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四年级教学设计

时间:2023-05-05 10:46:23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小学数学四年级教学设计(15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编写教学设计是必不可少的,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数学四年级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学数学四年级教学设计(15篇)

小学数学四年级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加深对图形的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知识的认识和理解。

  2.能综合运用图形的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知识解决问题,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练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让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积累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

  综合运用图形的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的相关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解决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的相关问题。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知识再现

  1.通过前几节课的学习,你知道图形变换的方式有哪些吗?

  2.导入练习。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运用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的变换方式来解决“练习一”中的问题。(板书课题)

  二、基本练习

  1.图形的'平移。

  (1)提问:什么是图形的平移?图形的平移要注意什么?

  (2)完成教材第7、8页“练习一”第1、2、9题。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

  (3)组织交流,集体讲评。

  第2题:平移的距离是平移这节内容的难点,要重点让学生说说怎样确定平移的距离。

  第9题:是需要进行两次平移的练习,是在教材例题1的基础上的提高。要让学生按一定顺序进行平移。

  2.图形的旋转。

  (1)提问:什么是图形的旋转?图形的旋转要注意什么?

  (2)完成教材第7、8、9页“练习一”第3、4、7、11题。

  教师巡视,进行个别辅导。

  (3)汇报交流、集体讲评。

  第3题:考查学生对旋转的中心点和方向的认识。

  第4题:在方格纸上进行图形的旋转。

  第7题:画角。角是一条射线绕它的端点旋转而成的,引导学生明确画角也要运用旋转的知识。

  第11题:第一组图形,把左边图形绕两个图形的连接点逆时针旋转90或把右边图形绕两个图形的连接点顺时针旋转90;第二组图形,把左边图形绕两个图形的连接点顺时针旋转90或把右边图形绕两个图形的连接点逆时针旋转90;第三组图形,把左边图形绕两个图形的连接点顺(逆)时针旋转180或把右边图形绕两个图形的连接点顺(逆)时针旋转180。

  3.图形的轴对称。

  提问:什么是轴对称图形?什么是对称轴?

  三、综合练习

  1.完成教材第8、9页“练习一”第5、6、12题。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

  集体讲评、订正。

  第5题:引导学生认识到:正多边形都是轴对称图形,有几条边就有几条对称轴。

  第6题:让学生说说画图的过程,强调对称点到对称轴的距离要相等。

  2.完成教材第8、9页“练习一”第8、10、13题。

  如果课堂时间不够,也可以安排学生课后完成。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五、课堂作业

  《补》

  轴对称,教学,数学,教师,空间

小学数学四年级教学设计2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基础上,使他们体会数学就在身边,领悟数学的魅力,感受数学的乐趣,所以在我们的教学中要处理好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本节课通过将较大的数据绘制成条形统计图,使学生认识到用1格代表5个数据的条形统计图存在的意义。

  1、使学生经历动态数据的统计过程。

  通过统计一个路口几种机动车通过的数量,使数学贴进生活,让学生体验随机出现的数据的收集和整理的过程与方法,使学生明白与他人合作的重要性。

  2、使学生知道学习统计的必要性,并能进行科学合理的预测。

  教学中设计了让学生根据条形统计图预测20分钟后开来的第一辆车最有可能是哪种车的问题,让学生根据条形统计图的数据进行科学合理的预测,感受学习统计的'必要性,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

  学生准备不完整的条形统计图卡片

  教学过程

  激趣导入

  课件出示一段时间内一个路口车辆过往的情境,让学生自主记录各种车的数量。

  (学生自主记录,并汇报记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设计意图:此环节的设计不仅是引入新课,更是激发矛盾,学生在没有分工合作的情况下,独自去记录各种车的数量,表现出手足无措,因为记住了这种车又记不住另一种车,于是学生自己提出遇到的困难。这时,顺势引导学生思考:有什么好方法可以同时记录各种车的数量?学生经过思考,得出分工合作是最好的方法。

  探究新知

  1、课件出示教材98页上面的统计表。

  (1)学生观察统计表,说说有几种车。

  (2)学生分组讨论是否可以把这个统计表用“1格代表2个数据”的条形统计图表示出来。

  (3)各组独立绘制条形统计图。

  (4)说说在绘制过程中遇到了什么难题。

  (用1格代表2辆车,要画很多个格,太麻烦了)

  (5)讨论:如何解决上面遇到的难题。

  (6)小组汇报。

  生1:可以用1格代表3辆车。

  生2:可以用1格代表4辆车。

  生3:可以用1格代表5辆车。

  ……

  (7)教师引导学生用1格代表5辆车绘制条形统计图。

  (学生在教材上完成条形统计图,并在组内展示作品)

  (8)全班交流,课件展示各组的代表作品。

  2、分析数据,合理预测。

  (1)学生观察条形统计图,思考:

  ①什么情况下用1格代表5个数据比较合适?

  ②哪种车最多?哪种车最少?两种车相差多少辆?

  ③猜一猜,20分钟后,这个路口开来的第一辆车最有可能是哪种车?为什么?最不可能开来的是哪种车?为什么?

  (2)各组学生讨论上面的问题,教师巡视。

  (3)各组汇报,全班交流。

  3、知识拓展。

  课件出示教材98页下面的统计表,学生观察,思考:每格代表几个数据合适?为什么?

