶晶的。军需处长已成为将军和战士们心中的一座丰碑。

  6、 战士们的脚步声为什么是“沉重而坚定”的。有感情地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三课时

  课时目标:指导朗读,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一、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 要求:这篇课文记叙的是一件什么事?朗读时应注意什么?

  2、 分组讨论

  (感情基调——歌颂、怀念;基本语调——沉重、悲壮;基本语速——缓慢)

  3、 指名读,小组读,齐读。

  4、 集体评价。

  二、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三、指导写碑文。

  1、 碑文的内容:主要介绍军需处长的身份、职务,英雄事迹及我们对他的评价歌颂。

  2、 注意:语言要精练,用词要准确,标点要正确。

  四、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丰碑》教学设计 12

  一、检复:

  (1)文中晶莹的丰碑指谁?

  (2)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3)看了板书你有什么问题要提吗?

  (为什么称军需处长是一座丰碑?为什么会被冻死呢?)

  二、读讲第一、二段。

  1、这个故事发生在严寒的冬天,红军队伍在冰天雪地里艰难地前进,自由轻声读读课文第一、二段:

  (1)你能读懂什么?

  (2)你能读好吗?你能否通过自己的朗读,把我们也带到那冰天雪地的世界?

  (3)你还读出什么疑问吗?

  过渡:面对这恶劣的环境和残酷的战斗,将军思索着:"这支队伍能不能经受住这严峻的考验呢?"

  三、读讲第三段

  1、自由读3-13小节,边读边划边想:

  (1)用"--"划出将军神态变化的语句,并联系上下文想想他当时的心情怎样?

  (2)课文是怎样写军需处长冻死时的样子的?什么地方最使你感动?

  2、组织读议。

  (1)将军的神态是怎么变化的?用"当……时候,将军怎么样?"这种形式说。

  结合板书:有人冻死一愣,老战干冻僵一严峻、军需处长一愣。

  (2)将军为什么愣了一下?他当时会怎么想?

  (3)再读体会,教师引读(3-6小节)

  (4)快步朝前走去,这时映入将军眼里的是一幅这样感人的画面,投影画面,教师配乐范读。

  (5)一位老战冻僵了,看到这情景,你的心情怎样?(难过)

  能否把这种感情读出来?

  (6)这位老战士冻僵了,因为他穿得-太单薄、破旧了。可是他的神态却十分镇定,十分安详为什么呢?

  (7)这样一位老战士,老同志,因为穿着这么单薄的衣服而被大雪活活冻僵在这冰天雪地里,作为带领这支队伍,与战士们朝夕相处的将军,看到这样的情景,他的心情会怎样?(悲痛、愤怒),文章哪几节写了这悲愤的心情(8-10)

  ①谁能把将军悲愤的`语气读出来?自由练读。

  ②指名读。

  ③将军当时心里是怎么想的?

  (8)引读11小节"这时候,有人……"指导小声读出不忍说出的语气。

  (9)这位东僵的老战士,他就是军需处长!在他发棉衣的时候,他是怎么想的?

  (10)多么伟大的战士啊!我们应该把这段文字背下来,让这感人至深的画面永远留在我们的心灵深处.(看图试背)

  (11)引读12小节,当将军知道他就是军需处长时,"将军愣住了,---"

  ①为什么"愣住了,"?和前文的"愣了一下"意思一样吗?

  ②将军为什么久久地站在雪地里,他当时的心情又是怎样?会怎么想?

  ③再读体会.

  (12)引读13小节这时候:"风更狂了--"

  读到这里,你知道为什么称他是丰碑了吗?

  提示:仅仅是指大雪覆盖下军需处长的身体像丰碑吗?更重要的是他一心为公、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成了将军和老战士们心中的一座丰碑。

  四、自由读最后一段。

  1、课文读到这里,你能回答将军思索的这个问题吗?

  2、你觉得这是一支怎样的队伍呢?

  3、课文是哪句话回答的?不用问句该怎么说?

  那文章为什么要用反问句来说呢?

