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州词》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设计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凉州词》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凉州词》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2个生字及文中3个注音字,学写4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春日》和《凉州词》。
3、感悟古诗的意境。引导学生热爱生活。
教学重点:
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感受古诗的意境。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同学们,我们曾经学多那些描写春天的古诗?背一背。
2、回忆以前学习古诗的方法。
自由读→看图想意思→朗读背诵
二、学习《凉州词》:
1、出示第二首古诗,用上面的方法自学。
2、检察自学情况。指名朗读,纠错互评。
3、质疑问难,诗中哪个词的意思你不太懂?
点拨:万仞、杨柳、玉门关
4、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古诗的大意?
5、启发感情,了解作者及其边塞的风格。
简介:王之涣,盛唐边塞诗人。
这首《凉州词》描写了边塞怎样的.环境?你能想象当时戍边战士的生活吗?
6、有感情地按七绝节奏朗读诗歌。
7、组织背诵。
三、学习写字:
1、出示要写的3个字。提出好的写字建议。
2、练习写字。
3、互相评价。
四、小结。
五、作业:
请收集王之涣的其他边塞诗,读一读。
第二课时
一复习,激趣。
1、背诵《凉州词》。
2、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宋代朱熹的古诗《春日》。
板书诗题,齐读。
二、学习古诗《春日》:
1、出示全诗。指名试着读一读。
2、放录音,生认真听。
3、自学古诗中的生字。
4、小组内互读互听。
5、逐句简析诗意。
等闲—随便
注意:风和日丽时,到泗水边游赏,一望无际的风光恍然一新。随处可见春风的面目,万紫千红的花儿都是他的姿容啊。
6、用自己的话说大意,想象一下美丽的春天。
7、按节奏朗读古诗,鼓励当堂背诵。
三、练习写“闲”字。
四、请同学们课后积累描写春天的古诗。
五、作业:
1、背诵《春日》
2、完成课后习题2
《凉州词》教学设计2
教材简析:
《凉州词》这首诗是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六年级教材第三单元“母亲河”的第三篇课文,其中王之涣的《凉州词》描写了戍边士兵的还乡情,写得苍凉慷慨,悲而不失其壮。虽极力渲染戍卒不得还乡的怨情,但没有丝毫的颓废消沉,表现出盛唐诗人的广阔胸怀。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古诗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通过反复诵读诗歌,体味古诗的节奏、韵律和意境,体会诗人是怎样展开丰富的想象的,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通过反复诵读诗歌,体味古诗的节奏、韵律和意境。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在积累诵读中,发展语感,加深体验,提升审美情趣。
学情分析:
学生已掌握一定的古诗学习方法,形成了一定的基础。以“黄河”为主题的诗,学生接触的比较少,教学这首诗,一方面在熟读的基础上,使学生整体感知古诗的内容,理解一些关键词语的意思,一方面引导学生积累描写黄河的源远流长和塞外戍边将士艰辛的诗句以拓宽学生的视野,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
教学设想:
根据课标“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的要求,本课的教学重点我放在反复诵读上,引导学生在读中体会诗的意境,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我将教学难点定位在引导学生在积累诵读中,发展语感,加深体验,提升审美情趣。《凉州词》虽然表现了边塞将士生活的凄苦,但悲而不失其壮,我也引导学生体会这一点。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训练:背诵古诗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一首好诗,往往蕴含着一种心情,一个故事,甚至是一段历史,让人回味无穷。现在,就请同学们轻轻打开记忆的大门,背诵一些你所积累的古诗词吧。
学生自由背古诗。
师总结:只要大家持之以恒多积累,多背诵,一定能“胸藏万汇凭吞吐”,“腹有诗书气自华”的。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有一位诗人,他对黄河情有独钟,留下来的诗篇很少,《全唐诗》仅存6首,但一曲《登鹳雀楼》,一首《凉州词》,已足以使他跻身于唐代一流诗人的行列。他就是盛唐著名诗人...(生:王之涣)...,大家回忆一下《登鹳雀楼》,齐背。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王之涣的另外一首诗...(生:《凉州词》)...
2、作者简介:
师:你们了解诗人王之涣吗?
