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和盾的》教学设计

时间:2023-11-24 15:19:07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矛和盾的集合》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矛和盾的集合》教学设计 ,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矛和盾的集合》教学设计

《矛和盾的集合》教学设计 1

  教学目标:

  认识“矛、盾”等6个生字。会写“矛、盾”等14个字。能正确读写“集合、招架”等16个词语。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发明家勤于思考、关于实践的品质。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①出示矛和盾的图片:你知道哪个是“矛”?哪个是“盾”吗?

  ②矛和盾是两种相对峙的开口,如果把它们集合在一起,结果会怎么样呢?出示课题,齐读:矛和盾的集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①学生轻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②出示生字卡片,开火车请学生读。

  ③指读课文,读后评议纠正错误。

  ④自己把课文再默读一遍,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呢?

  三、质疑提问,初步释疑

  ①学生再默读课文,边读边提出不懂的问题。

  ②同座交流交流。

  ③全班初步交流所提的问题。

  对于一些非重点问题,相机解决。

  ④提炼重点问题,明确学习目标。

  以下两个问题可作参考:

  a.发明家是怎样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在一起发明坦克的?

  b.“是的,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句话给你什么启发?

  这两个问题作为下节课学生讨论的话题。

  指导写字

  ①出示要求会写的14个字。

  ②重点指导7年左右结构的字。

  a.引导学生观察这7个左右结构的字各部分所占的大小有什么不同。

  b.多媒体演示这7个字的布局。

  ③学生写字,教师巡视,及时评议。

  实践活动

  搜集能说明课文最后一句话含义的事例,准备交流。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认识“矛、盾”等6个生字。会写“矛、盾”等14个字。能正确读写“集合、招架”等16个词语。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摘抄课文中你认为用得好的词语。

  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发明家勤于思考、关于实践的品质,懂得“谁善于把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句话的含义。

  教学重难点:

  懂得“谁善于把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句话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复习问题,揭示目标

  上节课我们提出了哪两个问题?教师出示问题:

  ①发明家是怎样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在一起发明坦克的?

  ②“是的,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句话给你什么启发?

  这节课我们就来讨论这两个问题。

  二、学生讨论,交流感悟

  ①学生自己先带着以上两个问题自主阅读课文,可以适当作点批注。

  ②小组内交流。

  要求每一个同学都发言,并且推荐一名同学代表小组发言。请这个同学做好记录,整理其他同学的.意见。

  ③全班交流。

  每一组派一名代表发言,其他组员可以补充。

  学生在交流过程中,教师应相机请学生朗读有关内容。

  ④感情朗读全文,读后让学生继续质疑、释疑。

  三、联系实际,加深理解

  ①师出示课文的结尾。

  ②齐读这段话。

  ③你还能用别的例子来说明这句话吗?

  组织学生交流自己的事例或课前搜集到的事例,加深对这句话的理解。

  四、写字抄词

  ①练习其他7个生字。

  ②抄写词语表中的词语。

  五、实践活动

  ①摘抄你认为课文中用得好的词语。

  ②搜集一些发明家的故事,开一个故事会。

  板书设计:

  25、矛和盾的集合

  矛进攻集合

  盾防守坦克

《矛和盾的集合》教学设计 2

  教学目标:

  1.认识“矛、盾”等6个生字。会写“矛、盾”等14个字。能正确读写“集合、招架”等16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发明家勤于思考、关于实践的品质。

  教学重难点: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预习学案:

  我会读:

  矛盾手持左抵右挡难以招架紧张危机合二为一

  履带坦克蜗牛大显神威庞然大物哇哇直叫

  我会填:课文写了发明家

  的事。

  我不解:

  在预习中你还有那些不明白的问题请写在下面。

  导学案: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出示矛和盾的图片:你知道哪个是“矛”?哪个是“盾”吗?

  2.矛和盾是两种相对峙的开口,如果把它们集合在一起,结果会怎么样呢?出示课题,齐读:矛和盾的集合。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发明过程

  发明家是怎样一步一步发明坦克的呢?坦克在战场上它们又如何来发挥优势的呢?下面老师和大家一起带着好奇来一次神奇的“发现之旅”,请划出文中的找出一些简短的词句来体现发明家一步一步发明坦克的整个过程,并填写下来。

  发明家忽然产生了一个想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发明家仔细考虑了一下:可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发明家又认真研究了一番:对了

  三、深入探究:

  是啊,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在一起发明的坦克在战场上大显神威,哪儿是用单独的矛和盾作战能比的呢!大家明白了一个什么道理呢?

  四、联系实际,加深理解

  1.出示课文的结尾。

  2.齐读这段话。

  3.你还能用别的例子来说明这句话吗?

  五、总结:

  同学们,集合是一种具体行动,也是一种思考方法,一种人生智慧。对于优势互补的思想方法,不仅体现在发明创造上,也反映在做事做人的时候,如取长补短,强强联手!希望同学们让“集合”成为智慧的种子,伴随大家开创美好的未来!

  课堂检测:

  一、我能把字写漂亮(看拼音,写词语)。

  jí hé jǐn zhānɡ wū ɡuī

  ()()()

  pào kǒu zhàn chǎnɡ bǐ sài

  ()()()

  二、火眼金睛,辨字组词。

  予()攻()船()炮()

  般()饱()矛()功()

  三、精彩回放(按原文填空)。

  1.对方的矛如向他刺来,发明家用盾,还是。

  2.坦克把盾的.、矛的,在战场上。

  作业设计:

  1.摘抄你认为课文中用得好的词语。

  2.搜集一些发明家的故事,开一个故事会。

  板书设计:

  25、矛和盾的集合

  矛进攻集合

《矛和盾的集合》教学设计 3

  教学目标:

  1、了解酸和碱是生活中常见的化合物

  2、会使用酸碱指示剂区分酸溶液和碱溶液

  3、认识溶液具有酸碱性的原因

  教学重点:

  1、常见酸和碱的用途

  2、会用酸碱指示剂检验酸碱溶液

  教学难点:认识溶液具有酸碱性的原因

  课时:一课时

  一、引入:生活中常见的酸有哪些?

  生:醋酸、苹果酸、柠檬酸

  实验室常用的酸有哪些?

  生:盐酸、硫酸、硝酸。

  常见的碱呢?

  生:氢氧化钠、石灰水。

  生活中常见的酸比较多,对碱了解比较少。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生活中常见的酸和碱,共同来了解这两类物质。

  二、正课:

  1、常见的酸:

  实物展示:浓盐酸和浓硫酸。

  观察1:浓盐酸的物理性质(颜色、状态);打开瓶盖后的现象,并闻气味。

  阅读课本52页:盐酸的用途。

  归纳:盐酸是一种重要的化工产品,用于金属表面除锈和制造药物等,有挥发性。

  思考:打开瓶盖后的浓盐酸质量和浓度会发生什么变化?

  观察2:浓硫酸的物理性质(颜色、状态);打开瓶盖后的现象,闻气味。

  阅读课本52页:硫酸的用途。

  归纳:硫酸是一种重要化工原料,用于工业生产比较多,可以用于金属除锈,有吸水性,在实验室中用做干燥剂。具有强烈的腐蚀性,使用时要注意小心。

  思考:打开瓶盖后的浓硫酸质量和浓度会发生什么变化?

  2、常见的碱:

  实物展示:氢氧化钠(俗名:火碱、烧碱、苛性钠)和氢氧化钙(熟石灰、消石灰)。

  观察1:

  实验现象分析

  观察氢氧化钠的.颜色和状态

  将氢氧化钠放在表面皿上,放置一会儿

  将氢氧化钠放入盛有少量水的试管里,并用手轻轻触碰试管外壁。

  归纳:氢氧化钠可用作干燥剂,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应用于肥皂、石油、造纸、纺织和印染等工业,生活中还可以用来除油污。

  注意:氢氧化钠具有强烈的腐蚀性,若不慎沾到皮肤上,要用大量的水冲洗,再涂上硼酸溶液

  观察2:

  现象

  颜色

  在水中得溶解情况

  向澄清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碳

  归纳:氢氧化钠微溶于水,其水溶液俗称石灰水;当存在较多未溶解的熟石灰时,就称为石灰乳或石灰浆。

  用途:粉刷墙壁、防止树木虫害、配制波尔多液、改良酸性土壤。

  3、酸碱指示剂:

  提问:如何区分酸性和碱性溶液?

  生:使用酸碱指示剂(紫色石蕊溶液、无色酚酞溶液)。

  展示:紫色石蕊溶液和无色酚酞溶液。

  设疑:酸碱指示剂遇到酸性和碱性溶液时会发生什么变化呢?

  实验:

  滴入石蕊溶液后颜色变化滴入酚酞溶液后颜色变化

  稀盐酸

  稀硫酸

  氢氧化钠溶液

  澄清石灰水

  归纳:酸能使石蕊溶液变红,不能使酚酞溶液变色;碱能使石蕊溶液变蓝,使酚酞溶液变红。

  区分:脱掉标签的一种酸性溶液和一种碱性溶液

  探究实验:分别取两种溶液于试管中,滴入紫色石蕊溶液,观察变色情况。

  结论:使石蕊变红的溶液时酸性溶液,使石蕊变蓝的溶液时碱性溶液。

  提问:从离子角度回答:为什么盐酸和硫酸都能使石蕊溶液变红色?氢氧化钠溶液和石灰水能使酚酞溶液变红?

  生:酸溶液中存在氢离子,碱溶液中存在氢氧根离子。

  归纳:酸、碱的定义。

  4、课堂练习。

  三、课堂总结:

  1、常见酸和碱的物理性质和用途

  2、酸碱指示剂及其变色情况。

  3、使用酸碱指示剂区分酸性和碱性溶液。

  课题2酸和碱之间会发生什么反应(第二课时)

  阜沙中学何汉华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会用PH试纸检验溶液的酸碱性.了解溶液的酸碱度在实际中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

  会用分析、归纳的方法,会用观察的方法辨析事物。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化学应理论联系实际。

  教学重点:

  用pH试纸检验溶液的酸碱性。

  教学难点:

  pH试纸的使用方法。

  教师用具:

  投影仪、pH试纸。

  仪器药品:

  烧杯、滴管、玻璃棒、玻璃片、pH试纸、标准比色卡、氢氧化钠溶液、稀盐酸、稀硫酸、橘汁、糖水、牛奶、番茄汁、肥皂水,汽水、自来水、洗洁精、醋、酱油、五种不同pH的溶液。

  课时设计:一课时

  教学过程:

  [引入]在生活、生产中,有时仅知道溶液是酸性还是碱性是不够的,常还需要知道溶液的酸碱性强弱程度,即溶液的酸碱度。例如:某个鱼塘中的水,要确切知道水的酸碱度,可以判断是否适合鱼的生长。

  [思考]用酸碱指示剂能不能测出溶液的酸碱度?

