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

时间:2023-05-27 13:01:19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教学设计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

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1

  〖创意说明〗

  这是一篇极富情趣的散文,生活的美好,人生的美好从作者抒情的笔调中汩汩流淌。教学中以“美”贯穿,在学生听读、自由读、研读、美读等多种朗读形式中,引导学生去发现美,感受美。重点通过对文中重要词语和句段的揣摩,领略文中优美的意境,感受浓郁的民间文化气息。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在云南一些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每逢集会或节日,人们聚集在一起,即兴歌唱,互相问答,游戏传情。那种古老的歌会形式,蕴涵着浓郁的民间文化气息。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云南的歌会》,去感受那里的民风民俗。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受“美”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循声低和,积累词语:

  明确:下列词语的音意:

  蹲踞酬和熹微淳朴

  即物起兴引经据典悠游自在龙吟凤哕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感受云南歌会淳朴自然的特点,并概括课文内容:

  明确:课文主要写了三种不同场合听到的民歌演唱,展示了云南浓浓的民族风情。

  三、深入研读,文中探寻“美”

  1、学生自由诵读课文,探究:在“歌会”的大标题下,课文写了哪三种不同场合听到的'民歌演唱?想一想,这三种场合在内容和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明确:这三种场合分别是:山野对歌、山路漫歌、山寨传歌。

  “山野对歌”是才情智力的大比拼,主要写唱歌人。

  “山路漫歌”是即兴的自由歌唱,着力描写的是唱歌人所处的优美环境。

  “山寨传歌”是一次民歌的大展览,重在写唱歌的场面。

  2、请三个学生朗读文中三个场合的描写片断,其他学生凝思想象,思考:云南歌会有何特点和魅力?作者为什么对云南的歌会感兴趣?

  明确:云南的歌会淳朴自然,气势壮观,融自然、人生、社会于一体,散发着泥土的气息,泥土的芬芳,有浓郁的地方色彩。

  作者借写云南歌会,传达了他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品味和鉴赏。生活的美好、人生的美好从作者抒情的笔调中汩汩而出。

  四、美读细节,赏析品味“美”

  1、找出你感觉最美的文字,用一小段文字解说自己所感受到的美:

  例:“那次听到一个年轻妇女一连唱败了三个对手……走过江米酒担子边解口渴去了。”浓墨重彩,工笔描绘,表现出年轻妇女的才情美。

  “这条路得通过些果树林……不论唱什么,都充满一种淳朴的本色美。”在这里,作者为读者画出一幅充满自然情趣的山野风光,山花烂漫,山鸟齐唱,与“赶马女孩的歌唱”交相应和,互为辉映,交织成一片动人的山野田园交响曲。

  “声音虽极其温柔,合起来却如一片松涛……原来熟人真不少。”写唱法,写唱的场面,写唱的人,在作者娓娓而谈的笔墨中,尽显山寨之风俗,表现出山寨的民风美、人情美。

  ……

  2、屏幕显示下面两段文字,比较一下两段文字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⑴这种女人在昆明附近村子中多的是。性情开朗活泼,劳动手脚勤快,生长得一张黑中透红枣子脸,满口白白的糯米牙,穿了身毛蓝衣布裤,腰间围个钉满小银片扣花葱绿布围裙,脚下穿双云南乡下特有的绣花透空鞋,油光光辫发盘在头上。

  ⑵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麂一样,从不发愁,从不动气。(《边城》沈从文)

  明确:第一段以工笔描绘为主,刻画细腻真实,作者的态度隐含在字里行间。这段文字如同人物肖像:写面容、写牙齿、写衣饰,笔笔细致,如在眼前。

  第二段着力描写人物的神韵气度,流露出作者强烈的情感倾向。为了写出人物内在的精神风貌,作者运用了比喻、拟人等手法,意在写出人物空灵动人的精神之美。因此,这段文字显得飘忽灵秀。

  五、延伸拓展,课外发现美

  课文中写道“或见景生情,即物起兴,用各种丰富譬喻,比赛机智才能。或用提问题方法,等待对方解答。或互嘲互赞,随事押韵,循环无端。”这段文字为我们介绍了云南民歌几种不同的对歌方式。请同学们收集一些民歌民谣,看看它们各属哪个类别。

  教师亦可向学生介绍一些。例:《蓝花花》属于见景生情、即物起兴类,《猜调》属于问答类。

  〖创意说明〗

  采用活动教学法,引导学生与文本、文中人物、作者进行交流,三次对话,从内容到意境再到艺术手法,在层层深入的赏玩品味中,悟得文章之内涵,习得写作之技巧。

  〖教学步骤〗

  一、导入

  播放云南风土人情片,酝酿气氛。

  二、与文本对话,领略内容之美

  对话内容可以是:课文重要记叙了哪些歌会形式呢?文中三个片段在描写时是否各有侧重呢?……

  三、与人物对话,感受人情之美

  对话内容可以是:年轻妇女,你是怎样击败对手的,击败后的感觉如何?赶马女孩子,在山路上唱歌的感受怎么样?村民们,你们为什么要举行“金满斗会”呢?老前辈,怎么这么大年纪了,还有唱歌的热情?……

  四、与作者对话,鉴赏艺术之美

  对话内容可以是:作者是如何把文章写得这样富有情趣的?作者最喜欢哪段文字,为什么?作者在文中到底抒发了一种什么样的情感?……

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家笔下美好的民族风情,培养学生热爱民族文化的情感。

  2、知识与能力:引导学生品读、赏析文中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和场面描写等精彩描写。

  3、过程与方法: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体会和学习作者有所侧重的描写方法。

  教学重难点

  1、重点:整体把握文章内容,感受美好的生活和少数民族同胞的特有风情。

  2、难点:引导学生品析文中的描写语言。

  教学方法 朗读、讨论与赏析相结合。

  教学用具 多媒体辅助教学工具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喜欢唱歌吗?你们平时是怎样唱的?有没有见过这样的唱歌?(出示 《刘三姐》对歌的课件。)

  这是电影《刘三姐》中的一个片段,展现的是壮族人们对山歌的情形。其实不止在壮族地区在云南这种情形也随处可见。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云南的歌会》。

  二、出示学习目标

  1、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体会、学习作者有所侧重的描写方法。

  2、品读、赏析、学习文中的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场面描写及其精彩的语言。

  3、感受作家笔下美好的生活,激发我们对中国民俗文化的喜爱之情。

  三、检查预习

  1、给下列有下划线的字注音。

  yí pì nuò dūn huì chóu huì xī gū

  迤 西 譬 喻 糯 米 蹲 踞 忌 讳 酬 和 凤 哕 熹 微 铁 箍

  四、整体感知课文

  1 本文是一篇极富情趣的散文,在“歌会”的大标题下,描绘了三个场合中唱歌的三个场面。(快速浏览课文并思考,勾画关键语句。)

  2、这些场景各自有什么特色?

  3 对于三个唱歌的场面,作者描写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

  教师引导学生回答问题。

  明确并板书:

  山野对歌 才情比拼 人

  山路漫歌 自然成趣 环境

  村寨传歌 场面宏伟 场面

  4用概括性的语言填空。

  你最喜欢 场面,因为这是一场______的歌会

  (可以从歌唱的人、地点、内容、歌唱的方式、环境气氛等方面来说)

  五、品读课文

  (一)揣摩山野对歌的人物美

  1 山野对歌侧重写人,有没有具体的人物描写?(学生勾画,齐读)

  2 这里对年轻女人外貌的描写太过哆嗦,建议这样改(出示课件),你同意吗?