  (学生讨论后汇报)

小学数学四年级教学设计3

  教学内容:

  p.13、14

  教学目标:

  通过对一些常见容器的实验,进一步认识容量单位升,并注意培养学生的估计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

  认识容量以及容量单位升。

  教学难点:

  形成一升的具体概念。

  学具准备:

  每生自带2件左右常见的容器。

  教学过程:

  一、检查

  完成口算本上的校对工作,检查学生的口算完成情况。

  二、交流检查学生昨天回家的实践作业

  比如:1升水可以倒4杯水,可以倒20个小酒杯,可以倒2大碗(比较小的容器)

  1个电饭煲是2升多,1个大油桶是5升,一个水池30升,一个脸盆5升(较大的'容器)

  在学生交流的时候,要求其他学生做到:(1)想象,也可用手比划该容器的大小;(2)继续补充

  三、完成书上的想想做做

  1、用自己制作的量器盛1升水,分别倒入下面的容器里,看看水面各在哪里。

  比如:煲的1/2,锅的差不多,脸盆的1/5

  可继续让学生估一估,整个容器的容量大约是几升。

  2、下面的容器里大约各能盛多少升水?在合适的答案下面画

  这里的4张图,可以让学生先挑一个最有把握的说,并说清楚理由。

  再以此为参照,进行推算其他的容器。

  也可用排除法进行,但都要学生充分说理,不能是简单的凭感觉。

  四、指导完成练习册上的相关练习

小学数学四年级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在解决问题和相互交流的过程中,体会在一个有括号的算式里,先算括号里的算式的必要性。

  2、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加强小组合作。

  3、灵活运用所学计算方法解决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应用数学意识。

  教学重点:

  理解含有括号的四则运算的顺序。

  教学难点:

  掌握含有括号的四则运算的顺序。

  教具学具:

  课件

  教学设计:

  一、复习导入

  1、口算。100+0= 0÷100=等。

  2、说出下面各题的运算顺序。

  ⑴ 80-42+12 480÷60×2等。

  小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乘、除法,要( )按顺序计算。

  ⑵75-15×4 40÷4+6等。

  小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既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要先算( )法,再算( )法。

  ⑶(12+4)×2 200÷(40-15)×2。

  小结:在含有小括号的算式里,要先算( )里面的,再算( )外面的。

  3、我们学过的( )、( )、( )、( )四种运算统称四则运算。今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它的运算顺序。(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课

  (一)出示:96÷12+4×2

  1、小组内讨论,说说计算顺序。

  2、汇报讨论结果。(指名说,师板书。)

  (二)变式:96÷(12+4)×2。探究有小括号的计算顺序。

  1、问:如果要求先算加法,再算除法,最后算乘法,需要在原式里添上什么数学符号?(小组合作探究)

  2、小组合作完成计算后,指名学生到黑板上扮演。

  3、点评,明确: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

  (三)介绍中括号“[]”,变式:96÷[(12+4)×2],探究有中括号的算式的运算顺序。

  1、认识中括号。

  2、在老师引导下明确运算顺序。板书:96÷[(12+4)×2]

  ①

  ②

  ③

  3、放手让学生合作完成计算,师巡视辅导。

  4、指名板演后,师生共同订正,明确运算顺序,并在书上找出来齐读两遍。

  三、巩固练习

  1、课本第9页的做一做。

  2、一个池塘的长是60米,宽是40米,每米需要三根竹棍做篱笆,共需要篱笆多少根?(要求列综合算式解答)

  四、拓展提高:根据运算顺序添上小括号或中括号

  ⑴32×800-400÷25先减,再乘,最后除;

  ⑵32×800-400÷25先除,再减,最后乘;

  ⑶32×800-400÷25先减,再除,最后乘;

  ⑷32×800-400÷25先乘,再减,最后除;

  五、课堂小结

  小学四年级数学《含括号的四则运算》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本节课的内容是有括号(主要是有中括号)的四则运算顺序,是在二年级学习的基础上学习的,对有关的四则运算顺序(包括有小括号的两步运算)有了初步的掌握。但从我这节课之前让学生试做《学案》第5页的有关练习所反馈的情况来看,发觉孩子们对四则运算的顺序(特别是含有三步计算的运算顺序)并没掌握,所以我在复习这一环节里,分三种情况复习了有关的运算顺序。在此基础上,再通过一式多变的形式,由浅入深地,引导孩子们合作探究有括号的四则运算的顺序,让孩子们亲身经历知识的生成过程,孩子成了学习的真正主人。由于比较详细地复习了,所以孩子们课堂上的反馈还是比较好的:学习气氛比较活跃,积极性比较高,练习正确率比较高。

  不足之处:

  由于复习时间用得过长,导致练习的时间稍微少了些,练习的形式、题形等不够多样。这有待我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改进和提高。

小学数学四年级教学设计5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P112—114页。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可以根据事件的具体情况,对事情的顺序进行合理安排,以达到提高效率的目的。

  技能目标

  1.学会根据具体事件的情况,通过调整事件顺序,合理安排时间。2.会画简单的事件流程图。

  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孝敬长辈的思想感情。

  2.锻炼孩子思维的条理性,培养整体考虑决定事件顺序的习惯,和综合思考的能力。

  教学重点:

  从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案中寻找出最优方案。

  教学难点:

  学会根据具体事件的情况,通过调整事件顺序,合理安排时间。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课件出示情境)

  星期六,李阿姨到小明家做客,他们之间发生了很多有趣的事,你们想不想去小明家看看?

  2、探究新知,掌握规律:

  (1)沏茶问题

  (课件)见了李阿姨,小明怎样说?小明很有礼貌的请李阿姨坐下,还要给李阿姨沏上一杯热茶。沏茶的步骤有是这样的。

  (课件出示主题图)(学生读时间表)

  师:如果你是小明,怎样安排这些事,使李阿姨能尽快喝上热茶?一共要用多少时间?

  学生讨论

  师:谁来说一说怎样安排?为什么这样安排?

  学生用卡片在黑板上展示时间安排

  板书:1+1+8+1=11(分)

  指出,这就是流程图,下面要再写出时间的计算。

  (2)总结方法:有时我们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多种,我们可以选择最优的方法来做,这就是优化。通过刚才解决的问题,你说说怎样才能节省时间?做一件事情的同时再做其它事情可以节省时间。

  联系生活举例。听广播与刷牙、洗脸、吃饭、读英语。

  (3)烙饼问题

  不知不觉到了中午,妈妈准备作他最拿手的烙饼招待李阿姨。我们来看看妈妈是怎样烙饼的?(课件出示主题图)

  师: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

  生:一次最多能烙两张饼

  生:两面都要烙

  生:每面3分钟

  师:如果只烙一张饼需要多长时间?怎样烙?

  学生回答演示生:6分钟。烙一面需要3分钟,两面就要6分钟。

  师:烙两张饼最少需要几分钟?怎样烙?