  [投影]

  [阅读、归纳]溶液的酸碱度表示法——pH,pH范围通常在o~14之间。

  pH7溶液呈酸性

  pH7溶液呈碱性

  pH=7溶液呈中性

  [设问]如何测定溶液的pH呢?

  [展示]pH试纸

  [演示]使用pH试纸的方法。

  [小结]测定方法:在白瓷板或玻璃片上放一小片pH试纸,将被测液滴到试纸上,把试纸显示的颜色与标准比色卡比较,即可得出被测液的pH。

  [分组实验]用pH试纸测定一些液体的PH

  (1)测定几种酸或碱的稀溶液的pH

  pHpHPH

  稀硫酸稀盐酸氢氧化钠溶液

  (2)测定生活中一些物质的pH,说明它们的酸碱性。

  pH酸碱性pH酸碱性

  橘汁汽水

  糖水自来水

  牛奶醋

  肥皂水洗洁精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互相交流]

  [练习]同步练习1-6题

  [投影]

  [学生讨论]了解了生活中常见的一些溶液酸碱度,它对我们的生活、生产有什么重要意义?

  [小结]

  1.化工生产中许多反应必须在一定pH溶液里才能进行。

  2.在农业生产中,农作物一般适宜在pH为7或接近7的土壤中生长。

  [设问]为了了解人体的健康状况,我们还需知道正常人体内或排出的液体的pH,你了解这些资料吗?

  [投影]

  人体内的一些液体和排泄物的正常pH范围

  血浆7.35~7.45

  唾液6.6—7.1

  胃液0.9—1.5

  乳汁6.6—7.6

  胆汁7.0—7.3

  胰液7.5—8.0

  尿液4.7—8.4

  粪便4.6—8.4

  [教师]医生了解了上述资料,即可以对病人进行对症治疗。

  [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酸碱度的表示方法—pH,了解了酸碱度与pH的关系以及酸碱度在实际中的重要意义。

  [练习]同步练习7-12题

  [作业]同步练习13-17

  板书设计:

  课题2酸和碱之间会发生什么反应

  二、溶液的酸碱度表示法——pH,pH范围通常在o~14之间。

  1、

  pH7溶液呈酸性

  pH7溶液呈碱性

  pH=7溶液呈中性

  2、测定pH最简便的方法是:使用pH试纸。

  3、了解溶液的酸碱度在实际中有重要的意义。

《矛和盾的集合》教学设计 4

  活动目标:

  1、学习成语故事,理解故事所表达的寓意。

  2、自己所知道的成语故事。

  活动准备:

  矛和盾的图片或实物模型。

  活动过程:

  一、出示矛和盾的图片,引出话题。

  1、教师提问:你们认识这两样东西吗?它是什么?是做什么用的?

  2、教师小结:这两样东西是古时候打仗用的武器。长长的,一头有锋利的尖刃的叫矛,是用来刺杀敌人的。这个椭圆的铁牌叫盾,它很坚固,是用来当住矛的。

  二、游戏《成语对对碰》,巩固所学成语。

  每两个幼儿为一组选择两张图片,组成一个成语。游戏进行2-3次。

  三、听寓言故事《自相矛盾》。

  1、幼儿边看大图书,边猜故事情节。

  2、告诉故事名称,教师完整地讲述故事。

  3、通过探望与讨论,帮助幼儿理解故事的寓意,告诉我们说话、做事前后一致,不能对立。

  四、告诉幼儿道理。

  这则寓言告诉我们:说话、办事必须实事求是,前后一致,而不能故意夸大,言过其实,否则,就会陷入“自相矛盾”的境地,通常用来相容讽喻说话、做事相互抵触,互不相容的'现象。

  五、幼儿学说故事。

  1、幼儿自由结伴,自由讲述故事。

  2、请个别幼儿在集体面前讲述事。

  六、以表演的形式,引导幼儿创造性的表现学过的成语。

  1、教师做动作,幼儿猜成语。

  2、个别幼儿做动作,幼儿猜成语。

  3、教师出示成语字卡,幼儿做动作。

  4、在音乐伴随下,幼儿自由发挥表演成语。

  活动反思:

  开学初,执教《自相矛盾》,原本信心十足,特意邀请学校分管教学的副校长来指导作课,但一堂课下来,却让我汗流浃背,面红耳赤。

  上课伊始,我是这样设计:

  1、先板书“矛盾”,让学生谈谈对矛与盾的认识。学生对说的很好。

  生1:矛就是古时的一种进攻的兵器,可称为长矛。

  生2:盾是古时战场上用来防御的武器。

  2、分别出示了矛与盾的图片,让学生从形态上更直观的认识它们。

  3、用矛和盾可以组成一个成语(自相矛盾),你们知道这个成语的来历吗?

  (一生很顺利的讲完这个成语故事)

  教学进行到这里,还是比较顺利,学生回答的也很精彩,但好景不长,我没有调控好课堂。

  文中有两句话是卖矛与盾的人说的,原句是这样:“他拿起自己的盾夸口说:‘我的盾坚固的很,随你用什么矛都戳不穿它。’又举起自己的矛夸口说:‘我的矛锐利的很,随你什么盾它都能戳穿。’”为了引导学生理解他说话的语气,我从夸口入手,让学生理解夸口的意思,学生说的很好,但我没有注意倾听,同时学生在读这两句话的时候,总是读不出夸口的味,这时我就开始紧张了,因为上课之前我也没有练过该怎样读,很想范读,可后面坐着那么多的老师,我一时头脑懵了,更不知道如何指导读好了。

  而接下来的教学,就很快陷入一种混乱状态,课前的预设完全打乱,我的心不禁怦怦直跳,而脸庞不时有豆大的汗珠流淌。

  课后,我进行了深刻的反思:这次的失败有多方面的原因,一是自己对教材的解读不够,没能吃透教材,导致不能自如把握。二是对预设好的教学过程过于依赖,没能灵活地处理好生成的问题,不能把握契机,调控课堂的能力急需提高。四是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自读自悟,自由表达的空间太少,更多的时间是在唱独角戏,牵领学生太多,没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及表达欲望。

《矛和盾的集合》教学设计 5

  设计理念:

  本文是一篇寓言故事,是想通过多读、多背、多说来活跃学生思维,激发学习兴趣,理解寓言意思,水到渠成地得出其中所蕴含的道理。使学生既养成合作学习习惯又能独立自主地思考;在读中明理,又能联系实际,从中懂得:人在社会生活中,说话办事要实事求是,前后一致,不能自相矛盾。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借助注释理解课文,初步领悟课文所讲的道理。

  教学重点、难点:

  1、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学习古文朗读方法,背诵课文。

  2、借助注释理解课文,初步领悟课文所讲的道理。

  教具准备:

  多媒体、powerpoint课件

  教学过程:

  一、设情境,谈话导入:

  1、师:在讲课之前,想问同学们一个非常简单的问题,你们都学过那些寓言?

  生:(揠苗助长、掩耳盗铃、坐井观天·······)

  2、师:你能就其中的一则寓言,告诉同学们它蕴含的道理吗?

  引出:(寓言:就是假托一个故事,告诉我们深刻的道理。)

  3、今天老师就带同学们再学一篇寓言故事,那就是25课《古代寓言两则》中的《矛与盾》。

  师:板书课题:矛与盾

  师:同学们,看到题目你有哪些疑问?

  引出:(什么是矛?什么是盾?矛和盾都是干什么的?)

  教师介绍,强调这是作用相反的两件兵器(为理解自相矛盾的寓意打下埋伏)

  二、初读感知:

  1、教师配乐范读。

  2、教师领读。(注意:语气、语调及节奏)

  3、熟读成诵:大声自读、展示读、学生领读、齐读、男女比读等多种形式有感情的朗读,读通,读熟,熟读成诵。

  三、自主学习,细读感悟。

  1、自主读:小组内理解寓言意思(借助书中的注释和小组讨论等形式,理解寓意。)

  2、小组汇报学习成果。

  3、学生提出不懂和没有弄清楚的问题。

  4、结合注释理解寓言的意思,感知寓言讲了一件什么事。

  (1)、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楚国有个卖矛与盾的人,夸耀说:“我的盾非常的坚固,什么物体也不能穿透。”)

  这时老师拿起板擦说:“如果老师手中的板擦,就是这个楚国人卖的盾。如果你是这个卖盾的人,右面的同学你们怎样夸盾,才能引来别人买呢?”

  学生畅所欲言:夸他的盾非常坚固···········(出示板书:盾————————坚固)

  (2)、好!他的盾这样坚固,他的矛又如何呢?我们一起看第二句: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又夸耀他的矛说:“我的.矛非常的锋利,什么物体都能穿透。”)

  这时老师又拿起粉笔说:“如果老师手中的粉笔,就是这楚国人卖的矛,如果你是这个卖盾的人,左面的同学你们怎样夸矛,才能引来别人买呢?”

  学生畅所欲言:我的矛非常的锋利··············(出示板书:矛—————————锋利)

  (3)、这时有人说什么:“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用你的矛穿你的盾,怎么样?”)

  (4)、其人弗能应也。

  (这个人无话可说了。)

  师:为什么无话可说了呢?

  共同总结:先说自己的盾非常坚固什么东西都不能穿透,(包括他锋利的矛)又夸耀他的矛说:“我的矛非常的锋利,什么东西都能穿透(包括他坚固的盾)”自己说的话自相矛盾。

  5、通过这则寓言你明白一个什么道理?

  说话办事要实事求是,前后一致,不能自相矛盾!

  6、我们已经理解每句话是什么意思了,而且从中领悟了蕴含的道理,你能用自己的话编一个小故事吗?

  好!这就是老师作业超市其中的一道题,请同学到老师的作业超市去逛逛吧!

  四、作业超市

  1、用自己的话编一个小故事讲给家人听或写在本上。

  2、用规范钢笔字,在练习本上背写这则寓言。

  3、跟据这则寓言画一幅漫画

  4、写一写,学习这则寓言的感受或生活中的自相矛盾的事情。

  5、课下积累寓言故事讲给同学们听。

  五、板书设计:

  矛与盾

  盾坚固

  自相矛盾

  矛锋利

  实事求是

《矛和盾的集合》教学设计 6

  【教学目的】

  1、认识“矛、盾”等6个生字,会写“矛、盾”等14个字,能正确读写“集合、招架”等16个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全班能正确读写生词,在此基础上每个人还能根据自己的水平用一个词或几个词造句、写话。

  4、养学生针对课文内容提有价值的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正确读写生词并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一些生词的读写和运用。

  【教学准备】

  矛和盾的图片及有关生字的课件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出示矛和盾的图片:你知道哪个是“矛”?哪个是“盾”吗?

