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全一棵树》教学设计

时间:2023-05-28 10:45:17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成全一棵树》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教职工,就有可能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你知道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能切实有效地帮助到我们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成全一棵树》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成全一棵树》教学设计

《成全一棵树》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课文教学目标中生字的音和形;

  2.揣度文中词句,品读人物情感,人物形象

  能力训练:

  理清文章思路线索,突出全文主旨。

  熟悉课文内容,理解课文的结构和作者的思路。

  思想情感教育:

  理解“成全”的内涵,学会在现实生活中成全他人。

  教学重点:理清文章思路线索,品读人物情感

  教学难点:揣摩全文主旨

  教学方法:引导,分析、讨论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师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新课《成全一棵树》,那么,何为成全呢?(学生作答,教师总结)《成全一棵树》到底说的是人还是树呢?让我们走进课文,寻找答案吧。

  二、诵读课文,理清思路线索:

  1.一棵树仅仅指树吗?”、“这棵树是如何被成全的?”

  2.如何理解文章标题?

  明确:标题语意双关,既概括了情节内容,又彰显了文章主旨。一棵“本来已经失去了资格的”“又瘦又小,甚至还有一些枯萎”的小树苗,在孩子的惊心照料下,茁壮成长,“比别的树更青春,更挺拔。”一个“一出生就残疾”的孩子,在母亲的精心培养下,在母爱的滋润下,“成了一位著名的作家。”无论孩子还是母亲,她们作了相同的事:成全一棵树!

  3.请你谈谈本文是以孩子还是母亲为第一主人公,并说明理由。

  明确:理由充分即可,教师要引导到全文主旨上来。

  三、揣度文中词句,品读人物情感

  1.“这棵树能长大吗?做母亲的目光是复杂的”,请联系上下文,品读出母亲此时复杂的目光。

  明确:可以从如下三个层面进行分析。第一,如文中所述“(那棵树)又瘦又小,甚至还有一些枯萎”;第二,“孩子是在做着一件没有结果,同样也没有意义的事情”。第三层,就是这棵被丢弃的树所牵动的母亲心中的痛——孩子一生下来就残疾,她为孩子的前途担忧。第一二点,通过仔细阅读不难发现,而第三点实际上使用了象征的意义。如果学生着眼于题干上“做母亲的目光是复杂的”这一提示,由树及人地做一番思考,也许会有助于理解题意,更迅捷地找出答案来。

  2.“母亲作出了一项重大决定”,请联系全文,写出促使母亲作出这项决定的最主要的一件事。

  明确:可以从这几个方面予以考虑。孩子自己为种那棵树挖了一个又大又深的坑;孩子每天拎着水桶认真浇树苗;孩子每天半夜起来偷偷地给那棵树喂童子尿。以上几点,都反映了孩子坚韧的个性,但其中第三点显然最能感动急切盼他成才的母亲,隐喻着他在将来的日子里可能有的奋斗精神,这才是促使母亲作出一项重大决定的重要原因。本题的解题要点是分析、梳理、比较,找出最能体现孩子个性的事例来。

  3.文中“一拐一拐”共出现4次,作者突出这一细节的用意:一是强调他是个残疾的孩子;二是因为什么?

  明确:表面上看是对某一细节的理解,其实质是一种内涵的挖掘:反复描写能突出孩子的自强精神,表现了他坚定的意志。除了第一次的“一拐一拐”兼有交代孩子残疾体征的`作用外,后三个“一拐一拐”的描写显然都是作者故意而为,而且都表现了他比常人付出的更大努力,从而揭示了他的性格特征。

  4:文中写道:“他百感交集。”如果你是一个戏剧或电影的编导,请为他设计一段独白。【独白:戏剧、电影中角色独自抒发个人情感和愿望的话。】(20字左右)。

  明确:这是一道颇具开放性质的题目,但它仍然有着较强的规定性。联系上下文,“他”此时此刻可能产生的想法除了对母爱的赞美和感激之情外,恐无其他选择。所以,虽然名曰开放性试题,答题内容可以由学生自行组织,但大致意思是确定的。同时,又因为题干有“请为他设计一段独白”的要求,答题用第一人称也是不容置疑的。此类能力测试题在近年的中考试卷中已频频见到,应该引起充分的重视,平时练习也需多加留意。