  学生回答并演示

  生:6分钟。因为一口锅可以烙两张饼,可以同时烙两张饼的正面和反面,就和一张饼一样,也是需要6分钟。

  师:如果烙三张饼呢?最少需要几分钟?

  师:这么多答案,下面请同学们先思考,操作一下,再以小组为单位,用圆片代表3张饼,在桌子上摆一摆,说一说,然后将你们的方案,填到你们的表格中。

  小组活动

  师:哪个小组愿意上来说说你们是怎么烙的?(两人合作一人填表,一个操作)

  方法1:

  生1:先两张同时烙好,需要6分,再烙好剩下的一张,需要6分,共烙4次,花了12分。

  师:有没有比他们更快的方案?

  方法2

  生2:第一次先烙饼

  1、饼2的正面,需要3分钟;第二次烙饼2的反面和饼3的正面,需要3分钟,第三次烙饼1和饼3的反面,也需要3分钟,总共用了9分钟,共烙3次。

  师:大家明白吗?谁再来演示演示。

  师:课件演示烙3张饼的最优方案。

  师边演示边讲解,其他学生一起操作:

  我们先烙饼1的正面和饼2的正面,3分钟后,把饼2拿出来,再同时烙饼1的反面和饼3的正面,3分钟后,饼1熟了,接下来再同时烙饼2的反面和饼3的反面,3分钟后饼2和饼3也熟了。

  师:这种方法为什么快?

  生:锅里一直都有两张饼。(课件出示:烙3张饼的两种方案)

  师小结:从表格中我们也可以看出,用这种方法时,锅里每次都有两张饼,这样不浪费时间,烙的最快,我们就把这种方法叫做烙3张饼的最佳方案。

  (4)拓展提高,总结方法师:烙4张饼怎样烙最快?

  生:2张2张地烙,需要12分钟

  师:烙5张饼怎样最快呢?(同位交流)生:先烙2张,再用最佳方法烙3张,用15分钟

  师:烙6张饼,怎样烙最节省时间?

  生:用最佳方法烙3张2次,用18分钟生:2张2张的烙3次,也是用18分钟

  师:这两种方法都是用18分钟,你比较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生:我喜欢3张3张的烙,这种方法比较好玩。

  生:我喜欢2张2张的烙,这种方法省劲,3张3张烙太麻烦了。

  师:我也喜欢2张2张的烙,同样的时间,这种方法比较省劲些。师:烙7张饼,最快需要几分钟?

  生抢答:21分钟

  师:这么快就想出来了,说说你的想法依次说出8张、9张、10张饼的烙法

  师:观察这张表,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生:每多烙一张饼,时间就多用三分钟,你看5张饼是15分钟,6张饼是18分钟,那7张饼就是21分钟

  规律1:用最优化的方法烙,饼的张数乘每面所用的时间,就是所用的最少时间

  板书:每面所用的时间×饼的张数=所用的最少时间

  师:从饼的张数和烙饼的方法上,你还发现了什么?

  规律2:我还发现了双数张时是2张2张的烙,超过3张的单数张都用烙3张饼的最佳方法

  师:如果烙20xx张饼需要多少时间?

  3、实际应用

  (1)师:其实在我们生活中经常会用到这样的问题,大家看。(课件出示早晨时间安排)学生写出流程图,再写出计算过程

  (2)师:同样在美味餐厅里遇到了一些问题,需要大家帮忙解决。(课件出示早晨时间安排)

  (课件出示星期天,餐厅里来了3位客人,他们每人点了两个菜,假设两个厨师做每个菜的时间都相等,应该按怎样的顺序炒菜?)

  师:先想一想,再和挨着的同学说一说。谁来告诉大家,应该按怎样的顺序?你的理由呢?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

  小结:炒菜的时间相等,等候的时间不一样,哪一种方法能让客人等候的时间短一些呢?(同时进行尊老爱幼思想的渗透。)

  (3)生活中还有没有这样的例子?请你说一说。

  4、小结:

  师: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大家有什么收获?

  小结:老师也希望大家能用我们今天所学的知识,合理的安排自己的时间,在以后的生活和学习中提高效率。

小学数学四年级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认识直线、线段、射线及它们的联系和区别、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比较角的大小,会用尺子画角.

  2.通过教学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发展生学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理解角的概念,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教学难点

  理解角的概念、用尺子画角.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演示动画角的认识.

  2.师:今天老师要和同学们一起来认识一个新朋友角.

  (揭示并板书课题角的认识)

  二、引导探究

  1.(1)演示动画直线、射线、线段

  (2)启发提问:手电筒、太阳光射出来的光线都可以看成是射线.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可以看作射线呢?

  (3)小组讨论:直线、线段、射线有什么联系?又有什么区别?

  (联系:都是直的,线段是直线的一部分.

  区别:端点数不同,线段的测量长度直线、射线是无限长的',无法测量)

  2.初步认识角

  (1)演示课件角的认识.(从一点引出4条射线)

  提问:①你能从中找出多少个角?(最多6个)

  ②如果只想得到一个角?该怎么办?

  (2)板书:从一点引出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叫做角.

  (3)继续演示课件角的认识,演示角各部分名称.

  (4)引导学生利用两根硬纸条和一个小钉子摆角.

  教师引导学生边操作边思考:

  ①怎样可以得到一个角?

  ②怎样可以得到一个较大的角?

  ③怎样可以得到一个较小的角?

  3.联系实际,深入感知.

  (1)提问:联系实际想一想,生活中哪有角?

  (2)启发学生用不规则的纸折出或剪出一个角.

  全班进行比赛,看谁的角最标准.

  摸一摸自己得到的角的顶点和边、感受角,教师选择有代表的角巾在黑板上展示.

  (3)观察黑板上的角,按照角的大小请同学们排出顺序.

  (4)当学生在叙述顺序语言表达困难时,适时出示角的表示方法.(强调和的不同)

  4.讨论尝试,比较大小.

  (1)演示动画角的大小比较.通过故事,引出问题.

  (2)同学讨论、尝试比较角大小的方法.