  2、矛和盾是两种相对峙的开口,如果把它们集合在一起,结果会怎么样呢?出示课题,齐读:矛和盾的集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轻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出示生字、生词卡片,开火车请学生读。

  3、巩固新词。

  〖照顾差异策略:想把生词读一遍的得一颗星,想把生词读一遍并用其中喜欢的一个词或几个词说话的得两颗星。

  4、指读课文,读后评议纠正错误。

  5、自己把课文再读一遍,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呢?

  〖照顾差异策略:允许优生离开座位帮助学困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讲一件什么事。

  6、了解课文讲一件什么事。

  教学意图:教学中常会碰到在掌握生字词时不同水平的学生掌握的速度是不一样的,一些优生常在统一的教学步调后无所事事,甚至做些小动作,在这种时候设计异步教学大有好处,以上两个异步策略的设计就是让优生发挥出更大的潜力,让学困生有可能的话也摘到更大的果子吃。

  三、质疑提问,初步释疑

  1、学生再默读课文,边读边提出不懂的问题。

  2、同座交流交流。

  3、全班初步交流所提的问题。

  4、对于一些非重点问题,相机解决。

  5、提炼重点问题,明确学习目标。

  以下两个问题可作参考:

  ⑴发明家是怎样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在一起发明坦克的?

  ⑵“是的,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句话给你什么启发?这两个问题作为下节课学生讨论的话题。

  四、指导写字

  1、出示14个生字,要求:学生认记生字,并观察哪些字最难写,等一下给同学提醒。

  2、重点指导7个左右结构的字。持、般、攻、炮、坦、战、神

  ⑴学生观察这7个左右结构的字各部分所占的大小有什么不同。

  ⑵多媒体演示这7个字的布局。

  3、学生提醒哪些字最难写,写的时候要注意些什么。

  4、学生写字,教师巡视,及时评议。

  〖照顾差异策略:允许写得又快又好的学生读课外书并做摘抄。

  【作业】

  1、必做题:摘抄课文中的好词好句。

  2、选做题:从本课生词中选用自己喜欢的一个或几个词写话。

  〖照顾差异策略:选做题优生必做,其余的'选做。

  【教学反思】

  1、本节课运用直观的教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对抽象的矛和盾有了直观的印象。

  2、能从“差异教学,异步发展”的课题出发,设计多个异步策略,让优生在课堂上没有吃不饱闲着没事干的事情发生,让学困生在优生地指导下进行较到位的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

  3、鼓励学生针对课文内容多提有价值的问题,避免滥问。

  4、在写字时发挥学生的积极自主性,让学生来当小老师,指出某个生字难写和易写错的地方,学生对这个环节兴致很高。

《矛和盾的集合》教学设计 7

  一、教学设计思路:

  “常见的酸”与生产、生活联系较大,是进一步学习、巩固酸、碱、盐相互反应关系知识的基石,在中考中也占较重要的地位。但复习课又不能像新课那样有趣味。因此,本科组设计这节复习课时,先以猜谜语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然后,通过回顾几种常见的酸的化学式来巩固酸的组成;通过复习两种常见的酸的特性和用途,引导学生梳理相关的知识点;通过总结归纳酸的化学性质,巩固对有关酸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的理解。最后,通过一系列的练习,引导学生应用相应的知识解决具体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及解题能力。

  二、复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巩固酸的组成;比较归纳,构建酸的通性,掌握规律,形成酸的化学性质的知识体系。

  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对常见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引导学生归纳总结规律。

  ②通过总结酸的化学性质,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和学习方法,学会从个别到一般,从一般到个别的归纳推理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学习的乐趣。

  1、认识酸的化学组成,并能分辨酸、碱和盐,能熟练写出盐酸、硫酸、碳酸的化学式;

  2、了解浓盐酸、浓硫酸的物理特性和用途

  3、认识酸的腐蚀性,初步学会稀释常见的酸溶液。

  4、理解盐酸、硫酸的化学性质;能熟练写出相应的化学方程式并准确描述化学反应现象,能进行简单的实际应用。

  三、教学过程设计: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引入)

  猜谜语活动。思考、

  回答通过一系列的猜谜语活动,以趣导学,激发学习动力,加深对常见的酸的特性的认识。

  (投影)复习目标聆听、

  阅读让学生知道复习的目的

  (投影)

  “印象中的.酸”思考、回答回忆“几种常见的酸的化学式”,总结归纳酸的组成;

  (投影)

  复习:盐酸、硫酸的物理性质及使用注意事项。

  思考、回答通过齐答的学习形式,让学生能快速回忆、梳理,记住相关知识,增智活动:“看谁数得快”。请学生伸出左手,以一个手指头表示一种性质,按顺时针的形式,数出酸共同的化学性质。

  思考、

  参与、

  回答、通过有趣的小游戏,让学生快速回忆、记住酸的通性,并总结酸具有通性的原因,

  (投影)活动二:

  填写“酸的化学性质”表格思考、回答巩固典型的有关酸的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并回忆相应的实验现象,加深理解、记忆。

  (投影)活动三:

  以提问、分析、评讲的形式,完成“达标检测”。

  思考、回答应用相应的知识解决具体问题,提高思维能力及解题能力。

  (投影)小结:

  再次让学生举起左手,小结酸的通性思考、

  回答。巩固复习,归纳酸的性质,加深认识。

  (投影)布置作业:记录作业巩固本节课的复习内容。酸和碱的性质

  一般给学生们上课之前,老师就早早地准备好了教案课件,大家都在十分严谨的想教案课件。只有规划好教案课件计划,新的工作才会更顺利!你们清楚有哪些教案课件范文呢?小编收集并整理了“酸和碱的性质”,供大家借鉴和使用,希望大家分享!

  教学内容第二课时常见的酸硫酸课时安排第二课时

  授课人授课班级

  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知识目标:知道硫酸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以及浓硫酸的稀释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重难点分析重点:硫酸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以及浓硫酸的稀释

  难点:硫酸的和化学性质

  教学方法讲解、讨论课前准备

  教学活动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二、硫酸(H2SO4)

  展示浓H2SO4样品(请学生回答色、嗅、态)

  【板书】1.浓H2SO4

  (1)物理性质:无色、粘稠、油状液体,难挥发。常见浓H2SO4密度1.84g/cm3、H2SO4的质量分数是98%。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教师演示

  【实验】“浓硫酸特性的有关实验”请学生回答浓H2SO4具有哪些特性?

  [讲解]吸水性、脱水性、强氧化性

  浓H2SO4能吸收空气中的水分,所以具有吸水性,可做某些气体的干燥剂。

  脱水性:即按水的组成从有机物中夺取氢氧元素。纸和木炭均含C、H、O元素(属碳水化合物)可以被脱水成碳。

  浓H2SO4和金属反应不放H2,而生成H2O和其他产物,表现出强氧化性。

  【板书】(2)浓硫酸的特性

  ①强氧化性——与金属反应不放出H2

  ②吸水性——可作气体干燥剂

  ③脱水性——如使蔗糖变黑

  【思考】1.如果不慎将浓H2SO4溅到皮肤或衣服上如何处理?

  2.长期敞口放置浓H2SO4质量如何改变?

  【提问】实验室中常用稀H2SO4,如何将浓硫酸稀释呢?

  【演示】实验“稀释浓硫酸”(可请同学用手接触烧杯外壁)。

  [讲解]浓H2SO4溶于水放出大量热。

  【提问】为什么切不可将水倒入浓H2SO4中?(请同学参考课有关内容回答)

  【板书】(3)浓H2SO4的稀释:酸入水、沿内壁、慢慢搅动。

  【小结】浓H2SO4的物理性质及特性。

  【提问】盐酸有哪些化学性质?

  [回忆]盐酸的化学性质及有关化学方程式。

  [讲解]稀H2SO4和盐酸一样也能电离出H+和酸根离子,其化学性质是否相似呢?有无差别?请同学做实验,描述现象并书写化学方程式。

  【板书】2.稀H2SO4的化学性质

  (1)稀H2SO4与指示剂的作用

  【学生做实验】现象:紫色石蕊试液遇稀H2SO4变红、无色酚酞试液遇稀H2SO4不变色。

  【投影】(2)稀H2SO4+某些金属→盐+H2

  【学生做实验】锌、铁与稀硫酸反应。

  【板书】Zn+H2SO4=ZnSO4+H2↑(置换反应)

  Fe+H2SO4=FeSO4+H2↑(置换反应)

  (硫酸亚铁)

  [提示]在置换反应中铁的化合价为+2价。

  【板书】(3)稀H2SO4+金属氧化物→盐+水

  [学生作实验]生锈铁钉与稀硫酸反应及CuO与稀H2SO4反应

  【板书】Fe2O3+3H2SO4=Fe2(SO4)3+3H2O

  现象:铁锈溶解、溶液呈黄色。

  CuO+H2SO4=CuSO4+H2O

  现象:黑色CuO溶解,溶液呈蓝色。

  【问题】Fe与稀H2SO4及Fe2O3与稀H2SO4反应后溶液颜色是否一样?在铁锈逐渐消失时为什么会有少量气体生成?为何气体?

  【板书】(4)稀H2SO4+碱→盐+水

  【板书】Cu(OH)2+H2SO4=CuSO4+2H2O

  现象:Cu(OH)2溶解,溶液呈蓝色。

  【小结】以上均为稀H2SO4中H+的性质。

  【板书】H2SO4+盐→新酸+新盐

  【做实验】稀硫酸与氯化钡溶液反应。

  【板书】BaC12+H2SO4=BaSO4↓+2HCl

  白色沉淀,不溶于水和稀HNO3

  【小结】此反应用于检验硫酸和可溶性的硫酸盐。

  请学生阅读课本相关内容,并结合性质总结硫酸的用途。

  【板书】3.硫酸用途:化工原料(制化肥、农药、火药、染料),除锈,精炼石油等。

  【作业】配套练习

《矛和盾的集合》教学设计 8

  学习目标

  1.学会生字:寓、矛、盾、誉、吾。

  2.正确流利朗读课文交背诵。

  3.借助注释理解课文内容,感悟成语包含的道理。

  4.以此积累词语,进行拓展练习,培养学生观察、聆听、想象等能力及语言创新能力,启迪智慧。

  教学重难点

  了解古词义,弄懂寓意,用自己的话创造性地表达。

  教学手段及方法

  1.多媒体辅助教学。

  2.讲授、讲解、讨论、模仿、运用、回顾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材分析

  《矛与盾》是小学六年级(第十二册)第二十五课内容,短小有趣,借买矛与盾的故事讽刺生活中自相矛盾的现象,耐人寻味。文本资源与现实联系点较多,应该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帮助学生理解寓言的寓意,并开展思维和语言训练。

  教学过程

  一、沟通

  今天第一次给大家上课,希望同学们积极思考,努力听讲,踊跃发言,展示才能,共同上好本节课。

  二、回顾、朗读、揭题

  1.上学期我们学过哪些古文?