  生长得一张枣子脸,满口的糯米牙,穿了身毛布衣裤,腰间围个布围裙,脚下穿双云南乡下特有的鞋,辫发盘在头上、

  师引导分析:改后的文字少了那些内容?(色彩和配饰)

  色彩和配饰对一个女人来说意味着什么?(美丽,活力)

  如果去掉会显得怎么样?(太过单调)

  明确:一般来说,从一个女人的`穿着打扮可以看出她的精神面貌。这些女人把自己打扮得光鲜靓丽,可见他们个个活得鲜活滋润,对生活充满了热情,可谓活力四射,故万万不可去掉。

  3出示《红楼梦》中王熙凤出场时的一段人物描写。

  这个人打扮与众姑娘不同,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 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项上戴着赤金盘螭璎珞圈,裙边系着豆绿宫绦,双衡比目玫瑰佩,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下着翡翠撒花洋绉裙。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 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起笑先闻。

  《红楼梦》王熙凤

  教师简单点评

  小结: 这一段和我们文中很相似,都是通过细细的描绘人物的配饰和色彩来展现一个人物的精神面貌,使人物更加生动,更具有活力。所以,我们在描写人物时也不妨运用上这些美丽的色彩语言,细细的描绘人物的装扮,使我们的文章读起来更加生动,更具有活力。

  (二)领略山路漫歌的环境美

  1 勾画 齐读描写优美环境的句子

  2 讨论:本段写赶马女孩唱歌仅三句,却用了许多优美的语句描写由呈贡一路进城的景色。这是否偏离了“山路漫歌”的“歌”字?

  明确:这些内容是对“赶马女孩的歌唱”的一种烘托映衬,又是对中心的铺垫,起了一个渲染氛围,烘托主题的作用。

  3 出示环境描写的作用

  (1)、 渲染营造某种氛围或气氛。

  (2)、 展开、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3)、 交代人物身份,表现人物性格

  (4)、 象征和暗示。

  (5)、 衬托人物心情。

  (6)、 交代人物活动环境。

  (7)、 深化文章主题。

  六 作者简介

  沈从文(1902~1988)湖南凤凰人。历任武汉大学、青岛大学、西南联大、北京大学教授,《大公报》文艺副刊编辑,中国历史博物馆文物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

  他给这个世界留下了很多传奇:一个只读了几年私塾、自学成才的大学教授,一个写了《边城》《湘行散记》等伟大作品的文学大师,一个生命前40年做作家、后40年成为考古学家的奇人,一个永远自称为“乡下人”的透明自然的赤子……

  七 拓展

  1、了解云南的其他民俗文化(出示课件)

  2、学生说下我们身边有哪些民俗?(教师补充)

  总结:中国是个文化大国,有着古老悠久的文明积累,拥有浩如烟海的历史典籍,遍布深州的文物遗产,还有那56个民族的多姿多彩的民俗文化,尤其是民俗文化,是中华文明积淀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文化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作为中国人我们每个人都有责任将这些宝贵的民俗文化一代一代传承下去,并加以保护和发展、

  v

  作业:

  1、 为了中国民俗文化的保护和发展,请你拟一条宣传标语;或是提几点建议。

  2、 搜集我们身边的民俗文化,并加以整理

  附:板书设计

  云南的歌会

  沈从文

  山野 对歌 才智比拼 人

  山路 漫歌 自然成趣 环境

  村寨 传歌 场面宏伟 场面

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3

  一、教学目标

  品味言语情味;发掘作家情思;反观现实生活;滋养学生心灵。

  二、整体思路

  以“意思”为主线,以“生命”为重心,以“活”为切口,以“言语”为立足点。

  三、教学流程

  1、发现“意思”:

  ⑴ 整体感知全文。

  ⑵ 作者写的这些有意思吗?

  2、没“意思”:

  ⑶ 从文简介。

  ⑷ 你同意他的看法吗?

  尊敬的沈老:

  你的《云南的歌会》相当没意思,因为第四段过多的自然环境描写冲淡了“歌会”主题。建议将其拿掉!

  你的忠实读者。

  3、作家的“意思”:

  从马背上研究老问题,不免近于卖呆,远不如从活人中听听生命的颂歌为有意思了。(此为选入教材时被删掉的文字)

  4、我们该如何而活。

  四、步骤解说

  笔者以“文本细读”的方式仔细研读了《云南的歌会》,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语言点,那就是“意思”一词。在《云南的歌会》中,沈从文先生两处提到“意思”一词。一处是在第四段“最有意思的是云雀”(言外之意是前面所写的也是有意思的);还有一处是第五段“仅是这个唱法就极其有意思”(言外之意是后面所写的更有意思)。其实,本文在节选时省略了前面一段文字:从马背上研究老问题,不免近于卖呆,远不如从活人中听听生命的颂歌为有意思了(显然,这里的“意思”应是统领全文的)。由此看来,“意思”俨然就是贯穿全文的关键词。我以为,这是一个极有意思的发现,那么,为什么不以“意思”为主线设计一个完整的教学方案呢?于是,就有了以上的教学设计。

  1、发现“意思”:

  在学生整体感知全文后提出:作者写的这些有意思吗。要求学生静静地默读,用横线划出有意思的地方。交流时,教师及时抓住学生回答的一些语句引导学生进入字里行间去品味其中的意味。

  2、没“意思”:

  在学生充分感知本文很有意思的时候,有意识的抛出这个问题,一方面是想让学生把分散全文的目光聚焦到第四段的`研读上来,从而达“点”“面”结合的教学境界;一方面也是最主要的方面,就是想让课堂的线性推进出现转折,从而使学生的思维从表层感知进入深层探析。通过讨论,让他们明白沈从文在自然环境的描写上之所以不吝啬自己的笔墨,是因为作家认为“产生这种山歌实有原因。如没有一种适当的对象和特殊环境作为土壤,这些歌不会那么素朴、真挚而美妙感人”。

  3、作家的“意思”:

  本文节选自《记忆中的云南跑马节》,选入教材的部分省略了前面的一段文字:从马背上研究老问题,不免近于卖呆,远不如从活人中听听生命的颂歌为有意思了。引出这段文字,其意在要学生明白沈从文认为“意思”在于“从活人中听听生命的颂歌”,然后抓住这个“活人”的“活”字,利用它的多义性,引导学生再细读文本,然后从文中去发现作家是如何描述这些“活生生的”“鲜活的”“充满活力”的生命状态的。

  4、我们该如何而活:

  设计此问题是想让“语文”贴近生活,走进心灵,关照灵魂,从而让语文教学从言语的层面进入文化的层面。

  五、课后反思

  此课例获浙江省初中语文优质课大赛一等奖(第一名)

  第六届“语文报杯”全国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一等奖

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4

  学习目标:

  感知课文内容,品味文章语言。

  探究有关描写的方法。

  领略民族风情,热爱民俗文化。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听民歌《蝴蝶泉边》后,老师:同学们,这是一首云南民歌,云南是少数民族聚集最多的省份,每逢集会或节日,人们总是聚在一起,即兴歌唱,用歌声表达自己对节日的祝福。云南的歌会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今天,让我们走进《云南的歌会》,来感受一下那里的民风民俗。

  二、检查预习:

  1、认识下列字的读音:

  蹲踞酬和熹微淳朴龙吟凤哕

  2、解释下列词语:

  酬和

  譬喻

  引经据典

  三、学习新课

  (一)初读课文,熟悉内容,思考几个问题:

  1、文章以富有表现力的`文字,描绘了三种形式的歌会,各有什么不同?

  2、请用简洁的话给三种形式的歌会拟一个小标题

  3、歌会有什么特点?

  明确:山野对歌

  山路漫歌

  村寨传歌

  云南的歌会自然、淳朴、自由、气势壮观,有浓郁的民族风情。

  (二)跳读课文,探究写法

  三种形式的歌会在描写上有什么不同?你喜欢哪一种歌会?谈谈你喜欢的理由,并富有感情地读一读。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

  教师出示:

  描写方法:

  山野对歌工笔写人

  山路漫歌以景衬人

  村寨传歌点面结合

  (三)质疑探究

  学习这篇文章,你肯定有不少疑问或新的发现!小组探究交流、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不能解决的提出来在班上交流解决,我们共同分享收获的喜悦!

  相信我能行!

  (四)体验运用

  同学们,在我们身边也有着美丽浓郁的风俗文化,你能用上今天的描写方法说给大家听吗?