  (3)继续演示动画角的大小比较.

  (4)由学生小结比较角大小的方法.

  (先把两个角的顶点和一条边重合,然后看另一条边的位置,哪个角的另一条边在外面哪个角就大.如果另一条边也重合,说明两个角相等.)

  5.体验画角.

  (1)由学生尝试用尺子画角,教师巡视.

  (2)小结角的画法.(先画顶点,再从顶点起画两条射线)

  三、巩固练习

  完成第126页第1题.

  下面的图形,哪些是直线?哪些是射线?哪些是线段?

  2.比一比看谁的眼力好.哪些是角?哪些不是?

  3.一张长方形纸、剪去一个角还有几个角?

  四、质疑小结

  提问:通过今天的学习,你都学会了什么?(射线、线段、什么叫角,角的各部分

  名称、比较两角大小的方法和角的画法)

  课后总结.教师出示顺口溜:

  小小角,真简单,

  一个顶点两条边,

  画角时,要牢记,

  先画顶点后画边.

  五、布置作业

  从一条射线的端点开始,截取一条4厘米长的线段.

小学数学四年级教学设计7

  教材分析

  1.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整数的四则计算,能进行连加、连减、加减混合以及连乘、连除、乘除混合等同级的两步运算的基础上来学习本节课的算式中没有括号只有乘法和加、减法的四则混合运算顺序和列综合算式解答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这两部分的内容是相辅相成、有机结合的。

  2.计算工具在当今社会和现实生活中已经普及了,人们已经不大需要使用纸笔进行大数目、多步数的计算。但是四则计算的原理与方法、混合运算的顺序、步骤仍然是本节课的重要教学内容。同时在学习中感受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

  学情分析

  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整数的四则计算,能进行连加、连减、加减混合以及连乘、连除、乘除混合等同级的两步运算的基础上来学习本节课的算式中没有括号只有乘法和加、减法的四则混合运算顺序和列综合算式解答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在教学中学生比较难掌握的是列综合算式解答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通过分析解决问题的思路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来突破含有乘法和加、减法的两步的运算顺序与书写格式,在学生交流中根据题意来理解和明确运算的顺序。

  教学目标

  理解综合算式的含义,掌握含有乘法和加、减法的两步的运算顺序与书写格式。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含有乘法和加、减法的两步的运算顺序与书写格式。

  教学难点:列综合算式解答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小学数学四年级教学设计8

  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统计》的内容,是继前几册《统计》的内容而编排的,前面学生已经掌握了一点有关折线统计图的知识,本节主要是让学生学习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制作单式折线统计图,学会看懂此种统计图并学习根据统计图和数据进行数据变化趋势的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作用,形成统计的观念。

  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比较活泼好玩,男生思维较敏捷,但欠谨慎;女生细腻,思维又不如男生灵活。《统计》这一部分的比较抽象,操作性又强,加上学生这方面的知识基础不是很扎实。教学时,要注意层次教学及个别的指导,但又要顾及学生发展的全面性。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和整理,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

  2、认识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会看折线统计图;

  3、根据信息,绘制单式折线统计图,并能根据折线统计图解决简单的问题和提出问题;

  (二)能力目标:会看折线统计图,能根据给出的信息绘制单式折线统计图;

  (三)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良好学习品质及科学的'态度;

  2.使学生在互助交流、合作中,看到别人的优、缺点;

  3.感悟学习的快乐和收获知识的喜悦。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1)会看折线统计图,并能根据折线统计图解决简单的问题和提出问题;

  (2)根据给出的信息,正确完成折线统计图的绘制。

  教学难点:

  (1)在分析数据的过程中,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

  (2)根据数据,正确完成折线统计图。

小学数学四年级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小数加、减法计算的过程,体会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在算理上的联系,切实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2、使学生进一步增强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探索并解决问题的意识,不断体验成功的乐趣。

  教学重点: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学难点:理解”小数点对齐”就是“把相同数位对齐”的道理。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有没有去书店买过书呢?老师我最喜欢看去书店买书了,因为里面有各种各样的书本任你挑选。现在,比如老师想再去书店买几本书,分别是数学家的故事和童话选,单价各是6.45元和4.29元,根据这两本书的价钱你们可以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呢?

  生1:数学家的故事和童话选一共需要多少钱?

  生2:数学家的故事比童话选多多少钱?

  师:非常好!谁来解决第一个问题?

  生:6.45?+4.29

  师:第二个问题,谁来?

  生:6.45?-4.29

  师:很好!那6.45?+4.29和6.45?-4.29到底等于几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小数加减法.

  师:这两道算式你们会算吗?请同学们拿出草稿纸来列竖式算一算吧!师:同学们,你们算好了吗?来看看黑板上这两位同学做的,(念一下竖式)你们同意吗?

  师:(指着竖式)像这样一位对着一位减,你们觉得陌生吗?那这样列竖式以前我们在哪见过

  生:在计算整数加减法时用过.

  师:是呀,那我们一起回忆一下,在计算整数加减法时要注意什么?

  生:相同数位对齐.

  师:是的,瞧,我们来看看小数加减法,你发现了什么?

  生:小数点对齐.

  师:小数点对齐,也就确保了相同数位对齐.太棒了!你们已经找到了小数加减法最关键的地方.

  二、探究小数加法的.计算方法

  师:看到同学们这么爱动脑筋,小精灵要送给大家一些礼物,瞧

  数学家的故事:6.45元 神奇的大自然:8.3元 童话故事:4.25

  问:你们能根据这些信息提出一道数学问题并列式解决吗?能吗?拿出草稿本来提出自己的问题并列式解决。

  师:怎么样,同学们都写好了吗?老师收了几位同学做的题,我们一起来看看,有两位同学都提了水彩笔比跳绳贵多少元?

  8.3-6.45,谁做对了,你们同意第几种?

  8.30 8.3

  -6.45 6.45

  1.85 1.95

  生:第一种。

  师:那为什么是这样做的,你有想法吗?

  生:8.3中有隐形的“0”

  师:想一想,为什么我们可以在百分位上添“0”?