  2.幻灯片出示古文《学弈》。朗读提问:古文中包含了哪个成语?学生回答后小结:希望同学们上课也要这样专心致志。

  3.体会“弗”:弗若:不如;弗许:不允许。你还能说两个带弗的词吗?(弗能:不能;弗敢:不敢……)

  4.揭题:今天我们共同学习一篇新的古文,也是一则有趣的而且告诉了我们一个深刻道理的古文。(板书课题:25.矛与盾)

  三、学习《矛与盾》

  1.出示幻灯片:题目、图和学习目标。

  2.明确学习目标(朗读学习目标)。

  3.看图:说说图上内容,小结。

  如果想查找更过相关资料,在站内搜索课文题目。谢谢合作!

  4.让我们来看动画片(点击“请看动画”)

  5.朗读课文:A、范读;B、试读、指导、幻灯划出节奏、自由读;C、齐读,小结朗读情况。

  6.学习生字并体会课文内容:A、本课要学的生字有:寓、矛、盾、誉、吾;B、幻灯放大生字逐字识记,并结合课文和生活实际理解:如,学习“矛”,可以提问“课文中的那个人怎么吹他的矛的?你能不能模仿他的口气吹一番呢?”等问题。根据学生的回答给予肯定和表扬。C、书写这些生字。

  7.体会句子意思:A、思考每句意思,同桌小声讨论;B、幻灯逐句出示古文,讨论、理解或表演,再幻灯出示句意;C、齐读译文。

  8.拓展语文思维空间:A、提问: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个寓言故事吗?B、根据学生说的情况小结,然后再提示“请认真看和听动画片”注意人物的动作和语言及表情还有当时的环境,特别要注意两部动画片的不同之处。C、谁还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呢?相信你说的比动画片上的还好,可以说整个故事,也可以说其中的一个小片断。D、自由发言,小结,幻灯出示译文朗读。

  9.运用和体会寓意:

  A、提示:读和这则寓言看了动画片后,大家会觉得好笑,在我们的生活和学习中也常会遇到这类似的.好笑事。

  B、幻灯出示句子,提示:下面的句子哪些有自相矛盾的现象发生呢?

  生活中自相矛盾的事:

  (1)教室内人声鼎沸。正在演讲的班长高呼:“都不要讲话!”。

  (2)墙上写着四个字:“不准任何人在此写字。”

  (3)一直不努力,未来成为科学家。

  (4)一边跟人家说减肥要少吃点,自己胖得走不动了还天天大吃大喝!

  (5)告诉孩子要守信,可自己常说话不算数。

  (6)天天说开阔学生视野,但一年一次都没春游。

  (7)自己想成绩好但又怕上课、背书、做练习。

  (8)美国一边说要维护和平,一边又发动战争。

  (9)不想同学骂自己,可是天天骂同学。

  (10)一阵雷雨下了一天一夜。

  (11)我们班基本上一半同学达到体育锻炼标准。

  (12)我猜想他肯定是一个六年级学生。

  (13)我估计他这道题一定错了。

  (14)他一坐下来就不知不觉地进入了梦乡。但想到农民伯伯正在雨中夺粮,他哪里还睡得着呢?

  (15)我们全班同学都参加祭扫烈士墓的活动,只有王小芳、胡新刚两个同学因为有病没有去。

  (16)我目不转睛地盯着黑板,把题目从左到右反复看了好几遍。

  (17)全班所有同学基本上都制定了学习计划。

  C、讨论上面的句子谈谈体会。

  D、幻灯出示一篇:《自相矛盾的王叔》,指名朗读。

  自相矛盾的王叔(徐敏琳)

  清晨,空气格外清新,我背着书包悠悠地走在上学的路上。突然,伴随着马达声,身后传来一声呼唤:“琳琳,上来坐车吧!”一辆摩托车驶到我的身旁,原来是王东的爸爸送他上学。我谢绝了王叔,他们便开着车子走了。突然,前面十字路口的那盏红指示灯亮了起来,可王叔却硬是冲了过去……

  看了这,我愣住了。有一次,我到王东家,王叔带回一本安全画册,里面许多血淋淋的交通事故照片,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当时王叔还给我们讲交通常识和应该遵守交通规则。他说:“过马路时必须‘一慢二看三通过’。”

  王叔理应是遵守交通规则的模范,可是他说一套,做的又是一套,真是“知法犯法”。这样,不但不会给周围的人做出好榜样,而且会给人们带来更坏的影响。

  难道这不是做事自相矛盾吗?

  E、小结:看了这么多的实例,你能总结出《矛与盾》这则寓言的寓意吗?

  F、幻灯出示练习题,填空再幻灯出示答案:

  寓言是通过虚构一个故事告诉人们一个道理,这就是()。《矛与盾》是一篇古代()故事,故事中包含的成语是:()。这则寓言的寓意:()。

  10、拓展练习:

  A、这个人能不能卖出去他的矛和盾呢?

  B、你能不能想个办法帮他卖出去吗?

  C、讨论各持己见,小结,幻灯出示《新自相矛盾》朗读。

  新自相矛盾

  那个人什么也没卖出去。他想:今天一无所获,回到家我该怎么说啊!哦,对了!有主意了。他扛着矛和盾回到家。妻子问:“叫你别吹你非吹不可,看,什么也没卖出去吧?”“我虽然没卖出去,但我有了个好主意,你要帮助我,明天你去西城卖矛,我去东城卖盾,怎么样?”“那饭谁做呀?”“我们可以出去吃啊!”“但是……”“就这么定了。”第二天,他俩分头走了。妻子在西城喊:“我的矛很锐利,无论什么盾都戳得穿!快来买啊!”丈夫在东城喊:“快来买啊!我的盾坚固的很,无论什么矛都戳不穿它。”天没黑,他俩就把矛和盾卖光了。妻子和丈夫非常高兴,一起去餐馆大吃了一顿。他俩异口同声地说:今天过的可真愉快啊!

  11.朗读原文,背诵,积累词语。

  12.再看动画片《自相矛盾》。

  四、作业

  1.把生活中自相矛盾的事记录下来。

  2、用自己的话把《矛与盾》这个故事写出来。注意写活卖矛和盾的人吹牛的情形。

  3、给卖矛和盾的人出个好主意,让他锋利的矛和坚固的盾快点儿卖出去。并写下来这个好主意与同学们分享。这可是智慧哦。

  4、课后与好朋友一起表演卖矛和盾。并把表演经历写下来。

  (可以任选一题也可都做。看你喽!)

  5.读读写写:中华有灿烂悠久的文化,成语又是其中一朵奇葩,我们要多多学习成语,积累成语。

  自给自足自觉自愿自力更生自告奋勇自强不息自食其力自愧不如自由自在自知之明自不量力自欺欺人自暴自弃自鸣得意自以为是自我陶醉自相残杀自高自大自作聪明自吹自擂自相矛盾

  6.改一下下面句中自相矛盾的地方,使前后没有抵触:

  A、教室内人声鼎沸,笑声轰鸣。正在演讲的班长高呼:“都不要讲话!”。

  B、黑板上醒目地写着四个大宇:“不准任何人在此写字。”

  C、不努力学习未来成为一名知名的科学家。

  D、一边跟人家说减肥需要少吃点,自己胖得走不动了还一边往嘴边塞东西!

  E、告诉孩子做人不能说话不算数,可自己常说话不算数。

  F、天天开会说要开阔学生的视野,可是一年一次都没春游。

  G、自己想成绩好但又怕上课、背书、做练习。

  H、美国一边说要维护和平,一边又在发动着战争让世界不得安宁。

  I、一阵雷雨下了一天一夜。

  J、我们班基本上有一半同学达到了国家体育锻炼标准。

  K、我猜想他肯定是一个六年级学生。

  L、我估计他这道题一定错了。

  M、不想同学骂自己,可是天天骂同学。

  N、一边说自己的矛锋利无比,一边说自己的盾坚不可摧。

  O、劳动了一整天,他实在太累了,一坐下来,他就不知不觉地进入了梦乡。但是,他想到农民伯伯正在雨中夺粮,哪里还睡得着呢?

  P、清明节那天,我们全班同学都参加了祭扫烈士墓的活动,只有王小芳、胡新刚两个同学因为有病没有去。

  Q、我目不转睛地盯着黑板,把题目从左到右反复看了好几遍。

  R、新学期开始了,全班所有同学基本上都制定了学习计划。

《矛和盾的集合》教学设计 9

  教材分析:

  课文写的是发明家手持矛和盾,在与朋友对打比赛时,由矛和盾的长处想到了发明坦克,由此说明“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作者按发明坦克的过程──坦克的实际应用──从中引发道理的顺序叙述,用事实说明道理,语言简洁清楚。教学时,紧紧围绕“优势对接的思想方法”主题,按照“研读解悟第1~4段(理解什么是优势对接的思想方法),适度放大第5段(感受由“集合”思想带来的新成果),拓展提升第6段(学会优势对接的思想方法)”的思路,以“互文性”解读,唤醒学生的创新思维,实践“用教材教”的新课程操作要求,帮助学生建立更清晰的文本意义,在自读自悟中有更实在更丰富的收获。

  【学习目标】

  1、能正确读写课文中的生字新词,能用自己的话讲述“发明坦克的过程”,在语言转换中有效理解“难以招架”、“庞然大物”、“集合”、“善于”等词语。

  2、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理解“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

  3、初步了解用事实来说明道理的表达方法,并能据此提高阅读寓言故事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整合观察和复读等手段,解悟发明家的思想方法

  看屏幕,边看画面边快速浏览全文,通过这个画面你能读懂课文的哪些内容?特别是能理解哪些词语和句子?