  学生交流:如:过年吃饺子,放鞭炮,迎财神等;清明节荡秋千;元宵赏花灯等。

  师小结:沈从文先生以潇洒而随意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云南的民风、民俗、风景、风物,展示出云南特有的纯朴自然的风俗人情,如诗一般含蓄优美,令人回味无穷。

  (五)布置作业:

  课后收集民歌民谣,将其归类,看哪些是“即物起兴”,哪些是“提问式”的。

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词语读音字形,并能学以致用(造句)

  2、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了解云南歌会的三种形式和特点。

  3、朗读、揣摩、品味文章语言,学习作者有所侧重的描写方法。

  4、领略云南独具特色的民族风情,感受作家笔下美好的生活,培养热爱民族文化的情感。

  能力目标

  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领会文中流露出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揣摩品味文中重要的词语和句子,领略文中优美的意境,感受浓郁的民间文化气息。

  过程与方法:

  学生充分预习,合作、探究,

  讨论法、点拨法、幻灯片演示法

  德育目标:引导学生感受文中作者对自然、对人生、对艺术的`品味与赞赏之情,激励学生关注生活,思考生活,欣赏生活,热爱生活

  【教学重点】

  整体把握文章内容,朗读、揣摩、品味文章的美点。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品析文中的精彩描写。

  【教学工具】

  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播放《月光下的凤尾竹》。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在课前听到一首用葫芦丝演奏的月光下的凤尾竹。突然有一种冲动,我想到云南去,同学们想不想去?既然这样我们就随沈从文一起到云南去,去参加“云南的歌会”,了解云南的民歌! 感受云 南浓郁的民间文化气息。

  板书课题

  师:在学习本节课之前,我想让同学们了解一下云南的民歌,以便于我们更好的学习本课。(多媒体展示)

  (设计目的:此环节主要是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下面教学做铺垫。)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

  1、指名朗读。其余学生听读、熟悉课文,注意字音。

  (师:示范朗读1-2段学生推荐学生朗读 师指名学生朗读 集体朗读 )

  2、朗读评价(师生评价指导:学习大家的文章一定要注意文中的细节和用词)

  3、多媒体展示字词(抽查学生预习情况,并对引经据典、滚瓜烂熟、别开生面等成语进行造句,全体学生对每个字词读三遍)

  三、合作探究,深入研究,把握知趣。

  1、提问(多媒体展示)在歌会的大标题下,课文写了哪三种不同场合听到的民歌演唱?那么同学们能不能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为每一个歌会场面拟一个恰当的小标题呢?

  (提示:地点+方式或内容)

  ( 师 板 书 )1、山野对歌2、山路漫歌3、山寨传歌

  2、说说你最喜欢其中的哪个场景,给大家有感情的读一读段中的精彩语句,并且简单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训练:补说句子“我最喜欢其中的 场景,因为 。”

  提示:

  1、山野对歌――才智大比拼

  (1)学生朗读精彩语句并谈喜欢的理由,教师点评。

  (2)质疑:A:在写山野对歌时,作者侧重于写什么?(唱歌的人)

  B:你能用词语形容一下这里的人吗?

  (提示:淳朴、热情、灵秀)

  2、山路漫歌――即兴自由歌唱

  (1)学生朗读精彩语句并谈喜欢的理由,教师点评。

  (2)质疑:在写山路漫歌时,作者侧重于写什么?(环境)

  (3)齐声朗读第4段,勾画出好词好句,与同学分享。

  例如:“土坎边的粉蓝色报春花,在轻和微风里不住点头,总令人疑心那个蓝色竟像是有意模仿天空而成的”

  “最有意思的是云雀,时常从面前不远草丛中起飞,一面扶摇盘旋而上,一面不住唱歌,向碧蓝天空中钻去,仿佛要一直钻透蓝空。”

  ??

  3、山寨传歌――民歌传承

  (1)学生朗读精彩语句并谈喜欢的理由,教师点评。

  (2)质疑:在写山寨传歌时,作者侧重于写什么?(场面)

  (1)你能用一个字来形容村寨传歌的场面吗?(盛)

  (2)“盛”体现在哪些方面?(人多、时间长、服饰如同过节)

  (设计目的:通过朗读、体验、交流等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初步领略云南独具特色的民间文化。)

  四、小结:

  云南歌会我们学到现在,大家觉得云南的歌会美吗?如果美,没在哪里?(学生能够围绕话题,言之成理即可)

  教师小结:学了《云南的歌会》,我们不仅要了解到云南歌会的独特之处,了解我们中华民族丰厚的民族文化底蕴,更主要的是我们要学会感悟生活的美好,感悟人生的美好。

  五、作业布置:

  作为一名商南人,如果让你给外地游客介绍一种商南的民俗文化,你会介绍什么?写一段简单的介绍词。

  六、板书设计:

  云南的歌会

  沈从文

  山野对歌――人物美

  山路漫歌――环境美

  山寨传歌――场面盛

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6

  前言:

  语文的元素何其多兮,语文的内涵何其博兮。

  一堂语文课,在执教者眼里,总希望它能最大限度地承载语文学科的元素和内涵,而一篇精美的,久经历史洗礼的语文课文,无疑又为这一课堂理想提供了多种的可能和方向。

  《云南的歌会》就是这样一篇内涵丰厚的美文。

  手捧这样的一篇美文,该从哪个角度去解读品味呢?我选择了“风俗文化”,用“风俗文化”作为课堂的切入口,用“风俗文化”统领、涵盖、贯穿全课,用“风俗文化”激发课堂的语文情趣,就将这作为本堂课最核心的一项设计。

  教学目标:

  1、发掘文本,让学生充分感受云南歌舞民族的文化魅力,从而激发学生热爱民族文化的热情。

  2、学习本文进行场景描写时,点面结合、烘托渲染的写作手法。

  3、充分调动学生自主感受、自主探究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在浓郁的歌舞民族文化的氛围中,体验语文的情趣,增长语文的素养。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引导学生从文章对“云南的歌会”的描述中,感受云南歌舞民族文化的魅力,从而树立热爱民族文化的自觉意识。

  2、难点在于让学生认识文章点面结合、烘托渲染的写法。

  教学构想:

  1、从以上设置的目标可看出,本堂课学生感受的东西可能比认知的东西要多。那么本堂课究竟想要收获些什么呢?那就是民族文化的迷人魅力和语文课堂的人文情趣,让学生的语文素养在文化情趣的浸润中得以潜移默化。而这正是本堂课所要努力追求的。

  2、用语文活动贯穿语文的课堂,让学生在环环相扣的语文活动中,感受文本,品味语文,以体现“动感课堂”的理念。

  教学过程:

  一、第一板块 引入“文化”

  1、师生话谈“民族标志”。

  2、师生欣赏视频,由“民族标志”猜测“民族名称”。

  3、师生走进云南,引出课题。

  二、第二板块 品味“文化”

  1、读一读,整体感受云南的天地给你的`第一印象。请以一个游客的身份表达你的第一感受。

  2、想一想,云南的大地上,处处都有歌声,作者对歌声的描绘也是贯穿文章始终,可是我们并不觉得重复,厌烦,相反,我们却觉得一路下来新鲜不断,稀奇不断,这原因何在呢?

  3、品一品,云南的妹子怎么样?

  赏一赏,云南的风光属第几?

  悟一悟,云南的妹子、云南的风光与云南的歌会有什么联系?

  三、第三板块 演绎“文化”

  1、能有这一趟美丽的文化之旅、风情游,得感谢文化大师沈从文,简介沈从文。

  2、请同学们也来做一回文化使者,根据课文内容,以一位导游的身份介绍一下你的旅游产品:“云南风情X日游”;模拟一位当地“赶马小子”或“赶马小女孩”,展示一下美妙异常的“云南风情”。

  四、第四板块 比较探究“文化”

  1、对比课文第⑤段内容与港台演唱会的视频。

  2、出示探究话题:

  ①对比云南的歌会与港台的演唱会,二者有什么异同点?