  师:对,根据小数的性质,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那谁来说一说第二种哪错了?

  生:0-5忘了退位减.

  师:好了,虽然这位同学出错,但给了我们很重要的提示.

  师:刚才这个问题提得真好,让我们有了新的收获,还有同学提出不同的问题,咱们来看看.

  如:6.45+4.25=10.70(元)

  师:仔细看看这道题的得数是10.70,你们有什么新的想法吗?

  生:得数上,小数的末尾出现了“0”

  师:那你知道结果可以怎样写?

  生:10.7

  师:为什么?

  生:小数的性质.

  师:以后,当计算小数加减法,如果小数的末尾是0,我们要对结果进行,去掉0,在把化简结果写在横式里,这也是我们数学简洁美的体现.

  师:老师这再列出两个式子。.

  9.6+60.4=70.0(元)

  师:你们对它有什么建议吗?

  生:得数可以写成70.

  师:对,最后的得数能化简的就要化简.

  师:大家再瞧:9.6-7.53=2.07(元)这个得数上也有0,能去掉吗?

  生:不能.

  师:为什么?(它起到占位的作用)

  师:刚才我们做了这么多的小数加减法都从哪一位算起?

  生:从低位算起.

  师:其实这小数加减法的算法和什么算法相同?

  生:和整数加减法相同.

  师:那它们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吗?

  生:得数要点上小数点.

  师:嗯,说得太好了,这确实是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最大的不同之处。

  师:谁来说一说在计算小数加减法要注意什么?同桌间相互讨论.

  生:...

  三、练习巩固

  师:很好,接下来请同学们做一下书本72页的做一做的第一题

  四、课堂总结:

  同学们们,这节课你们学习了什么?要注意什么?(小数的加减法,小数点要对齐也就是数位要对齐,小数的得数末尾的0可以省略。)

  五、作业

小学数学四年级教学设计10

  设计说明

  本节课在教学设计上有以下特点:

  1、倡导合作学习。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我们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而合作学习正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重要途径。本教学设计充分利用教材情境图,引导学生合作学习,使学生在猜测、讨论中,不但用自己的方法解决了问题,还了解并掌握了更多的解题策略。

  2、突出对比的学习策略。

  在教学中适时、恰当地运用比较法,能使学生学得轻松、愉快,学得扎实,从而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本教学设计通过引导学生对比计算方法及结果,突破教学难点,使学生理解速度的含义,理解当路程与时间都不相同时比快慢就是比速度,理解速度单位与以往学过的单位不同,同时掌握路程、时间与速度三者之间的关系。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提示卡

  教学过程

  第1课时路程、时间与速度(一)

  ⊙师生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见过暴风雨中的“电闪雷鸣”吗?

  (见过)

  谁能说一说,当时你是先看见闪电,还是先听到雷声?(先看见闪电,后听到雷声)

  你能说一说为什么会先看见闪电,后听到雷声吗?

  这节课,我们来研究与速度有关的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简短的谈话,激活学生的记忆。在实现本节课探究的内容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完美对接的同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探究与速度有关的.问题做好了铺垫。

  ⊙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1、创设情境,观察比较。(课件出示教材情境图)

  动物王国最近举行了运动会,小兔、猴子和松鼠在竞走比赛中进入了决赛,猜一猜,谁能赢?(学生观察比较成绩表中的数据,得出松鼠比猴子走得快,小兔也比猴子走得快)

  2、探究比较方法。

  (1)提出问题:小兔和松鼠谁更快?

  (2)小组讨论:要想知道谁更快,要比较什么?你们有什么办法?把你的想法写下来。

  (学生讨论后明确:可以比较小兔和松鼠每分各走多少米。学生试算,教师巡视指导)

  (3)汇报。

  (结合学生汇报,用课件展示相关算式)

  小兔每分走:240÷3=80(米)

  松鼠每分走:280÷4=70(米)

  得出:小兔走得快。

  3、认识速度。

  (1)速度的意义。

  ①题中的280米、240米叫什么?4分、3分叫什么?(路程,时间)

  ②想一想,“路程÷时间”表示什么呢?

  (学生讨论后明确“速度=路程÷时间”)

  (2)认识速度。

  ①介绍速度及单位。

  说明:1分、1秒、1时叫单位时间,物体在单位时间内所行的路程叫作速度。“米/分”表示速度的单位,它与我们以前所学的单位的表示方式有所不同,“米/分”读作:米每分。

小学数学四年级教学设计1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亿以内数的数位顺序,能正确的写出整万的数和含有两级的数。

  2、引导学生总结出含有两级的数的写法。

  3、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亿以内数的写法。

  教学难点

  中间有“0”和末尾有“0”数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

  1、请学生说出亿以内数的顺序表,并说一说是怎样分级的、根据学生回答整理出数位表、(板书如下)

  2、读出下面各数,并说一说怎样读亿以内的数。

  40000 659200 30060400

  3、写出下面各数,并说一说怎样写万以内的数。

  七、七十、七百零八

  4、根据学生回答,复习万以内数的写法:

  (1) 从高位起,按照数位顺序写 ;

  (2) 几千就在千位上写几,几百就在百位上写几……

  中间或末尾哪一位上一个也没有,就在那一位上写0。

  二、学习新知

  谈话导入:我们已经学会了万以内数的写法,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亿以内的.数的写法。

  (板书课题)

  1、指导探索,学习写整万的数。

  (1)出示例3 写出下面各数(整万数的写法)

  同学们会写七、七十、七百零八,那么怎样写七万、七十万、七百零八万呢?这些都是整万的数,请同学们在数位表上试一试,写一写、

  提问:你们是怎么写的?(这些数都是整万的数,只要在万级上写七、七十、七百零八,然后在后面加四个0就可以了。)

  教师在数位顺序表中写出上面三个数。

  引导学生小结:整万的数怎样写?

  (2)出示例4写出下面各数(含有万级和个级两级的数的写法)

  ① 十万二千三百四十五

  先让学生写出十万,并追问:在什么级上写?然后再写二千三百四十五

  教师说明:写数的顺序和读书的顺序是一样的,先写万级,再写个级。

  ② 三十二万零六百

  提问:这个数一共有几级?万级怎样写?个级怎样写?千位上为什么要写一个0?