  1、交流。如:

  ⑴ 矛和盾的长处(进攻、自卫)等关于矛和盾的词语句子;

  ⑵ 理解“庞然大物”、“履带”、“炮口”等关于坦克的词语;

  ⑶ 理解“雨点般向他刺来”、“左抵右挡”、“难以招架”等,划出来---仿佛这三个词就写在画面上,读出来──插上一对翅膀,一对想象的翅膀,读着读着,画面就看“活”了;

  ⑷ 尽管这只是一场朋友间的'比赛,但是依然十分紧张。

  把注意力集中到发明家的表情,你能发现更重要的内容吗?(紧张、危急、计上心来、急中生智等)

  2、发明家在想什么?是怎么想的呢?大家用心读读课文1~4节。用心读就是要边读边思考;翻来覆去读,翻来覆去想,直到把问题读懂。

  读完后,尝试根据下面的提纲说一说发明家是怎样一步一步思考的:

  发明家忽然产生了一个想法:_____________________

  发明家仔细考虑了一下: 可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发明家又认真研究了一番: 对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结:这个过程,就是发明坦克的过程,就是发明家发明坦克的思考过程。集合是一种想问题的方法,是发明的一种方法,带着这样的理解,一起读题目。

  二、运用欣赏和诵读等方式,放大发明家的创造成果

  1、课件出示坦克图片,边欣赏边议论。

  2、读课文第5节,要努力绘声绘色地读,以你的声音表现你的感受。如自豪、惊喜、成功感。

  3、“大显神威”什么意思?联系第5节课文说说大显神威的情景?(随机出示屏幕阅读补充材料1),这是一段对战斗场面更具体的记录,鼓励优秀学生加大难度从短文中再找找“大显神威”的情景。

  4、这就是坦克的威力,这就是集合的力量。感受着这样的力量,你想说什么?

  出示句式(写一写):这样的集合真(棒、好、妙极了等)。

  启发:仿佛发明家就在我们的面前,你会对发明家说什么?(一个能思考的人,才是一个力量无边的人;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

  集合是一种解决难题的方法。 假如你在生活学习的时候碰到了难题,你会对自己怎么说?

  5、小结:感受着这样的力量,我们全身都洋溢着智慧。

  三、用讲授和举例等途径,理解课文告诉大家的道理

  1、我们在为发明家用集合的思考方法发明了坦克而感动、兴奋的时候,我们也能闭起眼睛静静地想一想,其实有许多新的产品、新的发明创造,甚至大型的建设项目,都包含着这种集合的思考方法。如“水笔”、“橡皮铅笔”、“小灵通”、“电动自行车”、“高速公路”、电视电话、蛋卷冰淇淋、鸡尾酒等。

  介绍自己熟悉的一个内容。

  同时板书出示:( )和( )的集合

  引导朗读课文最后一句话。

  2、其实,学习也包含了许多集合的过程。只要是优秀的、积极向上的,别人会了和懂了,我也想努力会努力懂,虚心学习别人的优点。

  看故事《胡服骑射》(学生默读,相互帮助理解)。

  议一议:联系课文最后一句话,谈谈自己的理解、感受。鼓励联系自己的体验,你也有这样的经历吗?

  这个故事就告诉我们,要善于“取长补短”。

  3、有时,为了把事情办好,或者办得更好,人们常常用合作的办法。把大家拥有的长处都发挥出来,一起想,共同做。

  阅读《优势互补》,

  议一议:联系最后一句话,谈谈自己的理解感受。鼓励联系自己的体验,你也有这样的经历吗?

  这个故事就告诉我们,要善于“强强联手”。在强强联手中,我们还会懂得“扬长避短”的方法。

  总结:

  集合不仅是一种具体行动,也是一种思考方法,一种人生智慧。对于优势互补的思想方法,不仅体现在发明创造上,也反映在做事做人的时候,如取长补短、强强联手。记住“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你就会收益终身。

《矛和盾的集合》教学设计 10

  学习目标:

  ①认识“矛、盾”等6个生字。会写“矛、盾”等14个字。能正确读写“集合、招架”等16个词语。

  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摘抄课文中你认为用得好的词语。

  学习重点:文中关键词,读懂课文。

  学习难点:读懂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知识链接:

  坦克(tank),或者称为战车,现代陆上作战的主要武器,有「陆战之王」之美称,它是一种具有强大的直射火力、高度越野机动性和很强的装甲防护力的履带式装甲战斗车辆,主要执行与对方坦克或其它装甲车作战,也可以压制、消灭反坦克武器、摧毁工事、歼灭敌方有生力量。坦克一般装备一中或大口径火炮(有些现代坦克的火炮甚至可以发射反坦克/直升机导弹)以及数挺防空(高射)或同轴(并列)机枪。坦克大多使用旋转炮塔,但亦少数使用固定式炮塔。坦克主要由武器系统、火控系统、动力系统、通信系统、装甲车体等系统组成。大多数现代坦克都具有一定的潜渡能力。

  学习方法指导:质疑、理解文中关键词、交流讨论。

  一、辅助导学

  1、(出示矛与盾图片)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板书:矛与盾)

  2、学生介绍课前搜集的有关矛与盾的知识。

  3、谈话:今天,我们要学一篇课文,就与矛与盾有关。(板书:的集合补充完整课题)

  4、看到这个题目,你们想知道些什么?

  5、学生质疑:矛与盾为什么要结合呢?又是怎样结合的呢?结果怎样?

  6、师生共同明确学习目标。

  (1)我能牢固把握课文中的6个会认的字和14个会写的字,以及课文中出现的新词。

  (2)我能弄懂“集合。招架。固然。自卫。善于。庞然大物。大显身手难以招架”等词语的意思。

  (3)我能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自学解读

  1、自学生字词语。

  (1)生字我把握。

  a、生字我会读!

  矛盾持般蜗坦

  b、形近字我巧辨。

  宿()坦()炮()

  缩()担()泡()

  神()架()攻()

  伸()驾()功()

  c、理解重点词语。集合。招架。固然。自卫。善于。庞然大物。大显身手难以招架

  2、自学课文。

  (1)借助拼音自读课文,明白课文的主要内容。

  (2)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展示提升

  1、各小组汇报学习情况。

  2、全班进行评比,识记生字词,理解词语意思。

  3、弄懂课文的主要内容。(教师适时进行引导点拨)

  四、小结拓展

  1、初步读了课文,你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请提出来,我们下节课进一步探究。学生讨论提出,教师梳理归纳:

  (1)矛与盾为什么要结合呢?

  (2又是怎样结合的呢?结果怎样?

  (3)搜集能说明课文最后一句含义的事例。

  2、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熟读课文,并思考上述不懂的问题。

  过关检测

  一、读一读,写一写。

  máo dùn jìn gōng zhāo jià tǎn kè

  ( ) ( ) ( ) ( )

  jí hé wū guī dà xiǎn shén wēi

  ( ) ( ) ( )

  二、辨一辨,填空。

  驾架

  一()飞机打()()驶

  坦但担

  ()水()是()克

  学习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发明家勤于思考、勇于实践的品质,懂得“谁善于把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句话的意思。

  2、初步了解用事实说明道理的表达方法。

  学习重点:了解发明家是怎样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在一起发明坦克的。

  学习难点:理解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

  学习方法指导:质疑、理解、交流讨论。

  一、辅助导学

  1、复习引入。

  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听写本课生词。

  3、幻灯片展示上节提出的问题:

  (1)矛与盾为什么要结合呢?

  (2)又是怎样结合的`呢?结果怎样?

  (3)搜集能说明课文最后一段含义的事例。

  4、师生共同探究本节学习目标。

  (1)我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我能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词句,感悟课文内容,从而明白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是胜利者。

  二、自学解读

  1、学生再读课文,针对上述问题自主进行学习,并用笔在文中进行批注。

  2、学生在小组内进行交流、体会。

  (1)我学会了什么?

  (2)我还有哪些问题不明白。

  三、展示提升

  1、全班展示的内容。

  (1)各小组展示收获。

  (2)各小组质疑问题,分小组讨论。

  2、重点探究。(抓住重点词句)

  (1)发明家和对手比赛,难以招架,于是突发奇想,想到了把矛和盾结合起来。

  (2)把盾做铁屋子,在铁屋子上开一个小洞,从洞里伸出进攻的矛(枪、炮),再给铁屋子装上轮子,安在履带上,让它会动。发明家发明了坦克,坦克在战场上大仙神威。

  3、正确朗读课文。

  四、总结全文。

  过关检测

  一、我会填一个适当的词来将句意表达得更完整。

  1、小燕子还在听凤凰讲课。

  小燕子还在听凤凰讲课。

  2、你再会摇尾巴,也是一只狼。

  你再会摇尾巴,也是一只狼。

  二、给下列加点字解释正确的意思。

  深:①从表面到底的距离②时间久③颜色重

  1、海水有深有浅。()

  2、他拿了一件深蓝色的衣服。 ( )

  3、夜深了,老师们在工作。 ( )

  三、判断,是比喻的打“√”,不是打“”

  1、如果盾大得像铁屋,我钻在铁屋子里,敌人就一枪也戳不到我啦!( )

  2、美丽的贝壳映着阳光,更加灿烂夺目。 ( )

  3、九月柿子红似火,十月萝卜上秤称。 ( )

  4、德国兵头一回见到这庞然大物,吓得哇哇直叫。 ( )

  课后延伸与盾

  1、把课文内容讲给爸爸妈妈听。

  2、推荐阅读《矛与盾》。

《矛和盾的集合》教学设计 11

  教学目标:

  能借助工具书独立识字,与人交流识字、记字的方法。正确、规范地书写生字。

  采用喜欢的方式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能简单复述。

  通过学习,懂得坦克是集合了矛和盾的优点而成的。

  理解“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句话的意思。在此基础上做合理的想象,与人交流。

  [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

  o创设情境、由鲜明意象导入新课(这个环节分为两个小点)

  教师借助多媒体或图画也可以是课文插图,导出“矛”和“盾”。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认识讲述对图中矛和盾的理解,最后小结:“矛:能攻不能守;盾:能守不能攻”,为后续的教学做铺垫。

  揭示课题:

  教师指出:“矛”和“盾”是功能完全不同的两样武器,它们各有各的优点和缺点,设想,如果把它们的优点集合在一起会有什么结果呢?