  4、再读体会:"将军什么话也没说……"

  五、总结深化、练习。

  1、同学们,可敬的军需处长,离我们远去了,并和高高的云中山化为一体,然而在人们的心中,他那一心为公、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却像一座不朽的丰碑永远高高矗立着,它将激励一代又一代的人永远前进,让我们把对军需处长的深深敬意化成我们笔端的文字,共同为他写一篇碑文好吗?四人一组共同完成,先口述:"这里长眠着这样一位军需处长。

  2、集体交流。

  3、课后把碑文写在家作本上。

《丰碑》教学设计 13

  教学设计思想:

  1、充分体现课程整合的思想,教师利用学生已有搜集信息的能力和丰富的多媒体资源,对长征进行多角度的介绍,激发学生的情感,为学习语文奠定情感基础。

  2、从教学实际出发,将课件作为学生与文本交流,师生情感交流的桥梁,创设学习氛围的工具。

  3、利用网络环境开放课堂,开放学习过程,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设宽泛的空间与条件,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抓住第7自然段,从需处长冻死时的动作、神态、穿着中,体会他的献身精神。

  2、感受需处长一心为公、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受到传统教育。

  教学重、难点

  1、从需处长冻死时的动作、神态、穿着中,感受需处长的崇高精神,体会“晶莹的丰碑”的含义;

  2、从将语言、神态的变化,了解将的内心活动,体会将对需处长的崇敬之情。

  教学方法:

  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课内外结合,充分利用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注意知识、能力、情感之间的内在联系”,“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读课题引入。

  1·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出示了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红爬雪山的行画面,满怀激情地导入新课:

  2、板书课题,《丰碑》

  生:齐读题目。

  3、齐读课题,引导质疑:课文讲的是一块高大的石碑吗?在文中具体指什么?需处长的身体怎么会成为一座晶莹的丰碑呢?

  二、自渎、质疑、合作、探究。

  1·感受艰难:这就是那只装备极差的红队伍,在已经被冻成了一个大冰坨的云中山艰难地跋涉着,这支队伍将会遇到怎样的'困难呢?

  2·从课文第一、二自然段中知道环境恶劣。天气恶劣,装备很差,遇到很多困难。

  3·品读重点。课文哪个自然段具体描写了需处长?(第七自然段)找出描写需处长动作,神态及外貌的句子。

  4·感知形象。从描写需处长动作、神态穿着的句子中你体会到什么?引导学生结合自身对严寒的体验,了解需处长冻僵的直接原因,认识人物形象。

  5·入境体验。需处长在死神面前表现得怎样呢?画出重点词语:坐、夹、伸、镇定、安详等词,体现了他舍已为人的精神;从“神态十分镇定、十分安详”体会到他死时,心境平和,无所求、无所怨、死得其所……)

  6·指导朗读(用敬佩、深沉的语气朗读这段文字)范读,指名读,齐读。

  将看到此情景,神情有什么变化?读描写将神情变化的句子,体会将“严峻、抽动、吼道”的原因。

  读将“红着眼睛,像一头发怒的豹子,样子十分可怕”的原因是什么?(没有人回答他,也没有人走开)战士们是什么原因既没有人回答他,也没有人走开?(因为他们沉浸在巨大的悲痛之中,他们知道冻死的正是负责发棉衣的需处长!)

  过渡:当将知道冻死的是需处长时,他有何表现?

  7、自己作为将看到自己的需处长被冻死了而难过。从哪里体会?

  (我是从将久久地站在雪地里,眼睛湿润了。我体会到将很敬佩的心情,从“将向跟云中山化为一体的需处长敬了一个礼”知道。)

  体会此时将的思想感情?

  体会到将自豪的心情,他为需处长的精神而自豪,为红队伍有这样的好同志而自豪。

  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这句话,换个说法怎么说?

  胜利只属于这样的队伍,不会属于别人。

  为什么胜利只属于这样的队伍,不会属于别人?

