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拉萨的天空》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往往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那么优秀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拉萨的天空》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拉萨的天空》第二课时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凭借具体的语言并借助音乐和图片感悟、想象、体验课文的意境,通过多种方式品读词语“纯净”“明洁”等,丰富语汇,感受语言美,能用朗读或描述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
3、通过讨论、朗读、想象等方法,体会拉萨天空之蓝、之美以及布达拉宫的雄伟、壮丽,产生对拉萨的这种圣洁的美的向往与追求,体会作者热爱拉萨的情感,培养自己对美好的事物有热爱向往之情,善于观察身边美好的事物并通过语言表达出来。
教学重、难点:
重点:凭借具体的语言并借助音乐和图片感悟、想象、体验课文的意境,通过多种方式品读词语“纯净”“明洁”等,丰富语汇,感受语言美,能用朗读或描述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
难点:用不同形式地朗读来学习课文第二小节,想象句子所表现的意境,体会作者所传递的情感。
教学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回忆“蓝”天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拉萨的天空。
(齐读课题)
2、昨天我们乘着文字的翅膀,来到了遥远的西藏,来到有名的“日光城”拉萨,看见了拉萨的天空。拉萨的天空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湛蓝、透亮)指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一小节,背诵第一小节。
过渡:是呀,拉萨的天空总是那么湛蓝、透亮。那课文是怎么具体描写这片湛蓝、透亮的天空的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二、三、四自然段,用笔勾画最能体现拉萨天空特点的语句,然后再选择你最喜欢的句子反复朗读,读出你的喜爱之情。
二、赏读“蓝”天
1、我们来交流交流,你喜欢课文的哪儿。为什么。
2、学生交流感受,教师随机指导朗读。
★在拉萨,人们说话的声音能碰到蓝天,伸出手来能摸到蓝天。
有人说“掬一捧蓝天可以洗脸”,这话真是太妙了。
①声音真的能碰到蓝天,伸手真的能摸到蓝天吗。
在拉萨,为什么说话的声音可以碰到蓝天,伸手可以摸到蓝天呢 这使我想起了李白《夜宿山寺》中的“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想起了寇准《咏华山》中的“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
② “在拉萨,人们说话的声音能碰到蓝天,伸出手来能摸到蓝天。”
“在拉萨,人们说话的声音好像能碰到蓝天,伸出手来好像能摸到蓝天。”
a读一读,比较这两句话有什么不同。
b小结:(结合照片)我们南京的平均海拔是8.9米而拉萨位于海拔3658米的“世界屋脊”青藏高原之上,拉萨的天空总是那么近,触手可及,这里的一切都被湛蓝所包容、所浸润。人们总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其实从海拔高度上说,这里才是真正的人间天堂,没有污染,没有噪音,生活在拉萨,生活在西藏,就是生活在天堂。
谁能把这种奇妙的感觉读出来。
③有人说“掬一捧蓝天可以洗脸”,这话真是太妙了。
a引导理解“掬” ——“掬”是什么动作。我们总是掬水洗脸,拉萨人真的每天掬蓝天洗脸吗。
既然不是真的,那“这话”妙在哪儿。【可以理解为两点:第一,写出了拉萨的海拔很高,天离人们很近;第二,蓝天如水。】
b
【由此看来,拉萨的天空可不单单是美,而且还很奇妙】难怪人们要说这话真是——“太妙了”。谁能把这么奇妙的感觉告诉大家。
★有贴着山顶的白云映衬,湛蓝的天空显得越发纯净;有拉萨河畔草地的对照,湛蓝的天空显得更加明洁。
①比较“纯净”“明洁”带给你哪两种不同的感受。
②通过男女生对读,体会在节奏上还有整齐对仗的美——“有贴着山顶的白云映衬,湛蓝的天空显得越发纯净;有拉萨河畔草地的对照,湛蓝的天空显得更加明洁”。
过渡:多么美的色彩呀——蓝、白、绿,相互映衬,蓝的更蓝,白的更白,绿的更绿,谁能把这独特的美丽画卷用自己的朗读表现出来呢。
③这么美的天空,这么美的语言,我们能不能把它存在自己的脑海中呢。试着背一背。
★“拉萨的天空蓝得让人神往,它把你的视线紧紧吸引,让你久久不忍移开。”
①在这片蓝天下你最想做什么呢。
结合理解“神往”
