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学之道》教学设计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大学之道》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那要怎么写好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大学之道》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大学之道》教学设计1
【学习目标】
1、积累文学常识。
2、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词语和特殊句式,理解文意,准确翻译。
3、理解“三纲”“八目”的具体所指及其内部关联。
【重点难点】
1、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词语和特殊句式。
2、理解“三纲”“八目”的具体所指及其内部关联。
【课时数】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题解
“大学之道”,意思是大学的宗旨,大学的最终目的。
“大学”一词在古代有两种含义:一是“博学”的意思;二是相对于小学而言的“大人之学”。
古人八岁入小学,学习“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等文化基础知识和礼节;十五岁入大学,学习伦理、政治、哲学等学问。第二种含义同样也有“博学”的意思。
二、文学常识
《礼记》,成书于汉代,为西汉礼学家戴圣所编。《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书中内容主要写先秦的礼制,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
《大学之道》出自《礼记》。宋代以前,《大学》一直从属于《礼记》。《大学》与《中庸》《论语》《孟子》合称为“四书”,并被确立“四书之首”的地位。
三、研习文本
(一)自主学习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注释]
1、道:本指道路,在这里指的是在学习政治、哲学时所掌握的规律和原则。
2、明明德:第一个“明”是动词,彰明、彰显。第二个“明”是形容词,美好。
3、亲民:亲近爱抚民众。一说是“新民”,使人去旧立新,去恶向善。
4、止:至、到。
5、知止:知道目标所在,知道要达到的“至善”境界。
6、静:心不妄动。
7、安:性情安和。
8、虑:思虑精详。
9、得:处事合宜。
[译文]
大学的宗旨,在于彰明美好的德行,在于亲近爱抚民众,在于达到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知道要达到的“至善”境界,则志向坚定不移;志向坚定,方能心不妄动;心不妄动,则性情安和;性情安和,则思虑精详;思虑精详,则处事合宜。凡物都有根本有末节,凡事都有终结有开始,明白了本末始终的先后顺序,就接近《大学》的道理了(也译为“就接近了事物发展的规律”)。
本
指事字,从木,“一”标明树根。
《说文解字》:“本,木下曰本”。
草木的根——根本、根源——本来、本意——本钱——自己方面的。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根本、根源)
本厂、本国(自己方面的)
末
指事字,从木,从一。木指一棵树,上面一横表示树梢所在的位置。
《说文解字》:“末,木上曰末。”
树梢——微小的、不重要的(树梢细微)——粉末——末端(树梢在顶端)——末尾(时间上在后的)
本末倒置(树梢)
细枝末节(微小的、不重要的)
强弩之末(末尾)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注释]
1、齐其家: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谐,家业繁荣。
齐,使……整齐有序。
2、修其身:修养自己的德行。
3、正:使……端正。
4、诚:使……真诚。意:心意。
5、致其知:获得知识。一说,把自己对事物的认识推到极致。
6、格物:推究事物的原理。格:推究。
7、庶人:普通百姓。
8、壹是:一律,一概。本:本源、根本。
[译文]
古代那些想在天下彰明美好的德行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国家的人,先要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要想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的人,先要修养好自身的德行。要想修养好自身德行的人,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意。要想端正自己心意的人,先要使自己的心意真诚。要想使自己心意真诚的人,先要获取知识。获取知识的途径在于推究事物的原理。事物的原理推究明白后才能对外物的事理认识充分,对外物的事理认识充分后才能心意真诚,心意真诚后才能心思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好德行,德行修养好后才能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国家治理好后天下才能太平。从天子到普通百姓,一律要把修养德行作为根本。
致
送达、送到:致电、致意。
获得、招致、使到来(使动):致知在格物。
集中(由招致引申):专心致志。
意态、情趣:情致。
四、解读“三纲”“八目”
(一)三纲
1、何为“三纲”
提出了大学的“三纲”: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大学》对儒学作了一个高度概括,提出“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三项,即宋代儒家们所说的大学“三纲领”。
“明明德”是发扬自己固有的德性,是激发求学者完善自己的自觉性。
“亲民”,就是不仅自觉地进行自我修养,而且努力使自己的修养作用于民众,在儒家看来这是为治国平天下的伟业奠定精神基础。
“止于至善”就是要将自己的道德品质和社会、国家的治理提升到最完美的地步,不达到最理想的境界绝不停止,实际上是一个无限的'完善过程。
2、“三纲”之间的关系
首句开宗明义,提出大学之道的“三纲”,第二、三句承接上文对如何达到大学之道,阐明其中的逻辑关系,为下文引出八条目做准备。
明明德完善自我,改进自我对己立德止于至善
亲民爱民顺民,引导百姓自我完善对人爱人
(二)八目
1、何为“八目”
第二段提出“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2、“八目”之间的关系
“格物、致知”为第一步,对应的是“知”;“诚意、正心、修身”为第二步,对应的是“修”;“齐家、治国、平天下”是第三步,对应的是“用”。“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是修己,“齐有、治国、平天下”是安人。