  第二环节:

  借助识字工具阅读课文,交流识字(这个环节分为3个小点)

  1、学生自行阅读课文,借助字典、工具书查阅生字,认字。(这个活动也可以放在学生预习时就完成)

  2、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可联系上下文及生活实际理解字义,在学习伙伴间交流识字方法。(因为学生已经有两年多的识字经验,到了三年级上学期末,学习课文生字就能更加放手,让学生自由识记。)

  以“摘苹果”、“抓阄认字”、组词等游戏形式检查认字情况。

  第三环节:读读画画,了解坦克的由来(这个环节分为8个小点)

  o学生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发明家发明坦克的故事)

  o再次默读课文,并思考“发明家怎样把矛和盾的优点集中在一起发明坦克的?”要求默读时找出有关段落,画出关键词语。

  (本训练旨在让学生在阅读课文1——4自然段的同时,勾画具有总结性的词语:“比赛想法发明”,勾画完在小组中进行交流。)

  o再读课文,小组讨论,课文是怎样从这三方面写发明家发明坦克的?

  o学生在交流中学习词句。

  学生交流时侧重于两个训练点:

  (1)理解这几个段落中较难理解的词语“难以招架”、“紧张危急”。

  (2)体会比喻句的妙用。这个训练点分为如下几个步骤:

  首先,教师出示两个句子,学生比较a、b句子的不同点,体会用上打比方句子的好处。

  a:对方的矛向自己刺来,发明家用盾左抵右挡,还是难以招架。

  b: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向自己刺来,发明家用盾左抵右挡,还是难以招架。

  通过比较,引导学生发现,因为用上比喻句,可以看出矛进攻得非常激烈,发明家才会感到“难以招架”、“紧张危急”,才会产生发明坦克的想法。

  在这里,结合对比喻句的体会,理解词语“难以招架”、“紧张危急”。

  5、让学生思考比喻词替换及用法,懂得替换了比喻词,比喻句的意思不变。(这个练习可以结合《同步训练》中的习题进行训练。)

  “对方的矛雨点向自己刺来,发明家用盾左抵右挡,还是难以招架。”

  6、读书作画,理解发明家想法。

  学生边读书边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画出坦克的样子,注意画出坦克既能攻又能守的特点,结合作画,指导学生说说矛和盾与坦克有什么联系,或议一议发明家的想法是否合理。

  学习第五节,理解内容,记忆词语。

  指导学生学习课文第五节,找出喜欢的词语和同学交流一下理解、记忆词语的方法。

  (学生在小组中进行合作学习诸如“合二为一、大显神威、庞然大物”的词语等)

  学生读了课文后,想想哪句话对自己的启发最大?联系课文内容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

  (在学习最后一段时,更深化理解课文的中心)

  第四环节:

  拓展思路,展开想象,进行说话训练(这个环节分为3个小点)

  o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实践或课外查阅到的知识举例说明“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句话。也可以结合《同步训练》中最后一题“互动天地”进行说明。

  o质疑:让学生指出课文里不明白的地方。

  o解释:引导学生寻求答案。

  第五环节:

  总结:同学们,让我们也像发明家那样,开动脑筋,仔细观察,成为新事物的发明者吧。

  作业设计:(1)抄写生字、词。

  (2)选用“…如…般…”或“…像…一样…”写一句比喻句。

  教学反思

  矛和盾的集合》教学反思

  学习本课时,我从题目入手,先让学生知道“矛”“盾”两个字分别是古代的兵器,然后让学生或画或表演说出这两种兵器的优缺点,引导学生思考这两种如果集合在一起会是什么样子呢?进入课文学习。学生基本在读了课文后就可以理解大概内容,所以我请学生说说自已读懂了什么,学生一下子就找到了发明家是在恩怨把矛和盾结合的句子,接着再引导学生用个性化的语言来说,我相机指导学生品味了“雨点般向他

  刺来;左抵右挡,还是难以招架;固然安全”等词语来理解。最后再抓住“进攻、自卫、合二为一、大显神威”这四个词语统领全文,突破重点。

  另外为了学生理顺文章的顺序,我反复地研读了课题——矛和盾的集合,矛和盾的集合就是集合了矛和盾的优点,它们的优点是什么?矛的进攻和盾的自卫。这个想法怎样产生的`呢?因此,我就让学生在同伴中互相说一说。这样学生就明白了发明家在比赛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认真思考,发现了各自的优点,然后再不断思考,想到了发明一种新的东西,使它集合两者的优点,发挥更大的作用,于是发明了坦克。当我再读文本时,发现文本的第五自然段的第一句话是:坦克把盾的自卫、矛的进攻合二为一,在战场上大显神威。这句话其实就是对课题的很好的诠释,也蕴含了文本要揭示的道理。于是想到从这句话入手前后勾连。那么,如何引入这句话呢?这时就想到了这四个词语,在词语教学中引出这四个词,“同学们,文中有一个句子,把这四个好词语都用上了,请大家找一找,认真地读一读”。这样的衔接自然贴切。学生也很快找到答案。在复习时,还让学生默写了这句话,以突出这个重点句子。

  最后让学生说说自已读了这个故事的感受,再集体读最后一段,让学生明白这篇课文是通过一个故事来讲一个道理。让学生知道以后写一个道理时就可以用事例来说明的写作方法。最后让学生从生活中找出一些“矛和盾的集合”的例子,由于学生一时想不到,我只好先提示了双层汽车、带橡皮铅笔等,学生经提示马上也说了一些。如带灯泡的钢笔,带音乐声的拖把等等。这样学生通过学文后可以在生活中去寻找类似的现象,也可以说是学以致用。

《矛和盾的集合》教学设计 12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十一个生字新词,认读四个字

  2、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3、了解寓言故事内容,感悟语言包括的道理

  4、演一演这则故事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是了解寓言故事的内容

  2、难点是感悟寓言包括的道理

  教学过程:

  导入:

  出示:矛和盾都是古代打仗的兵器。矛,在长杆的一端装有青铜或铁制的枪头;盾,盾牌,用来防护身体、遮挡刀矛枪箭。用来比喻语言、行动或想法前后不一,互相抵触。(自相矛盾)同学们!请你根据这段话的意思用一个词语概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则寓言故事,(板书:自相矛盾)谁知到什么是寓言?(生说,如说的不对,可以在学完这则寓言后告诉老师答案)

  一、自读课文

  这则寓言共有五句话,第一句话讲的是古时候有个人在叫卖矛和盾。第二、三句讲他夸口的情形,两个“不论……都”是他的话陷入了前后矛盾、不能自圆其说的尴尬境地。4、5句讲的`是,当他人问他:他却哑口无言了

  二、进一步理解课文

  解释自相矛盾,矛和盾都是古代打仗的兵器。矛,在长杆的一段装有青铜或铁质的枪头:盾,盾牌,用来访呼声体、遮挡矛枪箭。自相矛盾,比喻语言、行动或想法前后不一,互相抵触。

  三、演一演,加深记忆

  四、明道理

  这则寓言告诉我们:说话、办事必需实事求是,前后一致,而不能故意夸大,言过其实,否则,就会陷入“自相矛盾”的境地,通常用来相容讽喻说话、做事相互抵触,互不相容的现象。

《矛和盾的集合》教学设计 13

  一、 设计思想:

  围绕着“动脑筋解决问题”的专题展开,目的在于引导学生从多角度较为全面地思考问题。《矛和盾的集合》全文在大家已耳熟能详的寓言故事《自相矛盾》的基础上加以深化,一改以往“矛”和“盾”不能并存的观念,不仅使“矛”与“盾”同时存在,而且更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进而形象地介绍了现代新式武器——坦克的诞生,使学生在这通俗易懂的故事中明白“只有开动脑筋思考问题,学会集中各事物的优点,才能创造出新事物”的深刻道理。

  二、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写的是发明家手持矛和盾,在与朋友对打比赛时,由矛和盾的长处想到了发明坦克。由此说明“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

  课文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1—4段)讲发明家手持矛和盾,与朋友对打过程中,为了保护自己,由盾想到了铁屋子;为了进攻,由矛想到了炮口,把两者结合起来,发明了坦克。第二部(第5段)讲发明的坦克在战场上打败敌军,大显神威。

  第三部分(第6段)由坦克的发明引出“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一道理。作者按发明坦克的过程──坦克的实际应用──从中引发道理的顺序叙述。叙事简洁清楚,用事实说明道理,是本文表达上的主要特点。

  四、学情分析:

  这篇课文内容浅显易懂,但识字量比较大,教学先指导学生自学生字,培养独立识字能力。在自读课文的时候,标出不认识的字,凭借字典,读准字音,感知字义。文中有一些词语较难理解,先让学生自学课文,弄懂词语,提出读不懂的问题,再指导学习和讨论,着重解决课文的重、难点部分。

  五、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会认六个生字,会写十四个生字。正确读写生字词;学习默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能联系生活实际深入理解本课说明的道理。培养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培养学习边默读边动笔边思考的习惯。

  2过程与方法:通过默读思考动笔画等方法,了解发明家思考的过程,在交流中,通过补充句子等方法,学生体会出发明家思考的深入与全面性。通过课外资料的引导,学生在感受坦克威力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到吸收他人优点的重要性。通过联系生活实际深入体会本文的道理。

  3情感态度价值观:读懂本课内容,结合生活经验理解“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

  五、重点与难点:

  引导学生了解发明家是怎样发明坦克的,即把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的优点合二为一的过程,是教学的重点;理解、体会由坦克的发明引发的道理,是教学的难点。

  六、课前准备:课件

  七、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乡镇意见个人意见

  第一课时

  教学任务:初读课文,了解内容,理清文章思路;学习生字新词。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出示矛和盾的图片:你知道哪个是“矛”?哪个是“盾”吗?他们有什么作用呢?