(1)可以随机指名,请学生说,(2)如果学生说不出来或没有查好资料,师介绍。出示幻灯片(指名读作者简介)。
3、师:齐读课题,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吗?
生:提问:“凉州”在哪儿?“词”是什么意思?题目什么意思?(1)出示唐代地图(标注:黄河,凉州)。
师:介绍“凉州”:地名,指墩煌附近,今甘肃武威。地处西北,十分荒凉。(2)词呢?唱词。(3)释题:(可以先请学生说)预设:“其实凉州词准确的说,不是诗题。它是凉州曲的唱词,盛唐流行的一种曲调名,后来许多诗人为它填词,便有许多首凉州词了。
师:想读读这位人称“小官员,大诗人“的作品吗?初读古诗。
1、自读古诗。
下面请同学们轻轻打开书自由读两遍,要读准字音,将古诗的句子读流畅。
2出示幻灯片古诗。谁愿意为大家朗读这首千古绝唱?指名读。
师:同学们,我们能不能尝试着读出诗中的感觉,读出诗中的味道来,那才是我们读好诗的更高境界,大家齐读。
3、齐读。
三、感悟诗意
师:熟读古诗,是学习古诗的第一步,而要深深地烙印在自己的心上,理解就很重要。让我们先来看前面两句诗: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一)黄河远上白云间
1、读一读:
首先我们来看诗的第一句:黄河远上白云间。
如果让你来读,你觉得该怎么读?
谁来读一下?(指多个学生读)
谁能读得气势更大一点。
(师:读得不够,我们仿佛觉得黄河像是一条潺潺的小溪。师:读得不错,黄河有上百里了;师:哦,有千里之势了!)
师:谁能读出黄河汹涌咆哮,奔腾万里的气势来!
好!让我们像这位同学那样读!齐读第一句
2、师:大家想看看黄河吗?
播放黄河课件。
3、想一想:读了诗,在你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怎样的景象?生:黄河汹涌咆哮、奔腾万里、汹涌磅礴......
4、说一说(描写黄河的诗):
师:你知道其他描写黄河的诗吗?课件
(1)、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三万里河东入海“。
(2)、王之涣《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3)、刘禹锡《浪淘沙》:“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4)、李白《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师:大诗人李白的年纪比王之涣要小13岁,我想,他一定是学了王之涣的这首诗,才有这样的想象吧。)
5、读一读:
师:为了读出这句诗的气势,我们最好能够站起来读,愿意的,请站起来!好,让我们鼓足气势,齐声朗读这一句——黄河远上白云间
(二)、一片孤城万仞山
过渡:放眼望去,黄河奔流着,远远地好像与白云相接。诗人将目光移到近处,看到的却是另一种景象:“一片孤城万仞山”。课件师:我们先来理解部分词语的意思,好吗?
1、释“仞”:仞是什么意思?板书:仞
2、理解:“孤城”指哪座城?课件:中国地图〖标明凉州、黄河、玉门关〗,这些地方在我国荒凉的西北地区。)
师:想看看玉门关吗?课件:
玉门关故址位于甘肃省敦煌市城西北80公里的戈壁滩上。相传“和田玉”经此输入中原,因而得名。它是古“丝绸之路”北路必经的关隘。现存城垣完整,呈方形,东西长24米,南北宽米,残垣高米,全为黄胶土筑成,面积663平方米,西墙、北墙各开一门,城北坡下有东西大车道,是历史上中原和西域诸国来往必经之路。)
3、落实之一:孤
(1)师:再读读该句,你觉得本句中哪个字让你感受最深?为什么?
孤单单的一座城。
师:(仅仅只是城孤单单吗?哪里可以看出戍边战士的心情?)
(2)看荒漠图景,感受玉门关的荒凉与寂寞:
师:看了图片,你觉得玉门关处在一个怎样的地方?