  小结:这是写数和读数不同之处、写数是哪一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在那一位上写0;读数时,每级末尾不管有几个0都不读,其他数位上有一个或者几个0都只读一个零。

  ③ 二千零五十万七千

  让学生自己试着写数,再说一说怎样写的?

  (3)出示思考题,引导学生小结、

  ① 含有两级的数怎样写?先写什么?再写什么?

  ② 如果遇到哪一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怎么办?

  三、巩固练习

  1、完成书上做一做,写在书上

  五百零六万 写作:_________________

  五万零三百 写作:_________________

  八千零六十万零二十 写作:_________________

  2、完成下面三个写数题

  请一名同学到前面用算盘上拨出下面各数,其他同学写在练习本上。

  一千零五十五万 四千零三十万零三十 九千六百七十二万

  3、判断下面的数写得对吗?把错误的地方改正过来。

  四万五千二百 写作:45200( )

  三百零六万 写作:306( )

  一千零二万四千五百 写作:1024500( )

  4、写出下题横线上的数(投影)

  (1)我国的领土面积是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

  (2)如果每人每天节约一克粮食,那么全国每天可节约一百三十万千克的粮食。

  (3)某省今年共栽树一千零五十万零八百棵。

  (4)钢铁厂今年共炼钢四十万零七百吨。

  5、思考:含有两级的数的写法同学们都理解了,那么含有三级的数的又应该怎么写呢?

  四、课后作业

  1、先在计数器上拨出下面各数,然后再写出来、

  七万八千六百三十 八十五万一千

  二十六万零四百 三百六十万二千

  十万零五 六千零八十万零七十

  2、写出下面横线上的数、

  (1)1999年我国共生产彩色电视机四千二百六十二万台。

  (2)北京图书馆馆舍面积是十七万平方米,占世界第二位;藏书一千四百万册,占世界第五位。

  (3)1999年来华旅游总人数约七千二百八十万人次。

  3、写出由下面各数组成的数、

  (1)四百万、八十万、五万和三千

  (2)六千万、九万和五百

  (3)八千万和四十

  五、板书设计

  亿以内数的写法

小学数学四年级教学设计12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本节课通过简单的实际问题向学生渗透优化思想,让学生体会优化思想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感受数学的魅力。教学设计如下:

  1、重视教材与学生生活的紧密联系。

  沏茶是学生比较熟悉的生活现象,当教材呈现小明帮妈妈烧水给李阿姨沏茶这一情境时,教师没有急于让学生解决如何让李阿姨尽快喝上茶的问题,而是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为学生帮助小明解决让李阿姨尽快喝上茶的问题打下基础,使学生处于主动解决问题的最佳状态,有效地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

  2、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多次为学生提供探究新知的.机会,在活动中学生处于主体地位。例如,帮小明设计沏茶方案;讨论各小组方案的合理性;各小组展示设计方案。学生经历了学习的全过程,从中明白节省时间的道理。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主体地位,充分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工序图卡片

  学生准备:沏茶的六道工序图卡片

  教学过程

  故事激趣,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在上课之前,老师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在北宋年间,有一年皇宫里发生了火灾,一夜之间整个皇宫被烧成了一片废墟。当时的皇帝是宋真宗,他决定在原址上重建皇宫,便找来大臣丁渭负责这个工程,并限期完工,如不能按时完成,就要把他杀掉。丁渭到现场看了一圈,发现有三大难题需要解决:第一,造房子要用很多新土来烧砖,这些土如果到郊区去取,路程太远;第二,运输木料、石料等材料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第三,被烧毁的废墟上有大量的垃圾以及施工产生的废料要运到远处倒掉,也很浪费时间。以当时的施工条件是无论如何也无法按期完工的。丁渭反复思考,终于想出了一个巧妙的施工方案:首先,丁渭把皇宫前的一条大街挖成一条大沟,用挖出来的土烧砖,与此同时,再将附近汴河的水引入沟内,形成一条临时的运河,可将需要的建筑材料用船直接送到工地,所需材料都备齐之后,再将水放掉。一边施工,一边把工地上的垃圾及时填进沟中。这样,等皇宫重建完成时,垃圾也填平了皇宫前的那条大街。丁渭不仅提前完成了工程,避开了杀身之祸,还为当时的朝廷省下了几十亿两白银。

  师:大家说,丁渭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生踊跃汇报)

  师:今天我们就学习用丁渭的方法来处理生活中的问题。在家里你们是怎样招待客人的呢?周末,小明家里来了客人。妈妈请小明帮忙为客人烧壶水,沏杯茶。如果你是小明,你怎样做这些事才能使客人尽快地喝上茶呢?(课件出示情境图)

  师:(出示沏茶的六道工序图卡片)一共需要做六件事,要想知道怎样做花费的时间最少,就需要我们合理地安排一下,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合理安排时间的问题。(板书:沏茶问题)

  设计意图:以学生“听故事”导入新课,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点,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下面解决“怎样节省时间”这一生活问题打下伏笔,同时让学生体会本节课的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

  小组合作,探究方法

  1、明确沏茶顺序。

  (1)设疑:家里来客人,要沏茶时,通常需要做哪些事?(生自由回答)

  (2)课件播放沏茶情境图,请学生边看边读:烧水:8分钟、洗水壶:1分钟、洗茶杯:2分钟、接水:1分钟、找茶叶:1分钟、沏茶:1分钟。

  (3)沏茶需要做这六道工序,你认为先做哪件事比较合理?为什么?