  ②面对某个明星火热的演唱会和古老的云南歌会,你能为云南的歌会说几句公道话吗?

  五、第五板块 课外搜寻“文化”

  课外多一点留心,加一点留意,我们的身边就有不少的文化现象,关注它们,热爱它们,发掘它们,正是点点滴滴的它们,才积淀成了奔流五千年不息的华夏文明。

  板书设计

  云南的歌会

  沈从文

  美丽的云南

  山野对歌——人物美(点)

  山路漫歌——风光美(渲染)

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1、了解云南民歌悠久的历史文化及歌会的民情民风,了解沈从文及其“边城派”文学的特点。

  2、积累“譬喻、引经据典、酬和”等词语,并学会运用。

  3、深刻领会文中优美的意境,感受作者对云南的热爱之情,及云南歌会的文化气息。

  4、培养学生利用网络收集、归纳、处理信息的能力和合作学习、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比较三个场合的不同情景以及作者的详略得当的布局。

  【教具准备】

  远程网中八年级下册《云南歌会》CAI课评、MP3及下载歌曲《小河淌水》。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导入:

  同学们,彩云之南指的是?(云南),它是我国聚居了最多少数民族的省份,那是一个水美、山美、人美歌声更美的地方。今天,老师就要带着大家远赴云南,去感受一下那里的风土人情。

  点击课件(云南歌会图片展),瞧,他们个个精神抖擞、意气风发、笑靥里盛满了柔情蜜意,他们幸福得像花儿一样。非常幸运的是,我们班上也有一位云南妹子,她就是×××,请她为我们献上一首云南民歌,好吗?

  2、揭题:

  感触着这份快乐,让我们走进这篇美文《云南的歌会》

  二、新知探索

  1、作者概况知多少:

  ⑴本文作者是谁?关于他你了解多少呢?抽学生就课前自己从网络、图书等搜集到的资料汇报。

  ⑵点击课件上的.作者简介,然后予以补充,并着重介绍《边城》。

  2、处理生字词,扫清阅读障碍:

  ⑴边点击课件边抽学生读生字,说生词含义

  ⑵生齐读

  3、品读与体味:

  ⑴生自由组合并选择喜欢的段落朗诵表演。

  ⑵师予以点评。

  ⑶这是一篇极富情趣的散文,以教师练而又富有表现力的文字描绘了云南歌会的三个场面,请用简短的语言对这三个场面的盛况予以概括。然后点击课件补充学生的发言。

  ⑷在这三个场合的描写中,洋溢着作者怎样的情感?

  抽生概括,然后点击课件予以订正。

  ⑸小结。

  总而言之,本文就是洋溢着对自然、对人生、对艺术的品和鉴赏,人生的美好在作者抒情的笔调中汩汩流淌而出。

  4、小组合作,精读美文美句:

  ⑴生自由分组,然后选择自己所喜欢的场面进行自主学习。

  ①山野对歌:

  作者是通过什么方式表现山野对歌的?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呢?由此可见这一部份是侧重写唱歌的人。

  ②山路漫歌:

  A、这一部份的句子十分出彩,可以品析一下吗?

  B、我们不难发现,这一部份中作者花了大量笔墨来写景,而真正写唱歌的部份却很少,这是否是作者偏题了呢?

  C、这一部份是侧重写环境。

  ③金满斗会:

  “金满斗会”与前两种歌会形式相比,难得之处在哪里呢?

  生分小组汇报自己的学习情况,师点击课件帮助学生订正答案。

  三、民歌文化赏析

  生活中有歌就有欢乐,有歌就有美,融民间文化精髓的民歌更是人们表达生活中丰富情感的最直白的方式,请你通过哼唱,体会一下它与流行音乐及音乐会的不同之处?点击课件,师生共同评析。

  四、美句赏析

  点击课件中的优美句子,抽学生谈谈对这些句子的理解,师予以补充和肯定。

  五、尾声

  对于本文,如果同学们还有什么需要深入探究的,可以去查阅课件中的网址,或者读读《边城》。

  最后,让我们在优美的云南民歌《小河淌水》中结束今天的学习。(播放MP3音乐)

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1、发掘文本,让学生充分感受云南歌舞民族的文化魅力,从而激发学生热爱民族文化的热情。

  2、了解采用的烘托渲染等写作手法。

  3、充分调动学生自主感受、自主探究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在浓郁的歌舞民族文化的氛围中,体验语文的情趣,增长语文的素养。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引导学生从文章对“云南的歌会”的描述中,感受云南歌舞民族文化的魅力,从而树立热爱民族文化的自觉意识。

  2、了解采用的烘托渲染等写作手法。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情境导入:

  葫芦丝演奏的《月光下的'凤尾竹》,导入课文。

  播放《五朵金花》,畅谈对云南的感觉

  二、整体感知:

  1、的作者是谁?

  2、云南是什么的家乡?

  3、云南的歌会有哪三种形式?

  4、不同形式或内容的演唱分别在什么场合进行?

  5、写了谁在唱歌呢?

  年轻女人、赶马女孩、老人、有多叫不出名字的人。

  除人外,还有戴胜鸟、云雀唱歌

  6、在哪唱歌?

  松树林子和灌木丛沟凹处、山路、村寨

  7、读出下列词语的正确读音:(略)

  三、深入赏析:感受环境美、人情美、场面美

  1、自由朗读,感受环境美、人情美、场面美。谈谈你最喜欢哪个场景?

  (1)山野对歌:人情美

  地点很特别:“年轻的妇女各自蹲踞在松树林子和灌木丛沟凹处”,

  人很淳朴:与年轻妇女对唱的对手,虽然败了,但心服口服

  活动有趣:从妇女动作上看,是轻松愉快的

  (2)山路漫歌:环境美

  天蓝花美——衬托歌美人美

  悦耳的鸟鸣

  自然环境——烘托歌的纯朴本色

  戴胜鸟也是具有灵性

  云雀群在蓝空和碧草之间载歌载舞,其乐融融

  (3)村寨传歌:场面美

  热闹壮观

  歌声和谐

  老年人活力四射:燃烧的是激情,传递的是智慧和热情。这种智慧和热情不会老去,它永远具有生命的活力

  参加“金满斗会”有附近几个乡村男女老幼百多人,而且一连三天才散场,这么多人这么长时间在一起唱歌,是多么的和谐啊!

  忙里偷闲,能在忙碌中抽出时间从物质的世界里暂时解脱出来。这一刻,他们完全属于自己,他们的生命是张弛有度的。正所谓“一张一弛,方显生命本色”。这就是张弛有度的生命。

  2、神情并茂读:(画出你最喜欢的句子,感受、朗读)

  要求:读准字音

  语言流畅

  节奏鲜明

  神情并茂

  对比云南歌会与流行演唱会的不同?比较后你最想说什么?

  四、合作与探究:

  1、朗读一组句子,联系上下文,体会加点词的含义:

  1、粉蓝色报春花,在轻和微风中不住点头。

  2、经赶马女孩子一喝,才扑着翅膀掠地飞去。(拍)

  3、伏在草丛中的云雀群。(趴)

  4、(云雀)向碧蓝天空中钻去。(飞、冲)

  5、用极快速度下坠到草丛中。(落、降)

  2、比较两段人物描写在写法上的不同:

  五、拓展:

  1、欣赏一组云南民歌,看他们分别属于哪一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1、见景生情、即物起兴

  2、互嘲互赞、随事压韵

  3、提问题,等对方回答

  4、唱其他故事,引经据典

  2、齐唱《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

  3、学唱二三首民歌。

  六、小结课文:

  感谢沈从文!是他,让我们停下脚步,去体味这些乡野间优美的景色和自在的生命;是他,让我们回望来路,去拣拾那些本就存活于我们生命中自然鲜活的基因。学完这篇文章,推荐阅读沈从文的其它著名作品《边城》《萧萧》。

  附板书:

  山野对歌人情美。

  云南的歌会山路漫歌环境美语言美。

  村寨传歌场面美。

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1、学习作者用精妙的文笔描绘三种不同的场面的民歌演唱会的方法。

  2、利用学习本文的机会学会观察民俗、民风,体验生活,开展综合性学习。

  3、引导朗读,读出语气、语调、读出韵味来,在读中品味。

  4、学习本文字里行间洋溢着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品味与赞赏。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任务

  一、预习课文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1、回味家乡的风俗。

  2、讨论民歌是一种怎么样的艺术形式?