  因为需处长的精神和信念感染和鼓舞着每一个战士

  还因为红队伍中有无数像需处长这样的同志更因为他们凭着坚定的信仰,顽强的意志征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所以胜利一定属于这样的队伍·

  我还知道了“这样的队伍”是一支不怕困难、怕不怕牺牲、勇往直前、战无不胜的队伍,所以才有了中国的最后胜利。

  三、真情朗读,颂扬英雄

  气氛熏陶,读中升华。

  1、在低沉的哀乐声中教师总结。

  2、引导学生齐读第13自然段,男女组读,个人读。

  3、讨论“晶莹的丰碑”在这里指的是什么?(大雪覆盖中的

  需处长身躯)再一次出示需处长冻死时的镇定、安详的画面。理解“晶莹的丰碑”的深层含义。需处长那冰雪中高大的形象看起来就像一座丰碑,他那舍已为人、勇于献身的不朽精神在我们的心目中更是一座晶莹的丰碑。(需处长毫不利已、专门利人的崇高精神)

  4、指导怀着对需处长的无比崇敬与怀念一起来读读12——14自然段。

  再次感受需处长不怕牺牲,舍己为人、为自己想的少,为别人想的多的崇高精神·

  四、课堂训练填空:

  你是一座()

  你把()给了()

  而自己却()

  你用你的()告诉我们,红队伍

  一定能经受得住()

  你用你的()鼓舞我们,同样告诉敌人,红队伍是()

  啊!你的确是我们心中的一座()。

  五、总结拓展,升华中心

  总结:正因为在我们队伍中,有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好需处长,有关心战士的好将,因为有许许多多这样的队伍组成了我们的队伍,他们凭着坚定的信仰、顽强的意志征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所以胜利一定属于这样的队伍自然更能理解“丰碑”的含义。)

  板书:

  丰碑

  神情镇定安详冻僵的老战士衣服单薄破旧

  需处长毫不利已专门利人的精神

《丰碑》教学设计 14

  设计概说: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师当然须教,而尤宜至力于‘导’。”因此,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和语言特色,在教学方法的总体构想上,主要采用情境教学法,以读代讲,自主感悟,结合投影、录音等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教师透过激情导入、音乐渲染和富有感染性的语言描述,引导学生自读入境,“披文入情”,着重教给学生抓住重点词句由外表体会人物内心的方法。同时引导学生运用联想比较、反复诵读、看图等方法,到达“不需要教”的最高境界。

  教学目标:

  1、透过人物的的语言、动作、神态来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深刻领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资料,正确理解“丰碑”的含义

  2、学习作者按思想感情发展变化的脉络进行记叙的方法

  3、在阅读中感受并继承者恪尽职守、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

  4、感情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感受需处长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正确理解“丰碑”的含义

  教学准备:CAI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情谈话,直奔主题

  20xx年10月22日是长征胜利72周年纪念日。为重拾长征记忆,弘扬长征精神,许多人加入了“重走长征路”的行列,亲身体验长征途中的`艰难险阻,感受者的英勇无畏。这天,让我们将纷飞的思绪拉回到那艰苦的年代,去聆听发生在一位老战士身上的感人故事吧!

  二、品读文本,感知形象

  你能找出文中直接描述老战士的段落吗?

  1、①指名读这段话,其他同学边听边想像画面。

  ②生交流看到的画面,师归纳

  衣着、动作、神态(板书:镇静安详)

  ③结合图片齐读

  2、①提问:老战士为什么会被冻僵呢?

  ②能从前面找出描述环境恶劣的词语吗?(板画:雪山)

  ③感情朗读描述环境恶劣的词语

  三、自读自悟,感受情绪

  老战士就是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中被冻死了。如果你就是将,应对自我的战士被冻死时,会有怎样的情绪呢?生交流。

  1、将应对这一幕时,有怎样的表现呢?请大家根据自学提示,自学3—12自然段

  ①出示自学提示(读、画、想、读),生自学3?12段

  ②生交流:你找到了哪些描述将神态的句子?从中体会到了什么情绪?

  师出示前四个句子:

  A:将愣了一下,什么话也没说,快步朝前走去。

  B:将的脸色顿时严峻起来,嘴角边的肌肉抽动着。忽然他转过脸向身边的人吼道:“把需处长给我叫来!为什么不给他发棉衣?”