师:玉门关在茫茫戈壁滩上,显得那么荒凉、孤寂、冷清——这就是诗句中所说的——“孤”。
这样一座孤城,在万丈高山的衬托下,就更显得——孤单和渺小。
4、落实之二:片
师:诗人这里为什么不用“座”而用“片”?(孤城的单薄,犹如树叶一片)
(1)万仞高山的衬托下,显得单薄;
(2)在“黄河远上白云间”的广阔背景下更显得单薄和孤单。
5、回读该两句。
师:那奔腾的河水似乎从天际云空直泻而下,气势雄伟,意境开阔。在苍茫辽阔的西北高原上,崇山峻岭之中只有玉门关孤立其中,显得十分孤独而寂寞。
师:如此冷清和寂寞的地方,自然愁绪满腹,相思满怀。何以解忧?唯有羌笛——)
师:请读下两句诗。
(三)、“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师:这两句诗理解起来比较困难。首先我们解决一些难理解的词语。
1、解词。
▲羌笛:笛。古代羌族的一种管乐器。羌是我国古代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今天的甘肃、青海、四川一带,以游牧为生。
▲何须:有什么必要。意即没有必要。度:越过
2、怨杨柳,怨什么意思?埋怨。埋怨杨柳什么?(不发芽)
3、为什么没有必要(不要去)埋怨杨柳不发芽呢?——
大家一起去理解一下“春风不度玉门关”:原因是:春风不到,这里就没有春天,杨柳自然不会发芽。(如果学生一时难以回答,两句诗连起来读一遍)
4、为什么战士们如此盼望杨柳发芽,春天的到来呢?(春天早点到来,跟战士们又有什么关系呢?)
久处荒凉之地,盼望充满生机的春天;杨柳发芽了,春天来了,新的一年开始了,回家的希望又增加了。
5、师:回家真的有希望吗?课件:出示征戍资料:
据《资治通鉴·唐纪》载,玄宗时,改府兵为募兵,兵士戍边时间从一年延至三年、六年,终于成为久戍之役,“天宝以后,山东戍卒还者十无二、三”。师:这段话的大致意思懂吗?“还者十无二、三”是什么意思?
可见,战士们不仅仅只是埋怨杨柳不发芽,他们还埋怨什么呢?
生:埋怨朝廷。
师:埋怨朝廷有用吗?
生:没用。师:所以战士们埋怨杨柳是怎样一种情感?无可奈何!所以战士们只能无可奈何地埋怨杨柳,大家齐读后两句
因此,“春风”的另一种意思即是:得到朝廷的恩惠和关心。
6、感受征戍之苦。
师:士兵们盼望着春天早日到来,盼望着朝廷早点让他们回家,可是,“春风不度玉门关”,朝廷似乎忘记了戍边战士的存在,根本不顾他们的处境。
在唐代边塞诗中,有许多描写战争的,老师也搜集了一小部分,咱们来看看:
课件:
可以轻声地跟老师一起读。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
——唐·李颀《古从军行》
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
——晚唐·曹松《已亥岁二首》
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
——王昌龄《塞下曲》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唐·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今为羌笛出塞声,使我三军泪如雨。
——唐·李颀《古意》
如此残酷的战争,如此荒凉的境地,如此寂寞的生活,战士们怎能不盼望着春天早日到来,盼望回家的日子早日到来!大家再一起齐读后两句。
7、感悟“杨柳”的另一种含义。
如果诗歌仅止于此,就没有多大特色。这首诗之所以成为千古绝唱,还有它的特别之处,那就是一语双关。
师:羌笛何须怨杨柳,其实,杨柳在这里又有另外一层意思。你想知道吗?战士吹奏的是古代《折杨柳》曲子。课件:
古人有临别折柳相赠的风俗。常用谐音来寓意。“柳”与“留”同音,因此,借杨柳表示挽留的意思。自汉代以来,人们送别亲朋好友,爱折柳相赠,到唐代已极为流行。“折柳”便成为赠别或送别的代称。在古诗中,有许多诗句都提到了折柳风俗。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诗经》
长安陌上无穷树,惟有垂杨管别离。——唐刘禹锡《杨柳枝词》
水边杨柳曲尘丝,立马烦君折一枝。——唐杨巨源《和练秀才杨柳》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唐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宋柳永《雨霖铃》
师:在这荒凉的玉门关外,在这寂寞的`寒冬夜里,回忆起与亲人朋友的话别,无限愁思犹如大海波涛,汹涌而来。俗话说,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如今,只有把满腔的愁绪和相思,寄托在凄凉的羌笛上,吹奏起令人伤感的《折杨柳》曲子。大家齐读后两句诗。
8、整体读古诗。
师:茫茫的戈壁,孤独的边塞,凄凉的羌笛声,无穷的痛苦。面对这样的生存环境,诗人的这篇诗作反映了征人的思乡之愁,一起齐读全诗。
(四):两地亲情笛声传
羌笛发出的凄切之音,常让征夫怆然泪下。
1、征人思亲人(配悲伤的乐曲):
如果他是已经结婚的战士,他有什么心里话要对妻子倾诉?如果他家有老母,他将如何对母亲说?如果他已经有了孩子,他又会对孩子怎么说?请你任选一种角色,说说战士的心里话。
亲人们能听到他的诉说吗?只好把滔滔的思念寄托在凄切的羌笛声里,回忆那依依惜别的情景!