  2.矛和盾是两种相对峙的武器,如果把它们集合在一起,结果会怎么样呢?出示课题,齐读:矛和盾的集合。

  3、

  学写生字“矛、盾、集”。板书课题。矛:不要少一撇;盾:外侧有两笔;集:共有五横,长短有变化字形才好看。(2)在插图合适的位置写一写“矛”和“盾”。

  (这里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矛是攻击别人的武器,而盾是防御的武器。为后面理解课文内容打下基础。)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轻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出示课件 生字、生词卡片,认读。

  指导识记字形,可通过形近字的比较,加强记忆,如:持和挂、炮和跑、担和坦、神和伸、般和船;

  3.巩固新词。

  4.指读课文,读后评议纠正错误。

  5、自己把课文再读一遍,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呢?。(1)默读思考后同桌互相说-指名说,教师随机归纳概括板书:矛-进攻-枪或炮口;盾-自卫-铁屋子;

  (2)概括成一句话,提供词语:自卫 进攻 坦克 战场 合二为一 大显神威

  (教学中要着重倡导在文章的大的语言环境下感悟语言。只抓孤立情节理解课文,学生常常会出现被动跟随的状况。先从整体入手,再重点关注情节,学生对情节语言的感悟会是丰富、生动的,将会更深刻的理解语言文字的真正内涵,从而逐渐培养学生从整体上感悟文章的能力。)

  三、质疑提问,初步释疑

  1、学生再默读课文,边读边提出不懂的问题。

  2、同座交流交流。

  3、全班初步交流所提的问题。

  4、对于一些非重点问题,相机解决。

  5、提炼重点问题,明确学习目标。

  以下两个问题可作参考:

  a、 发明家是怎样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在一起发明坦克的?

  b、

  “是的,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句话给你什么启发?这两个问题作为下节课学生讨论的话题。

  四、指导写字

  1、出示14个生字,要求:学生认记生字,并观察哪些字最难写,等一下给同学提醒。

  2、重点指导7个左右结构的字。持、般、攻、炮、坦、战、神

  A、学生观察这7 个左右结构的字各部分所占的大小有什么不同。

  B、演示这7 个字的布局。

  3、学生提醒哪些字最难写,写的时候要注意些什么。

  4、学生写字,教师巡视,及时评议。

  作业:

  生字、抄词、读书

  第二课时

  教学任务:深入理解文章内容,揣摩文章说明的道理。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矛和盾的集合》的生字词,下面老师这儿有一些字词,你们能读准字音吗?

  集合 招架 紧张

  固然 乌龟 自卫

  进攻 炮口 坦克

  战场 首次 长处

  大显神威 乱成一团

  合二为一 胜利者

  二、学习新课:

  (一)出示坦克的图片,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

  导读课文第五自然段,多厉害的坦克啊。

  为了让学生能对发明家的发明过程产生浓厚的兴趣,可以抓住“大显神威”这个词分两层来感染学生。

  1、说说你对“大显神威”的理解,用课文里的句子来说明。你能把你的理解读出来吗?(学生在交流中不难发现,课文中“1916年,英军的坦克首次冲上战场。德国兵头一回见到这庞然大物,吓得哇哇直叫,乱成一团,一下子退了十公里!”

  这生动具体的描述无疑是对“大显神威”

  的最好诠释。其原因在于坦克巧妙地将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合二为一:既有保护自己的铁屋子,又有进攻的枪口或炮口;更深层的原因在于发明家勤于思考、善于实践的优秀品质。)

  2、生活中有没有让你感到“大显神威”的事物呢?

  在感性了解的基础上,再次让学生朗读课文的第五自然段。(紧接着在学生对大显神威的坦克读得威猛无比之时,抛出了最重要的一个问题:发明家是怎样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起来,发明了大显神威的坦克呢?)

  过渡:发明家是怎样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起来,发明了大显神威的坦克呢?这其中还有一个有趣的故事呢!

  (二)学习14自然段

  1、听课文录音。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再读读2——4自然段看课文是怎么说的?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阅读有兴趣,就会为学生持续阅读和提高阅读能力提供内因。这个环节设计的目的是:给学生创设一个渴望学习本文的情境,为后面深入领悟文章的内容、情感打下基础。)

  3、

  正像同学们说的那样,这坦克的发明本源于一场比赛。这场比赛进行怎么样呢?你能找到有关的内容,读给大家听吗?

  4、 出示: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向他刺来,发明家用盾左抵右挡,还是难以招架。

  (1)雨点般:你能想像那是怎样的雨点吗,如春雨般温柔吗?是疾风骤雨啊,雨点又大又密集。请学生好好读一读

  (2)在引导学生读这段话的过程中,理解“左抵右挡”的意思。

  (在这里培养学生抓住重点词句体会文章内容的能力。)

  (3)自己比划比划什么是“左抵右挡”,进一步理解词语的意思。

  (4)左抵右挡还是难以招架,比赛多么激烈啊。你能把当时的场面通过读再现出来吗?

  (5)自由读,指读。

  (要引导学生联系句子来体会词语的意思,在理解“难以招架”时,可以让学生通过读“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刺来”、“发明家左抵右挡”来体会。“难以招架”的意思是,对方来势猛,很难抵挡。

  )

  (三年级学生,在教学中还是要培养学生抓住一定的事物更好地体会文章内容的能力。这也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接受性学习的一种必要的方式。)

  5、 如果是你,在这万分紧急的情况下,你会怎么样做呢?

  (这里设计的目的是发散思维,说一说大家的想法,这样更能体会出发明家思维的活跃。)

  发明家此时却是突发奇想,他想到什么?找到有关的内容进行默读。边读边思考,思考发明家是怎么想的。同桌交流,给出提纲:

  1、发明家忽然产生了一个想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发明家仔细考虑了一下,可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发明家灵机一动,对了:_________________当然,这铁屋子还要会跑,得_____________________于是,发明家发明了坦克。

  6、交流讨论。

  (1)谁先来说说,他想到了什么办法?

  这个办法好吗?怎么好呢?用书上一个词来说,这就叫做(自卫)

  你读读书,把这个办法好的地方读出来、

  (2)这是他先想到的,后来他又想到了什么办法呢?默读课文第三自然段画出相关的词句

  他为什么会这样想呢?

  是啊,自卫是为了更好地进攻呀,于是他又产生了新的想法。你能根据他想的内容,把下面的句子补充完整吗?

  如果在铁屋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就可以__________、

  引导学生根据第四自然段的内容,补充这句话、(补充出两句完整的话、)

  那么现在这样的方法好不好呢?(既可自卫,又可进攻)

  (3)发明家先想到了自卫,又想到了进攻,他就是这样经过深入的全面的思考后,有了这样成熟的想法的'。我们再把他思考的过程完整地读读吧。(再次体会科学家思考的严密性,这里设计的目的是突出教学的重点:引导学生了解发明家是怎样发明坦克的,即把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的优点合二为一的过程。)

  (4)老师小结:通过刚才的读书,我们知道发明家就是这样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在一起发明坦克的。

  7、 提问:同学们有没有想过,在打仗的时候,自卫重要还是进攻重要?(说出自己的想法,要有理有据)

  8、老师小结:看来,自卫和进攻都是很重要的,应该把它们合而为一。

  (三)学习第六自然段

  1.现在你再想想看,科学家集合的是矛与盾的什么呢?(它们的长处)

  2.齐读第六自然段(在这里安排了齐读的目的是烘托出气氛)

  3.是啊,由于集合了其他事物身上的优点,因此,使得自己优势倍增。坦克的发明,在后来的战争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充分展示出了它的威力。

  课外资料的引入,进一步感受集合矛盾长处后的优势。

  三、总结全文

  1

  发明家将矛盾的好处集合在一起,发明了极具战斗力的坦克。在生活中,你有没有遇到过,或是听说过这样的事?

  在这里是处理课文中黄泡泡提出的问题,这是在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让学生用其他例子来说明课文最后一句话。可以作为扩展思考的题目,教师可在学生广泛思考、交流的基础上,提示几个“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是胜利者”的例子,比如实际应用方面:双层公共汽车、火车,带橡皮头的铅笔;学习和做人方面:采纳别人的优点等等,如:孔子拜师。以引导学生的深入思考,可以鼓励学生展开想象,一方面从生活实际中选取类似的事例;还可以想一想生活中还有什么不方便的地方,并提出改进和解决问题的办法。鼓励学生要不断思考,把自己随时想到的这些有益的想法记下来,放入自己的“我的奇思异想”或“我的小发明”的成长袋中,为开展口语交际做准备。

  2 通过以上这些例子,特别是我们学习了这篇文章,你受到了什么启发吗?

  3 齐读文章最后一个自然段。

  板书

  矛 和 盾 的 集 合

  进攻

  自卫

  合二为一

  枪炮

  铁屋子

  坦克

《矛和盾的集合》教学设计 14

  教学目标:

  1、会认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词语表中16个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发明家勤于思考、善于实践的品质,懂得“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含义。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摘抄认为用得好的词语。

  4、初步了解用事实来说明道理的表达方法。

  教材解读:

  这是一篇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课文。这一单元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中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想的不一样,做的不一样,结果往往就不一样。在这堂课中,我想引导学生了解发明家是怎样发明坦克的,也就是发明家发明坦克的思维过程。要让学生明白看待问题要多角度、多方面,这是教学的重点;理解、体会由坦克的发明引发的道理,是教学的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发明家是怎样发明坦克的,也就是发明家发明坦克的思维过程。明白看待问题要多角度、多方面。

  教学难点:懂得“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含义。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会认6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正确理解词语表中词语的意思。

  2、读通、读顺课文,了解发明家是怎样发明坦克的。

  教学过程:

  一、设情境,导入新课

  1、课件出示坦克图,问:你们认识这些吗?认读:“坦”。知道坦克的用途吗?有谁知道坦克是根据什么发明的?(板书课题:矛和盾的集合认读生字“集矛盾”,理解集合的意思,了解矛和盾的特点)

  2、矛和盾是古代的兵器,怎么会成为威力无比的现代武器坦克呢?(板书?)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1、自由读课文,边读边画出生字新词、借助拼音认识它们。

  2、认读生字、词语

  3、指名分节读课文,及时正音

  4、谁能在课文中找出写了矛、盾和坦克三者之间关系的句子?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

  坦克把盾的自卫、矛的进攻合二为一,在战场上大显神威。

  5、质疑:学到这儿,你们最想研究什么?

  预设:1、坦克是怎样把盾的自卫、矛的进攻合二为一?

  2、坦克是怎样在战场上大显神威的?

  三、研读第2——4自然段这节课我们就以小组为单位先来研究第1个问题

  1、自由默读第2——4自然段,划出发明家的发明过程。并完成练习。

  2、组内交流

  3、小组派代表交流、集体完成练习

  4、指名说说发明坦克的步骤。

  相机教学第二自然段的第一句。同学们,盾太小是发明家发明坦克的原因,课文中写盾难以招架的句子写得非常好,找出来读读。自由读。矛的强进攻使盾都招架不住了,谁能既读出矛的厉害又读出盾的困境。指名读、评读。

  5、师:发明家的每一个想法都有他的思考过程,课文中有的思考过程写出来了,有的没写,看谁也能当个发明家,把课文的思考过程补充完整。学生再次默读课文。

  6、个体交流体会发明家思考方法非常科学,能根据自己的需要,索取别人的优点,把优点很好的集中起来,为自己所用。

  7、指名复述发明家发明坦克的思考过程。

  聪明的发明家就这样把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合二为一,既有了保护自己的铁屋子,又有了矛的进攻——枪口或炮口。所以让它在战场上大显神威。我们下节课再一起来感受坦克的威力。

  四、指导书写

  接下来,我们来写几个生字。

  1、出示:矛盾集攻坦炮

  2、在这几个生字里,你认为哪个字书写有困难?