  民歌,就是民间口头流传的诗歌或歌曲,多不知道作者第二姓名。

  3、云南民歌简介:

  云南是一个多民族的地区,在各族人民生活中,民间歌唱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几乎渗透到生活的各个领域。

  他们以歌唱倾诉男女之间互相爱慕,以歌唱激发生产斗争中的劳动热情,一歌唱表示对死者的哀悼,对婚配的祝福,以歌唱抒发丰收的喜悦和节日的快乐。

  尤其是那些没有文字的`民族,就往往靠那些知识渊博、阅历丰富的老歌手以长篇叙事性歌曲,向本民族群众和青少年传授历史知识、生产知识、生活知识和礼仪知识。

  4、沈从文简介。

  5、读课文:

  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蹲踞 凹处 譬喻 应和 下坠 淳朴

  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别开生面 哑口无言 若无其事 引经据典 扶摇直上

  6、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本文描写了三个场面

  山野对歌──山路漫歌──村寨传歌

  第二课时

  教学任务

  欣赏课文

  教学过程

  1、学生朗读课文:

  其他学生以“我最喜欢 场面,这里 ”为句式写话。

  学生展示自己写的话语,教师总结

  分析文章三个场面,各有什么特点,侧重写什么?

  “山野对歌”是才情智力的大比拼,主要是写唱歌的人。

  “山路漫歌”是即兴的自由歌唱,发于情,自然成趣,侧重写唱歌人所处的自然环境。

  “山寨传歌”是一次民歌的大展览,这个场面在写唱歌的盛况。

  研讨文章的字里行间洋溢着怎样的情感?

  洋溢着作者对民歌的热爱。

  对民歌喜爱

  对云南的向往,对幸福生活的热爱。

  对美好自然的热爱。

  总结:也就是洋溢者对自然、对人生、对艺术的品味和赞赏。

  2、品味语言:

  ⑴ 唱的多是情歌酬和,却有种种不同的形式。

  “多”字在文中是否可有可无?“种种不同方式”具体是指什么?

  ⑵ 课文第四段,用了许多笔墨描写了由呈贡进城时一路的景色,写“开满花的小山坡”“各种鸟呼朋引伴”还有戴胜鸟和云雀的歌唱,这些内容和赶马女孩的歌唱有什么关系?你觉得作者写这些有什么用意?

  3、比较赏析:

  课后练习第二题

  仿写训练

  1、以另一种动物开头,写一句话:

  最有意思的是云雀,时常面前不远的草丛起飞,一面扶摇盘旋而上,一面唱着歌向碧蓝的天空钻去,仿佛要一直钻透蓝空。

  2、学习文中对赛歌妇女的描写,写一个你熟悉的或你自己曾经仔细观察过的人。

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积累字词。

  2、朗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了解云南歌会的三种形式和特点。

  3、揣摩品味语言,体会文章的精妙。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教师放入引导和借助多媒体在读思品悟议中培养学生个性解读文本的能力,鼓励学生大胆发言,重视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老师与学生间的交流,体现互动的教学原则。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领略云南独具特色的民族风情,感受作家笔下美好的生活,培养热爱民族文化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揣摩课文写作的三种场合中唱歌的不同情景,体会内容上的差异。

  品味语言,体会文中描写的精妙。

  教学方法

  朗读法

  情景教学法

  点拨引导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

  教学课型讲读

  教学过程

  一、播放歌曲,激趣引入

  刚才我们领略了云南民歌的美,看到了云南人民能歌善舞,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跟随沈从文先生走进云南,走进《云南的.歌会》。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初读课文感知文意

  请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勾画出不认识的字词,并捕捉课文中的信息。

  你从课文中了解到云南歌会的哪些知识?

  学生自由说。

  三、探究文本领悟主旨

  探究三种形式的侧重点,领悟作者的写作意图。

  四、品味语言欣赏美点

  学生找自己喜欢的词、句进行赏析,发现美点。

  师点拨总结。

  五、延伸拓展

  说说山西有哪些民风民俗

  六、课堂小结

  七、作业自助餐

  摘抄自己喜欢的语句,并说明理由。

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11

  文本简介:

  《云南的歌会》是沈从文先生的描写云南歌会风俗的经典散文。在云南少数民族聚居区,每逢集会或节日,人们聚集在一起,即兴歌唱,互相问答,游戏传情。这种古老的歌会形式,蕴含着浓郁的民间文化气息,引发了作者浓厚的兴趣与由衷的赞赏。这篇极富情趣的散文,通过对“山野对歌”“山路漫歌”“村寨传歌”三种不同场面的描写,生动地表现了云南人民的多才多艺以及他们乐观向上的精神,读来让人倍受鼓舞。

  著名作家汪曾祺笔下的沈从文:

  汪先生在《自报家门──汪曾祺自传》中,写到沈从文,读来既觉真实生动,又令人油然心生可亲可敬之情:“不能说我在报考志愿书上填了西南联大中国文学系是冲着沈从文去的,我当时有点恍恍惚惚,缺乏任何强烈的意志。但是沈从文是对我很有吸引力的,我在填表前是想到过的。沈先生一共开过三门课:各体文习作、创作实习、中国小说史,我都选了。沈先生很欣赏我。我不但是他的入室弟子,可以说是得意高徒。”

  沈先生实在不大会讲课。讲话声音小,湘西口音很重,很不好懂。他讲课没有讲义,不成系统,只是即兴的漫谈。他教创作,反反复复,经常讲的一句话是:要贴到人物来写。很多学生都不大理解这是什么意思。我是理解的。照我的理解,他的意思是:在小说里,人物是主要的,主导的,其余的都是次要的,派生的。作者的心要和人物贴近,富同情,共哀乐。什么时候作者的笔贴不住人物,就会虚假。写景,是制造人物生活的环境。写景处即是写人,景和人不能游离。常见有的小说写景极美,但只是作者眼中之景,与人物无关。这样有时会使人物疏远。即作者的.叙述语言也须和人物相协调,不能用知识分子的语言去写农民。我相信我的理解是对的。这也许不是写小说惟一的原则(有的小说不着重写人,也可以有的小说只是作者在那里发议论),但是是重要的原则。至少在现实主义的小说里,这是重要原则。

  教学目的:

  1、分析本文结构,理解散文特点。

  2、感知文章内容,体会云南少数民族的歌会习俗。

  3、掌握本文的词语。

  教学重点、难点:

  1、散文特点、结构。

  2、以读讲、探讨方式围绕课文内容和结构展开。

  教学时数: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给下列字注音。

  迤()西譬()喻糯()米蹲()踞

  忌讳()酬()和铁箍()熹()微

  2、解释下列词语。

  引经据典:引用经典中的语句或故事。

  譬喻:打比方。

  忌讳:忌怕而隐避。

  扶摇而上:形容直往上升。

  别开生面:另外开展新的局面。

  酬和:本意敬酒,引申为交际往来。

  悠游自在:快活的样子。

  若无其事:好像没有那么回事似的,形容不动声色或漠不关心。

  熹微:形容阳光不强(多指清晨的)。

  淳朴:诚实朴素。

  二、导人

  在云南一些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每逢集会或节日,人们聚集在一起,即兴歌唱,互相问答,游戏传情。这种古老的歌会形式,蕴涵着浓郁的民间文化气息,自然引发了作者浓厚的兴趣与由衷的赞赏。

  作者简介:沈从文(1902~1988)苗族,湖南凤凰人,历任武汉大学、青岛大学、西南联大、北京大学教授,《大公报》文艺副刊编辑,中国历史博物馆文物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在散文、小说创作和古代服饰研究方面均取得很大成绩,代表作有小说集《边城》、散文集《湘行散记》、论著《中国古代服饰研究》。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复述文中描绘的三个场合中唱歌的情景。