②创设情境,引导读好“神往”“紧紧吸引”“久久不忍移开”。
a是呀,看着、想着,想着、看着,忘了时间,忘了周围的一切,这因为——(男生)“拉萨的天空蓝得让人神往,它把你的视线紧紧吸引,让你久久不忍移开。
”
b别人叫你,回答一声“来了”,双脚却不曾移动半分,这也因为——(女生)“拉萨的天空蓝得让人神往,它把你的视线紧紧吸引,让你久久不忍移开。”
c来了,来了,脚步终于挪动了,双眼却仍然注视着蓝天,这还是因为——(齐读)“拉萨的天空蓝得让人神往,它把你的视线紧紧吸引,让你久久不忍移开。”
★“一年四季中,不管是隆冬还是盛夏,布达拉宫的上空总是蓝晶晶的。有了这蓝天,依山而建的布达拉宫显得更加雄伟、壮丽。”
①读了这段话你有什么样的感受。
这种蓝是不会随着季节的改变而改变的,春、夏、秋、冬都是如此,这就太难得了,太神奇了。
如果你留意过南京的天空,你会发现它总是灰蒙蒙的,此时此刻你最想说的是什么呢。(表达向往,不满,希望皆可)“蓝晶晶”是蓝得发亮的.样子,要读出那种感觉来。
②因为“有了这蓝天,依山而建的布达拉宫显得更加雄伟、壮丽。”
欣赏布达拉宫图片,瞧,(图)这就是布达拉宫,坐落在红山上,他依着山的地形而建,这就叫——“依山而建”。
谁愿意把布达拉宫的雄伟、壮丽读出来。
③写话训练:
有了这蓝天,依山而建的布达拉宫显得更加雄伟、壮丽。
有了这蓝天,雪山显得更加 。
有了这蓝天,湖泊显得更加 。
有了这蓝天,草地显得更加 。
有了这蓝天, 。
三、呵护“蓝”天
1、学习第五自然段
(1)出示图片:面对湛蓝透亮的天空和蓝天下一切,你最想说什么呀。
(2)出示句子“在藏语中,拉萨是圣地的意思,那么,这湛蓝的天就是圣地的窗帘了。
(3)指名读。
(4)讨论:这里把什么比作什么。
你有什么感受。(老师根据视频描述)藏族人民信奉藏传佛教,都把能来圣地看看布达拉宫作为一生最大的向往。他们常常走很远的路,克服许许多多的困难,一步一个长头地磕到拉萨,表达他们的恭敬与虔诚。
谁能带着这份恭敬与虔诚读好这一小节。
2、拉萨犹如一幅风景秀丽的山水画,我们轻轻拉开天空这窗帘,便可以欣赏到蓝天映衬下拉萨的迷人风光了。让我们一起,带着作者的情怀,带着圣洁的感动,把这片湛蓝透亮的天空读入心中,珍藏在心中。
(配乐诵读全文)
3、总结:拉萨的天空那么湛蓝、透亮、纯净,我们不仅要赞美它,更要呵护它,让美永恒。
四、捕捉“蓝”天(自主选择)
☆把这篇课文背诵给家长听,让他们感受和分享拉萨天空的美。
☆了解拉萨的其他知识,做一份拉萨知识小报。
☆仿写家乡的一景(一棵树、一片草、一条小河……)
《拉萨的天空》第二课时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目标:在音乐、图片及相关说明的帮助下,学生对拉萨的天空建立起感性认识。
2、过程和方法目标:学生用喜欢的方式读课文,交流自己独特的感受;在集体精读、赏读中积累语汇,获得言语美感。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体验与感悟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激发起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感情。
教学重点:
品读语言,对拉萨的天空建立起感性认识,体会作者对拉萨湛蓝、纯净的天空的赞美。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语言中的意蕴和情感。
设计理念:
教学的本质是对话。本教学设计旨在引领学生反复触摸文本语言,在小组合作探究中“披文入境”“潜心会文”,实现教学的和谐互动,使阅读教学过程呈现为一种动态性的、生成性的对话过程,从而使学生的语文能力和审美情趣在整个对话的过程中得以培养与提升。
教学准备:
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生:搜集有关拉萨的相关资料 完成学案相关习题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1、播放《青藏高原》歌曲vcd,将学生的视线拉到遥远的西藏。
2、承接歌词讲述:在遥远的青藏高原有一座历史文化名城——拉萨,它是西藏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课件出示中国地图,找到拉萨所在的位置)拉萨是有名的“日光城”,拉萨以其湛蓝的天空、清澈的河水、新鲜的空气和令人赏心悦目的环境给八方来客留下了美好的印象。今天,就让我们跟随作者一道走进西部,走进拉萨,走进那片圣地,去欣赏那里的迷人风光,去仰望享受那与众不同的蓝天。
【设计意图:让浓郁的民族音乐,优美的藏族风光,把学生的心带到遥远的西藏,为学生进入课文内容的学习创造情境,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课文的积极性。】
3、出示课题:7、拉萨的天空 (齐读课题)
4、通过上一节课对第一自然段的学习,同学们知道了什么?(说一说:拉萨的天空——————)
二、小组合作,交流展示
1、组内交流上节课后自己对学案上几个问题的探究结果。
(1)“有人说‘掬一捧蓝天可以洗脸 ’,这话真是太妙了。”这句话到底“妙”在哪里?它说出了拉萨的天空的哪两个特点?