  (生讨论交流)

  2、让学生自主设计方案。

  明确设计要求。(课件出示)

  (1)将设计方案展示出来,要让别人知道每道工序用了多长时间。

  (2)最后计算出整个过程一共用了多长时间。

  小学数学,教学

小学数学四年级教学设计13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5课时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实例,比较角的大小过程中,产生度量角的需要,经历角的度量过程,体会角的度量的本质,感受1°角产生的必要性。了解1°角实际有多大。

  2.知道直角、平角、周角的大小,并会估测生活中角大小。

  3.在逐步精确的探索过程中,体会角的度量方法,感受极限的数学思想,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探索三个角大小的过程,感受度量角的意义和认识角的度量单位。

  教学难点:让学生经历1°角的产生、发展过程,理解用小角量大角的方法。

  【教学准备】

  滑梯中的三个角、360等分圆、

  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问题。

  1.生活情境引入,体会角的作用

  (出示三个滑滑梯,角度不同)

  讨论:

  (1)三个不一样的滑滑梯,你喜欢玩哪个?为什么?

  (2)同样是滑滑梯,为什么会给人不用的感觉?

  结论:滑梯面和地面所形成角度的'大小不一样,角度越小,滑下来的速度就会越慢;角度越大,滑下来的速度就越快,越刺激。

  (课件抽象出滑梯中的三个角)

  3.提问

  问题:那这三个角到底有多大呢?你有什么办法知道这三个角度的大小呢?

  二、解决问题,探索新知

  1.动手操作,探究角的大小

  利用剪好的滑滑梯的三个角,动手操作,比一比:哪个角大?大多少?

  2.用直尺量边——感知量边比角的局限

  直尺测量法——在固定边的长度位置处,量张口的大小。

  结论:能比较出这三个角的大小,但确无法准确知道这三个角具体是多大。

  3.用角量角——初步感知“标准角”由大到小的变化

  小角量大角法——用最小的∠1去量,把∠1对折1次,再去量;把∠1对折2次,再去量。

  结论:测量的标准越小,所剩余的部分就会更小。

  4.认识角的度量单位—1°

  (1)介绍角的度量单位。

  微课解说度量单位1度是怎么来?并引出度量角的单位。

  (2)建立1度角的表象。

  课件演示1°,并比划比划,

  理解1度角的意义。

  (3)认识直角、平角和周角。

  课件演示10°,感受10°的大小。并通过课件依次演示直角、平角、周角,了解直角、平角、周角的大小与度数。

  深入实践,深化思想

  1.估角

  利用附页1中图1的360等分圆,来估计这三个滑滑梯的角度的大小。

  汇报:

  第1个滑滑梯的滑梯面与地面的角大约是15°;

  第2个滑滑梯的滑梯面与地面的角大约是41°;

  第3个滑滑梯的滑梯面与地面的角大约是63°。

  2.估一估,下面的角是多少度?

  四、全课总结,拓展延伸

  1.说说自己的收获

  2.设疑:角的度量有没有专门的工具呢?它是怎么测量角的大小的呢?

小学数学四年级教学设计14

  活动目标

  1。 通过活动,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分段整理数据的方法,会用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表示数据,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发展统计观念。

  2。 使学生在活动中了解自己的同学,了解自己的班级,培养关心他人、关心集体的思想意识,体会合作的意义,感受集体的力量。

  活动准备

  学生已有的《成长档案》,成长记录项目包括:学号、出生年月、身高、体重、个人爱好、个人愿望等基本情况。

  活动过程

  一、 了解谁产生统计需要

  出示本班学生变动情况统计表:

  上学期末

  本学期转入

  本学期转出

  人数

  42

  5

  1

  从这张表中,你知道了什么?(学生自由发言)

  小结:从表中我们可以知道,新学期我们班转进来5位新同学,转走了1位同学,46位同学组成了一个新的班集体。在这个大家庭中我们要互相帮助,团结友爱。(放背景音乐:《相亲相爱一家人》)你们是否了解自己班里每一位同学的一些个人情况呢?(板书:了解谁)

  [评析:从班级学生人数的变动谈起,创设相亲相爱一家人的情境,引导学生产生了解同学、了解班级的心理需求,为确定统计对象打下深厚的感情基础。]

  二、 了解什么明确统计内容

  提问:你们想了解自己班里同学的哪些情况呢?(板书:了解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可能想到:想了解同学的身高、体重;想了解同学的出生年月;想了解同学的兴趣爱好;想了解同学的家庭成员;想了解同学的家务劳动等情况。(板书:身高、体重、年龄、生日、兴趣)

  引导:同学们想了解的内容真多!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了解我们自己。(板书课题:了解我们自己)让我们先了解班级同学的身高、体重、年龄、生日、参加兴趣小组等情况,好吗?(我们加横线,下面板书:班级)

  [评析:确定统计对象后,需要细化统计内容。教师通过让学生自由发言,释放学生基于生活的人之常情,然后与学生协商,缩小研究范围,过渡到本节课的活动内容了解我们自己,使学生经历统计内容的产生过程。]

  三、 怎样了解确定统计方法

  1。 讨论收集数据的方法。

  小组讨论:要统计这些内容,应该怎样了解,怎样收集这几方面的数据呢?(板书:怎样了解:收集数据)

  全班交流,教师相机介绍一些收集数据的方法。(板书:个人了解、小组收集、查阅档案、问卷调查)

  2。 分工合作收集数据。

  要求:为了便于同学们进行统计,我们采用分类统计的形式,把身高、体重归为第一类统计内容,把生日、年龄、兴趣小组归为第二类统计内容。(板书:第一类,第二类)每个小组在两大类中各选一个统计内容开展统计活动。(教师协调各小组选择的内容)

  小组分工:4人负责收集数据,1人负责汇总,1人负责校对监督。(板书:分工合作)

  学生分小组收集、整理数据,教师巡视,相机指导学生进行组际合作,组织相同研究内容的小组开展交流活动。

  汇报:你们小组收集的是哪一方面的数据?请把你们收集的数据展示给大家。

  提问:收集好数据,接下来该做什么?(板书:怎样呈现:统计表,统计图)

  [评析:收集数据对于保证统计结果的正确性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收集数据方法的处理上,让学生根据实际情况充分利用人力资源(例如小组合作与交流)和环境资源(例如学生已有的《成长档案》),从而体现方法的多样化。在统计内容的分配上,采用分类统计的形式,避免同一类型(统计表或统计图)的统计内容学生多次重复,从而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巩固分段整理数据和制作条形统计图的方法。]

  四、 了解后怎样呈现制作统计图表

  1。 讨论统计图表的分段方法。

  找出范围:从刚才小组的汇总中,你知道我们全班同学的身高范围了吗?