  学生自评、互评。

  四、学习课文

  1、指定学生甲诵读1~3段。

  指定学生乙诵读1~3段。

  评议优劣。

  2、归纳第一段:引出歌会地方。

  3、讨论并归纳第二段的中心内容。

  分析:“这是种别开生面的场所……却互不见面”

  “唱的多是情歌酬和……随口而出。”

  “在场的既多内行……解口渴去了”

  争论后归纳:写歌会的场所、方式、胜负的情况。

  引导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发表自己的看法。

  小结:

  了解文章描写的别开生面的云南歌会,表现了云南人民无限趣味的生活,给读者崭新的视野。

  六、布置作业

  1、研讨与练习一。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

  听写词语,并用其中的三个词语口头造句。

  蹲踞酬和熹微譬喻淳朴

  即物起兴引经据典悠游自在龙吟凤哕

  二、继续学习课文

  (一)诵读三——五段

  师生点评诵读情况。

  (二)讨论第三段内容

  归纳:写女歌手的情况(性情、外貌、穿着、本领。)

  (三)讨论第四段内容

  1、本段属于什么描写?

  (环境描写、景物描写。)

  2、本段侧重写什么?

  明确:歌声不断。

  1、山鸟呼朋唤侣(戴胜鸟、云雀)

  2、赶马女孩子唱山歌。

  环境:树林、山坡、花。

  侧重“各种美妙有情的歌声”。

  (四)讨论第五段。

  1、段落主要内容:

  写“金满斗会”。

  2、发起、处所、人数、曲名、唱法(声响)、时间、参加者(妇女饰扮,熟人身份)、作用和歌师傅。

  三、讨论问题

  (一)下面两段人物描写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你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1、这种年轻女人在昆明附近村子中多的是,性情开朗活泼,劳动手脚勤快,生长得一张黑中透红枣子脸,满口白白的糯米牙,穿了身毛蓝布衣裤,腰间围个钉满小银片扣花葱绿布围裙,脚下穿双云南乡下特有的绣花透孔鞋,油光光辫发盘在头上。

  2、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

  (明确:两段人物描写不同点是个别与群体,一重精神,一重具体的衣服。第二段文字还运用了比喻的修饰方法,把人物描写得惟妙惟肖。)

  (二)课文第四段,用许多笔墨描写由呈贡进城时一路的景色,写“开满杂花的小山坡”,“各种山鸟呼朋唤侣”,还有戴胜鸟和云雀的歌唱。这些内容和“赶马女孩子的歌唱”有什么关系?你觉得作者写这些有什么用意?

  (明确:用环境作背景,达到诗情画意的效果。)

  四、拓展训练

  课外收集一些民歌、民谣,分小组进行交流,看看哪些属于“见景生情,即物起兴”,哪些属于“用提问题方法,等待对方答解”,哪些属于“唱其他故事,贯穿古今,引经据典”的。有兴趣的同学,不妨选择一两首唱一唱。

  学生可以收集民歌,互相交流,比较。

  例如:陕北民歌《信无防字》福州民歌(真鸟仔,啄波波,三岁孩子会唱歌……一条竹子插下土,皇帝落难去放牛)……

  五、小结

  《云南的歌会》是一篇极富情趣的散文?

  在“歌会”的大标题下,描绘了三个场合中唱歌的情景,三个场合在内容上各有侧重,在手法上也各不相同。本文虽然是描写音乐的佳作,但首先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在教学中必须扎扎实实地从文本出发,引导学生品析词语、句子,感受语言文字创设的美妙情境。

  六、布置作业

  1、研讨与训练四。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12

  知识与能力:

  1.分析本文结构,理解散文特点。

  2.感知文章内容,体会云南少数民族的歌会习俗。

  3.掌握本文的词语。

  过程与方法:

  以读讲、探讨方式围绕课文内容和结构展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课文,体会云南少数民族的歌会习俗。

  教学重点、难点:

  1、 散文特点、结构。

  2、 探讨本文的描写方法。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室

  一、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迤(yi2)西 譬(pi4)喻 糯(nuo4)米 蹲(dun1)踞

  忌讳(hui4) 酬(chou2)和 铁箍(gu1) 熹(xi1)微

  2.解释下列词语。

  引经据典:引用经典中的语句或故事。

  譬喻:打比方。

  忌讳:忌怕而隐避。

  扶摇而上:形容直往上升。

  别开生面:另外开展新的局面。

  酬和:本意敬酒,引申为交际往来。

  悠游自在:快活的样子。

  若无其事:好像没有那么回事似的,形容不动声色或漠不关心。

  熹微:形容阳光不强(多指清晨的)。

  淳朴:诚实朴素。

  二、导人 ’

  在云南一些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每逢集会或节日,人们聚集在一起,即兴歌唱,互相问答,游戏传情。这种古老的歌会形式,蕴涵着浓郁的民间文化气息,自然引发了作者浓厚的兴趣与由衷的赞赏。

  作者简介:

  沈从文(1902~1988)苗族,湖南凤凰人,历任武汉大学、青岛大学、西南联大、北京大学教授,<大公报>文艺副刊编辑,中国历史博物馆文物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在散文、小说创作和古代服饰研究方面均取得很大成绩,代表作有小说集(边城>、散文集《湘行散记>、论著<中国古代服饰研究>。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复述文中描绘的三个场合中唱歌的情景。

  学生自评、互评。

  四、学习课文

  1.指定学生甲诵读1~3段。

  指定学生乙诵读1~3段。

  评议优劣。

  2.归纳第一段:引出歌会地方。

  3.讨论并归纳第二段的中心内容。

  分析:“这是种别开生面的场所……却互不见面”

  “唱的多是情歌酬和……随口而出。”

  “在场的既多内行……解口渴去了”

  争论后归纳:写歌会的场所、方式、胜负的情况。

  引导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发表自己的看法。

  五、小结

  了解文章描写的别开生面的云南歌会,表现了云南人民无限趣味的生活,给读者崭新的视野。

  六、布置作业

  1.研讨与练习一。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第二课时

  一、复习1日课

  听写词语,并用其中的三个词语口头造句。

  蹲踞 酬和 熹微 譬喻 淳朴

  即物起兴 引经据典 悠游自在 龙吟凤哕

  二、继续学习课文

  (一)诵读三~五段

  师生点评诵读情况。

  (二)讨论第三段内容

  归纳:写女歌手的情况(性情、外貌、穿着、本领。)

  (三)讨论第四段内容

  1.本段属于什么描写?

  (环境描写、景物描写。)

  2.本段侧重写什么?

  明确:歌声不断。

  (1)山鸟呼朋唤侣(戴胜鸟、云雀)。

  (2)赶马女孩子唱山歌。

  环境:树林、山坡、花。

  侧重“各种美妙有情的歌声”。

  (四)讨论第五段。

  1.段落主要内容:

  写“金满斗会”。

  2.发起、处所、人数、曲名、唱法(声响)、时间、参加者(妇女饰扮,熟人身份)、作用和歌师傅。

  三、讨论问题

  (一)下面两段人物描写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你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1.这种年轻女人在昆明附近村子中多的是,性情开朗活泼,劳动手脚勤快,生长得一张黑中透红枣子脸,满口白白的糯米牙,穿了身毛蓝布衣裤,腰间围个钉满小银片扣花葱绿布围裙,脚下穿双云南乡下特有的绣花透孔鞋,油光光辫发盘在头上。

  2.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

  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沈从文<边城>》

  (明确:两段人物描写不同点是个别与群体,一重精神,一重具体的衣服。第二段文字还运用了比喻的修饰方法,把人物描写得惟妙惟肖。)

  (二)课文第四段,用许多笔墨描写由呈贡进城时一路的.景色,写“开满杂花的小山坡”,“各种山鸟呼朋唤侣”,还有戴胜鸟和云雀的歌唱。这些内容和“赶马女孩子的歌唱”有什么关系?你觉得作者写这些有什么用意?