(2)为什么作者说“湛蓝的天空显得更加明洁”了?
(3)拉萨这蓝晶晶的天,使布达拉宫显得怎样?
2、集体交流。
3、小结,表扬与激励。
二、精讲点拨,感悟拉萨天空之美。
1、过渡:拉萨的天空究竟是怎样的湛蓝、透亮?让我们闭上眼睛,乘坐飞机前往遥远的拉萨。
(1)拉萨到了,请同学们睁开眼睛,让我们尽情欣赏拉萨的天空吧!(配乐欣赏一组天空的图片)
(2)面对此情此景,你想说些什么?你最想做什么呀?(学习第三小节)
【设计意图:通过一组精美的图片,让学生欣赏不同时间、不同角度的拉萨天空的美景。从而让学生边看边赞叹——拉萨的天空真蓝啊!拉萨的天空太美了!让学生触景生情,情不自禁。】
2、学习第二、第四自然段
(1)过渡:多么神奇的天空啊,它牢牢地吸引着我们的视线,让我们久久不忍移开,可是,让我们移不开目光的又何止这些呢?拉萨的天空那么美丽,作者是怎样具体描写的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二、四自然段,然后再选择你最喜欢的句子反复朗读,读出你的喜爱之情。
(2)把你最喜欢的句子读给同桌听,再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3)集体交流,相机指导朗读。
预设交流的内容及学法指导:
出示:在拉萨,人们说话的声音能碰到蓝天,伸出手来能摸到蓝天。
a请小朋友反复读读这句话,你能从这句话中感受到什么?
b学生交流。
c出示图片,小结:你们看,天空多蓝啊,好象眼前的一切都被这蓝色包围着,浸润着,蓝天离我们显得那么近。
d指名读。
出示:有人说“掬一捧蓝天可以洗脸”,这话真是太妙了。
a“这话”是什么话?从“这话”中你知道了什么?蓝天真能洗脸吗?“这话”妙在哪儿?
b出示图片:小朋友,你们看,当我们抬起头来,仰望天空,一片湛蓝,你有什么感觉呀?
c是呀,但那不是湖,而是像湖一样清亮的蓝天,你们说,这感觉是不是很奇妙啊,难怪人们要说这话——“太妙了”!谁能把这么奇妙的感觉告诉大家?谁来和他比一比!
出示:有贴着山顶的白云的映衬,湛蓝的天空显得越发纯净;有了拉萨河畔草地的对照,湛蓝的天空显得更加明洁。
a你能谈谈你的感受吗?
b展示图片:说说你看到了什么?还会有些什么呀?
c师语言描述:蓝得这么纯净、这么明洁的天空,相信我们一定也能把这句话读得美美的。自由练习,指名读。
d过渡:如果天地间只有湛蓝一种颜色,那拉萨一定很单调。如今,这蓝蓝的天空并不孤单,在白云、草地、绿树、红花的映衬下,更把我们的视线紧紧地吸引住了,让我们神往!让我们一起再来读读这句话(齐读第三自然段)。
出示:一年四季中,不管是隆冬还是盛夏,布达拉宫的上空总是蓝晶晶的。有了这蓝天,依山而建的布达拉宫显得更加雄伟、壮丽。
a自由轻读,你知道了什么?
b出示布达拉宫图片,指名介绍课前搜集的资料。
c师作介绍:布达拉宫,坐落在红山上,它依着山的地形而建,这就是“依山而建”。(出示卡片)你们看,它耸立在山顶之上,头顶着蓝天,你有什么感觉呀?