2、亲人思征人(配伤感的乐曲):
课件出示:明月千里寄相思。远在家乡的亲人也一定在思念着长年在外的战士。此刻,他的妻子遥望着远方,会怎样思念着他?年迈的母亲坐在昏黄的油灯下又怎样惦记着他?他的孩子看到别的孩子牵着父亲的手,又有什么话想对爸爸说?请你任选一种或几种角色,写下来。
(如果此刻,你就是那小男孩,你最想对爸爸说些什么?)
依次交流妻子思念丈夫,老母惦记儿子,孩子相信父亲的情景。
(适时穿插:“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年轻的妻子因思念丈夫而伤心欲绝,丈夫却只能在边关频频回头望着家乡而不能回家!
三、结课升华——拥抱和平。
连年的战争,长年的戍边,毁掉了原本幸福美满的家庭。战争带给人们多少苦难啊!让我们反对战争,维护和平,让天下所有的家庭拥有幸福的生活!
反对战争,维护和平(出示课件)
(本堂课在诸暨实验小学和绍兴县实验小学公开展示,效果非常理想,曾使在场好些师生落泪。其实,对课的钻研真的很不够,上的课也少。课上的少,积累就少,课也就更上不好。熟能生巧,我想真应该多上上课。
《凉州词》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2.通过读这首古诗,感悟边关将士悲苦的生活。
3.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描述的意境,体会诗人同情戍边将士、渴望和平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音画导入:
1.师:播放两首有特色的乐曲,引导学生想象情境,再根据情境联想诗歌。
2.生:交流汇报并背诵相关的诗句。
3.导入新课,板题,解题,读题
(解题)凉州词:为盛唐时流行的.一种曲子(凉州歌)配的唱词,不是诗题,而是一种曲调名。当时许多诗人都喜欢这个曲调,为它填写新词。因此唐代许多诗人都写有《凉州词》
二、初读感知
1.出示合作学习要求:
(1)将这首诗读给同桌听,要求读准,读通。
(2)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主要意思。
(3)将自学中不懂的地方标出来或写下来。
2.学生按要求学习
3.汇报
(1)指名读文,齐读课文
(2)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主要意思
(3)质颖
三、品读悟诗情
针对学生的疑问,引导学生悟情。
如疑:“欲饮琵琶马上催”什么意思?
“醉卧沙场君莫笑”(为什么战前还要喝酒呢?)
引导:“饮”是饮什么?琵琶声听过吗?有什么感觉?“醉”是因什么醉?看看诗中哪些词语与酒有关?
过渡:以上这些词语都与酒有关,但是不是席上只有酒?
1.想象:席上除了酒,还有哪些东西?
2.为什么在诗人的眼中只有这红红的葡萄酒,而别无他物?
3.说一说:酒有哪些作用?
4.战士们有哪些苦衷或烦恼?他们想借酒忘掉什么?
5.问:这一杯酒杯喝完了吗?为什么?
6.如果你是这位战士,出征前你会对父母、妻儿或自己说些什么?(配乐)
7.面对此情景,你有什么感受?
8.练读诗句,将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
9.配乐赛读、齐读。
10.背诵
四、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2.把你喜欢的诗句抄写下来(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用毛笔写一写)
3.积累其他的边塞诗。
【《凉州词》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凉州词》教学设计08-02
凉州词教学设计07-18
凉州词教学设计09-13
《凉州词》教学设计模板10-25
凉州词的优秀教案设计09-26
《凉州词》教案09-15
凉州词教案11-08
《凉州词》说课稿11-04
词五首的教学设计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