  (明确:用环境作背景,达到诗情画意的效果。)

  四、拓展训练

  课外收集一些民歌、民谣,分小组进行交流,看看哪些属于“见景生情,即物起兴”,哪些属于“用提问题方法,等待对方答解”,哪些属于“唱其他故事,贯穿古今,引经据典”的。有兴趣的同学,不妨选择一两首唱一唱。

  学生可以收集民歌,互相交流,比较。

  例如:陕北民歌《信无防字》福州民歌(真鸟仔,啄波波,三岁孩子会唱歌……一条竹子插下土,皇帝落难去放牛)……

  五、小结

  《云南的歌会》是一篇极富情趣的散文?

  在“歌会’’的大标题下,描绘了三个场合中唱歌的情景,三个场合在内容上各有侧重,在手法上也各不相同。本文虽然是描写音乐的佳作,但首先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在教学中必须扎扎实实地从文本出发,引导学生品析词语、句子,感受语言文字创设的美妙情境。

  六、布置作业

  1.研讨与训练四。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附:板书设计

  云南的歌会

  山野对歌---才情智力大比拼

  山路漫歌---发自性情,自然成趣

  村寨传歌---场面宏伟,气势壮观

  教学后记:

  通过学习,学生基本能掌握本文结构,理解散文特点;能体会云南少数民族的歌会习俗;对课文的词语也掌握得比较好。

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1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沈从文;掌握“蹲踞”、“酬和”、“熹微”、“譬喻”、“淳朴”、“即物起兴”、“引经据典”、“悠游自在”、“龙吟凤哕”等词语。

  2、 过程与方法:整体感知课文,把握文章结构,能准确说出文中三个唱歌场面的内容与特点,体会作者感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品味,培养学生对民间艺术的兴趣。

  教学重点:

  三个唱歌场面的内容和特点

  教学难点:

  人物描写的方法

  教学设想:

  这是一篇表现云南民俗的散文,采用我校的课堂教学模式,要想把握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需要预习展示反馈三个课时才能完成。由于比赛形式与时间的限制,我对文本作了相应的处理,采用边预习边展示的形式进行教学。

  素质教育要求:

  语文教育要注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让学生在学习实践中得到听说读写能力的良好训练,培养学生各种学习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最终全面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同时为了体现新课标中“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我采用阅读写作、赞赏激励的教法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法。

  课型:

  预习展示课

  教法:

  阅读写作法、赞赏激励法

  学法:

  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程序设计:

  一、课前准备:小组建设,分发学案

  (1分钟)二、导入新课

  老师唱着歌进入课堂,“月亮出来亮弯弯,亮弯弯……”同学们熟悉这首歌吗?它就是云南民歌。要想对云南民歌有更多的了解,下面我们来学习沈从文的散文——(板书课题:云南的歌会)

  (1分钟)三、明确学习目标、展示要求与课堂评价(小黑板准备)

  1、学习目标;三个唱歌场面的内容与特点和作者的感情。

  2、展示要求:积极发言,声音洪亮,尽量脱稿。

  3、课堂评价(只要你大胆发言,说对说错都没关系。)

  二、合作交流,展示提升

  (一)整体感知,展现你敏锐的`感悟力。

  (1分钟)1、感知歌会:

  快速阅读课文,思考:作者写了哪三种形式的歌会?(尽量用四字短语回答)

  第一种形式:山野 对歌

  第二种形式:山路 漫歌

  第三种形式:村寨 传歌

  (二)探究质疑,提升你的分析理解力。

  (5 分钟)(1组)1、说歌会:选择你最喜欢的一种歌会形式,对有关文段深入阅读,然后用自己的话说说你喜欢的原因。(有不同意见可以展开辩论)

  温馨提示:我喜欢的是第 种歌会形式,是因为

  (山野对歌:才情智力的大比拼 山路漫歌:自然、淳朴的本色美 村寨传歌:场面宏伟,气势壮观(隆重:人多、时间长、盛妆))

  2、品读歌会,体味云南的美和作者的感情。((1)——(4)分组讨论,2分钟准备)

  温馨提示:请同学们结合文章中所做的标注和提示反复研读课文后,进行回答

  (3分钟)(2组)(1)文章第四段对云南优美的自然风光有精彩的描写,请同学们认真研读后作答,这里写出了云南的 景 美。

  (4分钟)(3组)(2)文中写了三种类型的人,年轻妇女表现了外貌才情 美;赶马的女孩子表现了 青春活力 美;吹鼓手(歌库)表现了 内在智慧 美。

  (4分钟)(4组)(3)从演唱内容与特点方面看,第一种歌会形式美在 以情歌、故事进行对歌,比赛才情智慧具有对抗性 ,第二种歌会形式美在景色迷人的山路上唱山歌,淳朴自然,充满情趣,第三种歌会形式美在场面宏伟,气势壮观,是传歌的盛会集中体现了云南的歌美、民俗美、人情美、艺术美、文化美。

  (1分钟)(4)从文中可以感受到作者对云南 人美、歌美、景美、民俗美、人情美、艺术美、文化美 的 赞美 之情 。

  (3分钟)(5)现在云南遭受罕见的干旱,读过课文后,你想对云南人民说点什么?你对云南人民有怎样的希望?(话不在多,能表达真情就行)干旱是暂时的,你们一定能克服困难。我希望你们的歌声依然美,生活依然美,明天会更美。

  (三)写作实践

  (2分钟)1、学过课文后,你能把云南比喻成什么,最好用排比造句。

  云南是诗歌的家乡,云南 是民歌的世界 ,云南 是民歌的海洋

  云南 是山鸟的天堂。

  (8分钟)2、文章写人很有特色,比如写年轻妇女,描写了云南年轻妇女的性情,脸庞,白白的糯米牙,穿着打扮,特别是抓住云南少数民族服饰的特色来描写她们的衣裤、围裙、鞋等美丽的装饰,赞扬了云南整个少数民族地区劳动妇女的勤劳、美丽和智慧。

  学习课文写人的方法写写你身边最熟悉的一个人,男女老少不限,能抓住其外貌持征用几十个字刻画出来即可。

  头戴一顶美羊羊图案的红色狗头帽,穿一件白碎花红棉衣,脚上一双火红色套鞋。听到做操的广播响起,小鸟一般飞向操场的,就是我那未满三岁的大头儿子。

  三、小结,宣布课堂评价结果。

  板书设计

  云 山野对歌 歌 美

  南 人 美

  的 山路漫歌 景 美

  歌 民俗美

  会 村寨传歌 文化美

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14

  【教学目标】

  1、了解云南民歌悠久的历史文化及歌会的民情民风,了解沈从文及其“边城派”文学的特点。

  2、积累“譬喻、引经据典、酬和”等词语,并学会运用。

  3、深刻领会文中优美的意境,感受作者对云南的热爱之情,及云南歌会的文化气息。

  4、培养学生利用网络收集、归纳、处理信息的能力和合作学习、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比较三个场合的不同情景以及作者的详略得当的布局。

  【教具准备】

  远程网中八年级下册《云南歌会》CAI课评、MP3及下载歌曲《小河淌水》。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导入:

  同学们,彩云之南指的是?(云南),它是我国聚居了最多少数民族的省份,那是一个水美、山美、人美歌声更美的地方。今天,老师就要带着大家远赴云南,去感受一下那里的风土人情。

  点击课件(云南歌会图片展),瞧,他们个个精神抖擞、意气风发、笑靥里盛满了柔情蜜意,他们幸福得像花儿一样。非常幸运的是,我们班上也有一位云南妹子,她就是×××,请她为我们献上一首云南民歌,好吗?