  分段整理:根据最大数与最小数之间的差距,你认为身高怎样分段比较合理?其余统计项目呢?

  2。 各小组合作完成统计表与统计图的制作。

  3。 小组汇报与相互评价。

  4。 小结:通过刚才的统计活动,大家已经了解了我们自己,说说你了解了些什么?了解了我们自己这么多的情况,有什么用呢?(板书:有什么用处)(学生自由回答)

  [评析:根据数据特点将数据进行合理分段是分段整理数据的难点。教师充分利用集体讨论、小组合作、汇报交流等组织形式,引导学生完成对统计数据的整理过程,让学生灵活运用已有的统计知识完成统计表与统计图。]

  五、 了解后有什么用处知道统计用途

  谈话:统计不仅能帮助我们了解自己,还可以帮助别人了解我们,从而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1。 订做校服。

  提问:学校要给同学们做校服,应该给服装厂推荐哪一张统计表呢?

  追问:是否可以直接推荐这一张身高情况统计表呢?

  引导学生联系前面学过的知识,明确应该按照服装行业的统一规定将学生的身高情况按大号(140~149 cm)、中号(130~139 cm)、小号(120~129 cm)重新分段统计。

  学生按要求重新分段统计。

  2。 最受欢迎的节目。

  提问:学校举行艺术节,最受我们班同学欢迎的会是哪一个节目呢?应提供哪张统计表?

  学生交流,并说明选择的理由。

  [评析:统计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应用。在学生通过统计活动获得需要的相关数据和合适的呈现方式后,教师创设两个生活化的问题情境,让学生根据信息选择统计图表或改造统计图表,体会统计的作用与价值。]

  六、 回顾反思,拓展延伸

  总结:通过今天的统计活动,你们有什么收获?

  延伸:如果把我们学校的同学都看作一家人,你想了解什么呢?(板书:学校)课后,我们可以和自己的伙伴再次合作,收集学校同学的有关数据开展统计活动。

  [评析:全课以了解我们自己为线索贯穿统计知识的复习与实际应用。随着活动的展开和教学的深入,学生从统计班级的课内活动到统计学校的课外活动,了解我们自己的.范围在不断扩大,相亲相爱一家人的内涵在不断丰富,可谓知识与情感双丰收。]

  总评

  了解我们自己是安排在统计单元知识后的一次实践与综合应用活动,教学活动能围绕着实践与综合的课型特点展开。

  第一,注重实践性。学生在教师创设的具体情景的感召下,自觉引起应用统计知识来解决身边的生活问题的心理需求,进而在确定统计对象、分解统计内容、讨论统计方法、制作统计图表、感受统计应用等系列实践活动中,主动参与、主动合作、主动交流,全面而深入地体验统计的全过程。

  第二,注重综合性。一是教学内容的综合。让学生在制作中比较,在应用中选择,进一步体会统计表与统计图的特征。二是教学线索的综合。采用情感线索与知识线索齐头并进的形式组织整个教学活动,让学生在积极的情感推动中应用知识,在知识的实际应用中满足情感的需要。三是教学效果的综合。在统计的实践与综合应用中,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如收集信息的能力、分析判断的能力、合作交往的能力、知识应用的能力,同时还渗透了班集体建设、团队合作精神等思想教育。

小学数学四年级教学设计15

  一、教学内容:

  乘法分配律的应用

  二、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能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出示:

  口算:

  73+27、138×100、100-64、64×1、8×9×125、(4+40)×25

  (二)、新授

  我们已经学习了乘法分配律,今天继续研究怎样应用乘法分配律使计算简便。

  出示102×()

  学生任意填上一个两位数。

  老师迅速说出它的得数,而不用笔算。

  出示:计算102×43小组讨论完成。

  学生可能出现:

  (1)(100+2)×43、(2)102×(40+3)

  在对比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观察题目的特点,以及怎样应用乘法分配律,从而使学生明确:两个数相乘,把其中一个比较接近整十、整百、整千的数与一个数的和,再应用乘法分配律可以使计算简便。

  练习:

  (1)计算102×24

  出示:9×37+9×63

  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完成。

  (2)9×37+9×63

  =333+567

  =900

  (3)9×37+9×63

  =9×(37+63)

  =9×100

  =900

  找出不同的`方法,进行板演。

  引导学生对比两种方法,重点理解、说明第二种方法。

  小结:这类题目的结构形式的特点是算式的运算符号一般是×、+、×的形式,也就是两个积的和。

  在两个乘法算式中,有一个相同的因数,也就是两个数的和要乘那个数。

  另外两个不同的因数,一般是两个能凑成整十、整百、整千的数。

  练习:(80+8)×25、32×(200+3)、35×37+65×37、38×29+38

  讨论:这个题目符合乘法分配律的结构形式吗?你能把它转化成乘法分配律的形式吗?怎样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算?

  订正时,说明怎样运用运算定律简算的。

  引导学生小结:我们运用乘法分配律间算时,一定要认真审题,观察算式的特点,有的不能直接简算,只要将题型稍加改变,就能进行简算。

  (三)、巩固练习

  1.师生对出题。

  我们运用刚才学过的知识对出题,你出一个乘法算式,我出一个乘法算式,但这两个算式合起来要能应用乘法分配律简算。

  2.根据乘法分配律把相等的算式用“=”连接起来。

  23×12+23×88、(35+45)×12、(11×25)×4、25×(4+40)

  讨论:2、3题为什么不相等?要使等号两边的算式相等,符合乘法分配律的形式,应该怎么改?

  3.P38/5

  (四)、小结

  谈收获。

  (五)、作业:P38/6—8

  课后反思:

【小学数学四年级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01-08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07-30

小学数学方程教学设计12-30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案例02-22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与反思07-23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模板07-24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学设计04-01

关于小学数学教学设计03-17

小学数学四年级教学设计07-07

小学数学田忌赛马教学设计01-13