格物、致知知内修修己独善其身修身立德
诚意、正心、修身修
齐家、治国、平天下用外治安人兼善天下致用亲民
(三)“三纲”“八目”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三纲”是宗旨,是纲领,是指导思想,“八目”是实现“三纲”的具体步骤。它们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补充资料: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颜渊》
孟子曰:“君子之于物也,爱之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亲。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解析]
孟子说:“君子对于万物,爱惜它,但谈不上仁爱;对于百姓,仁爱,但谈不上亲爱。亲爱亲人而仁爱百姓,仁爱百姓而爱惜万物。”
孟子说出了爱的层次。
对于物,主要是爱惜。爱惜的具体表现,就是要“取之有时,用之有节。”这种思想与今天保护环境,珍惜自然资源的意识一致。(物指禽兽草木)
对于民,也就是老百姓,需要仁爱。仁爱的具体表现,就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是推己及人的仁爱。
对于亲,也就是自己的亲人,是一种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亲爱,是爱之中最自然的一个层次。
只有能够亲爱亲人,才有可能推己及人地去仁爱百姓;只有能够仁爱百姓时,才有可能爱惜万物。
爱虽然有亲疏,有差等,但这些亲疏差等之间却又有着内在的必然的联系。
从亲爱自己的亲人出发,推向仁爱百姓,再推向爱惜万物,这就形成了儒学的“爱的系列”,这个系列和《大学》“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阶梯相统一的。
“让世界充满爱”,应该充满各种各样的爱。
五、请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证特点
1、论证结构严谨,条理清晰。先提出表明宗旨的“三纲”,然后提出实现“三纲”的具体步骤,说明治国平天下和个人道德修养的一致性。浑然一体,结构严谨,条理清晰。
2、运用排比、顶真手法,论证力强。句式整齐,节奏分明,增强了语势,具有无可辩驳的力量。
六、小结
《大学之道》提出“三纲”“八目”,强调修身是根本,修身的目的是治国平天下,说明治国平天下和个人修养的一致性。
通过学习,我们可以得知,在长期占据中国封建统治思想主导地位的儒家文化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乃文人志士之所向往,个人、家族、民族、国家、天下联系密切。在古代中国人看来,个人、家族、民族、国家、天下并无具体刻意化分割,因而得以连接。
七、布置作业
思考:当今社会,我们如何借鉴学习“八目”的内容?
八、课后学情调研
(一)填空
《礼记》是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四书》指的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二)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有词类活用的要说明活用情况
1、在明(形作动,彰明)明(美好的)德
2、在止于至善(达到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
3、知止而后有定(动作名,坚定的志向)
4、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形作使动,使整齐有序)
5、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获取)
6、致知在格(推究)物
7、家齐而后国治(治理得好)
8、壹是(一律)皆以修身为本一概
(三)翻译下列句子
1、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译文:大学的宗旨,在于彰明美好的德行,在于亲近爱抚民众,在于达到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
2、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
译文:知道要达到的“至善”境界,则志向坚定不移;志向坚定,方能心不妄动。
3、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
译文:古代那些想在天下彰明美好的德行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
4、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译文:要想使自己心意真诚的人,先要获取知识。获取知识的途径在于推究事物的原理。
5、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译文:从天子到普通百姓,一律要把修养德行作为根本。
《大学之道》教学设计2
【学习目标】
1.积累文学常识。
2.理解文意,准确翻译。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词语和特殊句式。
3.分析本文的论证特点。
4.理解文章表达的思想及现实意义。
【重点难点】
重点:目标1、2、3
难点:目标3、4
【课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中国古代圣贤智慧的结晶,那古代中国人到底是如何连接自我、家族、民族、国家和天下观念的呢?今天我们学习选自《礼记大学》的一段文字,感受古代圣贤的智慧。
二、题解
“大学之道”,意思是大学的宗旨,大学的最终目的。“大学”,在古代指与“小学”相对的“大人之学”。古代儿童八岁上小学,主要学习“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之类的文化课和基本的礼节。十五岁后可进入大学,开始学习伦理、政治、哲学等“穷理正心,修己治人”的学问。道:本指道路,在这里指的是在学习政治、哲学时所掌握的规律和原则。
三、文学常识
1.《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小戴记》,成书于汉代,为西汉礼学家戴圣所编。《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书中内容主要写先秦的礼制,体现了先秦儒家的哲学思想(如天道观、宇宙观、人生观)、教育思想(如个人修身、教育制度、教学方法、学校管理)、政治思想(如以教化政、大同社会、礼制与刑律)、美学思想(如物动心感说、礼乐中和说),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