  C:他红着眼睛,像一头发怒的豹子,样貌十分可怕。

  D:“听见没有,警卫员?叫需处长跑步过来!”将两腮的肌肉抖动着。

  ③请大家带着感情读读这些句子,想想从这些神态变化中你能体会到什么?

  ④生读后交流(对需处长工作失职的责备和不满;对战士深深的爱)

  ⑤指名读,评价,再读。

  2、就在将怒不可遏的时候,有人小声告诉将:“这个人就是需处长”,将有怎样的表现?(板书:需处长)(生汇报师随机出示第12自然段)

  ①请大家自由读第12自然段,想想你能从中体会到将怎样的情绪?

  ②生交流(引导抓住重点词“愣住了、久久、深深、缓缓”体会)

  ③感情朗读此段:如果这一段感动了你,并且你愿意把这份感动传递给更多的人,请你站起来有感情地朗读,能够加上动作。

  3、区别“愣了一下”和“愣住了”

  ①导:当将听说有人冻死时是“愣了一下”;当明白冻死的老战士就是需处长时,将“愣住了”。同样是“愣”,有什么不一样吗?请联系上下文想想,同桌相互讨论。

  ②生交流,师总结。

  ③需处长在部队中是干什么的?

  ④你能从他镇定安祥的表情中体会到什么?这是一位怎样的需处长?(板书:舍己为人)

  ⑤配乐感情朗读第7自然段(齐读-范读-被感动的同学一齐读)。

  4、①这样的需处长是最可敬的!将用了一个礼向这位伟大的战士致以崇高的敬意!如果把将的这一个礼转化为他要对需处长说的话,将会说些什么呢?

  ②生交流(道歉感激表决心)。

  ③而将此时却什么话也没说,他这些强烈而丰富的情感都包含于那一个礼中。

  配乐,饱含深情地再读第12自然段。

  5、明确并学习作者以将的情感变化为线索描述需处长的表达方法

  6、理解“丰碑”

  过渡:狂风大雪似乎也为需处长送行来了,大雪覆盖下的需处长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动画出示需处长变成丰碑的过程及“丰碑“二字)

  ①“丰碑”是什么意思?在这儿指的是什么?(板画:石碑)

  ②为什么说“大雪覆盖下的需处长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③生交流,师归纳总结,引导呼喊“丰碑”,升华感情

  a。从形象上说:需处长在冰雪中高大的形象看起来就像一座丰碑;让我们对着冰雪中的需处长轻呼一声“丰碑”;

  b。从精神上说:他那舍己为人、勇于献身的不朽精神更是大家心中的一座晶莹的丰碑;让我们对着心中的需处长高声地呼喊一声“丰碑”。

  ④此时此刻,我们的心中都矗立起了一座晶莹的丰碑。(指板书)同学们,在你的心中,这座丰碑上写的是什么?

  生自由书写碑文,交流;师出示对联“巍巍雪山埋忠骨,皓皓长空荡英魂“(置于丰碑图片两侧),引导齐读。

  四、回归全文,升华情感

  课文学到那里,让我们再回想一下文章的开头,将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中思索着,他似乎怀疑这支装备很差的队伍能否经受住这样严峻的考验?读到这儿,你认为将找到答案了吗?(出示句子“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

  生齐读,体会着感情读

  结束语:是的!胜利就属于这样的队伍!这座晶莹的丰碑不仅仅感染了将,感染了整支队伍,也深深地感染了我们。队伍中还有无数座这样晶莹的丰碑,正是有了他们才有了我们这天的幸福生活,让我们把这一座座晶莹的丰碑牢牢树在心中!同时也献上我们少先队员最崇高的敬意!(敬队礼)

《丰碑》教学设计 15

  教学目的:

  1、了解红军队伍在行军途中军需处长被严寒冻死的感人事迹,学习他为了他人,为了革命,不惜牺牲自己的崇高精神。

  2、弄清课文中哪些地方详写、哪些地方略写。

  3、学习本课生字词。

  4、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七自然段和最后三个自然段。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课文第七自然段,从军需处长冻死时的动作、神态、穿着中,体会他的献身精神。

  课前准备:

  1、文字投影片二框

  2、音乐一段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1、板书课题丰碑(bei)

  “碑”字正音、辨形。

  “丰碑”是指什么?