d朗读指导:在蓝晶晶的天空的衬托下,布达拉宫多有气魄啊!男生读,读出布达拉宫雄伟壮丽的感觉。
(4)小结:拉萨的天空就是这么湛蓝、透亮,蓝得让人神往,以它独特的美,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旅游者,让我们捧起书本,美美地读读第二到第四自然段。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选择最喜欢的句子反复朗读、感受、交流。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激发学生交流的欲望,鼓励学生说出自己对文字的理解,引导学生读出自己的感情,这正是新课标对阅读教学的要求之一。】
4、学习第五自然段。
(1)出示图片:小游客们,面对湛蓝湛蓝的天空和蓝天下碧绿的草地,面对雄伟壮丽的布达拉宫,你有有什么新的感受呀?学生交流。
(2)面对这么美的天空,作者也有千言万语,不过都汇成了一句话——多媒体出示(齐读)
三、迁移运用,传达拉萨天空之美
1、创设情境,自主诵读。
同学们,刚才我们在作者的引领下一同走进拉萨,欣赏并感受到了拉萨天空的迷人风采。现在有一批游客要去拉萨观光,你们何不借此机会先向他们介绍一下,使他们对拉萨的天空有个鲜明的印象?想一想,怎么介绍才能把拉萨天空的美传达给他们呢?你可以选择一部分向游客做介绍。先自己准备一下。
2、模拟情境,尝试介绍。(让听课教师扮演游人,学生向听课教师介绍。)
3、矫正反馈,针对学生的情况师生共同评议。
【设计意图:让听课教师扮演游人,学生向听课教师介绍。是为了充分利用现场资源,让学生扮演导游的角色对听课教师(游客)做介绍,这实际是检测学生对课文的掌握情况,这样远比单纯的背诵课文要生动得多。同时,这也在学生熟悉课文的基础上锻炼了口语交际能力。】
四、拓展延伸,学生自主安排作业(巩固案内容)
学了这篇课文,你想给自己留点什么作业呢?(自由选择1—2题)
1、摘录文中优美的语句;2、写两个打比方的句子;3、把这篇课文背诵给家长听,让他们感受和分享拉萨天空的`美;4、课后收集有关拉萨的资料,可以是文字,可以是图片,了解拉萨的其他知识,在班上进行展示交流;5、仿写家乡的一景……
【设计意图:自主选择作业,是为了尊重学生不同的兴趣爱好,以便他们更好地发挥自己的特长;同时,大家又可以取长补短,互相借鉴,达到资源共享、成果共享的目的。】
附板书设计
湛蓝
7、拉萨的天空 透亮
让人神往
教学反思:
《语文课程标准》中这样写到:“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以利于他们积累、体验、培养语感。所以语文课上最动听的声音是琅琅书声。作为写景美文,只有让学生以声如文、读中赏析,才能感悟情境,所以朗读是本课的重点。拉萨对学生是抽象的概念,而描绘拉萨天空的词语又是隽永深刻的。如何让学生建立起感性认识,理解课文语言中的意蕴和情感是本课的难点。
课始播放富有浓郁西藏风情的音乐,使学生潜移默化地进入情境。让学生欣赏一组不同时候的拉萨天空的图片,并配以诗化的语言加以说明,唤起他们学习的情趣。让学生顿觉“拉萨的天空真蓝、真美”让他们带着这样的体验,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让心灵与文字发生碰撞,并通过语言来抒发感受。仔细阅读后与同桌交流感受和想法。集体欣赏图片,更好地理解课文描绘的意境,通过交流补充和朗读感知语言,在读中解疑,又在读中获得言语美感。学生在反复吟读,解疑中,借助形象发挥想象,把无声的文字转化为有声语言,学生口念心诵,感受清新优美的文字,想象美好的图景,体悟作者的情感。以各种各样的形式,一遍又一遍地有感情朗读,期待学生品出了味,悟出了情,理解课文的语言,也悦纳这种语言,课文语言蕴涵的情感与学生的情感相通、共鸣,自然而然流露出“太美了,我要去那儿,我要珍惜保护她!”的情感,从而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拉萨的天空》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拉萨的天空》教学设计06-02
《拉萨的天空》教学反思04-07
拉萨的天空教学反思04-07
《拉萨的天空》优秀教案设计范文08-26
说课稿《拉萨的天空》08-01
《拉萨的天空》教案范文08-26
《拉萨的天空》教案(15篇)09-12
课文《拉萨的天空》教案范文08-26
《拉萨的天空》教案15篇09-09
《翠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0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