  根据学生的回答指导书写,尤其要注意“盾”的'笔画。

  3、学生书写,评议指导。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摘抄认为用得好的词语。

  2、懂得“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含义。

  3、明白看待问题要多角度、多方面,并学会写8个生字。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上节课,我们和课文中的生字交上了朋友,今天你们还认识它们吗?认读生字

  2、我们还研究了坦克是怎样把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合二为一的?谁能说说发明坦克的思考过程。

  二、研读第五自然段

  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上节课提出的问题:坦克是怎样在战场上大显神威的?

  1、自由默读,从哪些词可以看出坦克在战场上大显了神威?

  (首次、头一回、庞然大物、哇哇直叫、乱成一团、退了十公里)

  2、你能想象当时战场上的情景吗?读读句子,读出坦克的神、读出坦克的威。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3、口语交际;师:坦克、坦克,你为什么这么厉害啊?学生:因为我……(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回答问题。相机引导到这一组课文的主题)

  三、学习单元主题:

  1、出示单元主题

  2、学生默读,谁来说说这一组主题告诉我们什么?(板书:看问题想问题)

  四、学习最后一自然段

  师:是呀,对待问题,想的不一样,做的不一样,结果往往就不一样。

  1、出示:“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

  齐读

  小结:发明家在与朋友对打比赛时,有矛和盾的长处想到了发明坦克,课文也就是用这样一个故事来说明这个道理的

  2、再读

  3、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有许多东西都是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而形成的,你能举例子来说说吗?(如双层公共汽车、火车,带橡皮头的铅笔等等。)不止物体是这样,其实做人和学习方面也是这样,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愿我们大家都能成为生活中的胜利者。另外,生活中还有哪些不方便的地方,我们也可以去思考,去发现我们还可以提出改进的办法。我们课后可以以小组的形式去完成一个练习。

  五、指导书写积累

  1、出示本节课要写的生字

  持般架龟战神兵退

  2、说说怎样写好它们。

  3、学生练写

  4、这篇课文里还有好多词语可以积累,大家可以把自己喜欢的词语给记下来。

  六、实践题:

  1、读了课文,我积累了好多的词语:

  2、我们小组在生活中发现了,它的长处是,不足之处是,还发现了(),它的长处是(),不足之处是()。我们把它们的长处集于一身,发明了()。它的长处是()。

  拓展:把课文中的好词好句记录下来,并用书法纸写成漂亮的书法作品。

《矛和盾的集合》教学设计 15

  一、教材分析

  课文写的是发明家手持矛和盾,在与朋友对打比赛时,由矛和盾的长处想到了发明坦克。由此说明“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 的道理。课文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讲发明家手持矛和盾,与朋友对打过程中,为了保护自己,由盾想到了铁屋子;为了进攻,由矛想到了炮口,把两者结合起来,发明了坦克。第二部分讲发明的坦克在战场上打败敌军,大显神威。第三部分由坦克的发明引出“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一道理。作者按发明坦克的过程──坦克的实际应用──从中引发道理的顺序叙述,用事实说明道理,叙事简洁清楚。

  二、学习目标

  1、能正确读写课文中的生字新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用自己的话讲述“发明坦克的过程”,在语言转化中有效理解“难以招架”、“庞然大物”、“集合”、“善于”等词。

  3、继续学习默读课文,读懂课文内容,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理解“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

  4、初步了解用事实来说明道理的表达方法。

  三、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了解发明家是怎样发明坦克的,怎样把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的优点合二为一的过程。

  四、教学难点

  理解、体会由坦克的发明引发的道理。

  五、教学过程

  (一) 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段精彩的动画片,请看大屏幕(把书上插图制作成用矛和盾作战的动画片),他们手里的作战武器是什么?板书:矛、盾。

  2、它们的作用是什么呢?(进攻、自卫)比较而言,你喜欢哪一个,为什么?

  3、今天我们就要学一个关于矛和盾的故事(板书:和)。

  设计意图:通过看矛与盾作战的动画片,拉近学生与古代兵器的距离,为学习“矛”、“盾”二字的'音、形、义打下基础,同时对矛和盾的优点有直观的感知,为学生与文本的有效对话奠定基础。

  (二)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自由轻声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困难的地方多读几遍。

  2、有难读的地方提醒小伙伴的吗?老师也要提醒大家读好这些词语(大屏幕出示词语)。

  设计意图:认读生词,扫清阅读的障碍。老师是学生学习的伙伴,通过提醒的方式和学生平等的对话。

  3、自己把课文再默读几遍,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呢?相机指导、归纳、板书:集合。

  设计意图:课文浅显易懂,因此,放手让学生读,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学生既强化了对课文内容的感知,又培养了自学能力。

  (三)研读观察,解悟思想方法。

  1、看屏幕,边看画面边读课文,通过这个画面你能读懂课文的哪些内容?特别是能理解哪些词语和句子。

  2、交流。如:

  (1)矛和盾的长处(进攻、自卫)等关于矛和盾的词语句子。

  (2)理解“庞然大物”、“履带”、“炮口”等关于坦克的词语。

  (3)理解“雨点般向他刺来”、“左抵右挡”、“难以招架”等词。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相关句子,体会“紧张危急”。

  3、观察发明家的表情,你发现了什么?(紧张、危急、计上心来、急中生智等)

  4、发明家在想什么?是怎么想的呢?请大家用心去读读课文1-4段。用心读就是要边读边思考,反复读,反复想,直到把问题读懂。读完后,尝试根据下面的提纲说一说发明家是怎样一步一步思考的:

  发明家忽然产生了一个想法:……

  发明家仔细考虑了一下:可是……

  发明家又认真研究了一番:对了……

  5、小结:这个过程,就是发明坦克的过程,就是发明家发明坦克的思考过程。集合就是这样一种想问题的方法,是发明的一种方法。带着这样的理解,我们再一起来读一读课文题目。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复述,了解发明家是怎样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在一起发明坦克的,突出教学重点,使学生完成对文本语言的内化。

  (四)欣赏诵读,放大创造成果。

  1、课件出示坦克图,边欣赏边议论。

  2、读课文第五段,要努力绘声绘色地读,以声音表现自己的感受。如自豪、惊喜、成功感。

  3、“大显神威”是什么意思?联系课文说说大显神威的情景。

  4、大屏幕播放坦克作战的录象片段,感受坦克的威力,指导朗读。

  5、这就是坦克的威力,这就是集合的力量。感受着这样的力量,你想说什么?

  出示句式(写一写):这样的集合真( )!(棒、好、妙极了等)

  6、启发:

  (1)假如发明家就在我们的面前,你会对发明家说什么?(一个能思考得的人,才是一个力量无穷的人;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

  (2)集合是一种解决难题的方法。假如你在生活学习的时候碰到了难题,你会对自己怎么说?

  7、小结:感受着这样的力量,我们全身都洋溢着智慧,我们再智慧地读一读课文的题目。

  (五)举例讲授,理解课文道理。

  1、在为发明家用集合的思考方法发明了坦克而感动、兴奋的时候,我们也闭起眼睛静静地想一想,其实有很多新的产品、新的发明创造,甚至大型的建设项目,都包含着这种集合的思考方法。如“水笔”、“橡皮铅笔”、“小灵通”、“电动自行车”、“高速公路”、“鸡尾酒”、“电视电话”等等。

  2、介绍自己熟悉的一个内容。

  同时板书出示: ( )和( )的集合

  3、引导朗读课文最后一句话。

  4、其实,学习也包含了许多集合的过程。只要是优秀的、积极向上的,别人会了懂了,我们也要努力去会,努力去弄懂,虚心学习别人的优点。

  看故事《胡服骑射》(学生默读,相互帮助理解)。

  议一议:联系课文最后一句话,“是的,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谈谈自己的理解、感受。鼓励联系自己的体验,你也有这样的经历吗?

  这个故事就告诉我们,要善于“取长补短”。

  5、有时,为了把事情办好,或者办得更好,人们常常用合作的办法,把大家拥有的长处都发挥出来,一起想,共同做。

  阅读《优势互补》。议一议:联系课文最后一句话,谈谈自己的理解感受。鼓励联系自己的体验,你也有这样的经历吗?

  这个故事就告诉我们,要善于“强强联手”。在强强联手中,我们还会懂得“扬长避短”的方法。

  6、小结:集合不仅是一种具体行动,也是一种思考方法,一种人生智慧。对于优势互补的思想方法,不仅体现在发明创造上,也发映在做事做人的时候,如取长补短、强强联手、集思广益。记住“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你就会受益终身。

  设计意图:对三年级学生而言,“是的,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句话较为抽象。教学时将课文和事例融为一体,在事例中感悟语言,在事例中理解课文,使教学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更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为了对这句话有全面、深入的理解,教师要求学生从自己的事例出发,谈谈自己的理解感受。联系自己的体验,你也有这样的经历吗?使学生摒除抽象教条的分析,通过具体鲜活的事例体会“善学者,假人之长以补其短” 的含义。这样读中悟理,使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落到实处,对文本的价值取向也有更进一步的感悟。

  (六)查找交流,拓展学习活动。

  1、查成语字典,理解“集思广益”、“兼听则明”、“楚材晋用”、“三顾茅庐”等的意思,然后联系课文《矛和盾的集合》的学习,谈谈对这些成语的新理解。

  2、搜集一些发明家的故事,开一次故事交流会。

  3、综合学习活动:与爸爸妈妈一起,查看资料,了解汉城奥运会、巴塞罗那奥运会、典雅奥运会的开幕式点火创意,集他们的优势,设计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点火方式。

  设计意图:学生的智力背景越广阔,对知识的理解就越深入。要比较深刻地理解文章揭示的科学道理,了解发明家的灵感缘于他们勤于思考、善于实践的品质,就应在课堂交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走出课堂,走出课本。

  附板书:

  25 矛和盾的集合

  盾————铁屋子

  坦克

  矛————炮 口

  ( )和( )的集合

【《矛和盾的》教学设计 】相关文章:

矛和盾的教学设计04-08

矛和盾的集合教学设计01-21

《矛和盾集合》教学设计05-16

《矛与盾》教学设计10-13

矛与盾教学设计12-06

矛和盾的教学设计15篇05-08

《矛和盾的集合》教学设计15篇04-04

《矛与盾》教学设计优秀09-29

《矛和盾的集合》教学反思04-18

矛与盾教学设计15篇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