  课文中的“丰碑”到底是指什么呢?请同学们把书打开,找找答案。为什么说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是一座晶莹的丰碑呢?

  2、师范读课文,一边听老师读课文、一边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教流

  问:知道军需处长是做什么工作的?

  军需处是一个怎样的部门呢?

  4、介绍时代背景

  《丰碑》这是一个发生在长征途中的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当时物质条件极端贫乏,忍饥挨饿是常有的事,为了革命不少革命战士倒下了。课文中的军需处长就是其中的一个。

  5、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思考、给课文分段、想想每段主要讲什么?

  6、指名分段,讨论分段段意:

  一(1)讲一支红军队伍在冰天雪地里艰难地前进。一(1—2)

  二(2)讲红军队伍在前进中还可能遇到很多困难。二(3—7)

  三(3—13)讲被严寒冻死的军需处长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三(8—11)

  四(14)讲红军队伍一定会取得胜利。四(12—14)

  二、讲读第一段

  1、指名读第一段,找出这一段的一个中心词。什么叫艰难?

  2、讨论:从哪儿看出红军在艰难地前进?你找了哪些词语?

  (1)“冰坨”是什么意思?这里用大冰坨比喻什么?这里用大冰坨比喻大雪冰封的云中山。

  (2)“狂风呼啸、大雪纷飞”同学们,我们一起来听一听、想一想,这是一种怎样的情景。

  (3)“吞掉”说明风雪之大,大得要把这之队伍吃掉。

  3、同学们已经有所感染了,让我们一起有感情地朗读第一节。

  4、小结:这一段的天气描写为下文军需处长被严寒冻死埋下了伏笔。

  三、讲读第二段

  1、默读第二段。思考:除了恶劣的环境,红军队伍在前进中还可能遇到哪些亏困难?把描写这些困难的句子找出来,自己站起来读一读。

  2、灯片出示第三句

  “等待着他们的是恶劣的环境和残酷的战斗,可能吃不上饭,可能睡雪窝,可能一天要走一百几十里路,可能遭到敌人的.突然袭击。”

  (1)释“恶劣”、“袭击”

  (2)除了恶劣的环境,红军队伍在前进中还可能遇到哪些困难?指名读。

  板书:遇到的困难可能……可能……可能……可能……

  a、提示:“吃不上饭”时说什么呢?

  “睡雪窝”呢?

  “一天要走一百几十里路”呢?

  “遭到敌人的突然袭击”呢?

  b、那么,你能想象一下,红军还可能遇到哪些困难?

  c、这句话,一连串用了四个“可能”,写出了红军前进中将会遇到种种困难。这是一种什么样的修辞手法?是的,读了这个句子,红军战士所遇到的一个一个困难都清晰地呈现在我们眼前,增强了句子的表达效果。

  (3)有感情朗读、

  (4)这个长句写得也很有顺序,它按什么结构来写的呢?我请全体同学读总述的句子,四个大组分别读分述的四个可能。

  3、小结引读第四句

  困难实在太多,任务实在太艰巨,这不是一般人能经得起的,将军陷入了沉思,他想些什么呢?——————

  板书:严峻的考验

  4、齐读第二小节

  5、配乐感读1、2节

  四、作业

  1、选词填空

  严肃 严厉 严格 严峻。

  (1)在任何时候,我们都要经受住各种( )的考验。

  (2)李老师对同学们的要求一贯( )。

  (3)对待工作,我们的态度要( )认真、不能马马虎虎。

  (4)爸爸的目光变得( )起来,弟弟惭愧地低下了头。

  2、抄写词儿。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丰碑》教学设计 】相关文章:

《丰碑》教学设计03-11

丰碑教学设计【精选】03-13

丰碑教学设计04-15

《丰碑》教学设计优秀02-25

《丰碑》说课稿12-19

丰碑说课稿08-04

《丰碑》的优秀教案12-31

丰碑说课稿9篇11-24

丰碑说课稿(9篇)11-24

教学设计模板-教学设计模板0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