2.《大学之道》出自《礼记》,是《礼记》四十九篇中的第四十二篇。宋代以前,《大学》一直从属于《礼记》。朱熹将《大学》从《礼记》中抽取出来,为《大学》《中庸》做章句,为《论语》《孟子》做集注,把它们编在一起,做《四书章句集注》,经此,《大学》与《中庸》《论语》《孟子》合称为“四书”,并被确立“四书之首”的地位。
四、研习文本。
(一)自主学习
请借助注释及工具书,自主翻译文章,在课本上标注重要词语。并记下疑难问题。
指导学生重点学习以下词语:
1.道:本指道路,在这里指的是在学习政治、哲学时所掌握的规律和原则。
2.明明德:第一个“明”是动词,彰显、发扬之意。第二个“明”是形容词,含有高尚、光辉的意思。
3.亲民:亲近。一说是“新民”,使人弃旧因新,弃恶扬善。
4.止:至,到。
5.知止:知道目标所在。
6.静:心不妄动。
7.安:所处而安,性情安和。
8.虑:思虑精详。
9.得:处事全宜。
10.齐其家: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谐,家业繁荣。
11.修其身:修养自己的德行。
12.致其知:获得知识。一说,把自己对事物的认识推到极致。
13.格物:推究事物的原理。
14.庶人:普通百姓。
15.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壹是:一律,一概。本:本源、根本。
(二)合作解疑
1.在小组内交流展示学习成果,以句为单位,口头翻译,每人主讲一句。
2.针对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疑难,讨论探究,尝试解决。
【参考译文】
《大学》的宗旨,在于彰明美好的德行,在于亲近爱抚民众,在于使人达到完善的境界。知道要达到的“至善”境界,则志向坚定不移;志向坚定,方能心不妄动;心地不妄动,则性情安和;性情安和,则思虑精详,思虑精详则处事合宜。凡物都有根本有末节,凡事都有终结有开始,明白了本末始终的先后顺序,就接近《大学》的道理了。
古代那些想在天下彰明美好的德行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国家的人,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要想管理好自己家庭的人,先要修养好自身的德行;要想修养好自身德行的人,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意;要想端正自己心意的人,先要使自己的心意真诚;要想使自己心意真诚的人,先要使自己获取知识;获取知识的途径在于推究事物的原理。明白了事物的原理后才能对外物的`事理认识充分,对外物的事理认识充分后才能心意真诚,心意真诚后才能心思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好德行,德行修养好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家庭管理好后才能治理好国家,国家治理好后天下才能太平。从天子到普通百姓,都要把修养德行作为根本。
(三)全员解疑
由各小组提出疑问,全班同学和老师一起解决问题。
以交流解疑巩固学习成果。
五、探究思考
(一)第一段重点写了什么内容?
指出大学的宗旨,提出了大学的“三纲”: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首先,《大学》对儒学作了一个高度概括,提出“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三项,即宋代儒家们所说的大学“三纲领”。这一概括非常准确地揭示了儒学的基本精神,也道出了《大学》的主旨。《大学》是讲治国平天下的学问,但是它按照孔子思想,不就事论事,而是将人的精神的弘扬和品德修养置于首位。“明明德”是发扬自己固有的德性,是激发求学者完善自己的自觉性,而不是用某种外在的、固定的道德准则束缚自己。“亲民”即“新民”,就是不仅自觉地进行自我修养,而且努力提高全体人民的道德品质,在儒家看来这是为治国平天下的伟业奠定精神基础。“止于至善”就是要将自己的道德品质和社会、国家的治理提升到最完美的地步,不达到最理想的境界绝不停止,实际上是一个无限的完善过程。
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既是《大学》的纲领旨趣,也是儒学“垂世立教”的目标所在。
(二)第一段的三句话之间是什么关系?
首句开宗明义,提出大学之道的“三纲”,第二、三句承接上文对如何达到大学之道,阐明其中的逻辑关系,为下文引出八条目做准备。
(三)第二段重点写了“八目”,包括哪些内容?
第二段提出“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四)“八目”之间是什么关系?
“格物、致知”为第一步,对应的是知的功夫;“诚意、正心、修身”为第二步,对应的是修的功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第三步,对应的是用的功夫。“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是修己,“齐有、治国、平天下”是安人。
(五)“三纲”“八目”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三纲”是宗旨,是纲领,是指导思想,“八目”是实现“三纲”的具体步骤。它们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六)请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证特点
1.论证结构严谨,条理清晰。先提出表明宗旨的“三纲”,然后提出实现“三纲”的具体步骤,说明治国平天下和个人道德修养的一致性。浑然一体,结构严谨,条理清晰。
2.运用排比、顶真手法,论证力强。句式整齐,节奏分明,增强了语势,具有无可辩驳的力量。
六、诵读,加深理解。
七、小结。
《大学之道》提出“三纲”“八目”,强调修身是根本,修身的目的是治国平天下,说明治国平天下和个人修养的一致性。
通过学习,我们可以得知,在长期占据中国封建统治思想主导地位的儒家文化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乃文人志士之所向往,个人、家族、民族、国家、天下联系密切。“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不歧视他人,人不与之立异。在古代中国人看来,个人、家族、民族、国家、天下并无具体刻意化分割,因而得以连接。
八、布置作业
1.拓展阅读《礼记》部分章节,积累名句。
2.思考:当今社会,我们如何借鉴学习“八目”的内容?
【《大学之道》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大学之道》教学设计01-04
《自然之道》教学设计11-25
自然之道的教学设计09-02
《自然之道》教学设计09-12
《自然之道》教学设计11-29
自然之道教学设计10-05
《自然之道》教学设计优秀12-11
《自然之道》优秀教学设计07-26
自然之道优秀的教学设计12-23
自然之道教学设计0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