  5.简要总结:母亲形象、男孩形象

  四、小结

  五、作业

  板书设计

  9、《成全一棵树》

  又细又小最小

  枯萎残疾

  长大上学

  坚韧 自信 爱

《成全一棵树》教学设计2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1、同学们,还记得来我校演出的“心灵之声”残疾人艺术团吗?在这个艺术团中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是谁呢?他们用残缺的肢体与优美的造型,深刻诠释着生命的多彩和人性的崇高,这种不畏挫折和自强不息的精神,深深感动了现场的每一位同学和老师。其实,不只是他们,在生活中有很多残疾朋友都非常坚强、乐观,他们顽强地与命运抗争。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这样一个故事。

  (板书课题《成全一棵树》)谁知道“成全”是什么意思?(生:帮助他人达到目的,实现心愿)

  2、看到题目,你想了解哪些内容?(谁成全了一棵树?那是一棵怎么样的树?为什么要成全这棵树?成全树的人是一个怎样的人……)

  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课文,来寻找答案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把书翻到第44页,看看通过读课文你都知道了些什么?

  2、学生自由读课文,汇报知道的内容。

  3、通过读课文你都知道了什么?

  4、老师从你们的回答中听的出来大家都用心的读课文了,我们再来读一下课文,一边读课文一边把你易读错的字勾画出来,和同桌商量一下把字音读准确,在正确流利读课文的基础上完成练习。

  5、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1)容易读错的字:灼灼的光芒(形容明亮,课文指孩子目光明亮)

  拎水绰号怔住(发愣,发呆)

  (2)文中的线索是树

  孩子成全了小树明线

  母亲成全了孩子暗线

  作者表面是在写小树,这成为文章的明线,实质上他是在写残疾的孩子,这也就是文章的暗线。

  7、根据老师的板书,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本文讲的是一位母亲在春天里将几棵树苗栽在门前,她那有腿残疾的小儿子请求母亲种下了一棵被丢弃、快枯萎的小树苗。在孩子的精心照料下,小树苗茁壮成长,母亲也改变了想法,将儿子送到了学校。小树成材了,那孩子也取得了成功。)

  三、细读课文,深入理解

  1、多么感人的一个故事呀!在这个感人的故事中,到底是谁成全了谁呢?你从哪感受到的?让我们带着老师提出的问题默读课文,画出有关词句,品一品,读一读,把自己的.感受写在旁边,然后在小组中交流。

  2、全班交流

  (1)孩子成全了小树

  “那树苗是她丢弃的,又细又小,甚至还有一些枯萎”。“孩子举着树苗,满眼都是渴求。”(树是有生命的。孩子由小树想到自己,自己就和这棵小树一样是不被人重视的,是不被人看好的,是被认为没什么希望的。同病相怜让这个孩子更加懂得珍惜生命,关爱生命。)

  “孩子挖的坑比母亲挖的要大、要深。”“孩子小心翼翼……给它浇水”“孩子经常给小树浇水。”“上了学……水塘和树之间。”“那树长得高,长得快……捡牛粪喂它。”

  (为了小树成材,孩子精心照料着它。他精心侍弄小树的同时,也是在悄悄实现着自己的一个心愿,他是通过自己的坚强乐观的生活态度成全着自己。)

  文中“一拐一拐”多次出现,作者突出这一细节的用意是什么?(第一次交代残疾体征,后几次则显示他的性格特征:身残志坚,快乐阳光,乐观自信,自强不息)

  (2)母亲成全了孩子

  那孩子“一出生腿就残疾了。”“母亲望着孩子,犹豫了……“但看到孩子眼里那灼灼的目光,母亲点点头。”(母亲分明从孩子身上看到了坚强不屈、看到了坚韧。)

  “那棵树能长大吗?母亲的目光是复杂的”(她为孩子的前途担忧。)

  (3)“这年冬天,母亲做出了一项重大决定,送她这个残疾的孩子去读书。”究竟是什么促使母亲做出这项重大决定的呢?

  ①孩子自己为种那棵树挖了一个又大又深的坑;

  ②孩子每天拎着水桶认真浇树苗;

  ③孩子每天偷偷地给那棵树喂牛粪。

  (以上几点都反映了孩子坚韧顽强的个性,隐喻着他在将来的日子里可能有的奋斗精神。孩子的坚持使快要枯萎的小树赶上了原先很壮实的树,身残但志坚的儿子也一定如正常人一样成功。她相信小树能长大,自己的儿子也会成长。伟大的母爱!)

  你认为孩子成功的理由是什么?