  2、揭题:

  感触着这份快乐,让我们走进这篇美文《云南的歌会》

  二、新知探索

  1、作者概况知多少:

  ⑴本文作者是谁?关于他你了解多少呢?抽学生就课前自己从网络、图书等搜集到的资料汇报。

  ⑵点击课件上的作者简介,然后予以补充,并着重介绍《边城》。

  2、处理生字词,扫清阅读障碍:

  ⑴边点击课件边抽学生读生字,说生词含义

  ⑵生齐读

  3、品读与体味:

  ⑴生自由组合并选择喜欢的段落朗诵表演。

  ⑵师予以点评。

  ⑶这是一篇极富情趣的散文,以教师练而又富有表现力的文字描绘了云南歌会的三个场面,请用简短的语言对这三个场面的盛况予以概括。然后点击课件补充学生的发言。

  ⑷在这三个场合的描写中,洋溢着作者怎样的情感?

  抽生概括,然后点击课件予以订正。

  ⑸小结。

  总而言之,本文就是洋溢着对自然、对人生、对艺术的品和鉴赏,人生的美好在作者抒情的笔调中汩汩流淌而出。

  4、小组合作,精读美文美句:

  ⑴生自由分组,然后选择自己所喜欢的场面进行自主学习。

  ①山野对歌:

  作者是通过什么方式表现山野对歌的?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呢?由此可见这一部份是侧重写唱歌的人。

  ②山路漫歌:

  A、这一部份的句子十分出彩,可以品析一下吗?

  B、我们不难发现,这一部份中作者花了大量笔墨来写景,而真正写唱歌的部份却很少,这是否是作者偏题了呢?

  C、这一部份是侧重写环境。

  ③金满斗会:

  “金满斗会”与前两种歌会形式相比,难得之处在哪里呢?

  生分小组汇报自己的学习情况,师点击课件帮助学生订正答案。

  三、民歌文化赏析

  生活中有歌就有欢乐,有歌就有美,融民间文化精髓的民歌更是人们表达生活中丰富情感的最直白的方式,请你通过哼唱,体会一下它与流行音乐及音乐会的不同之处?点击课件,师生共同评析。

  四、美句赏析

  点击课件中的优美句子,抽学生谈谈对这些句子的`理解,师予以补充和肯定。

  五、尾声

  对于本文,如果同学们还有什么需要深入探究的,可以去查阅课件中的网址,或者读读《边城》。

  最后,让我们在优美的云南民歌《小河淌水》中结束今天的学习。(播放MP3音乐)

  教学反思

  一首云南民歌《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结束。以歌曲开始,以歌曲结束,前后呼应。

  纵观整堂课,我将教学的重点放在三个方面:一是朗读,二是通过细节的揣摩,引导学生品析文中的描写,激励学生关注民歌之美,感受美好生活。体会云南人民“活”的生活状态、自由性情,淳朴自然的生活方式和热情积极的生活态度。三充分调用了现代教育技术于教学中。

  首先说朗读。这篇文章语言清丽优美,洋溢着那种纯朴、宁静、远离城市喧嚣的浓郁的文化气息,同时又体现出了生命活力、生活热情。所以在本文的教学中,我特别注重朗读的训练,课堂上始终伴随着各种形式地读,如对课文中几幅画面的通读,全班读,分组读,个人浏览,跳读等,在朗读中感悟云南歌会的美,感受人物美,环境美,服饰美,民歌美,风俗美。

  再说说通过细节的揣摩,感受云南人民热爱生活、歌唱生活、创造生活的热情和活力。在自己的作文中学会多种手法刻画人物,同时是借此勾起学生课外阅读沈从文著作《边城》的兴趣,以便更全面了解云南风情。

  语文新课程还指出:应探究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是学生在不同的内容和方法的渗透和整会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所以本课,我充分调用了现代教育技术于教学中,创造了声乐浑然一体的绝妙之境。让学生在美声中赏析美文,在美文中聆听美声。

  课后,我仔细反思了整个教学过程,发现了其中有很多不足之处:

  第一、教学过程过于紧凑,课堂时间仓促,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相对较少。

  第二、教师的课堂语言虽幽默但还不够精美,有时显得较为啰嗦。

  第三、因为时间的限制,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还没有得到很好地激发,老师的讲解用时过多,与学生的对话交流还不够充分。教师与学生的配合不够完美。今后要大胆放手给学生。

  第四、学生放声朗读的不够,过于拘谨,以后要多培养学生的放声朗读。

  总之,这节课,让我受益匪浅。不但从评委那里听到赞赏和中肯的建议,在同行那里收获了很多教学上的东西,也让我深深体会到:语文教学就是引领学生通过阅读智慧的言语去体会诗意的人生,感悟作品的意义,陶冶学生的性情,净化学生的心灵,提高整体文化修养,塑造高尚的人格,传承民族传统文化并发扬光大。路漫漫其修远兮,语文同仁将上下而求索。

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15

  教学目的

  1、分析结构,理解散文特点。

  2、感知文章内容,体会云南少数民族的歌会习俗。掌握的词语。

  3、品味中华民族的民俗。珍惜祖国文化。

  教学重点、难点

  1、散文特点、结构。

  2、以读讲、探讨方式围绕课文内容和结构展开。

  教学时数: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云南一些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每逢集会或节日,人们聚集在一起,即兴歌唱,互相问答,游戏传情。这种古老的歌会形式,蕴涵着浓郁的民间文化气息,自然引发了作者浓厚的兴趣与由衷的赞赏。

  二、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作者简介:

  沈从文(1902~1988)苗族,湖南凤凰人,历任武汉大学、青岛大学、西南联大、北京大学教授,文艺副刊编辑,中国历史博物馆文物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在散文、小说创作和古代服饰研究方面均取得很大成绩,代表作有小说集《边城》、散文集《湘行散记》、论著《中国古代服饰研究》。

  学生复述文中描绘的三个场合中唱歌的情景。

  三、学习课文

  1、指定学生读文并进行评价。

  2、归纳文章写作思路:

  写歌会的场所、方式、胜负的情况。写女歌手的情况(性情、外貌、穿着、本领。)……

  3、讨论文章写法

  下面两段人物描写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你喜欢哪一种?

  (1)这种年轻女人在昆明附近村子中多的`是,性情开朗活泼,劳动手脚勤快,生长得一张黑中透红枣子脸,满口白白的糯米牙,穿了身毛蓝布衣裤,腰间围个钉满小银片扣花葱绿布围裙,脚下穿双云南乡下特有的绣花透孔鞋,油光光辫发盘在头上。

  (2)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沈从文》

  (明确:两段人物描写不同点是个别与群体,一重精神,一重具体的衣服。第二段文字还运用了比喻的修饰方法,把人物描写得惟妙惟肖。)

  课文第四段,用许多笔墨描写由呈贡进城时一路的景色,写“开满杂花的小山坡”,“各种山鸟呼朋唤侣”,还有戴胜鸟和云雀的歌唱。这些内容和“赶马女孩子的歌唱”有什么关系?你觉得作者写这些有什么用意?

  (明确:用环境作背景,达到诗情画意的效果。)

  四、拓展训练

  课外收集一些民歌、民谣,分小组进行交流,看看哪些属于“见景生情,即物起兴”,哪些属于“用提问题方法,等待对方答解”,哪些属于“唱其他故事,贯穿古今,引经据典”的。有兴趣的同学,不妨选择一两首唱一唱。

  学生可以收集民歌,互相交流,比较。

  例如:陕北民歌《信无防字》福州民歌(真鸟仔,啄波波,三岁孩子会唱歌……一条竹子插下土,皇帝落难去放牛)……

  五、小结

  《云南的歌会》是一篇极富情趣的散文?

  在“歌会’’的大标题下,描绘了三个场合中唱歌的情景,三个场合在内容上各有侧重,在手法上也各不相同。虽然是描写音乐的佳作,但首先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在教学中必须扎扎实实地从文本出发,引导学生品析词语、句子,感受语言文字创设的美妙情境。

【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01-09

《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06-08

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11-08

《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15篇09-16

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15篇11-10

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15篇)11-10

《云南的歌会》教学反思04-22

《云南的歌会》说课稿06-25

八年级《云南歌会》教学设计06-24

云南的歌会说课稿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