  (4)感受着人物的情感,带着自己的体会通读全文。

  四、拓展

  学了课文,你有什么启发?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要学会面对困境快乐、健康地生活,要学会关爱,学会自强,相信你们肯定会克服一路的坎坷、荆棘,活出灿烂的人生。

  板书设计:

  9成全一棵树

  孩子成全一棵树明线

  母亲成全孩子暗线

  坚定地信念乐观的心态

《成全一棵树》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整体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叙述顺序。

  2.通过品读文中的重点词句,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情感。

  能力目标

  通过品读文中的重点词句,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情感。

  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会在现实生活中面对困境快乐、健康地生活,同时学会关爱,学会自强。

  教学重难点:

  理清文章线索,揣摩文章主旨是本文重难点,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的分析、讨论从而突破本文重难点。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1.直入课题。板书《成全一棵树》

  2.就课题学生质疑。

  交流预设:

  (1)“成全”是什么意思?

  (2)是谁成全了一棵树?

  (3)那会是一棵怎样的树?

  (4)成全了树的人一定有他的心愿,那会是怎样的一个人呢?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就课题提问,培养了学习质疑的能力。

  二、初读课文,理清思路线索。

  1.初读要求:

  (1)读熟课文,读不准的地方多读几遍。

  (2)思考:一棵树仅仅指树吗?谁成全谁?这棵树是如何被成全的?

  2.易错读音提示:

  一拐(guǎi)一拐

  枯萎(wěi) 灼(zhuó)

  怔(zhèng) 乞(qǐ)求

  缝(féng)制 栽(zāi)种

  3.整体感知,全班交流

  (1)文章的线索是:树

  (2)孩子 成全一棵树 明线

  母亲 成全孩子 暗线

  孩子 通过努力成全自我

  三、再读课文,体会人物性格。

  1.再读要求:

  (1)默读课文,思考:孩子和母亲是怎样的人?

  (2)以小组为单位结合课文讨论:如何理解文章标题。

  2.交流预设:

  (1)孩子:坚强、执著、有恒心、肯付出乐观……

  母亲:无私、伟大、公正……

  (2)标题语意双关,既概括了情节内容,又彰显了文章主旨。一棵本已经失去生存资格的“又细又小,甚至还有一些枯萎”的小树苗,在孩子的精心照料下,茁壮成长,“比别的树更青春,更挺拔”。一个“一出生腿就残疾了”的孩子,在母亲的精心培养下,在母爱的滋润下,他取得了事业的`成功。无论孩子还是母亲,他们做了相同的事:成全一个生命!

  四、品读课文,揣摩人物情感。

  1.抓住“这棵树能长大吗?母亲的目光是复杂的。”一句,联系上下文读出母亲此时复杂的心理。

  交流预设:

  可以从如下三个层面进行分析。第一,如文中所述“(那棵树)又瘦又小,甚至还有一些枯

  萎”;第二,在母亲眼里“孩子是在做着一件没

  有结果,也没有意义的事情”。第三层,这棵被

  丢弃的树牵动着母亲心中的痛——孩子一生下来腿就残疾,她在为孩子的前途担忧。

  2.抓住“母亲作出了一项重大决定”一句,联系全文,明白母亲作出这项决定的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

  交流预设:

  “孩子自己为种那棵树挖了一个又大又深的坑”、“孩子每天拎着水桶认真浇树苗”、“孩子每天偷偷地给那棵树捡牛粪喂它”等,说明孩子具有坚韧、奋斗的精神,这才是促使母亲作出一项重大决定的重要原因。

  3.文中“一拐一拐”多次出现,说明了什么?

  交流预设:

  第一次“一拐一拐”是为了说明孩子是个残疾,之后的描写能突出孩子的自强精神,表现了他坚定的意志,也表现了他的成功比常人付出了更大努力。

  五、拓展练习。

  将课文结尾进行续写“他一下子怔住了,也明白了母亲那颗充满爱意的心。之后……”

  例如:许久许久,他扑通一声跪了下来,跪在了母亲的面前。他明白了母亲。他终于明白了母亲。母亲的心永远是一颗母亲的心。当然,是做母亲的首先懂得了自己的儿子。既然你像一棵小树苗一样钻出了地皮,母亲又怎么不给你一次长高长大的机会呢?而这样的机会,就成全了一棵树的一生!

  【设计意图】将课文内容进行延伸,让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加入自己的情感体验,让本课主题在学生的心中更加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